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3-5 19:35:14
|
只看该作者
在菩萨眼光当中一律平等,那是什么?真正是一个好榜样,做出来给我们看,没有一个人心不清净,他表的那个相—外道。外道,他心也清净,这是真正值得我们尊敬,他修学他自己这个法门,他绝不毁谤其它的法门。在那里我们看到外道,他不谤正法,修正法的人也不谤外道,他们可以和平共存,所以真正能够导致天下太平,互相尊重。这了不起,这真正叫有道!这是第一条,我们应当要知道。
学佛的人眼光要远大,这一生的辛苦、勤苦是很短的时间。佛在经文里面说得很清楚,就是一生勤苦也不过是须臾间尔!将来我们所得到的幸福真正是永恒的,所以这一生的勤苦值得。第二:
【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前面一条纯粹是对自己说的,人都有贪心,这一条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对自己来讲要做到无贪,对一切大众来说要慈悲。慈悲心很难发,这是个障碍。『无安众生心』。也就是不肯帮助一切众生得到身心安稳。自己不愿意做,这个心要远离。所以菩萨在在处处帮助一切众生得到身心安稳,这就是『拔一切众生苦』。第三:
【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
大经上佛告诉我们,菩萨要做一切众生不请之友。现在一个人,他虽然是个很好的人,如果这个众生对他礼貌欠周或者供养太少,他就不愿意教,他就要走了,这个现象我们见过。甚至于还有出家的法师,在外面讲经先谈好价钱,我在这里讲一部经,你要对我有多少供养,这个事情是真有不是假的。供养少了,他就不讲,他不愿意来;甚至于供养少了,他心里不高兴,讲经也打折扣,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就这么过去。这诸位要知道,他佛法再通达,经教再熟悉,所谓是讲得天花乱坠,他的贪瞋痴慢没有断,烦恼没断;换句话说,他的菩提心发不起来。菩提心真正要是发出来,不但那个众生没有供养,对你没有礼貌,你反而去恭敬他,反而去供养他,请他来听佛法;不但我要法布施,我还要财布施。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菩萨发心确实是如此,这是人之所难。
天亲菩萨告诉我们,这种心要远离。这是不必要人家恭敬供养。当然这是对于什么?对于初学佛法的人,不知道佛法的好处,不晓得恭敬,不晓得供养。如果是懂得佛法的人,久学之人,那如果人家对你不恭敬、不供养;换句话说,他根本就不欢迎你来,那可以不要来,可以不必来。但是如果对一个初学的,他们完全不知道佛法,这决定不能见怪,不可以,我们要倒过头来供养他。所以这里头有事有理,我们都要搞得清楚。这是方便门,要真正能够怜悯一切众生。
【次须知三种顺菩提门。】
前面这三种是障碍菩提心的,叫我们要远离;后面这三种是顺菩提门的,我们要培养。实在讲这三种就是前面三种反过来就是了,你能够远离就是的。所以第一个是无染清净心,第二个是安清净心,第三个是乐清净心。这三种都用清净,你才晓得清净心是多么重要;换句话说,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修什么?在现前上来讲就是修清净心。心净则土净,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心不清净不能往生,心清净了没有不往生的,谁也拦不住,为什么?他感应道交,他自自然然感应。第一:
【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安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
可见得就是前面的第一条反过来,一个修道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他心都是清净的,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他都不染着。《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是这个意思,于一切法不染着。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决定『不为自身求安乐』。所以自身是随遇而安,无论在哪个地方都自在、都欢喜。第二个是:
【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
『拔一切众生苦』。诸位要晓得,自己本身是一个众生,要先从拔自身苦做起,自己这个苦拔掉了,一切众生的苦你才晓得怎样能够拔除。自身的苦不能拔除,你去帮助众生,往往是叫那个众生苦上再加苦,不但没有帮助他拔苦,反而加了苦。这是『安清净心』。第三种:
【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生彼国土故。】
这就是首先自己要发坚定的愿心,愿生西方净土,先要自己愿意去,然后才能帮助别人。帮助哪些人?我们一般讲的缘分,要帮那个有缘之人。有缘人里面还要帮助缘熟之人,他的缘熟了。缘熟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要听了这个经,听了这个法门决定信受;换句话说,他这一生一定往生,这是缘熟的。有缘,缘没熟,这就是修其它一切大乘佛法的人,这是与佛有缘,与佛没有缘他怎么学佛?他不是学的这个方法,他学的另外的方法,这是有缘人,我们要帮助他。像黄念祖老居士,劝一切学密的人,劝他念《无量寿经》,念《弥陀经要解》,念《普贤菩萨行愿品》,劝他念这三种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帮助有缘之人。
告诉他这个,他愿不愿意接受,那是他的事情,他要愿意接受,来发心兼修,他也很可能往生。善导大师说:杂修之人,一万人当中也差不多有四、五个可以往生。看看他是不是那一万人当中的四、五个。如果他不肯修学这个法门,也给他阿赖耶识里头种了种子,种了善根,这个善根总有一天会成熟,为什么?他与佛有缘,与阿弥陀佛有缘。这是给这些有缘的众生,我们要帮助他。这是乐事,清净心里面帮助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最快乐无比。为什么?这是一切诸佛菩萨度生的本愿,我跟佛同心,我跟佛同愿,我跟佛同行,怎么不快乐?当然快乐!
