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5-15 09:40:10
|
只看该作者
“大”,梵语叫摩诃。汉语叫大、多、胜。为天王等大人所敬,故言大;升出九十五种外道之上,故言胜;遍知内外经书,故言多。又,数至一万二千,故言多。今明有大道故,有大用故有大知故,故言大。胜,道胜、用胜、知胜,故言胜。多,道多、用多、知多,故言多。道,即性念处,大于一切智外道;用,即共念处,胜于神通外道;知,即缘念处,多于四韦陀外道(大,即世界悉檀;多,即为人、对治悉檀;胜,即第一义悉檀)。
约教释“大”(多、胜):大人所敬等,是三藏教的解释;大,大力罗汉所敬;多,遍知生灭,即无生灭法;胜,胜三藏、四门。这是通教的解释。大,体法大力罗汉所敬;多,恒沙佛法皆知;胜,胜二乘人。这是别教的解释。大,诸大菩萨所敬;多,法界不可量法悉知;胜,胜诸菩萨。这是圆教的解释。
本迹释“大”(多、胜):此诸大德,“迹”来辅佛行化,示作爱见中大、多、胜。欲引乳人酪,又作三藏教中大、多、胜。欲引酪人生酥,示《方等》中大、多、胜。欲引生酥人熟酥,示作转教《般若》中大、多、胜。欲引熟酥人醍醐,故作《法华》中大、多、胜。然其“本”地,大、多、胜久矣。
观心释“大”(多、胜):观心,空观为大;假观为多;中观为胜。又,直就中观,心性广博,犹若虚空,故名大;双遮二边,人寂灭海,故名胜;双照二谛,一心一切心,故名多。
“比丘”,含怖魔、破恶、乞士三义。魔乐生死,出家人乖于魔意,故名怖魔。出家人必破口七恶,故说破恶。在家,三种如法养命:一田、二商、三仕。出家人,佛不许如此,唯以乞自济,身安道存,福利檀越,故名乞士。三义相成,即比丘义(怖魔即世界悉檀,乞士即为人悉檀,破恶即对治悉檀,出界(三界)即第一义悉檀),初受戒,修定、修慧,已有破恶、怖魔乞士三义,非后心。此皆三藏(教)意。若历缘求真名之乞士,破障理之惑名之破恶,修此行,怖四魔这是通教义。若历三谛求理名之乞士,除通,别惑名之破恶,怖八魔、十魔,即别教义。若即生死求实相名之乞士,达烦恼即菩提名之破恶,魔界即佛界,是圆教义。
本迹释“比丘”:“本”登涅槃山顶,与无明痴爱、父母妻子别,久除五住,何恶不破。获真法喜,如食乳糜,更无所需。持中道,摄众生界,魔界降伏,即佛界如。“本”地功德已成就。为调伏众生,“迹”示五味比丘,传引众生。
观心释“比丘”:“观一念心,净若虚空,不为二边所碍,平等大慧,无住无著,这叫出家。以中观自资,活法身慧命,这叫乞士。观五住烦恼即是菩提,名破恶。一切诸边颠倒,无非中道,即是怖魔众”,梵语僧伽,汉语叫和合众,一人、二人、三人,皆不名僧,四人以上乃名为僧。事和无别众,法和无别理,佛常与干二百五十人俱,《释论》明四种僧:不依净命,名破戒僧;不解法律,名愚痴僧;五方便,名惭愧僧;苦法忍去,名真实僧。此中但真实僧(和合众,世界悉檀;佛常与千二百五十人俱,为人悉檀;《释沦》明四种僧,对治悉檀;此中但真实僧,第一义悉檀):
本迹释“比丘”:“本”与实相理和,又与法界众生机缘和;而“迹”为“半”字事理之僧。历五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之中,引导诸众生。
观心释“比丘”:初学中观,人相似位(六即果位之一),既未发真,惭第一义天,愧诸圣人,这叫有羞僧。观慧若发,这叫真实僧。若异此者,即前两僧(指破戒僧、愚痴僧)。
