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3-11 10:59:39
|
只看该作者
佛对於婆罗门女何以称她为『圣女』?婆罗门女能当得起吗?世尊在大经里面常常给我们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确实是如此,我们是迷失了自己的佛性,流转六道。婆罗门女一念觉悟,觉就是佛菩萨,觉者不迷。所以她今天来找的,这是一条正路。她是完全用她至诚所得到的感应,她不是找看相,也不是找算命,也不是找那些乩童来占卜,她不找这个,那些是邪道不是正道。婆罗门女今天所走的是正道,不是邪道。
特别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正如同《楞严经》上所说的,这个时代是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自己如何能够辨别邪正?这对我们的关系太大太大。其实辨别邪正释迦牟尼佛老早就教给我们,他在灭度之前教给我们的四依法就是拣别邪正。四依法里面第一个是「依法不依人」。婆罗门女是依法,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第二个是「依义不依语」。义从哪里来?义就是法里面所含摄的理论,我们要依这个,依佛所说的原理原则。所以翻译经,只要义理翻得没错,就没有问题。文字没有关系,文字是言语,语言,你多说几句、少说几句,深说浅说、长说短说,没有关系,只要把意思说对了就可以。因此不必斤斤计较中文跟梵文对照起来看,用不著,没有这个必要,意思对了就行。
第三个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叫了义?了义是教你成佛,教给你破无明、成佛道,这是了义。教你断见思烦恼证阿罗汉,这是不了义;教你断恶修善将来生天,这是不了义。这是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几个人能真正做得到破无明、出三界?八万四千法门不是一般人都能修得成功。所以今日我们讲,了义当中的了义,念佛求生净土,《阿弥陀经》是了义当中的了义,这是真的。第四个教我们「依智不依识」,智是理智,识是感情。你这个头脑要冷静,要依靠你智慧来辨别,决定不能感情用事。我们要真正能守著四依法,在末法时期也等於是正法时期,跟这些群魔(妖魔鬼怪)在一起,我们也如同跟佛在一块一样,绝对不会迷失,这个重要!
婆罗门女遵守佛的教诫,所以佛称她为「圣女」。这真正是大孝,能够奉行如来遗教是真正的大孝,孝感天地,孝感鬼神,当然感动佛菩萨。所以跟她讲,你不必悲哀,我现在告诉你母亲的去处。
【婆罗门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宽我忧虑。我自失母以来。昼夜忆恋。无处可问。知母生界。】
婆罗门女听到空中有音声,这时候正是悲喜交集。『合掌』是表恭敬,『向空』,因为音声从空中而来的,见不到形相。所以她就问,是哪一位尊神,你到此地来安慰我?并且自己说明,她自从母亲过世之后,『昼夜忆恋』,思念她母亲在世的行业现在应得的果报,如果在恶道,如何来救拔,来帮助她脱离。日夜就想这个事情,到『无处可问』,不晓得母亲生在哪里。这个话里头已经有求,希望空中这个音声再能告诉她。
【时空中有声。】
这个时候空中又有音声。
【再报女曰。我是汝所瞻礼者。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
这音声说明了,他是谁?就是『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她现在在瞻仰佛像,佛虽然没现相,但是佛的音声她听到了。
【见汝忆母。倍於常情众生之分。故来告示。】
这些地方我们都要特别的重视,我们拜佛、求佛为什么没有感应?这就要深深反省来检讨一下。她能有感应,她凭什么?我们没有感应,我们毛病出在哪里?我们的心没有人家那么诚。佛法里有真正不可思议,一分诚敬就有一分感应,两分诚敬就有两分感应。我们自己修行,心地稍微清净一点,功夫得力了,也就是诚敬心用得上力,有的时候就闻到异香,有的时候见到光明,有些瑞相,这不是妖魔鬼怪。但是你虽然见到,你不要生欢喜心,你要生欢喜心,就容易著魔了。确实有感应,一点都不假。什么都见不到,这就说明自己心散乱,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必定有感应,感应能够增长你自己的信心。可是不必跟人说,这是自古以来佛门的忌讳,自己的感应决定不说。
古来的高僧大德他们的感应事迹不可思议,什么时候说?临命终时说,说了他走了。你像我们远公大师,我们净土宗第一代祖师,是晋朝时候,跟鸠摩罗什大师同时代的人。他在念佛的时候曾经三次见到西方极乐世界,念佛的时候见到。见到那个情况跟经典里面所讲的一模一样。这个经典里面,那你要多看,看《无量寿经》、看《观无量寿佛经》、看《弥陀经》,合起来看,你就晓得西方极乐世界的情形。他所见的跟经上讲的一样。所以他临命终时走得很自在,西方极乐世界我已见过三次,很熟悉。可是在他生前从来没有告诉人过。还有一个时候可以讲,就是跟自己的老师,在平处可以说,就是没有别人听到。跟老师说是什么意思?自己初学有怀疑,不晓得这个境界到底是吉还是凶,请老师给你做印证,这可以。绝对不随便跟人讲。你要随便到处跟人讲,就变成《弥陀经》里面所讲的,这五种邪命之一,那就不好了。她这是感应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来帮助她。婆罗门女晓得是佛的音声了。
【婆罗门女。闻此声已。举身自扑。】
『自扑』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礼拜,大拜,全身拜下去,密宗里面的大拜,跟我们现在拜的不一样,她是整个身体扑下去。这真是把佛求来了,求来就欢喜,也非常的感激。这个一拜,大概是拜下去用力过猛:
【肢节皆损。】
一拜下去,手脚头都受了伤,这扑得太重。在从前寺院里也没地毯,寺院一般的地都是用砖铺的,在从前用砖铺的。用力过猛,受伤了。
【左右扶侍。良久方苏。】
拜下去之后,昏过去,很久才醒过来。
【而白空曰。】
又向空中禀白。
【愿佛慈愍。】
『慈』是慈悲,『愍』是怜悯,求佛大慈大悲怜悯我。
【速说我母生界。】
赶快告诉我,我母亲究竟生到什么地方?
