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爱芳 于 2015-2-6 10:14 编辑
修心养性是中国人最强调的,从圣贤到平民,都强调之,修心养性,中国人做到的且很少,我们总是把修心养性当成理论来学习,可就是缺少自身的实践;我们总是拿修身养性来教诲被人,或者评价别人,且很少用来观照自己,所以,好道学佛一生,且因为修心养性的修为不到,依然是个凡夫。即便你有功夫神通,如果没有心性的修养,依然是凡夫,与解脱证道没有关系。即便你一生修行,没有神通,但修心养性的境界极其高,至少是圣贤之流,是人天之乘。真能修心养性,已入圣贤之流矣。修心养性的问题大家都在讲,但大都是空谈。以我二十余年的人生经验看,修道学佛的人不缺乏理论、不缺乏道术,也不缺乏功夫乃至神通,最缺乏的是心性的修养。正因为缺乏心性的修养,生活里,我们见到的许多修道学佛的大师级的人物,论及他们的做人、修养、品德,很成问题。所以,今天谈谈修心养性的问题还是需要的。我本来要写《观心的方法与境界》,现在顾不上写,先从其他角度来谈谈修心的问题。《悟真篇》里说:“若要修成九转,先须炼己持心”。道家把“炼己修心”看做整个修道的基础,我们也明白这个道理,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做不到。信道的讲究无争,可遇见名利,信道的人比不信道的人争得厉害;学佛的人讲慈悲,遇见灾难,需要慈悲救助的时候,学佛的人有几个是把慈悲精神实践在心行里的?道家忌讳显山露水,讲究和光同尘,可是,社会上有点名气的修道者,哪个安于寂寞,谁不想赚钱发财?甚至有不少道流不惜借用神明的名义来赚钱。佛家最讲就正见和菩提心,可是,多少学佛者在传播所谓“2012”的大灾难预言,正见何在?在《北京晚报》 7月22日《五色土》栏目里有吴汾写的文章《轻不言信》,作者先谈到研究学佛的大家季羡林对佛教不言信,但有亲近感。作者感叹说,“菩提路上,最难的也是一个‘信’字。有大学问的季老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才疏学浅的俗人,更不要轻易言信。身边,经常听到某些朋友言自己信佛,而且拜了师傅,皈依了云云。有向善的信仰不是坏事情,起码在为人处世方面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可渐渐地发现,在有些自以为遁入空门的朋友那里,信字有时变得不那么可信。有利益出现的时候,他或她比我等俗人还计较,遇到事情的时候,他或她执拗得比我等凡夫还想不开,在是是非非甚至鸡毛蒜皮面前,判断能力甚至为零。”吴汾的感叹也是我的感叹,看来,不是我一个人对修佛修道者有这样的看法。为何学佛道者普遍地变成这样?未修心养性也,没有真正的信力从心灵里生起,直入法界。修道学佛者,要看看自己的心性如何,再谈修行。我不谈我将在《观心的方法与境界》里要写的内容,只是谈我最近和一些朋友们的对话和交流的内容。朋友们烦恼很多,很多烦恼恰恰来自于没有修心养性,假如真正修心养性了,那些所谓的问题就不是问题,那些所谓的烦恼就不是烦恼。 每一个人都有很多人生必然要面对的苦难或矛盾,比如生病的苦难,找不到工作的烦恼,夫妻相处的矛盾,这是我们不可避免会遇见的,有修养的人会把面前的问题处理得得体、恰当。对修道者,苦难或困难还是苦难与困难,只是,在面对苦难和困难时自己的心灵是安定的,自由的。每一个人都有习气、欲望,而习气和不合理的欲望总给我们带来烦恼,带来生死轮回里的痛苦,辜负了我们的一腔好道之心。我给朋友们讲的修心养性的方法,不外乎:转变观念、如理实行、尘缘修身、反观觉察、以事炼心、圆悟空性等等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也不难,可很少有人做到,在于没耐心,不能长期坚持。我先把这些道理简单地说一说。真如老子感叹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简单的道理就是高深的道理,你能做到,就不简单了;做到了,其实更简单了。很多人自己以为懂得某些道理,但当他们对面事情的时候,那些道理不起作用,看得破,放不下;想得通,做不到。其实,还是没有真正懂得那些道理,真正懂了道理,一定有力量生出,一定能做到,至少,能使心灵与道理部分相应。不会是:理是理,我是我,事是事。真修行者,理事不二,心行不二。心即是理,理即是事,事即是心,相即相入,一体圆融。 