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8-7-12 22:02:58
|
只看该作者
喷嚏是同时从口鼻里面冲气出
来。如果正好对面有人,我们这么一冲出来,口里微细的唾沫,可能就会喷到人
家的脸。人家有修养的人,他不肯拿手帕出来擦干,故意装作没有喷到脸上的样
子,但是他心里很难受。有的不懂礼的人,唾沫一喷到脸上,他马上拿卫生纸、
手帕擦干,对方看到你在擦的时候,心里多难受啊!所以这些情况我们尽量避免
,当自己实在要打喷嚏的时候,把口捂起来,或是转身对外,不要对着人家。
对众一共有九条,就是处处不要教人讨厌,让人有一个好印象。也是原则性的。
根据这些原则,凡是教人家起不好印象的,我们尽量避免去做就行了。
(酉)馈赠
赠送东西给人家,包括吃的、用的东西,以及钱财等,都叫馈赠。赠人家东西是
一种礼,这种礼在一般没有研究之前,总觉得送人家东西都是好的,当中没有什
么学问。然而把这几条看过后,或者是诸位有机会研究《礼记》,就知道这当中
很不简单。我们送人东西要遵循礼,人家才接受;礼貌不周全或是不合于礼,人
家可以拒绝不要;到时候一番好意,因为送得不对,反而变成害事。
一、礼尚往来,来而不往,往而不来,皆非礼也。
《礼记.曲礼》讲:「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然后接着讲:「礼尚往来,往
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一段即是上面那两句话,我们也要
了解个大概,所谓「太上贵德」,这个「德」听老师讲《礼记》也听过了,我们
固有的文化,最高的是道,道下面次一等的是德,再次一等是仁,再来就是仁、
义、礼。
道、德、仁、义这四个字都不讲条件。那就是说,我们帮助了人家,或给人家任
何好处,做了就做了,该做的我们就去做,对自己来讲是礼之当然,不要求对方
将来怎样报答我,道、德、仁、义是这样的。下面再来即是礼,礼尚往来,即是
讲礼。人与人之间,我有礼往,你有礼来,彼此于是来往,这个就是情分。一天
一天加厚,这就是〈曲礼〉所讲的「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什么叫做「太上
」呢?古注讲是在三皇、五帝的时代,但也有人讲这也不尽然。固然在上古时代
,人情都是很纯厚的,讲施是可以,不必讲报答。可是到三皇以下,以至于到了
后代,也是有些道德高尚的人,做了有道德之事,不希望人家来报答他,这也是
有的!在历代有一些高人、隐士,我们看《高士传》,那些修道的人也是有的!
所以有人主张,「太上」是指就人来讲,不必就时间来讲。若就时间来讲,周家
以前有,那周家以后就没有了吗?周家以后还有,不过少一点就是了。
就人来讲,凡是这种人,他的德性最高,布施而不求报答,拿佛家来说,布施讲
三轮体空,这就是行无漏法。有漏呢?我们做一点好事,就希望将来对方给我们
报答;或者他不希望对方回报我,但也希望这份功德做出去,将来有一种好的报
应,这个都是希望报答,是有漏的。在佛家来讲,古时候这种人当然特别多,在
后代甚至是末法时代,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这些人,不过是这些人不大出名就是了
。真正的修行人,他布施讲三轮体空,不然生死怎么了呢?无漏功德怎么讲法?
