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6-2 20:16: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都知道世尊他的制度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居无定所。这个方式也是教导初学,对於一切法没有留恋。这片树林很好,佛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一般时间都不会太长,太长怕大家对这个环境产生留恋的心,那就不好,所以树下只准一宿,明天再换一棵树下。这就是教你放下,完全随顺自然,一丝毫不能有勉强,随缘而不攀缘,最重要的就是学这个,都在生活当中去学习。
托钵在道路上,天天都要走的道路。换句话说,在道路上步步都引发菩萨的弘愿,『当愿众生,能行佛道,向无余法』。「无余法」,清凉大师的注解就是大涅盘,「真涅盘也」。涅盘还要加个真,难道还有假的吗?假的倒不是,涅盘实在讲也有很多等级不相同。涅盘是梵语,一般翻作灭,你看四谛里面,「苦集灭道」,灭就是涅盘。灭什么?灭烦恼、灭生死,所以涅盘也翻作不生不灭。我们最常听到的是翻作圆寂、寂灭,都是涅盘的意思。圆是功德圆满,灭是清净寂灭。如来果地上这称作真涅盘。
小乘证得阿罗汉也叫真涅盘,经教里面我们常常看到,叫「偏真涅盘」,他是三界之内的生死烦恼...(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四卷) 2006/3/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4》)
...了,为什么?障碍了悟门。
所以我们真正要求觉悟,不能不放下。章嘉大师教我的「放下、看破」,看破是智慧,从哪里下手?从放下下手,你不放下,你的智慧不会现前。要放下,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从前生活样样都计较,都讲求。我过去性格也是如此,学佛大概总是学了五、六年之后,才对於生活不再讲求,什么都好。无论是自己亲手下厨房,不再讲求这些东西,一切都是随手拈来。到晚年我自己不用下厨房,无论什么人做,无论做什么菜饭,我统统都能接受,决定没有丝毫挑剔。心慢慢平了,障碍就没有了。所以衣食住行,你要是不放下,障碍悟门,也障碍你往生。甚至於连讲经说法,弘法利生都要放下,它也是障碍。
为什么现在还在此地讲?缘,随缘。有缘就来,没有缘绝不去攀缘,决定不是我要到你那儿,没有这个意思。我们到这儿来,是香港回归的那一年,我到这边来看看,过去常到香港来,这边朋友很多。回归的时候来看热闹,我们这边有几位同修,老同修了,看到之后希望我再回来讲经。他们很诚恳,我就答应了,随缘!这三位老同修都在我们道场,你们常常都看到他们,何彩娟、何丽湘、张美凤,她们三个人。没有人来找我,我不会主动去找人。
总算跟这个地区有缘分,确实到香港来,法缘就很殊胜。第一次来是一九七七年,那个时候圣怀法师他在台湾的时候跟我认识,邀请我过来,还有一位谢道莲居士,两个人。我来到香港头一天晚上,畅怀法师接待我,告诉我这边佛教里面一些状况。跟我说,香港人听经的风气不太有兴趣,他说很多有名的高僧大德,到香港来讲经弘法,听众也不多。头一天人很多,最后圆满那天人很多,就是两天大家来捧场的,当中稀稀落落。所以他告诉我,「净公上人,你不出名,没有人知道你,你心里要有个底子,可能讲经的时候,因为我们约的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三五卷) 2006/4/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35》)
...心。那么你做的事,喜欢布施,喜欢持戒,喜欢持戒是喜欢做好人,持戒是好人的标准。所以你喜欢弟子规,喜欢十善业道,喜欢三皈五戒,出家人喜欢沙弥律仪。你要产生欢喜心,学起来才有味道,你才会高兴,愈学愈欢喜,法喜充满,所谓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如果这里头得不到法喜,谁愿意学?愈学愈欢喜,就欲罢不能,那你就入了境界。这是什么境界?初入佛门就这么欢喜,然后逐步向上提升。就像我们从井里面取水一样,井水慢慢提出来提到外面,步步高升!自己修成了,就能帮助别人,帮助人也不必作意,就是我有意思去帮助人,那你里头还有执著、还有分别;自自然然的。这就是佛教给我们的,普贤菩萨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就是随缘,不攀缘;攀缘,我们今天讲,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去做,这总是攀缘。攀缘是落在分别执著里头,随缘没有,随缘才快乐,随缘才自在,无拘无束。有缘的时候决定不能够舍弃,要很认真努力去做,没有缘的时候一丝毫都不要勉强。
我们怎么随缘?第一个随缘,就是把佛的教诲我们亲身做到,把佛陀的教诲变成我们日常的生活。我这个身体随缘,我的身心随缘,不要管别人,我要依教奉行。你做得很好了,肯定感动你一家人,你一家人对你都尊敬,对你都赞叹。当然他们会效法你,不知不觉、有意无意他就受到感染。你跟家人说法,只要一开口统统是讲经说法,爱语、利行,四摄法!布施是法布施,什么法?自己做到了,这个表演就是布施,我做出样子来给你看,就是布施;你们不了解,我跟你们讲解这是布施;身体做出来,是内财布施。你看四摄法用在家庭里面,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你的家庭多美好!你这个家庭诸佛赞叹,龙天善神保佑。利益唯有诸佛能明了,菩萨都赞叹不尽,这是真的,为什么不干?好,今天时间到了,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三七卷) 2006/4/4 ...(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三六卷) 2006/4/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36》)
