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净土社区]世出世法本立道生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26 08:2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净土社区]世出世法本立道生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30048.html
    出世法 本立道生新元讲席贡言

    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

    缘起

    释题

    甲、志于道  中文义

    甲一、谁能出不由户

    甲二、格致诚正  修齐治平

    甲三、德配天地

    结语、众生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乙、发菩提心(梵语)

    乙一、「业道之别」——业指福德,道指证果

    乙二、「九界三惑」三祇断尽

    乙三、「入重玄门」始断根本无明

    丙、带业往生  乘愿再来

    ◎别途——净土法门三特别

    ◎「带业往生」释题

    带业往生附说

    丙一、「随眠无明」谓无明烦恼眠伏第八识中

    丙二、立相住心

    丙三、以果为因

    丙四、莲胎断惑

    丙五、二力横超

    ◎「乘愿再来」释题

    ◎附语——净土宗为难信之法(三忍)

    ◎附语——净土宗为难信之法(六即佛)前言民国七十三年新春,雪庐老人李炳南老居士,在华严讲座开讲前,体察时节因缘,特制「世出世法,本立道生」新表,作为新年贡言。开示莲友应当立住世出世法的道业根本,深信净土法门乃横超生死出苦快捷方式,不让「消业往生」别异见解所迷惑。全部讲辞共有十九次,时间长达七个多月,期间曾因食用味精,四大微恙,停讲三月有余,病愈之后再续法缘。老人时寿九十有五,为法忘躯,殷切叮咛,谆谆教诲,一片婆心,令人感慕。                            ┌甲一、谁能出不由户─────────┐

