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青年报8月28日报道,一位七旬老人喂养流浪猫,却受到邻居的指责,居委会也左右为难。全文如下:
本报记者摄影报道因为总给小区里的流浪猫喂食,76岁的那老太太遭到了众邻居一致指责。那老太太说,流浪猫太可怜,她不忍心不喂。可邻居也有苦衷:“流浪猫不卫生,晚上还叫唤,吵得没法睡觉。”
那老太太住在东城区东总布胡同19号院,小区好几年前就有流浪猫。一个多月前的一天,老人在楼下发现一只流浪猫张嘴却发不出声,地上的香肠也不吃,她就回家拿来猫粮。没想到猫一看到猫粮,就两眼瞪圆、恨不得一口把猫粮全吃下去,老人心里特难受。从此,她每晚都会给这只猫送吃的。渐渐地,等她喂食的流浪猫越来越多,现在有四五只。
“半月前开始闹猫,邻居意见就大了。”老人说她放猫粮的瓷盘被人摔碎了,喂猫喝水的杯子也被人用竹签戳漏了。几天前,几位邻居还同她吵了起来,说小区的流浪猫都是她招来的,让她不要再喂猫。老人气得连着四晚没睡着觉。“我喂猫是出于好心,为什么这么多人反对呢?”老人觉得很委屈。
小区一位住户表示:“流浪猫身上带有细菌不卫生,她还总给小猫梳毛,毛到处飞。最近猫天天晚上叫春,吵得全小区的人都没法睡觉。”他还担心给流浪猫喂食会导致小区流浪猫越来越多。另一小区住户也说,流浪动物生死由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
小区居委会主任大妈夹在两方中间,左右为难。刘大妈说,她给那老太太做过工作,但她不同意停止喂养流浪猫。“我也没办法,要怪只能怪那些人为什么要抛弃自家的猫。”
“怎么办?我还喂它们吗?”摸着流浪猫“花花”的头,那老太太眼眶红了,她说她不愿和邻居闹僵,如果有人愿意把“花花”和另一只流浪猫“咪咪”领走,她也许就狠心不再喂猫了。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居民们对待流浪动物的态度是不同的,有的人看这些弱小的动物很可怜,对小动物有爱心,而一些人则较为冷漠,甚至怕这些流浪动物给自己带来(潜在)危害。对一个社会来说,这是正常的,因为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平有高低之分。后者的人数可能还占多数。
对于我们的媒体来说,所应做的,应该是提倡先进的文化,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努力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我们的社会需要爱心和宽容,即对弱小动物要有爱心,对于弱小生命要予以宽容。这是社会文明水平的标志之一。我们的社会舆论要提倡爱心,呼唤责任感,不能鼓励自私。提倡奉献,其中也包括对动物的奉献。拿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关心小动物,不光是为了几只小动物,而是改善社会风气,以实际行动教育少年
儿童。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真正对动物残害的人是极少数,对动物冷漠的人,却占相当一部分比例。我们要通过宣传教育,使这部分人发生转变,对动物也有爱心和宽容之心,极大限度地孤立对动物残忍的人,使之抬不起头来。
总而言之,我们的媒体要弘扬爱心,提倡宽容,营造博爱,抨击自私以及弃猫者不负责任的行为,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此外,有关政府机构,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和居委会、物业等部门也应该配合居民的爱心行为,例如,宣传爱护动物,对家中宠物不离不弃;给流浪猫做绝育手术,就可以避免其发情,还可以控制其数量;给流浪猫用福来恩等药物,可以给他们驱虫;提倡领养流浪猫,让他们进入家庭,可以给孩子增添伙伴;带着孩子一起给流浪猫喂食,有助于孩子的爱心与成长,等等。
显而易见的是,只要人人都奉献一点爱,和谐之光将洒满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