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1.释出离心(4)是否具生起出离心的标准
(4)是否具生起出离心的标准
第三,生起出离心的标准,本文说:
(五)“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
这个颂子是说:我们对轮回盛事不要喜欢,对人间的快乐不要喜欢,对后世的快乐也不要喜欢,因为我们不能沾染这些,一旦沾染了就要流转生死。因此我们对轮回盛事想都不要想,非但不想还要生起厌离之心,而且应生起非离开六道轮回不可之心。要生起厌离心就要思维生死中的过患,我们对轮回中的一切安乐,不管是哪一道的安乐,都不要生刹那的希望,不仅不生刹那的希望还要生厌离的心。因为不生刹那的希望还不一定求解脱,只有生起厌离心才会求解脱。这种求解脱的心是需要白天黑夜都在想:“自己怎样能够脱离轮回的痛苦?怎样使自己的相续不再取后蕴?”这种求解脱的心真正生起了的时候,才是生起了出离心。
由于这样子思维无常、恶趣、业果、乐趣苦等,你可以知道,如果不彻底解脱轮回,即便获得天道的快乐也是纯为痛苦,毫无意义。此后更为强烈,对梵天、帝释、转轮王的富贵也不生一刹那的希冀。[昼夜]者,譬如心有极大忧虑的人,纵于夜间偶尔醒来之时,心于其事仍明记不忘一样,何时思维都能不造作地猛力生起求解脱心,这就是出离心生起的标准。
不彻底解脱轮回,不断除取后有的功能,就是得生天道也还是痛苦。就像富翁将自己在银行的存款都拼命地花完了,到欠别人一百元钱也无力偿还的地步,此时债主来讨要那一百元钱,他有什么办法还呢?自己的善业都用完了,恶业现前该怎么办?即使是小恶业也承受不住。
[此后更为强烈,]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小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长到五六岁的时候还什么都不会。现在的小孩可大不相同,到五、六岁的时候已经会开收音机、电视机了,这是好的方面;在坏的方面,现在的小孩子学会的不好的习惯也比我小的时候多多了。我曾看到过,大人整天在打牌,他们不玩了,小孩子马上就去牌桌上学着玩。他们那么小就学打牌,长大了打不打牌?现在的人贪欲是很强的,父母爱做的事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学会了,因为这是他第一个老师。父母做的事孩子很快就能学会,这是共业所感,是没有办法的事。大家现在能想这个事,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就是中流砥柱!尽管这是很不容易的事,但如果现在不做,未来生中就更恼火。大家可以想想,现在物质文明是进步了,可人们的心却苦极了,过去人们的心没有现在这么苦,因为那时没有那么多物质需求的贪欲。尽管现在物质文明很发达,这是不可否认的,比过去不知要优越了多少,但是我们的心苦多了,负担的责任也重多了。
[对梵天、帝释、转轮王的富贵也不生一刹那的希冀。]为什么要我们对这些不生希冀?因为在那里福报一旦享尽,还是要堕入三恶道去,所以有什么可以希冀的呢?
