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85|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今得无漏无上大果』!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1-2 13:33
  • 3244

    主题

    3591

    帖子

    2万

    积分

    实习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23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4 10:16:0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佛亦如是,知我乐小,未曾说言,汝等作佛。而说我等,得诸无漏,成就小乘,声闻弟子。佛敕我等,说最上道,修习此者,当得成佛。我承佛教,为大菩萨,以诸因缘,种种譬喻,若干言辞,说无上道。诸佛子等,从我闻法,日夜思惟,精勤修习,是时诸佛,即授其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一切诸佛,秘藏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如彼穷子,得近其父,虽知诸物,心不希取。我等虽说,佛法宝藏,自无志愿,亦复如是。我等内灭,自谓为足,唯了此事,更无余事。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我等长夜,于佛智慧,无贪无着,无复志愿。而自于法,谓是究竟。我等长夜,修习空法,得脱三界,苦恼之患。住最后身,有余涅槃。佛所教化,得道不虚,则为已得,报佛之恩。我等虽为,诸佛子等,说菩萨法,以求佛道。而于是法,永无愿乐,导师见舍,观我心故,初不劝进,说有实利。】
    『佛敕我等』,因为佛出世之时,这个国土上盛行外道,当时的修行人已经被外道的所知障迷惑了。这些二乘人并不是他们自己怎么样,是社会历史的环境而使然。所以教化二乘人非常难,如果我们当时是二乘人的话,也会出现这种局面。先入为主,这是众生的习气。往往你入佛门之前什么也没有读过,是最好最好,这样你更容易接受『如来藏』。所以这些人能够「回小向大」非常稀有。
    『我承佛教,为大菩萨,以诸因缘,种种譬喻,若干言辞,说无上道』。这个『为大菩萨』可以双重观照:一者,在当时他并没有讲我自己就是大菩萨,他是为别人讲菩萨法,说无上道;二者,讲话的当下我就是大菩萨。那么这里方便说为,当初依照佛的教导,打比方,说因缘法,代佛传法,故而小乘人可以传无上道,纵讲口头禅也能种下金刚种子,而且也有帮助自己开悟之时。
    『诸佛子等从我闻法,日夜思惟,精勤修习。是时诸佛即授其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
    『诸佛子等从我闻法』,方便说为来修菩萨道的人听我这小乘人讲大法,我是打口头禅,他却信;讲法的人还没有得到授记,而学生就已经得到授记了。有时候弟子不一定不如师,但你还要恭敬老师。要明白,没有老师来给你引导,也许你永远是门外汉。各人修各人的功德。所以同样一个人,同样一句话,同样一种行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讲到底,修行人只看自己,不看别人。有些人自以为是,遇到事情按捺不住啊,要搞得惊天动地;有些人则笑笑而已。这两者都要互相学习。前者有前者的好处,他到哪里能很快地打开局面,他责任心很强;后者有后者的长处,他能修清净心,能修忍辱心。这两种功德都是不可思议。而前者可能由于你过于急躁,适得其反;后者过于沉稳,过于阴沉,形不成气氛,不容易把人很快地聚集起来。任何一个事情它都有双重性,往往优点的同时就是缺点,缺点的同时就是优点。那些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什么事情能吃苦耐劳,冲锋在前的人不能修忍辱,他几百年的功德会因一念瞋恨心而毁于一旦;那些马马虎虎的人能修忍辱心,你指着他鼻子破口大骂,他还是阿弥陀佛,还是笑一笑,修行人贵在互相取长补短。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一切诸佛秘藏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
    这里是对自己的一个讽刺。佛当着小乘人的面,给他的学生授记来世当得作佛。而且还告诉他一切诸佛的秘密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就是为菩萨说菩萨法,说菩萨法就是说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演其实事』实际上在这里就是说给小乘人听。会用心的人来讲,当下就成就了;不会用心的人来讲,他当耳旁风,认为说给别人听的,与我无关。佛到最后开《法华经》,是不是还在讲这个『实事』啊?『而不为我说斯真要』,佛当着他的面没有讲他,实际上就是讲他,他自己不往心里想。不管他承认不承认,在他心里是不是给他种下金刚种子了?
    『如彼穷子得近其父,虽知诸物。心不希取。我等虽说佛法宝藏,自无志愿,亦复如是。我等内灭,自谓为足,唯了此事,更无余事。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内灭』是指断除了「见思烦恼」,证到四果罗汉,但是肉身定业还没有转,这个身叫「最后身」,此身结束以后,再也不到六道里来受生;除非他发愿再来,但那时就叫愿身再来,不叫「业报身」。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这就是讲阿罗汉的「偏真涅槃」。他不懂得像菩萨那样从空出有,修无量的菩萨行,成就「道种智、差别智」,再加上他已经成就的「一切智」,就是「一切种智」,这就是明心见性的菩萨。『不生喜乐』,成这种佛有什么用啊?跟木头一样,我们才不干呢!我们就是要生喜乐,要快乐;但这种快乐是法喜,是转识成智。
    『我等长夜,于佛智慧无贪无著,无复志愿。而自于法谓是究竟。我等长夜修习空法,得脱三界苦恼之患,住最后身,有余涅槃』,这里『有余涅槃』,就是前面讲的『内灭』。
    『佛所教化,得道不虚。则为已得报佛之恩』,他们认为证到阿罗汉就已经是报了佛恩。毕竟少一个人受苦,佛心里就减轻一份烦恼。
    『我等虽为诸佛子等说菩萨法,以求佛道。而于是法,永无愿乐』,这里仍然是在忏悔。
    『导师见舍,观我心故,初不劝进,说有实利』,『见舍』这是讲老师在权衡利弊,暂时地停止这个教法,不教大法了,讲小法也有具体的利益。有些老师传法竟然说吃肉吃鱼都没有关系,或者说初一十五吃吃斋就行了。这些法都不究竟。一个人刚来皈依佛门,你这样讲可以的;皈依了两个月以后,你就不能传这个法了。你既然入了佛门了,就要吃长斋呀。

