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5-21 10:13:46
|
只看该作者
续-《●[成观法师]三皈依要义》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1 .由迷返悟常常有人问:「为什么要皈依三宝?」我们皈依三宝是为了一个最高的目标:「由迷返悟」;因为我们都还在「迷」中!仍是「迷位儿夫」― 所以我刚刚说「未皈依前如同在外流浪生死」,「流浪生死」指的就是「迷」。但是现在已经有点「悟了」,就应回头。有如你出去玩的时候,随意走着走着,忽然发现:「咦?这条路好像不太对! 」知道不对了,若能马上回头,当下是已在做初步的「由迷返悟,回头是岸」的工作了。然而如果还是没发觉走错路的话,便会依然迷迷糊糊地到处乱闯? 乱撞― 且不知要闯到何时方休。四种智觉那么,「由迷返悟」的「悟」是什么意思呢?「悟」就风这个字在梵文中的意义就旦即是「学觉」「觉」或「觉者」,因此若不学「觉」在「梵文」的音凤「布答亚」中文翻成「佛陀耶」省,最后只剩下了一个「佛」字个「布」是没人会听得懂的!到底是要「觉了」什么呢?了了,那是行不通的。应知,所以,所谓「学佛」,即不是「学佛」(顺便提及,「佛」「布答」或「布答亚」二二, 润,或省称为「佛陀」)再者,学佛既然是为了学「觉」「觉了」「佛」,其义这个字,我们中国人再更进一步简。事实上,梵文一定要讲「布答亚」词,你光讲一,或学「觉了」若光喊着:要觉l 要觉!至于到底要觉什么也不甚,学佛法所要觉了的最根本者,有四种:一、觉了「无常」(或「觉无常」)二、 觉「苦」三、觉「空」四、 觉「无我」若把此四种觉合并起来说,即是要觉了「无常」、「苦」、「空」、「无我」这四大法。再者,一般都讲:「学佛是学智慧」;而「佛法的智慧」又是什么呢?佛法的智慧中最重要、 最根本的,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那四项:「苦」、「空」「无常」、「无我」所以我们如果诵经、 礼佛、念咒、打坐,修了老半天,却不知道这四件事的话,那就枉费辛苦了。不过退一步说,即使智慧未开,还不能明了这四种佛理,既然是老实依法修行,至少能得到一个好处,那就是:无形中也会由于佛力及法力的加持,而消掉很多业障;除此以外,当你日常在修行,或念经、或打坐、 或持咒的当下,没有什么烦恼,这也是修行当时的「受用」之一。因为在修持中,你若内心很烦恼,你就会念不下去,也不想念了,对不对?例如别人稍微讲你一句什么话,你心一烦,今天的早课就不想做了,或是晚课就想省掉了,明天再补,是不是这样?不过学佛除了要定时做早晚课以外,最重要的,还是为了要学「觉了」、 学「智慧」― 觉了「苦」、 「空」、「无常」、「无我」。这四种佛理即是佛世尊无量无边的智慧中的根本。而「苦」、「空」、 「无常」「无我」这四项智能,其中最根本的一项是「无常」,因此「无常」也就是一切佛慧的根本,又称「无常慧」。因此可知,「无常」是一种甚深的佛理与智慧!― 你可别说:无常谁都知道,很简单嘛、 」― 其实「无常」之理是甚深、甚深的道理,唯有佛才能究竟了知。汪[无常慧」在古希腊哲学裹也有谈「无常孔子有一次在观看黄河水的时候夜」,这就是感念世象「无常」?」的道理的,甚至于孔夫于也说过「无常」:,就感慨系之地说:「逝者如斯乎,不舍昼。他的意思是说:这河水一直在流,从早到晚都不停地流着,一去不回头,而世事也是这样,日夜变幻无常。(连大诗人苏东坡在他的词中也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影星玛利莲梦露也唱「大江东去,一去不回头」,歌词之义也是感慨「无常」的。)世问人中,不管是圣贤? 诗人、或一般凡夫,常常也会灵光一现,而能感受到一些无常的现象;只不过世问人的观感都不够深入、 究竟,所以无法真正透达无常之事与理,而从其中超脱。唯有佛世尊不但能深入观察觉了「无常」的道理,而且能更进一步地知道如何解脱这一切「无常」之苦。后面这一点就更重要了;这就是说:世间有些智者虽也能觉知有「无常」这回事,但却没办法对付它;这有如医师只会把脉,然而把了脉之后却不会开方子;若是这样的话,等于是不会治病的医师。一切「佛法」与一切「世间法」的交会点就在「无常」:世问的无常「事」与佛法的无常「理」,一事一理在此交会。一切世间的痛苦来自无常,而一切佛法就是为了对治世间由无常所衍生的种种痛苦,所以一切「出世问法」― 佛的「智慧」― 也是从「无常理」衍发出来的。有些学佛的人常说:「啊,娑婆世界好苦啊!」如何苦呢?为何而苦?― 答曰:以「无常」故苦。而「无常」的意义为何呢?「无常」就是「变幻不定,剎那那生灭」。因为法那剎那生灭,所以抓它不住;因为抓不住它,所以不能把握它;因为不能把握,所以令人摸不着头脑,因而只能听它摆布、任它捉弄(无智之人常说:「造化卉人」事实上是「无常戏人」),于是种种苦恼由此而生。