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8-6-9 12:18:13
便速速藏起来,换上头等、二等面,恐怕人笑话。城中吃高粱面的人很少,多是乡下人吃,这是在济南。穿也是如此,穷人要出门应酬必须向邻居借衣服。
世人的心都在五欲六尘,若是心在道,就不注重无五欲六尘,例如黔娄的「宁可正之不足,不愿邪之有余」宁可盖正被子露出手足等等。正人君子尚且如此,何况是学佛人?就要不贪着五欲六尘,修行人不论在家出家,知道这一点来看人,就可以知道他将来会如何了。
「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子路性情刚强,一切都很认真。子路学道之后,一切不在乎,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穿破衣服与阔人在一起也不管,只论有没有道,心不在衣服上头。
衣音「忆」,穿敝缊袍与穿狐貉者立,而不觉得羞耻的,莫不是仲由吗!由此可知子路办到,其它人办不到。但是如今也必须随缘,只要整齐就可以了,逢场作戏,不必过头。
【九.二十八】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397)
后半段,有注解说连不起来,所以有人分为二章,依两章说好讲,两段合起来比较难讲。谁并在一起?或许不是朱子,因为朱子好改经文出了名,所以人们推论是他。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忮音「支」,也音读「机」,害也。求,贪也。「臧」,善也。不害不求,何用不臧,这样做什么事有什么不好的?意思是说没有不好的。
不忮不求,有三种说法,都有道理,不须要争,都可以讲得通。集释,马融主张这是成语,不是孔子所作的诗,依这个来解释,就是说「……其由也与!诗云: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样就与上一段连上了。
韩诗外传,以不贪求所以不害人,就是指一件事,人到无求品自高,指不忮不求的人,是说自己。集解所说的为二件事,也不害人,也不求人,说自己也说对方。郑康成也说成是一件事,只说对方。
「子路终身诵之。」
「子路终身诵之」,可见这是成语,终身诵之便不容易,守住一个法门就不错了。
「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是道也」,是,此也,这个的意思。这两句诗的道理,是说在大道上这两句话算是小道理,终身学不求人不害人,只是好人而已,与道有什么关连?孔子之道是性命之道,是了生死之道,只有颜子、曾子得道。子路升堂而未入室,所以孔子说何足以臧,这是冀望子路往上学,不是说就不要「不忮不求」。
子路不闻了生死之道,所以「敢问死」,孔子答说:「未知生,焉知死?」对事奉人的道理尚且不知道,如何来问事奉鬼神?子路虽求而未得。
你们懂得执持名号,但是谁终生诵之?子路若得到一个法门,便终身诵之。你们不忮不求了吗?有没有动心?凡对人无利益的便是害人,不能管就不要管,否则就必须管到底,不可随便,所谓「为人谋而不忠乎!」
【九.二十九】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398)
集解:「大寒之岁,凋木皆死,然后知松小凋伤。平岁则凋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台湾比长江南北热,大寒之后,「后凋」以后才凋落,各种植物凋落完后,松柏才凋落。十一月,桃杏花在落叶处蕴芽,冬至阳生春又来。而松年年长新叶,也是春天长新叶,如洛神赋云:「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陶渊明诗云:「松菊犹存」,洛神赋比喻女子,为什么用松菊赞美女子?赞美的意思我们想不到。赞美洛神,到秋天百花落了,唯独松菊荣耀。松在春天长出茂盛的新芽嫩叶,成为新松,这时松的旧叶才落掉,长新松才落旧松,不露根枝,所以没有秃松。
平常时候其它树木也很茂盛,比喻太平的时节。今日不算是好时候,看这个时代就有好人、有坏人,今天这个屋子里的人就是好人。只要须要有人维持秩序,便不算好人,必须造次颠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谓「六亲不和有孝子,国家昏乱有忠臣」,必须有百折不回的精神,才算是好人。
这一节书,有注解说是孔子在陈绝粮,畏于匡,子路云:「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不受磨难不成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佛入涅盘,要降魔,魔女出现,佛降伏。不入生死,必须没有男女和合,其它人自古难过美人关,佛能降伏。自古以来,痛苦磨难容易过,富贵荣华的磨难最难,一般人过不了。
必得历经岁寒,经过波折,还能不退才行,这是指逆境。若遇到顺境,也知道是波折,能推开,对贪就能灭。自古以来发达的人多是穷子弟,败家亡国多是浪荡子弟。佛家说:「三世怨」。内地俗谚说﹕「一辈子作官,三辈子打砖。」这可以悟一悟!孔子受一辈子波折,子见南子,美人关也过了。
【九.三十】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399)
这是三达德,中庸有说,这三条,必须学。
「子曰:知者不惑,」
有智慧辨别,就不迷惑,学孔子之道也是断惑,不惑不是断惑吗?
