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来禅和祖师禅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闭嘴
    2017-9-5 09:41
  • 3万

    主题

    4万

    帖子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137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28 15:0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来禅和祖师禅

      历代禅师很少有明确指示如来禅和祖师禅之含义的,因为这不符合祖师禅的基本精神。禅是不下定义的,对这两种禅法的讨论往往是通过公案的形式出现的,这增加了今人理解的困难性。仰山慧寂提出如来禅和祖师禅的区别,但要了解慧寂对两者的看法,却是很不容易的。诸方对此也多有参究。比如,琅琊慧觉说:“武帝求仙不得仙,王乔端坐却升天。”(见《沩山灵佑禅师语录》中夹注)武帝是有求有修的,然而却并不能得终极解脱;王乔无须修行,却能成仙,且得终极解脱。武帝之修就如同那如来禅,王乔无修,就如同那祖师禅。有僧人举出仰山“如来禅即许师弟会”的话问云门文偃:“如何是如来禅?”文偃说:“上大人。”他又拈起扇子说:“我唤作扇子,尔唤作什么?”僧无语。云门问:“扇子上说法,灯笼里藏身,作么生?”那僧却问:“如何是和尚禅?”云门呵斥道:“元来只在者里。”(《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中)云门认为如来禅是得大人之境的禅法,还没有超佛越祖。而云门的作法却是体现出祖师禅风格的,那僧视而不识,而要一味迫问如来禅是什么,要得到一个明确的概念,所以云门骂道:原来如来禅就在你这里。石霜楚圆禅师有一则开示,也是针对仰山的这一公案的:
      
      大众,还会么?不见道: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香严恁么悟去,分明悟得如来禅,祖师禅未梦见在。且道,祖师禅有甚长处?若向言中去,则误赚后人,直饶棒下承当,辜负先圣。万法本闲,唯人自闹。(《石霜楚圆禅师》,《五灯会元》卷十二)
      
      详石霜此言之意,是说祖师禅的长处在于,祖师禅是不假修持的,是无修的,闲而不闹的。由此可知,如来禅是有修的,闹而不闲的。如来禅是常从语言中分别禅境的,向外求索的;而祖师禅则是离却语言情解,向内体证的。
      
      太虚法师对仰山的这则公案也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的解释很有学术性。他认为,如来禅是讲究修证的阶段性的,也就是说,如来禅是渐修的,而祖师禅则是本来现成的,当下即是的,也就是说,是顿悟的本然的(见《超佛祖师禅》,《中国佛学》)。
      
      其他禅师也对如来禅和祖师禅留下公案,比如万松行秀,他评论“马师不安”一段公案时有这样的一段话:
      
      南岳思大病,障忽生,便就病中作一则因缘,参云:“病从业生,业从妄生,妄从心生,心本无生,病从何有?”作是念已,忽然平复。
      
      万松道:“从如来禅,得安乐处。西京奉圣深禅师,有尼总持作略,病起作颂云:‘气绝绝情绪,举意无意路。瞬目尚无力,常年不出户。’虽是祖师禅,大似布袋里老鸦。”(《马师不安》,《从容录》卷三)
      
      汉月法藏对如来禅和祖师禅的区别也很重视,他认为参禅首先要区分什么是如来禅,什么是祖师禅。他对两者有明确的界定,为格内格外之分:
      
      祖师禅者,透十法界之外,不堕如来之数,故日出格;如来禅者,起于九种法界,堕在十法界之顶,犹是格内。欲知格内格外之分,须在一事一物上分清,十法界诸种之见,直到极顶,方是如来地位,祖师禅,又从佛顶上透出,出格之外,又越两种禅师外道。(《三峰和尚语录》卷六)
      
      十法界是佛教所指的众生可能存在的有迷有悟的十种不同的境界,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六种凡境和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种圣境。如来禅就只是以佛如来的境界为最高目标,不出第十格之外,是在格之禅,而祖师禅则是超越如来之境的,是出格之禅。
      
      诸尊宿所言之如来禅和祖师禅的区分,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如来禅是渐进的,渐修的;而祖师禅是顿悟的,当下即成的,无需修行的。这一点在传统的南北宗之间表现得犹具典型性,南宗言顿,北宗言渐。仰山揭示的也是这一道理。从去年的贫困到今年的贫困的变化,去年的贫是比较贫,今年的贫是彻底的贫,这是渐渐深入的;而“我有一机,瞬目视伊”之类,则是言机锋的迅捷,是言顿。
      
