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5-29 16:29:26
|
只看该作者
所以那个孝心、那个友爱的心都已经给冲垮了。古人有很多兄弟和睦、互相奉献的故事,像在汉朝就有一对兄弟,他们姓赵,兄长叫赵孝,有一天弟弟被土匪抓住了,当时汉朝的那个时代经济不景气,可以说是民不聊生,土匪作乱,这些土匪抓了人之后要把人吃掉。这个弟弟被抓住了,结果哥哥知道了,他就闻讯赶来跟这些土匪哀求说:「弟弟他的身体比较瘦,你们吃他的时候他没有肉,你们就吃我吧!我的身体比较胖。」结果弟弟在旁边一听,马上争着说:「你们不要吃我的哥哥,因为是我给你们抓住的,你们应该吃我。」兄弟俩就你一言我一句,就在这些土匪面前争了起来,争什么?他们是争死,争着被这些土匪吃掉,不像现代人争的是财产,你看那种心地相差真叫天地之差。土匪也被这兄弟二人那种真挚的友爱打动,结果就把这兄弟俩都放了,谁都没有吃。可见得强盗他也是性本善,他也有那种恻隐之心,孝心、友爱之心也是每个人本来有的本性,所以这对兄弟就能够把强盗的那种本性本善唤发出来。从这里也看到其实人都是善人,就是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同,他们的缘分不一样,会学坏,看起来就有善恶的分别,实际上在本性上看,我们说从他良心上看,都是本善的,都是有良心的。
我们再看到现在的社会里,也不乏像兄弟争死的这些兄弟友爱的例子。在前不久广州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新闻有个报导,有个家庭父亲患了尿毒症要换肾,肾源比较缺乏,结果这个父亲有五个儿女,这五个儿女都争着来给他父亲献肾,最后争来争去,在医院一检查,就发现五个儿女里面,大儿子的血型、肾脏比较适合他的父亲,所以选择了大儿子的肾脏,这些都是很感人的例子。你看连身体都能够奉献出来,那身外之物又有什么舍不得?在《大学》里面有一句话说,「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这是讲兄弟之间能够和睦,这样就能够教导国民,才能够构建和谐社会。所以真正要对这个社会起积极的贡献,就需要自己把孝悌落实,和谐社会从我做起,我要从孝悌开始做起,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句话可以引申,不仅是在家里兄弟姐妹之间不能因财物而起争执,跟任何人也都不应该在财物上起争执、起怨恨。当我们有私心的时候,对财物起了贪婪,怨恨才会起来,贪而不得才会有怨恨,所以怨恨的根由是因为我们有贪心。而这个贪心不是我们本有的本性,本性是纯善的,本性是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体的,天地万物与我一体,所以我们起了贪念,这叫违背本性、违背天良。如果不能够及时克制,那跟本性就愈离愈远,天良就一日一日的泯灭,到最后会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古人说很不客气的话,如果是重财力而轻道义,这种人叫衣冠禽兽,虽然这个人还是个人的样,但是心地已经跟毒蛇猛兽一样没什么区别。所以财物要让,真正明了我们的财物该有多少它就自然有多少。古人也有句话讲「命里有时终须有」,何必去强求?不强求的它自然得到,这叫君子;以贪求心、妄求心去贪得的财物,亏损了自己的德、亏损了自己的福分,这种人叫小人,小人也没有好报。所以古人讲得好,「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请看下面一句:
【言语忍。忿自泯。】
这句是讲兄弟姐妹之间讲话要谨慎,不能够说过激、太过伤人的话语。讲话里面留一些情分、留一些体面,给对方一分尊重,不要逼人太甚,这样自然就不会刺痛对方,不会让对方起怨恨。所以言语在孔门四科里面排在第二位,这是很重要的一门学问。古人常讲三寸之舌是祸福之门,讲话一不留意可能就种下了祸根,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时候自己无心说了一些太过厉害的话,往往使对方怀恨在心,而自己还不知道。所以我们要懂得戒慎自己的言语,多给对方留有余地,即使是对方犯了过失、犯了错,也不能够严厉的批评,也要看对方能不能够接受,能接受的我们才可以规劝,不能接受的也就轻描淡写过去就好了,何必因为一点过失而导致双方结恨,兄弟反目,这对不起自己的父母。不仅是兄弟之间如此,你看五伦关系当中每一伦也都应该如此,五伦讲的父子、君臣、兄弟、夫妇、朋友,都需要『言语忍』。好比说父子,父母跟子女之间讲话也要注意,特别是现代社会年轻一代的孩子,受的污染太深,很少能接受传统美德的教育,所以孝心很淡薄,往往父母教孩子,批评得太严厉了,不仅是不能够有很好的教育效果,反而让孩子怀恨在心。