因此「贵德」,贵重的是德,道、德、仁、义这个德,德是不讲求施报的,事情
做出去了,就做出去了。但是这种人不论在古今中外,究竟是少数。
教育立场来讲,总是以社会当中,最大多数人为主体。社会上多数是中人,上智
下愚都是居少数。「太上」的人,这是上智,很少。所以儒家讲礼,「尚往来」
、「务施报」,有施就有报,因此讲「礼尚往来」。既是讲礼尚往来,礼就注重
有往有来,如果别人送礼给我,而我不往,没有报答别人的礼,或者我以礼往,
而别人不再回答,这统统不合礼,也就是「非礼也」。圣人所以制定礼,就是叫
人家守住这个礼,一步一步的往上追求。礼这阶段如果还做不到的话,那再来就
要讲「法」了。
法是讲权利、义务,有义务就一定要求权利。例如国家有法律明文规定,私人之
间可以订立契约字据,想想看「法」这样做的话,礼的精神就没有了。礼是不必
讲权利、义务,都是出于自动,基于人的情分,自愿彼此交往。如果就「法」方
面来讲,就只有法律条文规定,那人家还要钻法律漏洞,还有很多人不能遵守,
所谓「犯法」,那社会风气就一天一天的薄了。所以,圣人讲礼是道德的最后一
道防线。所以子夏问诗,孔子答:「绘事后素。」绘事后素,后来悟到:「礼后
乎?」这个礼是到最后的,换句话说,如果不讲礼的话,那整个道德都不能维系
了。
因此礼尚往来,就中国文化来讲,这是必须要讲究的。在今日之下,不管人家懂
不懂得,守不守,我们自己都这样做保准没错。人家就是不懂礼,我们还是照礼
的要求去对待人家,人家心里也受感动。人都是有良知良能,他所以不明,是因
为没有受到教化,没受到圣贤教育。当人的良知遇到有礼之人这样待他,他自然
会受到感动。所以在古注里面讲,这是一个基于本性,真实的情感发挥出来的,
丝毫不勉强。例如我们受人家的恩惠,人家不讲,我们自己心里总要记得,找个
机会就要报答人家,这是报德还本。
中国有一句话讲:「饮水思源」,我们喝了这杯水,要想到水的来源,那么在社
会上,一来一往,与人交往,都能这个样的话,这个礼就没问题了!这一条在这
一大段当中,是个原则。了解这个原则,我们才知道为什么要讲礼,跟人家来往
,都是出于人的天性,必须如此,人的心才会安,没有这样,人的心总是不能安
。
二、赐人不曰来取,与人不问所欲。
赐人,这些字眼我们总得要知道。凡是赐给人家,是年龄地位比对方高,或辈分
高一点,才讲赐。说是这么说,但真正送东西给人家时,就不能说:某某人赐。
可不能这样讲,你就是长辈的时候,送给晚辈,也不能说赐,这里是为了说明才
这么讲的。你以长者的地位,赐东西、送东西给晚辈的时候,你不能讲:「哦!
你自己来拿吧!」或是「我送什么东西给你,你什么时候自己来取吧!」这个不
合乎礼。为什么不合乎礼呢?因为我们讲礼,无论任何一个人送东西给对方,对
方总要表示辞让,辞让一下子,然后再接受下来。
你叫对方自己来取,人家总是不好意思来拿,叫人家感觉为难。尤其你在长者的
地位,你叫他来拿,他不来拿就是违背你的意思,来拿又不好意思。这很为难的
,因此不要叫人家自己来拿,你可以自己,或是请其它人送过去。我们读《论语
》都知道,孔子在鲁国的时候,鲁国那些大夫,或是鲁君,送东西给孔子的时候
,他都是送过来的,就是「不曰来取」这一条。
「与人不问所欲」呢?我们送东西给人家,现在也受西洋风气的影响,这是难免
的,世界各国一开放,每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都互相在影响,我们要完全拒绝外
来是没有办法的。人与人接触,看到别人的样子,就自然地想去模仿。西洋人要
送人东西之前,会去问对方喜欢什么,喜欢吃什么!外国人是这样的。既然你问
