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正藏第50册No.2062大明高僧传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14:4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自《大正藏第 50 册 No. 2062 大明高僧传》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正藏第 50 册 No. 2062 大明高僧传




      大明高僧传卷第四

      皇明天台山慈云禅寺沙门释 如惺 撰

      解义篇第二之四(正传四人附见六人)

      北直羊山秀峰庵沙门释明龙传一(大光)

      释明龙淮南宿迁姚氏子也。俗讳东阳。尝补邑庠诸生。居常好修嗜内典。二十年不问家人产。雅从善知识游隆庆改元。澹然为居士。而北探诸名胜巨刹访有道耆德。寓清苑越三寒暑。登银山法华寺从大光和尚祝发进具。寻居羊山秀峰庵。名德日起。鹑衣一衲不裓不襦不履诸陵。中贵人多檀施弗之顾安七十二众期千日。亲为说法阐三教宗旨。时休宁汪司马道昆奉。

      诏行边。道出诸陵期督府法华寺。闻师高德乃趣。一沙弥逆至。见师敞衲曾不掩[髆-甫+一]祁寒无所侵。汪与督府避席礼之。携入洞中。坐石床与语。师略举西来意。督府洒然信服。汪问千日毕能作常住乎。曰无常无住。明日辞归。越旬有五日立春。羊山放光五色。又越七日除夕集众告曰。元年元日吾当行矣。汝等识字者用耳闻经。不识字者用心念佛。务禅定智慧务济物普心。即此是佛慎弗他求。汝等勉之。除夜既半命弟子视中星曰。夜午乎。曰午矣。师曰。未也。日午乃行。元日羊山复放五色光如向。至日中师辞众坐化。越七日阇维复放光如向。大众与诸中贵人望光对师罗拜曰。佛耶佛耶。愿以此光普照下土。已而舍利累然。督府治塔藏之。汪公为之铭。赏万历元年正月也。

      应天栖霞寺沙门释真节传二

      释真节号素庵。襄阳人也。少为郡弟子。忽宿根内萌即辞割亲爱。礼明休和尚祝发。既而北游京师。遍参讲席。居秀法师座下餍餐法喜深得贤首之印。师之学富内外。诸方每以龙象推之。久之负锡南还金陵。出主摄山栖霞。众逾三百教备五乘。据师子座挝大法鼓三十余年。檀施之余拓地为庐。时殷宗伯得琅玡大士像。五台陆公亦铸金像。悉归师供奉。罗参知署曰圆通精舍。句曲李石麓学士盟为方外交。师阐大法不以期限。尝讲法华经至多宝塔品。空忽现宝塔于座前一如经言。四众跂观洒然希觏。中使张某奉  慈圣皇太后命至同睹圣瑞。乃出尚方金缕僧伽黎衣一袭。宣  慈旨赐之。即于讲堂之西建一浮屠以徴神化。汪道昆记其事。

      嘉兴东禅寺沙门释明得传三(百川海妙峰觉)