「仁者不忧」
仁者不忧,凡忧都是患得患失,为自己打算,仁是大公无私,处处替公家做,有什么得失。例如楚人失弓,楚人说:「楚弓楚得」,孔子听闻了也说:「天下弓天下得」,孔子赞叹楚人,楚人心量虽小,只要扩大就是仁。
「勇者不惧」
勤劳才能办出事,勤劳必须有勇气,无论遇到什么辛苦,也必须冲破,这就是不惧。办事不是一下就能成功,必须有勇气,只要无惧,有些事必定可以达成。
终日迷惑颠倒、贪心,如何能不惑不忧?
【九.三十一】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400)
这一章,有注解说要与后一章合起来,有人说要分开,我们阙疑就可以了,不要胡造谣言。汉儒注解是合为一段,到了宋朝苏东坡,才分二为章,朱子采取,清初毛西河又合为一章。我们采取分开来讲,比较好讲。
「子曰:可与共学,」
人下生以后,什么都能办的人,那是生而知之者,这种人很少。孔圣人、尧、舜也都要上学,人人都必须上学。聪明者必须上学,不聪明者更需要上学,透一丝光明也好,人人都必须上学。「可」与共学,这句话其中含有深意,用「可」而不是用「必」。一开始上来求学叫「开蒙」,不能就讲道,含道的也不能讲,例如三字经开首为「人之初」,这绝不能讲,只教他念。「性本善」,性为何物,更不能讲,只要要他念「知某数,识某文」,学洒扫、应对,这等事学成,就会念礼记,因为礼记书中就是讲这等事,洒扫、剃头,皆有规矩,这是大学问。
人人都来上学,有人就不行,不得不教,他也学不出来,所以「可与共学」就不错了,还有不屑的教诲。
「未可与适道;」
可与共学了,要学六艺,重要在道上,执射乎,执御乎!六艺是道的皮毛,现今所学的都是艺,可与共学已不错,但还「未可与适道」。孔子是志道、据德、依仁、游艺。适是通到某处去,适道是往道上去,往道上走,怎么教也往道上走。
道,指「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这极重要,没有闻道,就求死,这是白死。例如你们念佛,求一心不乱,预知时至,心佛双照,若还想在此受罪,念佛有什么用?若耽恋这里便是惑,就是缚。如今可与适道的有几人?现今的学佛者学道吗?学佛不是就适道了,所以俗话说:「一着袈裟,事更多。」
你们学佛多年,吾讲经有六十余年,讲经不了生死,末法有教无行,知道有净土,若不修不往上走,这叫适道吗?象法有教有行,因为无戒还不能证道,所以有禅宗的教外别传,使人先证果再研教。今日之下更不能了,所以说是往生而不说证。
「可与适道,未可与立;」
可与适道,已进道了,已经进了门内,为内凡了,但是「未可与立」。在净土宗难讲,若依禅宗,四果之前还有三果,证四果,还没有立,落于涅盘坑。立是扎住根,树立住根,下不摇动,上头的菩提能增长,这才叫「可与立」了。站立得住,八风吹不动。
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我们别说十五年,五十年还不行,吾学佛六十年还没有立。孔子四十而不惑,俱生的惑我不敢说,新增的惑孔子已经没有了,你们是日日增惑。要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我们是日日造新殃,孔子四十不惑,更不造新殃。五十而知天命,明心见性,其实孔子是乘愿再来,这不是当生办得到的事。
「可与立,未可与权。」
可与立,未可与权。立是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所说的,处处要依经典来,道就是从经典处来。经是言语文字的假相,由道而来,经典所说的都是道,立是对道立住。
权,如佛的权智,若是实智就得依经规矩,权可以变化,如何变化?变经典?还是变大道?权是改经不依靠经,今人就是不依靠经,必须是到达佛、圣人的地位才认识权这个字,登地菩萨也够不上「权」字。没有权就走不通,所以必须逢场作戏。但是行权不容易,若你成了戏中人,就不是逢场作戏,在前台上唱得多好也必须不着相,不能动心,印不到心上去。
权,我们又够不上,又不能不干,所以难。这个注解有若干种,最终的解决办法,就是可违经不可违道,这也有人反对,以为违经就是违道。权必须智慧开了才能做,吾的见思惑没有断,所以不敢教你们。吾讲的不超出前人的范围,所以不敢著述,你们只要依法不依人便可以了。
不得已要说,从前人称东西的锤就是权,视物品的轻重而移动锤,使枰平衡,天秤也是如此,这是比喻权如锤。意思是说,自己看着办,学问不到便无法看着办,说出来就不行,孟子书中有人问礼,男女受授不亲,那见到嫂嫂溺水,要伸出援手吗?孟子说,这是权,要通权达变。但是天地间的事情千变万化,见邻女不能援手吗?所以不能举例。