[[昼夜]者,譬如心有极大忧虑的人,纵于夜间偶尔醒来之时,心于其事仍明记不忘一样,何时思维都能不造作地猛力生起求解脱心,这就是出离心生起的标准。]这就是说我们无论在梦里也好,醒来也好,心里都应该想的是如何不受后有,这就是求解脱的心。如受后有就有一个分别:由愿力而受的后有我们要;由烦恼而生的后有我们不要。换句话就是说不能自主的后有我们不能要,能够自主的后有我们还是需要,因为我们要度遍虚空一切如母有情,我们不来这些如母有情怎么得度?所以我们必须要来,但这是乘愿而来,是自愿来的。比如大家看那些坐汽车的人很舒服吧?可那些戴着手铐坐汽车的人可就不舒服了。我们要的是按自己的愿望去坐汽车,而不要被迫戴着手铐坐汽车。
此《三主要道》中,将暇满难得到出离心之间的下、中士诸道,归入出离心的范畴内,这是本文的殊胜处,而且是有原因的。出离心是大悲心的不共因,为具有大悲心,必须先生起不造作的出离心。不思维自己受苦的情形,未生恐惧令汗毛战竖,是不会有无法忍受其他有情受苦的大悲心的。《入行论》说:“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况为利他人,生此饶益心?”因此我们可以说出离心与大悲心是同一种心态,只不过在自身上修的是出离心,在他身上修的是大悲心。
[此《三主要道》中将暇满难得到出离心之间的下、中士诸道,归入出离心的范畴内,这是本文的殊胜处,而且是有原因的。]为什么要将下、中士道都归入出离心的范畴?因为下士道是粗分出离心,是要出离三恶道;中士道是细分出离心,要出离六道轮回,所以这二者都可以归纳到出离心来讲。在讲出离心时将下、中士道都讲了,这是《三主要道》的殊胜之处。我们今天在这里不仅仅是学《三主要道》、只学出离心、菩提心、空见,而是将《菩提道次第》里从下士道起一直到上士道的内容都学了。其原因就是没有生起前面的功能就生不起后面的功能。
[出离心是大悲心的不共因,为具有大悲心,必须先生起不造作的出离心。]自己没有出离心,不想解脱自己,不想脱离轮回的苦,哪里有心思去想让一切有情都能脱离苦海呢?你自己都觉得人世间犹如在公园里玩耍,很舒服,在农家乐花十元钱玩一天还要吃饭,感觉这么舒服还能想脱离吗?自己都没想脱离苦海,想人家脱离苦海不是空话吗?大家想过没有:我凭什么能够帮他们脱离苦海?没有想帮助他们脱离苦海的心,怎么会想去学帮助他们脱离苦海的本领?自然不会想嘛。出离心下包括下、中士道,上引伸到上士道。佛法都是相互关联的,下士道也会牵扯到上士道,没有截然划分,只是修的方法有前后次序,也就是学法要有道次第。道是方法,次第就是方法里面的先后次序,但是先后是一贯的,是相互关联的,不是截然分开的。
生起出离心必须是真的,不能说:“因为经书上是这样说的,老师也是这样说的,所以我就是应该这样想。”我们要看到世间的一切,乃至人间都是生苦的,自己非离开不可,否则将来还要继续受苦,有迫不及待地想离开的心。这种厌离心生起了,自己再接着想:苦都是因烦恼而生的,怎样才能断烦恼?只有靠无我智慧才能断烦恼,这样才会勤求无我智慧的心生起,所以说下士道和上士道都是相互关联的。这些关联对我们来说就是解脱生死,而解脱生死又与成佛有关:我们连生死都解脱不了,还怎么成佛?因此,尽管是讲出离心,但已将下、中士道都包括进去了,同时也引伸修上士道的因。佛法不是孤立的,虽然分成了下、中、上三士道,实际上却是相关联的,在不了义上说是三乘,在了义上说实为一乘,都是为了成佛。
[不思维自己受苦的情形,未生恐惧令汗毛战竖,是不会有无法忍受其他有情受苦的大悲心的。]如果我们没有因害怕自己受苦而恐惧到毛发都竖起来的程度,就生不起那种无法忍受其他有情受苦、希望他们都快得解脱的心。因为对自己受苦都不害怕,反而觉得玩耍得舒服,就会想:谁要求解脱就自己快去吧!
[《入行论》说:“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况为利他人,生此饶益心?”]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如果你整天还在为了自己的好处、自己的安乐奔忙,连睡梦中尚且都还没有梦到想出离,怎么会想到利益众人呢?一定要自己有迫不及待、忍无可忍地想出离的心,才可能想到众生也在受同样的苦,才会愿他人出离。连自己都没生起想出离的心,怎么会生得起利益众生脱离苦海的心呢?
[因此我们可以说出离心与大悲心是同一种心态,只不过在自身上修的是出离心,在他身上修的是大悲心。]这就是说:在自己身上求解脱苦,这就是出离心;为所有有情求解脱苦,这就是大悲心。也就是说自己本人都没有想求解脱,想他人得解脱就是一句空话。想别人脱离苦海的心都不没有,仅是嘴巴上说说而已,怎么会起作用呢?
