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证严法师:《心灵十境》(中)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360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22 16:41: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证严法师:《心灵十境》(中)2017-02-21 光明佛坛

证严法师:《心灵十境》
《心灵十境》最初由台湾慈济文化出版社在台湾出版发行。 证严法师, 台湾著名宗教家、慈善家,一九三七年出生于台湾台中的清水镇。一九六三年,依印顺导师为亲教师出家,师训“为佛教,为众生”。
《心灵十境》属于佛典系列,讲述成佛一定要经过“菩萨十地”的十个阶段,也是生活中,人格提升必经的十个层次。

第一地 欢喜地
学佛,一定要经过“菩萨十地”这十个阶段。“地”是基础的意思,第一个基础阶段就是“欢喜地”。
第二地 离垢地
若能以智慧来观察大乾坤(天地)及自己的小乾坤(身体),就会发现:我们这个小乾坤,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第三地 放光地
现代社会的教育,必须经过十几年的学习,才能达到比较深入的程度;学佛亦然,要从凡夫到达成佛的境界,更需经过长久时间来学习。
第四地 焰慧地
修学佛法,最重要的在于一个“心”字;也就是从心修起,而表现在行为上。但是心性无形,到底要怎么修持?
第五地 难胜地
学佛的因缘确实很难得,佛教中有一句话:“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第六地 现前地
个人都有一分智慧的光明本性,只是常常被无明所遮蔽,而无法显现智慧的光芒。
第七地 远行地
要达到“远行地”菩萨的境界,必定要有成就方便的智慧,也要发大悲心才行。
第八地 不动地
从起点到目的地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需要我们一步步地精进不懈,才能渐渐缩短距离以至究竟的佛地。
第九地 善慧地
不管学什么,我们都要从基础开始,然后再一层层地往上爬;若放弃基础,等于是悬空了,那就会很危险。
第十地 法云地
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

证严法师:《心灵十境》(中)

第四地 焰慧地

修学佛法,最重要的在于一个“心”字;也就是从心修起,而表现在行为上。但是心性无形,到底要怎么修持?
  
修心即修改不好的习气
  所谓“修心”,是不是修我们身体内的“肉质心”呢?其实不是。人的器官,只不过是具有功能、感觉而已,真正要修的是我们思想的根源,与肉质心——心脏器官毫无关系。如某人心念不好,就是换个心也改变不了他原本的观念,他以往的习惯依旧会存在。
  记得几年前,台大医院曾经有一位五十多岁的患者,她需要动心脏移植手术。当时有一位年轻人车祸往生,经家属同意,医师就把年轻人的心脏移植在妇人的身上。等到她恢复知觉送到普通病房时,大家问她:“你平时最爱吃什么?”
  她说:“我住在澎湖,最爱吃海产,还有竹笋。”虽然这位妇人已经换心了,但是仍带着过去的喜好、习惯。从这里就可以证明:“修心”不是修人体内的肉心,而是要改变凡夫患得患失的思想和习气。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不能脱离菩萨的轨道,而菩萨有等级的区分。要培养欢喜心、喜舍心,才能登上“初地菩萨”的境界。
  舍,要“舍得欢喜”,若是因为一时的欢喜心而舍出去,之后却越想越舍不得,换来了一身烦恼,这些烦恼就是“垢”。有了垢秽,就像一盏灯蒙上了一层雾;又如眼疾,眼前忽然有小黑影遮住,但并不是东西变黑了,而是眼睛出了毛病。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有了烦恼,就会遮蔽智慧的光明;为了发挥智慧,将光芒照亮人间,所以要勤拭“心”,恢复鉴照的功能。
  初地之后,仍必须时时精进,然后才能进入第二“离垢地”。就像我们爬楼梯,爬了第一阶再爬第二阶、第三阶……
  欢喜心就是“布施”,清净心就是“持戒”。我们的心若没有贪执和污染,就不会犯戒,自然能够散发出清净的光芒。像玉石要经过琢磨才能显现美丽的本质。要成为第三地菩萨,就得学习忍力,因为布施就得割爱,持戒也需要一番毅力,这都要经得起一个“忍”字;具足为法忘躯的“法忍”及日常生活中的“生忍”,这样心地自然会清净、光明,所以第三地称为“发光地”菩萨。
  第三地之后,接着踏上第四阶——“焰慧地”。“焰”是光明四射的意思,不只是智能光明返照自身,还要将光芒向外发散照亮。若能登上“焰慧地”,就能到达明净的彼岸。
  台北每逢庆典时,就会有放烟火的庆祝活动。站在比较高的地点,就可以看到烟火冲向天空后,爆出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火花;烟火发射到很高很远的地方,它的光亮,即使再远的人都能看得到。
  