通权达变全看自己的智慧,孔子时中,凡事不偏不倚,采取中道,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一般人是过与不及。佛家说,执着相,凡夫着有,学佛者着空,常、断都是邪见,必得空即是色,讲中道,这与孔子的中道相同。
现今说法的人讲中道者有几人?若能讲中道,道就是中,孔子的中就是时,时中就是道,可以反经不能反道。为什么能违背经?净宗是从有门入,不敢违经,禅宗便是反经,无语言文字相。佛法都是在恭敬中求,但是禅宗说佛来杀佛,这不是反经吗?其实是反经不反道。道是心,口虽说这个,心中却没有这个,心中无色无空,不思善不思恶,寂而常照,净宗往生,最后的寂光也是如此。
如今我们改经就不行,比如丹霞烧佛,当时是要度人悟道,你能这么做吗?你们如今尚且不能立,何况是行权?立就不增新惑,不沾五欲六尘了。
你们学这一章,处处省察量一量自己的本事能力。所以达摩祖师说:「学我者入地狱,谤我者生天堂。」你真学达摩,就是真谤佛,这样可以吗?
【九.三十二】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401)
一个字具有多种讲法,只是依从一种讲法,如何会对?学论语,要开智慧!法语之言,经典上的话,能不听从吗?只是听从,没有用,改之为贵,要在改自己的毛病。今日之下,人心一日比一日坏,要从尚且不从,如何会改?巽与之言,委曲婉转,能无悦乎,绎之为贵,必须想想,省察省察。今日的教育,只说好听话,决不出人才。
这一节,汉宋注解算是不讲了。圣人的境界不懂,所以不讲,这还算有规矩。我们不是学文字,又不懂其中的意思,可以从缺。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引的四句古诗,到底是什么意义,不知道。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这二句是孔子说的,所以说说,意思是指学则会,不学则不会。
乡党第十
乡党,本乡本土的意思,例如台中人,台中以内就是乡党,若住在民生路,那民生路便是你的乡党。若来了中正路的人及民生路的人,给人倒茶时,要先给中正路的,民生路的人在后,因为民生路是你的乡党。
【十.一】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403)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
孔子对于乡党的人,说话动作一切,都是「恂恂如也」,极为温和,极为恭敬,为什么如此?温和到什么状况?恭敬到似乎不会说话,不敢说话。所谓「躁人之辞多」,还没跟你说便抢着说,这种人的前途不行,也不能长寿,必须镇静。
在乡党为什么要如此恭敬?因为乡党是你下生的地处,是父母之邦,对父母恭敬,就必须恭敬这个地方,例如监狱中的教诲堂,典狱长经过必须鞠躬,若帝王经过宰相的座位,必须下辇致敬。
对乡党能如此,就可以变样,凡事改之为贵。所以说父母的朋友为「父执」,是叔叔、伯伯、姑姑,这是真正的民族主义。左传齐家有报九世的仇人,不像洋人是杂种,所以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有血统的关系。
「其在宗庙朝廷,」
但是这个人是不是很呆板?在宗庙朝廷又变了。
宗,尊也。自己不做主,一切依从他人来办事,尊重的意思。庙,貌也,盖一座庙有如祖宗的容貌。从前文庙棂星门外有二块石碑:「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如今则是要打倒孔老二,这是犯上作乱。从前到人的庄头,必须下驴下车。乡人也会让路说﹕「客人,请喝水。」若到人家的庄头不下车、不下马,乡人就会讥笑说﹕「来了病人,失了腿。」若是大车经过,乡人就会拦住说﹕「恐怕的您的座车会震倒屋子。」只要待之以礼,人家便以礼往来。凡事敬人者人恒敬之,杀人者人恒杀之,一切灾祸都是自找的。
廷,无堂只是平地。
「便便言,唯谨尔。」
便便言,郑玄说:「便便,辩貌。」在宗庙朝廷,说话辩论必须清清楚楚,就不是像在乡党「似不能言」了。因为朝廷是议论公家的事,不能当老油条、骑墙派,那样会害了百姓,所以说:「乡愿,德之贼也。」
从政要「上致君」,使国君成为尧舜,「下泽民」恩泽加于百姓,若巴结长官,压榨百姓,便是贼。虽然辩论得很清楚,仍然很谨慎,而不是高谈阔论。不恭敬长官,也是贼。
你们要学历史,但是史书上记载的有好事、坏事。好人便往好处上学,坏人就偏往坏处上走,可悲啊!如今的时局很恶劣,大家要求「共中不共」。讲在我,听不听在你们!
