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天台宗会义辑要-曾其海著
《法华经》天台宗会义 《序品》第一(1)作者:曾其海 《法华经》天台宗会义
《法华经》自在中土译出后(尤其是罗什什译本),深受朝野欢迎。南北朝研究《法华经》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不少人“皓首穷经,不知老之将至”。各家大师对它多有注疏,如:刘宋道生著《法华略疏》二卷,梁光宅法云著《法华义记》八卷,三论宗法藏著《法华玄论》十卷、《法华义疏》十二卷,唯识宗窥基著《法华玄赞》十卷等。还有日本圣德太子著《法华义疏》四卷,最澄大师著《法华大意》一卷;新罗元晓著《法华宗要》一卷等。
各家注疏,或长或短,悉不及天台一家,天台智者大师(智顗)著《法华玄义》十卷(或作二十卷),《法华文句》十卷(或作二十卷)。智者以其高迈的见解,独特的视角,独树一帜的方式方法,使《法华》经义朗然洞彻,令各家注疏“众义冷然”。智者的《玄义》、《文句》由其门人章安灌顶记录成文,后人评价章安,不异于“阿难结集”。智者大师,辩才敷演,章安大师笔力古朴。初心之士,对卷茫然。至荆溪湛然著《法华玄义释签》、《法华文句记》,二书虽文义俱深,然文字仍有六朝风气,非一般人所能了解。夫《法华》一经,义深幽远,智者大师契其源,章安大师记其要,荆溪大师阐其旨。《法华经天台宗会义》的体例是:先释经题、品题,再释经文。经题的解释以湛然的《法华玄义释签》为依据,简略如智颤的《法华玄义》节要。
《序品》第一
序,有次、由、述三义。它冠于经首,为次序(即代表顺序,排在前面);放光六瑞,起发之端,为由序(即发起撰写文章的缘由);问答释疑,正说弄引,为叙述。具此三义,故称作序。品,梵音云跋渠,汉语译为品。意义相同的文句归为一类,聚在一段,故名为品。佛经的品,或佛自唱品,如药王本事品;或佛弟子结集所成,如妙音品、观音品;或译人添足而成,如大品般若。第一者,由于它置于经文诸品之首,故言第一。
对本品的文字从三个层面作阐述,即:先通叙迹本二门、再别说迹本二门、又流通迹本二门。阐释的方法,按照智者大师的“四意消文”的解释方法,即:因缘释、约教释、本迹释、观心释。为什么要采用智者大师的四种解释呢?因为太广则令人生畏,太略则意义表达不周,而“四种解释”(四意消文)刚好折衷了广和略,令人生智明义。
因缘,亦名感应。如果众生没有机缘,佛法在眼前也视而不见。感应能使佛、众生交互作用,所以要采用因缘释。《大经》云:“慈善根力,有无量门,略则神通。”这里所渭的“神通”,即是感应的“应”。众生十方机感,旷若虚空,教法弥广,以神通(应)结缘。今娑婆国土,音声佛事,则甘露门开;依声教释,则以金口为本。故要因缘释。
本迹,应机设教,然教有权实、浅深。将本望迹,机多教异,其迹必文,只能望指存月,亡迹寻本。迹多虽广,论本唯一。如果不把本、迹折衷(中观),则寻迹迹广,徒自疲劳;寻本本高,高不可及。故要本迹释。
观心,众生之感,佛之应,感应只是结缘。众生要逮得己利,必须实践观心。否则,如数他宝,自无半文钱。故要观心释。
约教,教有藏、通、别、圆,教法不同,得果有异。故要约教释。
《方便品》中“十方诸佛,约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此是证“因缘”。《方便品》中“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此是证“约教”。《大经》中“粗言及软语,皆归第一义”,此是证“本迹”。《寿量品》中“今天、人、阿修罗,皆谓我少出家,去伽耶城不远,得三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以斯方便导利众生”,此是证本迹。《五百弟子受记品》中“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实自净佛土,示众有三毒。又现邪见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此则证法师、弟子皆明本迹。《譬喻品》中“若人信汝所说,即为见我,亦见于汝,及比丘僧,并诸菩萨,当知随有所闻,谛心观察,于信心中,得见三宝:闻说,是法宝;见我,是佛宝;见汝等,是僧宝也”,此是证观心。
且约三个时间段来开示因缘相:众生久远以来,便蒙佛善巧方便,令他们种下佛道因缘。然后加以培植,以方便权说,助显第一义而使之成熟。今日雨华动地,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又,久远为“种”,过去为“熟”,近世为“脱”,如《从地涌出品》等。再,中间为“种”,四味(醍醐)为“熟”,王城(王舍城)为“脱”。指今之悟人者。再次,今世为“种”,次世为“熟”,后世为“脱”,指未来得度者。其间,节节作三世、九世,为种、为熟、为脱,因如是等因缘,故有“序分”。众生见希有瑞,欲闻具足道。佛为应众生之感,乘机设化,开示悟人佛之知见,所以有“正说分”。非但当时获大利益,即使后五百岁,也能远沾妙道,所以有“流通分”。
再约三段来开示约教相:此序非为人、天所作,亦非为二乘小道所作,亦非为即空通三所作,亦不为独菩萨法所作,乃为舍方便但说无上佛道而作。“正宗分”的正,不指世间为正,不指萤光析智(三藏教)为正,不指灯炬法体智(通教)为正,不指星月道种智(别教)为正,乃指日光一切种智(圆教)为正。同样,此“流通分”的流通,亦非为杨叶、木牛、木马而作流通,亦非流通“半”字教(三藏教),亦非流通“共”字教(通教),亦非流通“别”字教(别教),纯是流通圆满修多罗“满”字法也(圆教)。
再约三段开示本迹:久远行菩萨道时,是宣说古佛的《法华经》。古佛的说法,亦针对众生根机,分为上、中、下,亦有本、迹之说。万古长空,佛佛相续,是则无穷。今特取释迦成佛时所说的《法华经》,释迦所说的《法华经》亦针对众生的不同根机,分为上、中、下宣说。专名为上,名之为本;中间行化,助大通智胜、燃灯等佛,宣扬《法华》三分者,但名为中、为迹;今日王舍城所说《法华》上、中、下三分,但名为下、为迹。
再约三段开示观心相:当约己心,论戒、定、慧三分。修行,则戒初、定中、慧后;法门,则慧为本,定戒为迹。戒、定、慧又可以各作三分:戒分前方便、白羯磨、结竟;定分二十五缘、正观、历缘;慧分空序(分)、中正(宗分)、假为流通(分)。
若无因缘释,则尚不殊外计。因缘释即四悉檀,开显四悉(檀),则一道无外。若无约教释,则不辨圆偏、大小,故须明之,以彰妙典。若无本迹释,则不明期教中所谈身土,无非迹施。只有开迹显本,指彼大通。若无观心释,何以一一法句人心成观?何以观与经合,方知天台一部《止观》是“法华三昧”之筌蹄?总之,只有运用智者大师“四意消文”的解释方法,方可略显一部《法华经》的旨归。下面解释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如是,指所闻的法体;我闻,指能持之人。一时,指说法者和听法者处于同一时间。佛,指说法的主体。王舍城耆阇崛山,指说主、听主同处的地方。下文的“与大比丘众”等,是闻持之伴。这便是通常说的“五事冠经首”。
因缘释“如是”:三世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所说经的开头,都为“如是我闻……”,诸佛道理相同,不与世争。这是世界悉檀(随顺众生,令生喜悦)。举时方令人生信者,此为人悉檀。佛经“如是”二字开头是对破外道经典以“阿欧”(无有)二字开头。此对治悉檀。“如是”,又是信顺之辞,信则所闻之理会,顺则师资之道成。此即第一义悉檀。
约教释“如是”:各种经的内容不同,“如是”亦异。若云:佛明俗有文字,真无文字。阿难传佛俗谛文字,与佛说不异,故名为“如”。因此俗文,会真谛理,故名为“是”。这是三藏教经首所明的“如是”。若云:佛明即色是空,空即是色,色空空色,无二无别。“空色不异”为“如”,即事而真为“是”。阿难传佛文不异为“如”,能诠即所诠为“是”,这是通教经首所明的“如是”。若云:佛明生死是有边,涅槃是无边。出生死有边,人涅槃无边。出涅槃无边,人于中道。阿难传此出有入无,出无入中,与佛说不异为“如”,从浅至深,无非为“是”。这是别教经首所明的“如是”。若云:佛明生死即涅槃。亦即中道。况复涅槃,宁非中道。真如法界,实性实际。遍一切处,无非佛法。阿难传此,与佛说不异,故名为“如”。如如不动,故名为“是”。这是圆教经首所明的“如是”。
约本迹释“如是”:空间十方,时间三世,纵向横向,过去遥遥,现在漫漫,未来茫茫。何处是“本”?何处是“迹”?释迦最初成道所说经首“如是”,是“本”。中间作佛所说之经、今日所说之经首“如是”,都是“迹”。又,阿难所传“如是”,也是“迹”。佛所说“如是”,是“本”。又师弟通达如是,非始今日,亦非中间,是“本”。而中间、今日,是“迹”。
观心释“如是”:观前面的四悉檀(因缘释)、本迹、约教等诸“如是”义,悉是因缘生法。缘生即空,这是通教的“观”。因缘即空即假,这是别教的“观”。二观为方便道,得人中道第一义。双照二谛,这既是通教又是别教的“观”。上来悉是中道者,这既非是通教也非是别教的“观”,而是圆教的“观”。
因缘释“我闻”:《大论》云:“耳根不坏,声在可闻处。作心欲闻,众缘和合,故言‘我闻”,。此为世界悉檀。阿难登座称我闻,大众皆悲号。适见如来,今称我闻。这是为人悉檀。阿难与佛相似,短佛仅三指(一指二寸),众疑释尊重出,或他方佛来,或阿难成佛了。当阿难说“我闻”,则三疑皆释。这是对治悉檀。无我无闻,这是第一义悉檀。
约教释“我”:《释论》明凡夫三种称我:谓我见、我慢及世流布名字我。学人无我见,剩下二我。无学人并无我慢,只剩下一我。今阿难闻法寸,是学人。因此无我见,能伏我慢。但随世俗名字,称我,这没什么错。这是用三藏教释“我”。《十住毗婆沙》云:“四句称我,皆堕邪见。佛正法中,无我谁闻?”这是通教释“我”。《大经》云:“阿难多闻士,知我、无我而不二,双分别我、无我。”这是用别教释“我”(不二是登地,双照是地前)。又,“阿难知我、无我而不二。方便为侍者,传持如来无碍智慧,以自在音声,传权传实,有何不可?”这是用圆教释“我”。又正法念经名三阿难:阿难陀,意为欢喜,持小乘藏;阿难跋陀,意为欢喜贤,受持杂藏;阿难娑伽,意为欢喜海,持佛藏;《阿含经》汜有典藏阿难,持菩萨藏(大乘)一人具四德,传持四法门。
本迹释“我”:若未会人,可以说阿难随世名我。若发迹显本,空王佛所同时发心,方便示为传法之人。
观心释“我”:观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者,我无我也。即假者,分别我与无我。即中者,真妙我。
因缘释“闻”:阿难于佛得道夜出生,侍佛仅二十余年。未侍佛时,应是不闻。《大论》云:“阿难集法时,自云:佛初转法轮,我尔时不见。如是辗转闻,当知不悉闻也。”闻与不闻不一样,未闻者乐欲,已得闻者生喜,这就是世界悉檀。旧解云:“阿难得佛觉三昧力,自能闻,这是为人悉檀。”《报恩经》云:“阿难求四愿,所未闻经,愿佛重说。”又云:“佛口密为说也。”《胎经》云:“佛从棺出金臂,重为阿难现人胎之相。”诸经皆闻,即对治悉檀。此经又云:“阿难得记,即忆本愿。”持先佛法,皆如今也,即第一义悉檀。
约教释“闻”:欢喜阿难,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亲承佛旨,如仰完器。传化人,如泻瓶。此传闻闻法(三藏教)。欢喜贤阿难,住于学地,得空无相愿,眼耳鼻舌诸根不漏。传持闻不闻法(通教)。典藏阿难,多所含受,如大云持雨。此传持不闻闻法(别教)。欢喜海阿难是多闻,自然能了解常与无常。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菩萨具足多闻。佛法大海水,流人阿难心。此传持不闻不闻法(圆教)。今《法华经》是海阿难,持不闻不闻之妙法。
本迹释“闻”:如上条“约教释”中的四闻,皆以“迹”引,而“本”地不可思议。因为“本”事高难量,理深难思。
观心释“闻”:观因缘法,是观闻闻;观空,是观闻不闻;观假,是观不闻闻;观中,是观不闻不闻;一念观,是圆妙之观。
因缘释“一时”:肇师(僧肇)云:“法王启运嘉会之时,此世界悉也。”《论》云:“迦罗是实时,示内弟子寸食时著衣者,为人(悉檀)也。三摩耶是假时,破外道邪见者,对治(悉檀)也。”若时与道合者,第一义(悉檀)也。
约教释“一时”:“见谛”以上,“无学”以下,叫“下一时”;若三人同人第一义,叫“中一时”;若“登地”以上,叫“上一时”。若“初住”以上,叫上上一时”。今《法华经》是上上一时。
本迹释“一时”:前面提到的“一时”,都是“迹”。只有久远实得之“一时”,才是“本”。
观心释“一时”:观心,先空、次假、后中,是次第观心;观心,即空、即假、即中,是圆妙观心。但这是“粗妙”,因为各有观与境合,名为“一时”。相即的观心,才是《法华经》的观心。
因缘释“佛”:东天下富而寿,西天下多珠宝多牛羊,北天下无我所、无臣属,如此时处,不感佛出。八万岁寸,乃至百岁时,南天下未见果而修因,故佛出其地。这是世界悉檀。佛出世,则有刹利、婆罗门居士,四天王乃至有顶归依,这是为人悉檀。三乘根性人,感佛出世,佛为他们永度生死,这是对治悉檀。佛于法性,无动无出,能令众生感见动出,这是第一义悉檀。
约教释“佛”:佛知觉世间、出世间总相、别相。觉世即苦集,觉出世即道灭。亦能觉他,身丈六,老比丘像,即三藏(教)佛自觉、觉他;带丘像,现尊特身,一念相应,即通(教)佛自觉、觉他;单现尊特相,坐莲华台受佛职者,即别(教)佛自觉、觉他;隐前三相,唯示不可思议,如虚空相,即圆(教)佛自觉、觉他。故《像法决疑经》云:“或见如来,丈六之身(藏);或见小身、大身(通);或见坐莲华台,为千百亿释迦说心地法门(别);或见身同虚空,遍于法界,无有分别(圆)。即此义。”
本迹释“佛”:一佛为“本”,三佛为“迹”。中间示现,屡屡生灭,皆是“迹”也。
观心释“佛”:藏、通、别、圆等四观,即四教佛。
因缘释“住”:住者住忍土王城,这是世界悉檀。住者住十善道,住四禅中,这是为人悉檀。住者住三三昧,这是对治悉檀。住者住《首楞严》,这是第一义悉檀。
约教释“住”:三藏(教)佛从析门发真无漏,住有余、无余涅槃。通(教)佛,从体门发真无漏,住有余、无余涅槃。别(教)佛,从次第门人,住秘密藏。圆(教)佛,从不次第人,住密藏。前三佛,能、所皆粗,后一佛,能、所皆妙。今《法华经》是圆佛住于妙住。
本迹释“住”:三藏佛应涅槃,慈悲垂迹,生身住世。通佛誓愿慈悲,度众生作佛事。别、圆佛,皆慈悲熏法性,悯众生故,垂应法界。当知四佛,住“本”佛住,因行慈悲,住于忍土王城,这叫“迹”住。
观心释“住”:观住于境,或住无常境。即空、即假、即中等境。
因缘释“王舍城耆阇崛山”:(略)
约教释“王舍城耆阇崛山”:《像法决疑经》云:“一切大众所见不同,或见娑罗林地,悉是土砂草木石壁,或见七宝清净庄严,或见此林是三世诸佛所游行处,或见此林即是不可思议诸佛境界真实法体。”从此为例,四见不同,所住既然,能住亦尔。
本迹释“王舍城耆阇崛山”:“本”住王三昧三德之城,“迹”居忍土王城;“本”住三德大涅槃山,“迹”居灵鹫山。又,“本”、“迹”各有灵鹫山。《寿量品》云:“常在灵鹫山‘本也’。”
观心释“王舍城耆阇崛山”:王,即心王。舍即五阴。心王造此舍。如果析为五阴,则舍为空,既为空,则涅槃城。此观肤浅,如见土木。这是三藏教观。如体五阴,舍亦为空,空为涅槃城,这是通教观。如果观五阴舍,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之四德,常为诸佛之所游处,这是别教的观。如果观五阴即法性,法性无色受想行识,一切众生,即是涅槃,不可复灭。毕竟空寂舍,如是涅槃,即是真如实相,这是圆教观。又,色阴无知如山,识阴如灵,受、想、行三阴如鹫。观此灵鹫山无常,即是析观;观此灵鹫山即空,是体空观;观灵即智性、了因、智慧庄严,鹫即集聚,缘因,福德庄严;山即法性、正因不动,即别、圆二观。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与大比丘众”,是举其气壮。“万二干人”,是明其大数。“与”,是“共”义。《释沦》以七个一解释“共”,渭:一时、一处(世界悉檀)、一戒(为人悉檀)、一心、一见(对治悉檀)、一道、一解脱(第一义悉檀)。
三藏(教)一七一(同感佛时,同处鹿苑,同别脱戒,同一切智心,同无漏正见,同三十七道,同有余涅槃);通教二七一(分利钝,故利兼圆别。应云三七,但通是总说,同为一例);别教无量七一(自行、化他,横竖皆四门,门门四悉檀);圆教一七一(发心毕竟二不别故)。若未发“迹”,正是三藏教、通教中的七一;若一至开三显一,即得人圆教七一。
“大”,梵语叫摩诃。汉语叫大、多、胜。为天王等大人所敬,故言大;升出九十五种外道之上,故言胜;遍知内外经书,故言多。又,数至一万二千,故言多。今明有大道故,有大用故有大知故,故言大。胜,道胜、用胜、知胜,故言胜。多,道多、用多、知多,故言多。道,即性念处,大于一切智外道;用,即共念处,胜于神通外道;知,即缘念处,多于四韦陀外道(大,即世界悉檀;多,即为人、对治悉檀;胜,即第一义悉檀)。
约教释“大”(多、胜):大人所敬等,是三藏教的解释;大,大力罗汉所敬;多,遍知生灭,即无生灭法;胜,胜三藏、四门。这是通教的解释。大,体法大力罗汉所敬;多,恒沙佛法皆知;胜,胜二乘人。这是别教的解释。大,诸大菩萨所敬;多,法界不可量法悉知;胜,胜诸菩萨。这是圆教的解释。
本迹释“大”(多、胜):此诸大德,“迹”来辅佛行化,示作爱见中大、多、胜。欲引乳人酪,又作三藏教中大、多、胜。欲引酪人生酥,示《方等》中大、多、胜。欲引生酥人熟酥,示作转教《般若》中大、多、胜。欲引熟酥人醍醐,故作《法华》中大、多、胜。然其“本”地,大、多、胜久矣。
观心释“大”(多、胜):观心,空观为大;假观为多;中观为胜。又,直就中观,心性广博,犹若虚空,故名大;双遮二边,人寂灭海,故名胜;双照二谛,一心一切心,故名多。
“比丘”,含怖魔、破恶、乞士三义。魔乐生死,出家人乖于魔意,故名怖魔。出家人必破口七恶,故说破恶。在家,三种如法养命:一田、二商、三仕。出家人,佛不许如此,唯以乞自济,身安道存,福利檀越,故名乞士。三义相成,即比丘义(怖魔即世界悉檀,乞士即为人悉檀,破恶即对治悉檀,出界(三界)即第一义悉檀),初受戒,修定、修慧,已有破恶、怖魔乞士三义,非后心。此皆三藏(教)意。若历缘求真名之乞士,破障理之惑名之破恶,修此行,怖四魔这是通教义。若历三谛求理名之乞士,除通,别惑名之破恶,怖八魔、十魔,即别教义。若即生死求实相名之乞士,达烦恼即菩提名之破恶,魔界即佛界,是圆教义。
本迹释“比丘”:“本”登涅槃山顶,与无明痴爱、父母妻子别,久除五住,何恶不破。获真法喜,如食乳糜,更无所需。持中道,摄众生界,魔界降伏,即佛界如。“本”地功德已成就。为调伏众生,“迹”示五味比丘,传引众生。
观心释“比丘”:“观一念心,净若虚空,不为二边所碍,平等大慧,无住无著,这叫出家。以中观自资,活法身慧命,这叫乞士。观五住烦恼即是菩提,名破恶。一切诸边颠倒,无非中道,即是怖魔众”,梵语僧伽,汉语叫和合众,一人、二人、三人,皆不名僧,四人以上乃名为僧。事和无别众,法和无别理,佛常与干二百五十人俱,《释论》明四种僧:不依净命,名破戒僧;不解法律,名愚痴僧;五方便,名惭愧僧;苦法忍去,名真实僧。此中但真实僧(和合众,世界悉檀;佛常与千二百五十人俱,为人悉檀;《释沦》明四种僧,对治悉檀;此中但真实僧,第一义悉檀):
本迹释“比丘”:“本”与实相理和,又与法界众生机缘和;而“迹”为“半”字事理之僧。历五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之中,引导诸众生。
观心释“比丘”:初学中观,人相似位(六即果位之一),既未发真,惭第一义天,愧诸圣人,这叫有羞僧。观慧若发,这叫真实僧。若异此者,即前两僧(指破戒僧、愚痴僧)。
“万二干人”,说明数目(数异,世界悉檀;闻数生善,为人悉檀)。约教释“万二干人”;教别数同,故无异释。本迹释“万二千人”:“本”是一万二干菩萨,“迹”为一万二千声闻。观心释“万二千人”:观十二人,一人具十法界,一界又十界,即百界。一界各十如是,即千如:一人既千如,十二人即万二干法门。
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阿罗汉”,是说明果位。“诸漏”以下文字,是赞叹阿罗汉的德性。“阿罗汉”,或译应真,或译真人,或译无著,或译不生、应供,或不译。阿罗汉含有三义:一无生义,不受后有;二杀贼义,断尽见思;三应供义,堪为福田。以上理解是藏、通二教的意思。别教、圆教认为,非但杀贼,亦杀不贼(不贼,即涅槃。言不贼,是由二乘得名);不生于生,亦不生不生,无漏是不生;非但应供,亦是应供。是赞叹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以上的果德。
本迹释“阿罗汉”:“本”得不受三昧,不执著于二边,所以叫“不生”。断五住惑,所以叫“杀贼”。能福九道,饶益众生,所以又叫“应供”。至于方便度众生,历五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相续作不生、杀贼、应供,都是“迹”。又,“本”是法身,“迹”示己利;“本”是般若,“迹”示不生;“本”是解脱,“迹”示杀贼。“本”是平等大慧,无破不破,方能示迹诸教不生;“本”证解脱,无贼不贼,方能示迹诸味杀贼;“本”得法身,非应不应,方能示迹为应供。
观心释“阿罗汉”:空观是般若,假观是解脱,中观是法身。又,从假人空观,也有三义。乃至中道观,杀无明贼,不生二边心。供此类人,如供养世尊。《方等经》说:“供佛及文殊,不如施行《方等》者一食充躯。”此经又云:“毁赞佛,罪福犹轻。毁赞持经者,罪福甚重。”为什么呢?佛无食想,不为损益。施持经者,可延续报命。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两句,是赞叹杀贼之德。“漏”指三漏。“逮得己利”这句,是赞叹应供之德。三界因果,皆名为他,智断功德,皆名己利。己利具足,故成应供。“尽诸有结,心得自在”两句,是赞叹不生之德。诸有,即二十五有生处,结,即二十五有生因,心自在,则慧必自在。因为定慧具足,乃解脱之人。从“本”、“迹”看,不生不生,名大涅槃,烦恼漏尽,不复堕入二乘及凡夫地,即“本”不生。法身智断实相功德,名“本”己利。得王三昧,破二十五有,具八自在,名“本”杀贼。“迹”只示二乘之功德。从观心看,中道正观,不落空假二边,因此二边烦恼灭。衣珠秘藏,是己之物,也就是己利,正观中道,结贼则断。无结,故二边不能缚心,所以心自在。虽有烦恼,如无烦恼,不断烦恼而人涅槃,即其义。
其名曰:阿若侨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阿(少+兔)楼驮、劫宾那、侨梵波提、离婆多、毕陵迦婆蹉、薄拘罗、摩河拘绪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阿若”以下文字,是罗列名字。“如是”以下文字,是总括。列名部分,略举了二十一位尊者。佛诸弟子,圆备德智行,各从一德标名。