    【如富长者,知子志劣,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后乃付,一切财物。佛亦如是,现希有事。知乐小者,以方便力,调伏其心,乃教大智。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如彼穷子,得无量宝。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于无漏法,得清净眼。我等长夜,持佛净戒,始于今日,得其果报。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无漏,无上大果。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我等今者,真阿罗汉。于诸世间,天人魔梵,普于其中,应受供养。】

    怎么『柔伏其心』?你做我的干儿子怎么样?我们不要见外。所以佛在这里也讲种种方法,能得到什么什么果位。比如说:哎呀,我前世,前多少世,就是你们的老师怎么样怎么样,这都是安定修行人的心。
    『然后乃付一切财物,佛亦如是,现希有事。知乐小者,以方便力调伏其心,乃教大智。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这段经文也是一目了然。
    『如彼穷子,得无量宝。世尊,我今得道得果』,『道』就是法华三昧。『得果』就是蒙佛授记,明心见性。
    『于无漏法,得清净眼』。这里的『无漏法』特指『一心三藏』。
    『无漏』通大通小:阿罗汉的无漏只是不再漏到六道轮回;明心见性的菩萨无漏,就是不再漏到尘沙烦恼;究竟圆满佛之无漏,他证得一切万法当下即是自己!过去现在未来十方,都是一念当下。『清净眼』就是「明心见性」。
    你回家以后看到小孙子,「哎呀,我的宝贝儿」,举到头上给个巧克力,这是不是清净眼呐?这不是。「宝贝儿好好学佛,不学佛不得了啊!」这还差不多,我们学会用自己的心。心能转境,即同如来;心被境转,生死凡夫。你经常历事练心,就会养成佛菩萨的习气,恶习难转,佛习是不是更难转呐?修行的过程,就是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我们过去习惯于儿女情长,那是熟处;生处呢,就是只以道处。那么我们当下转过来,当下即解脱。不管是在梦中,还是在中阴身期间,都已解脱。
    『我等长夜持佛净戒,始于今日得其果报』,『净戒』为「三聚净戒」,三聚净戒包括「心戒」。
    『始于今日得其果报』,也就是说我现在才明白了——现在六种意识心得到自在妙用了,是这个果报;但其实里面第七识早已得果报。
    『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无漏无上大果』,『梵行』在大乘佛法里说为清净行。印度外道把修梵行仅仅限于就是不过男女生活,叫「离欲行」。
    『今得无漏无上大果』,话讲得这么硬。圆顿大教在见道位所见到的真如,与在证道位证到的真如,无二无别。别看我们现在好像在肉团身,有时走路还气喘嘘嘘的,但只要你明白了这个道理,等这个肉团身无明壳一解体,中阴身一到,六根也就没有了,六识也没有了,当家做主的就是灵体。这个时候你明白的『如来藏』道理,当下现量现前,不可思议啊!我看你不是十地等觉,也搞个八九地差不多,这可是真的,大部分都是这样。但是我们一般地叫大家来对号入座的时候,把这个标准定得很低——你能见道,即永远不落三恶道。就等于成佛(分真即佛)了,所以『今得无漏』,当时他没有说「当得」,也没有说下一辈子得。
    虽然是摩诃迦叶在说,但是有佛在场印证,可视同佛说。「经」为佛说,「论」为菩萨说;菩萨说「论」,有佛在场印证就是「经」,就是视同佛说。
    所以当我们明白了『一心三藏』的时候,敢不敢讲『今得无漏无上大果』啊?都是一样的。《妙法莲华经》妙就妙在,把这个标准答案教给我们了,你能得,凭什么我就不能得啊?我们这个得比他得的还大,明白吗?他们得,是从对佛的信任,相信佛讲的不错;我们的得是从凡夫印广而得,我们是「依法」所以我们解这个法,这是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根机。我们并不感到怎么难,并不感到奇怪,我们就是明白。所以我们是「依法」,阿罗汉,他还是「依人」。所以佛讲在末法时代,能够受持《法华经》的,是阿惟越致再来,是如来使,就这个道理。我们有更充足的理由,来说我们已得『无上大果』。
    『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也就是说,我们过去那个声闻还是假的,虽然假的,他也了脱了分段生死。
    就跟持戒一样,你以个人个体户的心来持菩萨戒,你是声闻戒小乘戒;我要成佛,你以利他,利一切众生的心,来持菩萨戒,你就是大乘菩萨戒。你以个体户的心来修声闻法,来求涅槃,证得那个涅槃,你就是「小乘涅槃」;你在明白了『如来藏』的道理,你证的这种涅槃,那你就是「大涅槃」。
    这是感慨万分。怎么个『真』呢?『以佛道声令一切闻』,这才叫真声闻,「一闻一切闻」。过去的声闻是自了汉,现在的声闻是菩萨大士。
    『我等今者真阿罗汉。于诸世间,天人魔梵,普于其中,应受供养』。这里『真阿罗汉』就是讲明心见性的大菩萨。过去以为我证到阿罗汉,你就要供养我;现在懂得,我供养别人就是别人供养我,我明白一切万法都是我,我就供养了万法。这样我供养了万法,我心得解脱了,是不是万法供养了我?是不是当下因果报应——「即因即果」?这个心法非常重要啊!修行人全靠用好这个心,起心动念怎样把持。这才是如来的十号「应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7-28 16:54
  • 0