“万二干人”,说明数目(数异,世界悉檀;闻数生善,为人悉檀)。约教释“万二干人”;教别数同,故无异释。本迹释“万二千人”:“本”是一万二干菩萨,“迹”为一万二千声闻。观心释“万二千人”:观十二人,一人具十法界,一界又十界,即百界。一界各十如是,即千如:一人既千如,十二人即万二干法门。
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阿罗汉”,是说明果位。“诸漏”以下文字,是赞叹阿罗汉的德性。“阿罗汉”,或译应真,或译真人,或译无著,或译不生、应供,或不译。阿罗汉含有三义:一无生义,不受后有;二杀贼义,断尽见思;三应供义,堪为福田。以上理解是藏、通二教的意思。别教、圆教认为,非但杀贼,亦杀不贼(不贼,即涅槃。言不贼,是由二乘得名);不生于生,亦不生不生,无漏是不生;非但应供,亦是应供。是赞叹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以上的果德。
本迹释“阿罗汉”:“本”得不受三昧,不执著于二边,所以叫“不生”。断五住惑,所以叫“杀贼”。能福九道,饶益众生,所以又叫“应供”。至于方便度众生,历五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相续作不生、杀贼、应供,都是“迹”。又,“本”是法身,“迹”示己利;“本”是般若,“迹”示不生;“本”是解脱,“迹”示杀贼。“本”是平等大慧,无破不破,方能示迹诸教不生;“本”证解脱,无贼不贼,方能示迹诸味杀贼;“本”得法身,非应不应,方能示迹为应供。
观心释“阿罗汉”:空观是般若,假观是解脱,中观是法身。又,从假人空观,也有三义。乃至中道观,杀无明贼,不生二边心。供此类人,如供养世尊。《方等经》说:“供佛及文殊,不如施行《方等》者一食充躯。”此经又云:“毁赞佛,罪福犹轻。毁赞持经者,罪福甚重。”为什么呢?佛无食想,不为损益。施持经者,可延续报命。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两句,是赞叹杀贼之德。“漏”指三漏。“逮得己利”这句,是赞叹应供之德。三界因果,皆名为他,智断功德,皆名己利。己利具足,故成应供。“尽诸有结,心得自在”两句,是赞叹不生之德。诸有,即二十五有生处,结,即二十五有生因,心自在,则慧必自在。因为定慧具足,乃解脱之人。从“本”、“迹”看,不生不生,名大涅槃,烦恼漏尽,不复堕入二乘及凡夫地,即“本”不生。法身智断实相功德,名“本”己利。得王三昧,破二十五有,具八自在,名“本”杀贼。“迹”只示二乘之功德。从观心看,中道正观,不落空假二边,因此二边烦恼灭。衣珠秘藏,是己之物,也就是己利,正观中道,结贼则断。无结,故二边不能缚心,所以心自在。虽有烦恼,如无烦恼,不断烦恼而人涅槃,即其义。
其名曰:阿若侨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阿(少+兔)楼驮、劫宾那、侨梵波提、离婆多、毕陵迦婆蹉、薄拘罗、摩河拘绪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阿若”以下文字,是罗列名字。“如是”以下文字,是总括。列名部分,略举了二十一位尊者。佛诸弟子,圆备德智行,各从一德标名。