桥陈如,是姓。汉语的意思是“火器”,属婆罗门种性。火有二义:照,烧。照则暗不生,烧则物不生。此以“不生”为姓。阿若,是名。汉语的意思为已知或知无。若依二谛,即是知真。此以“无生智”为名。若依四谛,即是知灭,或译为得道。《增一阿含经》云:“我佛法中,宽仁博识,初受法味者,桥陈如为第一(世界悉檀)。”佛昔日于饥荒之世,化作一尾大鱼,闭气不喘。有木工五人见到这鱼,先斫鱼肉。佛发愿,于来世先度此人,愿其无生,所以叫“阿若”。又,在迦叶作佛寸,九人学道,五人未得果。迦叶发誓,要于释迦法中最先开悟他们。本愿所牵,前得无生,故名阿若(为人悉檀)。长夜迢迢,无人能觉;日光未出,明星先现。侨陈如初得无生智,好比一颗启明星,最先破暗,导一切人智明、一切暗灭,故名阿若(对治悉檀)。太子人山学道,父王遣五人追侍,其中二人是母亲的人(母党),三人是其父亲的人(父党)。母党以欲为净,父党以苦行为净。太子行苦行时,母党离去;太子舍苦行,受饮食酥油暖水,父党离去。太子得道后,首先为这五人讲说“四谛”法(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侨陈如第一个得解,故名阿若(第一悉檀)。
约教释“阿若侨陈如”:从观判教,理则易分。万二千比丘,侨陈如居首,因为无生乃诸观之宗。三藏教,盲,譬无生智;镜,譬无生境;阴界人等六分,譬现在因;像,譬未来果。若开眼取镜,形对像生,所以愚痴不断。若闭眼如盲,则无所见,不见六分,是因不生。不见镜像,是果不生。所以《阿含经》说:“若谓有色,色是净,净即生,非不生。若谓有受、想、行、识,识是净,净即生,非不生。若谓有受,受是乐,乐即生,非不生。若谓有想、行、识、色,色是乐,乐即生非不生。若谓有想、行,想行是我,我即不生,非不生。若谓有识、色、受,受是我,我即生,非不生。若谓有识,识是常,常即生,非不生。若谓有色、受、想、行,行是常,常即生,非不生。”这好譬执镜见面,面是生,非不生。若谓有五阴,悉是生,非不生。如是观者,现因后果皆不生,如盲对镜,不见形象。是名观阴无生,观智也。当知眼是大海,色是波涛,沉没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耳声等亦如是,眼界乃至法界亦如是。侨陈如最初得此三藏不生智,故名阿若。以通教观之;譬如虚幻之人,执幻镜,以幻六分而临幻境,睹幻像。像非镜生,非六分生,非镜六分合生,非离镜与六分生。性本无生,非灭生乃无生。性本无灭,非灭灭乃无灭。无生无灭,故曰无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十二人十八界亦尔。以别教观之;“镜”譬法界,“眼”譬观智,青黄赤白小大长短,譬十法界(青譬地狱因果,黄譬饿鬼因果,赤譬畜生因果,白譬人天因果,小色像譬二乘因果,大色像譬通教菩萨因果,短色像譬别教菩萨因果,长色像譬佛因果),皆于镜中,分别无谬。假如要自正,令九因果不生,一因果生;假如要正他,令他九因果不生,一因果生。依于法界,行善提行。按次第,先用析体观智,断四住生令不生。再用恒沙佛法断尘沙烦恼,令无知不生。后用实相智慧,断无明,令根本不生。因为,若五四住,则分段不生。若无无知,则方便不生。若无无明,则实报不生。生亦不生,不生亦不生,故名不生。以圆教观之:譬如观镜团圆(团圆譬理境,观譬智),不观背面(背譬无明,面譬智明,镜譬十界因),不观形像(形譬十界缘,像譬十界果),非背非暗,非面非明,不取种种形像。但观团圆,无一差别。圆观亦然,不取十法界相貌,无善恶,无邪正,无大小等,一切皆泯。但缘诸法实相,法性、佛法,若色若香,无非实相。观烦恼业生,皆即无生。解脱即业不生,般若即烦恼不生,法身即苦不生。此三不生,即一不生,非三非一,故言不生。况变易烦恼、业苦而非不生,此须具十乘、十境及二十五方便等,全指《摩诃止观》一部。
本迹释“阿若侨陈如”:桥陈如,“本”自不生,非始不生。为引乳成酪,故“迹”为初教(三藏教)不生。为引酪为生酥,故“迹”为通教不生。为引生酥为熟酥,故“迹”为别教不生。为引熟酥为醍醐,故“迹”为圆教不生。而其“本”地,住阿字门。若闻阿字门,则解一切义,皆非生、非不生。众生若能会圆不生,则同阿若。非“本”非“迹”,非生非不生。故《阿含经》云:“阿难持伞盖灯随佛后,大梵王持伞盖灯随侨陈如后,斯皆示迹而欲显本也。”
“摩诃迦叶”,汉语意为大龟氏、光波、饮光。名毕钵罗。如以因缘释“摩诃迦叶”,其义非常广泛,如简略地释,则如智者大师的《法华文句》。摩诃迦叶,为头陀第一。他亲自受佛付嘱,成为西土初祖。“头陀”,是梵语,汉语意为抖擞。具体说,以十二行,抖搂十二种过:一者、在阿兰若处,离愦闹过;二者、常行乞食,离僧中食及受请过;三者、次第乞食,离拣择过;四者、受一食法,离多求过;五者、节量食,离贪味过;六者、中后不饮果蜜等浆,离求欲过;七者、粪扫衣,离好衣过;八者、但三衣,离增减过;九者、冢间住,离常乐倒计过;十者、树下止,离怖畏过;十一者、露地坐,离贪树过;十二者、但坐不卧,离烦恼贼过(详见《十二头陀经》)。这十二中,五种是住处法,五种是食法,二种是衣法。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是为三藏教头陀。通教抖擞者,缘真证寂。则是住处。空慧为食,空心行诸行为衣。空慧抖擞一切,皆如幻化。妄想诸恶,寂灭不起。诸相中,空相为第一。诸苦行中,空行第一。别教抖擞者,依于法身以为住处,般若为食,是为中道正观头陀。圆教抖擞者,住处即衣即食。但是一法,分别说三:一抖擞一切抖擞(行衣);一切抖擞一抖擞(慧食);非一非一切(身处)。因为,一切抖擞,无非实相;诸佛所行,即如来行。
本迹释“摩诃迦叶”(头陀):“本”与如来同坐毕竟空理,同得广大法身,同得无碍智慧,同得无量功德。内舍法爱,外无垢染。内外抖擞,“本”已清净。欲引乳味,“事”中抖擞;再引酪味,“空”中抖擞;再引生酥,“别”中抖擞;再引熟酥,“圆”中抖擞。
观心释“摩诃迦叶”(头陀):“即空”抖擞取相;“即假”抖擞尘沙;“即中”抖擞无明。
“优楼频螺”,汉语意为木瓜林,“伽耶迦叶”,迦耶,汉语意为城。“那提迦叶”,那提,汉语意为河或江。兄弟三,原是外道的烧火工。因缘,出《瑞应经》及诸部律。
约教释:《增阿含经》云:“优楼频螺,能将护四众,供给四事,令无所乏,最为第一。”那提迦叶,心意寂然,降伏诸结,精进第一。伽耶迦叶,观了诸法,都无所著,教化第一。以上解释是“酪”(小乘)中教意。若转入“生酥”,即应耻小(小乘)慕大(大乘)。若转人“熟酥”,即应委业领教。若转入“醍醐”,如《法华经》中得记作佛。
本迹释:住于三德。“林”即般若,“城”即法身,“水”即解脱(优楼频螺,意为林瓜林,即“林”;迦耶意为“城”;那提意为江河,即“水”)。是为秘密“本”藏;而“迹”依林、城、水以度众生。
观心释:正观心性中道不动,如“城”防敌;不动而动,如“水”净诸边颠倒;双照枯荣,如“林”蓊郁。三法相资,即是连枝兄弟。
“舍利弗”,汉语意为翻身子、去珠子。名为优波提舍,汉语为论义,智慧第一。
因缘释:具如智者大师的《法华文句》,不重复。
约教释:若三藏教智慧,即具无学十智,断结证真。辅助佛陀弘扬教化,被《释论》称为“右面大将”,若通教智慧,如《般若》中自说,所以为摩诃萨,谓我见、众生见、佛见、菩萨见、转法轮见,破如此等见,故名摩诃萨。此慧不同于初教(三藏教)智慧,别教智慧,应按五味分别:元初,只闻乳酪之味,而不闻其他味。即使发心修行,也只行乳酪者,这是三藏教智慧。只闻酪味,酪不由乳。善恶之性,性本自空。不由修善破恶,灭色取空,但修即空者,这是通教智慧。若从元初,得闻醍醐,为醍醐故,毂牛求乳,烹乳为酪,转酪为生酥,转生酥为熟酥,方得醍醐。修如此行者,就是别教智慧,若从元初,但闻牛食忍草,即出醍醐。若能服者,众病皆除,一切诸药,悉人其中。为此修行,即是圆教智慧。
本迹释:“本”住实相智度为母,从境生智慧,境即是身,智慧是子。“迹”为五味身子,欲转烦恼成善乳,作《大论》师;欲烹乳为酪,示三藏智慧;欲引酪为生酥,纳大观小,受《净名》之屈;欲引生酥为熟酥,安慰铙益同梵行者,于《般若》领教;欲引熟酥为醍醐,于《法华》初悟,斯皆“迹”中外现,内“本”地内秘。
观心释:一心三观,摄得一切智慧。观心即空,摄得酪智慧;观心即假,摄得二酥(生酥、熟酥)智慧及世智慧;观心即中,摄得醍醐智慧。这叫观心中一慧一切慧,一切慧一慧,非一慧非一切慧。
“大目犍连”,是姓,汉语意为赞诵,也译作菜菔根、胡豆。名拘律陀,神通第一,《释论》称他为“左面弟子”。约教释:依四禅,起十四变化。依观练熏修,能作十八种变。这是三藏教中的神通;依空起慧,以空慧心修诸神通。这是通教中的神通;次第依三谛习得神通,辗转深入,超越二乘,即别教神通;依实相所得神通,不以二相见诸佛土,从真起应,不动真际,遍十法界。这是圆教神通。前二修得,二后发得。藏依事禅,通依真理,别地前助,圆任运发。前二名通、名化,后二名密、名应。前二可破坏,后二不可坏。前二在教道,后二在证道。前二身唯通现在,后二通三世。前二圣位方修通,后二凡位俱修通。前二随依皆可修,后二必须有胜依。
本迹释:“本”住真际《首楞严》定,能于一念遍于十方,种种示现,施作佛事;“迹”为五味神通,引令人究竟。
观心释:观于一心倏有一切心;观一切心,倏无诸心。心非有无,通至实相。
“摩诃迦旃延”,汉语意为文饰,亦译为扇神、好肩。论义第一。约教释:依无常苦、空无我、被断常见等,是三藏教论义;依空无所有、不可得,破断常见等,是通教论义;依总持四辩观机照假,以药逗病,破断常见等,是别教论义;依实相,毕竟不有不无,破断常见等,是圆教论义。
本迹释:“本”住福德智慧二种庄严,能问能答。“迹”为五味论义师。
观心释:观智研境,境发于智。智境往复,即观心论义。
“阿(少+兔)楼驮”,汉语意为无贫、如意,是佛的堂弟,天眼第一。约教释:依世禅发天眼,是凡夫、外道;依无漏事禅发天眼,是三藏教;依体法,无漏慧发诸行,依诸行发天眼,是通教;依散善发肉眼,依禅发天眼,依真发慧眼,依俗发法眼,依中发佛眼,是别教。依实相发天眼,天眼即佛眼,是圆教。又,依散善修肉眼,依禅修天眼,是三藏教;依空修肉眼、天眼,是通教;次第修五眼,是别教;不次第修五眼,是圆教。
本迹释:“本”住实相真天眼,不以二相见诸佛国;“迹”示半头天眼。
观心释:观因缘,生善心,是肉眼;观因缘,生定心,是天眼;观因缘,生心空,是慧恨;观因缘,生心即假,是法眼;观因缘,生心即中,是佛眼。
“劫宾那”,汉语意为房舍。其父母祈祷星宿而生,他善知星宿第一。他与佛共一房宿而得证果,故以“房宿”为名。约教释:析破根尘之所,用佛栖真谛之房,三藏教意。体达根尘,即共如来同宿真谛之房,通教意。分别十法界根尘房舍,悉得见佛,分别意,于一根尘房舍,即见一切房舍,见一切佛,圆教意。本迹释:“本”与如来同栖实相。“迹”示诸房宿。观心释:观五阴舍析空即空,与化佛同宿。观五阴舍即假,与根佛同宿。观五阴舍即中,与法佛同宿,
“侨凡波提”,汉语的意思是牛叼,受天王供养第一。约教释:住在天国,是表示善。有牛嚼,是表示恶,这是三藏教意。因牛嚼身得道,表示恶非恶。居天国而牛嚼,表示善非善,是通教之意。示界内外善恶,是别教意。示善恶皆实相,是圆教意,本迹释:“本”住四无所畏,安住圣主如牛王第一义。“迹”示牛,同居天上。观心释:观于心性中道之理,安步平正,其疾如风(正用丈夫牛王,而通取白牛引驾)。
“离婆多”,汉语意为星宿,亦译假和合。因二鬼争尸而得道故,坐禅人定,心不倒乱第一。约教释:析破五阴非我所有,这是三藏教意。体达五阴本非我有,是通教意。分别十法界五阴皆非我有,是别教意。达五阴非我有、非他有,见五阴实相,是圆教意。本迹释:“本”住日星宿三昧。“迹”示此名。观心释:观心念佛,见十方世界佛甚多,如夜观星斗。约教部分则寄“假合”,本迹部分约“星宿”。见佛如星,引自《般舟三昧经》。
“毕陵伽婆蹉”,汉语的意思为余习。他是树下苦坐,不避风雨第一。约教释:使慢寂灭,所以无慢,这是三藏教意。慢与无慢相即,这是通教意。分别十法界高下,这是别教之意。八自在我,具足佛法,是圆教之意。本迹释:“本”住常、乐、我、净八自在我微妙梵声。“迹”示慢心恶口。观心释:观粗言软语皆归第一义(三观总、别,俱第一义。所破之惑,俱得是粗)。
“薄拘罗”,汉语的意思为翻善容。他活了一百六十岁,常乐闲居第一。约教释;灭喧入真,是三藏教寂静。即喧而真,是通教寂静。离二边人中,是别教寂静。即边而中,是圆教寂静。本迹释:“本”住大寂静定,长寿是“常”,无病是“乐”,不夭是“我”,寂静是“净”。居此四德之本。“迹”示六根寂静。观心释:心性中道,即空、即假、即中,是常乐我净观。
“摩河拘绵罗”,汉语的意思为大膝。他是舍利弗的母舅,辩才第一。约教释:外通四韦陀,内通三藏,是三藏教四辩。我无所得,辩乃如是,是通教四辩。若名若义,遍十法界,是别教辩。依于实相,遍一切辩,是圆教辩。本迹释:“本”住口密口轮不思议化大定大慧。“迹”示大膝。观心释:观心即空即定,即假即慧,以严其心。
“难陀”,又叫放牛难陀,汉语意为善欢喜。事欢喜,理无欢喜,是三藏教之意。即事欢喜与理欢喜,是通教意。欢喜地,是别教意。欢喜住,是圆教意。本迹释:“本”住实际,非喜非不喜。“迹”名欢喜。观心释:观心与理相似相应,名欢喜观。
“孙陀罗难跎”汉语的意思是好爱、端正。他以妻彰名。“难陀”,如上一条释。他是佛的亲弟。约教释:俗谛有法喜,真谛无喜,是三藏教意。即俗谛喜真谛无喜,是通教意。从通法喜,有俗法喜、中法喜,是别教意。即通喜具一切法喜,是圆教意。本迹、观心释,如上一条“难陀”释。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汉语意为满愿,是其父名。“弥多罗尼”,译为慈女,是其母名。他以父母而得名,称满慈子。他说法第一。约教释:殷勤析法,所作已办,为三藏教愿满。体达即空,于空得证,为通教愿满。法眼具足,为别教愿满。住秘密藏,为圆教愿满。本迹释:“本”愿久满。“迹”为说法第一,示众生知识。观心释:如止观中人,行理等善知识观(其中:人,是佛、菩萨、罗汉;行,是六度道品;理,是法性实际)。
“须菩提”,汉语的意思为空生、善吉。善业善现,解空第一。约教释:灭色空智生,是三藏教意、体色空智生,是通教意。从有智生空智,从空智生俗智,从俗智生中智,是别教意。空生智即有智,亦即俗智、中智,是圆教意,本迹释:“本”住实相法身。“迹”示见空而生。观心释;不在内外中间,非自有,是为观心法身。
“阿难”,汉语意为欢喜、无染。佛之堂弟,多闻第一。约教释:欢喜阿难,是三藏教意。贤阿难,是通教之意。典藏阿难,是别教之意。海阿难,是圆教之意。本迹释:“本”住非欢喜非不欢喜。法身如虚空,智慧如云雨,能持能受。“迹”为欢喜。观心释:与即空、假、中相应故欢喜,从名字乃至真观相应。
“罗睺罗”,汉语意为覆障,是佛的儿子。因缘释:如智者大师的《法华文句》,这里略。罗睺罗,密行第一。约教释:析法道谛障四住,是三藏教之意。体法道谛四住,是通教意。次第三智障五住,是别教之意。一心三智障五住,是圆教之意。本迹释:“本”住中道,障塞二边。“迹”示覆障。观心释:即假,故障涅槃,即空故障生死,即中故障非生死非涅槃。
小结:众所知识者,有的说知只是识;有的说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有的说见形为知,见心为识。从本迹论,“本”为众生作“满”字知识,“迹”为众生作“半”字知识。从观心论,如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所说。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
上文罗列的从阿若桥陈如到罗睺罗,都是知识广博之众,每个人都是某方面第一。这里开列少知识众,但举位明数,而不赞叹其德行。凡不测圣,圣人不因为知识多少而把人分为优劣,只是把他们从无知引向更多的知识。随顺众生,故不可以知识多少之“迹”而失其“本”。约教释:三藏教,以初得二三果为“学人”,得四果为“无学人”。通教,离欲地前名“学”,已办地名“无学”。或者,九地统统名“学”,第十地名“无学”。别、圆两教,或就功用、无功用来说明“学”与“无学”,或就具足、未具足不说明“学”与“无学”。《阿含经》中载;外道问佛:“罗汉更学不?佛言:罗汉不作恶法,住于善法,学其无学,即名为学。”按佛的回答,学人也可以叫无学人。何以故?从佛的眼光看,齐其所断,不复更断,即是无学,本迹释:“本”法身大士,居“满”字学、无学位。众生应以“半”字学、无学人庄严双树,传续引之。观心释:正观中道,不缘二边,中间即是无学。能如是观,是名为学。若约观门明数,色心具十界十如,界、如互论,即二千。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上文上释比丘众。该文是释比丘尼众。“摩河波阇波提”,汉文意为大爱之道。她是佛的姨母。本迹释:“本”住智度法门。“迹”为千佛之母,生育导师。观心释:中观广博,名大。无缘慈,名爱。中理虚通,名道。大,自行;爱,化他。道,通自行、化他。六千,数也,观六根清净具干功德。
“输陀罗”,汉语意为华色、名闻。佛在家时,有三位夫人:一瞿夷、二耶输、三鹿野。本迹释:妻,即齐。“本”住寂定微妙法喜,“迹”太子之妻。观心释:观空,无漏法喜,即以鹿野表妻(因为不会生子)。观假,道种智法喜,即以耶输表妻(生罗睺罗故)。观中法喜,即以瞿夷表妻(位最大故)。各明本迹、观心。
总明本迹:《首楞严》定,种种示现,称适根性,无所不为。今且近论:释尊托迹王宫,娶圣皇后。各法大土,为辅佛行化,纷纷投胎其家属。诸大土各各出生,或空室(须菩提),或雨宝(满慈子),或寄辩通梦(舍利弗)。皇太子舍去国之王位,出城学道,诸大土也都跟从太子。如来法轮初转,诸大士知化缘未熟,各行其道。至所化缘熟,则素丝易染,池中莲华早开,革凡成圣,转乳为酪,诸大士皆为佛之上首第子,智慧神通,辩才三昧,各各第一。共辅法王,度未度者,熟未熟者,于《方等》座,耻小(乘)慕大(乘),转酪为生酥。次闻《般若》摩诃衍门,初历色心,终于种智。含摄大(乘)小(乘),或共(通教)或别(别教),或偏或圆(圆教),如转生酥为熟酥。再闻《法华》,授记荆,付大乘,会三归一,如余四味,同一醍醐。不令一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法王(释尊)法臣(诸大师),为一大事(开佛知见)出世,巧用方便。开始时,用“半”字法,破二十五有之繁杂,成四枯双树,利益众生。接着用“半”、“满”法,破二乘之独善,成菩萨之广大,成四荣双树,利益圣人。主将之功毕,大誓之愿满,故身子目连,于《法华》而息化。文云:“如我本誓愿,今者已满足。”如来不久,当人涅槃。二万灯明,迦叶佛等,皆于《法华》究竟。今佛师弟皆于此经发迹。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声闻。
总明观心:上文讲的师弟施化,此乃法身所为。如果不作观心方便,于修行之人无益,如为他人数宝,自己仍然贫穷。今观心如是:一一心中,皆具心王、心数,为成观故,心王心数相扶而取开悟。或于想数人道,或于欲数人道。随其所宜,化取尘劳诸心而作佛事。作此观未悟,观行如乳;若发无漏,观行如酪;若破尘沙,如生熟酥;若破无明,观如醍醐。心数尘劳没有除尽,观则不讫。所以经说:“众生不度尽,我不成正觉。”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
菩萨众,《释论》云:“菩萨为出家在家四众摄,何故别列?答:有菩萨随四众中,有四众不堕菩萨中。为其不发心作佛故,今别列同发心求作佛者,名菩萨众。”
菩萨,全称为菩提萨堙摩诃萨堙。其中,“菩提”意为道,“萨堙”意为有情,摩诃意为大。菩萨有各种各样,遍于通教、别教、圆教。如《释论》所说,六度齐限而满者,为菩萨,这样的菩萨如调血众生为乳;《大品》说,有菩萨发心,与萨婆若相应,这样的菩萨如调乳人酪;《大品》又说,有菩萨发心游戏神通净佛国土,这样的菩萨如调酪为生酥熟酥;《大品》还说,有菩萨发心即坐道场,成正觉,转法轮,度众生,这样的菩萨如凋酥为醍醐。所以下文说:“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又说:“若菩萨不闻《法华》,非善行菩萨道。若闻此经,即善行菩萨道。”
本迹释:“本”地难测,有的居于等觉位,有的与法王(释尊)齐。如文殊菩萨,本是龙种上尊王佛。“迹”辅释尊为菩萨等引导四味,同归醍醐。然其“本”地,早巳究竟成就,岂是今日始人大乘?若顿若渐,皆是“迹”所为也。
观心释:中道正观,双照二谛为“大”,通至极果名“道”,破五住尘劳名成众生。观心者,观一善心,具百界干如。十善即万法,约八正道,即八万法门。
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轮,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人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这段经文是明位叹德。经文的第一句既明位,又叹德;第十二句仅是叹德;其余几句均是叹德。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义通四教(藏、通、别、圆)。“不退转”有四种:不生三恶道,名位不退;不生边地,诸根完具,不受女身,名行不退;常识宿命,名念不退。以上三者,具名阿鞟跋致地。这是三藏教之意。若从初地至六地,不退为凡夫,名位不退。由于未能遍修万行,故有行退。至七地名行不退。由于犹起二乘之念,故有念退。至八地,道观双流,入法流水,名念不退,名阿鞟跋致地。这是通教三乘十地之意。所以《地论》师说:“十住是证不退,十行是位不退,十回向是行不退,十地是念不退。”这是别教之意。所以《璎珞》说:“初地三观现前,心心寂灭,自然流入,亦别教义。”若《华严》明初住得如来一身无量身,具三不退。这是圆教之意。
本迹释:“本”地寂灭,不同十地,更何况是初住。圆教的初住,不同于别教、通教的阶位。别教、通教之位,可以解释其他经。圆教之位,就在《法华经》。
观心释:三观,即三不退。二心三观,即一心三不退,但须于天台的“六即”果位理论相联系。此句竖叹欢喜地(初地),不退堕二边,入于中道。横叹初发心住,出过二边,脱凡成圣。
“皆得陀罗尼”,陀罗尼,意为遮持。竖叹离垢地,戒度清净。横叹初住,遮三障持三德。
“乐说辩才”,竖叹发光地,得大闻持,具四无碍辩。横叹初住,口密功德。
“转不退转法轮”,竖叹焰慧地,自破己惑,破他迷暗。横叹初住,现身作佛,说法度生。
“供养无量百千诸佛”,竖叹难胜地,以禅定神通力,遍兴供养?横叹初住,遍能承事十方诸佛。
“于诸佛所植众德本”,竖叹现前地,般若现前,智是德本,如植种于地。横叹初住,得实相本,能植众德。
“常为诸佛之所称叹”,竖叹远行地,二智方便,出过一切,广修利益,称会佛心。横叹初住,开佛知见,与诸佛同,故为佛称叹。
“以慈修身”,竖叹不动地,慈熏三业,熏身人五道,熏口为说法, 熏身为设方便。横叹初住,无缘慈力,能普现色身;遍应法界:
“善人佛慧”,竖叹善意地,深入实际,妙彻本原。横叹初住,人秘密藏。
“通达大智”,竖叹云地,智波罗蜜最为增上。横叹初住,一心三智无能障碍。
“到于彼岸”,竖叹等觉内德,到三谛之彼岸。横叹初住,事理分究竟。
“名称普闻无量世界”,竖叹等觉外德,灌顶受职,法界咸闻,横叹初住,圆德真实,与名相称。
“能度无数百干众生”,竖叹等觉化他恩德。比之下地,最胜最广。横叹初住,能为十法界作依止。初住尚且如此,二住乃至等觉可想而至。故《大品》说:“初阿字门,具四十一字功德。”
