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4-2 19:37:42
|
只看该作者
音超众鸟。共命。一身两头。识别报同。此二种西域雪山等处有之。皆寄此间爱赏者言其似而已。六时出音。则知净土不以鸟栖为夜。良以莲华托生之身。本无昏睡。不假夜卧也。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所谓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四正勤。一已生恶法令断。二未生恶法令不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长。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进根。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名念根。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名定根。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于苦等四谛。名慧根。五力者。信根增长。能破疑惑。破诸邪信。及破烦恼。名信力。精进根增长。破种种身心懈怠。成办出世大事。名精进力。念根增长。破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定根增长。能破乱想。发诸事理禅定。名定力。慧根增长。能遮通别诸惑。发真无漏。名慧力。七菩提分。亦名七觉分。智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名择法觉分。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进觉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觉分。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名除觉分。若舍所见念着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名舍觉分。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爱见妄想。名定觉分。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摄持之。调和适中。名念觉分。八圣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名正见。以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为令增长入大涅盘。名正思惟。以无漏慧除四邪命。摄诸口业。住一切正语中。名正语。以无漏慧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名正业。以无漏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中。名正命。以无漏慧相应勤精进修涅盘道。名正精进。以无漏慧相应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以无漏慧相应入定。名正定。此等道品。依生灭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依无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依无量四谛而修。即别教道品。依无作四谛而修。即圆教道品。藏道品名半字法门。净土浊轻。似不必用。为小种先熟者或暂用之。通道品名大乘初门。三乘共禀。同居净土多说之。别道品名独菩萨法。同居方便净土多说之。圆道品名无上佛法。有利根者。于四净土皆得闻也。如是等法者。等前念处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也。三十七品。收法虽尽,而机缘不等。作种种开合名义不同。随所欲闻。无不演畅。故令闻者念三宝。发菩提心。伏灭烦恼也。灼见慈威不可思议。故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闻共禀。一心修证。故念僧。能念即三观。所念三宝。有别相。一体。及四教意义。三谛权实之不同。如上料简道品。应知。】
『种种奇妙杂色,言多且美』,种类繁多,非常的美丽。『下略出六种』,底下是简单略举六种。白鹤、孔雀、鹦鹉不必介绍了,这是我们有机会看到的。『舍利,旧云鹙鹭』,古代翻成鹙鹭。『琦禅师云是春莺』,这是比较近一点,天琦禅师是宋朝时候人,他说这是春莺。春莺叫的声音也非常好听。『或然』,也许是,不是个肯定词,也许他说的是对的。『迦陵频伽』,这是印度话,梵语音译过来的。『此云妙音』,我们中国把它翻成妙音。『未出壳时,音超众鸟。』鸟在蛋里面长成,还没有出来,它在里面发出那个音声就非常好听,牠出生之后那个音声当然更是美妙了。这是举出迦陵频伽的这个声音好听。『共命,一身两头』。相传雪山(就是喜马拉雅山)里面有这种鸟,一个鸟两个头。在我们中国看到两个头的蛇,有,两个头的鸟没看到。雪山有两个头的鸟,这个鸟很稀奇,物以稀为贵,所以非常珍视牠。『识别报同』,两个头,实在讲两个神识,我们中国人讲两个灵魂,确确实实是两个,但是牠的身连体,成一个身体。『此二种西域雪山等处有之。』迦陵频伽跟共命鸟,印度有,「竺」是印度。从前我们地理观念,印度在我们中国的西方,现在我们位置知道比从前人清楚了。以前到印度去都要从中国西面走,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丝路,过天山之后再向南这就到印度,所以一般称它做「西竺」。「雪山」,就是喜马拉雅山。这些地方有。『皆寄此间爱赏者言其似而已』,我们这个世间喜欢花鸟的人很多,阿弥陀佛的变化也是非常迎合一切众生的心理,你喜欢什么就变现出什么。所变现出来那个美好,实在不是我们人间这些众鸟能够相比的,实在说不出,举出我们这个世界有些相似的说说罢了。