      释明得号月亭。以绍万松林禅师法嗣故又号千松。湖州乌程周氏子也。师生即颖异岐然不凡。髫时随父入西资道场。遂指壁间画罗汉像问父曰。僧耶俗耶。父曰僧也。师慨然曰。吾愿为是矣。于是力求出家。父母不听。至年十三始投郡之双林庆善庵。从僧真祥习瑜珈教。越四载祝发。闻有向上事乃首参百川海公。不契。因而单衣芒屩遍游丛席。匍匐叩请备历艰辛。自念般若缘薄。拟投天竺哀恳观音大士祈值明师。道经中竺。闻万松说法先入礼谒。万松问曰。大德何来欲求何事。对曰。欲叩普门求良导耳。松竖一指曰。且去礼大士却来相见。师泫然再拜求决生死大事。松曰。子欲脱生死。须知生死无著始得。师闻罔然。依受具足戒。自尔朝参夕叩久无所入。松不得已授以楞严大旨。于是苦心研究。至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处。恍然若云散长空寒蟾独朗。遂作偈呈曰。楞严经内本无经。觌面何须问姓名。六月炎天炎似火。寒冬腊月冷如冰。松颔之嘱曰。汝既悟教乘。异日江南讲肆无出尔右。向上大事藉此可明。松住径山。师为众负米采薪不惮劳苦。偶行林麓间有虎踞道。师卓锡而前。虎遁去。尝阅枣伯合论至十地品。中宵隐几而坐。梦游兜罗绵世界。登座阐华严奥旨。至于结座乃说偈曰。从本已来无。今日何曾有。一毛头上现。虚空笑开口。咄一咄下座。寤白松。松抚之曰。此圣力之冥被耳。非惟吾道之将行。清凉一宗亦大振矣。无何松化去。师悬铛守塔三载。闻佛慧祇园法师讲席之盛戴笠投之。祇园亦默识而爱重。其弟子沙泉颇自负不籍师名。师遂挂锡报先寺。报先与佛慧咫尺之间。故晨则持钵。午则听讲。夕则与同参十余人敷其义趣。于是众日渐益香积不继。师阴祷于伽蓝神曰。倘吾与圣教有缘。神其无吝诃护。移时有外道自云间来施米百石。自是报先之盛过于佛慧。开堂之日祇园命侍僧奉以衣拂。而谢还之。瓣香为万松拈出。已而孑身复径山凌霄峰。为碍膺未破又力参三年。一夕初夜趺坐。豁尔心境冥会疑滞冰释。乃跃然说偈曰。千年翠竹万年松。叶叶枝枝是祖风。云岳高岑栖隐处。无言杲日普皆同。趋礼万松塔曰。老汉不我欺也。自此道誉益隆学者辐辏。四方交聘岁无虚日。开堂灵隐。门庭严峻无赖。僧彻空天然辈睨视不敢近。竟以不测事诬师。不终日事白天然坐诬遁。余党笞死者二十人。师南游赤城。外道归化者不可胜纪。台郡教乘之被实师始也阐玄谈于大中庵。三日庵灾。独师之丈室岿然无恙。讲圆觉疏钞于法海。地产白莲华。紫芝生于厕。五台居士因匾其堂曰涌莲。师居东禅夜梦。文殊跨狮出。乃遗狮乘空而去。狮忽化为童子。师故问曰。尔方狮今童耶。试开口。童子启颊口如丹朱。师抚其背曰。尔犹狮也。童曰。师口何如。师张口示之。童踊入咽。师惊觉而汗。且喜曰。文殊大智在我腹中矣。不数月五台陆公率众命讲华严大钞。众常千指妙峰觉法师入室弟子也。遥宗四明弘天台教观之道。以师阐贤首未谙台衡故。质六即蛣蜣之义。师曰。天台六即在行人迷悟之分耳。如我在名字则十界皆名字。我证究竟则十界皆究竟。若我蛣蜣十界皆蛣蜣也。非蛣蜣上别有六即。觉曰。不然。天台六即不论世出世间有情无情。物物皆具随举一法六即在焉。何必以我迷悟观彼优劣哉。师曰。圣人设教诚为汲引迷涂。若云随举一法六即在焉是为惟谈世谛成於戏论。学人何有哉。前五即置所弗论。如云究竟一究竟则一切皆究竟。如金出矿。似璧离璞。是故如来初成正觉观于九界。一切众生同时成佛。非惟九界正报。全体遮那则九界依报无非寂光。所以叹云。奇哉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乃因妄想不自证得。岂非以我成佛观彼皆成佛也。果如子言。其究竟蛣蜣永无成佛日矣。一切众生而无一人发菩提心。所谓十法界都为一队无孔铁锤。若言究竟蛣蜣容有成佛。如来何日复迷而作众生金重为矿其失孰大。觉曰。究竟蛣蜣非是说也。以其心体本具故曰理即。色相已成方称究竟。一界既尔。界界总然。当界而论。六即自备。何必以其成佛不成佛难耶。师笑曰。子去做一个究竟蛣蜣也。闻者无不高其论。吴俗尚崇事玄武。比丘亦有披僧伽衣而礼者。师见故逆而问曰。汝奚为而来。曰礼祖师也。师叱曰。汝身为比丘心实外道。其玄武北方一水神耳。教中所谓毗娑门天王是也。彼以神力为佛外护。称其为祖师。乃披七佛衣拜之。不亦谬且倒乎。遂毁其像易事达磨之像。谓其僧曰。此尔祖师也。凡所过名兰精舍有事玄武三官尽去之。俾学人专心正道。其护教概如此也。师为人修干孤高性度刚毅。以传法为已任。故祸患不避其身而欣戚不形乎色。至于登座则慈云霭然。七众无不渥其沛泽。白椎则三千炳着八万森严。室中虽不横施棒喝。闻毒鼓而心死者众矣。万历丁亥秋告众曰。吾为汝等转首楞严法轮作再后开示。无复为汝更转也。冬示疾。尤谆谆嘱以教乘事。明年正月望后二日吉祥而逝。世寿五十有八。腊四十有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14:50:08 | 只看该作者
    荼毗塔于径山。

      天台慈云寺沙门释真清传四(宝珠荆山月溪)