...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能不能一切都不执著、都不计较?一切都不执著,一切都不计较,人家说你是白痴,你不懂事。这怎么办?要学菩萨,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有没有分别、有没有执著?他要没有分别,他要没有执著,他怎么能讲经说法?他为我们制定一些戒律是不是执著、是不是分别?是,不能说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为什么又说他不分别、不执著?给诸位说,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叫什么?游戏神通,不是真的,他的执著是随顺众生的执著而执著,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这才能跟众生相处,所谓是和光同尘。众生执著这是个纸片,佛也讲这是个纸片,这我们就好相处了。如果众生说这是纸片,佛说我不知道,那怎么行?不知道还是执著,这就不能相处了。这叫什么?随缘,恒顺众生。恒顺众生里面有个很高明的,跟我们不一样的,他心里头没有执著。就好像唱戏一样,一切动作言语都是剧本里写好的,照著那个去做,没有做错,是表演不是他自己心里的,不是真的。
所以佛菩萨到世间来示现是唱戏、是表演,我们凡夫把什么都当真的,这就错了。统统是假的,假戏真演,真有喜怒哀乐,真有贪瞋痴慢,真有是非人我,这就坏了,这是什么?这就完全乖违自性。自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你怎么会生起这些东西?自性里面身心空寂,所以知身空寂,这是开悟了,大彻大悟,身心世界了不可得。这两句话,「知身空寂,离乖诤法」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我们讲相似,把这个程度降低,降到最低也是阿罗汉的境界,绝对不是六道众生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四四卷) 2006/5/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44》)
...一个条件,不具备这个条件不能入佛门。
具足十善三皈五戒,你的相貌自然端正,如果再能够常常想著佛菩萨的教诲,诵经念佛。世尊、诸佛如来介绍我们,我们生在末法,介绍我们的经典就是净宗法门,劝导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端正相好跟佛没有两样,这是这个法门无比的殊胜,其他法门里头没有这种说法的。换句话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作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报得的,不要修,到极乐世界就报得了,四十八愿里面讲过。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落实,没有一愿是空的,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全都兑现了,这不可思议的境界。
所以我们今天真正是有彻底觉悟的人,要把全心全力用在求生净土上。这个世间事,帮助苦难众生的事,随缘而不攀缘,要不要做?有缘要做,没有缘不要去找事做,为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回来教化众生不迟,倒驾慈航,广度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还没有成就,我的悲心很切,看到众生可怜希望赶快回来度众生,行不行?行。没有能力、没有智慧怎么办?阿弥陀佛加持你,你就能乘愿再来。你要是自己做错事情的时候,佛就来帮助你,帮你改正过来。你自己肯定会接受别人劝告,会接纳别人的意见,你不会拒绝、不会排斥,这是什么?这是再来人。再来就是自己没有证得菩萨果位,特别是极乐世界回来的人,真正蒙佛接引,佛光注照,那个加持力量是真大。
下面一首『见丑陋人』,丑陋是不善业的果报,诸位看看地狱变相图你就明白了。我们自己都希望自己...(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四四卷) 2006/5/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44》)
...放下,你生实报庄严土。所以这三个东西你一个都不放下,没有把握往生。临终一念往生,他是临终一念把执著放下,他才能走得了。
临终为什么有人走不了?这李老师常讲的,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二、三个,为什么原因?临终还放不下,那就没法子。当然临终放下不如在现在放下多好,那得大自在!只要现在一放下,你烦恼就轻,智慧就增长,这些经教你能看得懂、你能听得懂、你能够契入。现在这个经文为什么看不懂?天天听讲经,为什么还这么糊里糊涂的不觉悟?没有别的,没放下,障碍、染污没放下,道理就在此地。你要明白了,你肯放下,不难!智慧也开了,听得懂了,能体会得到了。
