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7-11-4 16:33:45
|
只看该作者
一丝毫都不可以贪恋。所以喜欢,那个麻烦就来了,往生就产生障碍。样样都要舍,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这个人肯定得生,没问题。
「经中三辈往生,皆由于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发菩提心跟一向专念都重要,只有一向专念,没有发菩提心,去不了;虽发菩提心,没有一向专念,也去不了。这是一定要记住,我们想这一生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句话牢牢的记住。菩提心就是大智、就是大悲、就是大愿、就是圆融一体之心。「情执深重即是愚痴」,你只要对这个世间任何一桩事,或者是一个物、一个人有贪恋的话,这叫愚痴,你发的那个菩提心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情执,你的喜欢、你的爱好把你的菩提心全部破坏掉了。这是菩提心难发。「取相分别则有取舍」,有取舍慈悲心就没有了,平等心没有了。所以你有取舍,「何由兴起」,你怎么能够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只要有取舍,这两个没有了。我喜欢这个人,我讨厌那个人,大慈大悲没有了,大慈大悲是菩提心。我们这么多年来,在讲经教学当中,我把菩提心说成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此地说得也很好,菩提心是大智、大悲、大愿、圆融一体,也说得好。我们什么时候真正发出圆融一体之心?只要圆融一体之心发出来,清净平等觉马上就现前。不知道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总是起取相分别,叫着相,这是把菩提心破坏了。
「如是之人何能发菩提心?」没有智慧、没有慈悲、没有圆融,取相分别,我喜欢这个、讨厌那个,这怎么能成就?这些都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发心一向专念,为什么没有感应?为什么身体毛病还有这么多?为什么想做一桩好事有这么多障碍?细心去追究总有原因。原因不在外面,原因在自己,这个道理一定要把它守定,外面的原因还是自己的原因所感应的。我们自己错了,给后人记取经验,不犯我们的过失,他将来的路就能走得很平稳。我们的过失在哪里?谦虚不够,恭敬不够,四摄法不够。所以虽然是好事,也给人带来嫉妒障碍。我们自己很清楚、很明白,因为自己把名闻利养已经放下了,所以这些嫉妒障碍对我自己来说是有利没有害的。庞居士所讲的,「好事不如无事」。心发得很圆满,楞严会上佛说:善心一发,功德就圆满。不是你不做,是因为有障碍,你没有法子去做,你的功德已经圆满了。这些理事都要明了,经典的教训我们才能够记取。菩提心发了,不要再让它有障碍。菩提心发了,是非人我都放下;是非人我没有放下,菩提心决定发不起来,那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是有障碍的。所以取相分别则有取舍,只要有取有舍,就没有办法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就有名无实。
「如是之人何能发菩提心?故念佛亦不能入于三辈之中。」这就是讲念佛只是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跟极乐世界结个法缘,这一生往生有困难。「蕅益大师谓念佛如无信愿,亦不能生,正与此同。」真信切愿,不容易!有信有愿就决定得生。我们也有信愿,为什么不能往生?我们的信跟愿都有夹杂,杂而不纯,所以不能往生。真能往生,你的信跟愿要精纯,精就是一,一心,我只有这个愿望求生净土,其它的愿望统统没有,这才行。要知道,精一是真心,有妄想分别执着那是妄心,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是妄心。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这些东西夹杂着,菩提心是假的不是真的。大乘,严格的说,放下见思烦恼,你还有尘沙、无明,都不叫做真正菩提心。为什么?《华严经》上你看,初发心菩萨,菩提心一发是什么地位?圆教初住,真发菩提心。初住以下的,十法界里面的佛没有菩提心,十法界里面的菩萨、阿罗汉、辟支佛都没有菩提心。菩提心就太可贵了!菩提心是你的真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慈悲就是这个经上所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定要契入圆融一体。真心是什么?真心就是圆融一体,这是真心,不是圆融一体是妄心。妄心也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土,或者是生边地疑城。生边地疑城就不错了,你真的到了净土,在净土五百年当中你菩提心一定生起来,你就入品,你就入三辈。所以真心多重要。