                                │       (内)(外)                 │┌众生在世间

              ┌(甲)志于道──┼甲二、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不离世间觉

              │      中文义    └甲三、德配天地───────────┘

              │      (通)途  ┌乙一、「业道之别」业指福德,道指证果───────┐

    世出世法─┼(乙)发菩提──┼乙二、「九界三惑」三祇断尽────────────┼难

    本立道生  │      心梵语    └乙三、「入重玄门」始断根本无明──────────┘

              │                ┌丙一、「随眠无明」谓无明烦恼眠伏第八识中─────┐

              │      (别)途  ├丙二、「立相住心」取报土报身忻厌等────────┤

              └(丙)带业往生─┼丙三、「以果为因」伏惑往生────────────┼易

                      乘愿再来  ├丙四、「莲胎断惑」当生成就登岸──────────┤

                                └丙五、「二力横超」────────────────┘                  ┌先离轮回而后证果

                三别─┼不经次第横超三界

                      └不能自去如来接引(附语)净宗为难信之法,惟佛为「世间解」独知其义。(1)仁王经「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原」。(2)起信论「三细」一无明业相,即真心之初动。二能见相。三所见相。一为体,二、三为用。体用不离,一时具三相。(3)阿赖耶多名,见唯识论及了义灯。「种子识」、「根本识」等。缘起今天是今年开春第一次讲经,先给诸位谈谈话,为什么先谈话呢?因为华严经这几次是按文理一句一句讲,注重佛理的讲解,很费力。华严经讲了十三年,八十华严还讲不到一半,若一年讲一本,也要十年之久,讲经的人现在已经九十多岁了,不要说再活十年,十天也不敢保险。所以先不讲经,先将华严经的用意在什么地方,总合起来简单扼要地说。懂得这张表的用意,以后讲经讲得长,讲得短,都没关系,因为大家都已有所得了。这是讲这张表的用意之一。再者也是因缘所致,自古以来,各宗不论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重实修的宗派,或天台、唯识、三论、华严等研究教理的宗派,对净土宗没有人敢多说话的,现在却有人出来要改净土经典。使全台湾甚至海外学佛修净土的人都起了疑惑,信心受到很大的扰乱,这是自古所没有的事。从前讲华严只讲个大意,被他们一闹,华严必得一句一句讲。而真如回向讲完后,讲到微细智,只有佛才能称做「世间解」,解得很细,除佛以外,等觉菩萨也够不上。因此现在先介绍净土宗的要义,以后讲经就不必一句一句讲,只要讲个大意就可以了。这是讲这张表的用意之二。这几年来大家不甚研究佛理,也不得不详细讲,免得大家看经生出误会。但是若只讲解,大家听了不能证果,证果全在实行,我个人修行不好,所以我得竭力地注重实行。若不实行,人的寿命不知何时就完了,那时,修行若无成就即非常可惜了,修行能证道,有个成绩,是很重要的事情。证了道,什么事情都解决了,但是,道有内道、外道之分,外道是(他)教的心外求道,旁门左道,一点也无用处。内道是佛法的心内求道,佛经称为内学,而孔子之学也是内学,怎么个「内」法呢?这「内」是指研究本性的。唯有佛经彻底研究本性,孔子亦研究本性,孔子之道与佛法之道一样,学之皆能成就,今年起大家都要注重求成就。这是讲这张表的用意之三。说到证道,证的同是内道,但是,道的讲解,或是自己修行,则有浅有深有难有易。浅的不彻底不究竟,深的纔究竟,而学道必须求深的。一般来说,深的比较难,浅的比较容易,但是浅的多不彻底。要能学到深的,则全在圣人的善巧方便。佛知道大多数众生只能学浅学易,不能学深学难,所以就变了一个很特别的办法。这个特别法一般人不能了解,惟有佛了解,这个特别法门又深又容易,道理虽然深却很容易学。今天这个表若了解了,以后遇到任何疑惑,自己就能破疑,可以一步一步往前走,不至于走错路。在此再申明一次,本人讲经没有自己的意思,心中没有学问,那敢有自己的意思呢?凡是所讲的皆是古圣先贤在经典上说的,本人只是当个录音带介绍给各位而已,我不妄作聪明,所说的话都是圣言量,我们要随顺圣言量。本人来台湾至今已三十多年,开始就是儒佛并重。当初一来就办「国文补习班」讲中国文化,同时也讲佛经,三十年前如此,三十年后的今天也是如此,别处存有门户之见,很少这样干的。若把今天这个表看明白,讲得清楚,就不再会有门户之见了。释题: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这张表的题目是「世出世法,本立道生」世是世间法,出世是出世间法,三界以内谓之世间,三界以外谓之出世间,这两种法门其实是一个法门。这点或许大家就不相信了,以为出世法是出世法,世间法是世间法,「儒佛相同」佛没这么讲啊!孔子也没有这么说啊!心存门户之见的人才会把儒佛强迫分开讲。表面上看,世间法有六道轮回,众生头出头没,千千年万万岁在六道中轮转,好像在海水中,有时候头露出来,忽然一个大浪打来又沉下去。出世法是到达涅盘彼岸,出了苦海,离开了三界,出了世间,不再头出头没了。表面看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有此不同,实在讲,世出世法其实是一个法门,只不过是有深浅之别而已。怎么说是一个法门呢?你要是觉悟证了道,就是一个法门,不觉悟,迷惑颠倒,就认为是两个法门、三个法门,所以全在悟道不悟道而已。「道」孔子讲,佛也讲,讲得有深有浅而已。今年同修们第一步先把心定在道上,扎住根本,扎住根以后所学才能结果,否则,心不在道上,你学上十万年也没用处,所以说「本立道生」。这句话是孔子说的,扎住根以后,道就能往外生长,若无根本,如花瓶中插的花,虽然好看,但不久长。没根本,生不出道理来。表下分甲、乙、丙三项,甲项是世间法,乙、丙两项是出世间法。原来世法出世法是不分的,但是为了讲说明白,分成两项,最后再合起来说。甲、志于道  中文义世间法是以谁为主呢?全球皆没有懂得的,只有中国人懂。中国自开天开地以来,代代圣人相传,传到孔子,孔子谓之「集大成」,孔子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全部的道集合起来,谓之集大成,故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世间法当以孔子为主体,真正要提倡中国文化,就离不开孔子。提倡孔子的道并不是贴标语、喊口号作宣传,那没用处。国家现在正提倡中国文化,南洋也提倡中国文化,提倡尽管提倡,但是很难行得通。中国文化汪洋无边,四库全书很多,要从那一部下手呢?总得要找几句简要详明的话来代表中国文化。「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一生治学的要领,也是中国文化的纲领。「志于道」,心安在一处,不向别处走叫「志」,心安在「道」上,道以外不安,「道」就是本性。可惜现在与从前的科场提倡中国文化,都是在学作文章,学道者有几人?光作些文章有什么用,探究什么叫「道」这才重要。「据于德」德是本性中的一种能力,内心根据本性,不离开本性,就是据于德。「依于仁」,仁是对大家都要爱护,依是倚靠,由此而起的意思。在外头对待别人,往外用的时候,一切都要依仁而起,所作一切都要爱护人不伤害人。「游于艺」,艺是一切技术才能,游是深潜其中,不一而足,多才多艺能为众生谋福利。这四句话,包括二十四史,简要不啰嗦。「志于道」「据于德」是体,「依于仁」「游于艺」是用,有体有用,清楚详明。诸位或许会疑惑,我们是来学佛的,你讲中国文化干什么呢?其实中国文化和佛学原来是一个,不可分开,不懂中国文化而学佛的这些人,皆不象样子。孔子表明自己以「道」为第一,佛学也是以「道」为根本。甲一、谁能出不由户论语中孔子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人要走路都得从门户进出,那一个人出去不从门户呢?既然人人出入必经门户,则人人应当学道,大事小事离开道就乱了,所以谁也离不开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一弹指的工夫也不能离开道。「可离非道也」要是离开道,就不是有道之人了,这与佛家的「净念相继」有何不同?讲中国文化的人没有这样讲的,他们把儒佛一刀劈成两半,所以都讲不通。我这种讲法,他们听了不顺耳,我是儒佛双修的人,我就按照我的讲法。孔子自己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人,孔门弟子观察孔子就是如此。现在研究中国文化的,对孔子这套不懂,学佛的人也看不起孔子,那更是荒唐。今人提倡中国文化,却不知道中国文化是什么,不是说空话嘛!论语中孔子述说自己的修学历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孔子三十岁就立住志向,心不摇动了,我今年九十五岁了,心还摇动呢!这有什么用处呢?孔子四十而不惑,不惑是断惑了,我们断了惑吗?有人自以为是「老修行」,试问,你的见惑断了几品?思惑断了几品?一品都还未断,吹什么大气。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天命即是本性,能率性即明心见性了。小乘人尚未真正见到本性,大乘才见到究竟的本性,知天命其实就是大乘法。孔子六十耳顺,所有一切世间法皆能融合贯通,绝不会矛盾,一切皆顺,如华严经的理事无碍,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孔子七十从心所欲不踰矩,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在如意,但规矩一点也错不了,这已经达到中道——空、假、中圆融一体的境界了。孔子的境界,不敢说已到佛的境界,可是已到等觉菩萨的境界了。现在讲中国文化的人,怎能懂孔子这种境界。学佛的人和孔子比一比,又学成那一条了呢?三十而立了吗?四十更迷惑,五十更不知天命,真是愈学愈坏。      (内)    (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23 10:18
  • 87

