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7-13 15:02:10
|
只看该作者
所以住持三宝功德不可思议。佛不在世,佛的形像在,泥塑、木雕,甚至于彩画画的佛像,你见到佛像就提醒自己自性觉。
惠能大师在《坛经》上教人皈依,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然后再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怎样才是真正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我从迷惑颠倒回头,依靠自性觉,觉而不迷,就叫皈依佛;我从邪知邪见回过头来,依靠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我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靠清净,身心清净,这叫皈依僧。学佛从这里学起,三皈是开始,觉正净。它是开始,它也是圆满。在我们《无量寿经》的经题上,觉是佛宝,平等是法宝,清净是僧宝,你看经题上清净平等觉就是三宝。学佛学什么?就是学清净平等觉。方法呢?方法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法门,任何一个法门不能离开这个原则,离开这个原则就不叫佛法了。譬如布施,布施里头有清净平等觉,持戒,持戒里头也有清净平等觉,这就是佛法。没有清净平等觉,布施持戒也都是世间法,世间法不能脱离六道,不能超越十法界,不能明心见性,这个不能不知道。这是世尊对我们行的布施。
布施,财布施有内财布施跟外财布施,内财,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方法,我们的体力,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时间,来从事义务工作,就是不要报酬的,这是属于我们内财布施。内财布施这个果报超越外财,外财是你拿钱来布施,固然也是好事,不是用你的身心、用你的精力、用你的时间,那是真的可贵。所以在道场、在佛门做义工都是属于内财布施,...(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五八集) 2011/1/3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58》)
...、道德、因果。我们今天不学小乘,用儒家的《弟子规》,《弟子规》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一句三个字,总共三百六十句。大家细细去观察,这一千零八十个字是不是讲的五常五伦、四维八德?是!那就是戒律的大根大本。中国人从小就学习,家教,父母教你,这个根多厚,所以他入佛就不困难。道家的《太上感应篇》全讲的是因果,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分量也不多,总共只有讲了一百九十五桩例子,它是举例,一百九十五个例子,都给你说善恶报应。三福里头,慈心不杀这是因果。用这两样东西来做我们十善业的基础,那十善业道就四平八稳,坚固有为,我们想想对不对?
今天我们的毛病出在哪里?没学《弟子规》,没有学《感应篇》,所以十善业也就不起作用;如果有《弟子规》、有《感应篇》,十善业就起作用了。不能像阿罗汉那样的清净,你比社会一般大众清净多了,你得清净心的受用,清净心生智慧,少清净心生小智慧,大清净心生大智慧。我们问题就在此地。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从严持戒律学起,有这个优良的基础,再学菩萨的六波罗蜜。放下贪欲,那是布施之德;放下恶行,持戒之德;放下瞋恚,忍辱之德;放下懈怠、懒散,精进之德;放下心浮气躁,禅定之德;放下愚痴,智慧之德。欢喜心现前了,欢喜心是什么?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身心自在,就是离苦得乐了,灾难就能够化解。这是佛光普照,佛光对我们的加持,真的帮助了我们。
底下说,「集因既灭(消灭集谛之苦因)」,苦集灭道四谛,苦是果,集是苦之因。集是结集,我们一般讲累积,凡夫累积的是什么?烦恼、习气。每一天,在现在是特别明显,接受环境的染污,物质环境的染污、精神环境的染污,苦不堪言!集因要是灭了,不再受染污,让我们好好的生活在大乘之中,行吗?在今天这个环境里,可以做得到吗?可以,只要你自己乐意。我不接触现在的媒体,我不看电视、不听广播,我也不要网络,报章杂志、现代人出版这些书籍我都可以拒绝,我接受佛菩萨的教诲...(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六三集) 2011/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63》)
...,让你知道真有这桩事情。但是这种游戏神通,不是常常有的,常常有大家就不稀奇了,偶尔,几百年偶尔有这么一次,提醒大家。《般若经》上这段话教导我们,我们要随顺佛陀教诲,佛陀教我们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帮助大家,要用这样的心,要用这样的态度。常怀慈忍是存心,和颜爱语是态度,讲心态,这正常的心态。现在人心态不正常,常怀的是自私自利,表现出来的是损人利己,所以社会动乱,地球灾变频繁,实际上无一不是自作自受。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着重在这个行字,《心经》第一句也是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行就是今天我们讲落实,把般若智慧落实在生活当中。怎么落实?要把佛在此地教给我们的,我们要做到,视诸众生,面门先笑。当然后头讲存心,你要没有心,你怎么笑得出来。曾无嚬蹙,这句话就是从来没有不善的态度,我们讲愁眉苦脸,菩萨从来没有这种表情。你常常看到他的,一定是欢笑、欢喜。重要!学佛从这里开始。怎么知道从这里开始?寺院庵堂都把弥勒菩萨放在大门口,那什么意思?你要学佛,你想进佛门来,就得学这个样子。古人有两句话,心里面存着慈悲心,外面显露欢喜相,这是学佛弟子处事待人接物第一个条件。古人的话是这么说法的,「生平等心,成喜悦相」,这两句是赞叹弥勒菩萨的,他教导我们。所以在门口,你一进门,你先看见他,这就是佛法。