我们在现前,实在说,最方便的、最容易提醒我们的是《金刚经》,《金刚经》上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常常遇到境界现前,你想这句经文,为什么?把我们的分别执着打掉。梦中是一体,圆融一体,你梦中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人,都是你自己心变现的,绝对不是外面人跑到你梦里去的,没有这个道理,你梦中见佛、见菩萨也是你自己心变现的。所以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是你自己心想变现的,你平常不想不会变现。所以一切法是自己心想生,一切法跟自己同一个体,圆融同一体,这个认知比什么都重要。你真的承认了,你真的接受了,完全明白,省悟过来了,你许许多多的烦恼障碍就没有了。以现在的环境来说,什么二0一二、二0一三的灾难,你有没有?你没有了。为什么?你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真实智慧观照,五蕴皆空,哪来的灾难?你的心永远是定的,永远是觉悟的。「蕅益大师谓念佛如无信愿,亦不能生,正与此同」,跟这个意思是相同的。
「再者着相修福,其福有尽。」为什么?世间福报,果报在六道里头。「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所以只要着福,修再大的福报,那福报有限。过去的梁武帝,大家都晓得,这在佛门修布施,大概在中国佛教史上没有人能超过他。在他手上建这些寺院庵堂,规模都非常雄伟,多少座?四百八十座。他喜爱佛法、护持佛法,人要是希望出家,他无比高兴,他做你的护法,供养出家人几十万人。福报大不大?他是取相分别,所以达摩祖师直截了当告诉他:并无功德。他在达摩祖师面前夸耀,问达摩祖师:我的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取相分别,没功德,有福报。福报大不大?有限,因为他分别取相,所以福报有限。那个福报是肯定在欲界天,欲界天有限,这个有限不是四王天就是忉利天。什么叫福德,什么叫功德,我们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千万不要误会了。
「灵峯」是蕅益大师,《破空论》是《金刚经破空论》,这部书就是蕅益大师写的,他在这个书里头这么说,「以无所住法,住般若中,炽然修行六波罗蜜,而不取相」,这是大师教人。修六波罗蜜就是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统统不着相。「是故能令少施与虚空等」,布施多少?布施一分钱,布施一毛钱,功德多大?跟虚空法界一样大。梁武帝不知道,为什么?《还源观》上讲到的「含容空有」,也就是大乘常说的量大福大,他不住相,量就大了。没有取舍,不住相,他的心量跟虚空一样,这么大的心量,他施一点点钱,那个量跟虚空法界一样大。只要你取相分别,你布施万两黄金,得福有限。不着相,不取相、不着相,布施一文钱,功德超过那个着相的布施万两黄金,超过它。这个道理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与心量相应的大,与心量相违背的就小。含空容有,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量周沙界是容有,能包容,含空也是能够含受整个虚空。虚空在哪里?虚空在我心里面,心比虚空大。这个话是世尊在《楞严经》上说的。
「而众生住于相故,妄自计果计因,观大观小。若能称性而住,不住诸相。譬如芥子中空与十方空,性无二无别。」它大就大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称性而住,称性而行。不住诸相,就是三轮体空,无我相、无人相,也无当中施舍之相,布施之后心里头痕迹都没有,这个福报大,跟虚空法界一样。布施如是,持戒亦如是,忍辱亦如是,精进、禅定亦如是。六度前面五个是事,最后一个是智能。智慧在哪里?不住相就是般若。你布施里头有般若,你持戒里头有般若,你忍辱里头有般若,精进、禅定里头有般若,有般若就跟自性相应,那就叫无量无边的功德。要是有取相分别,功德就没有了,是有限的福德,这个福德果报在人天,有限。佛法这些微妙精深的道理不能不懂。不住相,为什么大?《破空论》里头有解释,有个比喻,譬如芥子,芥菜子,芥菜子里面的空,我们把芥菜子里面挖掉,芥菜子里头空,这个空跟十方的空间有没有差别?没有差别。没有差别,功德不就一样的吗?所以空性无二无别。以空没有内外,空没有彼此,空没有方隅,就是没有东南西北,空没有形相,更无小空异大空,没有什么小空大空。「无相之福,其福乃大。」你着相就错了,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明理的人能修大福,明理、有智慧的人,他施小得大福。乃至于他没有施,只起一个善念,福报都不可思议。他要是能够把这个善念做到,那福报就更大。这些理事我们懂了,这真学佛,不懂那这叫做迷信。
「又《金刚经》曰: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你着相了,只要你着一个,四个统统都有,它都有连带关系的。我们明白这些道理,就晓得我们现前修的不如法,所以障难这么多。障难能不能化解?很难。难在哪里?难在我们听了佛法,我们这个观念转不过来。能不取相吗?能不执着吗?放不下!怎么办?佛的办法就是教你长时熏修,你只要不舍弃这个方法,读经、念佛、听教,一年转不过来,十年;十年转不过来,二十年;二十年转不过来,三十年,肯定会转过来。为什么?时间久了,你真的明白了。时间不到,你那个明白是假的,靠不住的。为什么?境界现前马上就乱了,毛病习气全跑出来了。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熏习的力量太薄弱,问题在这里。古大德教我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才知道它非常有道理。