    主题

    7346

    帖子

    5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55180
    5#
    发表于 2016-3-27 18:59:45 | 只看该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感恩法布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3-26 08:32:55 | 只看该作者

    [净土社区]世出世法本立道生

    续-《●[净土社区]世出世法本立道生》

    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接引是二力┘└二力是「特别」┘        └解脱生死惟独弥陀带业往生,这一段,专谈净土法门。前两段所说的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普通法门。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皆是普通法门,必须按部就班的修证,净土宗带业往生却是「别」,别就是特别,与别的法门不一样,净土宗怎么特别呢?这并不是我的学问可以讲得出来,必须有八地菩萨的智慧学问才可以讲,八地菩萨以下,任何人都是一知半解讲不清楚,在此只归纳说「三别」,不能详细讲。诸位修净土宗多少年了,净土宗看似容易,实在是难懂,若不懂佛经三藏的佛理,这也听不进去,诸位对此若能知道一个大概,看经就不敢再动手改经了。(一)先离轮回  而后证果「先离轮回,而后证果」是净土法门第一种特别。轮回是死了再生,生了又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六道中来来回回,轮转不停,这「轮回」太苦了,如果能不再轮回就不苦了,怎样才可以不轮回呢?必得修行证果,才可以永断生死轮回。佛法修行证的果位有大有小,最小的是阿罗汉,再来是缘觉,这是小乘不究竟的果位,再往上为菩萨,菩萨又可分五十二阶段,最后最圆满的就是佛果。能证到最小的果位,就大不容易,但只要证了果,自然就不再轮回,不证果就非轮回不可。今日之下,诸位都未证果啊!未来的前途就渺茫极了。净土宗的特别处是先离轮回而后才证果,这便宜不便宜,特别不特别?诸位去查三藏十二部,除了净土宗,没有一个法门可以不证果能离六道轮回的。这个特别处,谁也不信,学佛愈多年愈不信,所以,释迦牟尼佛称之为「难信之法」。有人以为没这个道理啊!这好像原来是要吃了饭才饱的,这却是先饱了再吃饭,不吃饭先饱,没这个道理啊!但是,净土宗的先离轮回而后证果,就是不吃饭先饱,这就是特别之处。众生在六道里为什么会轮回呢?为什么生了死,死了生呢?这都由于自己造作的业力。业有若干种,有善业,有恶业,有无记业,什么业结什么果,造什么业,入什么轮回,轮回就是业力使然。而咱们没有一个人不造业,谁不造业?佛也造业,这不是胡说八道,有经为证,经上有什么我就说什么。不生就是不生出来,不生出来就不消灭——不生还消灭什么?不生就能不灭,就不入轮回了,这是好事。为什么不入轮回?因为他得了果位,最少也是罗汉果。不证果就仍留在世间,世间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众生有饮食男女的欲望,色界众生舍去男女饮食的欲望,都入禅定之中,无色界天众生没有形色,只有神识在活动。罗汉修学佛法断除见思烦恼,经过人间天上七番生死,一层一层上至色界天的「净居天」,此天又叫「不还天」,从此不必再回来世间,出了六道轮回,叫出世间。罗汉出了三界,证了果位,却还是有业。大家修净土法门,临终上极乐世界,叫「往生」,是往生西方,没说证果西方。既然是往生,有生就有灭,所以光是听「往生」这两个字,就知是带着业(懂得中国字,才懂得经义,不会造谣言)。往生以后在莲胞中断惑,才证果,也就不再来六道轮回了。下品下生在莲胞中,要经过十二劫才花开见佛,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也才十劫,在莲胞中要经过十二劫,岂不太久、太苦、闷得慌?虽闷得慌,却可以不入轮回,不变狗变猫,不必挨刀棍,不必再受罪了。其实在莲胞中也不苦,按经上说,莲胞中也是很庄严很好的世界,例如乘愿再来的人投生母胎后,在胎中可以开道场,讲经说法,在凡夫母胎尚可如此,何况是在极乐世界的莲胞中,那里不能开道场呢?就算不在莲胞中开道场,也比娑婆世界小孩在母胎中坐胎好得多,在莲胞里待十二大劫,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不会来勾引。在娑婆世界尽是勾引的境界,在莲胞不受勾引,心就不会乱跑,能得清净心,有的人根器利,不必十二大劫就可以花开见佛悟无生了。(二)不经次第  横超三界「不经次第,横超三界」这是净土法门第二种特别。什么叫「次第」?三界二十八层天,要想出离三界生死,必得一层一层,按着层次上去,这叫「次第」。好比一根竹竿,竹头里有一小虫,要离开竹筒,必得一节一节钻到竿顶,才能钻得出去,这叫「竖出」,这很麻烦。有一方法很简单,横着出去,不必经过二十八层天,好像竹中虫在竹子根部钻一个洞,只须穿过一层,就离开竹子了,这方法简单易行。