转变观念,对一个人非常重要,修行的第一步是转变观念,在人生观、世界观上有所转变,在生活态度、认知、心态上有所转变,这是基础。比如,面对疾病,生病是难免的,既然生了病,你看做疾病,那就是疾病,你为之烦恼,那就是烦恼。但是,假如转变观念,把疾病看成是一次因缘,一次觉察身心的机会,看做清理、转化业障的机会,看成是考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这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疾病渐渐地不再影响你心灵的自在。生病时,你看成是转化业障,就真的能转化业障;你看成是考验与磨练、是修道学佛的加行,就真的能变成加行。这一切是唯心唯识的。你要是当成烦恼当成痛苦当成疾病,那就是烦恼痛苦与疾病。所以,你要学会转变观念。面对疾病,你以修行者的心态来处理,就能做到“病里能做得主”。病里能做得主,在临终时,特别是在临终生病的状态里能对生死做主,这就是大修行。密宗修炼宝瓶气,在用鼻子往外喷气或出气时,要观想同时把业障之气清除了,鼻孔里喷出去的是黑气、病气、业障之气;这样观想就真的能清除病气和业障。自己行走在路上,要观想是行走在菩提大道上;自己在吃东西前要观想在供养十方诸佛,心力到了,心愿到了,就真的在供养诸佛,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连拉屎的时候也要做两个观想,一是净化身体,把体内所有浊物排出来,二是用之供养粪坑里的蛆虫。这也是菩提心。吃饭、走路、呼吸、拉屎,生活离不开这些,但观念变了,你就会由凡夫修成佛道。 如理实行。听闻了佛道之理一定要坚持按照所学的理来生活。佛家讲因果不虚,我们就要深信因果,违背道德而造恶因的事情绝不做。这就是如理实行。道家讲简朴,那就过俭朴的日子,绝不浪费,绝不奢华。这样做到了就是修行。佛道都讲淡泊名利,南宗祖师白玉蟾说:“谁能跳出名利圈,赠汝长生不死方”。既然淡泊名利对修行这样重要,那就在生活里尽量淡泊名利吧。能淡泊名利,就是真修行,不能淡泊名利,在名利面前蠢蠢欲动,那就不是真修行,而是假修行。不少修道者面对名利的诱惑,什么戒律、大愿、操守、友谊全都抛弃了,心中只有名利。我见过很多修道的人,甚至是成名的修道者,好争好斗,一点淡泊无为的修为都没有。 尘缘修身,以事炼心。把整个生活整个人生都看做修行,这是广义的修行理念。把红尘里所遇见的每一件事情都当成是修心,当成是考验,当成是加持,当成是行愿,当成是佛事,当成道缘,所谓“巧把尘劳做佛事”。这样,“以事炼心”就有了基础。生活里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修行。今天老板无缘无故地批评了你,你生气吗?老婆唠叨你几句,你受得了吗?今天因为贪小便宜被骗子骗了,你愤怒吗?仇恨吗?你看见街上一个老人倒地,能不怕讹诈而积极救护吗?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里时常遇见的事情,难道不是修行吗?难道不能体现一个修行人的境界吗? 反观觉察。这是我经常对来访的朋友们讲的话,我能讲,也能做到,二十年来我唯一坚持做的一项修行就是觉察自心,忏悔己行,以此净化心识,转化习气。我有很多体验与认识,《观心的方法与境界》是我二十余年的经验之谈。我对朋友们说,不论多忙,每天一定要给灵魂一刻钟宁静内照的时间,天天如此,观察此心,你就会渐渐地走上觉悟之路。上根性的人的确能“顿悟、顿修、顿断”,但我们,还是要渐修渐悟渐断。一个朋友说自己脾气不好,经常和丈夫争吵,怎么办?我说,没关系,该吵照样吵,不吵,压抑在心里更麻烦,但是,吵完了之后,要觉察自心,观照自心,要忏悔自心,不论谁对谁错,都先要观察,觉照自心:今天我发火了,今天我失态了,这是不对的,是心性修养不够。在这件事(发火骂人)上我错了。就这样觉察一下,天长日久,你就会发现,渐渐地,你的秉性变了,吵架的次数少了;即便吵了,而你发火的次数减少了。这就是觉察的力量。坚持三年就会发现,你压根不会再跟他人吵架翻脸发火了,你心怀广大,你很优雅,你感到没有什么事情是你不能容纳的、不能理解的,你不仅不会再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跟丈夫吵架或者跟妻子或者跟他人吵架,你要是看到其他人如此,你会同情他们,觉得他们生活在无明里,这些事情根本不值得发火。你也有智慧规劝别人,以你的智慧帮助别人走出心灵的困境。