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88|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木匠的“最后一栋房子”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闭嘴
    2017-9-5 09:41
  • 3万

    主题

    4万

    帖子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137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10 16:4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木匠的“最后一栋房子”


    •   曾经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了,他告诉他的老板自己年纪大了, 不想再做盖木房子的手艺了, 他知道这样收入会少些, 但还是决定退休。想和老伴过过清闲的退休日子, 享受晚年的生活。虽然他也会惦记这段时间里,还算不错的薪水,不过他还是觉得需要退休了,生活上没有这笔钱,也是过得去的!
        
        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看在多年的交情上是否愿意再帮忙盖“最后一栋房子”。老木匠答应了,但随着时间的流失, 很容易看得出来, 老木匠的心已经不在盖房子上面了:他用的是软料、次料,出的是粗活,所以手工非常粗糙,工艺做得更是马马虎虎。

        老木匠穷其必生最后的精力,却将这“最后一栋房子”盖得这么坏,真是惭愧!其实,用这种方式来结束他的事业生涯,实在有点不妥!老木匠终于草草的地完成了“最后一栋房子”, 他请老板来验收。

        老板来到房子前面, 见到老木匠, 手里递过一把钥匙给老木匠,拍拍老木匠的肩膀,诚恳地说:“这是你的房子,是我赠送你退休的礼品!”

        木匠惊呆了,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事到如今,返工已不可能,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他一定会用最好的材料、最高明的技术,然而现在呢,却建成了“豆腐渣工程”!可是一切已经来不及了,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他只能自作自受。

        老木匠这时痛心疾首,因为他一辈子的“英名”也就这样毁了,同时还要接受惩罚,让自己人生的最后阶段住在这个让他一辈子感到耻辱的地方。后来老木匠含着对自己的恨离开了人世,在离开人世之前在这座房子大门上装了一个大匾,上面写着:

        “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你今天的生活,取决在昨天的态度和抉择;而你未来的明天,也会反映出今天的态度和抉择。

        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总是漫不经心的在经营我们的生活,在建造生活这个房子的时候,我们常常是消极应付而不是积极主动,凡事不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关键时刻又不肯尽最大努力,而让自己做出来的事情不太完美。

        我们常常找好多理由来原谅自己在生活中不去尽力, 原谅自己在生活中敷衍、懈怠。直到看到自己的成品,发现将住在自己所盖的“房子”之后,我们才感到震惊! 猛然间我们面对自己目前的局面却措手不及。如果之前就知道,自己会生活在自己的创造品下,就不会这样了!

        把自己当成那个老木匠,想想自己的房子,每天当自己要钉一只钉子,铺一块墙板时,多尽点力,做仔细点,自己的生活只有这一次机会去完成。哪怕还再活一天, 那一天也要生活得完美和高尚。就好比是在营造你的一生一样,即使只会在里面住几天,为了那几天,都要做的好,住的有尊严。

        生活是一门自修课,谁还能比自己更懂自己呢? 自己今天的生活成果,是来自于自己过去对生活的态度和抉择,而明天的生活成果,就是自己今天对生活的态度和抉择的结果。如果没有以一个追求卓越表现的态度来经营我们的人生,我们终将会像这位老木匠一样含恨而去。

        很多人以为自己在“为别人做事”,所以“做好做坏一个样”,自己不必为自己的二流表现承担任何责任,但说实在的,如果你一直都这样做事情的话,相信在你的内心深处也是不会安宁的。

        人生需要有敬业的态度,要么不做,要做就要把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这样到我们死的时候,我们才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白过,因为我们为这个社会创造了不少“价值”。如果你在你的工作中能创造出一个人见人爱,能流传上百年、上千年的东西出来,我觉得那将是这辈子最大的福气,也是我们对这个社会最大的贡献。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追求卓越的敬业态度,所谓敬业就是敬重你的工作!在心理上敬业有两个层次,低一点的层次是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也就是敬业是为了对雇主有个交代;

        高一点的层次是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基至融入了使命感和道德感。

        而不管哪个层次,敬业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认真负责--认真做事,一丝不苟,并且有始有终!很多人认为做事都是“为了雇主而做”。但其实从长远来看,工作完全是为了自己,因为敬业的人能从工作中学得比别人更多的经验,而这些经验便是你向上发展的踏脚石,也是我们人生的印记。

        就算你以后从事不同行业,你的工作方法也必会为你带来助力,你曾经所做过的事情都将会是你值得骄傲的“资本”,因此,以经营人生态度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凡事尽心尽力,追求卓越做到最好的人,从事任何行业都容易成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1-6 22:09
  • 1947