所以然者,为什么?下面就讲心态,下面讲存心。「心离秽浊」,秽浊是今天讲的染污,心清净,一丝毫的染污都没有。「诸根清净」,诸根是眼耳鼻舌身,叫五根。心清净,根就清净,这根是从身讲的,心清净,身清净。「不染离垢」,不染是从清净来的,离是远离,垢是什么?五欲六尘,这外面东西。五欲,财色名食睡;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般若经》上告诉我们,「法尚应舍」,意根对的是法,前五根对的是色相,这个法是说佛法,连佛法都要离,都不染,「何况非法」,非法就是五欲六尘。这些东西在...(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九一集) 2011/2/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91》)
...报土。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应化在世间,经典上有记载,有人问佛,您老人家真正住在哪里?佛在打坐,就把一只腿放下来,脚尖按在地上,大众一看这个世界就像极乐世界一样,看到释迦牟尼佛坐在金刚宝座上,不是草铺的。这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在变魔术?不是的,释迦牟尼佛确确实实是住在报土。在我们这个世界呢?这是应化身,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那是应身。跟这些众生缘分深一点,帮助他们时间长一点,这用应身;如果时间很短,几个小时可以办完,十天半个月可以办完,都用化身,所谓应化在世间。他自己那个报土叫实报庄严土,实是真实,不是假的,庄严就是前面讲的「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这是佛利他的事业。我们在此地就一定要知道,如果不能够深契中道,正定常寂,了达真源,远离生灭,我们就做不到。我们在这一生如果不能往生,那就是继续六道流转,这是事实真相。
我们用什么方法深契中道,正定常寂,用什么方法?后面这六句就是我们的起步,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善护三业做起。念老给我们介绍,是把「善护意业」摆在第一,为什么?这里讲得很清楚,是以意业清净无染。「意业清净,身口随之。于口业云:不讥他过」,把这个放在第一句。那我们就知道,修行从哪里修起?从善护口业修起。不讥他过,最重要的,像惠能大师在《坛经》上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真正能不见世间过,你就不会造口业,不会再说别人过失了。世尊在这部经上说,也是劝导我们,看别人有过失,怎么个看法?佛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不能怪他。我们最大的麻烦,最大的困难,就是只见别人过,不见自己过,这是我们一生修行不能成就主要的原因。修行人应该把这个看法颠倒过来,看到别人在做过失,我们怎么想?那是菩萨做给我看的,我有没有这个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这是什么人这样做法?给诸位说,《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就是这个做法。五十三位善知识所表演的,这五十...(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九九集) 2011/2/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99》)
...有工作请了三天假,守灵守三天。守三天当中我天天想,我跟章嘉大师三年,他教了我些什么?印象最深刻的,「戒律很重要」。我就认真思考,为什么他要说这句话说这么多遍?他没有勉强我。我终于想通了,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不一样,世间法的礼,我原先把它当世间法看,看错了,世间法的礼三代就不相同,夏商周。它是什么?随着时代、随着人的生活习惯而修订的。好像国家的宪法隔几年要修订一次,不修订不适用,社会产生变化了。佛这是出世间法,是要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的,它不能变,它一变就出不去,就超不出去。我就在这个基础上,肯定了戒律是圣贤法,你要想做圣人、贤人,一定要这么干法,它不是普通东西,它不能变更的,所以才肯定了戒律是不能变更的。所以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你要不依这个方法修学,它就不是佛法,那是什么?世间叫佛学,这是我说的。学佛跟佛学是两桩事情,佛学,把佛的经典当作一种学术来研究,我从这里入门的。学佛呢?学佛不一样,学佛从戒律做起,经典一部没学过都没有关系,你只要持戒,你只要念佛,你能够往生,临终佛来接引,这是学佛,这个要分清楚。不想出六道轮回,搞佛学;想出六道轮回,想往生极乐世界,那你一定学佛,你不学佛你去不了。
