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8-1-19 15:03:33
|
只看该作者
而大乘唯识学说有六种根本烦恼,和二十随烦恼,而且从贪、嗔、痴三毒烦恼可以开展出来无量无边的烦恼。烦恼在有情众生身心中,属於潜在的恶势力,时常扰乱我们的身心,它能诱惑我们造种种的恶业。所以世间许多的罪恶,都是由于身心烦恼加上外界的诱惑、扰乱,在昏沉迷惑的情况下造成的。如果我们要得到身心清净,不造一切罪恶,唯有常行精进,来打破烦恼,烦恼一天不破,就一天不能觉悟。但是,我们从无始劫以来,烦恼就跟随著我们,烦恼的恶势力极为深厚,若没有大勇猛的精进力量,是不可能扑灭的,能摧毁烦恼,身心才能得到自在,才能了知烦恼会杀害我们的法身慧命,使我们沉沦三界六道不能出离。我们修学佛法,运用智慧光明和精进的力量,破除一切烦恼的恶法。因为智慧的光明,能照破黑暗的烦恼。维摩诘经说:‘以智慧剑,破烦恼贼。’所以说破烦恼恶必须要有智慧。
‘摧伏四魔。出阴界狱’:‘魔’梵语叫‘魔罗’,翻译中文叫‘杀者’,又名‘夺命’。它能损害善法,杀夺众生慧命。智度论说:‘夺慧命,坏道法,伤功德善本,常行放逸而害自身,是名为“魔”’。依佛法来说,魔有四种:
第一、‘烦恼魔’:就是贪欲等烦恼,能扰害我们身心不得安定。修行人最主要的是身心安定,有了烦恼就不能自主,它会引诱我们的心向外奔驰,使我们对正法懒惰懈怠,不能如法修行,所以叫烦恼魔。
第二、‘五阴魔’:就是组织生命的色、受、想、行、识五种阴魔。通常我们叫做五蕴,就是我们身心生命体的要素,这个生命身体,本来是我们修学的最好工具,但是,因为我们不会好好的运用,不但不能使善业增进,反而成为制造罪恶的工具。因为众生日夜贪求五欲的享受,因此,障碍我们修行正道,所以称为五阴魔。
第三、‘死魔’:就是无常魔,它能断人命根。我们发心学佛,希望一生成就,但是刚刚修学上轨道的时候,无常来临,使我们道业未成,已经断送命根。实在是修行人极大的魔障!譬如说,一个人死了以后,能够再换一个新面目来到世间,就算生在人道,是否还能闻到佛法?谁也没有把握。由此可知,死魔真是修行人最大的障碍,而唯一对治的办法,就是勇猛精进不懈怠。就像佛陀开示我们,掌握今生,在这一生成就了生死大事,自己的生死自己主宰,就能得真正的大自在。
第四、‘天魔’:就是欲界大自在天的魔王,他能破坏我们的善法。三界内众生如果信了邪魔外道,就是魔王的眷属,魔王就生生世世牵著我们的鼻子走。发心修学佛法的人,当我们修持有了相当的成就,即将了生死的时候,天魔必定就来扰乱,使我们不能精进修行道业,这就是天魔。
‘出阴界狱’的‘阴’,就是五阴,前面已经说过。‘界’就是十八界,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属于六尘,六识也是色、声、香、味、触、法。合起来就是十八界。‘界’是界别、界限。因为诸法,法性各有差别,各个不同。比如眼睛只能看不能听;耳朵只能听不能看,......,六根各有所司,各不相涉。色尘只是色,绝不干涉声尘;声尘就是声,也绝不干涉色尘。人们从早到晚,从生到死,一举一动,没有一时一刻不在五阴十八界里面生活的。它们动作的善恶,可以使人升沉,它们动作的结果,可以带给人们苦和乐,人们生死轮回,辗转六道,都是五阴十八界在背后操纵。所以这个阴界好像牢狱,菩萨努力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然后出离这个阴界牢狱之苦。
修行人经常有这四种魔的扰乱,一定要把它摧毁降伏,才能解脱自在。所以要以最大的努力,勇猛精进力才能破烦恼恶,摧伏四魔,断诸尘累,出阴界的牢狱,才能了生脱死,解脱自在。