我们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寻人启示,是一个老父亲寻找他十六岁的女儿。这个父亲在家里管教女儿很严格,大概方法也不对头,批评很多,而正确的引导启发很少,都是机械式的教育,命令式的教育,因此女儿从小就有一种叛逆心理。长成到十六岁,有一次父亲就给她说了句比较严厉的话,结果女儿一气就离家出走,好多天都没有回来,父亲非常担心,正值二八年华,女孩子在社会上这样游荡很危险的。父亲到处去找,报警,警方也协助他。后来这个女儿在网吧里面发了一条信息给她的同学,她的同学收到了,报告她的父亲,马上请警方去寻找,结果找到了网吧也没找到他的女儿,到报纸寻人启示的消息出来的时候,父亲还在焦急的找。父亲多少天都没有睡觉,在每个地方的网吧去找,竟然在一夜之间白了头。我们看到这种情形心里也觉得很难过,对于传统文化熏习得太少了这些年轻一代,他们自己已经没有对父母那种敬顺的心理。如果讲到孝道,他们都会讲这叫愚孝,对父母能够百依百顺的他叫做愚孝、愚蠢,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自己的知见,要独立,这都是在民主开放的时代所提倡的。这种教育的后果是什么?后果就是孩子从小他就以自我为中心,父母的话他可以不听,父母如果严加管束,他马上起了叛逆的心理,这都是失教那种悲哀的后果。有识之士应该大力的提倡孝道,同时也要积极的为年轻的父母讲解如何教育儿女。教育儿女也要有很好的方法,统统都在古圣先贤的教育当中,我们应该学,就不至于出现那种悲剧。
父子之间如此,兄弟之间如此,君臣之间,我们说领导与被领导,上下级之间也要懂得「言语忍,忿自泯」。古人讲「君仁臣忠」,做领导的和蔼,对于自己的部下有爱心、关怀,少求全责备,多一些的关怀照顾,下级部属对领导感恩,那种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装出来的,所以即使领导不在的时候,这些部属、这些下级的员工都能够认真的做好自己的工作,领导在场不在场都是一样的,这叫忠诚。夫妻之间也同样是这个道理,很多的离婚案件发生,追其根本原因,也不过是夫妻之间因为一件小事发生口角,结果互不相让,导致最后家庭破裂。等到他们到法院去签离婚协议书的时候,法官如果问他们,你们最初为什么会想到离婚,什么事情导致你们决定走上这一步?夫妻之间可能都没想起来当时是因为什么小事发生口角,就被这个口角被吵架,互相之间的争吵的现象给迷了,都忘记了为什么小事,纯粹是一种没有理智的行为。当我们能够忍一忍,要想到对方可能身体不适,可能因为在单位里面不愉快,有些什么难过的事情,所以今天的心情不是很好,说了一些难听的话,我们不要在意,很多的悲剧也就可以化解。
朋友之间也如此,朋友的交往要注重道义、恩义、情义。夫妻之间也是如此,怎么可以说因为一、二句过分的话,而伤了多年的交情?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过孔子,能不能够有一个字我能够一生奉行?你看子贡也很会问,他都是问很简单的,让你能够一生奉行的,请孔子说这个字是什么。孔子就说了一个「恕」字,恕,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宽恕的恕。对待别人要行恕道,多一分宽恕,少一分苛求,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到别人的需要,我们要尽力的去帮助他满足,不要过分要求对方,如其心这是恕道,替对方着想,常常用换位思惟,想到如果我是他我应该怎么做?所以当对方发脾气,能够提起一个念头,「如果我是他,今天可能被领导批了一顿,可能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所以脾气上来了,把这个脾气冲着我发」,换位思惟以后就能够宽恕对方,言语当然就能够忍。他对我发脾气,我还能够微笑着给他端杯热开水,甚至他骂我,我请他坐下来慢慢骂,让他喝杯水润润嗓子,这些行为让他就不好意思骂下去,自然他的怨气就消了。请看下面一句: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这是讲长幼有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懂得礼节,这个礼节基本上就是长幼有序,长者在先,幼者在后。这条举出两个例子,讲饮食、讲坐走,这是代表日常生活不管是什么样的细节、饮食起居,都要尊重长者,让长者先行、先用,这是符合礼的。礼它叫天地之序,所谓天地之序就是没有人规定的,它是天地自然而然的一种秩序。所以如果你做事符合礼节,看起来就顺眼,为什么?因为这是自然的顺序。如果不符合礼节,大家就觉得不顺眼,即使是没有学过礼的人,看见那种非礼的行为他也看得不顺眼,为什么?因为这个礼是他本性的一种起用,他自然就懂得这个礼。而不懂礼的人往往是因为后天缺乏教育而被社会污染,或者是被自己的私心欲望给蒙蔽,所以才做出不符合礼节的事情来。这条是告诉我们尊重长辈,『长者先,幼者后』,这个长和幼当然可以从年龄上来分,也能够从辈分上来分,长辈走在前,幼辈走在后;也能够从级别上面来分,领导走在前,部属走在后。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里面,长幼它的定义就有不同,不能够死板,总之要有一颗尊敬长上的心。