『六时出音』,就是它这个鸟叫说法是不间断的,不中止的。『则知净土不以鸟栖为夜』,前面说过,西方世界没有黑夜。『良以莲华托生之身,本无昏睡,不假夜卧也。』西方世界人,睡眠、饮食都不需要。睡眠,经上常讲这是昏沉。人精神愈饱满的时候,睡眠的时间就愈少。睡眠多是人昏沉,就是精神提不起来,才需要休息养神。真正有功夫的人,有功夫就是妄念少、烦恼少,这叫功夫。妄念少跟烦恼少,他精神消耗就少;换句话说,他睡眠也就少了。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规定出家人睡眠的时间一天是四个小时,叫中夜睡眠。「中夜」就是晚上十点钟到二点钟,这个时候是睡眠的时间,二点钟就要起床。心清净,可以做得到。现在一般人,有很多障碍重的人、昏沉重的人,一天八个小时还不够。这个实在就是将我们大好的时光,这样的浪费了,是很可惜。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睡眠?会有昏沉的这个现象?我们细心去研究它,细心去观察它,也能够观察到一些。凡是精神好的,生活很快乐,我们俗话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他生活得很快乐,很愉快,昏沉的时候比较少。如果生活不快乐,昏沉的时候就比较多。这是说明我们的精神生活受内在忧喜、外在苦乐的影响很大。西方世界人是莲华托生之身。莲华化生,在体质上跟我们就完全不一样,在精神上更是不能够相提并论。本经前面序分里头,有「不休息」、「常精进」这两位菩萨,表显西方世界的人是常精进、不休息。自己学习不休息、常精进,老师教导要还有休息,这与我们自己的愿望就相违背了。你学的人精进不懈,教的人当然要满你的心愿,所以佛在那里所设的教化也是不间断。以音声说法完全符合我们的根性,我们这个世间的人耳根最利。所以那个地方,佛说法,菩萨说法,六尘说法,众鸟我们可以把看作佛菩萨。
下面是略说说法的内容,言语虽然简略,含义非常的周圆。『五根等着,三十七道品也。』这一句是总说。我们这个经上只有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只讲了四种,这也都是略说。我们一看这四种,就会想到三十七道品。这是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归纳成三十七大类,这就是三十七道品。通常我们学佛的人,知道一切小乘法分为这三十七大类,不知道大乘佛法也可以归纳在这三十七大类里头,所以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三十七大类又把它归纳成七类,这七类就是经上常常叙说的,我们这个地方是七类里面的四类,是后面四类,把前面三类省略了,蕅益大师在此地为我们补出来。前面三类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加上经上所讲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就是七类。
『所谓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佛在《涅盘经》告诉我们,假如有人能观八正道,就能够明心见性。这说明三十七道品是大乘佛法,明心见性不是小乘。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也说,三十七道品无所不摄。「摄」就是包括,无所不包;无量道品亦在其中,这句话也是说明三十七道品涵盖了整个大乘佛法。所以我们不能把它看成小乘,看成小乘这就讲不通。西方极乐世界是圆顿大乘,哪来的小乘法?这一点首先我们要明了。
『四念处』,这是观智;换句话说,是智慧,智慧的观察。我们今天一般人常讲宇宙人生观,换句话说,我们对人生的看法,对我们生活环境的看法,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环境。这里面有迷有悟,有看到真相,有看到完全是虚妄相,绝非事实。智慧的观察,那就是看到真相。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念」就是观,就是智慧的观察。四念处的「念」字是智慧的观察,不是思想(思想是打妄想),不是念头,这个字当作智慧观察来说。「处」就是所观的境界,以观智为境界叫做「念处」。前面三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对我们初学的人有很大的利益。我们常常说,修行很久了,功夫不得力,或者是念佛,念了好多年功夫不得力,参禅不得力,修定也不得力,持咒也不得力,什么原因?我们疏忽了这三种基本修学的方法。这三种方法既然这么重要,佛为什么没有说,而从五根、五力说起?这里头有个道理。从五根五力说起,是说西方世界人他们修行的,他们前面三科已经完成,已经毕业了,到西方世界用不着。但是在我们这个地方非常的重要,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所以古德讲经、注经,一定要把这三科细细为我们说明。