我喜欢吃什么,我就告诉你,我喜欢吃巧克力,或是其它什么汤,什么水果,照
他所说的买送给他。
在中国就不是这样,中国自古以来,东西送过去以后,对方都是推辞不好意思要
。现在你问对方喜欢吃什么,想要什么东西,人家会碍于出口,很难讲出来,这
是一层意思。再一层意思,真正遇到有些不懂礼的人,好!你问我所需要的,我
就把需要的讲出来。这时候对方要的东西,也许和你准备的不相合,那你怎么办
呢?你预备送他的东西他不要,他要的是另外一种东西,这不是麻烦吗?还有,
对方所需的东西价值很大,你拿这个钱买不起,譬如需要一架飞机,好啦!你送
他一架飞机吧!你不能送,那又何必事先问呢?你问了总是想要满人家的愿望。
这有种种道理在当中!我们送人家东西,当然希望人家对这份东西很爱好。也能
够符合他的需要,对此我们不妨事先多多观察,事先从旁了解,不必当面问他本
人,这个都可以办到。如果说他是吃素的,我们送他荤菜,这就不大合道理了,
这个平常都知道,是不是呢?类似这种情形,我们就必须事先有个了解,再根据
观察,送对方真正需要的东西,这就可以了。所以送人家一件东西,不在于钱花
的多少,如果对方不喜欢你送的,就是花了钱很多,对方都不稀罕,没什么大意
思。你钱花得很少,但对方一看,觉得很满意,很能合他的意。所以送东西很不
简单。大原则是不能问人家你喜欢什么?这个不可以。我们就中国的礼,中国人
自古以来都含蓄、谦让,心里的意思,不好意思直接说出来,这个国情与人心,
和外国人大不相同。
三、赠人物品,必谦必敬。
我们赠送人家物品,无论是什么样的东西,就算人家再怎么需要,或者我们是在
救济他,无论如何赠送的时候,都要非常谦虚,非常恭敬。中国人凡是懂礼的,
他都知道这个,尤其是读书人,都有一种傲骨,就是人穷志不穷,因为他志不穷
,遇任何事情都是不肯低头,都是方方正正的,你对他没有礼貌,他还是不屑于
低头。中国过去不仅是读书人讲礼,就是不读书的人,他也知道礼貌,送人东西
也知道表示恭敬、谦虚,总是说我这个礼很浅薄,不知道值不值得送。绝对不能
说,我这东西多么高贵,多么好送给你!这也是外国人那一套,中国人不这样。
假如来这样一套的话,中国人他就不接受了。在《礼记.檀弓》里面记载,齐国
黔敖这个人是不错的,他看见齐国年荒收成不好,就预备很多食物在外面,普遍
供应人家吃,这个事情在今日下很难得,他既有钱,还肯这样布施给人家。可是
有一个饿者,饥得路都走不动了,黔敖一看,说:哎唷!赶快来吃吧!赶快来吃
吧!那个饥饿的人一听,觉得对他有一种很轻视的意思,掉过头来就走了。就是
不吃「嗟来之食」。「嗟」就是一种叹息,可怜的声音。黔敖看到这样的情况,
当下就对他道歉,那个饥饿的人还是不接受,还是不吃,走了几步就倒在地上死
了。
所以要做好事救济人家,也要礼貌周全。我们佛家施食还要念咒,做一切事还要
念咒来让他得到真正好处,这是救济贫困,是自己在种福田,不是可怜对方,这
个都有道理;要是轻视对方,存不恭敬的心理,本来有十分功德,这下子就打对
折。如果对方不接受呢?我们的功德就没有了。这是要知道的,必得要谦要敬。
四、赠人物品,外必用包裹,婚丧庆寿例外。
我们赠送人家的东西,无论吃的、用的,都叫物品,这个物品外面必得用包裹包
装起来,也许我们在食品店里买来的东西,已经用礼盒包装好了,外面还要用个
红纸把它包起来,这个叫做包裹。为什么外面再加一层?让人家看这不是一个礼
物,而是普通的东西,这样送到人家里去。这个礼很麻烦,人与人之间的来往很
复杂,你送人家礼,在你认为很单纯的,是联谊性质,没什么其它的用意。但是
,接受人他心里,或者他邻居,或是当时在场还有别人,也许会引起很多其它的
猜测。如果他是公务员,那么你送礼去的话,本来只是纯粹私人的联络感情,与