观心释:空观,是旋陀罗尼;假观,是百千旋陀罗尼;中观,是法音方便陀罗尼。又,空观,观心但有名字,即闻持陀罗尼;假观,观心无量心,心心数法皆是法门,即行持陀罗尼;中观,观心即是实相,即是义持经罗尼;假观,观心具十法界,即法无碍辩;中观,观心十界皆人实相,即义无碍辩;空观,观心下界但有名字语言,即辞无碍辩。观一心即三心,三心即……:心,一界一切界,旋转无碍,即乐说无碍辩。空观,是转位不退法轮;假观,是转行不退法轮;中观,是转念不退法轮。供养佛者,只是随顺佛语。今顺佛教,修三观心,即是供养佛;为破五位,得解脱,即供养法;三谛理和,即供养僧。又,众行心资观智心,即供养佛;观智心开发境界,即供养法;境智心和,即供养僧。实相心是观智心本,观智心是众行心本。得本种植则立,故说植众德本。观智心冥于境界,境界即于观智。智有所照,常与境合,即是为佛所叹。空观,为法缘慈所熏;假观,为众生缘慈所熏;中观,为无缘慈所熏。空观人通佛慧,假观人别佛慧,中观人圆佛慧。空观,到一切智彼岸,假观,到道种智彼岸,中观,到一切种智彼岸。空观,闻于真谛,假观闻于俗谛。中观,普闻中道第一义谛,亦普闻三谛。空观,度四住百千众生;假观,度尘沙百千众生;中观,度无明百千众生。一心三观,有无量德,叹不能尽。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跋陀婆罗菩萨、弥勒菩萨、宝积菩萨、导师菩萨,如是等菩萨诃萨八万人俱。
此段经文是列名总结。大士之名,或从法门,或从德行,或出本愿,虽然是一个名字,但它具备无量之义。今依经、依观,释十八菩萨名:
“文殊师利”,意为妙德。《大经》说:“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思益经》也说:“虽说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德。”宝藏佛言:“汝作功德,甚深甚深,愿取妙土,今故号汝为文殊师利。在北方欢喜世界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今犹现在。闻名灭四重罪。”《首楞严三昧经》也说:“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号龙种上尊王(文殊)。”观心释:三德秘藏不纵不横,故名妙德。
“观世音”,梵语读婆娄吉低税。具如《普门品》释,此略。观心释:三智名“观”,三谛名“世”。三观是语,本故名“音”。
“得大势”,亦名大势至。《思益经》说:“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观经》也说:“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即见十方诸佛净妙光照,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如此原因,故称其为大势至。观心释:三止为足,投三谛地,动十法界。一切见爱所住之处,皆悉倾动。
“常精进”,《大宝积经》说:“是菩萨为一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犹不受化,无一念弃舍,以身心俱进故。”
“不休息”,《思益经》说:“恒河沙劫为一日夜,是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岁。过百千万亿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恒沙佛,行诸梵行,修习功德,心不休息。观心释:观空不住空,出假不住假,而人中不住中,双照二谛,名不休息,不休息与常精进,义略同。如说两者区别,无间断趣人,名为精进。长时无废,名不休息。
“宝掌”,《普超经》说,“被上德铠,无能沮败。若于梦中,不志二乘。常以实心诸通慧心,为人讲宣于诸珍宝,心无贪惜。”观心释:不思议三谛,名之为宝。一心三观,名之为掌。以此为掌,执此谛宝,故名宝掌。
“药王”,《悲华经》说:“愿贤劫一千四佛初成道,我皆供养:诸佛人灭,我皆起塔。劫尽若恼,我皆救护。刀兵疾疫,作大药王,然后作佛。”宝藏佛言:“今当字汝为火净药王。”成佛后,名偻至如来。观心释:一心三观,自疔疔他。
“勇施”,出世法宝,遍施众生而无疲厌。
“宝月”,所证三谛,可贵如宝。能证三智,圆照如月。
“月光”,圆妙三智,能除昏烦热恼。
“满月”,三智圆明、无有缺减。
“大力”,智境冥合,有大力用。
“无量力”,以大力用,遍应众缘,遍拔众苦。
“跋陀婆罗”,意为善守、贤守、贤首、贤护。《思益经》说:“若众生闻名者,毕定得三菩提,故名善守。位居等觉,众贤之首,故名贤首。善巧将护,令其不退,散名贤护。”观心释:中道正,观于诸善中最为上首。
“弥勒”,意为慈氏。《思益经》说:“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悲华经》也说:“发愿于刀火劫中救护众生。”弥勒,名阿逸多,意为无能胜。观心释:中道正观,即无缘大慈,慈善根力,令诸心皆人同体大慈法中。
“宝积”,积聚一心三智之宝。
“导师”,《思益经》说:于堕邪道众生,生大悲心,令人正道,这是“导”。不求恩报,这是“师”。观心释:三观妙智,导一切行,不堕二边,皆人正观。到此,菩萨众释毕。
“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指杂众。所谓杂众:果报杂、形服杂、得道杂、未得道杂。其中得二乘道者,无漏智与无明杂:其中得菩萨道者,沤和与众机杂。其中得佛道者,一法具一切法,故言杂。杂义如是,不可以凡夫形俗判别它,也不可以五道人天等判别它。就文有八:一欲界天众,二色界天众,三龙众,四紧那罗众,五乾达婆众,六阿修罗众,七迦偻罗众,八人众。
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复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
释提桓因,汉语意思为能作,能依三十三天主宰。
约教释:《阿含经》说帝释是阿那含;《般若》说十方难问般若者,皆名释提桓因;别教、圆教的经中说释提桓因得《首楞严》三昧。过贤劫二千零四十四劫作佛,称无著世尊、
本迹释:十住、十行、十向为三十。十地为一,等觉为二,妙觉为主,同栖第一义天,共服实相甘露,这便是“本”。居须弥顶,是“迹”。
观心释:自行十善,劝他行十善,随喜行十善。此三“十善”,皆空、皆假、皆中,即三十三观门。
明月等三天子是内臣,如卿相。或者说,明月是宝吉祥月天子;大势至应作普香,是明星天子;虚空藏应作宝光,是宝意日天子。这是对“明月”、“普香”、“宝光”的本迹释。
观心释:三观即三智,三智即三光。从三谛生三智,谛即“天”,智即“子”。
“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是外臣,是武将东方,提头赖吒,意为持国或安民:居于黄金山,带领犍达婆及富单那等;南方,毗留勒又,意为增长、免离,居于琉璃山,带领鸠盘茶及霹雳多;西方,毗留博叉,意为广目或杂语。居于白银山,带领龙及毗舍阇;北方,毗沙门,意为多闻。居水品山,带领夜叉及罗刹。各领二鬼,不令恼人,故称护世。
本迹释:“本”为常、乐、我、净四王,护持佛法四德双树,不令外人取其枝叶。“迹”为护世四王。
观心释:观四谛智,即是四王谛下除爱见二惑,即是领八部,不令恼人(当知四教各四谛)。
“自在”,即化乐天。
“大自在”,即他化天。
本迹释:“本”住自在、自在王等定。“迹”为两天。
观心释:人空是自在;人中是大自在。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这部分是色界天众。“娑婆”,意为忍。《悲华经》说: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梵”,意为离欲、高净。“尸弃”,意为顶髻、光明。“等”,等取三禅、四禅。
约教释:梵王为一代请法轮主。请小则小,请大则大。
本迹释:“本”住清净一席妙境。“迹”居色界。
观心释:观除惑秽名梵。
有八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等,各与若干百干眷属俱。
这部分是龙众。“难陀”,意为欢喜。“跋”意为善。难陀龙王与跋难陀龙王是兄弟。两龙王长期护佑摩揭陀国,使它风调雨顺,得无饥年。居住于大海之中。
本迹释:“本”住欢喜地。“迹”居大海。
观心释:三观即中道生法喜。
“娑伽罗”,以他所居之海的名称命名。
本迹释:“本”住智度大海。“迹”处沧溟。
观心释:中道观如海,能统万流。
“和修吉”,意为多头、宝称。
本迹释:“本”住普现色身三昧。“迹”示多头。
观心释:一假一切假,一空一切空,一中一切中。故名多头。
“德叉迦”意为现毒、多舌。
本迹释:“本”住乐说无碍辩。“迹”示多舌。
观心释:一心三观,如涂毒鼓,能发四辩。
“阿那婆达多”,意为无热,以水池的名称命名。于阎浮雪山顶,无热沙、恶风、金翅三患。
本迹释:“本”住清凉常、乐、我、净。“迹”处凉池。
观心释:三慧妙慧,净五住烦恼,免二死之热沙。
“摩那斯”,意为大身、大意、大力。修罗排海,水淹喜见城,摩那斯龙王萦身以遏海水。
本迹释:“本”住无边身法门。“迹”为大体。
观心释:中道正观,其性广博。
“优钵罗”,意为青莲华池。以其住处地名命名。
本迹释;“本”住法华三昧。“迹”居此池。
观心释:三观即是修因,因即莲华。
有四紧那罗王:法紧那罗王、妙法紧那罗王、大法紧那罗王、持法紧那罗王、各与若干百干眷属俱。
这部分是紧那罗众。“紧那罗”又叫真陀罗,意为疑神。它的样子像人而有一角,天帝法乐神,奏四教法门。
本迹释:“本”住不可思议处。不起灭定,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迹”寄弦管,歌咏十力。
观心释:观音声即空、即假、即中、即是赞佛。
有四乾达婆王:乐乾达婆王、乐音乾达婆王、美乾达婆王、美音乾达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这部分是乾达婆众。乾达婆,意为嗅香,以闻香为食,又叫香阴,因其身散发香气。是天帝俗乐神。
“乐”,幢倒伎;“乐音”,鼓节弦管之音;“美”,倒幢中胜。“美音”,弦管中胜。
本迹释:“本”住不可思议妙假,“迹”奏俗乐。
观心释:空、中即假。
有四阿修罗王:婆稚阿修罗王、怯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睺阿修罗王,各与若干百干眷属俱。·
这部分为阿修罗众。“阿修罗”,意为无酒,无端正、非天。“婆稚”,意为被缚,为帝释所缚。
本迹释:“本”能五系系魔、外道。“迹”为此像。
观心释:以三观智,缚五住惑,人实际中。
“怯罗骞驮”,意为宽肩胛,又叫恶阴、能涌海水。
本迹释:“本”住权实二智,慈荷众生。“迹”为宽肩胛。
观心释;三观能鼓覆五住生死大海。
“毗摩质多罗”,意为净心,亦叫种种疑。是舍脂夫人之父。
本迹释:色心“本”净。“迹”示丑嫉。
观心释:正观中道,即是净心。
“罗睺”,意为障持,举手障日月光。
本迹释:“本”持中道实相,能障二边邪光:“迹”示此像。
观心释:持真谛,障爱见光。持中谛,障空有光。
约教释:初教菩萨具足五住,名被缚:通教稍广,名宽肩胛:别教初心知中,名净心。圆教障惑持理,名障持。
有四迦楼罗王:大威德迦楼罗王、大身迦楼罗王、大满迦楼罗王、如意迦楼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这部分是迦偻罗众。“迦偻罗”,汉语叫金翅,它威慑诸龙,名大威德。因为大于群辈,名为大身。龙恒充满己意,名为大满。头有宝珠,名为如意。
约教释:龙过诸外道,名大威德。大教初门,故名大身。恒沙佛法,故名大满。圆明自在,故名如意。
本迹释、观心释可以此类推。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法华经》天台宗会义 《序品》第一(2)
这部分是人众。“韦提希子”,韦提希,意为思维,是其母名。父名频婆娑罗,意为模实。“阿阇世”,意为未生怨,或叫婆留支,意为五指。宫中之人,呼为善见,善见之名,是“本”。五指之称,表“迹”(本迹释)。《普超经》中,先己忏悔灭罪。故于《法华》为证信众,《涅槃经》中,追叙先事。
观心释:弑无明之父,害贪爱之母。问:“佛在人中说法,列入众何少?”答:文略不载,人实不少。《法华经》文曰:“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无量义经》列举四轮王、国王、国臣、国民、士女,其众则广。又有《分别功德品》说“四天下乃至大千尘数得道,”其中岂无人类众耶?问:“天人龙鬼,皆见佛闻法。地狱一道,五色一界,何意不列?”答:此义今当辩。夫诸道升沉,由戒有持毁。见佛不见佛,由乘有缓急。然持戒有粗细,故受报有优劣。持乘有大小,故见佛有权实。且略判戒乘各为三品,次以四句料简,其义则显。一、戒乘俱急;二、戒缓乘急;三、戒急乘缓;四戒乘俱缓。然通论戒乘:则一切善法,一切观慧,皆得称戒,亦皆得称乘,如人天等五乘,及道共等戒是也。今就别(教)判,则三归、五戒、十善、八斋,出家律仪,乃至定。共能防身口、遮恶道果,得人天报者,名这为戒。若闻经生解,观智推寻,四谛、十二缘、六度、生灭、无生、无量、无作诸智能破烦恼,运出生死者,名之为乘。一戒乘俱急者:持下品戒,戒急,报在人中。持小乘,乘急,以人中身。于三藏教见佛闻法。持中乘,乘急,以人中身。于通教大乘,乃至带方便诸大乘教见佛闻法。持上乘,急乘,以人中身,于《华严》、《法华》等教,及诸教中圆见佛闻法。若持中品戒,戒急,报在欲界天。持小乘,乘急,以欲界天身,于三藏见佛闻法,余如上说。若持上品戒,戒急,加修禅定,报在色、五色天等。持小乘,乘急,以色、五色天身,于三藏教见佛闻法。余如上说。二戒缓乘急者:三品戒皆缓,报堕三途。持小乘,乘急,以三途身,于三藏教见佛闻法。余如上说。三戒急、乘缓者:三戒故急,受人天及色、五色天身。三乘缓故,佛虽出世说三乘法,爱著乐报,耽荒五欲。不见佛,不闻法。是三界诸乐、诸天等是。四戒乘俱缓者:受三途报,不见佛,不闻法。若得此意,一一勘天龙八部,皆识本缘缓急。广释,如智者大师的《净名疏》。妙乐(湛然)云:“净名疏以七义解释四句:一、明乘戒值佛不同;二、信法二行不同;三、大小乘别;四、根性渐顿;五、应迹;六、观心;七、化他。初云乘戒者,有乘则值佛,无乘则不宋。二信法堵,坐禅听学讲说,皆得值佛,但随所习大小耳。四渐顿者,大小各有渐顿故也。五应迹者,已得二十五王三昧。应二十五有,引实行者来至佛所。六观心者,但随观行以判见佛。七化他者,见与不见,皆约利他。”
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到此,通叙迹、本二门完。下文是别说迹、本二门。
自本品“各礼佛足,通坐一面”以下文字开始,至《安乐行品》,是迹门开权显实;自《从地涌出品》至《常不轻菩萨品》,是本门开近显远。
迹门开权显实为三:
一、序段。《序品》中自“尔寸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开始,至本品结束。
二、正说段。自《方便品》至《授学无学人记品》。
三、流通段。自《法师功德品》至《安乐行品》。
序段又分:众集序、现瑞序、疑念序、发问序、答问序。
因缘释序:集众叙人一(世界悉檀);现瑞叙理一(第一义悉檀);疑念叙行一(为人悉檀);问答叙教一(对治悉檀)。
约教释序:此《序》是序正,既非序三藏教,亦非序通教、别教。乃是序圆教。
本迹释序:若以此《序》序《如来寿量品》中本地四一,此义自可知。
观心释序:三心三谛,理一;一心三观,行一;作如此观心,人一。能诠观境,教一。又常观三德,能所皆四:法身,理;般若,教;解脱,行。和合三法,成假名人,即观行如来。约六即位,位位四一。于念念中,念念四一。一色一香,无非四一。如此观行,真法华三昧也。心境互发,即因缘观之四一。不同三教,即约教观之四一。久远已得,即本地观之四一。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这部分是众集序。具体地讲,上句是众集威仪,
“尔时”,指欲现六瑞之时。“四众”,指发起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发起者:发时众之一善,扬不二之大意,动禀益之三业。发当机之妙益,扬如来之大数,动时众之固执。当机者:宿植德本,缘合时熟,不起于座,闻即得道。影响者:古往诸佛,法身菩萨,隐其圆极,匡辅法王。化主无声,必资伴以影响。故《大论》间:“诸比丘何故常随世尊?答:如病差随医,显医功也。此举实行者,尚有影响之仪。况法身古佛,垂形助化耶。故知四众如轻病者差,八部如重病者差,轻重俱有权实影响。”结缘者,过去根浅,三慧不生。现世虽见佛闻法,五四悉益,但作未来得度因缘。四悉檀俱得名为当机。五品,世界悉檀益;六根,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益;初住,第一义悉檀益。但未人品,俱名结缘。第一义益,有通有别,通(教)收五品,别(教)在初住。故得度之言,亦有通别。比丘众既有四别,其余三众亦一样,合为十六众。显如大通佛时,王子覆讲,彼时发起众,闻法得道;彼时当机众,闻法未度,而世世相值。于今有住声闻地者,即彼时结缘众。彼佛既有四四一十六众,今佛道同,不可能没有。这是圆教十六众。其他三教(藏、通、别)亦例可知。
本迹释:今约体、用以明本、迹。“本”住尊极,或深位法身。“迹”为四教一十六众,
观心释:研境作观。在名字即(六即之一)观行位中,成结缘中。人相似位,成当机众。人分真位,成发起影响众。
因缘释:佛初出世,人未知法,净居天下(世界悉檀)。化为人像(为人悉檀)。到已右旋,旋已敬礼,遂以为楷(对治悉檀)。礼已却坐听法(第一义悉檀)。
约教释:行旋威仪,表四门机动,俱见圆理。以圆对偏,例有四义。
又观心释;佛身周匝相好庄严,四旋瞻仰,增念佛定。
又本迹释:若观佛色身,得见法身。又约体、用及久、近释:“本”住非动、非不动之法身,“迹”示诸教机动绕佛。供养者:通论,则三业皆是供养;别论,则卑谨虔礼名恭敬。至心专注名尊重。发言称美名赞叹。施以依报名供养。此是略说。广说应《无量义经》,天厨、天香、天钵器等,是供养。大庄严菩萨,及八万大士,合掌叉手,是恭敬。一心瞻仰,是尊重。说七言偈,是赞叹。说今《法华》,故用彼广。
现瑞序:此序可分为“此土六瑞”和“他土六瑞”。此土六瑞为:说法瑞、人定瑞、雨华瑞、地动瑞、众喜瑞和放光瑞。说法瑞:表示说法妙、智妙;人定瑞:表示行妙;雨华瑞:表示位妙;地动瑞:表示境妙、乘妙;众喜瑞:表示眷属妙、利益妙;放光瑞:表示感应妙、神通妙。这与《法化玄义》的“十妙”相通。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这部分为说法瑞。第一句,所说法体。第二句,列体上之名。第三句,明菩萨所依。第四句,明佛之所护。什么是“大乘”,《善戒经》把它归纳为“七大”:一法大,谓十二毗佛略;二心大,渭求无上大菩提;三解大,谓解菩萨藏;四净大,谓见道净心地;五庄严大,谓福德智慧;六时大,谓三阿僧祇行行;七具足大,渭以相好自严而得菩提。其中的六与七,又可谓因大与果大。由于有七大,故名大乘。如果把“十妙”与“七大”加以相对,即;法大,是境妙。心大、解大,是智妙。净大、庄严大,是行妙。时大,是住妙。具足大,是三法妙。
“无量义”,《善戒经》云:“从一法生,其一法者,所渭无相。无相不相,名为实相,从此实相,生无量法。”无相者,无生死相;不相,不涅槃相,涅槃亦无,故言不相。中道为实相。二法,指渐、顿。顿,渭《华严》;渐,渭三藏、《方等》、《般若》等一切法。三道,即三乘。四果,即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此等诸法,名为无量,“实相”名义处。从一义处,出无量法。“教菩萨法”,无量义处,用以教菩萨。下面经文说:“普令一切众,亦同得此道。”又说:“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就是这个意思。“佛所护念”,无量义处,是佛白所证得。下面经文说:“佛自住大乘也,虽欲开示,而众生根钝,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故言护念。”
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人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这部分为人定瑞。“跏趺坐”,古往诸佛及弟子尽行此法坐,不与世仪、外道混同。能破魔军,能发三菩提心。这就是四悉檀意。说经时,已入三昧,慧定相成。非禅不智,故先入定。非智不禅、故先说法。即智而禅,即禅而智,圆融无碍。“身心不动”,与所缘实相义处相应。身之本源,湛若虚空。心之理性,毕竟常寂。下面经文赞大通智胜佛说:“身心及手足,寂然安不动。其心常担怕,未曾有散乱。今身若金刚,不可动转,心若虚空,无有分别。”此定寂而常照,能知世间从此一法出无量法。文殊曾引古佛六瑞,皆有此事。古今同也。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这部分为雨华瑞。“四华”,旧译为:白,大白;赤,大赤。或译:适意,大适意;柔软,大柔软。白:表示十住开佛之知见。大白;表示十行示佛之知见。赤:表示十回向悟佛之知见。大赤:表示十地入佛之知见。四十位皆是佛因,是因由中道第一义生,故华从天而雨。因有趣果之义,故“而散佛上”。如此因果,不只感通与会时众,故言“及诸大众”。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这部分为地动瑞。表圆教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妙觉,凡六番破无明。但无明顽固,未曾摧毁,故以地动表示。《优婆塞清净行经》说:“菩萨生时地动,示此生已尽,无复烦恼。”一切众生应得道者,烦恼将灭,“震动”即此义。
本迹释;文殊释疑,引用古佛作答,密得其中意,即是识“本”。古佛昔现斯瑞,我世释尊亦现斯瑞。
观心释:六种“震动”,动未净之六根。东方青,主肝,肝主眼;西方白,主肺,肺主鼻;此表示眼根功德生,鼻根功德生。南方赤,主心,心主舌。北方黑,主肾,肾主耳。四边表身,中央表意,身具四根,意遍缘四。六种:指动、起、涌、震、吼、觉、摇、扬。动,不安名动。前三是形,后三是声。一一中又各有三,如动分为“当处动、遍动、等遍动。”当处动即现见动,四天下动为遍动,大千世界动为等遍动。其余五种亦然。每一动分不三,则三六一十八动,即表净十八界。又,每一根皆修三观,六根修三观,如十八动。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侯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这部分为众喜瑞。“优婆塞”,意为近事男。“优婆夷”,意为近事女。禀受三归、五戒,亲近承三宝。在家名近事,出家名近住。出家住僧伽蓝,但未剃须发,未受十戒,故不能称沙弥。“夜叉”意为捷疾,亦叫勇健、暴恶、飞行鬼。“摩喉罗伽”,意为大腹行。其他如以前所释,不赘述。“人、非人”,四众为人,八部为非人。“小王”,如十六国王乃至众部落主等。“转轮圣王”有四:一金轮王,二银轮王,三铜轮王,四铁轮王。雨华地动,表示大机将发。天华悦眼,地动震心。故《大经》云:“动时能令众生心动。华地是外瑞,心喜是内瑞,非常之喜,昔虽曾有,而不为喜所动,而能一心观佛。何得非瑞?”
