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前的学校都是官办的,受教育者都是贵族子弟,一般老百姓的孩子是没有资格进学堂的。孔子创办私学,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进步口号。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受到教育,没有贫富贵贱和国别的限制。他的学生中,有鲁国的颜回、陈国的颛孙师 、齐国的公冶长、宋国的司马牛、吴国的子游、楚国的公孙龙;还有一贫如洗的原宪、富商子贡、贵族盂懿子;野人子路、盗贼颜涿聚等。 孔子认为,人一生下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人之所以各不一样,都是后天的影响所造成的。 有一天,曲阜城外互乡的一个小男来求见孔子。因互乡是鲁国有名的风俗败坏的乡村,所以许多弟子不主张孔子接见小男孩。孔子没有理会弟子们的劝说,就派颜回把小男孩喊了进来。小男孩进得门来,很有礼貌地向孔子行了礼。孔子问他:“你来见我有什么事吗?”小男孩答道:“我父亲让我来问问先生,小孩子到几岁才可以上学呢?”孔子一听这问话,就满心欢喜地答道:“只要能认得文字,听得懂我的讲义就可以了,年龄大小都是无关紧要的。”小男孩谢了孔子。出了学馆。孔子见弟子们还在议论纷纷,就说:“我也知道互乡是个坏地方,但是这儿童是纯洁的。他诚心诚意来见我,我只看他眼前的诚心,不问他以前的好坏,我只让他进来相见,不问他出去是做恶还是为善,有什么可非议的呢?你们想,假如我把这小男孩拒之门外,那么生长在不良风俗之乡的人都不敢来见我,岂不是阻塞了他们要改邪归正的道路吗?”一班弟子听了,再也不敢胡言乱语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