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前有一个学僧在无德禅师座下学禅,刚开始他非常专心,学到了不少东西。可一年之后他自以为学得差不多了,便想下山去云游四方,禅师讲法的时候他什么都听不进去,还常常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无德禅师把这些全看在了眼里。
这天,无德禅师决定问清缘由,他找到学僧,问道:“这些日子,你听法时经常三心二意,不知是何原因?”
学僧见禅师已识透他的心机,便不再隐瞒什么,对禅师说:”师父,我这一年来学到的东西已经够了,我想去云游四方,到外面去参禅学道。”
“什么是够了呢?”禅师问。
“够了就是满了,装不下了。”学僧认真地回答。
禅师随手找来一个木盆,然后装满鹅卵石,对学僧说道:“木盆满了吗?”
“满了。”学僧毫不含糊地答道。
禅师又抓了好几把沙子撒入盆里,沙子漏了下去,问:“满了吗?”
“满了!”学僧还是信心十足地答道。
禅师又抓起一把石灰撒入盆里,石灰也不见了,禅师再问:“满了吗?”
“好像满了。”学僧开始犹豫了。
禅师又顺手往盆里倒入一杯水,水也不见了,禅师微笑着问道:
“这下,满了吗?”
学僧没有说话,沉思良久,最后谦卑地跪拜在禅师面前,道:“多谢师父开示!”
自以为满了、够了,其实正是自己最不足的时候。而一颗谦虚的心,正如那盛了石头、沙子和清水的木盆,总是能盛放下更多东西的。我们参佛开悟的过程,一开始也急功近利,看到一些醍醐灌顶的禅诗偈子,听到一些发人深省的佛法故事,就以为智识圆满、了悟一切了。可是,那些故事和偈子只是一块块石头,虽然有各自的厚重,却因为没有经过风雨的打磨,根本不能依照我们自心的轮廓置放,自然填不满我们的智识之海。待到经历了一些沉浮、起落,积累了一些经验、世故,以为这样总算看透了尘世。殊不知,这些体悟也只是沙子而已,虽然比石头灵活轻盈,能用这份世故圆滑在红尘中得到一份安稳,却也远不是淡定人生的全部奥秘;只有等到真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体会到世界的曼妙美好、自心的灵性清净,才算是往自己的“木盆。里,倒人了充盈、润泽一切的水,达到真正的圆满。
由此可见,不管是参禅悟道还是工作、生活,都需要一步步地脚踏实地、日日精进。那具体说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善于求教他人。不论做事还是修行,最要不得的就是骄傲自满。职场上有能力、有背景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做成事业的却很少。这是因为只有那些谦虚好学、懂得向别人低头学习的人,才能不断获取成长的养料,最终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在工作上有不明白的地方,我们切不可不懂装懂,或者倚老卖老,这样其实是在糊弄我们自己。把自己当成一只急需装满清水的木盆,放低姿态,也要活到老学到老,你才会渐渐收获满满的技巧和能力。
时刻耐心学习。有人曾去询问文益禅师每天是如何修行的,文益禅师的回答只有四个字:“步步踏着。”步步踏着,才是最智慧的修行法门。欲得千枝万叶的青翠,就要从“一节复一节”中积攒。切莫以为自己获得了一个职位,或是得到了某些褒奖就有了炫耀和休憩的资本,故步自封的结果只会是摔倒在地。学习是贯穿一生的事业,有的老禅师到了90多岁的高龄还在坚持学习佛法,我们更要保持旺盛的精力,积累学识。
不要自赞毁他。自赞毁他戒是菩萨十重禁戒的第七戒。佛教历来讲究众生平等,所以,智慧越高深的禅师,佛法越精微的僧侣,就越不会在言行里流露出对自己的沾沾自喜和对他人的不屑鄙夷。可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人喜欢把自己吹捧得很高,并想方设法地打压别人,以为这就是成功的捷径。其实,这样做只会搅乱自己的心绪,同时让我们蹉跎了安心修持。慢慢积累的时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如虚心的青竹一样,一节一节,节节向上,一步一步,步步踏着:一天一天,天天精进,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让我们的觉悟之心,从厚重的石头,变成轻盈的沙子,最后变成完满的灵性之水,完美地填满那个木盆——我们的人生。
佛光偈语
善于向他人求教,没有人什么都知晓;
时刻耐下心学习,没有人一下就渊博;
自赞毁他不能做,蹉跎时光伤人伤己;
为人务必要低调,步步踏着方是正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