很多人经常和亲人吵架,经常发火,但因为缺乏了那事后的觉察,所以,他们始终在烦恼里,在痛苦里,在纠结里,在无明业障里,在恶性事件的继续里,在心态的失控里,有的人甚至活一辈子,吵闹一辈子,没有觉悟的时刻,没有心灵升华解脱的时刻,仅仅是缺乏了时候的觉察。不要小看事后的觉察,需要勇气,你首先要否定自己的做法,要直面自己的灵魂,还要有耐心坚持数年数十年。每一个人不仅有今生所形成的习气,还有多生带来的习气,都要在觉察中清算、清除、净化,所以,面对自己的心灵不容易,能面对、觉察而坚持不已更不容易,你要是坚持一个月、一百天,性情就会向好的方面变化;你要是能坚持一年、三年、十年、二十年,你一定会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那种自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临终时你会是一个容易解脱的人,是一个能保证人天乘的人。假如你在生时能圆悟空性,那么你活着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心灵自在者、解脱者。 圆悟空性。你真正悟到了人生的空相、诸法的空相,绝对不会留恋任何人间的功名利禄、恩爱情仇,不会畏惧死亡,你看到诸法的空相、万法的本质,你知道本无生死,生死只是像大海上的水泡一样幻生幻灭,是个假象,真的那个生命从来没有参与过这个生死的游戏,本来涅槃,本来寂静。因此,佛眼看众生,众生都是佛。体会到空性的人,随事去,心随空,在人生中他也会有七情六欲,但他的智慧、觉察与定力都已经成就,他不会住在七情六欲里,所以,他在尘出尘,在欲出欲,巧把尘劳做佛事,幻化空身即法身,他能在万事万缘里得到清净和安乐,没有恐怖、颠倒。只要你修心养性,将心性养得圆明,自然有机会证到本有的空性,使你自然而然地从物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这时候任何物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缘,在你看来都是宝贵的,自然的,无住的,你是清净无染的,你都能在红尘诸缘里大做梦幻佛事。“大做”比喻精进勇猛;“梦幻佛事”,那只是缘起法,其性本空,心无执着。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他说自己没说一个字;度人无数,他说自己没度一个人。度而无度,无度而度,只是本然,只是自在,只是随缘,只是无住。这些微妙的道理要在空性的体悟中实证,开悟空性者必然能在保任修持中体会到这些真实不虚。真能如此修养心性,你的智慧和心性就与法界相通,你的愿力就与诸佛相通,你的心量会如法界般广大。古代很多大成就的尊师就是这样的,这是真实的相应分,而不是简单的“理悟分”。一些修道学佛的人由于没有真实体悟空性,尽管也能讲一些佛理道法,讲的真的精彩,但他们心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他们的心还是凡夫心,还在六道里,所谓:“言超圣前,行落凡后”,没有解脱的自在和力量。真正开悟的人,真正明白空性的人,绝不会贪婪自私,更不会虚妄变诈。 后面讲的道理看起来高深,其实很平常,是以前面讲到的红尘修身、历事练心、觉察观照为基础的。不要觉得这些道理很难学,一点都不难。我在二十多年前修学妙叶菩萨所著《清净道论》,学其“吉祥心灯”法,静坐发愿,祝愿自己不喜欢的人、自己仇恨的人或者不喜欢自己、仇恨自己的人吉祥如意,把这份吉祥如意的祝愿最后推广到世界、法界。这样一个扩充心量、生慈悲心、转化业障的方法,我曾经专门修持过一年多。后来写在文章里,一位朋友看了就修持此法,日久之后就感受到人际关系在无形中改变了,善缘多了,恶缘少了。我一位好友,她父亲患有肝癌,检查出来时已经是晚期了,我告诉他一些佛教的道理,跟他谈了大半天,用佛法打开老人的心结,并告诉他忏悔法,一定要通过诚心忏悔而改变冥冥中的命数。朋友的父亲回家后真心忏悔自己的人生,放下纠结、牵挂,开始一心念佛,他忏悔时老泪纵横,念佛也非常真诚。心打开后,成天乐呵呵地面对这一切。他面对疾病的观念改变了,与其愁苦,不如快积极面对。喜生阳,愁生阴,生欢喜心就能生阳气,“自古神仙无他法,只生欢喜不生愁”,天天生欢喜心。朋友打电话告诉我,经过一年的修行,父亲的身体越来越好了。这就是心性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