如果懈怠而不努力用功,是会堕落的。所以修学佛法的人,必须不断的精进,惟有以精进才能对治懈怠,才能破除种种烦恼恶法,摧伏一切魔障,出三界,了脱生死。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本经所说的诸佛菩萨大人,所觉悟的八种事理当中,从第一条到第四条所觉悟的道理,可以说是偏重于自利方面;从第五条到第八条的四种觉悟,可以说偏重于利他方面。无论大、小乘佛法所说的自利或者利他,实际上是分不开的。因为小乘的自利中,也含有利他的道理在内;而大乘的利他,也必须先自利而后利他。所以说,自利利他是分不开的。
现在解释‘多闻智慧觉’:这个法门所要觉悟的,是讲有关于众生生死的根本和来源。众生与佛是没有分别的,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有生生死死的业报现象。佛经讲:‘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因为有这种愚痴的业因,所以才受生死流转的痛苦。
‘愚痴生死’:所谓‘愚痴’,就是无明,就是不了解诸法的真实道理,因而妄想执著世间一切都是实有的。于是迷昧因果,而不知有情世间和器世间,都是由业力所感召的,是众缘和合所生的,人生因而迷惑不觉悟,所以说无明。如果把‘愚痴’两个字分开来解释,愚——就是闇昧无知;痴——就是不辨是非道理。由于事理认识不清,愚痴闇昧造作恶业的因,而感受生死的果报;所以轮回六道,生生死死,旷劫轮回永不休止,永远得不到解脱。所以说‘愚痴生死’。
‘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广学多闻’是对学问要多学多求,包括世间法在内,凡是世出世间一切善法,都要博学多闻。
这里所说的‘博学多闻’,完全指修学佛法说的。菩萨知道众生在生死苦海中流转,是由于愚痴无明而来,如要跳出生死的苦海,惟一的办法就是破除无明黑暗。要破无明最主要的工具,就是要有智慧。‘智’是有选择判断的能力;‘慧’是有判别善恶邪正的功用。能够通达世间一切事理叫做智慧。智慧能度愚痴,智慧好比光明,愚痴好比黑暗,黑暗与光明绝对不能共存的。所以菩萨就常常思念,要怎样广学多闻,以便增长自己的智慧。佛告诉我们,要增长智慧,必须要广学多闻。
发心的菩萨,无论是为自己了生死,或者度众生,都必须有广博的学问和智慧。维摩经上说:‘多闻是道场,多闻是行政。’普贤十大愿王的‘常随佛学’,都是提示我们多亲近十方诸佛,及诸大善知识,广学多闻清净庄严的正法,以便自利利他,才能趣入佛乘。所以修学佛法的人,绝不能孤陋寡闻,如果孤陋寡闻的话,就不能破除愚痴,而证得清净智慧和成就无碍辩才。
‘成就辩才’有四种:
第一、‘法无碍辩才’:对于一切万法的名相分别无碍,是法无碍辩才。
第二、‘义无碍辩才’:对于一切法的道理,能明了通达,叫义无碍辩才。
第三、‘辞无碍辩才’:言辞辩说无碍,能使人人都了解,是辞无碍辩才。
第四、‘乐说无碍辩才’:对于佛教的道理,能够随顺众生的根机,很乐意为众生说法,是乐说无碍辩才。
这里是说,从广学多闻中,增长自己的智慧,不但可以了解佛法的真实义,而且可以成就无碍辩才,宣说如来的正法,教化一切所应该度化的众生。因为没有智慧和辩才,说法度众生,不能引人入胜;度众必须还要善巧方便,言词通畅,应机说法。因此,我们要成就无碍辩才,度化众生,就要多学习世出世间的知识,说法一定能自在无碍。
‘教化一切。悉以大乐’:‘教化’就是教导劝化,教人化恶为善,破迷开悟。‘乐’就是快乐,所谓‘大乐’,就是出世间的快乐,是无上菩提觉法乐、无上涅槃寂静乐。
这两句经文的意思是从上面接下来的,就是说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成就无碍辩才以后,就应当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去恶向善,都能得到无上菩提涅槃的大乐。