约教释:欢喜动阴心,人、天之义。喜动真谛无漏心,藏、通之义。喜动即假心,别教之义。喜动实相心,圆教之义。今《法华经》是圆动之义。间:实理无动,哪得言动?答:动即发,圆机当成,名动实相。
本迹释:“本”住不动三昧,“迹”以地动表发。
观心释:一念妙观初动,诸余心随顺而动。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
这部分为放光瑞。“放光”,表示应机设教,破惑除疑。“白毫”,《观佛三昧海经》说:“佛初生时,毫长五尺。苦行时,长一丈四尺。得佛时,长一丈五尺。其毫中表俱空,白如琉璃筒,内外清净。从初发心,中间行行种种相貌,乃至入涅槃一切功德,皆现毫中。”“毫”生于两眉之间,表示中道不变。毫相柔软,表示乐。卷舒自在,表示我。白色,表示净。“放光”可破暗蔽,表示中道生智慧光。光照此土、他土,表示自学他觉。又,藏通虽明二谛,但不知中道,这好比有二眉而无白毫。别教虽知三谛,不明毫中具一切法。今从初至后法界中事,悉现毫内,表示圆教之意。又,众经对“放光”的理解不同:《华严经·现相品》认为,齿间放光,出颂集众,表示欲说法。认为眉间放光,从足下入,表示以极果而为真因。《普贤三昧品》认为,毛孔放光颂赞普贤,是表示普贤行遍。《光明觉品》认为,放两足轮光,是表示十信法门。《须弥山顶品》认为,放两足指光,是表示十住。《夜摩宫品》认为,放两足光,是表示十行。《兜率宫品》认为,放两膝轮光,是表示十回向。《十地品》认为,放眉间光,是表示十地正证中道。所以说华严是圆兼别(天台认为华严圆教兼别教,非纯圆)。《如来出现品》认为,放白毫相光,是入妙德顶,表示可以问圆妙佛法。放口光,光人普贤口,是令普贤说圆妙佛法。《入法界品》认为,放白毫相光,是令诸菩萨普见法界佛事,令他们安住师子颦申三昧。《大品般若经》则认为,从足下千辐轮相,乃至顶髻,一一各放六万亿光明,是以身轮表示般若周遍。《大涅槃经》则认为,面门放光,是表佛口密说于秘藏。今《法华经》说白毫放光,正表中道实相。所以文殊说:“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又,光照此土、他土十法界事,正表十法界无非一实相。
约教释;丈六佛放光。三藏教理解,是带劣胜应身放光。通教理解,是尊特身放光。别教理解,是毗卢遮那法身放光。圆教理解,如龙女赞云:“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这才是开显圆义。
“东方”,是诸方位之始,表示十住是始位。本迹释:迹门说法,令生身菩萨朗然见理,入于圆住,开佛知见。举初,即知中、后,所以经文说“靡不周遍”。若本门说法,四方佛集,表法身菩萨增道损生,四位增长。
“万八千世界”,如《华严》所照,动以刹尘数计。此何其少,特表十八界,各具百界千如,所以为万八千。弥勒问:“放一净光,照无量国”,应当明白方位不只局限于东,数也不止万八千。又,所照万八千土,皆是五浊机缘,必须为实施权。开权显实,若有佛土,纯说大乘。大隔于小,则如《华严》诸品光中所见,虽境界殊胜,而不具显如来善巧方便原始要终之致,所以不得与《法华经》同其妙瑞。
光照东方,因光得见他土六瑞。所谓六趣众生,诸佛说法,三乘修得涅槃起塔等。如此十界,若相、若性、若体、若力、若作、若因、若缘、若果、若报,从本至末,炳然齐现于一光之中。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言有不有,言空不空。光外无土,土外无光。所谓空等、假等、中等,上根利智,正可向此处顿了同体权实。非权非实为未了者,作法华三周巧说。“一光东照,妙体金彰,遮几得之。”一代佛教东流,使中国人得以解脱,这是不可再得的历史机遇。
所谓“他土六瑞”,是指此土第六放光瑞中所见境界。为了便于理解,故分为六:一、见六趣瑞;二、见诸佛瑞;三、闻说法瑞;四、见四众得道瑞;五、见菩萨行行瑞;六、见诸佛涅槃瑞。既有可化众生,才有能化之佛;有佛才有说法,说法才有弟子,有弟子才有行,有行必致果。总之,此土六瑞是表众生当获自觉;彼土六瑞,表众生当获觉他。彼此六瑞,表彼此佛道同。
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
“阿鼻”,意为无间,处在世界最下层“阿迦尼吒”,意为色究竟,在色界之上。这一段紧接上段光“照东方万八千土”,亦照阿鼻乃至色究竟天,无不于光照之下。故时会大众,即于此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此现彼土五浊,与此土同。
又见彼土现在诸佛。
这是见诸佛瑞。彼土诸佛,为五浊故,出现于世。与此土释迦佛出世意同。
及闻诸佛所说经法。
这是闻说法瑞。彼佛初从无相一法,非顿而顿,演大《华严》。与此土释迦佛说《法华经》意同。
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
这是见菩萨行行瑞。彼佛非渐而渐,为大乘人说《方等》、《般若》诸大乘经,与此土释迦佛说二酥(生酥、熟酥)教意同。昔种四教善根为因,今禀四教法门为缘,四教各有信解,以为能感,修行四教,复各四门,所以说“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
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这是见诸佛涅槃瑞。彼佛施化事毕,收无量法还归一法,示灭息化,乃至起塔而作佛事。始从出世,终于像法。一代所作权实利益,光照此土彼土。当知释迦从初成道,于一无相法,出无量法,非顿而顿,非渐而渐。其事已竟,今日收无量法,还入一法,即开权显实,唱言入灭。入是四悉,单被上上根人;说法四悉,三根普被;入定四悉,唯局现在;说法流通四悉,普及未来。问:“光中所照,一时横见。何得云先顿后渐,乃至会归?”答;安得以尔凡情,测量圣境。问:“光中所见,可无纯顿唯渐等耶?”答:所有见者,本为证同,所放光明,为成一实。问:“般,意为人;涅槃,意为灭度。藏教、通教灰身灭智,故称般涅槃。《法华》既显圆满、永久,为什么还须入灭?”答:佛出同居,事必示灭。若知非生示生,即知生即非生。若知非灭示灭,即知灭即非灭。如去读《法华经·如来寿量品》,则此疑自释。
“舍利”,意为灵骨。塔,意为方坟,或译圆冢、高显。到此,现瑞序毕。
疑念序:此序又可分为弥勒疑念,大众疑念两部分。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人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样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我今当问。
这是弥勒疑念。弥勒有三念:第一念是“今者世尊……”这一句,是正念六瑞;第二念是“今佛世尊……”这一句,是念问谁;第三念是“复作此念……”这句,是念文殊。文殊这一念起,第二念得到了解答。这样,只剩下了第一念,但第一念成了一个疑问。
“神变”,“神”名天心,是天赋内慧;“变”名变动,即是六瑞外彰。《首楞严三昧经》说:“佛住不二法,能作神通。法王法力,超盖一切。”弥勒不察外变,亦不知内慧,故产生疑念。庸人不知术者,散人不知定者,凡夫不知圣者,小圣不知身子,身子不知菩萨,菩萨不知补处,补处不知尊极。此是尊极境界,所以弥勒不知。其实弥勒是权言不知。问:“一切菩萨,皆法王子,何以独推文殊?”答:有二义故,一是在所有的法王子中,德首推文殊;二是诸经中,文殊为菩萨上首。
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或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当今问谁?
这一段是大众疑。大众有两念:一是正念六瑞,二是念问谁。问:“文殊、弥勒,德位相仿,何故一问一答?”答:因缘释:位虽齐等,宾主异宜。本迹释;法门有权实,权补处须问,实者须答。约教释:迹有久近,近问,久答。观心释:名有便、易,弥勒名慈,慈为众生,应须问;文殊名妙德,德应须答。到此,疑念序毕。
发问序:此序由长文和偈颂组成。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
这一段是双述自疑、他疑。
而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这段是正发问。双问此土、他土。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文殊师利,导师何故,眉间白毫,大光普照,雨曼陀罗,曼殊沙华。旃檀香风,悦可众心?以是因缘,地皆严净。而此世界,六种震动。时四部众,咸皆欢喜。身喜快然,得未曾有。
这段长文,总问此土六瑞。文中言有“香风”、“净地”,而无说法入定。说法是慧性,入定是天心,由慧性天心,能放光动地,举未知本。“导师”说法人定,能引导人。《金光明经》说:“聚集功德,庄严法身。”以香风、净地显四华。
问他土六瑞,一问六趣众生;二问见彼佛及闻说法;三问他土四众;四结前开后;五问他土修菩萨行;六间他土供养舍利,即是问佛涅槃。
眉间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皆如金色。从阿鼻狱,上至有顶。诸世界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业缘,受报好丑,于此悉见。
这段是问六趣众生。“六道众生”,是能趣之假名。生死,是所趣之五阴。善恶业缘,是趣因,好丑,是趣果。“有顶”,谓“三有”之顶,指非想、非非想天,阿迦尼吒天(色究竟天)。
又睹诸佛,圣主师子,演说经典,微妙第一。其声清净,出柔软音。教诸菩萨,无数亿万。梵音深妙,令人乐闻。各于世界,讲说正法。种种因缘,以无量喻,照明佛法,开悟众生。
这段是问见彼佛及闻说法。别地圆住,名之为圣。佛是最尊,故名圣主。说大乘法,决定无畏,故名狮子(师子)。顿教纯大,故名第一。诠中道之理,故声清净。顺实相之法,故音柔软。无二乘众,故说教诸菩萨。所诠次第,三谛为深,圆融三谛为妙,称理当机,所以说令人乐闻。遍在七处九会,故云各于世界。两教八门,故云种种。不涉三乘,故名佛法。闻者即入佛慧,故名开悟,正好与此土华严教同。
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为说涅槃,尽诸苦际。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若有佛子,修种种行,求无上慧,为说净道。
这段是问他土四众。若人遭苦,是开声闻乘。遭苦而更造恶业,则苦不得尽,为底下众生。遭苦而造善业,厌下攀上,则苦亦不尽,为生人天而持戒修定。遭苦而于外道法中求解脱,苦亦不尽。不知三宝、四谛及四念处,但能增见长非,更集苦本。遭苦而能遍厌三界生老病死,兼能厌集,乃能感佛为说涅槃。从此修出世道,永尽苦际。所谓知苦故集断,慕灭故修道。若人有福,开辟支佛乘。辟支佛百劫种福,所以说有福。四谛总相略观为劣,十二因缘别相细观为胜。又四谛以苦为初门故劣,因缘以集谛为初门故胜。观十二因缘而得觉悟,故名缘觉。若有佛子,开事六度菩萨乘,有慈悲,堪绍佛种,故名佛子。六度事广,名种种行。六度中无六蔽,故名净道。此以道谛为初门,正好与此土三藏教中三乘意同。
文殊师利,我住于此,见闻若斯,及千亿事。如是众多,今当略说。
本段是结前开后。“见闻若斯”是结前。“今当略说”是开后。
接下是问他土修菩萨行。这与此土《方等》、《般若》诸大乘教意同。此问又可分为:总问、次第问、杂问。其中的次第问拟同此土渐教,杂问拟同此土不定教。
我见彼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
这句是“问他土修菩萨行”中的“总问”。“恒沙”,指恒河沙。佛说法处近此河,故以为喻。
或有行施,金银珊瑚,真珠摩尼,砗磲玛瑙,金刚诸珍,奴婢车乘,宝饰辇舆,欢喜布施。回向佛道,愿得是乘。三界第一,诸佛所叹。或有菩萨,驷马宝车,栏盾华盖,轩饰布施。复见菩萨,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无上道。又见菩萨,头目身体,欣乐施与,求佛智慧。 这段进入“问他土修菩萨行”中的“次第问”。“次第问”又可分为:问施、问戒、问忍、问进、问禅、问慧。
这段经文;初四偈,是问舍财。第五偈,是问舍身,其中身肉手足是内身;妻子是外身。第六偈,是问舍身,舍头目即舍命。
文殊师利,我见诸王,往诣佛所,问无上道,便舍乐土,宫殿臣妾。剃除须发,而被法服。
这段是问戒(第次问之二)。约出家论持戒,菩萨律义,通于七众。然而,以自度心持之,是声闻戒;以求无上道心持之,是为菩萨戒波罗蜜。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
这段是问忍(次第问之三)。闲林邃谷,恶人恶兽,耐忍无嗔,即生忍地。自节守志,即苦行忍。诵经求佛,即第一义忍。此为四教论三忍。
又见菩萨,勇猛精进,人于深山,思惟佛道。
这段是问进(次第问之四),此如太子雪山苦行之类,所思佛道,亦通于四教。
又见离欲,常处空闲。深修禅定,得五神通。又见菩萨,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
此是问禅(次第问之五)。第一偈,问修世间净禅及观练熏修等禅。第二偈,问修出世上上禅。所谓首楞严三昧,不起不灭。“离欲”,是离下界烦恼,得根本初禅。此禅则浅,离有顶欲,得灭尽定,乃名为深,只是三藏教之意。不惟离三界欲,亦离涅槃法爱;不惟离二乘欲,亦离出假法爱;不惟离二边欲,亦离中道顺道法爱。如此才叫深,但还只是别教之意。若一离一切离,圆伏圆修,乃名为深,这才是圆教之意。
复见菩萨,智深志固。能问诸佛,闻悉受持。又见佛子,定慧具足。以无量喻,为众讲说,欣乐说法,化诸菩萨。破魔兵众,而击法鼓。
此段是问慧(次第问之六)第一偈,是问自行。第二偈,是问化他。慧穷理本,名为“智深”,誓愿广坚,名为“志固”。此即具二庄严,故能问能持。若未到慧多,五色定多,是四禅则等。背舍慧多,九定定多,十一切则等。这是因缘释。又,二乘定都,菩萨慧多,惟佛则等。这是约教释。又,空观定多,假观慧多,中观则等。这是观心释。“量喻”,谓诸教中种种譬类,助显第一义。“破魔兵”,藏、通破界内四魔;别教次第破界内界外八魔;圆教圆破八魔一切魔。“击法鼓”,既已破魔,转于四教四种法轮。
“次第问”之后是“杂问”,杂问可分为七:一问禅、二问进、三问戒、四问忍、五再问禅、六问施、七问慧。
又见菩萨,寂然宴默,天龙慕敬,不以为喜。又见菩萨,处林放光,济地狱苦,令人佛道。
这段是问禅(杂问之一)。第一偈,问人舍禅,也就是自行。第二偈,问人悲禅,是化他。舍禅,是第四禅。别、圆忘怀之舍,忘彼禅故,名之为“舍禅”。悲禅,《毗婆沙》说:“初禅修悲易,二禅修喜易,三禅修慈易,四禅修舍易。”悲禅亦不局限初禅,故别(教)初地、圆(教)初住,及通七地,俱皆得人。四相既分,五时可辩。
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
这段是问进(杂问之二)。这里讲的,是般舟念佛等法门。般舟,意为佛现前,其方法,如智者在《摩诃止观》中所说,九十日中常行,不坐不卧。不睡,经部依《方等》,此法迹通四教。
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
这段是问戒(杂问之三)。“威仪无缺”,即初不缺戒。“净如宝珠”,即第十具足戒。十戒名出《大论》:一不缺戒,谓重罪无犯。若犯重罪,如浮囊破缺,故名。二不破戒,谓中罪无犯。若犯中罪,如浮囊残破,故名。三不穿戒,谓小罪无犯,若犯小罪,如浮囊穿孔,故名。四不杂戒,谓不起恶觉。若起恶觉,则身口虽净,意杂烦恼,故名。五随道戒,如初果耕地,虫离四寸等。六五著戒,如罗汉于三戒六尘永无贪著等。七智所赞戒,谓善能出假涉俗利生,故为智人所赞。八自在戒,谓游戏神通,逆顺示现,而于性遮无所违,故自在。九随定戒,谓不起灭定,现诸威仪。十具足戒,谓戒波罗蜜毕竟圆满,无法不备。
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这段是问忍(杂问之四)。统论生法二忍,四教不同。若于恭敬供养中能忍不著,则不生骄逸。若于嗔骂、打害、蚊叮等能忍,则不生嗔恼,是为生忍。若于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外法能忍不动,若于贪嗔、忧慢、邪见等内法能忍不起,是为法忍。这是三藏教意。如合前二忍为生忍,第一义为法忍,是通教意。又,观生、法二境即空为第一义,是通教意。观二境先空次假后中,是别教意。观二境即空、假,中,是圆教意。
又见菩萨,离诸戏笑。及痴眷属,亲近智者。一心除乱,摄念山林。亿千万岁,以求佛道。
这段是更问禅(杂问之五)。“离戏笑”,是却掉悔盖。“离痴眷属”,是除嗔盖。“近智者”,是除疑盖。“一心除乱”,是却贪盖。“摄念山林”,是除睡盖。这六句,是表明所离。后二句,表明为什么要离:以世间及四教修禅,皆离五盖。今意在佛道,不同凡夫外道及二乘。约观心释,明五盖,具体见智者《摩诃止观》。
或见菩萨,肴膳饮食。百种汤药,施佛及僧。名衣上服,价值千万。或无价衣,施佛及僧。千万亿种,旃檀宝舍,众妙卧具,施佛及僧。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如是等施,种种微妙,欢喜无厌,求无上道。
这段是问施(杂问之六)。前面四偈,明施四事供养。后一偈,说明为什么要施供。第一偈,是饮食医药二事;第四偈,是衣服。第三、第四两偈,为卧具概括。“无上道”,仍通四教。
或有菩萨,说寂灭法。种种教诏,无数众生,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又见佛子,心无所著。以此妙慧,求无上道。
这段是问慧(杂问之七)。第一偈,不可说而说般若。第二偈,不可观而观般若。后一偈,言语道断,心行灭处,即是说不可说,观不可观,而论般若。般若亦通诸教。
文殊师利,又有菩萨。佛灭度后,供养舍利。又见佛子,造诸塔庙。无数恒沙,严饰国界。宝塔高妙,五千由旬。纵广正等,二千由旬。一一塔庙,各千幢幡。珠交露幔,宝铃和鸣。诸天龙神,人及非人,香华伎乐,常以供养。文殊师利,诸佛子等,为供舍利,严饰塔庙。国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树王,其华开敷。
这一段进入“问他土六瑞”之六,即问他土供养舍利(也是问佛涅槃)。第一偈,总标佛灭后供养舍利。第二偈,明塔数。第三偈,明塔量。第四偈,明塔庄严。第五偈,明供养。第六、第七偈,结叹严饰。“天树王”,即波利质多树。
佛放一光,我及众会,见此国界,种种殊妙。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净光,照无量国。我等见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愿决众疑。
第一偈,举见此土事。白毫表中道,为诸法之本。“种种殊妙”,即指六瑞。第二偈,举见他土之事。他土六瑞皆由光见,光又出自神力智慧。第三偈,正请答释。“见此”,指两土六瑞。“得未曾有”,意指是《华严》、《般若》所没有的。
四众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佛子时答,决疑令喜。何所饶益,演斯光明。佛坐道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示诸佛土,众宝严净。及见诸佛,此非小缘。文殊当知,四众龙神,瞻察仁者,为说何等。
这段是释四伏难。初四偈,正释伏难。所谓“伏难”,指文殊内心构难,他的用意有三:一是此瑞奇特,不可仓促轻判;二是智众如海,谦光推高;三是靳固前却,众生渴仰,故以伏难方式而拒之。弥勒则彰灼释难,他的用意也有三点:一是因瑞大故疑也大,若大疑不释,会妨闻正说;二是众海虽多,机在仁者;三是合众瞻仁,故知注诚殷重。上文曰:“佛子文殊,愿决众疑”。文殊从此初起伏难:“汝云众疑,众未曾疑。若疑,应问。众既不疑,我何所决?”弥勒即以第一偈释云:“四众欣仰,瞻仁及我。”“瞻我”,意为欲令问我。“瞻仁”,指欲得到妙的回答。文殊因此起第二伏难:“众同有疑,不易可答。待佛出定,自当决疑。”弥勒即发第二偈释云:“若有疑在怀,忧恼不泰。未知如来何时起定,故须及时答复而令众喜。文殊因此起第三伏难:“我与仁者,同居学地。欲测佛意,幸共筹量。独令我答,于理不周。”弥勒即以第三偈释云:“我亦踌蹰思忖,为说道场所得妙法,为当授记耶?”文殊因此起第四伏难:“若如汝说,即是释疑,何烦我决?”文殊至此,伏难既穷,谦光亦收。文后一偈,是结请答。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从这段文字开始,已进入“序段”的之五“答问序”。答问序又可分为:惟忖答、略举曾见以答、广举曾见以答、分明判答。
“善男子”开七方便为善,湛闻独妙为男。善男子又叫善丈夫。丈夫之称呼,迹通四教,这里必须坚持圆教的立场。“欲说大法”,是指答说法瑞。过去诸佛说无量义,开权显实,无量归一。今佛说无量义,亦应开显、归一。“雨大法雨”,是答天雨华瑞。“吹大法螺”,答大众心喜瑞。“击大法鼓”,答地动之瑞。“演大法义”,答放光瑞。
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
这段是略举曾见以答。这里的略举曾见,指“放光”一事,亦即他土六瑞。“闻”,指信行;“知”,指法行。“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所谓无量归一、令开示悟人、改人教行理、六番破无明、诸佛道同等。这都是非九法界所能信的,故言。
“答问序”之三“广举曾见以答”,是双答此土、他土问。弥勒因光横见东方以为问,文殊引昔竖见多佛以为答,一纵一横,正好显示三世十方诸佛道同。“广举”文又可分为:引一佛同、引二万佛同、引最后佛同。其中的“引一佛同”部分又可分为时节、标名、说法。下面按该顺序释之。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
这段是标时节。即过去不可恩议劫前时。
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这段是标名。“尔时”,指过去不可思议劫前。然而,时无实法,依于色心分位假立。随俗分别,不坏假名,这是世界悉檀。闻无量劫,则知生死事长,生厌离心,这是为人悉檀。劫前有劫,不生断见。劫复一劫,不生常见,这是对治悉檀。观彼久远,犹今日。十世古今,不离当念,这是第一义悉檀。若云三大阿僧祇劫积行成佛,即三藏相;若云了知时劫性空,一念相应之慧朗然大觉,即通教佛相;若云不思议阿僧祇劫,尽行法界无边诸行,断彼微细极微细二品愚已才成佛,应身遍坐百亿树下,即别教佛相。若云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了知一念之性,即是亘古亘今之性。智人三世,而无往来。于刹那际三昧,遍能示现刹那古今成菩提事,为众生故,非生示生,即圆教相。
本迹释:如今释迦,久成为“本”。王宫为“迹”。
观心释:观此一念五阴,皆是因缘所生,即空、即假、即中,是名有佛出现于世。从名字有佛,乃至究竟有佛。日月灯明,是别号。如来等,是通号。一切诸佛,皆有通、别二号。日月灯明:“日”表慧,“月”表定,“灯明”是化他德。又,日月灯表一心三智,当知前佛、后佛,自行同,化他同,一心三智同。又,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号。如《华严》明释迦于此娑婆世界,则有百亿十千名号。通号如来,梵语多陀阿伽度,汉语叫如来。梵语阿罗诃,汉语叫应供、至真、无所著。梵语鞟三藐三佛陀,汉语叫正遍知、等正觉。梵语鞟侈遮罗那三般那,汉语叫明行足。梵语修伽陀,汉语叫善逝。梵语路伽惫,汉语叫世界解,梵语阿耨多罗,汉语叫无上士。梵语富楼沙昙藐婆罗提,汉语叫调御丈夫。梵语舍多提婆摩(少+兔)舍喃,汉语叫天人教师。梵语佛陀,汉语叫觉者。梵语路迦那他,汉语叫世尊。
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这段是说法。这段说古佛为实施权,说顿说渐。开权显实,同归非顿非渐。开头“演说正法”,指顿教法。初、中、后三善,对应于顿教序、正宗、流通三段,“其义深远”。顿教了义,二乘不能测其边底。“其语巧妙”,即顿教之文。会理直说,悦菩萨心。“纯一无杂”谓顿教不与二乘共。“具足”,顿教明“满”字法门。“清白”,顿教无二边瑕疵。“梵行”,指顿教无缘慈悲。以上是说明过去佛说顿。“为求声闻”等,是说明过去佛施设方便之三权,与今佛说三藏乃至《方等》、《般若》含义同。“四谛”,有四种,如《法华玄义》所说。今为声闻,且说生灭相应之法。所谓三界果报,烦恼及业,真是苦因,更无异因。因灭则果灭,灭苦之道,唯戒、定、慧,更无余道。“因缘”亦有四种,如《法华玄义》所说。今为辟支,且说思议生灭相应之相。所谓无明、行是能引支;识、名色、六人、触、受是所引支;爱、取、有是能生支,生、老死是所生支。所生即苦谛,能生即集谛,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是灭谛,观因缘智即道谛。声闻根钝,故为总相说四谛法。辟支根性稍利,故为别相说因缘法。“六波罗蜜”,若直明三藏六度,则属《阿含》。若事、理对论,而多以理夺事。则属《方等》。若带事谈理,而多以理融事,则属《般若》。后文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明过去佛开权显实,与今佛说《法华》意同。从初说顿,即令众生得成一切种智。其未成者,循循善诱,以三藏、通、别等种种方便而成熟之。或定、不定,或显、或密,来至《法华》。则若声闻,若辟支,若事度,乃至若《华严》中所兼之别(教),无不令得无上菩提。此即酬答上文放光中见他土佛涅槃起塔之间。放光中但见他土涅槃佛事,不见他土法华会,因此致疑,成发起序。今引古佛、今佛事同,显此《法华》为最后了义极谈。到此,“引一佛同”解释毕。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罗堕。弥勒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
这段是“引二万佛同”。前佛、后佛,无不施顿施渐,会人非顿非渐。而文殊巧说,故于初佛,广明顿、渐。于今二万诸佛,但明名同、姓同,及十号同,说法善同。日月灯明,即称为名,亦称为字,亦称为号。故知名、字、号,只是假立,不能妄生分别。“颇罗堕”,意为捷疾、利根,是婆罗门姓。观心释:十善各具百界千如为一万,自行化他满足为二万。
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响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这段开始,进入“引最后佛同”。“引最后佛同”又分为:曾见事与今已同,会见事与今现同,会见事与今当同。
“曾见事与今已同”又分为二:现瑞同,疑念同。
“曾见事与今当同”又分为五:因人说法同,时节同,唱灭同,授记同,灭后通经同。
“灭后通经同”又分为三:正明人灭,明灭后通经利益,结会古今。
下面,按这个层次逐条解释。
上边这段文字,是曾见事与今已同。昔佛八子,今佛一子。数虽不等,有子事同。一八赴缘,各有所表。一子表一道清净,八子表八正道。又,昔佛子发大乘意,今佛子住小乘果。这个有什么相同呢?昔化道已过去,显本事彰,故云发大乘意。今未发迹,犹言罗汉。至显本即是菩萨,其意相同。“各领四天下”是金轮王。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己,即于大众中结跏趺坐,人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迦、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土,靡不周遍。
这段文字是“曾见事与今现同”中的“现瑞同”。这是“此土六瑞同”。
如今所见是诸佛土。
“他土六瑞同”。
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是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为因缘。
这是说“疑念同”。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这段是“曾见事与今当同”之一的“因人说法同”。昔佛起定,因妙光菩萨说经。今佛起定,因舍利弗说经。舍利弗是罗睺老师,昔日妙光菩萨为八王子老师,故说同。
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这段是“曾见事与今当同”之二的“时节同”。这里说的“六十小劫”如同“谓如食顷”。这是佛力所加,故令忘长短。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是经已。即于梵魔沙门婆罗门天人阿修罗众中而宣此言:如来于今日中夜,当人无余涅槃。
这段是“曾见事与今当同”之三的“唱灭同”。昔说《法华》,即唱人灭。今佛于《宝塔品》中,亦说如来不久当人涅槃。“梵”,是色界主。“魔”,是欲界主。“沙门”,意为勤息,出家之名。“婆罗门”,意为净裔,亦云梵志,在家之尊姓。
时有菩萨,名曰德藏。日月灯明佛即授其记。告诸比丘,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净身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这段是“曾见事与今当同”之四的“授记同”。授声闻记,是此经正宗,不应预泄。今云授补处记,则与释迦授弥勒记同。问:“《法华》中不曾授弥勒记,岂应引同?”答:不以文论,当以义定。更何况《法华经》原文,贝叶积至八里,译成汉文的仅极小一部分,嘱补处之文,未必译出。
佛授记已,便于中夜人无余涅槃。
这段是“灭后通经同”之一的“正明人灭”。“无余涅槃”,义通大小,略作说明。有人说,“小乘以果缚尚在,名为有余。身智俱灭,名为无余。大乘以五住究尽,乃名无余。”这是一般通释。统论涅盘,则有三种:一是性净涅槃,凡圣平等,即法身德;二是圆净涅槃,出障圆明,即般若德;三是方便涅槃,为众生故。非生示生,非灭示灭,即解脱德。又,唯识所讲四涅槃:一是自性清净涅槃,佛与众生平等共有,不关修得;二是有余涅槃,谓真如出烦恼障,余依未灭,三乘初证无学道时所得;三是无余依涅槃,谓烦恼既尽,苦依亦灭。三乘无学身智尽时所证;四是无住处涅槃,谓真如兼复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尽未来际,寂而常照,利益众生。自性清净,即是性净;有余、无余,是出烦恼障;无住,出所知障,亦即圆净;从体起用,而实非生非灭,即是方便净。所以《唯识》又云:“一切众生,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因为:性净法身,含生共有,故皆有初一。二乘证无学时,是有余依,不名无余,逮人灭时,既名无余,不名有余。此则前后不俱,故说容有前三。如来坐菩提树,成等正觉,所有身心,非复有漏,苦依永尽,名无余依。非苦依在,谓真常五蕴,名有余依。不住二边,名无住处。此则四涅槃义。同时具足,所以说“具四”。今说“中夜人灭”,是为同居钝根,表示同于二乘灭度,乃方便净的妙用,灭何尝灭耶?
