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7-11-12 19:18:34
|
只看该作者
你会投生到哪里去?’而我也不知道这点。”佛陀再次称赞该少女正确地回答了他的问题。
佛陀接着问:“姑娘,当我问你‘你不知道吗?’时,为什么你答‘我知道’?”这时该少女答道:“世尊,我说‘我知道’是因为我知道我肯定会死。”佛陀又称赞该少女正确地回答了他的问题。
最后佛陀问:“当我问你‘你知道吗?’时,为什么你答‘我不知道’?”这次该少女答道:“世尊,我说‘我不知道’是因为我只知道我肯定会死。然而何时死亡,是在黑夜或白天,是在早上或其他时候,这我不知道。”佛陀第四次称赞该少女正确地回答了他的问题。
佛陀向此人群说道:“你们这么多人都无法理解她的话,而只懂得发牢骚。无慧眼者无法知见。反之,具备慧眼者能够知见。”然后佛陀诵出《法句经》中的第174首偈:
这世界是盲目的,
在此中能洞察之人很少。
就像只有少数的鸟能逃脱罗网,
只有少数几人能去到天界。
听了佛陀所诵的偈,该少女即证悟了须陀洹果。然后,在前往父亲的店时,她发生意外死了,死后投生到兜率天。她的父亲不曾思惟死亡,也不曾见过佛陀。当他看到女儿倒在地上、染满血迹的尸体时,不禁悲从中来。他哭着去见佛陀,告诉佛陀所发生的事情。他说:“世尊,请解除我的痛苦。”
佛陀说:“居士,别再伤心。在这无始轮回里,你因为女儿死亡而流下的泪水,已经多过这世间所有海洋之水。”佛陀给这位织工一番有关生死轮回的开示。闻法后,该织工的心平静了下来,请求佛陀为他剃度为比丘。不久之后,他就完成了比丘的任务,成为一位阿罗汉。
在训诫该群听众的时候,佛陀提及“能够知见者”与“无法知见者”。织布女的生命充满思惟死亡的智慧,她能够知见,拥有智慧,因此能够证悟须陀洹果而逃脱罗网。反观那群得以亲见佛陀的听众,他们并不注重佛陀的劝导,生命中缺乏思惟死亡的智慧,不能够知晓,只会对该少女发牢骚。她父亲的生命中也缺乏思惟死亡的智慧,不能够知晓,因此才会悲伤。换言之,他会悲伤不是因为其去世的女儿,而是因为他自己的盲目、愚痴。然而,他还算是有些智慧,因为他懂得去寻求佛陀的帮助。
佛陀没有说:“噢,可怜的人,真可怜!但不要紧,你还可以多生几个孩子。”这些是愚痴的话,魔鬼的话。这么说,只会增加悲伤父亲的愚痴,并令他受苦而已。
相反地,佛陀帮助悲伤的父亲了解生死轮回的真实性,藉此帮助他唤醒智慧。通过智慧,织工克服了悲伤;通过智慧,他成为一位比丘;通过智慧,他精进地禅修;通过证悟至上的智慧,最终得以完成比丘的任务,以智慧断除一切忧愁与死亡。
愚痴与智慧到底藏在哪里?它们藏在心里。喜悦与忧愁到底藏在哪里?它们藏在心里。每当佛陀向我们解释真实法时,我们都回到心的世界。在《法句经》的第一首偈里,佛陀就已经说:“心是诸(名)法的前导者,心是主,诸(名)法唯心造。”
苦始于心,亦终于心。举例而言,古代权威性的巴利圣典(《清净道论》第16品)如此分析“愁”:
“愁”是丧失亲人等心中之燃烧。虽然其义与“忧”同,它以“内在之燃烧”为相,以“完全地燃烧心”为作用。它呈现为“持续的愁”。愁是痛苦的,因为痛苦潜藏于愁之中,也因为痛苦是基于愁而产生。
它如此分析“忧”:
“忧”是精神的痛苦。其相是“精神上的压迫”,其作用为“困扰心”。它呈现为“精神的折磨”。忧是痛苦的,因为痛苦潜藏于忧之中,也因为忧带来身体的痛苦。遭受精神上痛苦折磨的人,会拔掉自己的头发、悲泣、捶胸、伤心地挥舞双手。他们会跳楼、跳山崖自杀,用刀自杀,喝毒药自杀,上吊自杀,自焚及遭受许多种的痛苦。
“愁”是心中之燃烧,“忧”是精神的痛苦。愁燃烧心,忧则压迫心。愁持续不断,忧则导致我们悲泣、想要死亡,因为我们感到不能承受它。忧导致我们的心困扰。巴利圣典更进一步说,忧会产生,是因为我们尝试排斥那些压迫我们心的痛苦。
这产生忧的排斥,是排斥真实法的愚痴,越愚痴就越痛苦。在《法句经》的第62首偈中形容愚人时,佛陀说:“(执着的)愚人想:‘我有儿子,我有财富。’事实上,他自己也不是自己的,儿子与财富又怎能是他的呢?”
