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8-8-25 11:49:27
|
只看该作者
教别的有世间学校老师。佛陀这个老师教给我们根本法。所以我们对于老师的教诲要奉行,尊师重道。我们对老师如何尊重?老师教导我们的,我们完全把它做到,这才叫尊师。不是对老师恭恭敬敬的,那没有用处,要把老师的教诲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把它做到。
后面这些句子可以说都是一些具体的纲领、原则。首先要我们培养慈悲心,培养爱心。慈悲心跟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的爱心是一桩事情,但是为什么说慈悲不说爱?这里面的确有差别。世间人讲爱,这里面是感情的,是从情生的就叫做爱。佛讲的爱是从理智所生的,智慧里面所生的爱叫慈悲,跟世间人稍稍有一点差别。世间人的爱是感情的,感情不稳定,变化很大,今天爱了,明天就不爱了,靠不住。所以这都是佛教给我们。世间人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他所用的是三心二意,因此这世间人跟你讲我爱你,不能相信,不能上当,假的不是真的。他说我很恨你,你也不要着急,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它的变化太大了,变化无常。佛菩萨讲的那个爱是真的,永恒不变,为什么?它是从智慧里面生的,理性里面生的,它不是感情的,那才叫真的。所以佛教给我们要培养慈悲心,从智慧、从理上生出对父母的爱心,对于兄弟姐妹的爱心,对于家族,再扩大到爱护一切众生。所以这个慈悲从爱缘慈,这是一家人,众生缘慈,法缘慈,最后到大慈大悲,那是以清净平等心爱护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让你从这个地方扩大,从这个地方拓开,这样才能够明心见性,这样才能够圆满成佛。
具体的做法,佛只是说修十善业。我们在生活行持上应当怎么做?佛跟我们说了十桩事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身三善;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口四种善业;意,不贪、不瞋、不痴,这是念头上的三种善业。守住这十善业,用在我们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你这样做就没错。这都是讲的原则,实际在生活上应用是有变化的,变化再多总不离这个原则,那就对了。懂得这些原理原则不难,如何能够活泼的应用在生活上,这个难,这才叫真正的智慧,那叫真正的修持。一定要依靠老师教导,所以我们人的一生当中要有成就,师友是很重要的关键,要有好老师,好的同参道友。所以你看佛教导我们的,把孝亲底下重要的,就是尊师重道、奉事师长,亲跟师相提并论,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三福的第二条,这是从人天福的基础你才能学佛,才能够接受佛法。我们看到经典里面常常提到的「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是有标准的,前面这四句做到了,有这个标准、有这个条件,可以做佛的学生,可以接受佛法。一入佛门,佛就教给你「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佛法要从这个地方学起。受持三皈,就是你一定要遵守觉正净这三个原则。也就是说我们日常生活,我们日常的工作,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无论你修学哪个宗派、哪个法门,总不离这个原则,这是佛弟子,这是你真正在学佛。我们的心一天比一天清净,知见一天比一天纯正,迷惑一天比一天减少,那多快乐!多自在!这是基本的原则。从这个原则里面,我们学持戒,学威仪。持戒刚才讲了,守法、守规矩,威仪就是我们现在所谓处事待人接物有礼貌、有节度。做事情有方法、有程序,有条不紊,这都包括在威仪里面。然后我们的生活就自在了,就快乐了。
净宗学会成立之后,成立净宗学会这个构想是早年夏莲居居士提出来的,我看到的时候觉得这个想法很好,非常合乎于现代化。佛法是教学,佛法教我们生活,永远站在现代化的前端。佛法讲求的确实是现代化、是本土化,所以佛教教育能够受一切大众的欢迎。
我们仔细去观察,两千年前佛教传到中国,一传进来就中国化了,生活方式完全采取中国的,没有用印度的。道场的建筑是中国的样子,衣着也是中国的样子,不是印度的服装,一切生活全是中国化,中国人欢迎。如果当年佛法传到中国,道场建立是印度那个样子,我们中国人绝对不进去,那是外国文化。这才知道,世尊在大乘经,就像《金刚经》里头所说的「佛无有定法可说」,「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华严》上说的,《楞严经》里面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些教训都是教我们要考虑到现实,决不能离开现实的生活。
