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净公上人讲解传统文化集锦》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圣就是此地讲的一念。这个老人家自己说,他一生「信而好古」,你看看这句话是不是这个意思?一生自己没有创造,没有发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对于古圣先贤有诚敬的心。印祖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孔子对古圣先贤是圆满的信心,所以他得的是圆满的利益。也许有人问,为什么信心这么重要?这一点要知道,古圣先贤留下来的这些教诲从哪里来的?不是他创造的,不是他发明的。夫子讲的都是实话,述而不作,没有创造,没有发明,古圣先贤都是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完全是性德。自性是最圆满的,自性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是你不能去想它,你不能够去说它,为什么?你想不到,你也说不到,所谓是只可以意会不能言传。怎样你才能够意会?真诚到极处,你就能够意会,不用思考。那现代的学术,他用的是什么?他用的是思考,他都要去想想。不能想,他要去想,一想就错了,一说也错了。你契入那个境界,你想不错,你说也不错;你没有入那个境界,你想错了,说也错了。所以圣学是先教你入境界,然后你再说。对谁说?对那个也是入境界的人说,他懂;还有一个,将入未入,差一步就入,你跟他说,帮助他,他一下就入进去了。距离太远的人不行,他没有法子体会。这是学佛、学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具备的条件。
今天早餐有个国外的同学打个电话给我,问我《群书治要》翻成白话怎么个翻法?是照原文来翻,还是只翻它的大意?我们翻成白话文,问题是对现前大众,接引他们,让他们对这部书生起信心,生起欢喜心。那怎么办?当然得翻大意。十分的意思能翻一分、二分就够了,为什么?他们的诚敬心没有生出来,不懂。翻经的人自己有几分诚敬?跟印祖讲的道理一样,一分诚敬你只能翻一分,十分诚敬你就能翻十分,百分诚敬你就能翻百分。将来看白话文的人也是如此,看他有几分诚敬心。所以这个翻译可以多做几次翻译,有浅有深,便利社会一般大众。看古人的东西,好像有很多不太适合于现前的社会,对,极乐世界那边的状况,跟我们这里完全不一样。为什么?极乐世界的人,个个人都无我、个个人都慈悲,看一切众生就是自己,他怎么会一样?所以极乐世界搬到我们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人都害怕了,为什么?我们有私心,我们有自己,自己没有了,那还得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方式,你慢慢去学,才真正体会到它的好处,才真正认识。我们这里缺陷太多,人家那是圆满。所以佛说法着重在观机,法一定要双契,就是契机契理。契机不契理,这是魔说;...(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六六集) 2011/8/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66》)
净公上人讲传统文化集第四〇六卷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