为生起此心,我们必须闻思妙音怙主宗咯巴的杰作《菩提道次第》,渐次修心。我们这些人贪等烦恼一天天地增长,都是因为未在下中士道中修心而造成的过失。
如何才能生起出离心?只有《菩提道次第》才说得最好,其他的经书大都不说。佛经都是当时某种根器的人,因某种因缘向佛求教,佛针对他而说的,说完之后佛又说这些都是可以成佛的。大家可以去看每一部佛经,都是佛针对众生如何请求,他如何解释的,解释了之后佛又说这些都是可以成佛的,话是这样的一句,但中间还差了很多东西,还缺了许多教授。只有《菩提道次第》才将初:如何断三恶道,中:如何解脱生死,后:如何为众生成佛说得清清楚楚。《菩提道次第》是我们学修佛法之人一定要搞清楚的,如果没有搞清楚就要走错路。这个走错路可不像我们去什么地方旅游,走错了路转回来就是了,一天之内就解决了。在学修佛法上如果弄错了是要影响到若干亿万年的事,是关系到若干亿万生的事,一旦走错了路就恼火了。我们在这里学《三主要道》,既是为了解决我们现生的心苦,又是为了我们在未来生中能走捷径不走弯路,最后达到解脱、成佛。
现在我们所学的是佛法的道理,先将道理搞清楚,生起决定见,然后再依这个决定见进行闻、思、修,不断地努力修,才能慢慢地生起功能。绝不是大家今天在这里听了一下,明天就得解脱了,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自无始以来我们所积的烦恼习气,不可能只用几个小时、几天、几个月、几年的时间就破除了,那可是像蚂蚁搬木头,很不容易的,因此说渐次修心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菩提道次第》来说,渐次修心是要依道次第的,要有先后的次序。
为什么说[我们这些人贪等烦恼一天天地增长]?大家如果仔细想想就知道确实是这样:人一旦看着一样东西好,马上就要起贪念。有些商人很会做生意,今年他把商品的样子改一改,为了让顾客喜欢;明年又会再改个样子,为了让顾客贪爱,他们就是这样帮助大家增长贪心。我们坐在家里会想自己的住房太小了,要住大公馆才好;住进了大公馆里又会想每天自己来去走路不方便,赶公交车还要排队,还是自己有部汽车才好;一旦自己有了汽车又会想该有个车库放车才好;自己有了汽车又会想乘飞机;乘了飞机又会想要是自己有架飞机该多好,随时可乘多方便!我们就是这样一天天地在生贪心,一天天地在增长贪念。由于现在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只要没有生起厌离心,我们每天都会在培养贪念,外面的环境也在促使我们增长贪念。
[都是因为未在下中士道中修心而造成的过失。] 我们在下士道修心就知道应该断三恶道,我们在中士道修心就知道要解脱轮回。反过来说,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很好地在下士道、中士道修心,所以我们的恶业才会一天天增长。道理是听懂了,经书也看了,昂旺朗吉堪布上师讲得那么好的《菩提道次第略论释》也都看了,但只是看了还是不起作用,必须天天想才能起作用。我们天天想、天天思维这些道理,慢慢地才能将旧的观念淡忘下去,因此天天串习很重要。天天串习可不是按照仪轨念一遍就行了,要思维这些道理,更重要的是要思维《菩提道次第》。