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著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这段是“灭后通经同”之二的“灭后通经利益”。“灭后”,明通经时间。“妙光”,明通经之主。“八十小劫”,明通经久近。“八子及求名”等。明通经利益。“坚固”,指久已先成。“求名”,次补佛处。双显佛道因缘,既全赖师友,又全由修正。
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
这段是“灭后通经同”之三的“结会古今”。明通经利益,引八子八百,乃至结会古今。近则释疑解密开寿量。或疑弥勒补处,不应问。文殊非补处,不应答。今收弥勒在八百数,宜应有问。文殊先复为师,宏通妙法,故释疑非谬。又第八子最小,成不然灯佛。然灯乃授释迦佛记。现在的文殊本来是师祖,现转为释迦弟子,说明导师、弟子无定。问:“弥勒昔日曾见诸佛,曾闻《法华经》,何故还有疑问?”答:这是时间、地点、人物都不同了。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唯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从这段开始,进入“答问序”之四的“分明判答”。
“分明判答”又分:颂广举曾见以答,颂分明判答。其中“颂广举曾见以答”又分为:颂一佛同,颂最后佛同。“颂最后佛同”又分为三:颂曾见事与今己同,颂曾见事与今现同,颂曾见事与今当同。下面就依次作释。
今昔六瑞既同,惟忖决定不谬。当说大乘,决定前说法瑞。名《妙法莲华经》,决定前雨华瑞。教菩萨法,决定前众喜瑞。佛所护念,决定前地动瑞。为答之法,先微后著,故今明判,显向非疑。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念过去世,无量无数劫。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世尊演说法,度无量众生。无数亿菩萨,令人佛智慧。
这一段是颂上时节、名号及说法等。
佛未出家,所生八王子,见大圣出家,亦随修梵行。
这段是颂曾见事与今己同。
时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于诸大众中,而为广分别。佛说此经已,即于法座上,跏趺坐三昧,名无量义处。天雨曼陀华,天鼓自然鸣。诸天龙鬼神,供养人中尊。一切诸佛土,时即大震动。佛放眉间光,现诸希有事。
这段是“颂曾见事与今现同”之一的“颂此土六瑞同”。颂中“天鼓自鸣”表示《方便品》前面部分无问自说。“现诸希有事”,即总颂诸瑞。
此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示一切众生,生死业报处。有见诸佛土,以众宝庄严。琉璃颇梨色,斯由佛光照。
这段是“颂曾见事与今现同”之二的“颂他土六瑞同”。今所见是他土六瑞,而兼显诸土净秽不同。
及见诸天人,龙神夜叉众,乾达紧那罗,各供养其佛。
这段经文,意显六趣之中,有六界之机。
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
这段经文,颂彼佛及闻说法瑞。“自然成佛道”,指方便道。藏教佛一坐任运三十四心;通教佛一念相应不加功力;别教、圆教妙觉本得自然。自然成佛道,是报身。“琉璃”是法身本净。“金像”,是应物现形。“深法义”,即顿教大乘。
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因佛光所照,悉见彼大众。或有诸比丘,在于山林中。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
这段颂见彼土四众得道瑞。举“声闻”以该藏教三乘,举“比丘”以该四众。或以第二偈属下六度亦可。
又见诸菩萨,行施忍辱等。其数如恒沙,斯由佛光照。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身心寂不动,以求无上道。又见诸菩萨,知法寂灭相。各于其国土,说法求佛道。
这段颂见彼土菩萨行行瑞。六度既通四教,以拟《方等》、《般若》,悉与东方及此土同。
尔时四部众,见日月灯佛。现大神通力,其心皆欢喜。各各自相问,是事何因缘。
这段是“颂曾见事与今现同”之二的“颂疑念同”。
天人所奉遵,适从三昧起。赞妙光菩萨,汝为世间眼。一切所归信,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说法,唯汝能证知。世尊既赞叹,令妙光欢喜,说是《法华经》。
从这段开始,进入“颂曾见事与今当同”。“颂曾见事与今当同”又分为五:颂因人说法,颂时节,颂唱灭,颂授记,颂灭后通经。
满六十小劫,不起于此座。所说上妙法,是妙光法师,悉皆能受持。
这段是颂时节。
佛说是法华,令众欢喜已。寻即于是日,告于天人众。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我今于中夜,当人于涅槃。汝一心精进,当离于放逸。诸佛甚难值,亿劫时一遇。
这段是颂唱灭。文中有唱灭、有嘱累,嘱累如遗教。
世尊诸子等,闻佛人涅槃。各各怀悲恼,佛灭一何速。圣主法中王,安慰无量众。我若灭度后,汝等勿忧怖。是德藏菩萨,于无漏实相。心已得通达,其次当作佛。号曰为净身,亦度无量众。
这段是颂授记。文中有“悲恼”、“慰喻”。有悲恼,故慰喻。因慰喻,故授补处佛记。如今佛,将未度众生付予弥勒。
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比丘比丘尼,其数如恒沙。倍复加精进,以求无上道。
这段是“颂灭后通经”之一的“颂示灭供养精进”。长文未录,但云涅槃。颂中兼明起塔及四众精进求道。所谓应以涅槃而得度者,即现涅槃而脱度之。“薪尽火灭”,小乘以果报身为薪,智慧为火,身灭智亡,则一灭永灭。大乘以机为薪,逗应为火。众生机尽,应形斯火,应遍法界,不知其尽。
是妙光菩萨,奉持佛法藏。八十小劫中,广宣《法华经》。是诸八王子,妙光所开化。坚固无上道,当见无数佛。供养诸佛己,随顺行大道。相继得成佛,转次而授记。最后天中天,号曰然灯佛。诸仙之导师,度脱无量众。是妙光法师,时有一弟子,心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弃舍所习诵,废忘不通利。以是因缘故,号之为求名。亦行众善业,得见无数佛。供养于诸佛,随顺行大道。具六波罗蜜,今见释师子。其后当作佛,号名曰弥勒。广度诸众生,其数无有量。
这段是“颂灭后通经”之二的“颂灭后通经利益”。
彼佛灭度后,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师者,今则我身是。
这段是“颂灭后通经”之三的“颂结会古今”。
到此,“颂广举曾见以答”毕。下面是“颂分明判答”。“颂分明判答”又分为三:颂说《法华经》,颂教菩萨法,颂佛所护念。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
这段是颂说《法华经》。
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
这段是颂教菩萨法。
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
这段是颂佛护念。前文弥勒释四伏难,令文殊必答。此分明判答中,文殊断四伏疑,令弥勒不再问。初第一疑,因为文殊广引古佛曾说《法华经》,所以弥勒潜疑欲问;诸佛赴缘,人时各异。古佛虽名法华,今佛何必如此?文殊即以第一偈断云:“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这是断其疑名。弥勒因此又疑:自有名同义同,亦有名同义异。此名何所显昭?文殊即以第二偈断云;“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这是断其疑体。弥勒又疑实相无相,何人会之?文殊即以第三偈断云:“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这是断其疑宗。弥勒因此又疑佛雨法雨:只洽菩萨,亦润二乘否?文殊即以第四偈断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这是断其疑用。弥勒联翩构疑,文殊频繁为断,既然事穷理尽,即得之于怀。可谓善于部答,具二庄严(事穷,谓名等三,理尽,谓所显体)。迹门开权显实,序品毕。
摘自:曾其海《法华经天台宗会义辑要》
《法华经》天台宗会义 《方便品》第二
按天台宗湛然的说法,《方便品》为“迹门的眼目”;智旭谓《方便品》为《法华》“一经之正宗,万法之都会”。可见《方便品》在《法华经》中之重要地位。本章对《方便品》的阐释,先略释,后广释。其中的略释又分为二:先正释,后料简。
正释有三:即对“方便品”中“方”、“便”二字的三阐释。一是,“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有方圆,“用”有差会。三乘为权,是矩是方,一乘为实,是规是圆。若智于矩,则善用遍法逗会众生。若智于规,则善用圆法逗会众生。如经文所说:“令离诸著,出三界苦。是故如来殷勤称叹方便。”
二,“方便”者,门也。门为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施设,皆为进入真实作门,真实得以显现,功在方便。如经文所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
三是,“方”者,“秘”也,“便”者,妙也。往昔成秘,今开成妙。妙达于方,即是真秘,方便及门,即是秘妙。如经文所说;“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料简又分三释:第一释,是体外方便,化物之权,随他意而说;第二释,亦是体外方便,自行化他之权,是随自、他意而说;第三释,是同体方便,即自行之权,乃为随自意而说。又,第一释方便,非能人,非所人;第二释方便,是能人,非所人;第三释方便,即能人是所人。再,第一释方便,是秘而非妙;第二释方便,秘堪释妙;第三释方便,秘即是妙。西晋竺法护的《正法华经》(为《妙法莲华经》的异译本),把《方便品》译为《善权品》,即为此意。“权”即方便,无二无别,低头举手,皆成佛道,方便善权,皆为真实。
略释毕,下面是广释。该品是如来说法方便品,它遍摄一切法,如空包万色,若海纳百川。今释明权实关系,把它概括为四句:一切法皆权;一切法皆实;一切法亦权亦实;一切法非权非实。
所谓“一切法皆权”,如经文云,诸法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介尔有言,皆是权也。所有不出干如百界。
所谓“一切法皆是实”,经文云,如来巧说诸法,悦可众心。众心以人实为悦;又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云,如来所说,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又云,皆实不虚;又《大涅槃经》云,四句皆不可说也。
“所谓一切法皆亦权亦实”,如经文所说,“诸法如实相”。
“所谓一切法皆非权非实”,如经文所说,“非如非异”,“亦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非虚非实,如实相也。”
通过以上阐释,应该明白:四句即一法性。句句遍收十方佛法,具如本经的《药草喻品》中所说:“差即无差,无差即差。”
下面就第三“亦权亦实”句,展开“十法”,进行“八番共解”。依次为:一列名,二生起,三解释,四引证,五结十为三种权实,六分别三种权实照三种二谛,七约诸经判权实,八约本迹判权实。
列名者:一事理权实,二理教权实,三教行权实,四缚脱权实,五因果权实,六体用权实,七渐顿权实,八开合权实,九通别权实,十悉檀权实。这十种权实关系,简称“十双”。
生起者: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指理,一切法指事。由于理事故而教,由于有教故而有行,由于有行故有缚脱,由于脱故成因果,由于果故体显能用,由于用故有渐顿之化,由于开渐顿,故有开合,由于开合故有通别益,由于分别两益故有四悉檀。
此“十双”中,前五双由因至果,后五果家胜用。因中,若无前四,则因义浅狭。若无后五,则果用粗近。又,此义亦与十妙义同。《序品》中证信发起方便;譬喻,只是比况方便;因缘品,只是往昔方便;本门,只是久远方便;流通,只是诸佛菩萨通法方便。由是方便,故名真实。若得此意,如观掌《法华》一部,方寸可知,一代教门,刹那便识。以十法乘而观察之,法华三昧,投足有地,无上佛果,修途可期。
解释者:一是“理事权实”,理是真如,真如本净,常不变易,故以理为实。事是心、意识等,生起净、不净业,改动不定,故以事为权。理事的关系是,没有理则无以立事,没有事则不能显理。因事有显理之功用,所以殷勤称叹方便。二是“理教权实”,上面说的理事,亦可总称为理。比如真俗,俱称为谛。欲以已法下被众生,因理设教,所以教为权。理教的关系是,非教无以显理,所以如来称叹方便。三是“教行权实”,依教求理,则生正行。行有进趣深浅之区别,故行名权。而教无进趣深浅之异,故教名实。它们的关系是,非教无以立行,非行无以会教。会教由行,故称叹方便。四是“缚脱权实”,行如果违背理则缚,缚是虚妄,故名权。行如果顺理则生解,解冥于理,故名实。它们的关系是,没有缚无由求脱,得脱由缚。故称叹方便。五是“因果权实”,因有进趣暂用,故名权。果有克终永证,故名实。它们的关系是,无果则因无所望,无因则果不自显。果由克因,所以称叹方便。六是“体用权实”,前方便为因,正观人住为果。住出为体用,体即实相,无有分别;用即立一切法,差降不同,犹如大地为一,生种种芽。它们的关系,犹如非地无以生万物,万物不生无以显地。寻流得源,推用识体,故称叹方便。七是“渐顿权实”,综述修因证果,从体起用,俱有渐顿。今明起用,用渐为权,用顿为实。若非渐引,无由人顿,故称叹方便。八是“开合权实”,从顿开渐,渐自不合(由于藏、通两教不废小乘故),亦不合顿(由于三教菩萨不入实相故),故名为权。渐令究竟还合于顿,故名妙实。由开故合,开有合力,是故称叹方便。九是“通别权实”,通则“半”字无常之益,别即“满”字常住之益。然而,常益道长,易生退没,故以化城接引生安隐想。然后息化,引之宝所。如果没有“半”字之益,则不得会常。“半”有显“满”之功,是故称叹方便。十是“悉檀权实”,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此三悉檀皆是世间,故为权。第一义悉檀是出世,故为实。没有世间就不会有出世间,由此,前三悉檀得第一义,是故如来殷勤称叹方便。
引证者:“理事权实”等十义通于大乘、小乘,遍于一切佛法。且引本经,不如三界见于三界。“三界”是事,“不如三界”是理,此证事理权实。诸法寂灭相,不可以名言概念表述,这是理。但以方便力故,佛陀初转法轮为五比丘宣说,这是教,此证理教权实。若闻此经,是善行菩萨道。又,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佛子行道已,来世当作佛等,此证教行权实。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此证缚脱权实。尽行诸佛所有道法,这是因。道场得成,这是果,此证因果权实。我以佛眼观,这是体。见六道众生,这是用,此证体用权实。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人如来慧,这是顿。先修习小乘者,这是渐,此证的顿权实。本经中的穷子初逃,中间除粪,这是开。后则付予全部家产,这是合,此证开合权实。本经的初息化城,这是通益。后至宝所,是别益,此证通别权实。种种欲种种性相忆念等,此证悉檀权实。以上通引《法华经》为证。
结十为三种权实者:此十种权实,通于藏、通、别、圆四教。若在三藏教中自证十法,名自行权实。说法利益众生,名化他权实。自行、化他各有权实,名自行化他权实。以上十权实中,理事、教行、缚脱、因果四种为自行权实;理教、开合二种为化他权实;体用、渐顿、通别、悉檀四种为自他权实。这便是“结十为三”。
三教若通若别,皆是化他权实,因为逗会他意而说。圆教若通若别,皆是自行权实,因随自意而语。这样,可概括为四句:随他意语,即一切法权;随自意语,即一切法实;双取,即一切法亦权亦实;双遮,即一切法非权非实。
《大涅槃经》云:“修道得故(权也)。”《摄大乘论》称:“如理如量智(如理是实,如量是权),皆是圆教自行权实。以自行权实,兼别教权实共取众生,大机利者直得,钝者曲得,小机利钝者俱不得,这是《华严经》之意。”合用四教权实共取众生,大机利钝、曲直俱得,小机利钝俱不得,这是《方等》之意。舍三藏权实,用通别、圆三种权实共取众生,大机利钝俱得,小机利钝俱不得,这是《般若》之意。舍前三权实,单用圆教自行权实取众生,大小利钝俱得,这是《法华》之意。故《释品》云:“方者,诸方法也,便者,善巧用也”;“方便为人实之门”;“方者,秘也,便者,妙也。妙达于方,即是真秘。”从自行方便得名,故言《方便品》也。
分别三种权实照三种二谛者:前既通别,当分结束权实。今还约此智照,义则易见。若当分照谛者,理事、教行、因果,悉是自证,即照随智二谛也。体用渐顿,通别悉檀,四通自他,即照随惰智二谛也。圆教若通若别,皆是自行二智,即照随智二谛。束三教之权实,总为权。束圆教之权实,总为实。即自他二智,照随情智二蹄也。
约诸经判权实者:《华严经》,沦教,是“满”字。论时,是“乳”。论法,是自行化他。论人,是菩萨。二乘人听《华严》,如聋如哑。本经文说“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也”。三藏,论教,是“半”字。论时,是“酪”。论法,是一种化他。论人,是二乘。本经文云:“住立门外,著弊垢衣,执除粪器也。”《方等》,论教,对“半”明“满”。论时,并“酪”明“酥”。论法,有三种化他,一种自行。沦人,小慕于大。《法华》文云:“出内取与,皆使令知也。”《法华经》,论教,废“半”明“满”。沦时,纯是“醍醐”。论法,唯有自行。论人,此实我子。我之所生,我实是父。付以家业,授记作佛。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故是自行之权,名《方便品》。
又,《华严》,对二菩萨,说一自一他。不拟二乘,不闻不解。三藏,对二乘说一化他。不拟菩萨,故无自行。《方等》,具对大小,对二乘说两化他,对菩萨说一自一他。《般若》,对二乘说一他,对菩萨说一自一他。《法华》,普对机熟者但明一自,不复有他。本经文云;“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一切众生,悉人自行之方便,故名《方便品》。
约本迹判权实者:如来本地,久已证得一切权实,名为自行权实。中间垂迹,亦作兼带等说。束本中权实,名实;束迹中权实,名权。即是自他合权实。概括为四句:一切实,一切权,一切亦权亦实,一切非权非实。舍利弗本证一切权实,即自行要实。迹在鹿苑,单受化他。在《方等》,受一被三折。在《般若》,带二转一。至《法华》,废三悟一,皆是化他权实。束本权实为实,束迹权实为权,即自他权实。概括为四句:若从佛迹说,亦是化他之权实,亦称《方便品》。若从引入圆因自行,亦是《方便品》。若从舍利弗迹权,亦是《方便品》。若舍利弗迹人实,亦是《方便品》。为此诸义,故称《方便品》。 以下是广释,迹门正说为二:首先,从本品开始至“则生大欢喜”,是略开三显一,动执生疑;其次,从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至《授学无人记品》,是广开三显一,断疑生信。”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祥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人,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佛常在定,何故言起?古往诸佛说此经时,必先人无量义,即人《法华》,今佛亦尔。此示世界悉檀。哀从定起,观理观机,二俱审蹄。说必不谬,增长物信,此示为人悉檀。哀从定起,佛寂而常照尚须人定,方乃说法。况复散心,妄有所说。此示对治悉檀。哀从定起,从定缘理,安心实相。出定令他安心实相,此示第一义悉檀。哀从定起,安此四法,故言“安祥而起”。
“佛告舍利弗”的含义是,舍利弗为小乘中智慧第一,佛告他,是将破小显大。经家有问:“此中告舍利弗,与《大品》何别?”答:“何但《大品》,始自四《阿含》,终至此经,处处有告,各各不同:四《阿含》中,或为发起生灭法轮故告;《方等》斥故告;《般若》加故告;今经开故告。”天亲《论》(《摄大乘论》)云:“告身子不告余声闻者,智慧深故。不告诸菩萨者有五:一为声闻所作事故;二回向大菩提故;三今无怯弱故;四为发余人善思念故;五令不起所作已办心故。当知五意,兼异他经。”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是叹实智,非指三种化他权实,故言“诸佛”。显自行之实,故言智慧。这里的智慧体,即“一心三智”。“其智慧门,难解难人”,是叹权智,自行道前方便,有进趣之力;故名为“门”。从门入到道中,道中称实,道前名权。十地为人,故难入。非七方便人(藏、通二乘,通菩萨,别三贤,圆十信,共名为七方便)所能测度,别举声闻、辟支不能知。二乘执重,故以别教破之。从五时看,《华严》顿照,如聋如哑,故言不知;《方等》弹斥,保任草庵,故言不知;《般若》转教,无心希取,故言不知。利根菩萨,节节能知。
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
这段是“双释”。“佛曾亲近”等,是释实智。由于外值佛多,禀承至要,所以说实智甚深。由于内行纯厚,尽行道法,故言实智无量。“勇猛精进”等,是释权智。由于勇猛精进,能人难人之门。勇猛精进能人法门,释权智深。名称普闻,释权智广。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这句是“双结”。称理究竟,所以说“成就”。能度彼岸,故言甚深,这归结为实智。称机适会,所以说“随宜”。非七方便所知,所以说“难解”。这归结为权智。“成就甚深未曾有法,结自行权实。”随宜所说,意趣难解,结化他权实。自行权实,俱名为实。化他权实,俱名为权。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
这句是双叹权实。实智不圆,佛道不成。既云成佛,一成一切成,这是叹实智。“种种因缘”以下文字,是叹权智。释尊四十余年,以三种化他权实逗会众生,故言“种种因缘”。“譬喻”,小乘中,如芭蕉、水沫等作譬;大乘中,如乾城幻事等作譬。“广演”,能于一法出无量义。“无数方便”,即七种方便。“引导”,说散十善、离三途著;说净十善,离欲界著;说三藏,离见思著;说菩萨法,离涅槃著;说佛法,离顺道法爱著。
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
这句是双释权实。“如来”二字是释实智。从真如实相中来而成佛,故名如来。“方便”二字,是释权智。由于方便善巧,运用种种因缘譬喻广演言教。“知见波罗蜜”,是双举权实。所谓“知见”,一切种智名实知,佛眼名实见。道种智名权知,法眼名权见。到事理边际,名波罗蜜。“皆已具足”者,指权实悉究竟也。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这段是双结权实。实智非横非竖,寄言叹其横竖。“无量”,指佛地大慈悲喜舍;“无碍”,指佛地四辩;“力”,指佛地十力;“无畏”指佛地四无所畏。“禅”,指实相禅定;“定”,指《首楞严》定;“三昧”,指王三昧。“深入无际”,结成权智竖深;“成就一切未曾有法”,结成权智横广。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
这句是举绝叹之由。“种种分别,巧说诸法”,重举权。“言辞柔软悦可众心”,重举实。
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这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这句是指绝言之境。“取要”,指取其要点。“无量无边”是指权,“未曾有法”是指实。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
此法深寂,言语道断,体不可说,故止而叹之。设慈悲为说,闻不能解,伤其善根,是故止也。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者,初中分获,未尽其源。如十四夜月,光用未满。唯有释尊与佛究竟边底。如望夜月,体无不圆,光无不遍。以显权实竖深,修道得故,故不可说。“诸法实相”者,略标甚深权实之境。所谓“诸法如是相”等,广释甚深权实之境,须作四番解释:一约十法界,二约佛法界,三约离合,四约位。因为本经文中说“诸法”,故用十法界释;经文中说“佛所成就希有之法”,故用佛法界释;经文中说“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故用离合释;经文中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故用位释。
一约十法界:即六凡、四圣为十。…;…一界虽复多派,不出十如。故《阿毗昙毗婆沙》云:“地狱道,成就他化天法”,当知一一界,皆互具余九界十如。若照自位九界十如,皆名为权。照其自位佛界十如,名之为实。凡夫虽具,绝情理迷;二乘虽具,舍离求脱;菩萨虽具,照则不周,名不了了。如来洞览,横竖具足。
二约佛法界释:佛界非相非不相,而名如是相,指万善缘因。故下文云“众宝庄校”。佛界非性非不性,而名如是性,指智慧了因。故下文云“有大白牛”。佛界非体非不体,而名如是体,指实相正因。故下文云“其车高广”。佛界非力非不力,而名如是力,指菩提道心慈善根力等。故下文云“又于其上张设幡盖”。佛界非作非不作,而名如是作,指任运无功用道。故下文云其“疾如风”。佛界非因非不因,而名如是因,指四十一位。故下文云“乘是宝乘游于四方。佛界非缘非不缘,而名如是缘,指一切助菩萨道,故下文云“又多仆从而侍卫之”。佛界非果不果,而名如是果,指妙觉朗然,圆因所克。故下文云“得无量无漏清净之果报”。佛界非本非末,非不本非不末,而言本末,本即佛相,末即佛报,是自行权。佛界非等非不等,而言究竟等,指于实相,故标章云实相,是自行之实。即实而权,故言本末。即权而实,故言为等。如来遍照,横竖悉周,如观掌果。只因为凡夫如双盲,二乘如眇目,菩萨如夜视,朦胧不清,不可得说,故止止绝言。
