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3-26 08:30:49
|
只看该作者
续-《●[净土社区]世出世法本立道生》
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甲二、格致诚正 修齐治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是出自礼记大学篇,宋儒朱熹解释得乱七八糟,愈讲愈胡涂,今天将它分析出来。这八条分内外,有体有用。体是本体,用是从体所起之用。内是本体,外是作用,儒家世间法也是有体有用。佛法明心见性是内里的功夫,广度众生,作种种善,是外边的功德,这就是善根福德,正助双修。学佛成天在家打坐,什么事也不作,那是小乘法,佛所谓的焦芽败种,佛法所不取的,必得为众生办事。这八个字是八桩事,今依汉人的注解。格物的「格」是「来」的意思,诗经云:「神之格思」祭祀时神来了。吾人本性如如不动,忽然间动了,一动就是来了。致知,「知」是觉知的意思,心动时立刻察觉知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只要一觉悟,就了不得了。我们一般人是念起不觉,动了念头也浑然不觉,致知的工夫是念头一动就知道了。知道了还得要赶紧观察它,看它动的是对还是不对,是正还是不正,再仔细去考察,别叫它来回跑,这叫「诚意」。诚是忠诚,一点假也没有,在儒家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天很忠诚,一点都不做假。吾人坏就坏在意识乱七八糟,喜欢打坏主意,意识一诚,心就正了,这是内里的功夫。内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再向外起作用,第一步要「修身」,身三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四业,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凡是坏事一点都不许做,身修到这个样子,才能「齐家」整齐家庭。自己若是乱七八糟的人,不干一点好事,在家里要管谁?只是多出些太保子弟,所以自身没有毛病才能齐家。政府提倡「齐家报国」,现在谁齐家了?齐了家再往外当国家的公务员,才能干干净净地拿出良心来给百姓办事,才可以「治国」。身不修、家不齐,出来当公务员也是图贿,扰乱天下。把国家治埋得整整齐齐安定以后,别国的人看见你这国家整齐安定,再去「平天下」治理别的国家。自己的国家都乱七八糟,还能去治理别人的国家吗?人家肯听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对外的功夫。这样看来,我们学佛学孔子对社会有没有好处呢?学佛学孔子真正学好了,警察也省力气。甲三、德配天地内外都做到了,就是「诚」。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就能知道自己的本性,所谓「至诚之道,可以先知」,只要有至诚之心,不必抽签算卦,也可以未卜先知。有人说:我为什么不能预知未来?不知,是因为你的心作假,心诚了就能先知。先知道自己的本性,第二步就能知道他人的性,既知人之性,也就能知道万物的性了。能知天地人的性,就可以「德配天地」。曲阜孔圣人的牌坊上就有「道冠古今,德侔天地」。天地无私,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但是天地还是有办不到的。天地人合称「三才」,人在中间,顶天立地,替天地办事,才可以称作「人才」。若能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就可以与天地合起来,谓之「三才」,这时自己的德性与天地的德性一样。结语、众生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学佛要度化众生,上那里度化呢?众生在那里?「众生在世间」度众生要到世间来度,离开世间那里有众生?所以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一桩事情啊!佛法有五乘方便解脱——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然后成佛,成佛要从人道、天道入手。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世间的人都是迷惑颠倒,你看这些人迷惑颠倒,你才能觉悟。