打个比方就更容易了解这种任人捉弄之苦:譬如一个男子在追求一个女子,如果他把握不住她的性情,拿捏不稳她在想什么,他与她在一起时,就会被她的种种反应卉得糊里胡涂、 昏头转向的,也因此他就会觉得很苦恼。可是他若能够掌握住一切状况:从她本人的个性、到她的一切背景(家庭、学校、工作),诸如此类,都了如指掌,而且也深知她情绪的变化、喜怒哀乐的时机,这么一来,他就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 做什么事,什么时候该献点殷勤、或送点礼物,乃至什么时候该给她一点颜色看、 调伏一卜,这样一来、 她就会服服贴贴的,他也就不再伤脑筋了。〔 请注意,此处的「女子」,是用来代表「无常的世事」。〕 然而我们凡夫对于这一切法,就是没有这样深入的理解,也没有这样的把握,我们对于这一切法,好像一般男子面对女性一样,糊一袅胡涂的,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要变: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要吹东风、西风、南风、北风、下大雨刮大风,都毫无预知之能,以至于被搞得惨兮兮的― 下雨的时候你不知道要带伞,出大太阳的时候你偏穿一大堆衣服。当知这世间的一切法即有如男女关系一般,你想要顺利、不伤脑筋,就必须先「了解」对方的性情,这在佛法上称为「解了法相」:了解你所欲追求的人(或所欲透达的法)的「法相」为何;解了法相之后,更进而解了其「法性」。「解了」法的「性」与「相」之后方能达到真正的「觉悟」。「觉悟」以后,就知道在什么状况下,出什么样的对策。这个「对策」,佛法称为「对治法门」。对治法门就是:她有什么样的性情,我就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对待她。譬如说:她有买小饰物的喜好,那我就偶而送送小礼物,花费不多,却能令她高兴。所以这跟了解「法相」以后再去「对治」是一样的道理,她喜欢什么你就给她什么,这样便能够「对」付过去;「对」,就是对症卜药;「治」,就是治病。有什么病吃什么药,这叫「对治」接着再讲「无常」。一切法都是「无常」的;你或许会问:什么东西是「无常」的呢?在这世问,从「物质」到「精神」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在物质界中,科学家现已知道物质是无常的了,(而事实上,佛世尊早就知道了)。他们由显微镜中发现:物质一袅面的电子、质子、中子都在那剎那变化,从未停留过一分一秒,所以任何物体的结构,每一秒钟、乃至每一剎那都在改变。至于「精神」上的呢,那更加是变幻无常了:众生的「喜」、「怒」、「哀」「乐」、 「爱」、「亚心」、「欲」七情六欲可说是时时刻刻不停的在转变,未曾一刻停息― 因此,在此世间中,身心内外一切法,皆悉无常。因为诸法无常,所以我们把握不住它。我们不但把握不住「外法」(外在的事物)、 也把握不住别人,我们甚至连自己都把握不住!不但自己的「心」把握不住,连自己的「身」也无法把握。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身体什么时候要闹病,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要死,更加不知道;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明明知道有一天我们一定要「死」,而我们却一点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这就是文学上所谓「永恒的悲剧」此地的「悲剧」一词,是以文学及哲学上的义涵来讲的;此「悲剧」(才矣且)亦即尼采所说的「悲剧意识」,其具体的表现,即如希腊的悲剧所示:「人明明知道自己终究要死,但还是得活下去」― 这实在是太矛盾、太无可奈何、 也太苦了,只有佛如来才能令人超脱这种矛盾、无奈之苦。因此东、西方的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每每谈到这问题时,就只能「哎! 」的一声喟然长叹,如是而已;为什么呢?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呀。庄子说:「无可奈何谓之命。」世问之有智且旷达如庄子者,也只能这么喟然长叹一声。怎么呢?「认命」而已!但是学佛法的人却不能这样― 学佛之人绝不能「认命」,为什么?因为如果学佛还「认命」的话,那就大可不用学了,只要与大家一样,随业流转,随波逐流就行了,如此怎能得「解脱」?