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若告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3 09:09: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心三藏-yxsz 于 2018-6-3 09:21 编辑

    摘自《修福积德造命法(袁了凡家庭四训讲记)》

    若告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或善或恶。各有其报。



    讲“因果报应”,他能接受,他就害怕了,这是佛度众生的一种善巧方便的法门。“报应通三世”,‘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果报是通三世的。“现在,时期为至暂”,这是我们俗话讲的“现世报”,现世报时间不长,一生当中就能看得见的。“过去、未来,时期则甚长”,有多生多劫种的因,现在果报现前了;或者是多生多劫种的因,我们现在还没有受报,未来世缘成熟才得果报,这种情形多的是。现在造的因,现在就受果报,这是“现因现果”;现在世造的因,来世受果报,这叫“生报”;或者是现在世造的因,多生多劫以后再受报,这叫“后报”。大家要明了,佛法里讲的三世因果,事理说得非常透彻。可知三世因果主要是劝导中下根性的人,可以由此入道。
    “藏经中所载因果报应之事,往往有经多生多劫,而酬偿夙债者。”诸位要是查《藏经》,单找这些因果报应,也是相当难的一桩事情。为什么呢?这些事情散在诸经论中。古人把经论里的因果报应摘录出来,编辑成书,书名叫《经律异相》、《法苑珠林》。但是这两本书的分量都相当大,单是《法苑珠林》就有一百卷,差不多等于《华严经疏钞》;《经律异相》有五十卷,内容都是佛在经典里面讲三世因果的事。
    “身口意三,所作诸善诸不善业,缘熟时至,一一自食其报,报尽方休。”这几句话我们确实要牢记在心。我们身、口、意三业天天在造,时时刻刻都在造。所造的业有善、有恶、有非善非恶的无记业,善业与恶业都有果报。什么时候果报现前呢?“缘熟时至”。我们所造作的在阿赖耶识里留下业因;因变成果,当中要有缘。什么时候机缘成熟了,果报就现前,绝对不会没有报应的;换句话说,有因一定就有果。也许同学们要问,成佛以后还有没有果报呢?成了佛以后依然不免。释迦牟尼佛在世,示现三个月马麦之报,成了佛还要受果报。不过成佛受果报或者已经证得阿罗汉以上的果位受果报,与我们受果报不同——我们受果报感受到苦,而他们受果报没有这个感受。为什么没有感受呢?他对于前因后果都明白。
    举个例子来讲,我们不晓得因果报应,我们今天身上带的钱财被人偷了,心里很难过、很烦恼,这就是苦受。佛菩萨受果报,知道这是自己前世造作偷他的因,今天被他偷回去了,还他的债,没有事了,心里有乐受,没有苦受;一报还一报,清清楚楚。所以说,悟了以后,只有还债不再欠债;还一笔,心里就舒服一层,他越来越自在,心地确实是清净平等觉。
    我们凡夫迷惑颠倒,一面还债一面又欠债;欠的比还的更多,永远还不尽,苦不堪言。这是举个比喻来说,所以说“报尽方休”。“报尽”就是还完了,但是真正讲到“休”,那是要般若智慧现前才办得到,换句话说,自己不会再造业了。
    古德讲,“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随缘消业,消业就是还债,不再欠债了。心地真正到清净,一尘不染,这个时候,只有还债。随缘跟攀缘不同,“随缘”是菩萨行,“攀缘”是凡夫行。随缘就是普贤菩萨所讲的“恒顺众生”,“恒”就是永远是这个样子。永远都是顺着众生,这才能消得了业;你不能随顺,就动心了,动心就造业,所以要想不造业,就学着随缘不要攀缘。我们想做善事,但是攀缘做善事好不好呢?古人告诉我们“好事不如无事”。无事,心地是清净的;你在做好事,心是不清净的。可见我们真想要做到心地清净,唯一的办法,要随缘不执着,才能办得到。
    “众生障重欲深,昧却本明”,“障”是业障,业障太重了,欲望太多了,所以本性里的智慧光明失掉了。“逐妄造孽纷纷扰扰,无时无处不在迷境。处火坑而不觉,遇怨对而不知”,“火坑”是指三界,三界六道就是火坑,如《法华经》所说的三界火宅,那有安稳处呢?“遇怨对而不知”,误将怨家对头当做亲人。
    “千秋长夜万劫沉沦,可怜亦可悲已”,这是说众生相;不但指现前人道,还包括诸天在内的六道众生都是这个样子。所以因果报应是一切事实的现象,作用非常广大。对中、下程度人,讲因果报应的道理,容易体会,容易接受。

    则必畏恶果而断恶因。修善因而冀善果。善恶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护身口。洗心涤虑。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干罪戾也已。

    我们读了这一段文字,知道修道先决的条件,要深信因果,才肯认真修行;如果拨无因果,根本就不相信因果报应,那就没有办法了。有一些人,讲高深的理论他不懂,不能接受,他以为那是佛菩萨的事情,凡夫办不到。那么讲浅一点的呢,因果报应他又不相信,他以为是神话。这样的人佛菩萨也没有法子度他,在佛经里,称为“一阐提”;“一阐提”就是没有善根的人。
    如果你不想得恶果报。那么你必须先断恶因;不造恶因,当然就不遭受恶的果报。试问那一个人不希望好的果报呢?好的果报从那里来?由善因来。可见得我们要想离开不好的果报,得到如意的果报,就必须要懂得断恶修善才能获得。断恶修善的重点在身、口、意三业、因为造善、造恶,都离不开身、口、意三业。
    尤注说:“身口意三业,简言之,各各都能为十善业及相反之十不善业,详大乘戒律中之《十善业道经》。”这里举出修行的纲领。众生身、口、意种种造作无量无边,佛将我们身、口、意的造作,归纳为十大纲领。所谓身三、口四、意三,称之为十善业道。“身三”是身体的造作,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身的三善业;“口四”是言论四种造作,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这是口的四种善业;“意三”就是心里三类念头,不贪、不瞋、不痴,这叫做意的三善业,这就是《十善业道经》里所讲的十种善业,其功德果报不可思议。十善业反过来就叫做十恶业,这是佛为众生指出善恶的标准。我们身、口、意,一动念、一造作,就要想到这十条——思惟我所造的是属于善业,还是属于恶业呢?那么善恶的果报自然就明了了。佛菩萨以这样的法门,来接引中下根性的众生入菩提大道。所以“断恶修善”是大乘佛法里的根本法门,无上菩提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我们如果深信因果、深信报应,就可以入大乘之门了。
    ‘既知因果,自可防护身口,洗心涤虑’,‘心’就是意。一个明白因果的人,对于身口意三业,自自然然懂得防护了,换句话说就是知道‘改过修善’。
    ‘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帝天’。尤注说:“君子戒谨恐惧,虽处暗室中,觉(也好像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常若有多人监视然,常存明明在上鉴察不爽意。”古代的中国人,对于天非常的尊敬,民间所称的玉皇大帝(天公),佛门称为忉利天王。‘帝天’,如同面对玉皇大帝、四天王一样。
    ‘不敢稍萌匪鄙之心’,‘匪’同非;‘鄙’同丑。不敢稍存非理之心,不敢稍存丑恶之念,当然就不敢做恶事,这才能断恶业。
    ‘以自干罪戾也已’,‘干’是干犯;‘戾’就是罪过。就是常如面对帝天、面对大家,不敢故意造作恶业。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去恶就善。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