这种先后的顺序是一种自然之道。《大学》里面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自然界它就自然有了那种先后的顺序。物有本末,本是根本,末是枝末,每件事情也有始有终,所以人知道了先后的顺序,这就已经近道了,也就是知道自然的法则、客观的规律。我们看到自然界里面它确实都有这些次序的,像天体的运行,它都有它的轨道,地球有地球的轨道,月亮有月亮的轨道,每个行星它有它的轨道,如果这个轨道打乱,互相就碰撞,那就起灾难。这种轨道、这种运作的规律叫做序,大自然如此,人也如此。人要符合礼节,符合礼节就是符合自然,在这个有序当中我们才能够得到平等。有的人批评礼教,说什么这是不平等的,这是封建的,但是这种批评礼教的人,假如别人对他不讲礼貌,他是一个长者,如果一个晚辈走在他前面,他也会不高兴。证明什么?他自己虽然批评礼教,可是他也从内心当中要求别人对他有礼貌。这说明什么?礼是自然的法则,所以遵守自然的法则才能得到真正的平等。
社会上有分工,乃至宴会的时候都有主次的座位不同,这些统统都要讲究礼,能够有这个礼才有平等,大家在这个环境里面才能够心平气和,要不讲究这个礼,大家就起哄、就乱了。说到深处,平等和不平等是一不是二,在宴会厅里面,主桌的客人和旁桌的客人要分次序,公司里面,领导和被领导它是有次序的分别,不平等里面就体现平等了。所以平等不平等,看我们人心怎么样去看这个问题,假如我们心里面有不平等,看外界也就不平等;如果我们心平气和,那我们看外界也就平了,就没有那种不平、那种争执,所行的自然就符合中道、符合礼节。下面一句讲: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这句是说当长辈叫一个人的时候,做晚辈的应该怎么做?要马上代他去呼叫这个人,因为长辈的年纪很大,或者是他的地位很高,我们做晚辈的要有一种服务的精神,要代人之劳,代替他做这些事情。如果所呼的这个人不在,那要马上回到长辈那里报告,看看长辈还有什么吩咐,能不能够代长辈做些事情,这些都是对长辈的恭敬。像我们跟长辈在一起,如果长辈要打个电话,我们可以帮助长辈拨通电话,然后把电话再交给长辈,或者甚至长辈、领导需要写书信,我们也可以协助他们来书写代笔。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常常有服务于长辈的心,常常喜欢服务别人的人,到哪里都受到欢迎。下面一句讲:
【称尊长。勿呼名。】
对待长辈、对待领导、对待老师,对这些有地位的、辈分比我们高的,我们不可以直呼他的名字,甚至跟别人讲话的时候也要尽量避免直呼他们的名字,这是对尊长的一种尊重。应该怎么称名?可以称他的头衔、他的职称,或者是称他跟我自己的关系。比如说如果是领导,那我们称领导的头衔,像刘省长、陈部长、胡董事长,这些都是称头衔;也可以称跟我的关系,特别是自己的亲人,像自己的父母,如果是一般来讲,讲得很普通的,就是我的父亲、我的母亲,如果讲得文一点的,可以说是家母、家父、家兄;或者是对老师的,我们直接可以讲我的老师,或者是冠以姓氏,像蔡老师、刘老师等等,这些都是尊重。一般在交际的场合里面直呼人的名字这都是不礼貌的,哪怕是比我要小辈的,如果关系不是很熟的,或者是他跟我们没有一种隶属的关系,也都尽量不要直呼其名,可以用像张先生、李小姐这些通常的称呼,都是对人的恭敬。在这些小事上面,对人的称呼上面都培养自己的恭敬心,养自己的本善。下面是:
【对尊长。勿见能。】
这个『见』是念「现」的音。它是讲在尊长面前我们不要随便的表现自己的才华、能力,在尊长面前,像在领导、在老师、在父母、在长辈面前我们要懂得守谦,要谦虚,不可以有那种显耀自己才华的心。当我们谦卑下来的时候,反而能从这些尊长那里学到很多学问;如果自己爱好表现,尊长就不愿意教我们了,看见我们傲慢。所以真正好学之人一定懂得韬光养晦,处处谦卑,养自己的谦德。在过去我就有一个毛病,很爱表现自己的才华,自己有一点能力、有一点才能,或者懂得多一点,就很爱表现,很爱发表意见评论,结果事后想起来,自己觉得自己很浅薄。尤其是如果在一个尊长面前表现自己的话,事后才知道原来这个尊长是一个大家,他看到我这个样子,没有对我做批评,反而让我自己觉得无地自容,这叫班门弄斧。在长辈面前大言不惭,没有一种谦卑的心,那都是轻薄的表现。所以这两年学习了传统文化,真正对自己过去的这些过失也是觉得要好好的改正过来,「过能改,归于无」,即使是有才华、有能力,也要多隐藏一些,这是养谦德,谦德就会获得很大的福分。像《了凡四训》上说,这是引用《易经》上讲的,「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这是《易经》上的教诲。《易经》是儒家五经之首,它是告诉我们天的道理,「亏盈而益谦」,像月亮,月满则亏,天道自然对满的东西要让它亏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