【我今身心。将死不久。】
自己是太疲乏,感觉得好像自己生命也保不住,也快要死了。
【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告圣女曰。汝供养毕。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
此地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佛不明白的告诉她你母亲在什么地方,不告诉她,叫她自己去发现。为什么?这样才能救她的母亲。假如佛要告诉她,她母亲在地狱里面,她还是无可奈何,她没有办法,救不了她母亲,知道了也没用处。为什么?你不能代你母亲受苦,佛法里面所讲的,因缘果报自作自受,任何一个人没法子代替,父子至亲都不能够代替。这是我们自己起心动念造业的时候要特别的留意。教给她什么方法?教给她念佛的方法。这方法有效吗?有效,如果你念到一心不乱,你就有资格去游览地狱,就有资格。所以她这是用念佛法门,念到一心不乱。这是佛给她做增上缘,她自己的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统统具足。前面说过,亲因缘,孝思,这是她的亲因缘,她今天的动力完全一心一意就是求救度她的母亲。她这个亲因缘,是她想她母亲一生所作的行业一定堕恶道;所缘缘,就是如何从恶道里把母亲救出来;这个念头日夜没有间断,这是无间缘。所以她是三缘具足。佛看到这样的人怎么不欢喜?因为三种缘具足,加上增上缘,她就成功了。
所以在这个时候教她念佛,她念佛一定得一心。如果得到事一心,她就相当於阿罗汉,事一心跟阿罗汉境界是相等的。阿罗汉就有资格游览六道,天上、人间、饿鬼、地狱他都自在往来,没有障碍。你母亲在哪里你当然可以找到。这就教她,你现在在寺院修供养,你修供养完了之后,赶快回家去,回家去念佛。『端坐思惟』,就是念佛,就教她念「本师觉华定自在王如来」。你念到一心不乱你就晓得你母亲去处。佛指点她这个方法,度她成就。「端坐思惟」,简单的讲就是一心念佛。这个坐的意思,「端」是端庄、认真,「坐」,正如禅家所讲,六根对一切境界里面都如如不动,一切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坐的意思。可见她念佛真正是一心,一心念佛才能得一心不乱。
【时婆罗门女。】
这个时候婆罗门女。
【寻礼佛已。】
她拜了佛之后。
【即归其舍。以忆母故。端坐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经一日一夜。】
婆罗门女拜完佛之后,很听话,照著佛跟她讲的去做,她就回家了。『以忆母故』,这四个字很重要,因为她母亲之能够脱离地狱而生天上,那个因就是这一句。她自己念佛能够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证果,她自己修行证果那个关键也在这一句。她如果要不为「忆母」,她念佛一日一夜就不会得一心,她就不那么专心。由此可知,她是她母亲给她的增上缘,使她专心。佛给她的增上缘,教给她方法,佛教给她方法。母亲教她专心,为什么?她母亲在恶道,她不专心她没有办法知道她母亲在哪里。她母亲对她有没有帮助?有帮助,她母亲帮助她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菩萨。帮助一个人成菩萨,那个人的福报多大,她母亲能够离开地狱而生天上,是因为这个道理。假如她母亲一生不造恶业,相信三宝,她的成就没有这么大,她的成就没有这么快。这么大的成就,这么快速的成就,也就是正因为母亲造罪业堕恶道,帮她成了菩萨。正同《弥陀经》上所说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她根性很利,一日一夜就得一心不乱。所以从前印光大师说,念佛七天决定可以得一心,决定可以得到。你七天不能证得一心,是你自己不得法,你用功不得法。如果你用功要得法,七天七夜没有不得一心的。印光大师为我们证明《弥陀经》里面说若一日到若七日决定不错,人人可以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没有这种机缘,没有一个力量逼著你非专心不可,没有这个机缘。婆罗门女是因为她母亲过世这么一个机缘。