    主题

    760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1374
    32#
    发表于 2016-7-24 09:23:2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你把《楞严经》听懂,生生世世高枕无忧。佛讲了三藏十二部经,最后又把它们否定,说那是「戏论法」,是「诸法戏论之粪」!可是这几千年以来,当今世界成百千万亿的修行人,有几个人在读《楞严经》,读《法华经》?这是佛法的悲哀!自古以来,「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千万人难有一个人得道。可是讲这样的经典,我们在全国少说有几十个道场,有时只开示两个小时,成批人百分之九十、九十五乃至百分之百当下成就,真正显示出真理不可战胜!而且都是自己印证自己。[玫瑰][玫瑰][玫瑰]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6-30 16:12
  • 0

    主题

    241

    帖子

    246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469
    31#
    发表于 2016-7-23 23:12:1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5-1 10:20
  • 430

    主题

    1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0320
    30#
    发表于 2016-7-23 23:11:5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7-31 16:58
  • 0

    主题

    255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557
    29#
    发表于 2016-7-23 22:55:3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22 11:52
  • 271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2799
    28#
    发表于 2016-7-23 22:53:3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22 11:52
  • 271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2799
    27#
    发表于 2016-7-23 22:53:1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22 11:52
  • 271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2799
    26#
    发表于 2016-7-23 22:53:0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1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3044
    25#
    发表于 2016-7-23 22:48:1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15 14:18
  • 199

    主题

    7043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418
    24#
    发表于 2016-7-23 22:47:1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法华经》中的222个未曾有(佛在其他任何经典没有说过)》。                 56:【应为善人说:明五双善人之相可为宣说】  若有利根 智慧明了 多闻强识 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曾见 亿百千佛 植诸善本 深心坚固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精进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为说 若人恭敬 无有异心 离诸凡愚 独处山泽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又舍利弗 若见有人 舍恶知识 亲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见佛子 持戒清洁 如净明珠 求大乘经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无瞋 质直柔软 常愍一切 恭敬诸佛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复有佛子 于大众中 以清净心 种种因缘 譬喻言辞 说法无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有比丘 为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顶受 但乐受持 大乘经典 乃至不受 余经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经 得已顶受 其人不复 志求余经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