桥陈如,是姓。汉语的意思是“火器”,属婆罗门种性。火有二义:照,烧。照则暗不生,烧则物不生。此以“不生”为姓。阿若,是名。汉语的意思为已知或知无。若依二谛,即是知真。此以“无生智”为名。若依四谛,即是知灭,或译为得道。《增一阿含经》云:“我佛法中,宽仁博识,初受法味者,桥陈如为第一(世界悉檀)。”佛昔日于饥荒之世,化作一尾大鱼,闭气不喘。有木工五人见到这鱼,先斫鱼肉。佛发愿,于来世先度此人,愿其无生,所以叫“阿若”。又,在迦叶作佛寸,九人学道,五人未得果。迦叶发誓,要于释迦法中最先开悟他们。本愿所牵,前得无生,故名阿若(为人悉檀)。长夜迢迢,无人能觉;日光未出,明星先现。侨陈如初得无生智,好比一颗启明星,最先破暗,导一切人智明、一切暗灭,故名阿若(对治悉檀)。太子人山学道,父王遣五人追侍,其中二人是母亲的人(母党),三人是其父亲的人(父党)。母党以欲为净,父党以苦行为净。太子行苦行时,母党离去;太子舍苦行,受饮食酥油暖水,父党离去。太子得道后,首先为这五人讲说“四谛”法(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侨陈如第一个得解,故名阿若(第一悉檀)。
约教释“阿若侨陈如”:从观判教,理则易分。万二千比丘,侨陈如居首,因为无生乃诸观之宗。三藏教,盲,譬无生智;镜,譬无生境;阴界人等六分,譬现在因;像,譬未来果。若开眼取镜,形对像生,所以愚痴不断。若闭眼如盲,则无所见,不见六分,是因不生。不见镜像,是果不生。所以《阿含经》说:“若谓有色,色是净,净即生,非不生。若谓有受、想、行、识,识是净,净即生,非不生。若谓有受,受是乐,乐即生,非不生。若谓有想、行、识、色,色是乐,乐即生非不生。若谓有想、行,想行是我,我即不生,非不生。若谓有识、色、受,受是我,我即生,非不生。若谓有识,识是常,常即生,非不生。若谓有色、受、想、行,行是常,常即生,非不生。”这好譬执镜见面,面是生,非不生。若谓有五阴,悉是生,非不生。如是观者,现因后果皆不生,如盲对镜,不见形象。是名观阴无生,观智也。当知眼是大海,色是波涛,沉没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耳声等亦如是,眼界乃至法界亦如是。侨陈如最初得此三藏不生智,故名阿若。以通教观之;譬如虚幻之人,执幻镜,以幻六分而临幻境,睹幻像。像非镜生,非六分生,非镜六分合生,非离镜与六分生。性本无生,非灭生乃无生。性本无灭,非灭灭乃无灭。无生无灭,故曰无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十二人十八界亦尔。以别教观之;“镜”譬法界,“眼”譬观智,青黄赤白小大长短,譬十法界(青譬地狱因果,黄譬饿鬼因果,赤譬畜生因果,白譬人天因果,小色像譬二乘因果,大色像譬通教菩萨因果,短色像譬别教菩萨因果,长色像譬佛因果),皆于镜中,分别无谬。假如要自正,令九因果不生,一因果生;假如要正他,令他九因果不生,一因果生。依于法界,行善提行。按次第,先用析体观智,断四住生令不生。再用恒沙佛法断尘沙烦恼,令无知不生。后用实相智慧,断无明,令根本不生。因为,若五四住,则分段不生。若无无知,则方便不生。若无无明,则实报不生。生亦不生,不生亦不生,故名不生。以圆教观之:譬如观镜团圆(团圆譬理境,观譬智),不观背面(背譬无明,面譬智明,镜譬十界因),不观形像(形譬十界缘,像譬十界果),非背非暗,非面非明,不取种种形像。但观团圆,无一差别。圆观亦然,不取十法界相貌,无善恶,无邪正,无大小等,一切皆泯。但缘诸法实相,法性、佛法,若色若香,无非实相。观烦恼业生,皆即无生。解脱即业不生,般若即烦恼不生,法身即苦不生。此三不生,即一不生,非三非一,故言不生。况变易烦恼、业苦而非不生,此须具十乘、十境及二十五方便等,全指《摩诃止观》一部。