佛经里面还有一个故事,这是佛讲的。佛曾经告诉一个国王,他说一个人真正在专心的时候,一心无二用的时候,眼睛虽然张大,没有看到外面的色相;耳朵没有闭塞的时候,没有听到外面音声,他这个心专注。国王说不相信。世尊叫国王做实验,在这个很热闹的活动当中,找一个死囚来做实验,叫这个死囚头上顶一盆水,那个水是满满的,不能掉一滴,走几里路不能掉一滴,掉一滴马上砍头,派刽子手跟在旁边,掉一滴当时就砍头。他说你叫那个人从几里路走到这里来,然后你问他,他在路上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国王在沿途又是摆著歌舞,好多好玩意,热热闹闹的,叫他走这条街。那个人从那条街通过,走来之后到国王面前,果然一滴水没漏。国王就问他,你走这一段路,你看到什么?没看到。听到什么?没听到。你怎么没有看到、没有听到?因为我一心一意就注意头上这个水,因为掉一滴,我头就没有了。这是他的增上缘,他修到一心不乱。因为他没有别的念头,就怕人头落地,小心翼翼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走那么热闹的街上,什么也没看到,什么也没听到。
婆罗门女一心一意为了救度母亲,所以一个妄念都没有,一日一夜就念到一心不乱。她这个功夫,一心不乱有两种,有事一心、有理一心,理一心我们不敢讲,事一心,决定是这个境界。绝对不是功夫成片,因为功夫成片没有能力游地狱,没有能力,一定要事一心才有资格到地狱去参观、去游览。所以从这段文判断,最低限度她这个一天一夜是修到了事一心不乱。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她要发愿往生,那她生方便有余土。这个力量就是她母亲帮助她的,佛也帮了个忙。刚才讲的,她的用心是母亲成就她的,方法是佛教给她的。再看下文:
【忽见自身到一海边。其水涌沸。多诸恶兽。尽复铁身。飞走海上。东西驰逐。见诸男子女人。百千万数。出没海中。被诸恶兽。争取食噉。又见夜叉。其形各异。或多手多眼。多足多头。口牙外出。利刃如剑。驱诸罪人。使近恶兽。复自搏攫。头足相就。其形万类。不敢久视。】
到这里这是一段,这一段是她一心不乱当中的境界。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她已经证得念佛三昧,三昧就是定。换句话说,这是定中所见到的境界。这个境界,什么境界?我们在经文上一看就晓得,这是地狱的境界。在定中她见到一个大海,这大海不是普通的海,海水『涌沸』,就好像煮开了一样,不是凉的水,热水。这个里面许许多多的恶兽,奇奇怪怪,都是铁身。海里面许许多多的罪人,数不尽的堕落在地狱的罪人,这些恶兽追著他们。这样的境界是非常恐怖的境界,非常凄惨的境界,这是定中所现,不是一个恶梦,不是梦中,是定中现的。
【时婆罗门女。以念佛力故。自然无惧。】
她是得到念佛三昧,境界现前,她没有一点恐惧的心。
【有一鬼王。名曰无毒。稽首来迎。白圣女曰。善哉菩萨。何缘来此。】
因为地狱里头只有两种人可以来,一种是受罪的人,他有这个业报,他要来受苦;另外一种就是菩萨。除了这两种人之外,纵然地狱在面前,你也见不到。过去章太炎居士,也许你们同修有听说过这个人,民国初年我们中国的国学大师。朱镜宙老居士所写的《八大人觉经讲记》,里面说了他一段故事。朱老居士是章太炎的女婿。他说章太炎在世的时候,曾经做过东岳大帝的判官,判官就等於秘书长一样,地位相当高,东岳大帝管五个省。他晚上就到东岳大帝那里去办公,白天回来说给大家听,说给朋友们,昨天晚上发生什么事情。他讲,他曾经建议东岳大帝,地狱里头有一种刑罚叫炮烙,这刑罚太残忍,恳求东岳大帝把这刑罚废除。东岳大帝就跟他笑笑,就派了两个小鬼带他到现场去看,说你看了以后就明了。小鬼带著他走了很远,到那个地方,告诉他就在这个地方。他什么都看不到。他才恍然大悟,就像经上所讲的,他没有这个业,也没有这个功夫,所以他既没有造地狱业,又不是菩萨,地狱在现前,小鬼指著它,他见不到。所以他才晓得,这绝不是阴曹地府设立的,不是的,是造作罪业的人自己心里变现出来,没法子,真是自作自受。就好像白天做坏事,晚上作恶梦,那恶梦是自己心里变现的,不是外面力量干涉的,他坏事做多了,他晚上作恶梦,一定的道理。这时候地狱里面有一个鬼王出来接待,看到菩萨来了,当然来问讯。『稽首来迎』,「稽首」是顶礼,鬼王向她礼拜,来迎接她。然后来问她,『白圣女曰,善哉菩萨,何缘来此?』「善哉」是欢迎的意思,「很好很好,你是有什么事情到这边来?」致欢迎词的意思。
【时婆罗门女。问鬼王曰。此是何处。】
她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境界,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地方,就问著鬼王,这是什么地方?
【无毒答曰。此是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
这就说明了,这是地狱的所在。你来的这个地方,这是阎浮提南面大铁围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