离开世间空空洞洞的,要觉悟个什么?离开世间觅菩提,就好比想找一只头上有角的兔子,兔子不长角,离开世法不能度众生。成佛成罗汉都要在世间成就,故云:「不离世间觉」。佛到人间成就,所以人是根本,故云:人身难得。我们在台中先提倡念孔子书,在人道上走。天道比人享福,享福的人不能做事情,修道难,所谓「富贵学道难」,人道有苦有乐才能修行。中国的圣人,你看他们是念书的人,他们就只是念书人,你尊他们为佛菩萨来的应身,他就是佛菩萨的应身,为什么呢?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也变男的,也变女的,也变老的,也变少的,也变文的,也变武的,中国像孔子这些圣人,都是佛菩萨变化的应身,是来帮我们的忙。我们学了几天佛,世间的事故人情天理一概不懂,对社会有何利益呢?学佛要先求人道,人道站得住脚,学佛才可以成功。自古以来没有坏人成佛的,曹操、王莽、秦桧这些坏人,有谁听说他们成了曹操佛,王莽佛,秦桧佛的?所以请大家先得保存人格。今年我们学佛要注重实行,若无实行,讲多少也无用处。实行必先札住根本,一棵树有了根本,才能发生枝干花果,立不住根本,永远不能成功。佛法要令众生觉悟,六道众生中,人道比较容易觉悟,佛说五乘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中,以人乘为本,注重人格。成佛也是在人道成就的,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学佛者应当把人道修成,学佛才能成功。六道轮回,在三界来回投胎,苦不堪言,出了三界就无轮回之苦,可是要出三界,任何学说都办不到,唯有佛法才能彻底出离。世间法、出世间法,学佛者都要学,而现在学世间法,正是预备将来能离开三界轮回。佛在娑婆世界说法四十九年,千言万语都是叫众生不在三界里轮转,我们在台中三十几年来讲经不断,所说不过九牛一毛而已。说过了世间法,诸位应当「志于道」,心中先立起志向,心安在道上,若心不在道上,学佛不会有结果。接着来讲出世间法。佛说了四十九年的出世间法,道理非常复杂,可以分作大乘法和小乘法,二者都是佛法。大乘法是从实际上说的,小乘法则是方便权说,我们在此讲华严经,此经是大乘经,我们所修的净土法门也是大乘法门,所以今天专讲大乘法门。 (通)途
乙、发菩提心(梵语)发菩提心,菩提二字是梵语,「发菩提心」与「志于道」是一个意思。佛法要求「明心见性」,真如本性不动,一动就叫心,志于道的人,心一动就定在道上,而我们的心一动就是乱七八糟,不知上那儿去了。心往那里去,就落什么影子,在心田就种下一颗种子。如此,永远都将在六道中轮回,心就是这么坏。不动心须要很大的功夫,心会动大半是由外头的境界所勾牵的,如蜡烛,有道的人看见它,不着蜡烛相,心不被它勾牵,因为心在道上的人,心不动啊!尽管看,尽管听,心头如如不动,没有关系。但是普通人看见什么东西,心就跑到那上头去,心就被它勾引去了。孟子「四十不动心」练了四十年的功夫,可以不动心了。孔子「四十而不惑」动心就迷惑,不动心就不迷惑。但是,在这里所说的是教大家动心,有人会疑惑,心叫它不动才好啊!你怎么叫它动呢?事实上,不动很难,所以要叫它动。「发菩提心」的「发」当发动讲,心动之先,我们要叫它动得有个目标,叫心上那里去。不让心支配我,而是我支配心。至于叫心发动上那儿呢?即是要发菩提心。「菩提」是梵语,与中国的「道」字是同义,中国叫「志于道」,佛法名为「发菩提心」,所以佛法就是世间法,世间法就是佛法。说说很容易,真正要做可不容易了,不叫心动很难,心一动就叫它到菩提也很难,所以动或不动都很困难。修行人先学叫他动心,由我支配心,不叫心支配我。修习成功以后,心就不动了。普通法门都是如此,想要明心见性,脱开六道轮回,这是根本的解决办法,学佛人要先懂普通法门,再学特别法门,不懂普通法门,如何懂得特别法门的特别?乙一、「业道之别」——业指福德,道指证果这是大乘起信论上说的,凡一动作就叫「业」,如我拿纸,有这个动作就是业,纸不动它,没有造作,无所谓业。不管拿了以后有没有看,只要一有动作就是造业了。「道」就是志于道的道,学佛人,这两个字必得要会讲,为什么叫「十善业道经」,说「十善业经」也可以,说「十善道经」也可以,为什么头上安头呢?结集佛经的人并没有头上安头,是我们讲错了。任何众生皆有「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分离开就不算道了,人人皆有道,无法分离。儒家大学首句云:「大学之道」,中庸首句云:「天命之谓性」。道离不开,业也是如此,众生入胎、出胎都有动作,都是业,修行也是业,死了还是有业,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业,也是须臾不可离开,道与业永远连带着。