三约离合释:若佛心中所观十界十如,皆无上相乃至无上果报,唯是一佛法界。如海总万流,如千车共辙。此即自行权实。若如他意,则有九法界十如相性等,即是化他权实。化他虽复有实,皆束为权。自行虽复有权,皆束为实。即是自行化他权实。随他则开,随自则合。横竖周照,开合自在。十界性相权实开合,若双照者,权即是实,实即权,虽二而不二。
四约位释:十界性相权实开合,以平等大慧如实观之,究竟皆等。若迷此境,即有六界相性,名为世谛。若解此境,即有二乘相性,名真谛。达此非迷非解,即有菩萨佛界相性,中道第一义谛。所以四释,明理遍摄,故约十界释;明自证极,故约佛界释;明佛化用,故约离合释;明三德遍,故约诸位释。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佛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及佛诸余法,无能测量者。
文中第一偈,总颂二佛实智。第二偈,总颂二佛权智。“诸余法”,指化他权实,即以自行而化他。从一法中开出无量法,所有方便,无不即权即实。故“无能测量”。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于无量亿劫,行此诸道己。道场得成果,我已悉知见。
谓甚深微妙权实二法,最为难见难了。于无量劫行此道己,乃坐道场得成佛果,故能悉知悉见此权实微妙法。无量劫具足行道,故权智满。道场成果,故实智满。此是约因果而论权实。
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此颂与前面“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含义相同。先举果报,次举性相。“性相”即百界千如。“义”即究竟。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这句颂“止止不须说”之旨。“是法”,即诸佛二智所照权实妙境,亦即百界千如诸法实相。实相非方所,故不可示,非语可道,故言辞相寂灭。“止止不须说”,则是法不可传乎?所以说:“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庶几能得解。“信力坚固”,指圆教十信。
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一切漏已尽,住是最后身。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正使满下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方刹。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
初六句,拣漏尽弟子不知。次四句,拣舍利弗不知。再次六句,拣余大弟子不知。再八句,拣辟支佛不知。因辟支佛逆顺观十二因缘,故名利智。再十句,拣发心菩萨不知,或指六度未断惑者,或指通别二教发心之人,各能了达四谛义趣。依之发于四宏誓愿,各能敷衍当教佛法,皆称妙智。如藏教以超过世间名妙;通教以了达即空为妙;别教以仰信中道为妙。最后六句,拣不退菩萨不知。通教断界内惑,得不退,却不知中道别理;别教三贤,虽得位行不退,不知中道具一切法,即一切法。
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此句颂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最后二句,是重颂“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等。“无漏”,指纯一实相。实相之外无余法。“不思议”,指心行灭处,言语道断。“甚深微妙”,指唯是诸佛所证契。依无漏义,前面十如约十法界释。十界十如,收诸凡圣理性无漏失、收三谛无漏失、权实智无漏失。如依不思义,前面十如约开合释。即权而实,即实而权,故不可思义。若依甚深微妙义,前面十如约佛法界释。依唯我知是义,前面十如约位释。此为初略开显。
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诸佛语无异”,指诸佛教化众生佛法理同。接下两句是劝人信。最后两句,是显实。
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
初偈,举昔日佛所施的三乘。次二句,斥方便假说,是权非实。最后二句,众生处处执著,佛以方便施设,令其出权人实。这是初略开显。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侨陈如等千二百人,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
这段文字是弹斥三乘皆为方便。二乘执重疑深,故偏举。
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是疑佛实智。言有所言说意趣难知,是疑佛权智。叹如来二智非我所及,是以生疑。三乘圣道,我修此理,亦到涅槃,而今忽言皆是方便,未知何者真实,故言“不知是义所趣”。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舍利弗请佛答四众心疑。
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惟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舍利弗请佛答自己之疑。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自说得如是,力无畏三昧。禅定得解脱,不可思议法。道场所得法,无能发问者。我意难可测,亦无能问者。无问而自说,称叹所行道。智慧甚微妙,诸佛之所得。
“是法”,指实智。“力无畏”,指权智。“道场所得”,指自行权实。“我意难测”,指化他权实。“所行道”,结自行权。“佛所得”,结自行实。“无问自说”,即结成化他意。
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今皆堕疑网,佛何故说是。其求缘觉者,比丘比丘尼。诸天龙鬼神,及乾达婆等。相视怀犹豫,瞻仰两足尊。
初句明小乘,第二句明六度大乘,次偈明中乘及四众等。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我为佛长子,惟垂分别说。是会无量众,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皆一心合掌,欲听受佛语。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愿为此众故,惟垂分别说。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
到此为止,略释开三显一、动执生疑完。下面开始,广释开三显一、断疑生信。此间有三周:此文至《法华经》第二卷中尽回向佛道,是法说一周,此周说法使上根者得悟。第二周从“尔时舍利弗白佛言,我今无复疑悔”,至《授记品》,是譬说一周,使中根者得悟。第三周等三品,是因缘说一周,使下根者得悟。法华三周,亦名理事行三周。下面用十义料简:一有通有别、二有声闻无声闻、三惑有厚薄、四根转不转、五根有悟不悟、六领解无领解、七有得记不得记、八悟有浅深、九益有权实、十待时不待时。
一明通别者:第一周别名法说,通则具三,如优昙华现,是譬说。“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即因缘说。第二周别名譬说,通亦具三。“我先不言皆为一佛乘故,又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是法说。“长者闻己,惊人火宅,方宜救济”,是因缘说。第三周别名宿世因缘,通亦具三。“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令人佛慧,”是法说。“有一导师”,是譬说。
二明有声闻无声闻者:光宅寺主谓定有实行声闻,若言无实,权何所应?开善寺主谓定无实行声闻,引证《胜鬉经》说,三乘初业不愚于法。外凡已知一乘,宁有二乘犹执小果?经所说的是权。此二家的理解各偏执一边,乖经失义。假若定有,经不会说“但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假若定无,谁人化城,亦无三可会,权何所引?今明有无不可偏执,若从长者实智往观,则无客作贱人。若就穷子根性,则便自谓贱人。《法华经》论明四种声闻:一是决定,二是上慢,三是退大,四是应化。前二声闻未熟,佛不与授记。后二声闻佛予以授记。若依今经,则应有五种声闻:一者久习小乘,闻小教证果,与“决定声闻”同。二者本是菩萨,积劫修道,中间疲厌生死,退大取小。《大品经》中称为别异善根。佛且成其小道,为说《般若》,令其断结取果。其与“退大声闻”同。三者以此二故,诸佛菩萨内秘外现,成就引接,令人大道。其与“应化声闻”同。四者由见权实两种声闻能出生死,因而欣乐涅槃,修戒定慧,微有观慧,未人似位,薄有所得,谓是证果。此名“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其与“上慢声闻”同。五者大乘声闻,是以佛道声令一切闻。若就决定、退大两种(声闻)而言,才有声闻。若就大乘(声闻)而言,理无灰断。不住化城,终归宝所。实者既尔,则无有权,故无声闻。若增上慢人,既未人位,故不名实。又非应化,故不名权。苟得此意,有无冷然,何须苦争。今开权显实,正是为了引“决定”、“退大”二种声闻,令人大乘声闻。
三明惑有厚薄者:约无明别惑,是约大乘根性而言,即可归纳为四句:惑轻根利,惑重根利,惑轻根钝,惑重根钝。若惑轻根利,初闻即悟;若惑重根利,再闻方悟;若惑轻根钝,再三闻乃悟;若惑重根钝,虽反复闻,亦不能得悟,只能作为结缘众生。第一周法说,上根人闻,三重无明一时俱尽。开佛知见,人菩萨位,得菩提记。第二周譬说,中根者开佛知见,得菩提记。第三周作因缘说,下根得菩提记。
五明根有悟不悟者:经中多说菩萨为上根,缘觉为中根,声闻为下根。按此说法,菩萨皆应第一周得悟。答案是并非如此,经中始自法华三周,直至流通《寿量品》,有各种菩萨节节得悟无生忍,哪里局限于法说周呢?同样道理,缘觉也不一定局限譬说周。有人问:“菩萨得悟,通于始终。二乘得悟,亦应至后?”答曰:“三周定父子天性已竟,则皆名菩萨。设在后悟,同名菩萨悟也。”
六明有领解无领解者:假若三乘同悟,何意但见声闻领解。无缘得闻佛说法而悟,名独觉;佛说因缘法得悟,名缘觉。菩萨无领解者,声闻教中,不明得佛。《法华经》开其归大之路(即“会三归一”),对佛述解。菩萨不然,故无领解:一是菩萨本意求佛,无有执异,无有不得佛之虑。今闻三周之说,只是正其观慧,故不须领解。二是菩萨悟性大,处处有文可鉴。二乘作佛,始自今教。逐要流传,故略菩萨领解。三菩萨行位深绝,诸新小菩萨,不敢领解。说寿量竟,弥勒总都领解。
七明得记不得记者:假若都同领解,何故声闻得记,而不见缘觉菩萨受记。这个问题也有三种意思:一今既悟大,菩萨发心求佛,行满自成,故不急求,佛也不急于授。二是菩萨亦有记别,调达、龙女,岂非记耶?又《法师品》云:“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法华经》,我皆与授三菩提记”,此岂非皆记耶?三是二乘长期以来未曾得八相记。浅近之记,初住已得。菩萨所求,乃圆极妙觉远记。故《寿量品》中,始初发心,讫一生得。妙因斯满,极果顿圆。此乃授法身记,何谓无记耶?有人间:“若小乘既悟大道,应同授法身记,那得授八相记?”答曰:“八相是应记。既得应记,知必有本。欲使物知闻,共来结缘,故与应记耳。又此二乘若闻寿量,即同增道损生,得法身记也。”
八明悟有浅深者:一往同破无明,人圆初住。细寻必应明晦。闻法华第一周(法说周),既人佛慧,继而又听法华第二周(譬说周),岂不是重复?再闻法华第三周(因缘周),理必增进,更闻《寿量品》,弥复优深。听法之人,重闻则胜前。如寒得衣,单复分厚薄。
九明益有权实者:或云:“实行得益,权行正为接引影响,不论其益。今明不尔,若至寿量,权实悉得益。增道弥高,损生弥尽。邻圆际极,唯一生死,岂非权者益耶?所以初为影响,共熟实行。”所以经文云:“出入利息,乃遍他国。”息利在己,即是己利。实行得益,由于权引。化功归己,权亦得益,故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己解。又何必须待寿量,方令权得益耶?地涌菩萨云:“我等自亦欲得此真净大法,即是自益也。”
十明待时不待时者:尔前未悟,必待《法华》悟者,名为待时。前教已悟者,名不待时。何以故?佛有显密二说,若约显说,则《法华》之前,二乘未悟大道,须五味调熟,会在《法华》。故云:“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此即待时也。若约密说,未必具待五味。在《法华》方会,尔前有密人者,名不待时,此乃大判时不时。若就三周,亦是待时不待时。迹本二门,亦是待时不待时,致有前后悟人。三周之中,自论密者,如法说时(即第一周),密闻大车及大通事而得悟人,即不待时。中周密闻,准此可知。有人间:“若三周及本有密说者,玄文(指《法华玄义》)那云:《法华》唯显?”答曰:“言显密者,尔前偏圆,互不相知。今至此经,同人一圆。虽密而显,纯一味故。但于听者一座,有待与不待。然知彰灼授记二乘,显露分明说寿长远,于兹一座,无不闻知,故名为显。”又有人间:“有一种根性,于前四时(指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即无密益,不至法华时,复无显得。二时不摄者,应是失时,永不得悟耶?”答曰:“余经或谓此为失时,今经不尔。此人虽于显密两时不悟,生灭度想,人于涅槃,而于彼土得闻是经,故无失时,乃是待彼土之时耳。”十义料简到此结束。下面释“法说周”。法说周可为五个层次,依次为:正法说、身子领解、如来述成、佛与授记、四众欢喜。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己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谛听”是闻慧,“善思”是思慧,“念之”是修慧。《大涅槃经》云:“一者亲近善友,二者听闻正法,三者思惟其义,四者如说修行。惟此四法,是涅槃因。”若言苦行是涅槃因,无有是处。一善知识,指如来。后边三句,即是三慧,是涅槃近因缘,故佛告诫之。
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时,纯有真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
从开句至“退亦佳矣”是拣众。“汝今善听”,是许诺听众。五千在座,故如来三止。五浊障多,名罪重。执小翳大,名根深。未得三果,谓得三果。未证无学,谓证无学。如误认四禅以为四果等,名增上慢。有如此失者,谓障执慢三失。“默不制止”,上面已闻略开三显一,犹未生谤,离去则对他们有。若闻广开三显一,乖情起谤,留则有损,是故不制止。“无复枝叶”,指细末,不任器用,此等执方便之方便(如小乘四果,已是方便。更于暖顶,妄计为极)。对于大乘来说,无须器重。故《大品经》云:“攀枝附叶,弃于根本,是人为不黠。”即是这个意思。“退亦佳矣”,既以小自蔽,阻碍大光,今让他们退去,既无谤法之愆,复无障他之过,故云佳矣。枝叶未去,故如来三止,真实愿闻,故身子四请。有人间:“佛大慈悲,何不神力使其住而不闻?如华严时中之二乘聋哑,何不强毒以大,如喜根之于胜意?”答曰:“各有所以,《华严》未席,正已开渐,未破小执,故在座而隔。今正欲灭化破庵,宜须拣遣。若去在俱谤,宜如喜根强说。今去有益,住则有损。喜根令远得益,慈故乐说,与其乐种。如来悲故发遣。”再问:“五千在座,即不蒙益,去则何益?”答曰:“此非当机,是结缘大众。往昔大通佛时,亦有无量众生心生疑惑。世世与师俱生,今皆得度。乃至如来灭后,犹故未尽。此五千人,当知亦尔。”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前已三请,此为第四请。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
诸佛若出五浊,必先开三。如今世尊四十余年,始显真实。由于久久稀疏,故言“时乃说之”。开说大乘法的时机已到,故言“时乃说之”。“优昙钵华”,中土叫“灵瑞”,据说三千年一现。观心释:即中妙观,通一切法至实相,名为“灵”,灵即灵通。有此观则必获佛授记,是名为“瑞”。由于有此观,方得佛果,是名为“华”。
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
《法华》之理至深,与往昔权理不同;《法华》言说至妙,与往昔权言相反;尽管《法华》皆妙,恐物疑谤,故先劝信。先令信无虚妄人,然后说无虚妄法。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
随三种机宜,巧说方便。而佛意在实,人莫能解。
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比喻言辞演说诸法。 举今佛之权能,释诸佛之方便。巧慧同故,借此喻彼,当知诸佛开权。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开权之意趣难解,禀教者罔不谓三。唯有诸佛,乃知一耳。无分别法,唯佛能知。佛之无分别智,解知无分别法,故是显实。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一”指“一实相”,非三(三乘)、非五(三乘加上天、人)、非七(前“五”加上通二乘)、非九(前“七”加上通别菩萨)。其性广博,博三、五、七、九等,故名为“大”。诸佛出世之仪式,故名为“事”。众生有此机感,故名为“因”,如来乘机而应,故名为“缘”。此为佛出世之本意,而先“开三”,是为引导;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此乃“归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夫既显实,则无量法皆一。如《法华玄义》中十妙,则是十种一。若略和旧解,且作四一。所谓“十种一”:虽不次第,十义无减。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是显理一;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是显智一;唯以一大事者(“一”是理、“大”是智、“事”是行),是显行一;知见者,智知于理,眼见谛法,约此知见,论开示悟人。以略拟广,有四十位,是显位一;又取结句明一,“一大事”:“一”为法身,“大”即般若,“事”即解脱。是为秘密藏,是显三法一;出现于世,显感应一;但教化菩萨,显眷属一;诸有所作,显神通一;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显利益一;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显说法一。
经文印义,信如符契。今略和旧解作四种一,教同义异。旧说果一,今言理一。依义依文:依义者,若无理一,众事颠倒,悉是魔说,非复佛经,故须理一。依文者,文称佛之知见,今取所知见,所见即谛,所知即境,境谛即实相理,故名理一。旧云因一,语单义别。今言行一,通收因果。人一教一,名与相同。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解释“佛为什么出现于世”这一道理,可从四个方面去说明:
一约四位者:佛说的真理境界不可知见,必须运用智眼,乃能知见。智眼中的“二智四眼”还不能知见,惟有一切种智佛眼,才能知见。本经云:“为令众生开佛知见”,若偏语佛果,即失众生;若偏语众生,则非佛知见,故不可偏取。前三教行人(指天台圆教以前的藏、通、别三教),虽是众生,未得佛眼智,故不能知见实相。圆教四位众生,而分得佛眼佛智,则众生义成,佛知见义亦成,故寄此四位,以释理一。“开佛知见”的“开”,即圆十住,初破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理。为什么呢?性德妙理,被通、别两惑之所染著,难可了知。初心虽能圆信(名字位),圆受(五品位),圆伏(十信位),但不名为“开”,必须内加观行,外籍法雨,助破通、别惑藏,显出真修性,“知见”才能朗然开发,如日出暗灭,眼目才有用,故名为“开”。缘修破惑,故名“使得清净”。《仁王经》云:“人理般若名为住,住于十住位也。”“欲示众生佛之知见”的“示”,指惑障既除,知见体显。体备万德,法界众德显示分明,故名为“示”。“欲令众生悟人佛之知见”的“悟”,指障除体显,法界行明。事理融通,更无二趣,故名为“悟”。“欲令众生人佛知见道”的“人”,指理事既融,自在无碍。任运流注,人于萨婆若海。圆道妙位,一位之中,具四十一地功德。初心与毕竟心,有明晦浅深之别。犹如月体,初后俱圆,而有朔望之殊。四位之见,皆明照实相,而说“开”、“示”、“悟”、“人”之异。
二约四智者:“智”,名出《般若》,智通三教,这里唯约圆教。其一是指“道慧”,见道实性,实性中得开佛知见。其二是指“道种慧”,知十法界诸道种别,解惑之相,一一皆示佛知见。其三是指“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寂灭即悟佛知见。其四是指“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相,种种行类,相貌皆识,即人佛知见。又,道慧如理名“开”;道种慧如量名“示”;一切智理量不二称“悟”;一切种智理量双照为“人”。
三约圆教四门横释四句者:空门一空一切空,即开佛知见;有门一有一切有,即示佛知见;亦空亦有门,一切亦空亦有,即悟佛知见;非空非有门,一切非空非有,即人佛知见。能通则四(指开、示、悟、人),所通则一。
四约观心释者:观于心性三谛之理不可思议,此观明净,名为“开”;虽不可思议,而能分别空、假、中,心宛然无滥,名为“示”,空、假、中即一而三,即三而一,名为“悟”;空假中之心非空假中,而齐照空假中,名为“人”。所以四种释者,见理由位,位立由智,智发由门,门通由观。观故则门通,门通故智成,智成故位立,位立故见理,见理故名为理一。虽云理一,而门即教一,观即行一,位即人一。又前约位智,则初住方得名“开”,似乎凡夫绝分。后约门约观,则名字初心,造修有地,况复众生知见,本来即是佛知见体。苟信圆门,观心即是。则有名字“开、示、悟、人”,乃至究竟“开、示、悟、人”,岂得高推圣境,自鄙无分。又岂得妄计初心即佛,以凡滥极。此中约位,非竖而论竖;约门,非横而论横;约智,非亦横亦竖而论亦横亦竖。约观,非非横非竖而论非横非竖,又复双照横竖。昔方便教,亦得各论“开、示、悟、人”,而非佛知见,故是权;今明佛知见,故是实,实即理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
就昔方便,谓教化三乘。理实但化菩萨,如彼子穷子,自谓客作贱人,而长者观之。实是己子,实是一人。
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三乘众行为之为“诸”。为圆教故,即是“一事”。此行何所至到,唯趣佛之知见,即是“行一”之意。
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圆顿之教,名“一佛乘”。别教已去,皆名有余之说,即不了义,非一佛乘,“无有余乘”,无《华严》中所兼之别。“无二”,无《般若》中所带之二。“无三”,无《方等》中所对之三。
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为什么这么说呢?《序》中因光横见万八千土,文殊引古竖明二万诸佛,无不为实施权,开权显实。皆与今佛出五浊恶世,其意相同。“一切十方”,刹海无尽,世界净秽,差别无尽,诸佛出世,亦有纯说大乘,亦有纯说小乘。纯说大乘,则不必施三;纯说小乘,则不得显实。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无量无数方便”等,是开权。“是法皆为一佛乘”等,是显实。“为一佛乘”即教一,“众生”即人;“能得种智”即行一,“种智所知”即理一。
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该段文字是说未来佛也是开权显实,施设方便,会三乘归为一乘。,
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人佛之知见故。
现在佛是化主,故先标出世之意,次明开权显实,最后归结为“开、示、悟、人”。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
过去佛、未来佛都是这样,故言“亦复如是”。“种种欲”者,指五乘根性欲。过去名根,以能生为义;现在名欲,以取境为义;未来名性,以不改为义。“深心所著”,指宿习难转。“方便”即是随宜所开三乘权法。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上面已说诸佛开权显实,但未明隐实施权,今明称实而观。则十方世界,无非法界真如妙理,尚无别教之二,何况有藏通别之三?别教之二,已不可得,况有通及藏教,与别教共成三种权耶?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