他自己也不是自己的,因为他必定会死亡,然而愚痴的男女并不了解这一点。愚痴男女的皈依处是儿女、丈夫或妻子、男朋友或女朋友、家、车、财富及其他物质资产。愚痴的男女,甚至没有思惟一下死亡随时会来临,不会想应该像那织布女一样,了解自己与别人都肯定会死,了解自己并不知道自己与别人何时会死。
总有一天,我们必须与父母、子女、男或女朋友、祖父母、朋友及同伴们生离死别,甚至包括我们所养的鱼儿与看门狗。不是我们先死,就是他们先死,离别的时刻迟早会来临。
这生命的法则是很明显的,只是我们感到很难接受它。无法接受这永恒的生命法则,是导致我们忧愁的原因。我们渴望安全感与快乐,但由于自己的愚痴,我们只会遭遇厄难、感到忧愁。
为何我们得不到我们所渴望的安全感与快乐?因为我们在错的地方寻求它们。佛陀在《中部·圣寻经》里说:
诸比丘,寻觅有二:圣寻与非圣寻。
何谓非圣寻?
于此,必须遭受生者,寻求必须遭受生之物;
必须遭受老者,寻求必须遭受老之物;
必须遭受病者,寻求必须遭受病之物;
必须遭受死者,寻求必须遭受死之物;
必须遭受愁者,寻求必须遭受愁之物;
必须遭受烦恼者,寻求必须遭受烦恼之物。
佛陀解释,必须遭受生、老、病、死、愁及烦恼的,是相同的东西。关于死亡,佛陀说:“什么是必须遭受死亡之物?妻子、孩子必须遭受死亡,男奴、女奴、羊、鸡、猪、象、牛、马、驴与金银必须遭受死亡。至于执着、贪恋及全心全意把自己奉献给这些东西的人,他们自己必须遭受死亡,却寻求必须遭受死亡之物。”
佛陀解释,我们在拥有危害与痛苦之物中寻求安全与快乐。例如,我们在另一人的身上寻求快乐,但是此人必须遭受生,由于生,此人必须遭受老、病、死、愁与烦恼,而这些,就是我们在此人的身上寻求快乐时,所获得之物。这好比在香蕉树上寻找芒果,肯定找不到芒果,只能找到香蕉而已。芒果不可能长在香蕉树上,因为这是违反自然法则的。
在世间,我们所寻求的一切东西,无论是人、动物或没有生命的东西,都必须遭受生、老、病、死、愁与烦恼。寻求这些东西是“非圣寻”。接着,佛陀解释圣寻:
“何谓圣寻?于此,必须遭受(生、老、病、死、愁与烦恼)者,在了解必须遭受(生、老、病、死、愁与烦恼)之物的危害之后,寻求不生、不老、无病、不死、无愁与无烦恼、解脱束缚的至上安全处——涅槃。这即是圣寻。”
这是佛陀的范围,是第三圣谛,也是八圣道分的目的。佛陀解释,当他还是一位凡夫悉达多太子时,也跟别人一样,向世间寻求安全及快乐。唯有在思惟之后,他才醒悟必须于它处寻求安全,这是为何他出家,这是为何在听到自己成为人父时他会出走。他深知儿子会成为把他紧系于世间的束缚,因此他没有见到儿子的脸就出走了。
如佛陀所说,唯一能够一劳永逸断除忧愁的办法,就是证悟涅槃。因此佛陀要成立僧团。然而,在我们之中,只有少数人肯出家。虽然如此,我们可以从基本的步骤开始。通过了解涅槃是愚痴的灭尽,用更多的时间来培育智慧,从事圣寻;花较少的时间培育愚痴,减少非圣寻。我们从持戒开始。拥有了戒行就能够培育定力,拥有了定力就能够培育智慧。
通过智慧,我们了解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当无常法则显现在我们或其他人身上时,我们不会排斥真实法,因为我们已经皈依真理、皈依佛法。我们已经停止皈依追求永生、快乐等梦想。心安住于真理时,他不会排斥真理,也不会燃烧。织布女思惟真理,培育智慧,知晓真理而获得解脱。她那悲伤的父亲,恭敬地聆听佛陀解释真理,知晓真理,因此其心不再燃烧。以智慧知见真理,是克服忧愁的唯一方法。这就有如佛陀在《法句经》(第277首偈)中所说:
诸行无常。
当以智慧知见这点时,
他就会对苦(即五蕴)感到厌倦。
这即是朝向清净之道。
从舍利弗尊者和优陀罗的对话当中,就可看到一个以智慧克服忧愁的例子。优陀罗是一位女居士,又名为难陀母。佛陀称赞她为禅那第一的在家女弟子。她通过禅修培育的智慧使她成为斯陀含圣者。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去她家托钵,她告诉舍利弗尊者,有位具备大神力的天神跟她说话,因此舍利弗尊者称赞她。她对尊者的赞叹如此回答(这是一位母亲之话):
“尊者,这并不是发生在我身上唯一奇妙的事,事实上还有另一件奇妙之事。因为某个原因,国王把我亲爱的宝贝,独生儿子难陀捉去杀死。然而,在我的孩子被捉、被绑及被杀时,我的心中一丝困扰也没有。”
对一般的母亲来说,只要这些事的其中一项发生就是一个恶梦,但由于禅修的力量,难陀母的心毫不受困扰。为什么呢?因为她并不皈依儿子,而是皈依真理,即佛法。
真理不会遭受生、老、病、死、愁与烦恼。它是一个安全的皈依处。
佛陀在晚年时患上了重病。当他复原后,阿难尊者告诉佛陀:“世尊,看到世尊病重,我感到不知所措,一切事物对我来说都变得模糊不清了。”
佛陀说:“阿难,如今我已经老朽……已经来到生命的终点。现在我都八十岁了。”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自己已经老了,就快去世了,他也示现遵循无常的法则。
佛陀接着说及僧团:“故此,阿难,你当自立为岛,自为依归,不以他人为依归;立法为岛,以法为依归,不以他事为依归。”
佛陀跟阿难尊者说,比丘们不应以老得快死的人身佛为依靠。如是,我们又怎么可以皈依父母、子女、丈夫或妻子、男或女朋友、房子、车、电脑、工作、金钱、乃至比丘?我们必须遵循佛陀的劝导,皈依法身佛,皈依戒定慧。简而言之,我们应当皈依自己身口意的善业。思及这点,且让我以《法句经》的第302首偈来结束这段开示:
成为比丘是很难得的,能乐于比丘生活更是难得。
艰难的俗家生活是痛苦的,与不同等之人相处是痛苦的。
漫无目的的生死轮回带来痛苦,故此别做漫无目的轮回的旅人,别做追求痛苦之人。
第六讲 现代贪欲
有人要求我做有关贪、嗔、痴的开示。我们根据佛陀在《中部·大苦蕴经》里对贪欲的分析,开始讨论。
从(五戒)第三戒里,你们已经明白什么是“欲”(kama)。“邪欲行”是指“不正当的欲乐行为”。“欲”(kama)这一字通常译为“贪欲”、“欲乐”或“欲欲”。因为贪欲是人界、修罗界、畜生界、饿鬼界、地狱界及天界的特征,所以他们是欲界。梵天界不属于欲界。
我们将要探讨的是佛陀对人界之贪欲的分析。佛陀解释贪欲如何获得满足,贪欲的危险及解脱贪欲。我们将逐一讨论它们,并举出例子证明,佛陀的分析在今时今日仍然实用,并不需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更改——佛法是不受时间限制的。
首先,佛陀解释贪欲如何获得满足。明白这一点很重要,不明白它,就不能够理解其他的。佛陀说:“诸比丘,何谓贪欲之满足?贪欲有五种。是哪五种?眼睛识知的颜色;耳朵识知的声音;鼻子识知的气味;舌头识知的味道;身体识知的触觉。”