舍弃名利我相
  修行的确需要忍耐,这种忍耐并非只在一时,而是要恒常的时间都能忍耐、精进,才能有所成就。若有人说:“修行要忍耐,只好多多少少忍一忍。”这种忍是短暂的,一旦忍不住了就会退步,这样如何精进呢?真正要使我们的智慧发光、光芒四射,就要再加强毅力与忍耐力,两者非常充分,智慧自然光明。
  由生忍而法忍,先由人与入之间开始,不从别人的脸色或工作上起分别心。不要想:这么辛苦、卑微的工作为什么叫我做?我是执笔办公的人,你却叫我拿扫帚扫地?真是大材小用!像我这么好的人才,你却叫我去厨房捡莱、煮饭。若一直觉得很委屈,为自己抱不平,这样的心态怎么能精进呢?
  修行,要先舍弃社会上的“名利我相”。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基础做起、耐心去学,否则绝对无法进步。例如:若想享受品茗之乐,必须先学习如何烧水、泡茶,这就是从基础开始学茶道。除此之外,还应该知道水源从何处来,茶树如何种植、采收、烘焙等等……若能这样按部就班地踏稳每个脚步,就能不断进步、充实智能的功能,进而达到“焰慧地”的境界。
  总而言之,不论处在什么环境,都要下决心去适应,并以发光地的生忍、法忍为基础,不断地再精进,才能达到“焰慧地”。
  
断除疑惑,坚定信念
  要使智慧光芒四射,有一项很重要的前提——“断惑”!惑就是迷惑、疑惑。凡夫都有疑心,为什么会有疑呢?因为我们的智慧还没有具足显露。
  同样是修行,有的人说:“念阿弥陀佛,直到临终一心不乱,弥陀、观音就会来接引,就能即身解脱,所以要赶快念佛。”有的人又说:“念佛要念到什么时候?最后还要等阿弥陀佛来接引,倒不如修禅,靠自力,不用靠他力,坐禅就可以自己得解脱,”
  其实八万四千法门,只要专心由一门深入,最后都能有所成就。就怕有人三心二意,原本修持念佛法门,可惜念佛持名的工夫,已经念到举手投足都是一声阿弥陀佛;不小心滑了一跤念“阿弥陀佛”,欢喜时念阿弥陀佛,烦恼时也念阿弥陀佛,好不容易培养到脱口而出都是佛号的程度。但是一听到别人说:“这是靠他力、靠佛力,这样不保险,我们还是来坐禅比较好。”便放弃念佛法门,改修坐禅。这就是自己的信念不够坚固。
  有的人又因信念的偏差,认为:念佛既要念得一心不乱,所以世俗事都不要涉入,这样才能解脱。但是,他却忽略“善根”与“福德”要平行,而慈济的菩萨道正是“福慧双修”的法门。
  有些人说:“你们光是做慈济,就像小鸟用一只翅膀在飞!”
  我说:“如果小鸟用一只翅膀就能飞,那只鸟就是神鸟。这已经超越凡间的境界,不是普通的鸟。”
  其实,做慈济的志业也是修行的法门之一;是“福慧双修”的菩萨行。看看慈济的委员,虽然天天做得很辛苦,心中却充满喜悦。
  我们若能对所做的一切都不求回报,心中就没有污染,只有清净的善根,这就是“无垢”。既然能欢喜又心无污染,智慧也就能具足:再加上精进不懈,以恒常心、一心一志对治三心二意,自然能时时散发出智慧无染的大爱。
  我常说,业来的时候要“欢喜受”,委员们知道“如是因,如是果”的道理,所以每天心无挂碍,精进地做利益社会的工作,所发挥的就是“焰慧”的功能:这已同时在培养善根、福德,为何说慈济人像用一只翅膀在飞的小鸟呢?
  