总结以上说明,就是一个真正发心的菩萨,一定是自利而又利益众生,但是众生根性不同,当要教化的时候,一定要善巧方便的去度化他们。教化众生,必须具备‘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这些条件,然后才能应机施教,使一切众生得到无上的快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这一个法门叫‘布施平等觉’,也是诸佛菩萨所觉悟的道理,我们学佛的人更应该学习。
‘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贫’就是贫乏,缺乏财物、衣服、饮食一切物资叫做贫;‘苦’就是逼迫的意思。由于无衣、无食,所被饥寒逼迫而受痛苦。因为贫穷困苦,到忍无可忍的地步,就生起种种的怨恨心——怨天怨地,怨父母没留遗产,怨妻子儿女给他拖累,怨师长、亲戚不肯提拔,并且怨恨朋友邻里不与周济。像这种怨天尤人的心理,就叫做‘贫苦多怨’。
‘贫苦多怨’最容易‘横结恶缘’。因为贫苦的环境,怨恨的念头积聚于心,怨气冲天而不能自主的时候,就会产生种种不顺人情的举动,不是张三不对,就是李四不好,由怨恨而生嗔恚,所以在态度上,变成骄横无礼,因而造作一切恶业的因。有比自己强的人,会生嫉妒;由于嫉妒而失去理智,对待一切人,都有不满的恶意,或者不顾一切,强辞夺理,为非作歹,于是种下恶趣(三恶道)的业因,而受流转恶趣(三恶道)的果报,不得出离。
人生在世,各有所因,各有所缘,富、贵、贫、贱是有前因后果的。前世造悭贪的业因,必然就感受贫困的果报,根本不必怨天尤人。如果贫苦的人,能够了解因果的道理,就不会多怨,而且还会一心向善。贫苦的人只要努力勤劳去做,没有不成功的。俗话说:‘人穷志不穷。’所以有多少富绅商贾,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的有志气。佛法中说:贫、富、贵、贱,都是与前世因果有关系。不应该怨天尤人,横结恶缘。无论环境如何贫穷困苦,只要能安分守己,奋发有为,又能尽力修善,与一切众生多结善缘,勤劳努力,前途绝对是光明的。至于‘广结善缘’,是说与人相处,应该互相尊敬对方,互相帮助,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宁,造福人群,使每一个人都能过著良好的生活。
‘菩萨布施。等念怨亲’:是说明菩萨和众生不同的地方。凡夫因贫穷而常常与人横结恶缘,这不是解决贫苦的办法,所以菩萨就实践布施行门,布施一切众生,而不分怨亲,一律平等的惠施。布施有三种:
第一、财施:就是以钱财和物品布施给别人。
第二、法施:就是对人说种种法,包括世出世间法。持菩萨戒的人,如果有人来求佛法,不为人说一句一偈,这是犯戒的,因为菩萨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再者,能为人解说不明了的道理,也称作法施(法布施)。
第三、无畏施:就是安慰救护一切众生,使他人离开危险恐惧。
‘等念怨亲’的‘等念’,就是心念平等而不生分别;‘怨亲’,害我者称为‘怨’,爱我者称为‘亲’。这是说,发心行布施的菩萨,不但深深了解上面所说的贫穷多怨的情形,而且胸襟开阔,没有人我之见,所以才没有怨亲的分别,而实行布施一切众生——用自己所有的财力、物力,以平等心布施给需要的人,使他们得到真实的受用。菩萨度化众生,以布施为第一殊胜的法门,在六度、四摄法中,都以布施排行第一,这是表示一切行门,必须从布施下手,凡是能做到扶危济贫、急公好义,就是菩萨大无畏的精神。我们学佛的人,应该学习菩萨的胸襟、行为,能有一分力量,就做一分,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并且能怨亲平等。