“劫”指时间。时间不是实法,依于色心分位假立。今言浊者,谓四浊增盛,聚在此时,所下文有“劫浊乱时也”之句。“烦恼浊”,笼统地说,五住三惑皆名烦恼。今以界内五钝为烦恼浊,所谓贪、嗔、痴,慢、疑。由见烦恼所惑粗弊色心,故名众生浊。“见浊”,笼统地说,界内界外诸分别惑,皆名为见。今界内以五利使为见浊,所谓身边戒见邪。恶异熟业所惑识种,能令色心住持短促,故名“命浊”。有人间:“此与《大佛顶经》所明五浊,为同为异?”答曰:“《大佛顶经》五浊,该于九界,惟佛为清。此经所举五浊,局在秽土减劫,不约净土,不约增劫。”又问:“此经最妙,所举五浊何反浅耶厂答曰:“此明诸佛隐实施三,由于出五浊世,事不获己。正显善权方便不可思议,何得以《大佛顶经》为并?彼经别为一类利根,直开圆解耳。”又问:“五浊若能障大,《华严经》中未除浊而闻悟,何也?”答曰:“此应四句分别:一、大乘根利障重,以根利故,重障不能障,此土《华严》初闻大乘者是也;二根利障轻,他方净土顿闻大乘者是也.三、根钝障轻,他方净土先闻三乘,后悟一乘者是也;四根钝障重,此土闻渐除浊,方闻大乘者是也。”又问:“五浊亦障小否?”答:“就小亦应四句分别:一、小乘根利障轻,浊不能障,如舍利弗、大迦叶等;二、小乘根利障重,浊亦不能为障,如《阿含经》央掘魔罗;三、小乘根钝障轻浊亦不能为障,如般陀比丘;四、小乘根钝障重,此则成障,佛世不闻小乘,不得度脱者是也。”又问:“自有不在《华严》,不在三藏,而得闻大闻小者,何也?”答曰:“此应约四教总作四句,又约四教各作四句。总四句者:根利障轻,随于何时宜闻圆教;根利障重,随于何时宜闻别教:根钝障轻,随于何时宜闻通教;根钝障重,随于何时宜闻藏教。佛以口密而随应之,令其得益。各作四句者,四教各有四门:根利障轻者,闻非空非有门人也;根利障重者,闻亦空亦有门人也;根钝障轻者,闻空门人也;根钝障重者,闻有门人也。”统而言之,不论有障无障贵在有根有乘种。障由破戒,种由熏习,根由宿习有利有钝,致今值佛,悟有待时不待时。问:“五浊一往,何故障大而障小?”答曰:“众生浊重,妄计五阴而为四德。若闻大乘常乐我净,即执非为是。”本经文云:“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即此义。若闻无常、苦、无我、不净,即厌生死,欣涅槃。破邪计执,故五浊不障小。本经文云:“作是思维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即此义。
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初句为劫浊,次句即众生浊。“悭贪嫉妒”,即烦恼浊。“成就诸不善根”,即命浊。如不施设方便,何以引出苦轮。
舍利弗,若我佛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
如世弟子,随顺法师,继道传灯。今不闻不知,则无法可随,何谓弟子?如来昔为治五浊故,方便施三。汝得闻得知,随顺修习,名为弟子。今五浊既除,为汝显一,何意不闻不知?不闻,即不闻教一;不知,即不知行一;非弟子即非人一,总迷于理。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硬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
佛设二乘,原为众生五浊障重,暂令息苦故权说见思断尽,名“阿罗汉”。不受三界后有,名“最后身”。出同居土,分段苦轮,名为“涅槃”。今闻此经,便应信受,进求无上菩提。何以故?浊障既除,又得闻此大法,则当审自筹量,无明别惑尚在。何名罗汉?变易生死浩然;何名后身?化城未是宝所;何名究竟涅槃?故实得阿罗汉者,未有不信佛说此法。倘自以为足,不复志求菩提,但是增上慢。
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
恐怕有人间:“假如如上所说,则一切阿罗汉皆必志求无上菩提耶?”所以,这里说“除佛灭后,现前无佛”,禀权说证罗汉者,未必即能志求菩提。又问:“佛虽灭度,此经住世,彼何不信?”答曰:“佛灭度后,经虽住世,而受持读诵解义之人难得。”
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恐怕有人会问:“若佛灭后,诸阿罗汉不遇此经,不遇受持读诵解义之人,则当永人小涅槃耶?”为此,今《法华经》解疑曰:“是人虽作灭度之想,人于涅槃,而生方便有余国中,仍得遇佛,为说此法。”便得决了化城非实,还必志求无上菩提,断无永人涅槃之理。所以,《大智度论》云:“罗汉身必应灭,住化何处具足佛道?答:出三界外有净佛土,无烦恼名”。于是,国土佛所闻《法华经》,具足佛道。今经证曰:“有罗汉若不闻《法华》,自谓得灭度。我于余国为说是事,汝当作佛也。”故南岳师(慧思)云:“余佛者,四依也。罗汉遇之,闻经决了。”又云:“罗汉修念佛定,见十方佛,为说此经(指《法华经》)便得决了(若言念十方佛,则是已发大心。若复唯念释尊,乃因小感大)”。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这段,先劝信释迦实说;次劝信诸佛诚语;最后归结为“唯一佛乘”,是止疑止谤。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优婆塞我慢,优婆夷不信。如是四众等,其数有五千。不自见其过,于戒有缺漏。护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众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斯人鲜福德,不堪受是法。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舍利弗善听。
上慢、我慢、不信,为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通有。但出家二众,由于多修道得禅,谬谓圣果,起增上慢;在俗二众,由于矜高,多起我慢。其中女人智浅,多生不信,不自见其过者,不能自省。于戒有缺漏,律义有失,名“缺”;定共道共有失,名“漏”。乏定道故,内起恶觉,如玉含“瑕”;缺律仪故,外动身口,如玉露“疵”。覆罪自安,不知发露,故名“护惜”。“小智”,不得学无学智,只有世间小智,妄计有漏以为无漏,小中之小,故言“小智”。未有无漏禅定滋润,但有世间昧禅,故言如“糟”;未有出世理慧,但有文字薄解,封文失旨,故言如“糠”。又,“糟糠”譬为无大机,“枝叶”譬为非好器。
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佛悉知是己,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譬喻并祗夜,优波提舍经。钝根乐小法,贪著于生死。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槃。
“诸佛所得法”,指修道得于诸法。皆由自行因满,所感后得无分别智,正当自行体内权。即此法体,亦不可说,故以方便为众生说,此成化他权。照九界机,说七方便。九是所被,教不出七,说七被九,渐令人实。七九之中,随何机,闻何法,遇机便逗,初无一定,故云“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显起希望,名为“所念”。“钝根乐小法”下六句,归结为施权之意。前世根钝,今世无机,不堪闻大,故言“不行深妙道”。前世贪著障重,今世众苦所恼,唯可闻小,故言“为是说涅槃”。
我设是方便,令得人佛慧。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人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
“佛慧”,即是一大事因缘。若约能知,乃是行一;若约所知,则是理一,又若约说经,应是权一;若约所诠,则是理一。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
这一段是颂诸佛如来教化菩萨。“有佛子心净”,即是别教之人。“为诸佛子,说早大乘经”,即成圆教真实之人。“声闻菩萨”,即声闻兼得缘觉,指两教二乘(菩萨兼得藏通大士)。七种方便,皆成佛无疑。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
这段是颂如来以一佛乘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但以假名三教,引导令人佛慧一教,是故约方便说,则皆可暂有。约究竟论,决无二三,但为一佛乘。
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
“唯此一事实”等,颂上所作,常为一大事。“佛自住大乘”等,颂上唯佛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后六句说明不以小乘度人。
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亦无贪嫉意,断诸法中恶。故佛于十方,而独无所畏。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佛心清净,众恶断尽,无畏说法,此内德可信。妙相庄严,光明炳著,为众所尊,说大乘印,此外德可信。
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人佛道。
佛往昔曾立下誓愿,今为兑现誓愿而说法。菩提愿满化他同人,实则不虚。有人间:“本誓既普,今众生尚多,愿云何满?”答曰:“佛三世益物,无有已时。今且约现在机熟,名为愿满。”
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无智者错乱,迷惑不受教。
众生以苦恼自煎,诸佛以大悲济物,悲与苦相对,故言“遇”。又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天性相关,故言“遇”。尽教以佛道,佛之本怀。无智迷惑而不受教,五浊障大。众生既有障,安得不设方便以渐诱之?经云:“过去有佛,号住无住。发愿使己国众生,同日同时成佛,即日灭度。又贤劫前有佛,号曰平等,亦愿己国及十方众生,同日成佛,即日灭度。若尔,今日有佛,复有众生,云何耶?佛言:不可以非器之身成无上道,要先化三趣,令得人天,然后乃可如愿。三趣非善道,何能成佛?”
我知此众生,未曾修善本,坚著于五欲,痴爱故生恼。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
此二偈,别明众生浊。真如实相,名为“善本”。不依此种善根,故不能感大法。五欲为诸恶本,从痴有爱,则众恼竟生。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长。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
此一偈,别明命浊。《处胎经》从初七日乃至三十八七日,具说渐渐增长之相,即所谓“世世常增长”。观心释:一念心起,即为未来作业。业即胎,胎业无穷,世世不断,即是“增长”。
人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
此一偈,别明见浊。五见交加,如茂林稠密。若有是常见,若无是断见。依于二见,成六十二见。具如法数。
深著虚妄法,坚受不可舍。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
此一偈,别明烦恼浊。略举根本中贪慢,小随中谄,以摄其余。
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
此一劫,别名劫浊。长时不闻佛法,即是劫浊。又加上以上四浊,集于时中,故名劫浊。由于五浊之障,不信一乘,故曰“难度”。观心释:念念恶觉,永无正观以自觉,是“不闻佛名”。永不与八正道相应,是“不闻正法”。
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
表明为大施小,小治五浊,大愿得兴。
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此句释三界妄尽:灭色取空,则非真灭。以无明别惑尚在,则界外变易生死,正自浩然。若体达无明本空,诸法何有?如翳见空华,华相本虚。法虽本寂,若不修道,无由契会,故言“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如空华虽寂,若不除翳,无由睹净空。
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令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诸佛语无异,惟一无二乘。
先权后实,为除五浊巧施方便。诚言不虚,劝勿生疑。
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百千万亿种,其数不可量。如是诸世尊,种种缘比喻。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人于佛道。
开头二偈,表明方便施三。后一偈,表明开显。“说一乘法”,即教一;“化无量众”,即人一;“人于佛道”,即行一与理人。
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氓类,深心之所欲。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天人群氓类”,是举诸乘以表明人一。“异方便”,是举诸教诸行以显教一、行一,“第一义”是理一。正因佛性,即第一义。若用圆妙正观,则是实相方便,不称为“异”。今用五乘七方便等而助显之,故名“异方便”,即指下文的六度,乃至供养、称名等。良由众生乐欲不同,故使诸佛方便有异。然而,方便虽异,助显则同。 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进禅智等,种种修福慧。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就正因佛性而言,众生与佛体同。众生幻障若深,则永不值佛。得值过去佛者,由于其深心所欲不同,所以诸佛说法亦异。在彼一时,或闻顿法,或闻渐法,或修布施,或修持戒,或修忍辱,或修精进,或修禅定,或修智慧,或单修一法一行,或兼修余法余行,或转或助,种种不同。又或以心相修六度,或以无相修六度,或以非相非无相次第修六度,更复种种不同。由今观之,既皆已成佛,皆证理一,则如是之人,即人一。所修福慧,即行一。所闻诸法,即教一。
诸佛灭度后,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
不仅值佛闻法、修行六度者已成佛。而且,诸佛示灭,能于如来起悲恋心,一念之间,舍恶从善,化刚为软,在彼时,人天二乘,亦皆已成佛道。佛道既证理一,诸众生即人一,善软心即行一,示灭即教一。
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玻璃,砗磲与玛瑙,玫瑰琉璃珠,清净广严饰,庄校于诸塔。或有起石庙,旃檀及沉水,木密并余材,砖瓦泥土等。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不但悲恋如来而生善软心者成佛,即使诸佛灭后,碎身为舍利,有为舍利起宝塔者,起石庙者,乃至童子戏聚沙为塔者,皆已成佛道。佛道既证为理一,如是诸人是人一,起塔、起庙等为行一,碎身为舍利是教一。大迦叶言:“如来舍利非我等事,自有国王、王子、大臣宰官、长者居士、婆罗门等、乐福田者,广修供养。我等事者,宜应结集三藏,勿令正法速灭。”由此观之,迦叶传佛心印,故以先务为急。人天乐种福田,则以供养为先。就彼修供养时,所发三乘、五乘心愿不同。义按经中佛塔之法:如来佛十三级,辟支佛五级,阿罗汉四级,阿那含三级,斯陀含二级,须陀洹一级,轮王无级。所谓“级”,是指佛塔的轮相。
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宝成,铺拓赤白铜,白蜡及铅锡,铁木及与泥,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不但为供养舍利起塔庙者已成佛道,而且雕造佛像亦可成佛道。佛道是理一,诸人是人一,雕造佛像是行一,如来分别造像功德是教一。然而,《犹婆塞戒经》中认为,造像不许用胶,如果用胶,会得不敬之罪。此经还认为,不能造半身像,还认为人在立像前不应坐,在像前不应卧。《造像功德经》对造像略举十一种功德:一世世眼目清洁;二生处无恶;三常生贵家;四身如紫磨金色;五丰饶珍宝;六生贤善家;七生得为王;八作金轮王;九生梵天寿命一劫;十不堕恶道;十一下世还能敬重三宝。此经又说,若人临终发言造像,乃至如麦(麦+广),能除三世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当知此功德,华报果在佛地。
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
不但雕造佛像可成佛道,画佛像也能成佛道。佛道是理一,诸人是人一,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是行一,但化诸菩萨是教一。最后两句是讲成佛后要做的事,乃是自证四一,复以四一度众生。
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人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
不仅画像可成佛道,供养宝塔、佛像也能成佛道。具论供养,不出五尘,华幡盖为色尘;乐音歌呗为声尘;香为香尘;礼拜为触尘;饮食是味尘。又,供养须论三业:敬心,即意业;颂德,即口业;礼拜合掌举手低头等,即身业。
若人散乱心,人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不但五尘三业供养佛像、供养佛塔者已成佛,即使散心一称佛名亦能成佛。“南无”,意为“归命”,“皈依”、“度我”、“敬从”等。据说调达临终时,只称“南无”,未称佛,便生身陷入地狱。佛为其授记使其从地狱出来,当作辟支佛,名曰南无。又传说,西域有天像,以金为头,贼来盗之,取之不得。贼称“南无佛”,便取走金头。明日,众人聚而议曰:“天像失头,便是五天来著耳。”人们一直在追问为什么失头,天即附一人语曰:“贼不取头时,称南无佛。诸天皆惊动,是故得我便,是故失头。”众人曰:“天不如佛耶?既不如者,何不事佛?贼称南无佛,尚得天像金头,况贤者称佛名,十方尊神宁敢当之,但精进,勿懈怠。”《那先比丘经》云:“如人持一石置水,必没无疑。若持百石置船上,必不没。有恶业人,直尔死,必堕泥犁,如石置水。若临死称南无佛,佛力故令不入泥犁,如船力故使石不没。”又经云:“华林园第三大会九十二亿人,并是释尊遗法中一称南无佛人,得见弥勒也。”又佛世有一老人,遍求五百上座剃度。上座观其宿无善根,咸不许见。最后值佛,佛即度令出家,证阿罗汉。上座问佛,佛言:“此人于无量劫前,人山采薪,遇虎惧怖,一称南无佛。今此称名善根熟故,所以得度。由于其别无他善,所以久久流转生死。由于其劫数长远,故非声闻道眼所见所知。”夫既得证阿罗汉,则亦必证无上菩提。散心称名也得成佛,更何况专心称佛耶?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后,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是法”,是指《妙法莲华经》开权显实之法。闻经之时,或解不解,有相无相,专心散心,事非一概,亦得义论五乘差别。而此经一历耳根,则永为道种。若远若近,终因斯脱。无有不成佛的。此是诸佛真语实话,诚实可信。有人问:“何意约过去佛,广明五乘同皆人实?”答曰:“三世佛皆有开权,但未来佛未起,现在佛始行,于证义弱。过去佛开权已久,受化之人,皆成四一,证义则强。故于过去佛,广约五乘显实。”
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百千亿无数诸法门”,指五乘七方便等一切权说。“知法常无性”,指实相常住。无自性,无他性,无共性,无无因性(性空),无性亦无性(相空),本自有之,故曰“常无”。“知”,是“照”的意思,具如止观第五不思议境中,一念三千而非自他等。既五四性,一念亦无,即是性空。既无一念,无念亦无,即是相空,乃不思议之二空。若本是二空,即性德,若推检人空,即是修福。行中具足一切诸行,方名缘因,闻斯义已,方乃名开。有人问:“世间因缘,可以四句了生无生。今性本净,非关缘起,何须以此四句推之?”答曰:“世法缘起,亦本无生。但由情计,谓之为生,理性亦尔。由谓自他等,故须推之。”又问曰:“今文何故不立斯观?”答曰:经从利根者,开也。佛种从缘起者,中道无性,即是佛种。迷此理者,由无明为缘,则有众生起。解此理者,由教行为缘,则有正觉起。欲起佛种,须一乘教。又,无性者即是正因佛性;佛种从缘起者即是缘了。以缘资了,正种得起。一起一切起,如此三性(正因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名为一乘。此三佛性,不纵不横,不可思议。按天台宗“六即果位”而言,名字位中有微解,亦有微行。相似位中,解行渐著。分真位中,初住一发,—发。究竟位中,性德显尽。故曰此三性,名为一乘。
是法住法位,世间常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
“是”,指修性不二之一乘。此一乘即是法住,亦名法位。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此无住本不可动,故名法住。种种诸法,总不出此范围,名为法位。是则三世间相,一一无非常住,一一无非法住法位,一一无非一乘,但众生迷暗,不能觉知。于常住中,妄见生灭。于一乘中,妄见差别。唯有大觉导师,坐于道场,如实知已,能以方便说此理
我以智慧力,知众生性欲。方便说诸法,皆令得欢喜。
“智慧力”,即权智。“知性欲”,鉴小机。“说诸法”,正施权。“皆欢喜”,称机宜。
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人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深著于五欲,如犁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前二句,表明佛有能见之眼。下一品云:“宅主在门外立”,指佛在法身之地,以常寂佛眼圆照群机。若根利浊轻,则以卢舍那像说一乘法。若根钝虽重,则以老比丘像惊人火宅,方便施三,只是于时鉴机,故言“我以佛眼观见”。观色法,用天眼;分别根机,用法眼。今以佛眼观,举胜兼劣。“六道众生”句以下,表明所见五浊:“贫穷无福慧”,颂众生浊;“人生死”二句,颂命浊;“深著”等四句,颂烦恼浊;“不求”等二句,颂劫浊;“深入”等二句,颂见浊。因邪见故,不求大势佛,不求断苦法,乃以招苦因。最后二句,表明起大悲想。
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始坐道场”,如事释,即初在此处修治得道,故言道场。坐此树下,得三菩提,故名道树。为感树恩故作观察,为纪念地德故而经行。《过去因果经》云:“佛成道初七日,思惟我法妙,无能受者;二七日,思惟众生上中下根;三七日,思惟谁应先闻法。即至波罗奈,为五人说四谛,侨陈如得法眼净”(此约小机所见)。今明佛在法身地,寂而常照。恒以佛眼,洞览无遗,岂始至道场淹留三七日,方思此事?言三七者,表示欲说“三周法”。初七日思法说周。次七日思譬说周,后七日思因缘周。此独就圆教大乘释。若通途约大乘释,初七日思说圆教,次七日思说别教,后七日思说通教。若观心释,“树”即十二因缘之大树,深观缘起,自成菩提。欲以无漏法林荫益众生,故言观树。“经行”,指大乘三十七道品,自以道品履实相地,得成佛道。欲以此法化度众生,是故起行。“三七”,初七欲明中道观,中道之妙难观,不得。次七欲明即假观,即假观分别智难生,不得。后七欲明即空观,即空巧度,又不得。乃明方便析法,小观也。
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
初三句,释迦自叙佛现。由念佛方便力故,契法契机,所以佛现。次五句,是诸佛称叹释迦,因为释尊能为实施权,故云“善哉”。为一乘而施三乘,会三归一,引入佛慧,故云“第一导师”。证得微妙第一实智,故云“得无上法”。随一切佛隐实施权,故云“用方便力”。再次四句,诸佛自明我等亦隐实施权。复次四句,双释隐实之义。因为众生少智,不自信作佛,所以隐实为乐小法,施权说诸果。最后二句,双结二义。虽然说三,终必显一。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奈。诸法实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
“波罗奈”,即鹿苑。中道为性空假有,今以方便,作三教说。诸法非生非灭,以方便故,作生灭说。初为五弟子说无常有门。
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
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人他心,名转法轮。侨陈如初得见谛,断分别惑,分证有余涅槃。涅槃之说,起自于此。由此得成无学,便有阿罗汉名。能说者名为佛,所说三乘即法。见谛阿罗汉等即僧,三宝于是出现世间。
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
有师疑云:“佛初未能鉴机,寻念诸佛,始知根性”。今释曰:“为欲引同,故念诸佛,非今始念方知。从久远来,见其乐小,已为赞示令尽众苦,所以闻小即得解脱。”又有弟子疑云:“云何一世暂闻,即证无学。”今释曰:“从久远来,为其赞示,称于本习,故速得道。”“久远”,指大通智胜佛结缘之后。
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著相骄慢者,不能信是法。今我喜无限,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咸以敬心,皆来至佛所。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这几句显示三乘修行之人皆是佛子。“佛慧”,即是一切种智佛之知见。本段经文,初二句,表明大乘时机已发。其次二句,表明佛欢喜,众生堪得大乘之益。再次三句,正面明显实。最后一偈,表明受行悟人。初明由机发故索果,应有四句:一自有障除而机未法,如诸罗汉在三藏时,以乐小故,浊障虽除,大根钝故,妙机未发。二自有障未除大机发,如《法华》中诸凡夫等,虽未断结,以大根利故机即发,三自有障即除机即发,如说无量义时证小果,即于此座大机发。四自有障未除机未发,如五千退出席位等众,志求佛道,是索大果。问:“如先所许,乃是求三,何关求一?”答:出外不见,必有异途,将昔所许,以求异意亦得,是索一。昔障重无机,不得立即说佛慧,中间虽障除,但又时机未熟,今已机发,正是说的时候。昔众生根钝智小,畏其谤法堕恶,今根利志大,闻必信解,故喜无畏。正显实,五乘是曲而非直,通别偏傍而非正。今皆舍彼偏曲,但说正直一道。受行悟人,初闻略说,谓久后要当说实,三乘无非方便。又谓不退菩萨,不知佛智,故菩萨罗汉,咸堕疑网。今开权显实,不惟罗汉除疑,而三教菩萨,无不除疑。不惟菩萨作佛,而罗汉悉亦作佛。
