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2-19 08:34:49
|
只看该作者
就在定中就把这个境界除掉。
『四、治灭病事障:应教念十佛。缘佛菩提威势力持本愿功德,不为世间事务牵缠;缘佛福德相好庄严意生身相,不为一切病苦所恼。念佛法身犹如虚空,随其智力应化一切。非如众生烦恼阴身,八苦交煎,世事缠缚。如蚕作茧,无出头日。如是念时,此障即灭。故知存心念佛,广大功德,无有不成;深重业障,无有不灭也』,这一段说的的确是事实。在这几种里面,这一种与我们自己日常生活的关系最密切。这就是我前面所讲的,我们如何能够保持这一生不老、不病,这是每个人都希求的!怎样才能做到不老、不病?念佛。念佛一定要懂得念佛的道理,懂得念佛的念法,这里面教给我们念佛的应身、念佛的报身、念佛的法身。如果你对于佛境界不很清楚,你怎么个念法!你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念佛的时候,如果声声与佛相应、与佛的三身相应、与佛的心愿相应、与佛的智慧相应、与佛的福德相应,自自然然这一切魔障、病魔、琐碎烦恼,这些事情外缘统统可以远离、可以除灭了。所以这一段非常重要,我们要把它搞得很明白、很透彻,认真来学习,这个利益功德,现前就能够得到。
【六三、所现相好,不与经合者,是为魔事。不与本所修行合者,是为魔事。】
学佛为什么常常会遇到魔障?原因是我们无量劫来,跟一切众生结了许许多多的怨仇。不要说过去生了,我们这一生当中,从前没学佛之前,我们总认为那些动物畜生都是应当给我们吃,我们杀生吃肉从来没有怀疑过。殊不知我们吃的那些众生,牠并不是甘心情愿给我们吃,牠是力量薄弱没有办法抵抗被我们吃了。牠甘不甘心?决定不甘心;不甘心,牠就有瞋恨、有报复,将来要报仇讨债的意念就很深。在无量劫以来,与这些众生结的这种怨仇不知道有多少,我们修行这些冤家债主看到,「你想超越三界、想逃掉,没那么简单!我的仇还没报,债还没还。你想走,哪有那么容易!」所以就变现种种境界,来扰乱你、来诱惑你、来阻碍你,魔是这么来的。所以没有一个人修行菩提道上没有魔境,魔境实在太多太多了,我们要能够辨别我们所见到的境界。我们学佛见到诸佛菩萨依正庄严的境界,这好事情。如果是魔变的,不是真的,我们就不能上当了。
怎么能辨别?『不与经合者』,这是魔境。如果见到西方极乐世界里面还有男人、女人,这是假的,绝对不是真的。为什么?《无量寿经》里面的四十八愿提到,西方世界的人身相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这是经上讲得清清楚楚的,各个都是莲花化生,各个都是金色身,不止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个子大小一样,面孔长得也一样。你看到不一样的,这是假的,跟经不合,这不是真的境界。
『不与本所修行合者』,那是魔事。我们念佛临终的时候一定是阿弥陀佛来迎接,如果临命终时药师佛来接引我们,那就是假的,决定是魔变的,这跟我们本修的不合。释迦牟尼佛来接引,那也是假的,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希望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临终怎么会是别的佛来接?与本修不合,这要知道。我们念佛人临终见阿弥陀佛、见西方三圣是真的,见其它的佛菩萨,那都是假的,这要知道。如果见到其它的佛菩萨,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那是真的,那就不是假的。不是教我们求生净土,带我们到别的地方去,那就是假的,那就不是真的了。这要能够辨别。
【六四、善根发者,则报因境相,暂现便谢。习因善心,相续不断。若是魔所作者,则报因境相,久久不灭。或谢去更来扰乱。习因善心,暂发还灭。或倏尔变成恶念。】
『善根发者,则报因境相,暂现便谢』,有善根的人,所见的的好相,时间很短暂。『习因善心,相续不断;若是魔所作者,则报因境相,久久不灭』,魔现的境界时间长,佛所现的时间很短,一下就没有了,就看不见了,只有几秒钟,甚至于一两分钟就很长了,再长就不可能了。时间不会很长,而且灭了之后不会再遇到。如果魔的境界,灭了之后过不久他又现了,常常会现,那就不是好境界了。
过去庐山慧远大师,我们在传记上看到,他一生当中见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只见到三次。几十年只见到三次!不是常常见到,常常见到问题就严重了。有一些人初学佛的时候有见到瑞相,以后没有了,他就着急,「是不是我没有感应了」,那就错了。如果常常有瑞相,那就是魔境现前,不是好境界。『或谢去更来扰乱,习因善心,暂发还灭,或倏尔变成恶念』,所以凡是能够扰乱你,叫我们心神不宁、心不清净的,统统是魔境,绝对不是好的境界。
【六五、谓见善相发时,能令心识动乱,烦恼增重,众多妨碍,不利定心,悉属魔作。若见善相现已,虽未证禅定,而身心明净,善念开发,烦恼轻微。或三昧开通,身心快乐。内外安隐,气色光润。烦恼寂寂。功德巍巍。此为善发相也。】