      第二,如来禅是重言说的,重学理思辨的;而祖师禅则是超越语言文字,直指人心的。黄檗指斥五味禅,称其为“问着个个屙漉漉地”,你问他什么是禅,他就会给你说出一大堆的话来,湿漉漉地拉了一大片;而一味禅不是这样的,是不可说的,所以当僧人问归宗智常什么是一味禅时,归宗对着他的嘴就打过去,僧人顿时有悟。天台慧思大师的病中偈,是一种分析推理,而西京奉圣深禅师的偈颂,则截断语言意路,隔绝思维情解之路。不过,一味地强调不可说,这也是一种执着,慧能对此也提出过批评,他是主张“不离语言”的,实际上绝对离开语言也是不可能的,完全不用语言也是不可能的,当你表述“不立文字”这个意思时,这“不立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字。
      
      第三,正因为讲不立语言时有这样的矛盾,祖师禅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强调“离四句,绝百非”,四句即有句、无句、亦句(亦有亦无)、非句(非有非无),百非则百种否定,含有否定一切之意。祖师禅认为禅这四句和百非也是必须超越的;而如来禅则常以四句作为解释佛教义理的主要手段。
      
      第四,如来禅是以佛境界为最高理想,修行的最高目的就是成就佛果;而祖师禅则是超佛越祖的,以成就具体的、完善的人为最高理想。汉月法藏所谓的格内格外,就是讲的佛境界内的限制性和佛境界外的超越性。
      
      第五,之所以有这样的格内格外之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如来禅所追求的佛,是超越众生自心的,是外在的偶像,彼岸的权威;而祖师禅所讲的佛,就在众生自心之中。虽然都讲一切众生都能成佛,如来禅是要众生趋向于外在的佛,而祖师禅则把外在的佛拉入众生自心之中,成佛也就是成人,成就一个真正的现实的人。
      
      除去这些分别,还必须指出:如来禅是印度式的,是印度禅及其在中国的生长,而祖师禅则是纯中国禅,所以如来禅反映的是印度文化的特色,比如它所言的渐修,基本的模式是印度佛教中的四禅八定,而祖师禅是中国文化的,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最突出的成果。如果要问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佛教宗派是哪一个,不是天台、华严等教门,虽然它们也是很中国化的,而是禅宗,是禅宗中的祖师禅。祖师禅中国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儒学化(狭义的祖师禅是如此)或庄学化(广义的祖师禅中五家分灯禅是如此)。
      
      这种印度化和中国化的区别还表现在禅宗的基础理论心性论上。如来禅所讲的心,是真心,具有普遍性特征的客观精神,也是至净至静的心;而祖师禅所言的心是众生的自心,是具体的个性化的主观精神。虽然有的学者不主张在这里使用“客观”和“主观”等类的字眼,因为禅是超越主客观的,但深究心的实质,又确实是具有“客观精神”或“主观精神”的特征的。相对于如来禅的至净至静的心,祖师禅的自心又是染净俱含的,或者直接就认为,只有染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自心是动静俱含的,或者直接就认为,只有运动着的念念无住的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说祖师禅所言之心,是当下的一念心或现实的心。
      
      从修行的角度看,如来禅讲究的是调身、调息和调心之术。言调身,对坐禅时的身体姿势有着严格的各种规定;言调息,对坐禅时呼吸的控制也有各种方法;言调心,对止息心中的种种妄念更有着许多技巧。这些方法都是需要渐渐深入的,所以称之为“功夫”。而祖师禅则直接就心的本质上入手,所谓直指人心,是直接指示人心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性,所以可以说,祖师禅是“调”性的。但性本自净自觉,无所调者,调而无调,修而无修,因此,直接就人性上入手,是言顿的。
      
      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看如来禅和祖师禅,可以这样说,如来禅是专心而严谨的,而祖师禅则是自由逍遥的;如来禅更强调按照一个已规定了的确定的原则去生活,是不可更改的,而祖师禅则要求按照不断出现的各种变化着的条件而确定生活的准则,具有灵活性;如来禅是他人规定我怎样做,也就是说,祖师禅更具有主体性精神。(作者:董群)
    ——摘自 《祖师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