本迹释“阿若侨陈如”:桥陈如,“本”自不生,非始不生。为引乳成酪,故“迹”为初教(三藏教)不生。为引酪为生酥,故“迹”为通教不生。为引生酥为熟酥,故“迹”为别教不生。为引熟酥为醍醐,故“迹”为圆教不生。而其“本”地,住阿字门。若闻阿字门,则解一切义,皆非生、非不生。众生若能会圆不生,则同阿若。非“本”非“迹”,非生非不生。故《阿含经》云:“阿难持伞盖灯随佛后,大梵王持伞盖灯随侨陈如后,斯皆示迹而欲显本也。”
“摩诃迦叶”,汉语意为大龟氏、光波、饮光。名毕钵罗。如以因缘释“摩诃迦叶”,其义非常广泛,如简略地释,则如智者大师的《法华文句》。摩诃迦叶,为头陀第一。他亲自受佛付嘱,成为西土初祖。“头陀”,是梵语,汉语意为抖擞。具体说,以十二行,抖搂十二种过:一者、在阿兰若处,离愦闹过;二者、常行乞食,离僧中食及受请过;三者、次第乞食,离拣择过;四者、受一食法,离多求过;五者、节量食,离贪味过;六者、中后不饮果蜜等浆,离求欲过;七者、粪扫衣,离好衣过;八者、但三衣,离增减过;九者、冢间住,离常乐倒计过;十者、树下止,离怖畏过;十一者、露地坐,离贪树过;十二者、但坐不卧,离烦恼贼过(详见《十二头陀经》)。这十二中,五种是住处法,五种是食法,二种是衣法。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是为三藏教头陀。通教抖擞者,缘真证寂。则是住处。空慧为食,空心行诸行为衣。空慧抖擞一切,皆如幻化。妄想诸恶,寂灭不起。诸相中,空相为第一。诸苦行中,空行第一。别教抖擞者,依于法身以为住处,般若为食,是为中道正观头陀。圆教抖擞者,住处即衣即食。但是一法,分别说三:一抖擞一切抖擞(行衣);一切抖擞一抖擞(慧食);非一非一切(身处)。因为,一切抖擞,无非实相;诸佛所行,即如来行。
本迹释“摩诃迦叶”(头陀):“本”与如来同坐毕竟空理,同得广大法身,同得无碍智慧,同得无量功德。内舍法爱,外无垢染。内外抖擞,“本”已清净。欲引乳味,“事”中抖擞;再引酪味,“空”中抖擞;再引生酥,“别”中抖擞;再引熟酥,“圆”中抖擞。
观心释“摩诃迦叶”(头陀):“即空”抖擞取相;“即假”抖擞尘沙;“即中”抖擞无明。
“优楼频螺”,汉语意为木瓜林,“伽耶迦叶”,迦耶,汉语意为城。“那提迦叶”,那提,汉语意为河或江。兄弟三,原是外道的烧火工。因缘,出《瑞应经》及诸部律。
约教释:《增阿含经》云:“优楼频螺,能将护四众,供给四事,令无所乏,最为第一。”那提迦叶,心意寂然,降伏诸结,精进第一。伽耶迦叶,观了诸法,都无所著,教化第一。以上解释是“酪”(小乘)中教意。若转入“生酥”,即应耻小(小乘)慕大(大乘)。若转人“熟酥”,即应委业领教。若转入“醍醐”,如《法华经》中得记作佛。
本迹释:住于三德。“林”即般若,“城”即法身,“水”即解脱(优楼频螺,意为林瓜林,即“林”;迦耶意为“城”;那提意为江河,即“水”)。是为秘密“本”藏;而“迹”依林、城、水以度众生。
观心释:正观心性中道不动,如“城”防敌;不动而动,如“水”净诸边颠倒;双照枯荣,如“林”蓊郁。三法相资,即是连枝兄弟。
“舍利弗”,汉语意为翻身子、去珠子。名为优波提舍,汉语为论义,智慧第一。
因缘释:具如智者大师的《法华文句》,不重复。