所以我那一年在迈阿密讲经,有不少外国人,他们学佛也相当虔诚,我就告诉他说:佛教没有到美国来。他说:为什么?美国佛教也很兴盛。没有是为什么?你看看哪一尊佛像面孔是美国人?他一看就明白了。这没有美国人的佛像,也没有美国的菩萨像,所以佛教没到美国来。你看看佛教在中国,中国佛菩萨像像中国人。你仔细观察,日本造的佛菩萨像像日本人,密宗西藏的佛菩萨像像西藏人,泰国的佛像像泰国人。佛菩萨没有一定的相,随心应量,建筑、生活方式完全相同。所以在美国建道场,我那个时候想,要建白宫那个样子,建中国宫殿式的样子的时候,这不能弘法,人家一看,这是外国文化,外国人在外面看看,不会进来的。你建成白宫那个样子,不要他进来,他自己走进来,在里面一看,佛菩萨形像都是美国人的面孔,他怎么不欢喜?这是教育,一定要懂得。佛教传到这里是教美国人,不是教中国人的。过去印度那些大德到中国来教中国人的,不是教印度人的。所以一定要懂得本土化与现代化,你才为一切大众所欢迎,一切大众都能够接受,才能够真正解决他的生活问题,乃至于社会问题。不但个人欢喜你,整个国家社会都欢喜,你真正造福国家社会,真正给世界带来和平、祥和,这都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然后你才晓得自己怎样修学、怎样努力。
菩萨修的六度,这是生活上的六个原则。我们净宗学会成立之后,在行门上订了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大愿王」。五个科目就能带给我们美满快乐的人生,一定要真做。
三福第三条就真正契入到佛法的核心了。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佛法的初学,好像是新生训练。这一入了正科,这第一个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是觉悟的心,彻底觉悟,也就是说一定要对于人生宇宙的真相要理解,不能彻底理解也要有相当程度正确的认识,我们才不会迷失自己一生的方向,不会迷失。「深信因果」,世出世间法总不离因果,因果变化无穷,因变成果,果又是底下一个果的因,所以这个因对前面的果来说,它变成因,对后面,因变成果,果变成因,因果循环无有穷尽。所以佛给我们讲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因缘生法,对于这个道理、事实要深信不疑。你真的把因果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因果自己可以掌握。怎么掌握?因为因变成果,当中要有缘。因是没办法控制它的,但是缘操纵在自己手上,所以佛法讲缘生不讲因生,就是缘我们自己可以掌握。能掌握缘,十法界依正庄严的果报就有求必应,道理在此地。你要不会掌握这个缘,那你求,求愿往往就与心愿相违背,你就求不到了。你要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我把缘掌握住。
佛在大乘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真的。《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识所变就是从心想生。如果只说唯心所现,所现的,佛法称之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唯心所现的,这个心是真心不是妄心。像《华严经》上讲的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是唯心所现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如何变成十法界?这是唯识所变,识就是心想,那个心是妄心不是真心,是从心想生。你要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了,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明白了,抓住它了,你就得自在了,我刚才说了,不老、不病、不死就做到了,它有理论、有方法。
人为什么会老?他想老,年岁大了,我老了,他就老了,就这么回事情。你要不相信,你可以试验一下。有几个做医生的,学佛的,我跟他谈这个事情,他们点头肯定。人在工作的时候没有这些妄念,年轻体力很强壮,到一退休了,你看看过了两年,他就苍老十几二十年了。他为什么会老得那么快?因为退休没有事情做,想到我老了,天天想老,老了就这里痛、那里痛,就病了,天天想病,于是老了没有事情天天上医院。病从哪里来的?打妄想来的,这个很糟糕,不是别的地方来的,他胡思乱想。所以念佛的人跟那些人就不一样,念佛人年岁很大的,因为他没想到老,他也没想到病。我以前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他活到九十五岁不要人照顾,还是自己烧饭,还是自己洗衣服,他九十七岁往生的,最后两年才答应学生照顾他。身体健康,音声宏量,往生前两个星期还讲经,不老。九十几岁的人,你看他大概只有我们一般看差不多七十岁的样子;他在七十岁的时候,你看他只有四十岁的样子。什么原因?他没想,没想老、没想病,一切法从心想生。你为什么会不老?你不想老就不老,你不想病就不病,你不想死就不死。你为什么想死?这个麻烦大。所以佛法里面东西太好了,有道理、有理论、有方法,如果真正搞通达的时候,你能够灵活运用,真善美慧的人生真得到了。你要是不懂得这些道理跟方法,世间所讲的真善美,有名无实,你得不到。