    主题

    4512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9057
    20#
    发表于 2017-4-27 21:43:2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楞严经》第四卷 【哑巴吃麻团喻】很多同修认为,如来藏的道理太难了,自己只是小凡夫,无法听懂,不能成佛。要知佛法是不二法门,佛与众生不二,众生当下就是佛!甚至从究竟意义上说,连“佛”与“众生”这两个概念都不存在,我们是不分别不妨分别,为了讲清道理而强加分别。 所以,只要你相信自己根本上与佛无二无别,用积极的心态加持自己,你一定能听懂如来藏的道理,决定成佛! 打个比方,一个哑巴吃了六个很烫的麻团,很难受,他心里知道但说不出来,只能“嗯嗯啊啊”并通过手势向人诉苦。别人一看他的表情和手势就能明白,为什么呢?究竟意义上,大家就是一个本体,一个心啊。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1-6 22:09
  • 1947

    主题

    4512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9057
    19#
    发表于 2017-4-27 21:42:4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楞严经》第四卷 【哑巴吃麻团喻】很多同修认为,如来藏的道理太难了,自己只是小凡夫,无法听懂,不能成佛。要知佛法是不二法门,佛与众生不二,众生当下就是佛!甚至从究竟意义上说,连“佛”与“众生”这两个概念都不存在,我们是不分别不妨分别,为了讲清道理而强加分别。 所以,只要你相信自己根本上与佛无二无别,用积极的心态加持自己,你一定能听懂如来藏的道理,决定成佛! 打个比方,一个哑巴吃了六个很烫的麻团,很难受,他心里知道但说不出来,只能“嗯嗯啊啊”并通过手势向人诉苦。别人一看他的表情和手势就能明白,为什么呢?究竟意义上,大家就是一个本体,一个心啊。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1-6 22:09
  • 1947