第三种没缘的、没有善根的。没有缘的,要不要帮助?要帮助,怎么帮助法?用种种善巧方便使他眼睛看到阿弥陀佛,耳朵听到阿弥陀佛,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给他种上种子。这是对于没有缘的,没有缘的给他下种子;有缘的接引他,诱导他;根熟的直接帮他往生,这才符合普度一切众生。
像这种方法,我们净宗学会应该要开始做。怎么做法?在报纸上登广告。我们那一天讲经那个广告,那么大的一块多少钱?一百多块,登一天?登三天是不是?我们就可以一个月登一次,一个月登三天,登什么?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大字,多少人看报纸一看到,他阿赖耶识里头就种下去了,这个种子就种下去了。或者是《无量寿经》里面经文,那很容易懂的,我们现前马上用得到的,摘录几句登在下面。上面南无阿弥陀佛,大字,底下《无量寿经》的经文或者是祖师的语录,节一点点刊上去。一个月一次,一次可以登三天,我们就让它登三天,一个月一次;以后钱多了一个月就两次,我们半个月一次;将来财力再雄厚,我们一个礼拜登一次,这样会度很多很多的人。将来再有方法,能够把这个翻成英文,登在英文报纸上去,可以度一些外国人,让外国人阿赖耶识里也种下这个种子。现在登的是中文报纸,对象是中国人,能够看得懂中文的;希望将来扩大能够在美国最畅销的大报纸,我们买它的广告。这个效果非常非常之大,真是一历眼根,永为道种。
过去民国初年,吕碧城居士翻译的净土四经,他是翻成英文的。他不是整个翻的,他是摘录翻的;就是经里头重要的、节要翻的,不是翻全经。像我们这样一条、一条的写出来,那很好,一次给他看一条,看一条,上面那种大字—「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大字。我觉得这个工作,我们一定要认真的去做。我们绝不宣扬自己,我们宣扬的是佛法,不宣扬自己。目的就是叫大家能对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个印象,这个印象在佛法里讲就是种子,帮助这些外国人,这个钱花得是很值得的。再看底下这一节。
【元晓师云。发菩提心。是明正因。】
『明』是说明。『发菩提心』是说明往生的正因。
【又云发心有二。一随事发心。如四弘誓愿。二顺理发心。信解诸法实相而发心者。】
元晓是唐朝时候的人。他不是中国人,他是韩国人,当时在中国留学,非常有成就,以后回到韩国弘扬净土宗。他有《无量寿经》的批注。『随事发心』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第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一定要发这个心,诸位要晓得发这个心能不能做得到?都可以做得到,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譬如我刚才讲的,我们在报纸上刊登南无阿弥陀佛的,这我们可以做得到的。如果我们再有能力,好像我们是租借一个道场,临时租借一个场地,我们办个几天的讲座,这是可以做得到的。如果再有力量,我们可以建一个道场,有个永久的道场来弘扬佛法,这也是可以做得到的。
甚至于还有这个方法,咱们不要重视,不搞这个形式的道场。这都是将来我们净宗学会要动脑筋做的,我做什么?我搞广播电台,我在广播电台上买个时间,一个星期或者是二次,或者是三次,一次一小时,我们来讲经。从广播电台上讲经,这我相信我们能做得到,因为费用不大。如果电视台,恐怕那个费用要多,我们目前力量还不能够负担。可是诸位要知道,如果在广播电台做个相当长的时间,听的人将来多了,真正有钱的人他知道这个事情,他要发心把钱送来,我们就可以在广播电台上来做节目。这个效果都非常之大,把佛法送到人家家庭里面去。
广播电台可以说普遍的,他没有事情,在外面在开车的时候都能听经,都能听到念佛佛号的声音。这我觉得比建一个道场还有意义。道场建了不能弘法,如果建的这个地区,别的人到这里太远了,不能来,反而效果不大。所以今天效果最大的,我觉得就是广播电台是最好,这个效果很大,我们一定要走这个道路。像我们所讲的这些东西,我们把它好好的整理,再把它好好的精简,转带子的时候,啰嗦的东西我们就把它洗掉,凑成精简的音带就可以拿去广播。东西不多没有关系,譬如我们一样东西能够播个十次、八次,这是一个单元;这十次、八次播完了,我们从头再来,重复的去播。为什么?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听众,这要知道。这是真正在弘法利生,我们什么都不求,什么也不需要。我们自己筹募一笔经费来做这个事情,这做得很有意义。
我们今天看到建道场的人太多了,建道场干什么用?如果我有一千五百多万,我决定不盖一个寺庙。我会跟电视台订一个合同,我跟你讲多少年的经,我让你每天给我广播,把佛法送到每个人家里面去。不必要你来听,也不必要你拿红包来供养,用不着,不必要,把佛法送到你家里去。我觉得这比盖一个大庙的效果太多太多,真正利益许许多多的众生。所以我的做法跟他的做法不一样。