忍而无忍,自利利他
  总之,精进就是要破除那分“迷惑”,不要只是想着:我要怎么修,才能得到解脱?其实,平常的付出就是在修行了。时常欢喜待人,就是在修养自心:如果对人不能起欢喜心,任由怎么修,还是一样会困在迷惑中、有“人我是非”的烦恼相在。
  可见精进是要达到“修而无修、忍而无忍”的程度。不要说:“我对你已经很忍让了!”这就是还有“我相”的烦恼在。要修得很自然,比如,有人为我们打抱不平说:“刚才他回应你那番话,难道你不生气吗?”自己就要想:“我觉得他刚才讲那些话很平常,有什么好生气的?”若能忍到面对任何境界都不起心动念,这才是真忍、才是真正的精进。
  所谓“修而无修”,就是不必执着“我要怎么修?”就像驾车技巧纯熟的人,当前方有来车时,会很自然地闪过,而不会把方向盘抓得紧紧的。飞机驾驶员也是一样,若技术很熟练,飞行时只要起动按钮、顺着仪器操作,他在高空上照样能够谈笑风生,非常安然自在。
  我们修行,就要和那些驾驶员一样,要不断地向前精进,但是一点也不紧张和多虑。若能修到什么都不挂意,就是“修而无修、忍而无忍”的境界,自然能“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这就是断“修惑”。智慧的本性自然炽盛、光芒四射,这就称为“焰慧地菩萨”
  我们要好好地培养这四个阶段的心地,这样菩萨地就很容易达成。学佛是学习一颗菩萨心,大家要好好追求心的根源——要达到“修而无修”,才是精进行。


第五地 难胜地

学佛的因缘确实很难得,佛教中有一句话:“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要得到这个人身,在六道轮回中确实很困难;得到人身又能听闻佛法,更是不容易!有人很有心想深入佛法、依循真理,但也要因缘具足才能如愿。今天我们有福亲近佛法、实行佛陀的教法,是多么有福啊!听以更要知福、惜福。
  
菩萨人间化
  学佛,要学习当人间的“活菩萨”,学“生活中的佛法”,将佛法应用在人与人之间,将菩萨“人间化”。学佛要先行菩萨道,要如何才能“即身成菩萨”呢?必须一层层、一步步地向上迈进。
  世间一切的苦恼,大都因瞋恨而起;小则影响个人,大则波及整个家庭、社会、国家。
  记得日本广岛和长崎两地,五十多年前分别被美国投掷了一颗原子弹。使得当时整个广岛像座废墟一样,死了几十万人。几年前,世界环保单位去当地勘察,发现尚有原子尘存在,而它所导致的病变还在陆续出现中。一颗原子弹的威力,竟然造成如此重大的惨况和苦难。现在则出现更厉害的化学、核能武器,多可怕啊!
  这些苦难的罪孽,究竟从何生起?完全起于人们的愚惑无明,而起贪瞋痴毒念,才会演变成残酷的心态,甚至会毁灭人间的幸福。所以,学佛人应去除贪瞋等毒念,每天都要殷勤培养欢喜心,接受当天的人与事,唯有勇于承担,才能付出无所求而得轻安欢喜自在,成就初地菩萨。
  另外,无烦恼,无挂碍则是第二“离垢地”。离垢等于“持戒”,做人的规矩要好好把握,心镜要勤于擦拭;把心镜擦得雪亮,就能照出世间一切的真相。
  无垢污的心地就是“发光地”;此时,我们的智慧就能发挥在人与人之间。除了能照耀自己心地的黑暗之外,还能照耀人群,这就是第四地“焰慧地”。
  慈悲济世的精神就像一股清流、像长夜中的一盏明灯。凡是有心人,自然能洗涤自我的烦恼,学习教富济贫,使得人人快乐,这就是智慧的功能已经照耀于人群。
  
禅定与断惑
  接下来是第五“难胜地”。真正想要学佛就必须步步上升,套句现代人的话,称为人格升华。何谓“难胜地”?也就是“六波罗蜜”里的“禅波罗蜜”。学佛要修习“禅定”,心能定下来,就能达到禅的境界。如何让心定下来呢?要断除“思惑”,将心中的明镜“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且不是一曝十寒。
  比如:看到东西发霉,天气正好艳阳高照,就赶快把东西拿去晒一晒,之后又把东西收藏起来,时日久了再拿出来,还是同样会发霉,这样就达不到效果了。
  若能时时用心观照,就能常保平静,也就没有利害得失的挂虑,常常处于“定”的境界中。但是,修行不只是学坐禅而已。其实,“禅”的真正定义为“正定”。正,就是不偏差。心要时时守住“诚与正”,绝对不可“想的是一回事,说的、做的又是另一回事”;若是如此,就缺乏信用了。
  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挽,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做人的基础若是少了“信”字,就像古代的车子少了主轴一样,根本无法行走。人生的道路要走得很平坦,就不能缺少“正信”,没有正信,行为容易有所偏差。所以,学佛要修得“禅波罗蜜”。
  修行若是达到禅的境界,则担柴运水无不是禅,举手投足无一不是禅。过去有一位修行者,请教一位祖师:“如何才能达到禅的境界?”祖师只回答他一句话:“无烦恼。”但是,他一直参不透是什么意思。
  有一天,他正打坐时,祖师从那儿经过,就拍拍他的肩膀,问他:“你在做什么?”他抬起头来说:“我在坐禅练功夫啊!”
  祖师说:“你坐禅练功夫要做什么呢?”
  修行者回答:“要成佛啊!”祖师听完,未发一言就走了。
  过了几天,祖师端了一盆水来,然后在大粗石上磨砖;他坐在庭院里很认真地磨着那块砖。修行者看了觉得很奇怪,趋前问道:“和尚,你为什么在磨砖呢?”
  祖师就说:“我要把砖磨成镜子啊!”
  修行者说:“砖只会越磨越薄,怎么可能磨成镜子?”
  祖师微笑说:“既然砖不能磨成镜子,那你坐禅又怎能成佛呢?”
  虽然这只是一则小故事,里面却充满了哲理。学佛不只是坐禅,一味坐禅非但不能解脱,也不能成佛。
  真正的学佛,是要修练我们的心,在任何境界下,都要能保持一分定力。时时刻刻都很清净,对于任何境界都不起烦恼,这才是真功夫。
  