    主题

    4512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9057
    18#
    发表于 2017-4-27 21:03:4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讲听经闻法、明白道理以后,当下就能成佛、当下就能往生?     我们来打第一个比方,这个茶杯,比方是茶杯盖子大还是茶杯大?茶杯大是不是?如果以茶杯盖大的气球能不能把茶杯这么大的铁块带上天?不能。如果把大殿这么大的气球能不能把这个茶杯带上天?这就是比方我们无量劫以来,我们造的种种的业障不管心量大心量小,这么大的业障少不掉是不是?它不会变,这是固定的。我们业障你没有办法叫它变大变小,但是我们心量能不能叫他变大变小?当我们心里只有我、只有家庭,或者只有这个地球或者西方极乐世界那个阿弥陀佛的时候,我们的心量就是茶杯盖大的气球,明白吗?当我们的心量,知道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无尽虚空都是我,都是阿弥陀佛的时候,你这个时候的心量是不是就有大殿这么大?是不是这个道理啊?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心量到了大殿这么大的时候,能不能把我们的业障带到极乐世界去?能不能带走啊?能。这就叫带业往生。如果不带业往生,我告诉你谁都不能成佛,包括阿弥陀佛,他都不能成佛。我们带着业往生到佛土去,然后再成究竟圆满之佛。一定要搞明白这个道理。     我再打一个比方给大家看。比如说指甲盖大的一块老鼠药,如果放到茶杯里融化以后,人喝下去,是不是会当下一命呜呼啊?如果我把这么大的一块药放到太平洋里去,放到太湖、黄河里去或者放到长江里去,我们再喝江水、湖水、海水,人会不会毒死?不会。为什么?它已经稀释掉了是不是?那么换句话来讲,我们无量劫以来造的种种业,不管你心量大、心量小,这个业能不能变大变小啊?不能。可是我们的心量能不能变大变小啊?可以。心里只有我,只有家庭,只有极乐世界那个阿弥陀佛,我们就是茶杯大的心量。你必然要六道轮回里受苦,是不是?我们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这个心量是不是大海啊?大海是不是把我们这一点业障全部消掉啊?不管是实病、虚病,业障是不是全部消除掉?     再打第三个比喻。有一个很坏很坏的坏蛋,他懂得电路。他到配电房去,怎么样捣鼓他会不会触电死亡?不会。有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正人君子、劳动模范、非常慈悲,是大好人,可他不懂得电路,他跑到配电房去捣鼓是不是不想活了啊?所以明心见性的人即使他再坏再坏,他掌握了这一门活计,这一门手艺,他得救了,明白这个道理了吗?成佛了生死是讲真实,不是讲善恶。你这个技术你掌握了没有了?知道真理的人他当下即是善,但是他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习气还难免。     我们再打第四个比方,比如驾驶员开汽车。如果说一个刚才讲的那个正人君子、大好人、大善人他不会开汽车,他去开汽车是不是会车毁人亡?强盗土匪、杀人犯、潜逃犯逮着一部汽车开地忽忽转,他会不会出事啊?同样是讲我们掌握一门技术的问题。我们掌握了生死之技术,自在无碍,在佛法是讲真不是讲善,不是讲恶。所以现在以善、以第二义谛来冒充佛法,罪过无量,比强盗土匪还要坏。强盗土匪害人止于一人一次,好人害人他可以害无量的人,害你这一个人的无量的生生世世。而且这个好人,还是真好人,他想许多人都成佛。正因为他是真正的好人,所以才能害人明白吗?所以最慈悲的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不能当老师,慈悲的母亲也不能当老师。严父、严父,做老师的搞不好给你瞪一个眼睛,几个耳巴子打上去了,他才能当半个老师。真正的老师是学校里的老师教你学技术,学做人,可是我们往往拜好人为师,这是一种悲哀。讲到这个法是不是不通人情啊?正法是不讲道理的道理,是无情的慈悲。     第五个比喻:仍然以开汽车为例。驾驶员碰到紧急状况,急刹车。虽然急刹车,是不是仍然往前滑行几公尺啊?虽然滑行几公尺,他会不会车毁人亡?不会。因为他掌握了技术。虽然掌握了技术,虽然急刹车,它还要往前滑行,这就是汽车的惯性,这就比喻我们已经明心见性的人,虽然明白万法都是我,但是境界现前、烦恼现前的时候,我们仍然会破戒、犯戒,这就是我们的惯性,明白吗?虽然有惯性,它影响不影响我们往生成佛?它不影响的。我们主体上已经能把握自己。所以那个惯性是不是烦恼习气啊?因为我们无量劫以来已经形成了这些习气,境界现前的时候,很难一下克服。     我们再来打第六个比喻。比如说我们掉到水里去了,掉到水里去的时候,你眼睛敢不敢睁开?不敢睁。管它是死是活,眼前亏不能吃,是不是?鼻子通的,眼睛闭得紧紧的是不是?这个时候六道轮回的危险并没有解除,当我们一旦眼睛看水的时候,你还有没有生命危险了?没有了。虽然没有,眼睛看到水的时候,人是不是还在水里啊?还在水里就证明你还在烦恼中。也就是说我们明白『一心三藏』道理的人,他已经明心见性,就见水离水、知妄即真。虽然还在水中,那是我们的烦恼习气,但见水,我们已经离开水了,已经离开了危险。大家明白这个道理了吗?乃至上到岸上以后,衣裳还是湿的,仍然是烦恼习气,以后衣服干了换上新衣服了是不是就成佛了?这个道理大家能不能搞明白啊?     我们再打第七个比喻。从我们这心力速度来看,比如说从这里到百丈镇是五公里的路,我们一念是不是就到百丈镇啊?那从这里到杭州,比如说是一百公里,那么我们一念把杭州想起来是不是也是一念?假使说我到百丈镇五公里,这个距离一念是一秒钟的话,那么我一念到杭州的时间需要不需要二十秒钟啊?不需要。可杭州一百公里啊是五公里的二十倍啊,我这一念也不要二十秒钟,两秒钟要不要?也不要。一点一秒钟要不要啊?也不要,都是一秒钟。那我这一念到美国、到太阳、到无量无量的太阳系之外的太阳,比如说那个地方,我曾经去过,是不是也是一秒钟啊?     这里就有文章可作啊。时间相同,所走的距离不等,是不是距离越长速度就越快?速度越快,那个力量是不是越强?那个光是不是越亮啊?天上有的那卫星一飞,看到后面留下的白光,是不是刺激的发光啊?如果天上卫星跟拖拉机一样「突突突突......」它会不会发出光来?这就妙了。所以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比如说我们生了什么病,你心发得很大,力量是不是很强啊?把那些有病的细胞是不是在震动的过程中,就把它震掉了?自行车骑得快是稳还是骑得慢稳啊?骑得快的它就不会倒,骑得慢的它就会倒了是不是?那么心力越快,速度越亮的时候,那有病的细胞、阴暗的细胞是不是给亮就化掉了?所以解决一个治病健身的问题,用好我们的心。所以心情开朗的人是不是脸上很光亮?那就是健康的标志。      那么涉及到我们在断气往生的时候,如果下三恶道: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心里本身的黑暗,沉重而下去;另一方面,是不是我们冤亲债主找我们的麻烦呢?那么因为心力速度快了、亮了,他们能不能来得及看到我们呢?他眼睛都睁不开。因为我们心很亮速度很快,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我们心只想到我或者只懂得有个极乐世界,有个阿弥陀佛这个速度是不是很慢?我知道整个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那个距离、速度叫什么速啊?叫无量速。我们心叫无量速,随时等待着你来开发。你一念就能开发,一念就能把无量速开发起来。所以你就想一想,佛为什么在《法华经》《楞严经》讲一个长、讲一个多、讲一个大,用五百万亿恒河沙那由他阿僧祇阿萨婆恒河沙国土化微尘做标记,然后每隔五百万亿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国土下一点做标记,再把它化成微尘数,然后这个数字还是这些数的五百万亿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倍数,目的在哪里?就是在拓宽我们的心量。为什么告诉我们无量的十方三世一切万法都是我一个念之所变现呢?就是要拓宽我们的心量。就跟开电视机、开空调,把它调整到最佳状态,明白吗?      所以《法华经》《楞严经》实际上就是在调控我们的心,调色、调光、调音、调性,调到最佳状态。所以【听经闻法】是不是在调啊?调心、在调理啊?就是这么简单。所以我们想一想佛为什么在《楞严经》讲【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何籍劬劳,肯綮修证】?讲得雄赳赳气昂昂、斩钉截铁、毫不拖泥带水,讲这句话,我们是不是感到喜气洋洋啊、洋洋自得啊?就是这样啊。所以我们讲《法华经》讲《楞严经》讲《过五关斩六将证菩提》,其实就是在拓宽我们的心量,把我们的心放大,把我们的心亮堂。打这七个比喻是不是叫七菩提分啊?这也是七菩提分。      那么我们现在打了这七个比喻,再结合佛的金口玉言,我们一定要深信不疑:「听经闻法,明白了一心三藏道理当下就成佛、当下了生脱死、当下就是愿身菩萨」这个法。我们还可以依样画葫芦,你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打比方。所以以自己本能的智慧,我们就能判别就能印证一种法它是不是真理,就是我们自己印证自己。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6 14:13
  • 40