这是四弘誓愿第一个,真正想怎样去帮助众生。度众生,拿现代的话来说帮助他们,帮他破迷开悟,帮他离苦得乐。离苦要离究竟苦,究竟苦是什么?生死轮回!这要不脱离,那你帮他那点小忙,他今天没得吃,请他吃一顿;没得穿,送几件衣服给他,这个东西不是永久办法,这苦的根源没断。根源是六道轮回,要能够帮助他出离六道轮回,要帮助他在一生当中真正证得不生不灭,这是真实的果报。只要我们存心,我们念念当中有这个心愿,我们就会想出很多方法来帮助人。你看你们的车上,车上贴个阿弥陀佛,无形的就帮助很多人。你那个车一停,人家一看到「南无阿弥陀佛」,他念一句,他眼睛看一句,他阿赖耶识都种了种子。这些都是方法。
四弘誓愿第二条是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三条是「法门无量誓愿学」;第四条是「佛道无上誓愿成」。后面这三愿都是为了第一愿。我要度一切众生,我自己有烦恼度不了众生;我自己知道的法门不多,我也度不了众生;我自己要不成佛道,我虽然能度众生不能圆满,为什么?等觉菩萨我就度不了,我跟等觉菩萨同等地位你就度不了他,要成了佛才能度等觉菩萨,所有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度。所以后三愿是为第一愿而发的。四弘誓愿是以第一愿为主要。简单的讲,断烦恼就是德行,学法门就是学问,品学兼优,品学兼优才能够服务社会,才能够帮助一切众生。成佛道是讲品学达到最高处,没有比它更上的。这是依事发心的。
依理发心比以事还要圆满,还要坚固。『顺理发心』是『信解诸法实相』,这一句那个字眼就是实相两个字。信解诸法容易,信解诸法实相不容易,能够信解诸法实相的是什么人?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这不是普通人。所以前面讲随事发心容易,一般人都能发这个心,真正明达实相而发心的不是普通人,真正觉悟的人,他当然不一样;换句话说,他这三种清净心都得到了。为什么?因为清净心就是实相。
【元晓师等以发菩提心为正因。念佛为助行。】
这是这些大德们,他们对于净宗的修学看法是这样的。
【善导。灵芝。与日净宗诸家则以持名为正行。发心为助行。】
这就形成了两派。这两派所主张的恰恰相反,但是差异并不大,一个发菩提心,一个是念阿弥陀佛。哪一个是正?哪一个是助?就是正助他们的看法不相同,可是都没有离开发菩提心念佛,都没有离开。
【莲池大师和会之曰。】
莲池大师这个话在《弥陀经疏钞》里面。
【还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
莲池大师这非常了不起的人,是净土宗中兴的大德。他把古人这两种见解合而为一,正助都是持名,持名就是发菩提心。这个意思跟后来蕅益大师所讲的完全相同。蕅益大师讲发菩提心,他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说的,真正发愿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那我们念阿弥陀佛为什么?就是为了求生西方净土,所以你真正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这个「无上菩提心」就在其中。所以是『正行』,也是发菩提心。蕅益大师跟莲池大师的说法完全相同。
【彻悟禅师云。】
『彻悟』虽然是禅宗的大德,他到晚年专修净土,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禅宗的一位大德,他有《语录》流传后世。《语录》里面多半都是劝人念佛的,他有句话说: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这几句话也是在语录上的,《彻悟禅师语录》。与本经的宗旨完全相符合,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再看第十四页,这个地方引用到蕅益大师的话:
【蕅益大师云。信愿持名为一经要旨。】
这是《弥陀经要解》上的话,此地讲『一经』就是指的《阿弥陀经》。
【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
他讲得很明白,你能够相信,你能够发愿,这是真实智慧。如果没有真实的智慧,你不可能相信,你也不可能真正的发愿。因为你能够真正的信愿,你跟文殊、普贤没有两样。所以我们如果也要具足这样的信愿,与这些大菩萨实在说没有两样。诸位细细去想想,应该能够体会。所以这的确是大智慧,因为有很多人误会,认为念这一句佛号没有什么了不起,充其量有定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