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横出呢?不行。横出必得修净土法门,具备两种力量,才能「不经次第,横超三界」。横超的超有「升」和「出」两种意思。升是往上升,譬如佛法难闻,普通人未听过佛法,后来忽然一听见佛法,佛法是什么也不知道,但是心里生起恭敬,就可以得三摩地的正定,再修行五戒、十善的世间法,就可以升天,偈云:「高超六欲天」超升到三界的第一界天六欲天,或是超升到四禅天,这叫「升」。升上去固然很好,可是出不了三界,只是高升,得一点点小安稳而已。佛经譬喻为「头出」,三界好比一片大海,在三界中轮回好像是掉在海中,一个生死波浪打过来,堕入三恶道,好像头沉入海水中,再经一番生死波浪冲来,往三善道了,好像头再升出水面,很高兴可以看看天,喘口气,可是身子还在水里。短短时间,又有一个浪冲过来,头又沉没下去。诸位若做善事,不发菩提心,那不过是头出头没的「超升」而已啊!超若未尽,叫超升,三界二十八层天,即使升到第二十七层,也没超出三界。超若已尽叫「出」,「尽」是完毕的意思,出去三界,上面再也没有障碍了,才叫超出。「超升」是竖出,有二十八层障碍,「超出」是横出,只有一层障碍,出了一个障碍就行了。竖出必须按着次第修,不修净土法门,修其它法门就要一层一层经过,直到离开最后一层天,所费时间难以计数。至于能横超三界的,只有净土法门,因为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例如前面所举竹虫的比喻,修净土法门欲出三界生死苦的人,好像那竹头里的小虫,一心一意想离开黑漆漆的竹筒,竹皮很厚不易咬破,外头正好有一块石头,有风吹来摇动竹子磨擦石块,竹中虫一听声音,也从里面啃,里外交攻,一下子就咬破竹皮,超出竹筒了。外面的石头、风吹,好比阿弥陀佛的力量。谁念佛,佛就来接引,他就可以超出三界。净土法门自他二力,若没有阿弥陀佛就没有这二种力量,横超就很困难,必得有佛力在外面帮忙,才能横超。(三)不能自去  如来接引「不能自去,如来接引」是净土法门第三种特别。如来就是佛,是人天师,地位无上,比人间大总统的地位,不知高多少。在我们台湾,总统亲自派花车来迎接你去作官、这已经很荣耀了。总统府在那里,我不认得,没有关系,总统有车来接我,这种便宜事,在这世间很少。现在虽是民国时代了,但是,有总统亲自来家里迎接的例子也极少见。念佛人临终往生,是如来「人天师」亲自来家里接我们,因为往生极乐「不能自去」,自己去不了,极乐世界在十万亿佛土外,咱认不得路,必得靠佛力来接引。有人会说:「自己去,可以吗?」也行,与弥陀没有关系,那是独力。譬如证果的阿罗汉,以自力离开三界二十八层天,有了神通,就可以独力去净土。往生净土者,在现世有神通吗?凡事必得兑现,不可造谣,不可欺骗人,就算有,净土法门是九界往生,佛不只接引人而已。若说那往生的蚊子,蚂蚁也有神通,此话不通,人都认不得往生西方的路了,何况是小动物?所以必得佛来接引。蚊子、蚂蚁也是有佛性的众生,若肯发愿念佛,阿弥陀佛也来接引。往生净土以后,弥陀经云:「常以清旦,各以衣襟,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那些十万亿佛也来接引你吗?你得自己去供养十万亿佛,十万亿佛不来接引,为什么往生极乐世界有佛接引,到极乐以后去供养他方佛,就不接引了呢?这得自修自悟。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中,普通都是自力,唯有净土念佛法门是二力,所以称作特别法门。在这里去极乐世界,要靠二力,往生到极乐净土的开花、闻法等一切,都是两种力量。譬如果报有依报和正报,依报是所处之地,生到极乐,住的是佛的净土,那应该是成佛的人自己修成的果报净土,可是你没那种功夫,你住的净土都是阿弥陀佛造成的。阿弥陀有如工程师,他造了很多东西,等着预备伺候你,这么便宜的事,就是念佛法门特别之处。十方三世佛,难道只有阿弥陀佛有二力吗?凡是佛皆有愿力,有神通,每一尊佛的愿力神通都不一样,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发愿建一个世界来安置众生,使众生速得成佛,别的佛没有这一愿。但是别的佛也有他的用处,例如佛终日都在念着众生,可是众生不晓得这一尊佛是什么名字,不晓得就不能感应,佛虽然有慈悲力,你不跟他感应,他也没办法慈悲加被。譬如观音菩萨有感应,必得众生心里念观音菩萨,他才能感应,太多佛的名字你都不知道,你跟他毫无关系,如何感应呢?即使偶尔有感应,他只能「救苦灾难」,你有了灾难,他来救你,只是临时的消灾免难。至于了生死,各个佛都办不到,因为他们没有像阿弥陀佛发愿造一个极乐世界来安置你。现今修净土法门的人,心里都是乱七八糟,嘴里念着阿弥陀佛,心里想着银元,当然与佛不能感应。就是不想银元,嘴里虽念着阿弥陀佛,心里也是这佛那菩萨的,乱七八糟念着万佛经,脚踩万只船,脚只要踩着两只船,船一开动,就掉下水,这样的念佛,不能成功,修净土法门要成功全在一心。别的佛虽然有神通,只能救苦救难,至于了生死,除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没有第二个法子能横超生死。◎「带业往生」释题        ┌业之──┬身口意三动作┬┬小乘「身口招果实业」余假

