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5-13 14:48:18
|
只看该作者
只可以说他天福大,寿命长。但是寿命长实在讲,寿命是相对的,你仔细冷静去想一想,没有长短。譬如说我们人生可以活到七、八十岁,长寿的可以活到一百岁;我们看蜉蝣,在水面上跑来跑去那个小虫,牠的寿命不过是几个小时,朝生暮死,牠的寿命大概只有十个小时的样子。如果以牠那个寿命看我们的寿命,不就等于我们看那个什么非想非非想天吗?八万大劫,那羡慕得不得了!可是我们这一生,这几十年甚至于一百年,在我们的感受,一弹指就过去了,牠那个十个小时也是这个感受,我们今天也是这个感受。那我们就可以想到,你到忉利天,你到初禅天乃至于到非想非非想处天,那感受是一样的、是相同的。我们这里看得很长,实际上在他那里感受并不长,就正如那个蜉蝣看我们人生一样,这还得了!那真是寿命就没有办法计算。可是我们的感受,的确跟牠感受是一样的。
你就晓得这个六道里头纵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个人感受是相同的,大致上差不多。可以说的烦恼少一点而已,生活舒适一点而已;除这个之外,我想没有什么特殊的感受。他还是有老死,还是有六道轮回。所以这是大事!我们生生世世无量劫以来,都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要不解决,麻烦就大!为什么?生生世世搞这一套。你们现在同修还年轻,对于人生体验还不透彻,你要到六十、七十以上,等于人生整个历程已经经历了,已经快走到终点了,你那个感受就不相同了。真正像一场梦,这个梦不是好梦,恶梦一场!来生还要搞这一套吗?生生世世都搞这一套,佛经上讲「生死疲劳」,这多可怜。不警觉的人不知道,真的叫迷惑颠倒。觉悟的人晓得,不愿意再干这个事情了。那有没有方法能够达到我们的理想目标?佛才所以说是大慈大悲出现于世,这就叫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为什么降生在印度,不降生在中国?因为中国人你就是看看儒家、道家,这在中国可以说学术思想顶尖的,他没有出世的意念,没有;他所讲的顶多讲到天,并没有超越世间这个观念。所以佛要降生到中国来,没有法子说这个佛法。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还没有这个念头,你说要超越三界,我们还没有这个想法,还不想超三界,那他来没有用处。
但是印度那边不一样。印度在当时,就是二千五百年以前,他们的学术思想比我们发达,他们的研究比我们深刻,境界比我们高。在印度一些宗教里面确确实实他们已经达到了四禅天、四空天,提出了涅盘,追求涅盘这个强烈的欲望,但是达不到。所以这是机缘成熟了,佛降生在那个地方,帮助那个地方人成就,这是有道理的,不是佛偏心。这正是《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古人也有说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都是菩萨再来的;但是我们佛门的大德也有说,在理论上讲是讲得通的,佛菩萨示现,随类化身,示现,但是在事上讲没有根据。理论上决定讲得通,事实上没有依据。这就讲大事因缘。
「一」,这个意义很广,可以说唯一。唯一这就好讲,单纯的,就是讲生死大事。可是这个一里面还有很深的意义。佛法所求的就是一,你看讲法界叫一法界,一法界就是真实的法界,所以叫一真法界。一就真,二就不真。所以在修行里面求一,一什么?一心。一心是真心,一心是本性,二心就是妄心。我们中国人常讲三心二意,这表示一个人不专心。「三心二意」这个成语是出自于佛经上的。佛经讲心,有真心、有妄心,妄心就是三心二意,三心怎么讲?真心迷了以后就变成识,唯识里面讲的识,识,阿赖耶就是第八识,这八个识都叫做心,叫八心王。阿赖耶是心,末那也是心,第六意识也是心,叫意识心。所以讲三心就是讲到阿赖耶识、末那识、第六意识,称这个为三心。称二意,那就是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识,这个二意,三心二意;换句话说,阿罗汉以下的都用的这个心,都是用三心二意。
在《百法》里面讲叫异生性,这个心就是异生性,异生什么?跟佛不一样,跟佛不相同,这就是用八识,你只要用八识就是异生心。如果不用八识,不用八识用什么?用一心,就是用真心,真心那就是同生性,跟佛用的心是相同的,所以那就叫成佛,这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为什么成佛?见性之后你用的那个心跟佛相同,所以说你跟佛是同生性。如果我们没有见性,也就是我们没有达到一心,那我们跟佛不同,我们跟佛是异生性。跟佛不一样,会有思想、会有妄念,这是不一样的,跟佛不一样的。所以《百法》里头同生性、异生性是这个讲法。
由此可知,这个「一」重要,禅宗也是讲「识得一,万事毕」。真正认识一,一切事都没有了。可见得这个一很重要。《华严》讲一真法界,《维摩经》讲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你明白这个原理原则,你就晓得净土宗修行的方法非常之巧妙,因为它修行的目标就是一心不乱,以这个为目标。所以我在讲《华严经》的时候常常提示同修们,一真法界是我们所入,我们希望证得的。用什么方法去证得?要用一心。一心是能证,一真是所证。你要没有能做到一心不乱,一真法界永远是可望不可及,没有法子达到的。从这方面我们也能够明白,净宗法门是契入一真法界最直捷的一个法门,也最简单,最直捷的。所以这个「一」的意义里面是相当之深,也相当广。第二小段说:
【法华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这是我们引经来证明。《法华经》上释迦牟尼佛自己说的,不但是他出现在这个世间,十方世界所有一切诸佛要示现在这六道里面,都是为这桩事情,都是帮助众生超越三界。
【华严云。如来成等觉出兴于世。】
『成等觉』就是示现成佛,以佛的身分出现在世间。
【以十种无量无数因缘。乃至广说如是等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唯欲众生开示佛知见故。】
《华严》这个经文丰富,所以说的东西都说得很详细。它经文长,所以就讲得详细。它比《法华经》里面所说的就更明白、更清楚。『大事因缘』,根据这两部经的解释,两句话做了个总结,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两句话诸位要记住,也就是佛陀教育的宗旨。人家问佛教究竟是什么?你可以用这个答复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教一切众生就是教这个东西。开是开启,好像我们把这个门打开一样,门打开;我们自己不会开,佛帮助我们把这个门打开。门打开之后,我们不识货。譬如说像我们在台湾故宫有很多的宝藏,故宫门打开,我们进去了,我们虽然看到了,不认识货,不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必须要有人来给我们解释,这个解释就是指示,给你一样一样说明。『示』就是一样一样指示给你看,我们才晓得这个东西的价值,那实在讲真的不识货。
从前李老师笑话我们的学生,你们到故宫博物院去,如果这个东西要给你一样,你会拿什么?一定拿那个很漂亮的,明清的玉器,一定会拿这个东西。那个商周的彝鼎破铜烂铁你们决定不会要的,他说那才是宝贝!那是无价之宝!这个玉器看起来很漂亮,没有什么了不起,没有历史价值。所以要认识、要识货。所以佛就给我们指示,指示什么?就是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妄的,哪些是永远不变的,哪些是剎那剎那在变化的,佛把这些东西告诉我们。所以佛能够做的就是开示,悟入是学生的事情。做学生的人听了佛的开示,能不能觉悟?这个觉悟是恍然大悟,一下明了了。
『悟』是开解。懂得了,真的懂得了,懂得怎么样?你还没有受用,你还得不到受用。要想得到受用,入这个境界,入进去自己才得到受用。所以这个悟有两种,有解悟、有证悟。解悟没有用处,要证悟才能得到受用。什么叫证悟?就是确确实实将这个理事跟自己的心境融合成一个。我们用古人的一个例子来说,如果真正契入到这个境界,他的思想,他的见解跟我们凡夫不一样,起了很大的变化;拿现在讲就是人生观跟宇宙观不一样,在他观念里面,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所以他在境界里面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叫证。
如果在境界里头还有是非人我,他解得再多,他没有能够证入,他得不到受用。这个意境很难体会。我们再举个浅显的例子,诸位冷静细心去想一想,你能够得到一点方法。就好像我们作梦,作梦大家都有经验,作梦的时候因为自己不知道在作梦,所以梦里头还是分自分他,还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跟我们现前清醒的活动好像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在梦中一下觉悟了我现在在作梦,这个梦中所有的境界都是我自己变现的,没有别人;心外无梦,梦外无心,全是我自己变现的,梦里面一切人都是我,梦里山河大地也是我,梦里面的虚空还是我,除了我自己一个之外,并没有第二物,这是你证入了,我们佛法里面讲「证得清净法身」。
佛有三身,法身。什么叫法身?法是一切万法,知道一切万法是自己,这叫证得清净法身。所以他对于一切众生平等的慈悲,为什么?都是自己。同体大悲,真正是同体!就好像在梦中,梦中所有一切你喜欢的人,你讨厌的人统统是你自己心变现出来的。能变的是一个心,岂不是同体吗?所以你在那里爱恶都没有了,在这个境界里头得平等心、得清净心。这是事实真相!佛跟我们讲,我们摇头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我们迷得太久了,迷得太深了,现在一下叫你观念换过来,换不过来。所以我们是把假的当作真的,无始劫来就把假当真的,现在佛告诉我们有真的,这是假的,我们不相信,我们不能接受,道理就在此地。
整个梦境是自己变现的。诸位要晓得,这是佛告诉我们的,山河大地,十法界依正庄严,经上讲无量无边恒河沙数的世界,哪来的?统统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例外,阿弥陀佛也不例外。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一切剎土,统统是我们自性在那里作梦变现出来的。我们夜晚睡觉作梦,那是我们的意识心变现出来的,现在这个境界就是我们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诸位要了解这个情形。
