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行也不一定局限在念佛、坐禅,其它诸如看经、阅读书刊,做种种的功德,这些都是修行。只要有心,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就是修行。
人我相处,人伦道德,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帮助,那就是修行。
「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这就是修行。
曹溪的修行法门是以「无」──无念、无相、无住为宗要。
「无念为宗」,就是教我们要「念而无念」,要「一念不起」。
「无念」的境界是:
◆ 对过去的境界不要追忆。
◆ 对现在的境界不要贪着。
◆ 对未来的境界不要幻想。重要的是把握每一个当下。如果能对过去的境界不追忆,这就是「修定」;对现在的境界不贪着,这就是「持戒」;对未来的境界不存幻想,这就是「修慧」。
◆「无念」实际上就是修「戒、定、慧」;「无念」就是「不执着」,不执着才能进步。无念不是甚么都不念,所谓「不念而念,念而不念」,「无念」才能真正拥有更宽广的世界。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开了「妄想」,才能证悟「实相」。
「无住」是《金刚经》的宗要。五千多字的《金刚经》,主要就是讲一个「无」:度生要「无我」、布施要「无相」、生活要「无住」、证果要「无证」。
能够懂得一个「无」,证悟一个「无」,那就拥有了世间,拥有了「无限、无量、无边」的人生。这就是曹溪大师告诉我们的修行法门,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如何才能达到「无念、无相、无住」的境界呢?就是要「定慧双修」。
所谓「定」,就是要我们遇境不动心、不气恼;所谓「慧」,就是要我们谈吐、做事都能运用得体,都能如法,那就是智能的妙用。
「不舍道法而行凡夫事,种种运用能不离定慧。」这就是「定慧双用」。
六祖回答:「常生清净心,定心而有慧;于境上无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无心,双修自性证。」
如果我们能够面对境界而「无念」的话,则念念归宗;如果我们遇缘而能「无心」的话,则心心契道。
「自悟」,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实践、自我觉悟。
禅师们的悟境,是忘失身心,是泯灭人我,是与虚空合而为一,是超越三世而知一切。
悟,就是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真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等同虚空。
古德说:「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如丧考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