真空与妙有
  学佛人想登上“难胜地”则必须断惑、断烦恼,并且要了悟“真俗二谛”。何谓“真、俗”二谛?以物质而言,它在佛理中,可以从“有”分析到“无”、把“整化为零”,因为它是四大假合的物体,从真谛来讲,到了最后就是“真空”。但是,我们也要回复到俗谛,因为我们生活在人间,所以,要了解物质“化零为整”的功用,它可以把没有的东西、组成有的东西,这称为“妙有”。
  因为若只是谈“真空”,则容易陷入“断灭空”,认为一切都空掉了,还计较什么呢?观念偏差的人就会说:“既然都是空的,那造恶有什么可怕呢?造善又能得到什么呢?”如此变成造恶不可畏,造善也没有可喜之处,这就大错特错了!
  在“真空”里有“妙有”的存在。我常说:“种子如毫芒,它很小,却可长成一棵合抱的大树。”“因”明明是有的东西,就像种子里面蕴含着生命一般,可是整棵大树的形状并非包藏在种子里面,这就是“真空”一旦种子与土壤、水分、阳光等因缘和合之后,那颗种子就会长成一棵大树,这就是“妙有”。
  而“俗谛”就在妙有之中,随着因缘而“化零为整”,因为“有”,就得好好把心修好,避开“有”的障碍。人并非一生下来就有烦恼,而是受到环境的染着,增长了无明烦恼:也不是每个人都缺少欢喜心,其实欢喜心也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修行就是在培养这一念心,才能常常欢喜自在,不被境界所转,这样就是“禅”。
  我们对“真俗二谛”若没有障碍,不相互冲突,就可以体会到“真空”的道理。
  譬如:修行者既已出家,追求真理,就应以佛法的真理引度父母,使他们蒙受法益得安乐,这是出世的大孝。在家人则是给予物质的回报,这就是“俗谛”,世俗的孝道。兼顾这两种孝道是我一直提倡的,这样真谛、俗谛就不会相互冲突,可以成就真俗二智。若能推而广之,在菩萨道上做到“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修而无修”,到达自在解脱之时,就能达到“难胜地”的境界。
  不过,要经过这阶段并不容易,因为凡夫心随时都在动摇,有的人有很好的修行环境,但是,才刚安定下来,又经不起一颗小沙粒的撞击。所以,必须具足毅力与勇气,才能顺利地迈向第五地——难胜地。


第六地 现前地

前面已分析到第五地。为了让大家加强印象,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之前所研习的部份。
 
回首来时路
  第一是“欢喜地”。难得人身,来到人间应欢欢喜喜地过一生。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在一生当中都能保持欢喜心很难;就是因为难,所以才说是“修行”。
  要修得天天欢喜,就得下一番工夫,必须发大心、立大愿才行。首先,要先给别人欢喜。若能天天以欢喜心待人,并给予爱的布施,使得人人自在欢喜,自然我们也会感到无限欢喜。
  第二是“离垢地”。垢就是污浊;有形的指外在环境的垢染,无形的是指个人内心的烦恼。烦恼心就是无明,就像污染环境的垃圾,当看到周围的环境很清净时,就会起欢喜心:反之,就会起烦恼。因此,我们必须去掉这些垢染,才能时时保持欢喜心。
  有一位离开台湾很久的居士,他返回台湾之后,好几年都没看到我,当他再度来访时说:“师父,这里进步好多!医院、学校和我离开台湾之前完全都不一样。尤其是精舍,感觉上也不一样。”我就问他:“精舍一直都这样,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
  他说:“周围都是绿地,一片绿油油的,没有杂草丛生。”
  他又说:“要让一片草地绿油油的,而且没有任何杂草,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和辛苦啊!这一点我在美国有很深的体会。”
  因为他自己有一片小小的庭园,要照顾得没杂草又很青翠,就得付出很多的时间、体力,非常辛苦。看到精舍周围都是绿油油的、没有杂车,可见已付出相当多的心力。
  同样的,修行平时就要用心拔除心草,尤其是人与人之间,要常常培养欢喜心,有了欢喜,就表示心无烦恼、心地一片善良,这就是“离垢地”;当这些心灵垃圾完全去除时,那就成为“发光地”了。
  