约教释:若三藏教智慧,即具无学十智,断结证真。辅助佛陀弘扬教化,被《释论》称为“右面大将”,若通教智慧,如《般若》中自说,所以为摩诃萨,谓我见、众生见、佛见、菩萨见、转法轮见,破如此等见,故名摩诃萨。此慧不同于初教(三藏教)智慧,别教智慧,应按五味分别:元初,只闻乳酪之味,而不闻其他味。即使发心修行,也只行乳酪者,这是三藏教智慧。只闻酪味,酪不由乳。善恶之性,性本自空。不由修善破恶,灭色取空,但修即空者,这是通教智慧。若从元初,得闻醍醐,为醍醐故,毂牛求乳,烹乳为酪,转酪为生酥,转生酥为熟酥,方得醍醐。修如此行者,就是别教智慧,若从元初,但闻牛食忍草,即出醍醐。若能服者,众病皆除,一切诸药,悉人其中。为此修行,即是圆教智慧。
本迹释:“本”住实相智度为母,从境生智慧,境即是身,智慧是子。“迹”为五味身子,欲转烦恼成善乳,作《大论》师;欲烹乳为酪,示三藏智慧;欲引酪为生酥,纳大观小,受《净名》之屈;欲引生酥为熟酥,安慰铙益同梵行者,于《般若》领教;欲引熟酥为醍醐,于《法华》初悟,斯皆“迹”中外现,内“本”地内秘。
观心释:一心三观,摄得一切智慧。观心即空,摄得酪智慧;观心即假,摄得二酥(生酥、熟酥)智慧及世智慧;观心即中,摄得醍醐智慧。这叫观心中一慧一切慧,一切慧一慧,非一慧非一切慧。
“大目犍连”,是姓,汉语意为赞诵,也译作菜菔根、胡豆。名拘律陀,神通第一,《释论》称他为“左面弟子”。约教释:依四禅,起十四变化。依观练熏修,能作十八种变。这是三藏教中的神通;依空起慧,以空慧心修诸神通。这是通教中的神通;次第依三谛习得神通,辗转深入,超越二乘,即别教神通;依实相所得神通,不以二相见诸佛土,从真起应,不动真际,遍十法界。这是圆教神通。前二修得,二后发得。藏依事禅,通依真理,别地前助,圆任运发。前二名通、名化,后二名密、名应。前二可破坏,后二不可坏。前二在教道,后二在证道。前二身唯通现在,后二通三世。前二圣位方修通,后二凡位俱修通。前二随依皆可修,后二必须有胜依。
本迹释:“本”住真际《首楞严》定,能于一念遍于十方,种种示现,施作佛事;“迹”为五味神通,引令人究竟。
观心释:观于一心倏有一切心;观一切心,倏无诸心。心非有无,通至实相。
“摩诃迦旃延”,汉语意为文饰,亦译为扇神、好肩。论义第一。约教释:依无常苦、空无我、被断常见等,是三藏教论义;依空无所有、不可得,破断常见等,是通教论义;依总持四辩观机照假,以药逗病,破断常见等,是别教论义;依实相,毕竟不有不无,破断常见等,是圆教论义。
本迹释:“本”住福德智慧二种庄严,能问能答。“迹”为五味论义师。
观心释:观智研境,境发于智。智境往复,即观心论义。
“阿(少+兔)楼驮”,汉语意为无贫、如意,是佛的堂弟,天眼第一。约教释:依世禅发天眼,是凡夫、外道;依无漏事禅发天眼,是三藏教;依体法,无漏慧发诸行,依诸行发天眼,是通教;依散善发肉眼,依禅发天眼,依真发慧眼,依俗发法眼,依中发佛眼,是别教。依实相发天眼,天眼即佛眼,是圆教。又,依散善修肉眼,依禅修天眼,是三藏教;依空修肉眼、天眼,是通教;次第修五眼,是别教;不次第修五眼,是圆教。
本迹释:“本”住实相真天眼,不以二相见诸佛国;“迹”示半头天眼。
观心释:观因缘,生善心,是肉眼;观因缘,生定心,是天眼;观因缘,生心空,是慧恨;观因缘,生心即假,是法眼;观因缘,生心即中,是佛眼。