所以佛法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你要自己认为我心外有法,佛说那叫外道。佛家讲外道就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实在讲是迷不是悟,所以迷了叫外道,悟了这是佛菩萨。开示悟入就是要悟入这个境界,也就是简单的讲平等法界。佛法无论是哪一宗,无论是哪个法门,可以说它的方法、手段不相同,所达到的境界完全相同,都是要达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真实的境界,所以你在平等心、清净心一念不生当中,这个境界现前。佛是为这个原因出现在世间,这真正是不生不灭的法。下面简单说明就是:
【亦即欲一切众生开明本心。】
『本心』是真心。
【同佛知见。】
『知』就是智能、就是知识,『见』是见解。换句话说,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见解,与诸佛相同。
【等成正觉。】
『正觉』就是指佛。『等』,我们跟他平等。他成正觉,我们也成正觉。成正觉是理所当然,为什么?因为你本来是佛,所以你成佛绝对不是过分的,本来是佛,应当成佛。这是说明大教就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因缘,他为什么到这个世间来?像我们这些人到这个世间来,这是没办法,无可奈何,业力牵着来的,不能不来。来干什么?来受果报的。这个事情如果我们真的是搞明白了,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你的心会清净,不会有烦恼了。遇到逆境,我前生造的业,这一生该受;逆来顺受,不怨天不尤人,甘心情愿来受,我自己造的。我前生修的福,这一生该享福,前生造的罪业,这一生该受报,这没话说的。
所以人真正相信因果报应,跟诸位说,天下真的太平了,社会不会动乱。每个人晓得自己身分,看到人家富贵不羡慕,为什么?前生造的。富贵人能够帮助贫穷人,他修福,贫穷人能够自立发奋修福,来生得福报。真正晓得这个祸福的因缘是什么?你知道这个才行。看到别人富有,嫉妒,把它抢来我们来瓜分,这样子做法违背因果,这是造罪业,所以他愈来愈穷、愈来愈苦,为什么?他造的因不好!你要想好,你要造善因,要造好因,他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不相信。我们看第三节:
【本经兴起因缘亦复如是。】
跟前面讲的这个总因缘没有两样。
【经云。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可见与华严。法华。同为一大事因缘也。】
这上讲的『经云』,这句话是玄奘大师所翻译的《阿弥陀经》里面一句话。这句话说得很清楚、很明白。释迦牟尼佛讲《阿弥陀经》,讲净土法门,为什么?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佛说的,他讲的这个法门是『诚谛语』,真诚实在。就是《无量寿经》、《弥陀经》里面所讲的话,句句话都是真诚实在的话。
【疏钞云。】
这个『疏钞』就是《弥陀经疏钞》。莲池大师做的。
【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
这首先给我们说出来,这个法门修学的因与果,因就是『一心持名』,果报就是不退成佛。不必等到将来得这个果报,现前就得到。你现在真正是用一心持名,你现在就得不退,现在就得成佛。为什么?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就念念佛,不必等将来,现在就得到。佛是什么?刚才讲「一心」,一心就是佛,二心就是众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来修一心?用持名这个方法。我们这个心里面什么念头都没有,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你一念,你就一念成佛,二念就二念成佛,念念就念念成佛。
成佛并不是很希奇、很玄妙的,不是。成佛就是成一心不乱。因为一心就是真心,刚才讲同生性。佛菩萨是一心,我们现在也修到一心。一念时间很短,但是我这个很短,我这一念跟诸佛菩萨心相同,如果能够把这个一念保持下去,那你就念念成佛了。佛菩萨他们的能力他能保持,他永远保持在一心里面,我们这个一心偶然得到,保持不长,二念、三念就起妄念了。如何能保持这个一心,这叫做功夫。我们念佛人功夫从这说的,怎样保持这个一心。你要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修行关键之所在,你就应当要排除一切的杂念、妄念,也就是说,与我们生活不相关的,不需要知道的,不需要起心动念的,尽量不要去动这个念头,为什么?不相干!尽可能保持阿弥陀佛,保持这一念,这个要紧,这真正是修行的秘诀。
诸位要知道,只有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修一心不乱,是修不退成佛的妙法,除此以外都是杂念,都是妄想,都是六道轮回的因缘。所以古德教给我们,劝勉我们,叫我们知道事情愈少愈好,认识人愈少愈好,知事多时烦恼就多,你认识人多了是非就多,心得不到清净。真正得到定功,所谓定功就是你能够常保住这个一心不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