      释真清。号象先。长沙湘潭罗氏子也。生而颖异修干玉立威仪严肃不妄言笑。日诵经史数千言终身不忘一字。父为河南县尹。常对宾朋以大器期之。年十五补邑弟子员。偶有异僧过而目之曰。此法门之良骥也。十九因家难起。遂投南岳伏虎岩依宝珠和尚剃染受具足戒。令看无字话。自是一心参究寒暑不辍。至二十五从珠游金陵探禹穴。因舟触岸有声忽有省。珠大喜曰。幸子大事已明。善宜保护。珠以年高自普陀栖隐于下天竺。时内臣张公永慕珠道行。密奏  张太后赐紫色僧伽黎衣以徴其德。珠忽一日命师曰。吾欲观化。无令人入。闻吾击磬声。当启户。数日不闻动定。师密窥牖隙见珠鼻柱垂地。越一日闻磬。师方排闼而入。珠已泯然逝矣。珠既化去。师乃访盐官古迹驻锡觉皇。俄患背疾。感云长入梦授药病愈。时佛慧寺月溪法师讲起信论于吉祥。艳师乃率众延唱临济宗旨。众扣师室。师从容语之曰。圆宗无象。满教难思。我若有宗可讲。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即真空亦为缘虑之场。汝若有法可听。岂特头上安头。实际却为声名之境。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不过以楔出楔随迷遣迷。是故会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锱铢难入。况起信之旨大彻宗乘。何须更烦忉怛勉之。众皆稽首而退。师乃南游天台穷搜胜绝。怀无见睹之高风诛茆其塔前三年。有荆山法师赴石梁之社。偕师至毗陵永庆。互以楞严参究。荆山叹曰。某所讲经虽精微于佛语。闻师所论诚出卷于尘中。师欲返初服。而礼部唐公荆川留结千日之期。已而复归天台古平田寺。临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访道。订为方外交。随迁华顶天柱峰。修大小弥陀忏六年。暇则敷演十乘阐明三观。故四方学者攀萝而至者户外之履常满。一夕梦。琳宫绮丽宝树参差见弥陀三圣。师方展拜。傍有沙弥。授与一牌书曰。戒香薰修。寤知中品往生之象也。盖师日勤五悔。密持梵网心地品及十六观经为常课是亦精诚之所感耳。尝示众曰。大乘八万小乘三千实整六和之模范出三界之梯航也。今世之高流轻蔑律仪惟恃见解。遂令后学不遵佛制辄犯规绳。本自无愆误造深罪。饶他才过七步辩若悬河。不免识堕铁城。终未解脱。汝等勉之。万历丁亥八月蒙  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遣使降旨褒崇赐金纹紫方袍以宠之。十月王太初居士因丁内艰。请师就永明禅室阐妙宗钞。百日为期。时台郡王理邢某亲登云峤而设供焉。戊子岁俭群盗蜂起。相戒无敢入师之室。[橘-矛+隹]李五台居士陆光祖虚芙蓉之席见招。辞不赴忽谓众曰。桃源之慈云实懒融四世孙为开山。唐天宝赐额曰云居山曰安国。五代德韶国师中兴为第二道场。永明寿禅师剃发之所。今坐禅石永明庵故址在焉。韶公常领徒五百说法此地。昔螺溪寂法师请复台教。谛观亦亲礼足。皆此寺也。今为豪民夺之。将为掩骨所。窃思  朝廷千数百年之香火一旦为俗子葬地。谁之罪也。遂罄衣钵赎归之。将谋兴建。俄云间陆宗伯平泉聘说法于本一院。李方伯冲涵聘讲于桐川。再毕返棹嘉禾龙渊。欻抱疾告门人曰。夜来神人启我为魏府子。其富贵非吾所志也。遂付衣钵遗嘱弟子。如法阇维。尽发长物。于五台云栖西兴五处饭僧。有勉服药石者。师谢曰。生死药能拒乎。吾净土缘熟圣境冥现。此人间世固不久矣。是岁正月七日乃绝粒惟饮檀香水而已。期于二十九日告终。每日虽米浆不入于口。与众说无生法。诲谕进修而拳拳弗倦。至夕乃起别众曰。吾即逝矣。无以世俗事累我。众请曰。和尚往生净土。九品奚居。曰中品中生也。众曰。胡不上品生耶。曰吾戒香所薰位止中品。言毕泊然而逝。延五日颜色红润如生。手足温软怡容可掬。吊者无敢下拜。荼毗日天色霁明净无纤翳。举火之际忽有片云。如盖凝覆其上洒微雨数点。烟焰起时异香充塞。内自殿阁僧房外自路人船子。所闻种种随力不同。火余骨有三色而锵锵有声。红者如桃。白者如玉。绿者润似琅竿犹香气郁郁。师生于嘉靖丁酉十二月二十六日。示寂于万历癸巳正月二十九日。世寿五十七。腊三十八。如惺抱骨初建塔慈云之南冈。壬寅迁于寺西螺师山右绣文溪之上。武塘了凡居士袁黄撰铭。

      明高僧传卷第四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