第一、「身念处」。世尊在我们这个地方说,「观身不净」,所以我们自己要知道,我们这个身体很肮脏不干净。用智慧来观察,使我们了解自己身体的真相,我们要用它,不要恋爱它。恋爱它就错了,我们要用智慧来用它;当然不学佛的人不晓得,学佛的人知道,利用它成就道业,利用它来修行。世间人就很可怜,佛眼睛看叫可怜悯者,世间人利用它造业,这多可惜?同样是一个工具,一个是利用它造业,聪明人是利用它来修行,利用它来证果,这是智愚截然不同。我们晓得身体不干净,不但从七窍里排泄出来的,我们知道不干净,身上每一个毛细孔排泄出来的,都不是干净的东西,晓得里面肮脏东西往外面排泄。所以佛教给我们,「观身不净」。对于自己身体都不会贪爱,怎么会贪爱别人的身体?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要从自身放起,不再为这个身体去操心,叫心开意解。这才能够真正善养身,养这个身体,不要糟蹋它。任意糟蹋身体这是罪过,这是错误的,你要懂得养身。会养身的人疾病很少,一定得长寿。不会养身的人糟蹋身体,那很可惜。
这个身体怎样才健康?一切顺乎自然。我们人的身心跟大的宇宙是一不是二,我们的身心就是整个宇宙的缩小,因此我们能够随顺自然,身体就会健康。我们中国古人懂得这个道理,譬如在饮食这一方面,冬天吃凉的,夏天吃热的。现在人他恰恰相反,冬天要吃热的,夏天要吃凉的,跟自然完全不相应,所以一切毛病都生了。这个世界上人讲养生之道,中国人最内行,你看看中国的古书《礼记˙月令》,月令就是讲生活起居。真正懂得的人,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当中,每一个月吃什么东西。不但讲究吃,吃的吃法,甚至于烧的时候,烧什么样的柴火,每个月都不一样。那懂得养生,这是一个很大的学问,现在也几乎失传了。读的人少了,研究的人少了,知道的人实在是不多。所以从前李老师常常骂我们这些学生,饭都不会吃。这真的,跟古人一比,确确实实我们就不会了。现在实在讲,日本人保存的比我们多,这是我们对于日本这个民族不能不佩服的地方。他们在生活起居是从中国学去的,学去之后他能够保持。我们祖宗的东西都丢尽了,都不要了,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去反省的。所以要懂得养生。
在佛法里养生的原则,身要动,劳动是必要的。身体是一部机器,机器要运作、要运转,一定要动。身要动,心要静,心是静的,心是定的。佛法用法轮表法,它的用意在此地。法轮,轮是动相,心是定的。所以说「身是有,心是空」。《楞严经》上「觅心了不可得」,心是空的。现在一般人,他身讲求不动,要很舒服,心里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心在动,恰恰相反,这人怎么能不生病?这病了没有医药医,没医药好救。他与事实真相恰恰相反。吃的东西,实在讲就是当地所产的,现在所生的。每个月所生的东西不一样,你就吃现前的,这是最好的,这就是最好的饮食。一年四季蔬菜水果都不同,这真正养生之道。现在交通便捷,冬天也能吃到夏天东西,到热带去买。虽然是便捷,整个把我们生理跟自然生态破坏了。这是我们身体不能健康,不能长寿,主要的一个原因。这实在是很有道理,我们应当要明了,应当要把这个道理发扬光大。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身,就像《无量寿经》所说的金刚不坏之体,叫「那罗延身」。身心清净,不需要饮食,哪来的疾病?病从口入。他们那边人没有生病的,跟我们娑婆世界人身完全不相同。
第二、「受念处」。我们这个世界观受是苦,「受」是享受。我们享受的是什么?除了童年学校生活之外,学校生活是一生当中最好的生活环境。刚才我说了,念的是不愿意念的书,学的是不想学的东西,逼迫在做,也很苦,但是比起踏入社会,那个苦轻得很多。社会,这个一生的奋斗为的是什么?得的是什么?有几个人冷静去想一想?到了睌年更苦,我居住在这边,就有不少的老人活得无聊。我去参观老人公寓,美国对于老人照顾算是相当周到,在物质生活上没有缺乏,精神生活非常痛苦。他们住在那边,非常感慨的告诉我:「我们现在做什么?坐吃等死。非常痛苦!」尤其老人公寓,这一栋公寓住的人很多,今天看到这个人抬出去,明天看到又一个抬出去,慢慢就轮到自己了。悲伤!所以佛给我们讲,在六道里三界里没有乐,三界统苦。苦是苦,乐是坏苦,乐是像麻醉剂一样刺激一下,过了之后又苦。不苦不乐是行苦。这是我们真正要觉悟的。
学佛之人实在就不一样!年老的人说寂寞最苦,所以找人打麻将,一天到晚看电视,很苦!学佛之人这里头就有乐了。美国这个环境是念佛人的天堂,没有人打搅你,读经、念佛其乐无穷。读经明理会开悟,念佛身心清净,何况经上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修行最好的环境。如果真正学佛,实在讲是我们人生当中最好的年华。彭际清居士所做的《往生传》,在家居士当中,男的、女的念佛,预知时至,站着走的,就记载不少人,所记载的大概是明末清初时代的。我们最近这四十年来在台湾,是我们亲耳所闻、亲眼所见,念佛站着走、坐着走的,真的不少人。这个人生才叫真正有意义,那个享受是真的乐,这个念佛之乐,现在就能够享受到了。我们看净土大众的享受,可以从他生活状况上来看到。我们在《无量寿经》,在《观经》,这个经说的是比较少。虽然文字少,那个境界确实是很圆满的,真的是不可思议之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