学佛要记住,如果不能落实《弟子规》跟《感应篇》,你是假学佛,不是真学佛,为什么?没根。这两样东西这么重要,为什么没听说学佛人讲过?你要晓得,早年,我们讲一百年前这是真的,一百年前这个教育,你从小你家的老人已经教给你了,那还提它干什么?在从前人,读书人个个人都有这个根,小时候父母教的,家里面长辈教的,小孩不懂礼貌那怎么行?在我们家乡,我小时候六、七岁在外面玩,玩耍的时候,农村!小朋友吵架打起来了,走路的人,那个时候旅行是走路,没有交通工具,路人看到,都把我们教训一顿,我们做错了,路人不认识的来教训一顿,我们家里人看到向那个路人感谢、道谢。哪像现在?现在的小孩,父母不懂得,老师教训他...(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00集) 2011/2/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00》)
...妄,从小就学会了。所以,长大他叛逆,他会杀父亲、杀母亲、杀兄弟,这个正常现象,因为他从小出生,他就接受这个教育。因果不能不懂得,小孩要好好的教,要负责任。为什么?小孩教好了,他能够救国家,能够救世界。你没有好好的教,他将来就成为一个败类,祸国殃民,甚至于搞得你家破人亡。所以,小孩的教育太重要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八八集) 2011/7/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8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百零五面第二行:
『戒若琉璃』,「戒者戒律,为戒定慧三无漏学之首。奉持戒律,明净清洁,以自庄严,持戒净洁,譬如琉璃。《梵网经》曰: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故曰:戒若琉璃」。内外明洁。昨天我们学到此地。学佛,不但是学佛,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都重视戒律,戒律就是规矩,所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学佛从哪里学起?要从戒律学起。戒律不是形式,而讲求实质。我在早年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那个时候我是在家身分,初学佛,刚刚接触一、二个月,老师善巧方便。以后,大概总有三、四十年,我在新加坡遇到纳丹总统,新加坡的总统,现在他还是总统,有一天在一起吃饭,我们坐在一起,他告诉我,他是印度人,也是印度教,他说他最佩服的是佛教,他说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我听的时候都愣住,第一次我听这个话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从来没有人讲过,纳丹讲的话跟章嘉大师完全相同,我就知道这个人是内行人,不是外行人。
今天戒律变成形式,有名无实,在家学佛五戒十善做不到,出家学佛沙弥律仪做不到。什么原因?为什么从前的人能做到?我们往前推,一百五十年前的人能做到,那不是假的,这一百五十年疏忽了。我们细心去思惟观察,把它的原因找回来。守规矩是要从小教,从小就不守规矩,儒家的礼、佛家的戒律都没有办法约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八八集) 2011/7/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88》)
...错了,这大错特错!这是个胡涂人,不是聪明人。聪明人良心里是佛、是菩萨、是圣贤。这才叫『洗除心垢』。
『言行忠信』,「言」是言语,「行」是行为、行动。「《笺注》曰:如言而行,如行而言,谓之忠信」。忠信是什么?「表里相应」的意思,就是心跟口是一不是二。我所说的一定做到,我做到的我可以说,我做不到的我不说,说到一定要做到,这叫忠信。忠,你看这个字的意思,心不偏不邪,这叫忠。如果心偏了邪了,邪知邪见,忠就失掉。我们不要去问别人,最重要是先度自己,忠这个字我有没有。如果我缺少这个忠,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我们今天学佛了,明白了,赶紧回头,要把那个「不」字除掉,要学忠、学孝、学仁、学义,人格具足了,来生不失人身。还要记住,佛菩萨是人做的,圣贤是人做的,什么是人?忠孝仁义是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他不是人,他不能作圣作贤,他不能作佛作菩萨。这个道理、这个事实,我们不能不搞清楚。真搞清楚了,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就从这个地方学起。不仁、不义、不忠、不孝都是心垢,这心肮脏的。孝悌忠信仁爱和平,这心地放光,那是性德。五常、四维、八德是性德,会放光的,它决定不会染污。
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学如言而行、如行而言,『表里相应』,表是外表,里是内心,内心跟外表是一致的,不自欺不欺人。下面说,「据净影意」,净影大师的意思,「表指言,里指心。其疏曰:言表心里,语不违心,故名相应」。「盖以心口如一,为表里相应」。「兹广其义曰」,引申来说,「表」是表现,表现于外面的,这统统是表;换句话说,你的行住坐卧都是表,言谈举止统统是表,表现在外面的,我们讲表现在生活,表现在工作,表现在处事待人接物。「里」是内心,内心是什么?内心是仁义礼智信,是礼义廉耻,是孝悌忠信仁爱和平。这是中国千万年老祖宗留下来的教诲,全是性德,这些东西是自性里头的本能,本有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