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5-26 17:37:56
|
只看该作者
哪个地方小朋友有孝子、廉洁的,地方官员就要好好照顾他。是真的,果然不错,就要把他选拔出来,国家栽培他。这个制度一直到满清政府亡国都还在实行,只有清朝亡国之后,民国成立了,这个制度就没有了。这个制度好!你看多少朝代改朝换代,这样一个制度永远保持下来,没有一个朝代不重视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朝代敢把这个制度废止。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
贤劫,一千尊佛出现在这个世间。「《悲华经五》曰」,这个五是第五卷,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此佛世界」,此佛是指释迦牟尼佛,现在住的这个世界,「当名娑婆,时有大劫,名曰贤善。是大劫中,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现於世」,有这么一段话。说明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将来出现这个世间,这个世界都叫做娑婆,这个大劫都叫做贤劫,贤善。娑婆是世界的名称,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这个名词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界名,又作沙诃,娑诃楼陀」,这个都是梵文,音译稍微有一点不同,这个音大致上还是可以。新译为「索诃」,新跟旧是以玄奘大师作分界线,玄奘大师以前翻译的都称为旧译,前面讲的几个名称都是旧译,玄奘大师把它翻成索诃,比较跟梵音接近,这是新译。我们学经教,因为玄奘大师以前翻译的经不少,所以新旧译意思我们都要能懂得一点,不至於产生误会。娑婆什么意思?「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堪忍,你真能忍受,这个世界很苦,这个地方的居民能够忍受得了,所以称之为索诃。因此,也把它翻作忍土,土是这块土地,这块土地的众生真能够忍受许多的苦难。苦难从哪里来的?我们知道,这在《华严》里面讲得很清楚,苦难是我们迷惑了自性,随顺习性,习性不善,造作种种不善的业,所感得的果报。因果报应很现实,到处都是,随时都有发生,只要我们心里冷静细心去观察,你就知道这个事情叫丝毫不爽,善有善果,恶有恶报。
为什么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叫做极乐世界,我们这里叫做娑婆世界?极乐跟娑婆有什么差别?说个老实话,是平等的,一丝毫差别都没有。可是,释迦牟尼佛在《往生经》里面跟我们介绍极乐世界,那一边世界真好,没有听说极乐世界有不善的人,没有听说极乐世界有不善的言行,也没有听说极乐世界有什么灾难,水灾、风灾、地震,没听说过。什么原因?佛也慈悲为我们说明了,那个世界皆是诸上善人居住一处,我们就明白了。极乐世界是个新的世界,好像我们这个世间一个新的社区,刚刚开发的;娑婆世界是很古老的一个地区,世世代代累积的一些业障习气没断。新社区就好办了,里面有没有居民?没有,新社区没有旧的居民,都是阿弥陀佛以本愿威神,所谓接引十方世界的人来到极乐世界去,所以它是新社区。
到他那里去得有条件,条件是什么?条件就是十善。阿弥陀佛告诉我们,皆是上善之人俱会一处,那我们就想到,我们必须要修上品十善,才能去得了。每天念佛念得很好,一天念个十万声佛号,临终能不能去?要看你的心地善不善。十万声佛号没错,功夫是有了,如果你是修十善,上品十善,马上就批准了,可以移民到极乐世界。一天十万声佛号,心地不善,还有贪瞋痴慢、还有自私自利,这个人去不了。为什么?念佛功夫够了,及格了,打五十分,另外分数不够,去不了。所以要记住,上品十善。这个要真干,不真干不行!现在这上品十善怎么修?我们就这些年来特别提倡儒释道的三个根,那就是上品十善,所以不能疏忽。《弟子规》都没有落实,极乐世界去不了,《感应篇》不能落实,极乐世界去不了;《感应篇》跟《弟子规》这两样东西都落实了,上品十善就差不多了,我相信肯定可以做到。经上佛讲的这些话不能不注意,不能疏忽,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这一生具足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稳稳当当取极乐世界。这跟现在移民是同样的一个道理,我具备这个条件,我可以移民到极乐世界去。
这个世间修行非常困难,最大的困难是寿命太短,就是说我们修学时间不够,还没成功,寿命到了。来生到人道、得人身继续再干,至少中断二十年,这一个死生二十年,把前世所修的东西几乎都忘得干干净净。这一生来接著干是快一点,总不如有足够的寿命在一生当中就圆满成就。这个事情到极乐世界就解决了,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跟阿弥陀佛一样,阿弥陀佛无量寿,极乐世界人人都是无量寿。所以叫一生圆满成就,他有时间。就凭这一点,我们真明白、真清楚了,非去不可。佛教导我们,这个世间不能带到极乐世界去的全放下,能带到极乐世界去的要好好学习、修行,这带得走的,这不能不知道。什么东西带得走?戒定慧带得走,禅定、般若带得走,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带得走,这能带走。世间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带不走,带不走的要真的把它放下,一丝毫留恋都没有,带得走的要认真学习。