“劫宾那”,汉语意为房舍。其父母祈祷星宿而生,他善知星宿第一。他与佛共一房宿而得证果,故以“房宿”为名。约教释:析破根尘之所,用佛栖真谛之房,三藏教意。体达根尘,即共如来同宿真谛之房,通教意。分别十法界根尘房舍,悉得见佛,分别意,于一根尘房舍,即见一切房舍,见一切佛,圆教意。本迹释:“本”与如来同栖实相。“迹”示诸房宿。观心释:观五阴舍析空即空,与化佛同宿。观五阴舍即假,与根佛同宿。观五阴舍即中,与法佛同宿,
“侨凡波提”,汉语的意思是牛叼,受天王供养第一。约教释:住在天国,是表示善。有牛嚼,是表示恶,这是三藏教意。因牛嚼身得道,表示恶非恶。居天国而牛嚼,表示善非善,是通教之意。示界内外善恶,是别教意。示善恶皆实相,是圆教意,本迹释:“本”住四无所畏,安住圣主如牛王第一义。“迹”示牛,同居天上。观心释:观于心性中道之理,安步平正,其疾如风(正用丈夫牛王,而通取白牛引驾)。
“离婆多”,汉语意为星宿,亦译假和合。因二鬼争尸而得道故,坐禅人定,心不倒乱第一。约教释:析破五阴非我所有,这是三藏教意。体达五阴本非我有,是通教意。分别十法界五阴皆非我有,是别教意。达五阴非我有、非他有,见五阴实相,是圆教意。本迹释:“本”住日星宿三昧。“迹”示此名。观心释:观心念佛,见十方世界佛甚多,如夜观星斗。约教部分则寄“假合”,本迹部分约“星宿”。见佛如星,引自《般舟三昧经》。
“毕陵伽婆蹉”,汉语的意思为余习。他是树下苦坐,不避风雨第一。约教释:使慢寂灭,所以无慢,这是三藏教意。慢与无慢相即,这是通教意。分别十法界高下,这是别教之意。八自在我,具足佛法,是圆教之意。本迹释:“本”住常、乐、我、净八自在我微妙梵声。“迹”示慢心恶口。观心释:观粗言软语皆归第一义(三观总、别,俱第一义。所破之惑,俱得是粗)。
“薄拘罗”,汉语的意思为翻善容。他活了一百六十岁,常乐闲居第一。约教释;灭喧入真,是三藏教寂静。即喧而真,是通教寂静。离二边人中,是别教寂静。即边而中,是圆教寂静。本迹释:“本”住大寂静定,长寿是“常”,无病是“乐”,不夭是“我”,寂静是“净”。居此四德之本。“迹”示六根寂静。观心释:心性中道,即空、即假、即中,是常乐我净观。
“摩河拘绵罗”,汉语的意思为大膝。他是舍利弗的母舅,辩才第一。约教释:外通四韦陀,内通三藏,是三藏教四辩。我无所得,辩乃如是,是通教四辩。若名若义,遍十法界,是别教辩。依于实相,遍一切辩,是圆教辩。本迹释:“本”住口密口轮不思议化大定大慧。“迹”示大膝。观心释:观心即空即定,即假即慧,以严其心。
“难陀”,又叫放牛难陀,汉语意为善欢喜。事欢喜,理无欢喜,是三藏教之意。即事欢喜与理欢喜,是通教意。欢喜地,是别教意。欢喜住,是圆教意。本迹释:“本”住实际,非喜非不喜。“迹”名欢喜。观心释:观心与理相似相应,名欢喜观。
“孙陀罗难跎”汉语的意思是好爱、端正。他以妻彰名。“难陀”,如上一条释。他是佛的亲弟。约教释:俗谛有法喜,真谛无喜,是三藏教意。即俗谛喜真谛无喜,是通教意。从通法喜,有俗法喜、中法喜,是别教意。即通喜具一切法喜,是圆教意。本迹、观心释,如上一条“难陀”释。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汉语意为满愿,是其父名。“弥多罗尼”,译为慈女,是其母名。他以父母而得名,称满慈子。他说法第一。约教释:殷勤析法,所作已办,为三藏教愿满。体达即空,于空得证,为通教愿满。法眼具足,为别教愿满。住秘密藏,为圆教愿满。本迹释:“本”愿久满。“迹”为说法第一,示众生知识。观心释:如止观中人,行理等善知识观(其中:人,是佛、菩萨、罗汉;行,是六度道品;理,是法性实际)。