佛陀说它们都是:所希求、所欲求、所喜、所爱,与欲乐相关及导致贪欲的。
佛陀解释贪欲如何运作。人是由于“渴爱”才投生到欲界来。我们渴爱的业报,就是我们拥有眼、耳、鼻、舌、身五种器官。眼、耳、鼻、舌、身是我们渴爱的孩子,而它们唯一的作用就是满足我们的贪欲:看颜色、听声音、嗅气味、尝味道及感受触觉。满足我们愚痴的想法,渴望所认为的美丽事物。
贪欲显现为不断想要享受,观看美丽东西的欲念:我们追求与享受观看,拥有美丽眼睛、皮肤、牙齿、手足、笑容的男人女人、男孩女孩。我们喜欢看自己身上的这些特征,因此人们会穿上等质料、色彩美丽的衣服,来展示自己美妙的身材。这是为何人们赚取许多钱,用来购买化妆品等等的原因。我们认为自己或者他人身体美丽的想法,是贪欲的重要部分。然而,我们也想要观看其他美丽的东西:美丽的天空、美丽的山、美丽的道路、美丽的建筑物、美丽的房间、美丽的家具、美丽的车、美丽的巴士、美丽的飞机、美丽的花、动物、图画、雕像等等,总之说之不尽。供养的食物也被排得很美观,以便激起对它的贪欲。如果我们随便把食物丢进盘里,它看起来不会可口,所激起的不是贪欲,而是嗔恨——嗔恨那个把美丽的食物弄得乱七八糟的人。
贪欲也能表现为想,喜欢不断享受美妙的声音,这是为何唱片公司这么多的原因。在现今,拥有播音机、录音机、光碟机是很正常的事。我们在家里有,在车里有,在办公室里也有。我们甚至把它们放在袋子里,将耳机戴在耳朵上四处走。只要携带小型放音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听取美妙的声音,我们也认为这样会令我们感到快乐。
至于香味,我们则往花儿、香水等物品里找。几乎每个人的车里都有一瓶香水,以便车内充满香气。现在,要找一块没有香味的肥皂是很难的。在日本,有许多女人吃特制的药丸,以使她们的粪不会有臭味——她们甚至要自己身体排出来的废物不会有臭味。
我们对美味的贪欲,体现在我们对食物的态度上。我们不只用食物来维持色身,也用来享受欲乐。食物这项欲乐的来源是无量的,其中一个后果是,有许多人都超重,并死于因为饮食不节制而产生的疾病。
我们对美妙触觉的贪欲,从以下的例子可以看出:许多在我们头上旋转的风扇,汽车、家、办公室、商店、体育室、戏院等等场所里的冷气机。在气候寒冷的国家,人们需要的则是暖炉。
佛陀说满足贪欲是快乐的一个来源。但是美丽的颜色、悦耳的声音、扑鼻的香味、美妙的味道、美好的触觉,是否能够随意出现?在欲界天里是如此,但在人间并非如此。在这里,要获得那些欲乐之物,必须付出许多努力,遭受许多苦难。这就是“贪欲之险”。
佛陀说贪欲的危险,与我们四周所看到之物有关,也与在报章上所读到的新闻、在电视上所看到的节目有关。佛法是不受时间限制的。无论在何时何地,它都是如此。请细心聆听。
佛陀说道:“诸比丘,何谓贪欲之险?在此,诸比丘,人无论是在查账、会计、算数、耕种、经商、箭术、皇家服务或其他技能,此人必须面对寒冷与炽热,遭受牛蝇、蚊子及爬虫咬伤,遭受风吹日晒,面对饥饿致死的风险。这就是贪欲之险,是当下可见的一团苦,其以贪欲为原因,以贪欲为来源,以贪欲为根基,其因就只是贪欲而已。”
佛陀讨论潜藏于我们工作环境里的危险。农夫、渔夫、猎人、园林工人、板厂工人等,每天都可能遭受这些危险。虽然工业化已经减少了来自自然界的危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