所以佛法首先给我们一个健康的思想,纯正的思想,觉正净。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他怎么会生病?一切疾病的来源是什么?污染,这是疾病的来源,严重的污染,最严重的是心理的污染,所以佛讲贪瞋痴叫三毒烦恼。里面有贪瞋痴三毒,外面又有严重污染相感,那个人怎么不生病?里面把贪瞋痴拔掉了,没有了,外面再恶劣的环境也染不上,你的身体怎么会不健康?怎么会不长寿?你怎么会衰老?学佛,我们看诸佛菩萨就是给我们做一个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样子,快乐的样子,幸福的样子,美满的样子,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看了之后要知道向他学习,这就对了。如果学佛的人学得那么痛苦,让别人看到了,这佛法还能学?这不能学。学佛要活泼,学佛要快乐,让别人看到羡慕,他自动就会来打听,你为什么那么快乐?你为什么那么幸福?你就可以告诉他,我这个幸福快乐怎么得来,就传授给他。所以你看古来的祖师大德们,无论是在家出家,都是给一切大众,给社会做一个最好的典型、模范。我们要从这些地方去体会,从这些地方去觉悟、去学习,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得到。愈是深入愈不可思议,愈是深入你愈欢喜,真的是欲罢不能。
要深解义趣必须认真去做,解行相应,解能帮助你行,行能帮助你更深入的理解,那才真正有味道,才真正得到法喜充满。学佛人如果学得有烦恼,没有欢喜心,要觉悟、要反省、要检点,出差错了。学佛,无论你是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无论你处在什么样境界,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总而言之一句话,法喜充满,这是正常的。如果学得有烦恼,没有欢喜心,不是在理论上错误,就是在方法上错误,一定出了错误,你要去找这个原因,原因找出来,把原因消除,才能走上正常的道路。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在《华严经》上,我们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法身大士,就是《金刚经》上讲的诸佛,这五十三尊佛所表现的,他们的身分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就说明学佛不一定要出家,任何行业都可以成菩萨,都可以成佛,不必要改换你的生活方式,不必要改换你的工作,不必要改善你的生活环境,不需要,就在你现前生活环境当中,第一个你要认识清楚,把错误的观念纠正过来,第二个把错误的行为纠正过来,你就行了,就得到了。
菩萨行里面,六波罗蜜是六大纲领。譬如妳是家庭主妇,妳每天做同样的工作做了几十年,怨声载道,心不甘、情不愿,苦恼无边,天天在造轮回业。妳要是觉悟了,那妳行菩萨道了,完全不一样了。妳从早到晚忙家事,做布施供养,修布施波罗蜜。妳用妳的智慧,用妳的体力,为一家人服务,这里面有财供养、有法供养。身体是内财,劳力在服务,妳是在修布施供养,念头一转就不一样了。念头一转,不累了,我要多修一点福,唯恐事情做少了,唯恐事情做得马虎不认真,我要修真实的福报。妳做事有程序,有条不紊,那是持戒波罗蜜。妳做事情有耐心,忍辱波罗蜜。每天动脑筋,希望明天做得更好,精进波罗蜜。不为外面境界所动摇,禅定波罗蜜。样样清清楚楚,般若波罗蜜。妳看看妳在家里一天到晚忙着做什么?我在那里修六波罗蜜。同样一个道理,你在外面工作,你上班的时候,你在交际应酬的时候,样样事情,桩桩件件都是圆满六波罗蜜。妳不会修,妳就搞轮回业,妳说妳多可怜!这是佛在大经上常讲的「可怜悯者」。会的人无量功德,真的是定慧等运,福慧双修。在哪里修?没有离开家庭、工作,没有离开生活范围,就在自己本位工作上、生活上圆满成就六波罗蜜,成就福慧双修,成就二种庄严,哪个人不能成佛?哪个人不能成菩萨?看你会不会。
时间已经到了,时间虽然很短,把佛法的生活简单跟诸位做了一个纲领的报告。如果诸位希望真正得到幸福快乐,你们自己去追求去。我们达拉斯这个佛教会里面有许多的经论、图书、录音带、录像带,全部都是赠送的,诸位很容易到那边去取得。有经书、有录音带、有录像带,可以帮助诸位同修,但是要深入,要能够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才得受用。里面重要的纲领、原则看起来好像与我们的常识、人情相违背,但是它是真理,顶重要的是佛教给我们一切不要执着。
《金刚经》最高的指导原则,可以说是任何宗派,你要想修行成就,违背这个原则是不能成就的,「无住生心」。所谓无住,心地干净,一丝毫牵挂都没有,要彻底看破放下,不能有一丝毫牵挂。生心是生起欢喜心修六度,为一切众生服务,虽做了,心又清净。诸位晓得,心清净就不会疲劳,再多的工作不累。心不清净,我做了多少事情,他就累了,还是从心想生,心不想就不累。我们世俗有一句话可以证明,常言说得好:「人逢喜事精神爽」,他忘掉了,时间就忘掉了。如果要是有念在里头,挂念、牵挂在里面,我做了好多了,那是度日如年。所以一切法确实是观念在主宰,在那个地方转变,我们晓得这个道理,容易控制的。我们今天就报告到此地。
问:要如何做到不着相?
答: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佛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是相有体无,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因为相有,不能离相;因为体无,不能着相,你着相就错误了。因此佛教导我们「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应无所住就是不执着。刚才也提到过,心里要清净,没有怀疑、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心清净,这是不着相,不着有。但是也不能着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