云开见月现光明
  每个人都有一分智慧的光明本性,只是常常被无明所遮蔽,而无法显现智慧的光芒。譬如:天上的太阳被乌云遮住时,它的光芒就透不出来;等到乌云散去后,太阳又会露出脸来。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时拂去无明的烦恼,才能“云开见月”,看清眼前的一切景象。
  “发光地”之后,再来就是“焰慧地”——不只是自己的心地发光而已,还要能光芒四射、照耀他人。学佛不是要当自了汉,还要利他,要尽我们所知的一切去教导别人;就像以手中的烛火,再去点燃其它的蜡烛一样,使光芒得以照耀每个角落。
  第五地是“难胜地”。难胜地是非常殊胜的,必定要达到心不动摇的程度,而且不只是短暂的时间。
  佛经中曾记载佛陀来回人间八千次。他在每一生、每一世中,都抱着长久心,不断在人间行菩萨道、为人群服务,为的就是要消除众生的烦恼,让人人幸福、欢喜、互爱。
  凡夫之所以无法成佛,就是因为内在的欢喜善念、满足感恩的时间很短,要我们奉献一生好像就很为难了,何况要如佛一样往返人间八千次!但是,不容易的事却能做到,这就是难行能行。
  其实,修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功夫,最要紧的就是把起心动念、喜怒哀乐的情绪稳定下来,把短暂的私情、迷情换成为菩萨的觉有情。这种难为能为,称为“难胜地”。
  
现前地与慧波罗蜜
  菩萨的第六地是“现前地”。例如:一面擦得十分洁净的镜子,不管它所照的外境是多么污浊,只要境、物移开后,这面镜子依然十分洁净;就像世间的喜、怒、哀、乐已经影响不了修行人的心,所以面对周围的环境时,即能了然分明,这就称为净性“现前地”。
  如何才能达到“现前地”的境界呢?这就要先成就“慧波罗蜜”,亦即“大圆镜智”。要修到心如明镜的境界,就要断“见思惑”——见解和思想上的疑惑。在修行道上,难免会有执着。比如:执着自己已修到某种程度,自认是个心地清净的人,因而与人隔离,认为对方是个受污染的人,多数人都会起分别心。其实,这样的分别心不能有,应当“境来照境,离境则清净”,这才是真正现前地的菩萨。
  心镜无杂染,才能观照其它的境与物。就如老式照相机的原理,一格底片上已摄入景物,如果没有把底片卷过去,下一次所拍摄的影像就会重叠。所以,一定要记得卷过底片,每张照片才能清晰明白。因此,过去的事,不要让它的影子留置在心中;才能时时清朗、没有人我是非的牵绊,这就称为“现前地”。
  要断惑、返璞归真,才能发出那分最清净无染的智慧,而没有染、净的差别:这就是智慧的明朗境界。我们都具有天真无邪的本性,但是每天累积来自社会的各种讯息,久而久之就变得很老练,这种“老练”,其实只不过是“世智辩聪”而已,应该回归纯朴的心境。
  
大智若愚见真性
  有些人自以为懂得很多,听到别人在谈论一件事,对方还在说前面,他就赶快插嘴,要让人知道“你们所说的我都知道,我懂好多耶!”这样的人只是“聪明”而已,事实上缺乏圆融的智慧。我们学佛要学得“大智若愚”,真正有智慧的人,总是沉着稳重的。人生的经验是用心听来的,听了再用心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这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有才华、有智慧的人必然言行一致,让人信任肯定,这才是有修养的人。
  学佛,不应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否则真实的景象就无法照映出来,明净心灵——大圆镜智也无法显现;这就失去真诚修行的意义了。若是修到心镜能清楚映照生活万象而不起心动念,就能日日欢喜、心地清净,使智慧发光,并且把光芒照耀他人,进而达到“难为能为”的境界,也就是“现前地”菩萨的境界。境来照境,境离心净,不至于被迷惑!在六度之中称为“智慧”。大家若用心精进,必能日起有功。

未完待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