“须菩提”,汉语的意思为空生、善吉。善业善现,解空第一。约教释:灭色空智生,是三藏教意、体色空智生,是通教意。从有智生空智,从空智生俗智,从俗智生中智,是别教意。空生智即有智,亦即俗智、中智,是圆教意,本迹释:“本”住实相法身。“迹”示见空而生。观心释;不在内外中间,非自有,是为观心法身。
“阿难”,汉语意为欢喜、无染。佛之堂弟,多闻第一。约教释:欢喜阿难,是三藏教意。贤阿难,是通教之意。典藏阿难,是别教之意。海阿难,是圆教之意。本迹释:“本”住非欢喜非不欢喜。法身如虚空,智慧如云雨,能持能受。“迹”为欢喜。观心释:与即空、假、中相应故欢喜,从名字乃至真观相应。
“罗睺罗”,汉语意为覆障,是佛的儿子。因缘释:如智者大师的《法华文句》,这里略。罗睺罗,密行第一。约教释:析法道谛障四住,是三藏教之意。体法道谛四住,是通教意。次第三智障五住,是别教之意。一心三智障五住,是圆教之意。本迹释:“本”住中道,障塞二边。“迹”示覆障。观心释:即假,故障涅槃,即空故障生死,即中故障非生死非涅槃。
小结:众所知识者,有的说知只是识;有的说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有的说见形为知,见心为识。从本迹论,“本”为众生作“满”字知识,“迹”为众生作“半”字知识。从观心论,如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所说。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
上文罗列的从阿若桥陈如到罗睺罗,都是知识广博之众,每个人都是某方面第一。这里开列少知识众,但举位明数,而不赞叹其德行。凡不测圣,圣人不因为知识多少而把人分为优劣,只是把他们从无知引向更多的知识。随顺众生,故不可以知识多少之“迹”而失其“本”。约教释:三藏教,以初得二三果为“学人”,得四果为“无学人”。通教,离欲地前名“学”,已办地名“无学”。或者,九地统统名“学”,第十地名“无学”。别、圆两教,或就功用、无功用来说明“学”与“无学”,或就具足、未具足不说明“学”与“无学”。《阿含经》中载;外道问佛:“罗汉更学不?佛言:罗汉不作恶法,住于善法,学其无学,即名为学。”按佛的回答,学人也可以叫无学人。何以故?从佛的眼光看,齐其所断,不复更断,即是无学,本迹释:“本”法身大士,居“满”字学、无学位。众生应以“半”字学、无学人庄严双树,传续引之。观心释:正观中道,不缘二边,中间即是无学。能如是观,是名为学。若约观门明数,色心具十界十如,界、如互论,即二千。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上文上释比丘众。该文是释比丘尼众。“摩河波阇波提”,汉文意为大爱之道。她是佛的姨母。本迹释:“本”住智度法门。“迹”为千佛之母,生育导师。观心释:中观广博,名大。无缘慈,名爱。中理虚通,名道。大,自行;爱,化他。道,通自行、化他。六千,数也,观六根清净具干功德。
“输陀罗”,汉语意为华色、名闻。佛在家时,有三位夫人:一瞿夷、二耶输、三鹿野。本迹释:妻,即齐。“本”住寂定微妙法喜,“迹”太子之妻。观心释:观空,无漏法喜,即以鹿野表妻(因为不会生子)。观假,道种智法喜,即以耶输表妻(生罗睺罗故)。观中法喜,即以瞿夷表妻(位最大故)。各明本迹、观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