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5-19 18:40:17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因为疏忽这四种的修持,所以我们念佛功夫不得力,我们的业障不能消除。我们智慧不开,三昧不成,与这个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在这上留意,你才会真正放下身心世界,舍己为人,那就完全不一样。不但你修持功夫会得力,而且福慧增长。愈认真的去做,感应愈明显;换句话说,你的信心就愈增长。真相信,真信了,你的愿就更切了。帮助众生的愿,求生净土的愿,就更切,更真实。那不是完全经论里头所说的理论,是你自己在生活事实当中体验得到的真实,完全真实不虚,这个信才叫做真信。我们从经典上得来的,充其量叫正信,道理搞清楚,想想是可以相信的。事实上做到的时候,那个感应道交,那是真正相信了,果报就在生活之中,就在眼前。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2集
『四正勤:一、已生恶法令断,二、未生恶法令不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长。』
三十七道品分为七大类,佛法称之为七科,科就是科目...(净公上人《弥陀要解》讲记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1集》)
...功夫不得力,我们的业障不能消除。我们智慧不开,三昧不成,与这个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在这上留意,你才会真正放下身心世界,舍己为人,那就完全不一样。不但你修持功夫会得力,而且福慧增长。愈认真的去做,感应愈明显;换句话说,你的信心就愈增长。真相信,真信了,你的愿就更切了。帮助众生的愿,求生净土的愿,就更切,更真实。那不是完全经论里头所说的理论,是你自己在生活事实当中体验得到的真实,完全真实不虚,这个信才叫做真信。我们从经典上得来的,充其量叫正信,道理搞清楚,想想是可以相信的。事实上做到的时候,那个感应道交,那是真正相信了,果报就在生活之中,就在眼前。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2集
『四正勤:一、已生恶法令断,二、未生恶法令不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长。』
三十七道品分为七大类,佛法称之为七科,科就是科目,分成七个科目。第一个科目是「四念住」,也叫「四念处」。四念处主要是用智慧来观察宇宙人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看破。看破之后,如果不能够积极去断恶修善,就变成消极,这就不是佛法。看破之后还要积极,比一般人更积极,这是佛法教学的真正精神。第二个科目叫「四正勤」。「勤」是勤奋、是努力、是发愤、是向上、是精进;这里面最重要的关键就是「正」。我们世间人对事也挺勤奋的,他那个勤奋正不正?所以佛法要讲求正。这个正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下面所说的善与恶,要断恶,要修善。勤奋的断恶,这是正当的,正确的;勤奋的修善,这也是正当的,所以称之为正勤。
现在关键,善恶的标准在哪里?我们认为是善的,别人认为是恶;古人认为是善的,现在人认为是恶;中国人认为善的,外国人认为是恶。善恶实实在在讲,没有一定的标准,这个问题就大了,所以佛法必须要给我们一个绝对的标准,使我们对这个标准毫无疑惑,这才行。佛法是以「戒律」为标准。戒跟善不相同,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的。...(净公上人《弥陀要解》讲记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2集》)
...乐,不至于晚年没有事情做,活着感觉到无聊。天天去打麻将,麻将害人,一天在板凳上坐几个钟点,坐上几年,他这个手脚都不灵活了。这个非常有意义,真的做利他的工作,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中国古人常说开卷有益,不管是什么书展开来都有利益。有利益于这个社会,有利益于今天这个世界的,我们统统可以摘录,然后把它会集起来,编成小册子来流通,这个非常有意义。不至于叫这些古籍都放在书架上,真正得到好处、得到利益的人找不到一个,那就太可惜了。所以必须为大众来做这个工作。
「已生善法令增长」,已经起的善念,已经在做的善事,对于社会、国家、世界、众生真正有利益的事情,我们已经想到了、已经在做了,更要努力,更要精进,这就是叫它要增长,不能叫它退心,不能叫它衰退,要叫它增长,这叫四正勤。
『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四念处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放下就如意、就自在了。我们看现在许许多多同修,见到我都愁眉苦脸,都给我诉苦,我听到、见到,也很同情。实在讲,就是佛在经上常讲,这些可怜悯者。他为什么可怜?他不肯放下,那有什么法子!放下了就自在,就没有了,你为什么不肯放下?「如意」,换句话说,就是要回头。我们佛门里头常说:回头是岸。中国古圣先贤常常教训我们:回首如意。在过去我们中国富贵人家,习惯手上都拿着如意,如意多半是用玉做的,玉如意,如意的头是弯回来的。拿在手上做什么?提醒自己,提醒无论什么事情,不要做得太过分,应该要回头,一回头又如意了。回首如意,它也是表法的,要懂得回头。
佛在此地跟我们讲了四桩事情:第一、「欲如意足」。欲是欲望,无论是物质生活,无论是精神生活,要知足,知足你就得自在。生活享受不需要去追求,一味在物质生活上去追求,没有不造业的,没有不折福的,纵然你有福报,福...(净公上人《弥陀要解》讲记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2集》)