以前的人懂得「业」与「道」的道理,到了末法时期,大家就不懂了,才有人出来提倡「消业往生」,闹得天下大乱。消业也是往生,带业也是往生,这讲起来很麻烦。成佛以后才没有「业」,没有「道」。没有「业」还好,怎么「道」也没有了?说这个就是谈玄说妙了,心就是业,心就是道,心就是佛,既然「真如」是无我无自性的,那「佛」、「道」、「业」也都是毕竟空的。华严经的十回向品说了一百个真如,才谈到微细智,有微细的智慧才能了解业与道,在大乘起信论三细六粗有提到这个道理。末法时期,大家对佛法相应不理,你不懂,我也不懂,互相斗诤,所作文章和佛经所说出入很多,真是「扰乱天下有余,救度众生不足」。业与道不是一桩事情,大家都念过这两个字,却不关心,查经,查上五百年也是睁眼瞎子,有什么用处呢?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善根与福德,一个是因,一个是缘,因是原因,缘是缘分,还没有说果。善根与福德是两回事,善根是正功夫,福德是助功夫,所以凡夫修行要「正助双修」。正助二者,如鸟之双翼,一正一助才可以往前飞。表上说:「业指福德,道指证果。」证果是正,福德是助,念佛的正功夫可以横出三界,证三不退,福德则是帮助正功夫成就的助缘。乙二、「九界三惑」三祇断尽学佛应度化众生,将六道苦海头出头没受苦众生拉出来。众生有九法界——菩萨、缘觉、声闻、天、人、修罗、饿鬼、畜生、地狱,若加上「佛」就是十法界。我们的世界叫器世间,动物叫有情世间。世界、世间的世是指三十年,三十年一变,有过去、现在、未来,皆有变化,皆不长久。十法界中的佛法界就另当别论了,唯有成了佛才一切圆满,即使证到等觉菩萨仍未圆满,还是带业。九法界中的天、人、修罗、饿鬼、畜生、地狱是界内六道,声闻、缘觉、菩萨是出了三界的界外众生,到菩萨也还要求解脱。菩萨叫「觉有情」,有情指有情识,情识俗名灵魂,我们都是被灵魂支配,自己作不了主,可是我们不能叫「觉有情」。菩萨觉悟,但没有完全觉悟,所以「觉」下加上「有情」,仍然有情识,必得成佛转识成智,才算真正的解脱。所以九界都有不同的迷惑,有惑就有业。三界众生要断见思惑才能了脱分段生死,三界以外的三乘若未断尽尘沙惑,就无法完全了解佛经的道理,对世间的法理也模模糊糊,到成佛才叫「世间解」。学佛修行先断见思惑,再断尘沙惑,最后还要断除根本无明惑,根本无明即使菩萨也不懂得。要断这三惑,最少得三大阿僧祇劫,修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阶段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从初地欢喜地到第七远行地又要一大阿僧祇劫。以下谈第八地,要先解释一下: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若菩萨寂而不能照,就是掉入涅盘坑,这一关是大毛病,糟透了,所以过了第七地,无记反而是坏。登上第八地不动地,寂寂惺惺,寂照双融就成功了,这一地是阿鞞跋致不退转,就是一切自由自在的观自在菩萨。但是仍有根本无明,所以从第八地起,又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登上第九、第十地,然后修到等觉菩萨,最后是妙觉,三惑俱断,业尽情空,住在常寂光土,成就佛的境界。第八地不动地菩萨仍然不懂根本无明,还是有惑业苦,阿弥陀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只要生到极乐世界就可以不退转,但是净土宗的不退转不是普通的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而是「处不退」。众生往生到此,都有根本无明惑,所以说是「带业往生」。乙三、「入重玄门」始断根本无明根本无明惑要如何断呢?要到妙觉入重玄门修行到了圆满才断尽。「玄」是指法门很玄妙、很难懂,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等觉菩萨,经过了无数玄妙的法门。但是还不行,成佛得用另一种法子,须乘愿再来,变成人,经过「八相成道」,像释迦牟尼佛从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最后入涅盘,什么罪、什么苦,带着业重受一遍,最后才断尽根本无明惑。由此可见,以普通法门要成就圆满的佛果,真是不容易,幸好,还有成佛的特别法门。 (别)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