怎能证菩提?若一切人皆认命、 随业水飘流,则必定没有众生能够成佛!「反正是命嘛! 」「命该如此!」「目前这样就好了!」所谓「命」是什么?「命」其实是业力,而「业力」是可以转变的。要怎样才能转变业力?要转变业力必须修持如来的「净法」― 如来的「清净法」与「清净智慧」― 才能转变众生的业力。所谓「业力」也者,其实也就是「心」― 「业」即是「心」:业由心生,业结于心。因此所谓「转变业力」其实不在转变别的,而在转变「自心」。你的心念一转,整个三千大千世界、 内在、外在的环境都跟着转了。所以你学佛以后,你的心及周遭的一切有没有「转」,这点最重要:你工作、读书的环境、 你的家庭生活、你对别人,以及别人对你的态度等等,有没有转变?这些最重要。如果你已学佛学了十年、一)十年,乃至三、五十年,而且以此自豪,可是你的习性却始终「不动」分毫,从没有「转动」过,那简直可以说是「白学」了。学了佛以后应该要「转」才对:「内转身心」、 「外转世界」。所以「六祖大师」在开示僧法达的时候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由此可知,悟了以后,你便可以「转经」。地藏经中不是分明说:「每十斋日『 转一遍」。那个「转一遍」是要你去「转」它。你的心若明白觉了,则念经、诵经,便是在「转经」,否则就是「被经转」。所以『 地藏经』 里这个词用得实在高妙。因为经文中是说「转经」,而不是说「念经」、或「诵经」:经文不是说「每十斋日念一遍」、或是「每十斋日诵一遍」,而是说「每十斋日转一遍」。你如果是真的在「转经」,那你就是「转*轮大菩萨」― 这个「转」字就是「转*轮」的意思。然而,这个「转」字诀,若要讲得详细透彻,恐怕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因此简单介绍到此为止。希腊有一位哲学家说:如果你把一只脚伸入河水一袅,然后再抽出来,那么,你先前伸进水一袅的那一只脚,跟抽出来的那一只脚,已是不同的一只脚f !而且那河水也是不同的河水。此道理何在?因为时问改变了,所以先前伸人水中的那一只脚,其生理构造、分子式等都改变了,因此说:抽出来的时候,那只脚已经不是同一只脚了l 而且同时水还是一直不停地在流着,所以连那河水也已经不是先前的河水了。这是一种极深的感叹!极叹这一切法之「无常」。但是,如我先前所说,一切世问的智者而对此无常的现象时,至多也只能长叹一声:「哎,世事无常▼ 」如是而已― 连李白、杜甫等我们中国伟大的诗人,乃至于西洋的诗人如雪来、济慈、莎士比亚等,也是一样,只能望物兴叹而已。
因为先何『 空慧」与『 无我慧」接着讲「无常」与另外两种法― 「空」与「无我」― 的关系。因为一切法「无常」无常」,所以有「苦」生起(此即:「无常故苦」);而且也所以一切法实为「空」(此即:「无常故空」);前面已解释为「无常故苦」,现在来解释为何「无常故空」,以及为何「无常故无我」。首,为什么诸法「空」?因为一切法相皆悉剎那生灭,故「没有实体」可以剎那停住,而一讥我们抓得住,因为无实体可抓得住之性是空― 剎那生灭故。
(无实体可得)的缘故。所以诸法其次,也因为诸法「无常」,所以「无我」。「无我」是没有「我相」,以及无「主宰」的意思。你若问说:目前这个「我」的形相,不就是「我」吗?我们刚才讲过,你目前的这个「我相」其实是一直都在变化的,它每一剎那都在变。我们以肉眼可能看不出来,不过你如果用显微镜来看看你的脸,便可知你那张脸上的组织、肌肉、筋骨、血管、毛孔、细胞、水液、血、汗,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改变,都不一样,这是从生物学、物理学、及化学上来看。假设你现在是四十岁,你若拿出三十年前(你十岁)时所拍的照片,你还认得那是你吗?可能依稀认得,但是当你指着以前的照片说:「这个就是我」的时候,能不觉得这「两个我」之问的差异实在太大了吗?那个「我相」每十年十年都在改变,甚至每一年都在变,乃至每一天都在变。因此中国古人说:「士」日不见,如隔三秋」,可见无常变幻之迅速。以上是解释「无常慧」,以及「苦慧」、「空慧」、「无我慧」的关系。综上所说,「皈依三宝」是为了「由迷返悟」,以求「智觉」;为了开觉四种智慧,觉了四种法相:觉了「无常」、「苦」、「空」、「无我」。这叫做大乘的「共觉」,或是大小乘之「共觉」(因为是大小乘共修的项目,只是大小乘所开觉的层次有高低之不同)。除此「共觉」之外,还有「不共觉」。「不共觉」也就是「无上觉」,那就是:「觉了」真如本体!「真心」、「本性」此「觉」因为不与二乘共有(只有大乘才有此无上觉),所以称为大乘「不共觉」。为佛弟子,应先成就「共觉」,再求「不共觉」。
五、皈依心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