学佛,终极的目标是希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真的是回归自性。我们只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肯定在一生当中圆满成就。怎么叫一生?往生极乐世界是一生。要知道,往生是活著往生的,不是死了往生,这个诸位同学一定要清楚。所以往生不死,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并没有断气,你还是活人,你看到佛来接引,跟佛去了,跟家人再见,打个招呼再见,就走了。身体不要了,丢了,身体带不去,这是很肮脏的东西,极乐世界是清净世界,没有这种肮脏东西,这是一切的染污根源,要把它丢掉。所以到极乐世界是活著去的,没死,活著去的。去到极乐世界,那个地方是化生,不是胎生,极乐世界是化生,没有生老病死苦。而且这个体质,佛给我们介绍的,紫磨真金色身、金刚不坏身。都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跟佛一样,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你真的要是看到了,真清楚,搞明白了,你能不去吗?你在这个世间还有什么留恋的?丝毫留恋都没有了,一心向往。一心向往,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说,这一个念头就是发无上菩提心,讲得好!换句话说,你往生的条件完全具足了。所以这是两个世界的比较,我们对这个要很重视。
「法华文句二曰」,《法华经文句》,文句是注解,智者大师作的,这里面对娑婆有解释,「娑婆此翻忍,其土众生安於十恶,不肯出离」,这是我们现在的环境,「从人名土,故称为忍」。真的,我们这个世界上人,真的是安於十恶,十恶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绮语、恶口、贪婪、瞋恚、愚痴,你看看。这十种是罪业,造作这十种业,果报都在三途,饿鬼、地狱、畜生,果报在这里。不肯出离,他多苦!所以他能够忍受,在梵语就称之为娑婆。「《悲华经》云,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亦名杂会,九道共居故。」这个世间,杂会就是杂居,人民素质很复杂。也讲到这个里面众生,他能够忍受贪瞋痴慢,贪瞋痴叫三毒。「及诸烦恼」,烦恼最重的,傲慢、怀疑,这个怀疑不是普通的怀疑,对圣贤教诲的怀疑,现在我们还得加一句,对祖宗传统的怀疑,这都叫烦恼。所以称为忍土。杂会的意思底下说得很清楚,「九道共居」。怎么会有九道?通常我们只说六道,要开成九道也能讲得通,天道里面有欲界天、有色界天、有无色界天,就三道,一就变成三;地狱里面有无间地狱,有八寒、八热,那一也变成三。所以这是确实是非常复杂,因为居住在这个世间,这个世界的人人心不善,造业不同,果报也不一样。这一段是解释为什么这个世界叫娑婆。
下面「《法华玄赞》」里面说,「梵云索诃,此云堪忍,诸菩萨等行利乐时,多诸怨嫉众苦逼恼,堪耐劳倦而忍受故,因以为名。娑婆者讹也」。这个意思跟前面不一样,前面是说这个世界的住众、居民,他们能够忍受这个世间的苦难,那叫自作自受。《法华玄义》里面讲的这一段是讲诸佛菩萨,这个世间众生虽然苦,他有感,有人要求佛菩萨,在受苦受难的时候求佛菩萨保佑、求佛菩萨来救我们。众生动这个念头,这个信息佛菩萨立刻就收到,他来不来?来,他来帮助我们,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他来在这里度我们众生,状况怎么样?跟我们一样受苦,可能比我们受的苦更多。这是讲佛菩萨应化到世间来度众生很苦,不好度!说这个意思。你看,「诸菩萨等」,这个等是什么?有阿罗汉、有辟支佛,还有诸天,天人慈悲也到这个世间来帮助苦难众生,他来「行利乐时」,就是利乐众生,来帮助众生、来救苦救难。可是怎么样?「多诸怨嫉众苦逼恼」,菩萨到这里好心来救众生,可是还有很多人埋怨他,还有很多人嫉妒他,还有很多人给他种种烦恼。这个现象现在看得很清楚,相信的人求佛菩萨,不信的人侮辱他迷信,尽量想方法排斥他、障碍他,度众生很苦。但是这些菩萨能够忍耐,「堪耐劳倦」,这是劳苦,「而忍受故」,菩萨在这里修忍辱波罗蜜,什么都要忍,「因以为名」。你看看居民苦,佛菩萨到这里度众生也苦,这叫堪忍世界,因以为名。「娑婆者讹也」,娑婆是古时候翻这个音,应该是索诃,这个音比较跟原音差别大一点。「《西域记》一曰」,《西域记》是玄奘大师作的,他到印度取经十几年,一路上的见闻,他写了一本书叫《西域记》,「索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为一佛化摄也」,这是讲释迦牟尼佛,这一尊佛他教化的一个区域。「旧曰娑婆」,以前翻成娑婆,「又曰沙诃,皆讹」,这个音都不正确,所以他翻成索诃。这是把「当名娑婆」做个简单的说明。
「时有大劫」,时是现在这个时候,这一段时间,这个大劫叫贤劫,「名曰贤善」。在这个大劫当中,「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现於世」,这个成就大悲是特别说明菩萨在这个世界示现成佛教化众生,是这个意思。「据《佛祖统记》」,《佛祖统记》是佛门的一本书,可以说是佛家的历史,这个几尊佛就名字写出来,「第一佛名拘留孙佛,次为拘那含牟尼佛,三为迦叶佛」,第四就是现在,「即为今之释迦牟尼佛,此后有弥勒」,这就是第五尊佛,下面「等」,后面还有「九百九十六佛相继出世」。这就是简略介绍贤劫千佛,都在这个大劫当中陆陆续续出现於世间。「今此会中,弥勒与其他贤劫中成佛之九百九十五大士皆来集会」,释迦牟尼佛在灵山,这个经是在灵山说的,跟《法华经》同一个处所,在这个地方讲经。弥勒菩萨跟贤劫将来在这个世间成佛的九百九十五位大菩萨,他们都来了,都参加这个法会。「听佛说法,故知贤劫中未来一切诸佛皆必同宣此经。」这是念公做如是的看法,做如是的理解,我们看到贤劫千佛都参与这个法会,将来他们成佛,怎么能不讲这个经?怎么能够不宣扬这个法门?