『谓见善相发时,能令心识动乱,烦恼增重,众多妨碍,不利定心,悉属魔作』。这几段希望大家要把它念熟,常常记在心里,因为我们很容易遇到这些境界,你就有能力辨别它是佛境界,还是魔境界,我们就不会上当了。魔的境界,我们远离它,就不必跟着它走。
『若见善相现已,虽未证禅定而身心明净』,就是心地光明清净。『善念开发,烦恼轻微。或三昧开通,身心快乐。内外安隐,气色光润。烦恼寂寂,功德巍巍,此为善发相也』,这就是说明,学佛的人身心一定是正常的。如果不正常,他可能被魔干扰了,那就不是正常的现象,不是功夫得力的现象。功夫得力的时候,人一定正常,身心健康,光色焕发,这是学佛真正有功夫、真正得力。
【六六、若邪正未了。当用二法对治:(一)止法:谓深入三昧,一心念佛。于所现相悉知虚诳。但平心住定,不取不舍。如是息心,寂然不起分别时。若是圣境,则定力逾深,善相如法。若是魔境,现相不久自坏。纵发亦不如法。(二)观法:谓观真空法界,念虚空法佛。推检现相,不见生处。相空寂故,心念亦寂。知魔界如。即佛界如。离真如外,无一法相。如是观念。佛法自当现前。魔境自然消灭。】
『若邪正未了,当用二法对治』,这就是常讲的止、观二法。
『一、止法,谓深入三昧,一心念佛』,第一种,深入三昧,我们现在还做不到。一心念佛,行!一心念佛,念久了,就深入三昧了。
『于所现相悉知虚诳』,《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它是佛境界也好、魔境也好,一概不理会,一概不执着,那就对了,那就一点都没错。
『但平心住定』,就是心平静。『不取不舍』,就是完全对境界相,不要去理会它。『如是息心,寂然不起分别时。若是圣境』,那就是好相、瑞相。『则定力逾深』,就是定慧增长。『善相如法;若是魔境,现相不久自坏,纵发亦不如法』,魔来的时候,叫你动心,就是破坏你清净心,破坏你的禅观。不能破坏,他马上走了。他的目的达不到,他就走了。所以用这个方法好。
『二、观法:谓观真空法界,念虚空法佛』,第二种是用观法,就是念法身佛,法身没有相。『推检现相,不见生处』,「推」是推寻,「检」是检点。这个意思就是教我们仔细去观察,去研究它所现的相。「不见生处」,它这个相从哪里来的,找它的来源。这一找相就没有了,相没有的时候,再继续观察它到哪里去了,用这个方法。
『相空寂故,心念亦寂。知魔界如,即佛界如。离真如外,无一法相。如是观念,佛法自当现前;魔境自然消灭』,这是用智慧去观察,前面所讲的「止」是用定功。所以前面方法用得适当,能够增长定力;后面这个方法用得恰当,增长智能。这是教我们用这两种方法,对于魔境或佛境,不需要去拣别,对于自己定慧一定有帮助的。
【六七、修净业人,具三种力:(一)念力。(二)本有佛性力。(三)佛摄取力。云何邪魔,得便扰害。】
『修净业人,具三种力』,修净业人,就是专修念佛法门,求生西方净土,自自然然具足三种力量。
第一种『念力』。这个念力,是从我们信心、愿心里面生出来的。
第二种『本有佛性力』。就是我们无量劫来的善根自性,这是净宗里面常讲的「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我们自性真心。因念佛使得自性真心纷纷向外面显露,这叫『本有佛性力』。
第三种『佛摄取力』。这一条是阿弥陀佛,诸佛如来本愿威神的加持。前面两个是本有的,这是加持。所以「念力」非常重要,没有念力我们的自性,也就是我们的「佛性」不会现前,诸佛加持的力量就有障碍;换句话说,也加不上。这三种力量「念力」最重要,「念力」就是深信、切愿、老实念佛,具足这三种力量。
【六八、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是《大势至圆通章》里面很重要的三句开示。如果我们对它肯定了,对它深信不疑,对我们修行功夫的成就,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量。我们信心坚定了,一句佛号、一本《阿弥陀经》足够了。『不假方便』,不需要借用其它法门,不需要了。『自得心开』,你的一句佛号念到底,自自然然心开意解,就是禅宗里面,「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一句佛号,功德实在不可思议。下面举个比喻:『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所以念佛道场也叫香光寺,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光,也用无量宝香。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过,所以那个世界不但是无量光的世界,也是无量香的世界,这是「香光庄严」。
【六九、以真正净念,除灭邪妄浊想。内想不起,外境自寂。内外法空,一切无生。仁王云:一切法空,得无生忍。又无生忍,亦得名无灭忍,无住忍。】