‘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不念’就是不记念;‘旧恶’是过去曾经有的恶缘。‘不憎’就是不憎恨;‘恶人’就是为非作歹的人。这里是说,菩萨以大悲心为体,因为众生的痛苦,而生大悲心,对待一切众生,没有怨家与亲人的分别,一律给予平等的惠施,而且所要度化的众生,即使是过去曾经有恶缘的仇人怨家,也不记挂他们的旧恶,更不起憎恨心,用以德报怨的心去度化他们,使这些不善良的恶人,在佛法中,得到佛法的利益,而能改过向善。尤其菩萨可怜他们的愚痴,所以在菩萨的眼里,这些作恶的众生,都不是他们自己故意要做的,而是受无明烦恼的趋使,控制不了自己,才为非作歹,才造出无量无边的罪恶,我们怎么忍心去憎恨他、讨厌他呢!
要晓得一个人不可能没有过错。书上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知过能改,就应该好好地善待他们,以慈悲心去劝导他们,使他们走向光明的大道,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不应该再记恨他们过去的罪恶。所以书上又说:‘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常言道‘浪子回头金不换’,都是说明知过能改的可贵。佛法说:‘忏悔即清净。’如果能至诚恭敬的礼佛,就能忏除业障。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学菩萨的心胸,不记恨恶人,多宽恕别人。世间法也说:‘宽恕别人是美德。’能这样做,也就是当前大慈大悲的菩萨。
这一段的大意是:因为贫苦而产生怨天尤人的心理,因此与众生横结恶缘,而造了恶业的因。菩萨觉悟到‘因果循环’的道理,于是就实行布施——怨亲等施,使一切众生,获得惠施的利益;更不记念人过去的旧恶,也不憎恨现在作恶的人,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以上就是第六‘布施平等觉’。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七觉悟叫‘出家梵行觉’。说明真正发心出家的利益。
‘五欲过患’的‘五欲’,除了财、色、名、食、睡而外,还有色、声、香、味、触五尘。‘尘’就是尘俗,五尘的本身就是恶法;其中的‘触’比起财、色、名、食、睡,更要不得。五尘如果没有五根的话,五尘就不能发生任何作用。因为五尘之中,各有滋味,能令众生生起贪爱之心,而这五尘之欲,比财、色、名、食、睡更能诱惑人,并且没有满足的时候。如果被五尘之欲牵著走,那真是没有止境,会造作罪业,惹种种的灾祸,而受生死轮回的果报。‘五欲’是障碍我们修道的根本,假若不赶快的觉悟,而积极的消灭它,绝对没有办法证得圣果的。这一句最主要的是叫我们觉醒贪求五欲是烦恼生死的过患。所以佛陀教诫我们,应该要清心寡欲;如果贪著五欲的享受,是会招来痛苦的果报。
‘虽为俗人。不染世乐’:‘世乐’就是世间的欲乐。这是说,五欲不但是学佛的人应该远离不染著,就是世俗的在家人,亦不可以过分贪染欲乐。因为众生沉沦在生死苦海中,就是由于五欲的过患而引起的。五欲之乐,确实含有毒素,过分贪染,一定被它所毒害。我们可以看看社会上,有些沉迷在五欲中的人,没有一个有好后果的。我们应该知道,学佛的人,对于五欲之乐,如果贪恋不舍,都是不合乎佛法的,况且所谓的世乐,实在不是真乐。因为世间的五欲之乐是苦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