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
既然‘楼主’自诣为‘如来使’,又是论坛的‘金牌会员’,感谢老师的‘回复’!
俗曰‘一家人不 ...
当年灵山不发愿,今不弘扬《法华经》!
师兄弘扬法华经,也是如来使。
师兄前面讲:‘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无智亦无得’。已经究竟。
为什么后面又用道德经来印证?不知师兄是怎样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贤不仁义百姓为刍狗’的?不管怎样解释。这和佛发愿度众生以及是否满愿没有任何关系。
你引用的坛经、金刚经和佛在法华经中:“如我昔所愿, 今者已满足”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您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是严重的谤佛谤法。 阿弥陀佛
本师‘戒定慧’谓之为‘三无漏’学、‘圆觉’之道矣!‘无漏学’之意,为‘信顺’故,就是要‘验证’和‘体证’:其与‘现存一切法’的‘归一’,亦即和谐、和融或‘圆融’不二;其亦是‘法华经’开示的:‘凡佛不二’、‘佛魔不二’或‘物我无别’。
请关注:佛学又谓之为‘释学’,‘释’之意:了悉、辨析、放下。故有存画:放下一切,立地成佛!‘归一’的目标:‘释一’矣!
阿弥陀佛 正航cq 发表于 2018-10-3 10:20
阿弥陀佛
本师‘戒定慧’谓之为‘三无漏’学、‘圆觉’之道矣!‘无漏学’之意,为‘信顺’故,就是要‘验 ...
“戒定慧”三无漏’学,因戒生定、因定生慧。通大通小,圆融无碍。只是大乘、小乘理解不同,所得受用也不同。
佛在药草喻品中说:“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正航cq 发表于 2018-10-3 10:20
阿弥陀佛
本师‘戒定慧’谓之为‘三无漏’学、‘圆觉’之道矣!‘无漏学’之意,为‘信顺’故,就是要‘验 ...
提醒师兄:
“佛学”是世间的学问,利用它可以获得令人尊敬社会地位、丰厚的物质回报、升官发财;只是无法摆脱轮回。
“学佛”是出世间法,放弃贪欲、看淡生死;追求脱离三界,直至究竟成佛。
道不同不相为谋,师兄的佛学还是去研究“世间法”的地方,会有更好的发挥。 阿弥陀佛
为‘如来使’者的回复,点赞!!缘由是:直心、诚言。
俗曰‘相逢是种缘分’,‘缘’的最高境界或督镜何耶?!其必曰:以感恩之心对待一切随遇!俗曰:随遇亦道场。
孔圣人在回睹自己一生时有存颜‘六十而耳顺’,其在佛学可谓之‘开悟’已<亦即对于那些‘顺耳、逆耳’之言,可以做到‘充耳不闻’或曰‘熟视无睹’>
既然老师把‘如来使’,作为自己的职业或‘使命’,恭喜!恭喜!从老师的回复中,可以看出您在尚存的‘无量佛法’中翻看了‘几页’。
‘四十二章经’本师提醒或开示‘人有二十难’,学生以为‘其’均可作为你我‘举心动念’督镜先好好‘照照自己’、然后再‘自觉觉他’,否则难免不尘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俗画。其中‘贫穷布施难、得睹佛经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遇善知识难、随化度人难’须好好恭读。
承上,老师提到‘ “佛学”是世间的学问,利用它可以获得令人尊敬社会地位、丰厚的物质回报、升官发财;只是无法摆脱轮回。’。为什么结语是‘无法摆脱‘生死’轮回’吗?!
若未摆脱‘欲界’系缚,可以说无权或没有资格谈及‘色界、无色界’之问题。
‘金刚经’开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六祖慧能提醒‘原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惹’了什么?!‘惹’了俗说‘文化’已!
‘文化’现象的特征,其是一‘二元境’视颜,存‘见仁见智’尘画,亦即老师上面提及‘生死轮回’名。
‘欲’破它,请关注‘其’的‘始终’或‘前因后果’,亦即所谓‘文字’、‘文明’。‘明’者,‘日月同辉’矣!
阿弥陀佛 本帖最后由 ※如来使※ 于 2018-10-7 21:21 编辑
我们唯一的导师是“佛陀”,不要称我老师,称师兄吧。
响鼓还需重锤!上贴所言重了些,想必师兄大人大量,不会生气。
我只是看你旁征博引,知识丰富。从另一方面说,有点“所知障”,障碍你接受新观点。
你引用《金刚经》、《坛经》只是依文解字,未解真实义。引用孔子之语更显师兄迷惑至深。不要觉得大家都这么说就是对的。要自己悟透,不要吃别人的夹生饭。
师兄口说缘分,未必真信因果、未必真信轮回。否则,就会有很强的出离心,因为三恶道“苦”呀。
有了出离心,就不会轻描淡写的说一声:“一切随缘吧”。
'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
读法华楞严要入心。要悟!不能像法达禅师。读了3000不法华经。
六祖说为:“名为法达。何曾达法”?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