下面念公有个简单的说明,「另说,贤劫共一千零五佛」,那就是弥勒菩萨不算,这是另外一种说法,弥勒菩萨以后还有千佛出世,就是「弥勒以下一千零一人」,现在没成佛,现在他们是菩萨的身分,「非所常见,故不详录」,这就不多说了,把它省略掉。「以上第一品,以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成就,为本经证信。经中大比丘众万二千人,超越余经,同於《法华》」。这个表法我们特别要留意,说明这个经的重要性。你看佛说一切经,通常比丘众的人数都是一千二百五十人,唯独《法华经》一万二千人,这个经也是一万二千人,这就是说这个法会跟法华是平等的。过去,祖师大德告诉我们,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可以分为三类,小乘、大乘、一乘,分这三类。小乘是讲声闻、缘觉,用现在讲是念这个学位的,大乘是菩萨,一乘是成佛的。成佛的经,古来祖师大德一般肯定的三部,成佛的经只有三部,《华严》《法华》《梵网》。《梵网经》没有完全传到中国来,传到中国来只有一品,就是「菩萨戒品」,就这一品经,「菩萨心地戒品」。这部经分量也很大,没传来。在中国只有《华严》《法华》,而祖师大德把这部经判成《华严》《法华》之上,为什么?《华严》《法华》到末后都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讲得通,在理上讲得通。换句话说,《华严》《法华》是一乘经,一生成佛,这部经也是一生成佛。
后头说,「又普贤最为上首,同於《华严经》,亦表本经之同於上之圆教二经也」,这是圆教一乘,这两部经,这个经跟它们等同,没有差别。所以在前清,彭际清居士称这部经为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你看看这个意思。这些祖师大德给我们的提示,我们要特别留意。这部经在整个佛教里,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弘传当中,它占什么样的地位?可以说这部经是至高无上,不但等同《华严》《法华》,实际上它在《华严》《法华》之上。《华严经》到最后的圆满,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真正达到究竟圆满,这个我们不能不知。我们要是依《华严》《法华》来修行,这一生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那要修定,法华三昧不容易成就,《华严经》的法界观也不是一般人能够观成的。你看这部经典的方法,四十八愿里面告诉我们,临命终时,十念必生。所以善导大师赞叹,这个法门叫「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掉。我们遇到了,多么幸运!纵然我们这一生当中,学佛也好,没学佛也好,过去、今生造了不少罪业,能往生吗?能。只要你从听闻这个法门之后,下定决心回头是岸,我不再作恶了,我真正一心修学十善,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就行了。过去造作十恶、五逆罪都行,都能往生,这还得了吗?真的是回头是岸。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一定要珍惜无比殊胜的缘分。
第一品我们就学到此地,下面我们接著看第二品,「德遵普贤第二」。我们看黄念祖前面有个引言,「第二品是上品圣众之补充」。六种成就,众成就只说出家的菩萨,在家菩萨没说,下面要把它补出来。「本品之首,於菩萨众中,拈出上首之贤护等十六正士」,这十六位大菩萨都是等觉菩萨,全是在家菩萨。「品末」,第四十八品最末的,「复标余之三众及诸天大众,以补足上品」,就是前面这一品,「六成就中之众成就」,这在此地做个说明。「尤应著眼」,这是讲特别要留意的,「本品名德遵普贤」,这个科题意思非常重要,「盖表与会之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咸共遵修普贤之德」。你说这个经还得了吗?咸共遵修普贤之德在哪里?《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的诸佛菩萨统统是修普贤之德,普贤之德是十大愿王,一生圆满成就。这个经不例外。「普贤之德,实亦无量」,实实在在跟你讲,无量无边,「而其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则为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也,是为本品之纲」。这一品经的总纲领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普贤的愿、普贤的德真的是无量无边无尽无数。黄老说得好,心要,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就是十大愿王。所以十大愿王我们要学,能学多少就学多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