『以真正净念,除灭邪妄浊想』,「浊」是染污,我们讲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就是属于这一类的。『内想不起,外境自寂。内外法空,一切无生』,这是很深的定功,也就是《阿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的境界。这几句话说得很清楚,要想达到这个境界,要用真正的净念,「净念相继」。真正净念,念佛心中决定不能夹杂。不但世间一切善恶法不夹杂,一切佛法也不能夹杂,夹杂佛法也不能成就。所以说是念一尊佛、念一部经,念多了就是夹杂,就是把自己的心力分散了,这是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
『仁王云』,这是《仁王经》上说。『一切法空,得无生忍。又无生忍,亦得名无灭忍、无住忍』,这是《阿弥陀经》上讲的「阿鞞跋致」,证得无生忍的果位。无生忍最低的境界是圆教初住菩萨,这在「一心不乱」里面,已经达到「理一心不乱」了,而不是「事一心不乱」了,可见这个境界非常之高。
【七十、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生前以威力加持,令不退念。临终以愿力接引,令得往生。】
这是给我们介绍大势至菩萨,这位菩萨常常在娑婆世界照顾念佛人,帮助阿弥陀佛接引念佛人,生到西方净土。在没有往生到西方净土之前,菩萨以威力加持,教我们不退转,功夫天天在增进,临命终时他一定跟阿弥陀佛一同来接引,这是菩萨本愿力。
【七一、慈云云:不值佛,不闻法。恶友缠,群魔恼。受轮回,堕恶趣。尘缘障道,寿命短促。修行退失,尘劫难成。此即娑婆十种苦也。常见佛,常闻法。圣贤会,离魔事。轮回息,无恶道。胜缘助道,寿命无量。入正定聚,一生行满。此即赡养十种乐也。】
『慈云云』,「慈云」是清朝慈云灌顶法师。
『不值佛』,「值」是遇到。如果我们不遇到佛。
『不闻法;恶友缠,群魔恼;受轮回,堕恶趣;尘缘障道,寿命短促;修行退失,尘劫难成。此即娑婆十种苦也』,这是慈云大师把我们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苦乐做个比较,娑婆有十种苦,这十种是真苦!列在这个地方跟极乐世界有十种乐,这个恰恰相反。
『常见佛』,到西方极乐世界,不但常常跟阿弥陀佛在一起,一步都不离开;同时又常常见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也不离开。不离开阿弥陀佛,怎么能见十方一切佛?化身去,西方世界人本事很大,各个都能分身。我们这里可怜,分身无术!西方世界的人,各个都能够分无量无边身。所以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自己在,跟佛在一起,就常见佛了。西方世界的好处说不尽,单这一条就不可思议了,你生到其它诸佛世界没有这个能力,唯独往生西方蒙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立刻就得到这个能力。
『常闻法』,西方世界六尘说法,所以闻法的机缘不中断。
『圣贤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离魔事,轮回息,无恶道』,西方世界决定没有魔事,没有六道轮回,也没有三恶道。
『胜缘助道』,胜是最殊胜的善缘,帮助你成就你的道业。
『寿命无量,入正定聚,一生行满』,一生修行圆满,不要等到第二生。
『此即赡养十种乐也』,这是西方世界的十种乐事,所以称它为「极乐世界」。人家要问你乐在什么地方,你一条一条能说得出来,这都是我们娑婆世界所没有的,西方世界统统具足。
【七二、生极乐四意:(一)有缘故。弥陀愿重,偏接娑婆人。(二)使众生归凭情一故。若说十方皆妙,初心茫然,无所依托。(三)不离华藏故。极乐去此十万亿剎,即在华藏第十三层,未出剎种外。(四)即本师故。经云:或有见佛无量寿,观自在等所围绕。既赞本尊遮那之德如是。岂非本师随名异化也。事则从此界,归彼界。见弥陀,居极乐。理则返不觉,还本觉。见自性,居唯心。】
『生极乐四意』。十方世界都有佛,为什么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想有一些同修会被问到这个问题。被问了要怎么答复?这个地方有答案,你就照这个答复就可以了。
『一、有缘故』,第一个「有缘」,这一条很重要。十方诸佛我跟他没有缘,我想去,去不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与我们娑婆世界的人有缘,不但有缘,而且有很深很重的缘,只要我们想去,没有一个去不成的。这是第一条,有缘!『弥陀愿重,偏接娑婆人』,跟娑婆世界特别有缘分。
『二、使众生归凭情一故:若说十方皆妙,初心茫然,无所依托』,这就是专门指一个方向,娑婆世界的众生情执很重,要把情执离开。但是不学这个法门你也能成就,情执断不掉,这叫「带业往生」。如果情执归一,统统归到阿弥陀佛,这就行了。假如告诉你有十方诸佛,你的心还是散乱,不能集中,道业就不能成就。
『三、不离华藏故:极乐去此十万亿剎,即在华藏第十三层,未出剎种外』,西方世界确确实实跟我们是一家,是在同一个大世界当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