            │释义    └动作又分实假┘└大乘「以意招果实业」余假

            │        ┌(过)「惑」┐┌旧业新殃┐

            ├业之──┼(现)「业」┼┼流转不断┤

            │三际    └(未)「苦」┘├幻化万相┼六道轮回

    带业    │            此名三障    └生灭不已┘

    往生──┤

    释题    │        ┌见思—凡夫三惑往生—包括九界

            │        │        ├─────有异熟时

            └惑类──┼尘沙—声缘二惑往生

              三种    │          ┌──────同时三相体用不离

                      └无明—菩萨一惑往生——四土安养(凡圣同居)    ┌下等动物,不能皆知事理一心,必然带业,否则不曰三根普被。

    附说┤若不带业往生,何有凡圣同居土。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3-26 08:31:52 | 只看该作者

    [净土社区]世出世法本立道生

    续-《●[净土社区]世出世法本立道生》

    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丙、带业往生  乘愿再来这张表为何分成三段呢?头一段专说世间法,第二段是说出世法,第三段是说净土宗。有人说:「那就单讲第三段就好啦!何必还要讲前面的呢?」那可不行,这三段皆有连带关系。诸位来这里是要听文章呢?还是想来求道呢?若是学文章,你学会讲了,还是不了生死,仍然在六道轮回,有什么用处呢?学了佛是不是就生死解脱了呢?学佛的人很多,但是一千个学佛的人也找不出一个成就的,都是因为退转,而退转的原因很多,所以大家必得学「本立道生」注重修道,道不修证不了道。古德说:「公修就公得,婆修就婆得,不修就不得。」全在各人修啊!所以古人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修不修全在你自己,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很多,也不是人人都证了果位的。讲这张表,就是要大家修道,「道」容易修吗?容易修,也不容易修,说容易有容易之法,说难就有难之法。自古以来,除了释迦牟尼佛之外,找不出一个成佛的,这不就是很难嘛!而到了现在,要成个「人」,还不容易啰!只要是众生就有「性」,本性迷了,就是六道众生,觉悟了就是佛,众生是全部都迷。修道的人,有觉了一半的,有全部觉的,全部觉的却很少。正因为众生自己觉不了,所以才有第三个办法,叫「二力」法门,自己出一半力量,加上佛的一半力量,两个力量合起来。「二力法门」没有自己这一半力量不行,没有佛那一半力量也不行。其实这两种力量,你的本性里都有。「道」好比种子,种子下地,生根以后就可以发芽往外生长,生出树干、树枝,然后才开花结果。若只知道花好香,果好吃,树身可做材料,而埋在土里的树根,人都看不见,就很少人要了,这叫「舍本务末」。不要根本,只喜欢花瓶插的花,瓶花虽然美丽,但是三两天就枯萎了。这张讲表,是帮助大家自根本上入手,先培养根,根深就能茂盛,树干自然壮硕,树干好就能开花,开花以后才能结果。这张讲表如果听明白了,以后就可自己修,不会觉得:「唉!我力量不足。」自己修道的力量不足,还有佛的力量可以帮你的忙。除了净土宗,学其它宗派没有帮忙的,全凭一己之力去修。净土宗的二力关系,譬如一个人,一刀从中间劈开,只有二半身子,单腿单手,不能说话,什么都不中用。若把两半合起来,才是完整可用的人,这叫「二力」。二力又如比翼鸟、比目鱼的两翼两眼,去掉那一半都不能成功。二力法门是特别的法门,佛教人的法门有普通和特别两种法门。普通法门有五种——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当中又有小乘、大乘之别。大乘法又有成贤成圣的不同。如果细分就说不清了,那真是所谓的「佛法无边」,或是华严经讲的「无尽藏」了。修行五乘佛法都很麻烦,净土法门是八万四千普通法门以外的特别法门,特别简单,特别容易成功,如何特别呢?特别之处,即使等觉菩萨也说不明白,唯佛一人才能说得明白,我只是介绍而已。佛法的普通修学方法都要经过信、解、行、证四个阶段。在家坐着什么也不干,很特别,但是什么也不成功。又学佛的人可分四众——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是在家二众。在家二众都是受了三皈、有修行的居士。至于没有皈依又不懂佛法,只是在家里信佛,不反对佛法的人,不能算是「居士」,在中国叫做「信士」。上寺庙烧香、磕头、不懂佛理的人,那些人就是信士。四众之中,不论是修普通法门或是修特别法门,都得干,信士则不干,干什么呢?有两条,一是了解佛法,二是实行佛法。当了「居士」想要证得佛果,必得解,必得行。学普通法门不论那一宗派都需解行并重,净土念佛特别法门,解行很浅也能成功,若了解了却不肯实行,那等于不知道。若肯照着佛讲的话做,就等于知道了。修净土法门也得随分解,凡夫学佛先要了解「三十七助道品」并如法实行,三十七道品分七类科——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阿弥陀经说,其国有众鸟演法,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为什么没有提到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呢?