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9-2 18:59:00
|
只看该作者
它存在的时间太短。我们今天看到的物质现相是相续相,我们讲经常常提到相似相续相,相似相续它不是真的相续。真的相续它前后两个相是相同的,前后两个相绝对没有相同的,你看一秒钟当中亿万次的生灭,没有两个生灭是相同的,只是相似相续,这我们一定要晓得。
学佛没有别的,我学佛,是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他给我讲哲学概论。我非常感激方老师,方老师成全了我,保护了我,虽然我们是萍水相逢,根本就不认识。我们希望是到学校里面去旁听他的课程,他不让我去,五十六年前他告诉我,现在的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到学校去听课,一定是大失所望。我听了老师拒绝,我心里就很难过,坐在他的小客厅里,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显得很沮丧,老师也看出来了。沉默了几分钟之后,他很慈悲,他说「这样好了,每个星期天,你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钟点课。」所以我们的课程是一对一的,在老师家里,一个星期两个小时,这样上的。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讲到最后一个单元佛经哲学,我们才知道佛教里头有哲学。他给我讲这个单元开头我很讶异,我说佛教是宗教、是迷信。我们以前的观念佛教是低级宗教,是多神教,它什么都拜,什么都是神;不像基督教、天主教只有一个真神,高级宗教。这是低级宗教,怎么会去学它?它怎么会有哲学?
老师告诉我,他说你不懂,释迦牟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佛经是全世界哲学里面最高峰,他是这样子告诉我的。以后我没有用这个话说,我说佛经是高等哲学,我不敢讲说最高峰。他告诉我是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他这几句话吸引住了,我对老师尊敬。学到二、三十年之后,想想老师当年的教学,这才从内心里面感激老师。他为什么不让我到学校去听?我那个时候想学哲学,没有读过哲学的书,没有跟学哲学的人往来过;换句话是一张白纸,所以他很爱惜。到学校一定认识很多老师、认识很多同学,就被污染了。这个苦心,不知道的时候不晓得,晓得之后一生感激,他不让我去污染,学一家之言,听一个老师,听一个人的话。所以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师承,他用这个办法来教我。
接触佛法之后,这是接触佛经哲学之后,知道佛教里面有高深的学问。在这个时候有位蒙古的亲王,满清时代的一位亲王,敏亲王,他给我介绍认识章嘉大师。章嘉大师也是非常爱护我,第一天他陪我见大师,我见面跟大师提一个问题请教他,我说现在我知道佛法殊胜,佛法好,我很想契入佛法境界,有什么方法?提出这个问题向他老人家请教。章嘉大师看着我,我也看着他,等他回答,这一等等了半个小时,他都不讲话,半个小时之后他说了一个字,有,我的耳朵都竖起来了,有,要用心听了,这一个字说他又不说话了,再等这时间大概等了五分钟,告诉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我们没有他那个定功,我听了这六个字之后,接着我就向他老人家请教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从「布施」。他说话很缓慢,答复一个问题总是要停顿一个时间,这到以后都是二、三十年以后才明白的,才真正觉悟到是什么?你提出问题,他一定等你整个情绪稳定下来,你妄念没有了,他才告诉你。
现在我讲心浮气躁,你心浮动的,他不跟你讲话,为什么?讲了没用处,你听不进去。所以这个教学法,是在定中传授给你;你心不能够完全静下来的时候,不跟你说话。我跟章嘉大师三年,也是每个星期两个小时,两个小时说话顶多十几句话,都在定中,那个气氛是非常之好。所以我们今天要用章嘉大师的方法来讲经,会把听众都讲跑掉,为什么?他没有这个定力,没有这种定功。可是真有受用,言语非常简单、简洁,叫你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所以从这些经验当中,我们就想到古人传法,不是跟现在一样,哪有说那么多废话,听的人确实心是清净的,心是真诚的,才真正能够得受用。尤其是讲到最重要的问题,我问的是真的是很重要的,怎么样能够契入佛的境界。他答复得好!「看破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看破又帮助你放下,就是这两样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如果你是上上根人,你彻底放下了,妄想分别一次放下了,这叫上上根人。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是这样的,能大师示现的也是这样的。所以我们才体会到,学与不学没关系,重要是放下,不学也行。