我常常给很多同修说,我没有长处,这么多年来幸亏没有退转,还年年有一点小进步,原因在什么地方?没有离开经本。这是我自己对治自己的习气。我用其它的功夫不得力,持戒功夫不得力,念佛功夫不得力,持咒的功夫也不得力,用什么方法能让我得力?最后我就想到只有讲经。讲经你不能不认真准备,你不认真准备到时候下不了台,这个给心理上压力很大。初学讲经,上台讲一个小时,要准备四十个小时。一个星期可以讲两个小时,一个星期的时间充分准备。那时候写讲稿,讲稿要改好多遍。这样才能够把自己真正控制住,有效果。天天不离开经本,天天不离开教学,这个教学是我要提出学习心得跟大家分享。在美国有一段时期,每天讲九个小时,我记得连续讲了八天。早年在台湾,每一个星期大概有三十个小时的样子,星期天没有休息。只有这个方法能叫你不放逸、不懈怠。骗老师容易,偷偷懒,行;骗听众不容易,听众座下就有几百人,你没有充分的准备,没有认真学习,这个报告做不好。所以真的叫依众靠众,大众成就了我。我感激韩馆长,她对我的帮助很大。最早三十年,每天讲经她替我安排,替我找地方,替我去约一些同参道友来听经。我们学讲,总得有人听,听了最好有人提出问题来问,问了我不能解答的时候回去再找书,找参考书。三十年的基础,奠定之后她走了。她一走,我们的法缘更胜,走向全世界了。这些都不是偶然的。所以学习,成就关键还是在自己,别人给你做助缘,你真正有这个心,就会遇到这个人来帮助你、来成就你。
所以《金刚经》上讲:若心取相,你就着了四相;又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你就退转了,你不是菩萨。那你要记住这句话,这句话前面是什么?「若心取相」,若心取相你就不是菩萨。我们起心动念、待人接物能不取相吗?不取相,真菩萨;取相,受了菩萨戒,这假菩萨,不是真菩萨。《般若经》上这样教给我们的。「上引《金刚般若》皆表取相分别之失」,失就是错了。故经云:『求出轮回,终不能得』,这样学佛出不了六道轮回,我们要记牢。慈云灌顶法师在《大势至圆通章疏钞》最后给我们讲的念佛人一百种果报,第一条是地狱,念佛果报在地狱。我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我怀疑,念佛怎么可能堕地狱?念佛是好事情,善中之善。他下面注了一句,「为五欲故,念佛堕地狱」。这句话什么意思?为贪图五欲六尘供养来念阿弥陀佛,这个心念阿弥陀佛是往无间地狱。怎样念佛才能往生?念老在此地引用得很好,菩提心,大智、大悲、大愿、圆融一体之心,你决定得生净土,不但得生,你的品位会很高。你有没有智慧?取相分别没有智慧,自私自利没有智慧,贪图五欲六尘没有智慧,对待别人有分别不平等没有慈悲。菩提心里头最重要的就是智慧跟慈悲。这些道理不懂,我们念佛就不如法,自己以为不错,到后来不管用,要知道原因到底在哪里。
这一段最后说的,『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求生净土,永得解脱。无相是什么?不着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是佛在大乘经上常说。如果真的离一切相,一切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如果你着相分别,没有一法是佛法,《华严经》、《无量寿经》也不是佛法,为什么?你着相了。佛为什么要这么说法?为什么要这样教给我们?相是虚幻的,没有这个东西,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把虚妄当真的,你错了。真的东西只有自性,自性是圆满的。明心见性,见的什么性?所见不外万法一如、万法一体、万法无二,这就是见性,你的智慧现前了。智慧现前,妄想分别执着自然没有了;有妄想分别执着,没智慧,你所现前的是烦恼,不是智慧现前,烦恼现前。智慧跟烦恼是明暗的两面,明现了暗就没有,暗现了明就没有。所以有智慧决定没有烦恼,有烦恼决定没有智慧。这个道理要懂,这个道理要放在心上,常常想着,我有没有一点智慧?我的学习如不如法?我这一生能不能往生?把往生所有一切障碍放下,这就对了。什么时候放?现在就要放,不要等待。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很好,「黄泉路上无老少」。今天不知道明天事,今天活在这个世间,明天还能吗?靠不住。那这个事情我现在就要办,我不能等到明天,等到明天那我又是烦恼,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不等,即在当下,转烦恼为菩提就在一念之间。
「众德之本者,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也」,这是众德之本。「又无相者,谓无色等五尘」,色声香味触这五尘,「男、女、生、住、坏等十相」,前面这是色声香味触、男女生住坏,这十个相。「名为无相」,这个东西全没有了,不再分别了,不再执着了。佛慈悲,什么叫无相?这对初学说的。「《涅盘经》曰:涅盘名为无相」,换句话说,你真正做到无相,你就证得大般涅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