前一节是对乡党,往后必须照这个办。后一节,你们虽然没有在宗庙朝廷,但有公家开会的时候,例如在一个机关,理事的职员都必须尽该尽的义务,财团法人虽然是无薪却有名誉职,若以为没有待遇就不肯干,这便是没有人格,所以开会时必须全付精神注意,该说就必须言。但是今日是以表决为准,表决确定后便不许有争论。
孔子的行为,立出规矩来,可与适道矣,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8-6-9 12:19:39
但还不可以行权。没有到程度,依规矩就可以了。
【十.二】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404)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
上朝的时候,在朝廷。从前的官制不同于今天,鲁是诸侯为君主,鲁君的下面还有卿、大夫、士。
谈话的时候,与下大夫、上大夫谈话要不一样。卿以下有大夫,孔子曾为大夫,还没有到卿,卿是上大夫。今日虽然没有阶级,但是阶级却很严格,开会时它的权力在议会,例如立法院,平常人不能参加,但是从前只要到某个地位都可以参加朝会。
侃侃有两种解释,集解说:「私乐之貌」,貌是样子。侃侃,集注说是刚直。
誾誾,中正之貌。集注说,和悦而诤。
这两种解释那一种为是?孔子与下大夫同事谈话,刚直,不客气吗?与上大夫说话温和,是巴结吗?后人采汉儒的注解,与同事说话时私乐。若作主的人为长官,孔子便谨慎说中正的话,不同流合污。
「君在,踧踖如也,」
「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现今的规矩好还是不好?不好要能改,有改的权力吗?所以说:「若居今之世,行古之道,灾及乎身」。
踧踖,马融注,恭敬之貌。集注,恭敬不宁之貌。韩愈说:「口将言而嗫嚅,足将进而趑趄。」不可如此解释,这是老滑头,老油条,孔子不会如此,作「恭敬貌」就可以了。
「与与如也。」
与与,有威仪而适中,不会不及,也不会紧张。
公共团体开会,临时有主席,他便是这个会议的主人,必须恭敬他,并不是只恭敬这个人,而是恭敬公众,所以不可以自己逞能,要恭敬主席。吾对警察便非常恭敬,因为他出来执行任务,平时就另当别论了。
中国讲究礼让,所以「子路率尔对曰」,孔子哂之。因为子路说的话没有让的原故。
【十.三】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躣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405)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躣如也。」
今日还有摈,例如伴郎便是摈,一切言语应酬都代表新郎。国君下召使当摈,到其它国家去,为国家办事。这时必须变变脸色,走路时脚必须不离地,处处小心谨慎。躣,盘辟貌,即周旋貌,不能迈方歩、飞扬起来,处处谨慎小心。
「揖所与立,左右手,」
你们必须照这个来办,对待长者,长者走到那里,就跟到那里,他左顾你就要随着左顾,他右顾你就要右顾,不能离开主。例如孔子在夹谷会盟,那是有砍头的危险,孔子一下命令,就有人承命,摈若不在国君傍边,如何能办?父兄如果年纪大,出去时就得跟着。
从前在丛林,进入庙门,有一定的规矩,客从西阶升,主人从东阶升,所以说:「东家西席」。从前人重视礼节,有门必让,走到门口必先揖让;有门必揖,右手伸长让客人。
以南北为左右,以东西为前后,以南北为左右时,对客人就要伸左手揖让礼请。
立,指客人。左右手,摈在左揖右手,摈在右揖左手。
「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
襜如也,衣服整齐,不可乱摆,虽然飘动但不踏到地。观察唱戏的演员,返回台上时,看他的下摆便可以知道是「襜如也」。唱戏的演员,他们都学过礼记。
进,往前走。
翼如也,如鸟有翼,手要活动,招呼客人不能呆板。
「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复命,摈复命报告:客人不回头看我们了。这时主人才可以放松敬慎的态度。
易经、内经讲的数目只有五,例如五色「青黄赤白黑」。这是五种正色,其余的为间色。东方,绿为兼色﹔北方,紫为兼色﹔北方属黑,水为黑色,配以朱红﹔再淡为丹。丹是彤云的颜色。东方,黄配以青,是绿。「彤云」讲是红色,这是有本的。
陶潜「琴书以消忧」,佛家以法为乐,百病可以去除。所以读这个,可以长寿。如今的人,不懂这个原理,专找伤者。