为什么?智慧、德能、相好,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只要你障碍没有了,它就现前了。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统统现前,不要学的,学不到。我们所学的这些东西,如果没有放下,佛给我们讲,佛家有个名词叫所知障,你的那些知见,障碍你自性的智慧,障碍你自性的德能、相好,变成障碍了。所以障有两大类,一个是烦恼障,烦恼是什么?自私自利、贪瞋痴慢、五欲六尘,这些念头是烦恼障。所知障是你所学的东西,你没有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叫所知障,这两大类的障碍。烦恼障又有个名词叫见思烦恼,所知障也有个名词叫尘沙烦恼,尘沙是形容多,你的妄想多、你的知见多。如果你要是放下,放下就见性了,放下是性德!烦恼障放下了,放下之后,就是《华严》上讲的执着,这个放下之后清净心现前,真诚、清净现前,六道没有!那就在哪里?在四圣法界的声闻、缘觉、菩萨,在这三个阶层。如果把所知障也放下了,那你就提高了,所知障要放下的话,层次是在菩萨,不在声闻、缘觉;最后把妄想放下,你的自性完全现前,就叫成佛了。
所以佛教给我们,我们没有能力一次把它都放下的,那我们就一样一样的来,先放烦恼,烦恼是最粗的、最严重的,因为它的相就是六道,放下它六道就没有了。红色代表执着、代表见思烦恼,这个放下变成这样清楚多了,好像我们戴太阳眼镜,就看清楚多了,这是什么?这是阿罗汉。这是六道凡夫,所以阿罗汉比六道凡夫聪明,因为他三重障碍放下一层了,他还有两层。他见到的东西比我们真实,我们看到的东西是虚妄的,他能看到一些真的东西了。再把分别也放下,这就是菩萨,菩萨还有妄想,没有分别执着,那就更清楚了。最后把妄想也放下就没了,就本来成佛了,就这么回事情。所以要晓得,妄想分别执着不是真的,但是你念念心里有它,这个麻烦。它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完全虚妄,在佛法里面称为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抽象概念,它是个抽象概念。所以佛劝我们,只要把它放下就没事了,你才能够见到真心,真心多大?真心比虚空大。
佛在《楞严经》上说的一个比喻,把真心比作虚空,真心像虚空一样。虚空像天上一片云彩,你看云彩大,还是虚空大?这就说明虚空是心变现的。看你烦恼习气轻重,虚空大小每个人见的不一样,六道里面的虚空就没有四圣法界的大,四圣法界虚空比我们大多了。我们的能见量,即使现在用科学仪器来观察太空,还是有个范围,就是空间维次不能突破。无论怎么看,你只能看到三维空间的范围,四维以上的你就看不到了。所以晓得佛家讲的心,心决定是平等的,心是一个!佛在大乘教里常常用大海来比喻作心,来说明心既然一个,我们这么多人,每个人心都不一样,每个人心想都不一样,这一个心怎么去体会它?所以佛讲心像大海一样。
我们每个众生像大海的一个水泡,起了水泡各个都不一样;水泡破了都一样,水泡破了就平等了。水泡没有破的时候,每个水泡就好像它有个自性,破了之后是完全相等。水泡怎么形成的?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形成的。所以妄想分别执着破掉空间就大了,你才能够真正见到真心,见到你心的现象。心怎么会迷的?这个问题当年富楼那尊者,在楞严会上向释迦牟尼佛请教,这都是我们的问题,而且是根本的大问。他问佛陀,自性既然是本无生灭,为什么会起念头?这个一念就是迷,为什么会迷?这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迷。第二个几时迷的?第三个问题迷了之后就变成凡夫,修行多少劫数这就恢复了,又觉悟了,成佛了。成佛之后,什么时候还会再迷?你看这不都是我们想要问的问题吗?
世尊在《楞严经》,这个经文在第四卷,详细给他解答,如果你们要知道这个答案,去读《楞严经》。《楞严经》读不懂,看批注,《楞严》的批注将近一百种。我过去跟李老师学《楞严经》,所以我看过十几种批注,最浅显的、容易看的,是现代人圆瑛法师的《楞严经讲义》。圆瑛法师有没有开悟?黄念祖老居士告诉他的学生们,他说圆瑛法师的境界在开悟的边缘上,还没有真正开悟。但是他很用功,他一生专攻《楞严》,他参考的《楞严经》批注很丰富,写成这部《楞严经讲义》,晚年写的,七十岁以后写的。《楞严经讲义》写完之后,他又写了一部《圆觉经讲义》,他老人家就往生了。最后的两部著作是他成熟的著作,跟他年轻的东西,看看比较,不一样,那相当成熟。所以对我们学《楞严》、学《圆觉经》很有帮助,学它之后再可以学看古人的东西。他虽然也看交光的东西,交光是真正悟入的。这是给我们做为修学大乘,初机接触的很好的教材。
《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佛讲得很简单,迷悟,「迷唯一念,悟止一心」,就讲八个字,为什么会迷?一念,念头一起一念,一念就迷了。这一念迷了之后,念头起来,马上把念头息灭掉不再起第二念,那就觉悟。我们的念头麻烦在第一念迷,第二念起来又迷,它是念头接着不断起来,它不停,停了之后这问题就解决了。然后你再想想,净土宗修学的方法,你就不能不佩服,净土宗就用持名念佛,就用六个字,叫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念这个名号什么意思?把你的念头念掉,让你二十四小时念念都是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第二个念头。到这个程度叫成片,功夫成一片,念头还在,妄念还有,妄念并没有断根,只是阿弥陀佛念熟了,把妄念控制住,所谓伏断,不是真的断了。有这样的功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自在了,真的,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想多住几年也不碍事,我们讲生死自在。