这另有含义,在往生极乐世界之前,必须先知道这三科,尤其是想要往生的学佛居士,最少得了解「四念住」,否则挂个居士的招牌,只得虚名有什么用处?阿弥陀经云:「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念佛念至一心不乱,临命终时,见到阿弥陀佛来了,若「心不颠倒」,即得往生。这时,心若颠倒就去不了。心怎么会颠倒呢?凡夫人人都有颠倒病,没有一个不患颠倒病的。控制不住才会颠倒,若事先了解四念住就不会颠倒。所谓颠倒是没这回事,偏偏认为有,譬如蜡烛火熄灭了,却想拿一把扇子去点火,当然点不着,可是你偏要如此颠倒。而凡夫有那些颠倒呢?佛说:「万法无常」,天地也不能常久,谁能长生不死呢?但是,那一个人心里存着「无常」的观念呢?凡夫心里都是存着「常见」,这是第一种颠倒。佛说「世间是苦」,众生在世间生死轮回都是在受苦,凡夫却以为是享福、是快乐,所以每一个人整天都在找快乐,尽干一些伤天害理,损人利己的事情,都是在为自己寻快乐。所追求的事原本没快乐,都是在造罪,将来又会受苦。认苦为乐是第二种颠倒。身体是四大、五蕴假合而成,谁能作主?是身体作主呢?还是攀缘思虑的心作主呢?例如我在这里讲经,是手讲经、眼讲经、还是嘴讲经?是谁作主,那一个是我本人呢?我只是杂凑起来的一个东西。一个团体也是如此,大家集合起来才能起作用,团体散开,就起不了作用。身体上没有一样是我的,凡夫却死执此身为我,这是第三种颠倒。身体这个东西是一个臭皮囊,活着就肮脏得不得了,死后更是臭秽不堪,没下生前,在母亲胎胞也是浑浊不净。但是,凡夫却以秽为净,这是第四种颠倒。佛说「四念住」,教众生去除「常、乐、我、净」四种颠倒。四念住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是观察,众生要念念「观身不净」,观察身体肮脏不干净,吃的东西也不干净,有农药、有小虫,肚子就是虫的坟墓。「观受是苦」,观世间的苦、乐、忧、喜等感受,无不是苦,没有一件是享乐的事。「观心无常」,心起的念头,一弹指就有几百个念头,几百个念头就是几百个生死种子。「观法无我」,万法找不出一个能够常一不变的主宰。跟任何人说要「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他就不高兴,他认为是「常、乐、我、净」,这就是颠倒啊!颠倒的病不除,临命终时,就难以往生,修净土法门的人必得先去除这「四颠倒」,才有往生的希望。若心里时常存着这四颠倒,你就不算是有修行的人,那也就不必往生了。平常有念佛,临命终时,感应佛来接引,这时若还以为这个世间是常、乐、我、净,不愿去极乐净土,有此颠倒,佛立刻就走,你还能往生吗?了解「四念住」以后,还得修行。学净土法门必须修善根福德,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若少了善根,少了福德,也不能往生。善根就是道的根本,道的根本即是心性,众生皆有心性,佛也有心性。但是,佛的心性如天上光明的月亮,我们的心性如三十日的月亮,一团黑,没有明,糊里胡涂。修行就是要「明心见性」,普通法门要断惑才能明心见性,极不容易,特别法门有佛的力量,就很容易。特别法门的正功夫是种善根,在心性上扎住根本。种上善根还得有助缘,助缘好比空气、浇水、下肥等等,善根才能往上长,这叫「正助双修」。修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种的就是最大的善根种子。行六度可得大福德,可是现在我们办不到,那最低限度要守五戒,修十善。善根扎稳以后,若没有五戒十善的助缘,等于没有浇水一般,根也长不出枝干花叶。修特别法门尚且要如此,修普通法门更是非做到不可。可是普通法门修五戒十善,仅得人天小果而已,对于五戒十善,我们只是叫得出名字,懂得千分之一而已,讲也讲不明白。例如「十善业道经」业是什么?道是什么?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一切造作都是业力。我们刚学佛的时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再进一步要「不思恶」。「不思恶」已经很好了,还得「不思善」。也没善也没恶,没「业」了,才是明心见性,完全合乎「道」。佛法无边很难「解」,所以净土宗用「信、愿、行」特别的方法成就,这是别的宗派所没有的。别的宗派用「信、解、行、证」,这叫「四满成佛」,信、解、行、证任何一个字圆满就成佛了,信满了也成佛,解满了也成佛,行满了就成佛,最彻底的是「证」。这四种佛都不一样,有藏、通、别、圆之别。信是信一切法原来都是不生不灭,所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信了必得要解,解了还得实行,但是净土宗的「信」和这个不一样。「常、乐、我、净」在未成佛前,是众生的四颠倒,成佛后就是四净德,这是最好的道德。到了第八地菩萨以上,若说没有常、乐、我、净,那就是说梦话。因为修行到八地菩萨位,渐渐就有常、乐、我、净了,成佛以后,常、乐、我、净才是真正完全圆满。极乐世界就叫「四德乐邦」,阿弥陀经云:「彼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所以修特别法门生到极乐世界,就和佛一样具有「常、乐、我、净」四净德,这不是很特别吗?净土特别法门有三种特别。◎别途——净土法门三特别                      ┌轮回即「业」┐

