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何为“千七公案”?禅门有多少公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闭嘴
    2017-9-5 09:41
  • 3万

    主题

    4万

    帖子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137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26 16:5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何为“千七公案”?禅门有多少公案?

      历代禅师究竟留下了多少公案?中国的历史上没有准确的记载。通常有一种说法,叫做“千七公案”,意谓公案总共有一千七百个。其实这是后人的一种概说,且这个概数大抵相当于《景德传灯录》所收禅师的数量。北宋杨亿在奉真宗诏修改刊订该书时所作序言中说道:
      
      有东吴僧道原者,冥心禅悦,索隐空宗,披奕世之祖图,采诸方之语录,次序其源派,错综其辞句,以七佛以至大法眼之嗣,凡五十二世,一千七百一人,成三十卷,目之曰《景德传灯录》。《大正藏》第五十一卷,第196页,《景德传灯录》序。
      
      《景德传灯录》是禅宗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灯录体著作,该书自问世以来,备受禅门重视,接续之作蔚起,并很快形成《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和《五灯会元》等灯录之作的大势,成为禅门著作的一种传统。这类著作,重在记载历代禅师的机缘语句,所谓“宗门家言”,所以实质上即是禅门公案的著录之作。《景德传灯录》开此类著录之先,且备受禅家看重,故人们以该书所录禅师的人数来概指公案之数,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以禅僧人数来概指公案数,是很不准确的。因为灯录所记禅师公案,绝大多数并非一人一则。通常而言,一位禅师,除“不列章次”者外,至少也有一则公案。以经过删繁就简,内容不及《景德传灯录》繁复的《五灯会元》为例,卷二“泗州僧伽大圣”章为:
      
      或问:“师何姓?”师曰:“姓何。”“何国人?”师曰:“何国人。”
      
      文字虽然很少,但却是一则完整的公案。又如卷四“婺州苏溪和尚”章:
      
      僧问:“如何是定光佛?”师曰“鸭吞螺师。”曰:“还许学人转身也无?”师曰:“眼睛突出。”
      
      “潞州渌水和尚”章: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还见庭前花药栏么?”僧无语。
      
      文字极简短,甚至只有十几字而已,但都记录了完整的公案。绝大多数禅师,不止一则公案,如卷一○“华严慧达禅师”章:
      
      僧问:“如何是古佛心?”师曰:“山河大地。”问:“如何是华严境?”师曰:“满目无形影。”
      
      所录文字虽不多,但前后两则问答对话,已是完整的两则公案。又如卷一二“蒋山保心禅师”章:
      
      僧问:“月未圆时如何?”师曰:“顺数将去。”曰:“圆后如何?”师曰:“倒数将来。”
      
      这已是一则公案。
      
      问:“如何是吹毛剑?”师曰:“黑漆露柱。”
      
      这又是另一则公案。
      
      问:“声色两字如何透得?”师曰:“一手吹,一手拍。”
      
      这是第三则公案。而三则公案合起来也不过六七十字。灯录中有的禅门宗师大匠(如临济、马祖、赵州等)机缘语句往往至数千言,公案多达几十则甚至更多。所以以僧人数来概指公案数明显会与实际不符,所以“千七公案”不足以说明历代禅门公案的数量。退一步说,即使以僧人数概指公案数,也远非“千七”而应在万数——《五灯会元》收录人数一千九百九十六人,《五灯全书》更多至六千七百九十余人,历代灯录所载有公案的僧人总数大致在万人以上。
      
      不过,禅门公案的核心在其宗旨与佛教教义的相即不二。数以万计的公案是否每一则都能透彻禅家本意,具有真正教化人的意义和流传价值?回答是否定的,故南怀瑾先生曾说:
      
      古禅德中,间有语录传世,虽其辞藻纷披,令人悦目,但其见地,确未透彻者,亦属不鲜。南怀瑾《禅海蠡测》,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
      
      即便同属见地透彻,有教化参学价值的公案,由于历代禅师师徒相授,递相影响等原因,在公案的言语形式和旨归宗趣上,往往有较多的重复现象。所以,在数以万计的公案中,真正具有教化意义和流传价值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台湾《佛光大辞典》对此有这样的估计:
      
      一般以公案之总数约计一千七百则,然实际未必真有一千七百之数,且通常所用者约仅五百则而已,其余或重复,或较乏参究的价值。《佛光大辞典》,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台湾佛光山出版社1989年版,第1314页。
      
      从前面分析可知,说公案“实际未必真有一千七百之数”显然不对,说通常所拥有参究价值的公案数仅有五百左右,或有一定的道理,但仍显比较保守。以成书于元代的《禅宗颂古联珠通集》为例,所录公案均为有参考价值者,总数为八百一十八则。我们认为,若以“千七公案”指有价值并常用的公案数,倒还比较合适。
     ——本文选自《智者的思路:禅门公案精解百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