公务没有关系,但别人一看,某某人又送礼来了,是不是利用职务之便,感觉总
是有点不安。
要避免种种怀疑和猜测,这种的误会,并不是送的人,或接受礼的人,而是避免
外人看见了,做出种种不当的猜测。你把东西外面包裹起来,别人看见了,也没
觉得有什么。所以讲人情世故,这就是人情世故。但是有例外的,「婚丧庆寿例
外」,譬如结婚、丧事,或是做寿。此处做寿不是现代一般人所讲的,四十几岁
,五十几岁也做寿,做了大官,五十岁也做寿。其实在古礼,我们老师一再讲,
六十岁还勉勉强强,一般这个年龄都还不做寿的,七十岁才可以。
在中国来讲有上寿、有中寿、有下寿。上寿就《庄子》里面所讲的一百岁,中寿
八十岁,下寿六十岁,相差二十年,到了六十岁,一个花甲子可以算是寿了。他
的标准比较低一点。在《左传》批注里还高一点,上寿一百二十岁,中寿一百岁
,下寿八十岁,依这个标准来讲,八十岁才能够做寿,想想就是不以高标准,我
们折中来讲,七十岁的时候才是寿。
这里讲结婚、丧事、庆祝及做寿,送礼物可以不用避人耳目,人家不会猜测的,
它是公开的受礼,公开送礼。除此以外,礼物总要避讳一点,免得彼此都有麻烦
。送人的也要避嫌,譬如你是在公家机关工作,逢年过节的时候,你准备一份礼
物,预备送给与公务无关的人,纯粹是一个亲友,可是你这份礼物在公家机关里
面提进提出,人家一看,某某人一定是想送给某某长官的,巴结长官。这不是招
来误会吗?你在外面买东西,直接送过去就好了,何必要提到机关来呢?
关键都在自己,很多事情如此,所谓〈曲礼〉就是这样的。人的心理是捉摸不定
的。在《书经》里面讲得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我们自己一举一动,都
觉得于心无愧,光明磊落可以对天,可是对天是可以的,天看得清楚,而人看不
清楚!人看不清楚,他误会了,你就招来很多麻烦,闲言闲语是小事,但遇到重
要的事情,由小误会就造成大误会,那障碍就来了。所以你懂得礼的时候,处处
总得多考虑几次,为什么包裹?有什么作用?要多考虑。
五、平素赠物,座有他客,须避观听,远来及初晤,可不避。
前面讲过,我们平时赠送一个东西给人家,若是送到朋友家里,当然这东西要用
包裹包装起来,你在送的时候,总是要有表示,假若当时对方家里没有别的客人
在场,你当然可以直接讲,如果说主人家里正好有别的客人在,那这时候就不太
方便讲,应该用一个适当的方法,或请主人到另外一个房间,把赠送的意思表达
出来,这个都可以。总而言之,不要让在座的其它客人,知道你是在送礼,因为
平素送礼总是有一些事情。其它客人知道你在送礼物,也许他没有带礼物来,他
心里会想:我这么空手来了,觉得很不好意思,很尴尬。所以这些人情,总是需
要注意了解。
但有的时候可以「不避」,虽然在座有别的客人,也不必回避。那就是初晤的时
候,第一次见面。彼此之间原来不认识,或经由别人介绍,或你主动知道某人,
你非常敬佩的来拜访他,彼此新交情,现在初次见面。凡是初次见面在古礼来讲
,总是希望表示一点点敬意,带一点东西意思意思,表示一番礼貌,这在接受的
这一方,他也能够接受下来,心理上没有负担。因为你只是礼貌上「约定俗成」
,风俗习惯就是如此,初次见面都要表示一点礼物,受者也是认为这是合理的。
如果第一次送礼就很贵重,那对方不能接受,这个古书里面也知道,很多初次送
重礼,古人都知道,无功不受禄!你没有重要的要求,不可能送这样重,所以他
不敢接受。除这个以外,初次见面的礼貌,要送一点少许的,花钱不多的礼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