        ┌先离轮回而后证果┤            ├不曰证果而曰往生

        │                └不生即「果」┘

    净土│                ┌超有「升」意┐          ┌超「未尽」曰升┐┌「竖」须次第

    法门┼不经次第横超三界┤            ├三界有多层┤              ├┤

        │                └超有「出」意┘          └超「已尽」曰出┘└「横」仅一次

        │                ┌自去是独力┐┌自力是「普通」┐  二力  ┌诸佛菩萨各具神通

        └不能自去如来接引┤          ├┤              ├─种种─┼通力大小不同仅能救苦灾难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3-26 08:30:49 | 只看该作者
    续-《●[净土社区]世出世法本立道生》

    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甲二、格致诚正  修齐治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是出自礼记大学篇,宋儒朱熹解释得乱七八糟,愈讲愈胡涂,今天将它分析出来。这八条分内外,有体有用。体是本体,用是从体所起之用。内是本体,外是作用,儒家世间法也是有体有用。佛法明心见性是内里的功夫,广度众生,作种种善,是外边的功德,这就是善根福德,正助双修。学佛成天在家打坐,什么事也不作,那是小乘法,佛所谓的焦芽败种,佛法所不取的,必得为众生办事。这八个字是八桩事,今依汉人的注解。格物的「格」是「来」的意思,诗经云:「神之格思」祭祀时神来了。吾人本性如如不动,忽然间动了,一动就是来了。致知,「知」是觉知的意思,心动时立刻察觉知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只要一觉悟,就了不得了。我们一般人是念起不觉,动了念头也浑然不觉,致知的工夫是念头一动就知道了。知道了还得要赶紧观察它,看它动的是对还是不对,是正还是不正,再仔细去考察,别叫它来回跑,这叫「诚意」。诚是忠诚,一点假也没有,在儒家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天很忠诚,一点都不做假。吾人坏就坏在意识乱七八糟,喜欢打坏主意,意识一诚,心就正了,这是内里的功夫。内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再向外起作用,第一步要「修身」,身三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四业,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凡是坏事一点都不许做,身修到这个样子,才能「齐家」整齐家庭。自己若是乱七八糟的人,不干一点好事,在家里要管谁?只是多出些太保子弟,所以自身没有毛病才能齐家。政府提倡「齐家报国」,现在谁齐家了?齐了家再往外当国家的公务员,才能干干净净地拿出良心来给百姓办事,才可以「治国」。身不修、家不齐,出来当公务员也是图贿,扰乱天下。把国家治埋得整整齐齐安定以后,别国的人看见你这国家整齐安定,再去「平天下」治理别的国家。自己的国家都乱七八糟,还能去治理别人的国家吗?人家肯听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对外的功夫。这样看来,我们学佛学孔子对社会有没有好处呢?学佛学孔子真正学好了,警察也省力气。甲三、德配天地内外都做到了,就是「诚」。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就能知道自己的本性,所谓「至诚之道,可以先知」,只要有至诚之心,不必抽签算卦,也可以未卜先知。有人说:我为什么不能预知未来?不知,是因为你的心作假,心诚了就能先知。先知道自己的本性,第二步就能知道他人的性,既知人之性,也就能知道万物的性了。能知天地人的性,就可以「德配天地」。曲阜孔圣人的牌坊上就有「道冠古今,德侔天地」。天地无私,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但是天地还是有办不到的。天地人合称「三才」,人在中间,顶天立地,替天地办事,才可以称作「人才」。若能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就可以与天地合起来,谓之「三才」,这时自己的德性与天地的德性一样。结语、众生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学佛要度化众生,上那里度化呢?众生在那里?「众生在世间」度众生要到世间来度,离开世间那里有众生?所以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一桩事情啊!佛法有五乘方便解脱——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然后成佛,成佛要从人道、天道入手。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世间的人都是迷惑颠倒,你看这些人迷惑颠倒,你才能觉悟。离开世间空空洞洞的,要觉悟个什么?离开世间觅菩提,就好比想找一只头上有角的兔子,兔子不长角,离开世法不能度众生。成佛成罗汉都要在世间成就,故云:「不离世间觉」。佛到人间成就,所以人是根本,故云:人身难得。我们在台中先提倡念孔子书,在人道上走。天道比人享福,享福的人不能做事情,修道难,所谓「富贵学道难」,人道有苦有乐才能修行。中国的圣人,你看他们是念书的人,他们就只是念书人,你尊他们为佛菩萨来的应身,他就是佛菩萨的应身,为什么呢?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也变男的,也变女的,也变老的,也变少的,也变文的,也变武的,中国像孔子这些圣人,都是佛菩萨变化的应身,是来帮我们的忙。我们学了几天佛,世间的事故人情天理一概不懂,对社会有何利益呢?学佛要先求人道,人道站得住脚,学佛才可以成功。自古以来没有坏人成佛的,曹操、王莽、秦桧这些坏人,有谁听说他们成了曹操佛,王莽佛,秦桧佛的?所以请大家先得保存人格。今年我们学佛要注重实行,若无实行,讲多少也无用处。实行必先札住根本,一棵树有了根本,才能发生枝干花果,立不住根本,永远不能成功。佛法要令众生觉悟,六道众生中,人道比较容易觉悟,佛说五乘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中,以人乘为本,注重人格。成佛也是在人道成就的,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学佛者应当把人道修成,学佛才能成功。六道轮回,在三界来回投胎,苦不堪言,出了三界就无轮回之苦,可是要出三界,任何学说都办不到,唯有佛法才能彻底出离。世间法、出世间法,学佛者都要学,而现在学世间法,正是预备将来能离开三界轮回。佛在娑婆世界说法四十九年,千言万语都是叫众生不在三界里轮转,我们在台中三十几年来讲经不断,所说不过九牛一毛而已。说过了世间法,诸位应当「志于道」,心中先立起志向,心安在道上,若心不在道上,学佛不会有结果。接着来讲出世间法。佛说了四十九年的出世间法,道理非常复杂,可以分作大乘法和小乘法,二者都是佛法。大乘法是从实际上说的,小乘法则是方便权说,我们在此讲华严经,此经是大乘经,我们所修的净土法门也是大乘法门,所以今天专讲大乘法门。      (通)途