    主题

    1362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6960
    QQ
    17#
    发表于 2017-4-13 14:28:11 | 只看该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世尊法久后 要当说真实
    顶礼如来藏 无漏不思议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1 15:16
  • 0

    主题

    5597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714
    16#
    发表于 2017-4-11 20:24:5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7-10 18:41
  • 0

    主题

    7630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603
    15#
    发表于 2017-4-11 15:43:3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万法唯心,没有哪一法不是心,即明心;心现万法,没有哪一法不是由心而现,即见性。法即心,心即法,是一不是二;佛即众生,众生即佛,是一不是二。万法一念,一念万法。大光明藏中,谁非谁?大光明藏中,哪个不是哪个?果真能真正参透这些道理,即是明心见性之人。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2-28 19:47
  • 7

    主题

    5742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831
    14#
    发表于 2017-4-11 11:20:3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入佛知见:  当不明白生死的时候,人人都贪生怕死,当明白人从来没有死过,死的只是肉体的转化,而“灵魂”(第七识)从来没有死过,你会有从未有过的欢喜,这就是法喜,这就是解脱知见。   如果再深入一点,明白无量的第七识共一个第八识,大光明藏中没有哪个不是哪个,你就是入菩萨的知见。   再深入一点,明白所有的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空间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变现的,如人在梦,梦里境界万千,无非一梦人心现识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就是入佛知见。  三世诸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是“开示悟入”佛知佛见,学佛从入佛知见开始,如果没有佛知佛见,所有的修都是心外求法,盲修瞎练,去佛远矣! 佛知之见就是《楞严经》说的“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2-28 19:47
  • 7

    主题

    5742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831
    13#
    发表于 2017-4-11 11:20:1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入佛知见:  当不明白生死的时候,人人都贪生怕死,当明白人从来没有死过,死的只是肉体的转化,而“灵魂”(第七识)从来没有死过,你会有从未有过的欢喜,这就是法喜,这就是解脱知见。   如果再深入一点,明白无量的第七识共一个第八识,大光明藏中没有哪个不是哪个,你就是入菩萨的知见。   再深入一点,明白所有的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空间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变现的,如人在梦,梦里境界万千,无非一梦人心现识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就是入佛知见。  三世诸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是“开示悟入”佛知佛见,学佛从入佛知见开始,如果没有佛知佛见,所有的修都是心外求法,盲修瞎练,去佛远矣! 佛知之见就是《楞严经》说的“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5-1 10:20
  • 430

    主题

    1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0320
    12#
    发表于 2017-4-11 10:46:0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