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普告诸大众,但以一乘道。教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
初六句,告诫众人勿生疑。次四句,告诫众人对法勿生疑。因为释尊为世间人王,言则不二。佛为法王,岂有虚妄。秘要妙法,定为真实:
以五浊恶世,但乐著诸欲。如是等众生,终不求佛道。当来世恶人,闻佛说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堕恶道。有惭愧清净,志求佛道者,当为如是等,广赞一乘道。
初四句,说明非佛弟子者。因为,若乐著诸欲,是行魔业;著于涅槃,亦非佛弟子。著于生死,凡小俱舍,方堪授记。不求佛道,皆是增上慢人。
舍利弗当知,诸佛法如是。以万亿方便,随宜而说法。其不习学者,不能了晓此。汝等既已知,诸佛世之师。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初六句,敦信于权;后六句,敦信于实。《法华》三周的法说周正法说到此止。
摘自:曾其海《法华经天台宗会义辑要》 《法华经》天台宗会义 《譬喻品》第三
对此品的解释,先通释,然后分别解释。通释:“譬喻品”的“譬”,是比况;“喻”是晓训。托此比彼,寄浅训深。上一品长文偈颂,广明五佛权实。上根利智者,圆闻得悟。中下之流,抱迷未遣。佛大悲不已,巧智无边。更复以类比况,开晓令悟,故言譬喻。
别释:分为因缘释、约教释、本迹释、观心释。因缘释:用世间父子譬出世师弟。闻未曾有,踊跃欢喜,为世界益。以世间资具,譬出世资具,使蒙佛音教,不失大乘,是为人益。又以世间灭,比出世灭,拔其苦难,令免烧煮。我已得漏尽,闻亦除忧恼,为对治益。又以世间不生灭,比出世间不生灭。乘是宝乘,直至道场。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为第一义益。佛以一音说于譬喻,巧令中下众生得四悉檀益,故言《譬喻品》。
约教释:佛意本赞佛乘,寻念先佛大悲方便。于鹿苑称叹“三车”。二乘以下自济,菩萨驾牛车,运他人出火宅,故名摩诃萨,此为三藏教中譬喻。又,三人同畏被火烧烤,声闻如獐,直去不回;缘觉如鹿母,并驰并顾;菩萨如大象,身插刀箭,全群而出,此通教中譬喻。又,二乘发心近,缘理浅,智慧弱,但断通惑、不能尽边到底,非波罗蜜。菩萨发心久远,理深智强,能断别惑,穷源尽性。故《大品》云:“二乘如萤火,菩萨如日光。”此别教中譬喻。又,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人如来慧。如斯之人,易可化度,不令如来生于疲苦。如《华严经》,提倡“即事而真”,不须譬喻。今为未人佛之知见者,四十余年以方便权说,助显第一义。今日灵山法会,决定说《法华》,普令一切,开示悟人佛之智慧,不令一人独得灭度。善始善终,无二无异。上根利智,闻即能解,不令如来生于疲苦,亦不须譬喻。为了中下众生,才踟蹰岐道,故须今日大车譬喻而得利益,是名圆教中譬喻。
本迹释:迹中既有四教譬喻,以迹例本,本初成道,亦应用诸譬喻成熟众生。又为莲故华等,以譬为本施迹等,具如智者(智颤)的《法华玄义》所说。
观心释:“空”如白牛,“假”如具度,“中”如车体。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颜。
踊跃欢喜是内解,合掌瞻仰是外仪。信解在心名欢喜,喜动于形名踊跃。从妙人,闻妙法,得妙解,内外和合,致此欢喜,即世界悉檀。改小乘学大乘,弃贫事草庵,受富豪家业,今日乃知真是佛子,是故欢喜,此为人悉檀。忧悔双遣,疑难并除,内外除障,廓然大朗。故经文曰:“我已得漏尽,闻亦除忧恼”,此对治悉檀。佛子所应得,皆已得之,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是故欢喜,此第一义悉檀。
约教释:欢喜,喜于人位,而阿罗汉,出三界樊笼,破四住之果,对害不戚,逢利不欣。今言欢喜,决非世间喜。若苦忍明发,苦尽无生智,先已得之,今不应再喜。若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析虽异,证空一致。一致之喜,久已得之,亦不应再喜。若二空观为方便,假观荡遣二乘之隘陋,空观荡遣凡夫之喧湫。过二边恶,得大欢喜。证道同圆,即发心住,亦得名欢喜住。又,初始修行名欢喜行,初地名欢喜地。
本迹释:迹辅释迦为智慧弟子,始从外道拔邪归正,示乳味欢喜;次示酪味欢喜,利益贤圣;再次示二酥欢喜,利益菩萨;今示醍醐欢喜,利益学佛道者。如此等欢喜,皆迹所为。
观心释;观心,即空、假、中。从名字欢喜,乃至究竟欢喜。
“即起合掌”,表明其已理解权。往昔权实为二,如掌不合;今解权即实,如二掌合。“瞻仰尊颜”,表明其理解实。无余思念,唯缘佛境。又,“即起合掌”是身业;“瞻仰尊颜”是意业。
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
“今从世尊”,表示我身亲近佛身,是名心喜。闻此法音依于佛口,是名口喜。“得未曾有”,指我意能解佛意,是名意喜。
所以者何?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
即使从佛闻如是法,如果自身不预斯事,则身去佛远,故无身喜,此所谓虽近而远。又闻犹不闻,故无口喜,甚自感伤,故无意喜。“见诸菩萨受记作佛”,是指《方等》褒圆叹大,弹斥小乘,复由弹斥,所以感伤。
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人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
“山林树下”是思念之所;“若坐若行”是思念之仪。所说的“同人法性”,藏、通二教皆以偏真名为法性。正闻三藏时,妄计大士实仅三祗伏惑,自欣先证法性,故不应思念。良由闻《方等》时,密得通益,闻说诸法实相,三人皆得。既是同人真谛法性,云何菩萨便得授记?难道我等终住小乘果位?所以,疑念不决。殊不知,只有依于大乘中道法性,方有受记成佛之义。“以小乘法而得济度”,因不闻大法,故无口喜。妄计同人法性,不解要理,故无意喜。独处坐行,身远于佛,故无身喜。
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说,便遇信受,思惟取证。
初作念时,意谓如来有偏,故以小乘见度。久久思之,引咎自归,故言“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下释成已咎?盖由《般若》转教,密得别益,已知界外中道法性,乃是成就无上菩提之正因。而我等根钝,既不能受拟,待于高山先照之时。复以欲速见小,匆匆取证,又不知稍停待于《方等》、《般若》之教,所以引咎自归。然犹未知所证非为真灭,所行即菩萨道。“不待说所因”,指不解实。无权实妙解,故无意喜。信受初说,故无口喜。思惟取证,偏真涅槃,违远如来,常乐法身,故无身喜。
世尊,我从昔来,终日竞夜每自克责。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
前文“引咎自归”,名“自克责”。更显今之欢喜,遍于三业。从佛,是身近佛身,结身喜;闻法,是金口圆音,结口喜;快得安隐,是意同佛意,结意喜。“闻所未闻”,指高山先照,不预法席,所以未闻。三藏教权说,不诠中道之理,所以未闻。《方等》弹呵小乘,所以未闻。《般若》转教,但为菩萨所说,所以未闻。又,三藏教但闻偏真,通教但闻即真,别教但闻出于二边,乃名中道,未闻方便即是真实,所以名为“未曾有法”。云何“以小见度”?是疑佛。是我咎,是自悔。今不再疑,不再自责,所以“泰然,快得安隐”。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真是佛子”,身则近佛,身喜义成;“从佛口生”,口喜义成;“从法化生”,意喜义成。“得佛法分”,谓分证三德秘藏。然而,身初证阿罗汉时,亦云为佛长子。又,《方等》、《般若》时,则谓菩萨乃名佛子。声闻无佛法分。
尔时佛告舍利弗,吾今于天人沙门婆罗门等大众中说,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长夜随我受学,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
“无上道”,《十住毗婆沙》云:“身无上,谓相好;受持无上,谓自利利他;具足无上,谓命见戒;智慧无上,谓四无碍;不思议无上,谓六波罗密;解脱无上,能坏二障;证行无上,谓圣行梵行。又,身无上,名大丈夫;受持无上,名大慈悲;具足无上,名到彼岸;智无上,名一切智;不思议无上,名阿罗汉;解脱无上,名大涅槃;行无上,名三藐三佛陀。”《法华经》明圆通无上道。“长夜”,指往昔大化,未破无明,惑暗心中。
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
有人问:“上根之人,于《法华》三周的第一周中就已得悟,即已开佛知见,登圆初住,便可立地成佛,如同龙女。为什么如今授记,还须过许多劫呢?”答曰:“应佛成处,须有机缘。”此诸声闻,昔来未曾摄取净佛国土。今蒙授记,与物结缘,物机不同,以以劫有多少。
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具记通别二号,通号如前文所释。别号为华光,指睹佛放光说《法华经》,最先得授记,故获斯名。又,“华”指福德,“光”指智慧。因缘释:“华”指缘因佛性,“光”指了因佛性。约教释:四教皆论福慧,皆论缘了,今唯在圆教。“华光”,又指久证妙华光明三昧,迹示未来成佛。观心释:即空即中之假名“华”;即假即中之空,名“光”。即空即假之中,名为如来。
华光如来,亦以三乘教化众生。舍利弗,彼佛出时,虽非恶世,以本愿故,说三乘法。
有人疑曰:“佛出五浊恶世,众生垢重,方便说三。今华光佛土清净若此,胡亦以三乘化耶?”答曰:“以本愿故。所谓本愿,据《大悲空藏经》云:舍利弗曾于六十劫行菩萨道,因婆罗门乞限退时,愿成佛日开三乘法也。”又,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亦以三乘施化。因为悲愿深重,摄取带业往生之人,非籍三乘,不能渐人。大凡凡圣同居土中,不论是净是秽,施三乘者居多。又,菩萨有二种:一是从开始就学大乘,二是先习小乘后人大乘。
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于世。三十二小劫,广度诸众生。正法灭尽已,像法三十二,舍利广流布,天人普供养。
正法住时,有教、有行、有果,与佛在世时无异,故说“广度众生”。像法转时,有教有行,而果证则希。但以舍利普作佛事,故名像法。
各各脱身所著上衣,以供养佛。释提桓因,梵天王等,与无数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等,供养于佛。所散天衣,住虚空中而自回转。诸天伎乐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
“上衣”,即贵服。此中概指四众八部。若就比丘、比丘尼而言,则是僧伽梨大衣。印度比丘,受三衣法居多。三衣为僧人必备之衣,云何脱以供佛?《大品经》中说,三百比丘闻《般若》已,皆以僧伽梨而用供养。《大智度论》解释说:或云亡相为法,或云当日更得。若约表法,则袈裟坏色,本是声闻证真之道。今脱以供佛,表其舍小乘法执,趣无上菩提。又,天衣表示寂灭法忍;天华表示大乘妙慧;天乐表示常乐解脱;住虚空中而自回转,表示因果依正自他。
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罗奈初转法轮,今乃复转无上最大法轮。
先领昔施权,次领今显实。纯明圆理,故言“无上”。绝待无外,故名“最大”。
我等从昔来,数闻世尊说。未曾闻如是,深妙之上法。世尊说是法,我等皆随喜。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记。我等亦如是,必当得作佛。于一切世间,最尊无有上。佛道叵思议,方便随宜说。我所有福业,今世若过世。及见佛功德,尽回向佛道。
初四句,述解。次十句,随喜。最四句,回向。“我等亦如是”,如身子领解,如身子受记。问:“迦叶善吉诸大声闻,尚未得解,四众何人,而先获悟?”答曰:“四众天人,亦具三根。上同身子,中同四人,下同五百等。”又,身子、迦叶等,并是权行。中下未开,故迦叶满慈示同不解。《净名经》云:“众生未愈,菩萨亦未愈。”《法华》三周的“法说周”(即第一周)到此竟。以下是“譬说周”,即第二周。譬说周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一是本品的以下部分,正譬开三显一;二是《信解品》,阐明中根众生领解;三是《药草喻品》,是如来述;四是《授记品》,是与受决。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复疑悔,亲于佛前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学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学无学人,亦各自以离我见及有无见等,谓得涅槃。而今于世尊前闻所未闻,皆堕疑惑。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令离疑悔。
初自述无疑,次(“诸千二百”以下)述同辈有感,三(“善哉”以下)是普为四众请说。“闻所未闻”,指《法华》三周第一周法说乃至述成授记,与住昔所秉之教,所得之证不同。“因缘”,指何故前说三而今说一,须申明其所以然。有人问:“凡夫亦有一听便悟,今千二百人,已闻略广开显,及闻身子领述得记,龙鬼尚能引例随喜,何故犹迷?”答曰:“有二义:一者久执,二者人位解即破执,执破人住,凡夫无此。”
尔时佛靠舍利弗:我先不言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是诸所说,皆为化菩萨故。然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文中先抑后引,“我先不言”句明权,“皆为阿耨……”句显实。“皆为化菩萨故”句,若权若实,皆人佛道无住涅槃。“然舍利弗”以下,是引接安慰,令其速进。前斥既切,恐鄙自沉。今许以譬说,若能解者,犹称智。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
“国邑聚落”,是彰其名行。“有大长者”,正标位号。“其年衰迈”,明其德业。名如宾,行如主。行有亲疏(亲权疏行)。名有远近,故举处所,以显名行。封疆为国最远,宰治为邑居中。聚落是邻里,最近。长者名行遍此三处,近不见其细陋,远但挹其高风。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意无择法,名行相称,真实大人。以此譬如来三业随智慧行,称机施化,名称变闻,德周法界。又,国譬实报土,邑譬方便土,聚落譬同居土。从寂光、本垂、三土迹,归寂光本。名行相称,洋溢周遍。世间称长者的,必须具备十德:一姓贵,或帝皇血统或名门望族;二位高,辅弼大臣;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胸如武库;六年耆,苍苍棱棱;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四海所宗。具此十德,才备称大长者,以譬如来出世长者:如来,一姓贵,(为王子);二位高,十号无极(十种顶级称号);三大富,法财万德悉皆具满;四威猛,一心三智,无不通达;五智深,早成正觉;六年耆,三业随智,运动无失;七行净,具佛威仪,心如大海;八礼备,十方大觉所共称誉;九上叹,七种方便而来依止;十下归。
观心释:观心之智,从实相出,生在佛家,种姓真正,即性贵。三惑不起,虽未发真,已是著如来衣,称寂灭忍,即位高。三谛含藏一切功德,即大富。正观之慧,降伏爱见,即威猛。中道双照,权实并明,即智深。久积善根,能修此观,此观出于七方便,即年耆。此观观于心性,名为上定,能令三业无过,即行净。历缘对境,威仪无失,即礼备。能如此观,是为深信解相,诸佛皆欢喜,叹美持法,即上叹。天龙四部,恭敬供养,即下归。
此十德,不出境、智、行,以三观对四教,具览德相以叹于观。能以一心具照三法,即是观心十德具足。
又,此十德,即《摩诃止观》中的“十法成乘”。何者?实相即是不思议境。缘理起誓,故名住忍。由心安理,称理含藏。除三谛惑,得破遍名。中道双照,无塞不通。三教十法,辗转释出,令成今经观心十法。如此十观,不但横向观行位中,初心至后,十观具足。故此十德,义复竖深。由此可见,十德与十乘泯合。“僮仆”,原指给侍使人,譬方便知见皆已具足。和光六道,曲顺群机,即实智之僮仆。以下是舍宅之譬。
其家广大,唯有一门。
众生役役,皆宅三界。如来应化,统而家之,故言“广大”。文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得涅槃证,当知理为教所诠。”今取诠理之教为门,理既是一,教不容二,故云“一”。门,又有宅门、车门。宅,生死之意,门,出生死之路。这是方便的诠释。车,大乘法,门,圆教之诠。若宅门即车门,出火宅时,即应得大车。若宅门非车门,从火宅出,宁有别路。当知斥则车、宅永殊,开则二门不异。宅,车既一,二门何殊?是故三乘具有二义:承教出宅,不见小车。中间已经二味调熟,乃从父索要,开彼小门,无非大教。绝理无二,粗妙体一。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三界尚如,何别之有?
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一百”,即天,“二百”即人,“乃至五百”,即三恶趣。为何不言阿修罗?因为阿修罗或摄人鬼趣,或四趣所摄,如《大佛顶经》所言。
堂阁朽故,墙壁颓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
“堂”譬欲界,“阁”譬色界、五色界,“朽”譬三界弊恶无常,故譬三界非今所造。“墙壁”譬四大,“颓落”譬减损,“柱根”譬命,“腐败”譬危殆不久,“梁栋”譬意识,“倾危”譬迁变不停。
周匝俱时期然火起,焚烧舍宅。
八苦遍在四大四生,故言“周匝”。生死无常,故言“俱时”。“钦然”,譬本无今有。
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曾习佛法,天性相关,已结缘者为子。若十,是菩萨子。二十、三十是二乘子。此机俱得出宅,若无此机,则是五百人。或者,辟支出没不同,或小乘摄,或中乘摄。皆言十者,悉有十智之性故(一世智、二他心智、三苦智、四集智、五灭智、六道智、七法智、八比智、九尽智、十无生智)。
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著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这段文字有四,意义有三层:一“长者见”,是能见,譬我以佛眼观见;二“大火从四面起”,是所见,譬佛见六道众生;三“即大惊怖”,譬佛为众生而起大悲心;四“而诸子等”以下文字义同二。身受心法,即宅之四面。“从四面起”,常乐我净四例,八苦皆集。若知身不净、苦、无常、无我等,则烦恼火灭,业、苦并熄。“即大惊怖”,念其退大善故惊,忧其将起重恶故怖。惊即是慈,念其无乐;怖即是悲,忧其有苦。“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表示佛以智慧力,能寻正教,见所诠谛。不为五浊八苦所危,故安。四倒暴风所不能动故隐。萧然累外,故云“得出”。如来慈悲,忧众生为火所烧,故言“虽”。所烧之门,门必有件有空,非件无以标门,非空无以通致。件可灰烬,空不可烧,譬教有能诠所诠,得教所诠,故名“安隐得出”。《大涅槃经》云;“因无常故,而果是常。”即是这个意思。若小乘无常教门,是从所烧门出;若大乘常住教门,文字即解脱者,此教即理。若就如来权智,即是从所烧门出。若就实智,即是体于所烧安隐得出。“乐著嬉戏”,著见名“嬉”,著爱名“戏”。又耽湎四见名“嬉”,唐丧其功名“戏”,耽湎五尘名“嬉”,空无所获名“戏”。空生徒死而无厌离,如彼儿戏。都不言有火,名不觉;不解火是热法,名不知,既不知火热,不虑伤身,名不惊;不畏命断,名不怖。以譬众生全不觉五阴八苦,不知四倒三毒。如是不觉苦、不知集、不惊伤道、不怖失灭,因为曾听过佛教四谛说(苦、集、灭、道)。见谛即惊语,思惟即厌怖。火来逼身者,五识之身,五识通三受,三受即三苦。念念与三受相应,故云“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是第六识,与五识俱。唯知分别三受,起贪恚痴,何能厌患求出,故云“无求出意”。又,嬉戏譬见浊、烦恼浊;不觉不知不惊不怖譬众生浊;火来逼身苦痛切已譬命浊;心不厌患无求出意譬劫浊。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械,若以几案,从舍出之。复更思惟:是舍惟有一门,而复狭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著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
“作是思惟”譬上面的三七思惟。“身”譬神通荷负,“手”譬智慧提拔。依三昧断德,则有神通,依智慧智德,则有说法。智断之力,能成法身。此之智断,须从劝、诫两门人,劝即为人悉檀,诫即对治悉檀。此二悉檀为第一义悉檀而作方便。如来初门欲劝拟宜,令众生奉行,成就十力、四无畏、一切种智,而众生不堪。如来再以诫门拟宜,令众生诸恶莫作,证大涅槃,而众有利于亦不堪。故知念用大乘,只是此劝诫两悉檀神通智慧耳。“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即此义。前叹长者其年衰迈,譬智断,智断即身手有力。“衣械”是印度盛花之器,譬如来知见。“几”譬四无所畏,“案”譬十力。“备说”名如来知见,“知”即一切种智,“见”即佛眼。详细见智者的《法华玄义》。对“一门”的解释,有别有通。别教释者:“一”谓一理,“门”谓正教;“小”谓断常七方便等。通教释者:理教行三,理纯无杂,故言“一”。即理能通,故言门。微妙难知,故言“小”。教者,十方谛求,更无余乘,唯一佛乘,故言“一”。此教能通,故言“门”。此教微妙,凡夫不知出处,是不知权。不知人处,是不知实。二乘之人因闻,少知出要,永不知人。菩萨虽自知出,亦不知人,夺七方便,皆不知出人。故云“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行者圆因自行,行大直道,无留难故,故名“一”。善行菩萨道,直至道场,故名“门”。妙行难行,方便无机,故言狭小。“诸子幼稚”等,譬大乘善根微弱。若闻大乘,能生谤毁,名“未有所识”。初退大时,深著见爱,受八苦时,深著依正。欲界著五尘,色界著昧禅,五色界著定,故名“恋著嬉戏”。“堕落”有二:一是幼稚忆本戏处,故堕落,譬著五欲、堕三途。二是无识,执物不坚,故堕落,譬谤大乘,堕在三途。故经云:“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云何而可度”。又云:“若但赞佛乘,被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
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无令为火之所烧烧害。作是念己,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父虽怜悯,善言诱谕。而诸子等,乐著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对治之相,如《大品》中说:“四念处是摩诃衍,以不可得故。异于小乘也。”言五阴舍,已被五浊火烧,宜急离舍。故言“无令为火之所烧害。”“父虽怜悯”,不识八苦五浊能烧善根,如不知火。不识阴界人法,是诸苦器。如不知舍,不知丧失法身之由。“不知何者为失”,背明向暗,生死往返,如东西驰走。复起见爱,如“戏”。不从大乘教,故言“视父而已”。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
大乘化功为父命,众生大善为子命。大善若尽,即子命断。子命断,则化功亦废,即父命断。故云“若不时出,必为所梵”。“我今当设方便”,即是拟欲施权。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汝等所可”以下文字,以譬劝转。“如此种种”以下文字,以譬示转。“随汝所欲皆当与汝”,以譬证转。有人间:“车三、使二、城一;城有、车无,俱譬方便,何以不同?”答曰:“凡立譬者,各从一义,不可执一而疑异途。故一、二、三但是离合。为对《法华》三周信解等异,是故别耳。皆譬方便,其义不殊。车是通举方便,故三车。使则从难别对,故二。城是二、三处,故一。此三俱有人、理、教、行。从权化故俱有,从实义故俱无。俱通权实故有无,同约一理故双废。”
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竟共驰走,争出火宅。
这段是譬事广,广明修因至果之相,言“适其愿”,指机教相称,即闻慧(四念处)。“勇锐”即思慧,思心动虑,正勤方便(四正勤)。“互相推排”,意为推四真理,排伏见惑。此人修位,届暖顶位。“况”意为争取胜理,是忍法位,缩观趣苦法忍。“共”,是世界第一位,同观苦谛,与苦法忍同。“驰走”,人见道位一十六心,速疾见理,譬上便有涅槃音。“争出”,指思惟道。争出三界,成无学果,断思惑尽,方出火宅,譬阿罗汉法僧差别名。观心释:中道正观,直观实相。心法相称,名适其愿。由于境无边,所以观亦无边,此名“勇”。境研心利,名“锐”。心境相研,名“一相推排”。心王心数,缘境速疾,名“竟共驰走”。遍历一切阴界,人等无非实相,名“出火宅”。约教:则有四教修因,至果之相。今且在藏教。约观:亦有四教差别,今唯在圆。
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
“四街道”譬四谛观;“露地”譬三界思尽;“坐”譬住果不进;子果缚尽,故“无复障碍”;生安隐想,故“其心泰然”;子既免难,父则“欢喜”。
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
三车以譬三乘果位,为求三乘果,所以出三界。既出三界已,实无三乘果证可得。而又《方等》弹呵,《般若》淘汰。今经彰言方便非实,所以“殷勤三请”,名为索车。指昔所许三权,正是请今一实,故名“大乘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