放要从心上放,心里头不再有执著,事上呢?事上随缘,什么都好。像弘一大师学佛之后,真的,分别我不知道他有没有放下,但是执著他放下了。从什么地方看到?我在新加坡听到很多同修告诉我,弘一大师到新加坡去访问,就住在薝葡院广洽法师的道场。那个道场离我们净宗学会很近,走路二、三分钟就到了,道场我去参观过。弘一大师当年住在那边,什么都随便,什么都好,好人、坏人都是好人,照顾他的饮食起居,样样都好。广洽法师说有时候这个菜咸了一点,别人都嫌太咸,问他,咸有咸的味道,淡呢?淡有淡的味道,从来不嫌弃。所以照顾他的人欢喜,这个法师好侍候,没有挑剔,什么都好。这是什么?执著放下了,对人、对事、对物没有一样不好。
我常常给同学们说,提醒大家,佛讲的「时时是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四八卷) 2006/5/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48》)
...放下是修德,虽有性德,你要没有修德,性德就不会现前,所以诸位只要细心去观察你就看出来。要看得透彻,要放得彻底,这叫真正做功夫。以这个实际的功夫念佛求生净土才相应,所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道理在此地。
一定要依教修行。佛给我们讲的决定不错,普贤菩萨十愿你能够学到,那叫大修行。心地清净平等慈悲,一切恭敬,对人对事对物隐恶扬善,这是「称赞如来」。所有一切不善的不放在心上,见闻接触所有一切善的,没有不赞叹,这叫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凡是对众生有利的,尽心尽力的贡献,佛法讲供养、讲布施。「忏悔业障」,怎么忏悔?天天改过,天天自新,天天看破,天天放下,真忏悔!「随喜功德」,就是我们常讲随缘,日常生活当中样样随缘,心地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你说多自在!「请转法轮」,不要请别人,请自己;请别人,人家不答应你就生烦恼了,请自己。「请佛住世」,也是请自己,正法久住。
末后这一条重要,「恒顺众生」。众生造恶、造罪也要随顺,他堕三途、堕地狱,还是要随顺,很有耐心等待机缘成熟;机缘不成熟度不了他,你跟他讲什么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他必须造业受报,苦难受尽他才会回头,他才会觉悟,这个时候你去帮助他不迟!像这些道理、这些事相,大小乘经论里面讲得太多太多,我们要学学不完、学不尽,但是你只要抓到纲领,你就能契入,这叫会学。
所以祖师大德们常常测验学生,问他「会么」?这句话里头意思很深很深。会学的人,经...(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四九卷) 2006/5/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49》)
...他还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他还有妄想,他还有分别,执著没有了。不要小看,执著没有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所以他虽然没有超越十法界,他超越六道。如果我们对於一切人事物,一切诸法还有执著,你就要晓得你决定在六道,你出不了六道。为什么?我们要有这个警觉,我们现在念佛求生净土,对於一切人事物有严重的执著,会障碍你往生,道理在此地。我什么都不执著,对执著能放下,念佛往生没有障碍。没有障碍到什么样程度?给诸位说,可以自在往生,预知时至,往生的时候一点痛苦都没有。痛苦都是执著来的,执著这个身,执著家亲眷属,不肯放下,那就苦,痛苦就来了,所谓是生离死别。所以要学著看破,放下执著,不要再执著。
日常生活当中随缘,随缘就是什么都好,为一切众生做好事,做不成功也不要执著。为什么?众生没福报。自己没有智慧,自己要是有智慧,众生没有福报也有办法突破。如果自己智慧不够,众生又没有福,有很多障缘来的时候不能突破,这也是自然的,也不需要执著。这是突破了六道,生四圣法界,四圣法界里面有妄想、有分别。分别如果断掉了,那就是四圣法界里面的佛法界,四圣法界有四个等级,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不究竟。所以你要晓得,都在日常生活当中练,能不分别尽量不分别,能不执著尽量不执著。执著、分别有没有断?没断,减少了,减少比很多还是好得多。所以尽量减少执著,减少分别。起心动念是没有多少的,那是一断真的一切都断掉了。所以我们在分...(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五一卷) 2006/5/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51》)
...老人家是怎么做的,我们要向他学习。
当时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种种供养,佛是一分一毫都没有取,只是借他这个地方,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办班教学。你提供一个场所,很好,我们就在你这个场所办,讲完了,这个课程讲完就走了,决定没有留恋。所以我们今天把它称为办班教学,大家就好懂。有些地方佛只讲一部经,我们今天说一个单元,有些场地佛讲了好几部经,像只树给孤独园,大概是所有场所里头讲经最多的,他在这个地方讲了十几部经。在灵鹫山,灵鹫山没有房舍,大树底下,学生们围著释迦牟尼佛在听课,没有桌椅,都是坐在草地上。这样的办班教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