昂旺朗吉堪布上师所讲的《菩提道次第略论释》现在印出来了,这是极为难得的,通过这部书我们可以知道修下士道该想哪些;依止善知识该想哪些;念死无常该想哪些……要坚持不懈地天天想,自己的心念才变得过来,如果不是天天想就不能改变心念。我们天天想了之后还要发愿今生自己要如何做,未来生中自己要如何做;我们还要想自己过去生中所造的恶业必须忏悔,否则要堕三恶道;今生所造的恶业同样必须要忏悔,否则也要堕三恶道;还要发愿来生再也不造恶业,这样我们就是在改变三世的恶业。我们还要想到自己过去生中所做善业时还没有生起出离心,是以世间心做的善业,所以就只能到世间来感果。我们现在要赶快将自己过去生中还未感果的所有善业回向为利有情愿成佛;将自己今生所造的善业也同样回向为利有情愿成佛;并且还要发愿未来生中也要这样做,这样我们将三世善业也都改变了,将来生世间受苦的因就减少了。只有这样做才称得上是在串修,我们天天都应该这样修,不这样修,就算自己今生修得再好,过去生中所造的业成熟了还是要来世间受苦。如果是善业,苦一点也算了,如果是恶业的话那就更不好受了。我们学《三主要道》着重是要天天串修,最要紧的是依因果而生起功能,因为能由因果而生起功能的话,我们可以以因果的法来忏除恶业,用因果的法来改变我们由世间的因所造的业。
我们将三世的善业都回向成佛,大家可能出现这样的疑问:“我现在将一切的福报都回向成佛了,来世我来到世间岂不是一无所有了?我的福报都回向完了,还不穷成个要饭的?”其实不会的,我们有两个方面可以保险:一方面当年诸佛成佛之时都将自己所有的福报回向给了未来生的学佛者,所以学佛之人不会缺生活来源;另一方面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每天都在种善因,种了善因就会感果,怎么会没有福报了呢?因此大家不要担心,我们本身在不断地种善因,就一定会有福报,更何况所有诸佛都将他们的福报回向给我们这些佛弟子。佛曾经说过:即使在饥荒年,佛弟子都不会缺生活来源。大家放心,我们既有外援又有自己的成就,未来生中我们决不会穷得去要饭,所以尽管发大愿,将一切福报都回向给为众生成佛。
依佛法的道理来说,国家的元首是要有大福报的人才能担任,他们如果能给国民造福就是从善道来的,如果搞得国民恼火就是从阿修罗道来的。阿修罗还是有大福报的,只不过他的嫉妒心、争斗心没有断。不是什么人能够当元首,没有那份福报是当不成的。如果我们生起了菩提心,说不定将来能做国王,所有的臣民都能因我们而得好处。至少因为我们是信佛的,人们都能远离恶而种善,未来生中都能好;如果国王是从阿修罗道来的,臣民就恼火了,他所爱的就是要臣民都栽跟头。
只有学修《菩提道次第》才是让我们真正能够断三恶道、解脱生死、为众生成佛,其他的大灌顶都是要这些功能生起了之后才能起作用。如果大家现在不抓紧学修《菩提道次第》,而忙着去修什么无上密,修什么大圆满胜慧,修什么大手印等等,虽然那些法都是好的,但是我们不够资格,所以修不起。比如学大学生的课程当然好,但幼儿园的小朋友就学不起走。如果做老师的说:“这些课程好得很啊,你们幼儿园的小朋友虽然不懂也还是要学嘛!”那么请问:幼儿园的小朋友该怎么能学懂大学生的课程?根本就不可能嘛!前面我一再说过,这些法都是殊胜的、都是圆满的,关键在于我们够不够格修,这才是重要的。再有就是我们在修的时候是否能如法而修,不如法就妨碍生功能,就生不起功能,这可就要我们自己负责了。因果是由我们自己在种,自己搞错了就会以错的因产生错的果,不能由别人来负责。所以我们大家要好好学《菩提道次第》,将正见搞清楚,不要错。先不要求多得,而是学一样就搞清楚一样,好好地在心上修熟,要修到熟极了才能生功能。如果该搞清楚的没有搞清楚,搞清楚了又修得不熟,今天高兴了就修,明天不高兴就睡大觉,那怎么行呢?大家一定要天天勤奋地修,修到熟极了,身上才能生起功能。
对像笨教与外道也能修的邪法,如神通、变化、[开门]等,聪明人不应动心,而应听闻、思维、修习包含圣教总体扼要三藏教与摄三学道心要的《菩提道次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