...经上为什么不提?在说法习惯里面说,后面可以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后面。好像我们这个楼房一样,我们说第五层,下面四层一定包括,没有下面四层,怎么会有第五层?如果我们说第二层,可以包括下面一层,不能包括第三层。后后能够包括前前,这就是不说也在其中,这都包括了,这是一定的道理。第二个意思,这三项科目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统统具足了。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要修,跟我们修学关系太大太大了。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三科十二条他们都圆满,所以佛就不必说了,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从五根五力开始修,前面他全圆满,统统具足了,所以就不必要说了。祖师注经还是要详细注出来,是为我们,我们还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三科十二道品,对于我们念佛往生净土的确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念佛功夫不得力,念一生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在讲疏忽这十二个科目的修学。
由此可知,我们念佛人对于这十二个科目要特别重视,要认真的去修学。用四念处的智慧看破宇宙人生,就是看清楚它的真相,「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个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正确的人生宇宙观,四念处前面三条是人生观,后面一条观法无我是宇宙观。这是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宇宙观,然后精进不懈的断恶修善,也就是要认真把自利的这个观念断掉,把利他的念头时时刻刻提起,念念利益众生,造福社会。然后放下,身心自在,知足常乐,心安理得。这种心态,再「信愿持名」,哪有不往生的道理?祖师对于这个三科,为我们介绍,为我们开导,也就是帮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圆满的成就。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3集
『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进根。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名念根。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名定根。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于苦等四谛,名慧根。』
这是三十七道品里的第四科。「根」有两个意思,都是从比喻上来的。譬如草木有了根,根是有能生的意思,有能成长,继续不断成长的意思,在古德批注就是有能够保持的意思。能生长,能保持,所以叫它做...(净公上人《弥陀要解》讲记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2集》)
...个轮一样循环的。菩萨位上都要遵守这个法则去修学,菩萨位一直到等觉,等觉都离不开这个原则,五根、五力不断的在增长。
「定根」,「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正道、助道同样的重要,莲池大师他是把「信愿持名」看作是正道,也是助道。正助双修都是信愿持名,这是他老人家所说的。其它的祖师大德,有将《观经》里面的「观想、观像」看作助道。这些开示,可以说都是对于善根非常深厚的学净土的人说的,对他们讲有很大的利益。但是对我们来讲利益不大,这就是说,这个药用在我们身上不太适合,不是完全对症,我们的妄想、杂念太多,对这个法门还没有认识清楚,还在那里犹豫不决,莲池大师这个方子对我们起不了什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懂得自己现前身心的状况,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成就我们的信愿,这就是五经里面的教诲,我们不能不留意。特别是《观经》三福,《要解》蕅益大师跟我们讲的三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这对我们现前来讲非常有用,确实是对症下药。我们依这个方法来修行,确实能帮助我们建立这五根,所以我们的心一定要收在这上。
至于有一些人,你们接触的人很多,朋友当中都有学佛的,有些人觉得你现在念阿弥陀佛修净土,专念《无量寿经》,这个不够,专念一部经怎么行?不够,还得劝你去念《华严经》,去念《法华经》,去念《金刚经》,念一大堆,以为念多了才管用,这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不但你们听到,我听到的更多。黄念祖老居士教人跟我教人,我们两个方法不一样,我教人专,一部经深入。黄老居士教人不像我这样的,他还指定十几、二十种经论,叫你修学的。他知道我教学的方法,也感觉到很奇怪,为什么专修一样?我有我的道理。因为我看到许多念佛往生的,这个往生不是普通往生,是没有生病,预知时至,晓得自己哪一天走,而且都是站着走的,坐着走的,问问这些人,他到底念的什么经?很多一生当...(净公上人《弥陀要解》讲记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3集》)
...定要专要精,这就是要把心定在这个法门上,「相应不散」。
「慧根」,「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于苦等四谛」。这就是说以真实的智慧,这点难,是真难。为什么?凡夫哪有智慧?凡夫有聪明,聪明不是智慧。聪明是什么?是从意识里面所生的。分别、研究、辨别,都是心意识起的作用。智慧是要离心意识,不用心意识那就是智慧。我们今天起心动念都是心意识。所以诸位要晓得,慧是从定生的,没有定哪来的慧!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所以三无漏学里头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没有定,是决定没有智慧的,心地愈清净,智慧就愈能够现前。唯有真正的智慧能够解决问题,世出世间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聪明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但有的时候解决不了问题,如果应用不恰当的话,把问题还搞复杂了。所以定就非常重要了。有定当然就有慧,智慧现前,它对于正道及助道法,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文里面特别为我们提出,叫我们要用「四念处观」,这句话简单的说,就是要有正确的宇宙人生观,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怎么会有错误!