    乙、发菩提心(梵语)发菩提心,菩提二字是梵语,「发菩提心」与「志于道」是一个意思。佛法要求「明心见性」,真如本性不动,一动就叫心,志于道的人,心一动就定在道上,而我们的心一动就是乱七八糟,不知上那儿去了。心往那里去,就落什么影子,在心田就种下一颗种子。如此,永远都将在六道中轮回,心就是这么坏。不动心须要很大的功夫,心会动大半是由外头的境界所勾牵的,如蜡烛,有道的人看见它,不着蜡烛相,心不被它勾牵,因为心在道上的人,心不动啊!尽管看,尽管听,心头如如不动,没有关系。但是普通人看见什么东西,心就跑到那上头去,心就被它勾引去了。孟子「四十不动心」练了四十年的功夫,可以不动心了。孔子「四十而不惑」动心就迷惑,不动心就不迷惑。但是,在这里所说的是教大家动心,有人会疑惑,心叫它不动才好啊!你怎么叫它动呢?事实上,不动很难,所以要叫它动。「发菩提心」的「发」当发动讲,心动之先,我们要叫它动得有个目标,叫心上那里去。不让心支配我,而是我支配心。至于叫心发动上那儿呢?即是要发菩提心。「菩提」是梵语,与中国的「道」字是同义,中国叫「志于道」,佛法名为「发菩提心」,所以佛法就是世间法,世间法就是佛法。说说很容易,真正要做可不容易了,不叫心动很难,心一动就叫它到菩提也很难,所以动或不动都很困难。修行人先学叫他动心,由我支配心,不叫心支配我。修习成功以后,心就不动了。普通法门都是如此,想要明心见性,脱开六道轮回,这是根本的解决办法,学佛人要先懂普通法门,再学特别法门,不懂普通法门,如何懂得特别法门的特别?乙一、「业道之别」——业指福德,道指证果这是大乘起信论上说的,凡一动作就叫「业」,如我拿纸,有这个动作就是业,纸不动它,没有造作,无所谓业。不管拿了以后有没有看,只要一有动作就是造业了。「道」就是志于道的道,学佛人,这两个字必得要会讲,为什么叫「十善业道经」,说「十善业经」也可以,说「十善道经」也可以,为什么头上安头呢?结集佛经的人并没有头上安头,是我们讲错了。任何众生皆有「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分离开就不算道了,人人皆有道,无法分离。儒家大学首句云:「大学之道」,中庸首句云:「天命之谓性」。道离不开,业也是如此,众生入胎、出胎都有动作,都是业,修行也是业,死了还是有业,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业,也是须臾不可离开,道与业永远连带着。以前的人懂得「业」与「道」的道理,到了末法时期,大家就不懂了,才有人出来提倡「消业往生」,闹得天下大乱。消业也是往生,带业也是往生,这讲起来很麻烦。成佛以后才没有「业」,没有「道」。没有「业」还好,怎么「道」也没有了?说这个就是谈玄说妙了,心就是业,心就是道,心就是佛,既然「真如」是无我无自性的,那「佛」、「道」、「业」也都是毕竟空的。华严经的十回向品说了一百个真如,才谈到微细智,有微细的智慧才能了解业与道,在大乘起信论三细六粗有提到这个道理。末法时期,大家对佛法相应不理,你不懂,我也不懂,互相斗诤,所作文章和佛经所说出入很多,真是「扰乱天下有余,救度众生不足」。业与道不是一桩事情,大家都念过这两个字,却不关心,查经,查上五百年也是睁眼瞎子,有什么用处呢?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善根与福德,一个是因,一个是缘,因是原因,缘是缘分,还没有说果。善根与福德是两回事,善根是正功夫,福德是助功夫,所以凡夫修行要「正助双修」。正助二者,如鸟之双翼,一正一助才可以往前飞。表上说:「业指福德,道指证果。」证果是正,福德是助,念佛的正功夫可以横出三界,证三不退,福德则是帮助正功夫成就的助缘。乙二、「九界三惑」三祇断尽学佛应度化众生,将六道苦海头出头没受苦众生拉出来。众生有九法界——菩萨、缘觉、声闻、天、人、修罗、饿鬼、畜生、地狱,若加上「佛」就是十法界。我们的世界叫器世间,动物叫有情世间。世界、世间的世是指三十年,三十年一变,有过去、现在、未来,皆有变化,皆不长久。十法界中的佛法界就另当别论了,唯有成了佛才一切圆满,即使证到等觉菩萨仍未圆满,还是带业。九法界中的天、人、修罗、饿鬼、畜生、地狱是界内六道,声闻、缘觉、菩萨是出了三界的界外众生,到菩萨也还要求解脱。菩萨叫「觉有情」,有情指有情识,情识俗名灵魂,我们都是被灵魂支配,自己作不了主,可是我们不能叫「觉有情」。菩萨觉悟,但没有完全觉悟,所以「觉」下加上「有情」,仍然有情识,必得成佛转识成智,才算真正的解脱。所以九界都有不同的迷惑,有惑就有业。三界众生要断见思惑才能了脱分段生死,三界以外的三乘若未断尽尘沙惑,就无法完全了解佛经的道理,对世间的法理也模模糊糊,到成佛才叫「世间解」。学佛修行先断见思惑,再断尘沙惑,最后还要断除根本无明惑,根本无明即使菩萨也不懂得。要断这三惑,最少得三大阿僧祇劫,修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阶段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从初地欢喜地到第七远行地又要一大阿僧祇劫。以下谈第八地,要先解释一下: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若菩萨寂而不能照,就是掉入涅盘坑,这一关是大毛病,糟透了,所以过了第七地,无记反而是坏。登上第八地不动地,寂寂惺惺,寂照双融就成功了,这一地是阿鞞跋致不退转,就是一切自由自在的观自在菩萨。但是仍有根本无明,所以从第八地起,又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登上第九、第十地,然后修到等觉菩萨,最后是妙觉,三惑俱断,业尽情空,住在常寂光土,成就佛的境界。第八地不动地菩萨仍然不懂根本无明,还是有惑业苦,阿弥陀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只要生到极乐世界就可以不退转,但是净土宗的不退转不是普通的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而是「处不退」。众生往生到此,都有根本无明惑,所以说是「带业往生」。乙三、「入重玄门」始断根本无明根本无明惑要如何断呢?要到妙觉入重玄门修行到了圆满才断尽。「玄」是指法门很玄妙、很难懂,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等觉菩萨,经过了无数玄妙的法门。但是还不行,成佛得用另一种法子,须乘愿再来,变成人,经过「八相成道」,像释迦牟尼佛从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最后入涅盘,什么罪、什么苦,带着业重受一遍,最后才断尽根本无明惑。由此可见,以普通法门要成就圆满的佛果,真是不容易,幸好,还有成佛的特别法门。      (别)途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