如果这个功夫再提升,提升到一心不乱,那就行了。一心不乱功夫有浅深,浅的叫事一心,也就是执着没有了,他还有妄想分别,这要往生极乐世界品位就高,不在同居土,在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就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四圣法界,我这个比喻大家就好懂,极乐世界的四圣法界,这方便有余土。如果把妄想也放下了,叫实报庄严土,那才真正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实报土,诸佛如来自己居住的净土叫实报土,你妄想放下之后,你跟他的境界平等,你也生实报庄严土。由此可知,佛家的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净土在内,没有例外的,都要放下,不放下不行!所以要认真学习。
当年章嘉大师告诉我,还特别嘱咐我,要我好好的做六年,六年做什么?布施。那个时候只知道布施身外之物,对这个认识不深刻。现在我们晓得了,叫我们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着。放下执着你就是阿罗汉,你就得正觉了;放下分别,你就得正等正觉了;放下妄想,你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佛的三个学位,正觉称为阿罗汉,正等正觉称为菩萨,无上正等正觉称佛陀,所以是三个学位的名称。虽然有名称,你可不要去执着它,你一执着你一个都得不到,你又回到六道轮回里面来了,所以不能执着。不但不能执着,也不能分别,可不能放在心上,言谈上要学释迦牟尼佛,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会听的人,听而无听,无听而听,是真听,真说、真听。所以说跟无说不二,闻与无闻不二,入不二法门,那真的回归到自性了。
所以此地教给我们,这个心它不是色法,『不可见取』,这个见是心法,前面讲不是色法,「不可见取」,不可见那不是色法、不是心法,你不能取。『但是虚妄』,这个虚妄是形容词,就是说它是有,但是不可得。六根接触不到,眼看不见,耳也听不到,手也摸不到,连想都想不到。所以古人有两句话来形容它,叫「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乖是错误,你一开口、一动念全错了!所以我们看到禅宗语录里面,看到古时候老师教学生,老师讲到心性,问学生「道一句来」,叫大家说一句。真有人开口想说,这一开口想说,老师拿手把你嘴巴摀住,他用这个方法来教你,这一摀住他一下就悟了,就开悟了。道不得,道不出来,道家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出!所以他这一个动作,他能叫那个人开悟,所以叫钳锤、香板供养,那真的打得开悟。可是不是那种功夫,可不能学那个样子,古大德那个板子、钳锤打下去之后,人开悟了,这应该要打的。现在参禅,打死都不开悟,那就冤枉,那个不可以,所以这是学不得的。那种老师他观察学生的根机,就是说将悟未悟的边缘上,到那个程度他才用这种手段,让他猛然回头,他就省悟过来。没有这种手段、你也没有这个机缘,这个时候就不可以用。
那用什么?像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虽然是禅宗大德,你看他对一般人都劝人念佛,这真善知识。我们看到老和尚最后的一本书,《虚云老和尚方便开示录》,我看了一看,里面十分之九都是劝人念佛,讲参禅方法的很少的篇幅。这就老和尚真的是方便度众生,知道你不是这种根性,老实念佛肯定会有成就。可是念佛念了几十年连消息都没有,什么原因?没放下,所以放下比什么都重要。这么多年来,我们常常提醒同学,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五欲六尘、要放下贪瞋痴慢。为什么?这个东西是第一道关卡、障碍,这个东西不放下,你就入不进去。我学佛遇到这些老师,真的是真善知识,简单明了教我从哪里下手,教我看经,你看章嘉大师第一本教我看《释迦谱》、看《释迦方志》,告诉我学佛学释迦牟尼佛,你对释迦牟尼佛要认识、要了解,要向他学习,这是对的。确实善知识难遇,可遇不可求!他教我们的句句真实,只要我们能信、能解、能行,决定得利益。
底下说『诸法集起,毕竟无主』,这是讲我们现前的环境,佛法里面讲境界。境界无量无边,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诸法集起」的,集起就是缘生的,因缘生法。《华严》上讲无量因缘生起万法,无量因缘生起万法你要是归纳起来,总不外妄想、分别、执着,这三大类。凡是因缘生法都没有自体,所以说「毕竟无主」,主就是主宰。所以《般若经》我们读了之后,我总结了十二个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真的,连身体都不可得。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活在这个世间为什么?活在这个世间,你自然的会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灵性,这是对自己;对所有一切大众,你会全心全力要帮助他们。帮助他们这里面最重要的一桩事情,是帮助他开悟,帮助他转凡成圣。他成不了圣,他烦恼习气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