『五力者。信根增长,能破疑惑,破诸邪信,及破烦恼,名信力。精进根增长,破种种身心懈怠,成办出世大事,名精进力。念根增长,破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定根增长,能破乱想,发诸事理禅定,名定力。慧根增长,能遮通别诸惑,发真无漏,名慧力。』
「五力者」,前面只是有根,有根就能修了;有力,那是你修行有了功夫。「信根增长」,像树一样,树苗的时候还没有力,只能说它是根。为什么?大风吹的时候,它抵挡不住。像我们种这个树苗,旁边还要用柱子来帮助它,扶持它。到它长成,它就有力量,风吹不动了,它有力量。用这个来做比喻。「信根增长,能破疑惑,破诸邪信,及破烦恼,名信力。」诸位要记住,五力是从五根变出来的,五力到真正智慧现前,这个真智慧就将信根产生力量...(净公上人《弥陀要解》讲记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3集》)
...障碍。
『智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名择法觉分。』智慧从哪里来的?诸位一定要晓得,五根最后一个是智慧,五力最后一个也是智慧,这个智慧就是从根、力里面产生。由此可知,如果没有根、没有力,你就没有这个能力来区分一切法的真妄。说一个真妄,这里面包括得很多,像邪正、是非、善恶、偏圆,都在这个意思当中。必须有真实的智慧,他才能够观察,才能够简别,我们应该要修学哪一种法门。对于法固然要用智慧观察,对自己的根性,同样也要用智慧观察,决定不是感情用事,人家学什么,我要跟着学什么。人家学得有成就,我们跟的人未必有成就。原因就是「法」未必能契合自己的根性,这是必须要知道的。所以这个地方讲的智慧,他不用别的,特别用「菩提」这个字样,是非常有道理的,使我们不至于发生误会。
「诸法」是一切法,这里面不仅是包括出世间法,连世间法也包括在其中。三十七道品,前面三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我们好懂,也容易修学。这个地方就难懂,也难学了。原因在哪里?就是我们没有真实的智慧,一切诸法真妄邪正很不容易辨别。因此,往往我们选择法门就选错了。选错了,对于我们损失很大,至少我们的时间、精力都浪费了。如果觉悟得快,回头得快,那还算相当幸运;假如是执迷不悟,不知道回头,那这一生都空过了,一生都不会有成就。由此可知,这个关键实在是非常之大。没有智慧,如果真正有善根、有福德的人,他也能成就。有善根的人他能信,有福德的人他肯修,所谓是老实忠厚人,这种人容易成就。特别是净宗这个法门,自古至今念佛往生的,一大半以上都是凭着善根福德而成就的;也就是说,他心地真诚、恭敬,听到这个法门,虽然他没有深入去了解、去研究,但是他相信圣言量,相信佛菩萨不会骗人,相信这些祖师大德也不会骗人,教我念这句阿弥陀佛,我就老实念。「老实」就是成功的秘诀。说到知识分子,那就...(净公上人《弥陀要解》讲记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4集》)
...也无需要睡眠。那么由此可知,极乐世界这一些众鸟说法是不间断的,六时出音就是不间断的。换句话说,那个地方的熏习,完全是大乘佛法的熏习,一乘妙法的熏习,所以能成就得快呀!道理就是在此地。
那么他的说法可以说是无量无边的法门。本经里面只略说了一个纲领,那么这个纲领,通大小乘的,就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是说的什么呢?说的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换句话说,一切佛法都可以用这个三十七道品统摄。所以这个三十七道品并不仅限于小乘法,这一点诸位要特别留意。那就是说大乘法里面也不外乎三十七道品。世尊不说四摄六度这些大乘法门,而说这个三十七道品,这个里面的用意也很深。那就是告诉我们,学道要从根本法修起。虽然修的是大乘│上上乘,但是千万不可以疏忽根本法,就是基础的佛法,他有这么深的意思在。
那么经里面是从五根五力讲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