【十.四】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407)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便是成住坏空。
一月立春下生种子,二月春分生长,三月入土,看到「入土」也能了生死。
儒家的书,主要是讲政治,政治是维持天下的公安,没有政治则士农工商法医都干不下去,天下就乱了。并不是说作官是多么尊贵,而是干的职业,要为大家,要为公的,所以儒家重视政治。从前作官的必须离开本省,做官不许经商,一则与民争利,再者你有权,百姓无权,容易受到贿赂。为官必须穿着公服,不干私事,所以作官的并不有钱,要为公牺牲。《大学》说:「蓄马乘,不察于鸡豚」,做官能当到蓄马乘的职位,或是做到百乘之家,心都要在百姓身上,不在鸡豚。所以古谚说:「一辈子做官,三辈子打砖。」地道敏树,天道敏时,人道敏政,人道必须讲政治。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吾不讲考据,天子有五重门,诸侯有三重门,各有名称,公门究竟指什么?有很多争论,时代经历各朝都有不同。如今没有这种门,如何讲?即使考据出来,也画出门来,有什么用?万事都要随着变,所以只讲原则。既然要爱国,对国家的机关、国旗都必须鞠躬,并不是国旗有神,而是礼节。日本人,一唱日本国歌,日本人就会全体站起来,所以东洋与西洋决不一样。总之,今日为过渡时期,必要更正过来,上轨道。对国家机关,即使是三个人,尚且要恭敬,对全民更要恭敬。
公门,凡是国家的机关,都可以应用。「鞠躬如也」好像是鞠躬的样子,不是真鞠躬所以才说「如」,而是格外恭敬,好像要鞠躬而未鞠躬,也并不是边走边鞠躬。
如不容,朱熹注解:「高大如不容」,这种讲法不采取,在公门这里不能随便爱怎样就怎样,必须肃静。
群经识小说:「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也。」每进一门要一让。
集解:「敛身也。」身体要收敛收敛,将放肆的情形,收敛收敛,没说是鞠躬。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日本人在台湾有榻榻米,入门脱鞋,席地而坐;日本的衣服名为「和服」,也称为「吴服」,是吴王夫差时的衣服。
邦君树塞门,有一种说法是将木头在门口挡着,后改为屏门。客人到门口要稍微等待,主人先进入略事整理,这是恭敬客人。客人不站立在中门,或站在左,或站在右,就是不立中门,然后主人出来迎接。
客人多,叫做「门限为穿」。阈,门限,格外高,外头的尘土进不去。行不履阈,若履阈,必须迈过去。若履阈,会弄污其它跨过门限的衣服,因为从前人入公门都穿大衣,没有穿短衣的。学礼就是一切以不妨害人为原则,不论精神物质都是为了爱人。再者主客一起走,若踏在门限上,忽然升起,比主人高,那不象样。
「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过位,过是来到此。位,或是国君的座位,空闲的时候,或者是大臣的座位。国君来到品级台,要下辇或凭式,像监狱中的教诲堂,教化师不在堂中,典狱长过位也必须行礼鞠躬。这是日本所订的法律,日本法律大半取自佛经。
色勃,变变脸色,收敛收敛。经过佛像的前头,若昂然而过,不理佛像,便是无礼。
足躩如也,平时脚走路迈方步,过位时手不能翔,足不能迈方步,必须脚后跟擦着地,表示肃敬。
其言不足者,因为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好像有话说不出来,不得已也只说一、二句而已。可以参照集释的按语。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摄齐升堂,用五指叫抓,三指才是摄。摄齐,提起袍子,以免绊倒。也有不摄齐的时候,比如手执玉圭时,两手捧着。从前画女子不画脚,女子穿裙子都是拖地的,所以从前的女子不许摄裙子。如果要穿裙子,在家里必须学穿裙子怎么走路。
鞠躬如也,好像鞠躬而未鞠躬,并不是边走边鞠躬。
屏,收也。这点你们可以练习,卧睡时,口闭不出气,由鼻子出气,必得长寿,吾三十岁就是鼻子出气。睡觉如果鼾声如雷,那是粗野人,没多大出息。一切都必须要学,朱洪武夜梦五经,那是自造谣言。
至这里,似乎是不能喘大气。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
出,出了门。降一等,下一台阶。逞颜色,脸色可以放宽了。从这一句,就可以知道前面如何谨慎了。怡怡如也,很自然。
「没阶,趋进,翼如也。」
没阶,是下完台阶,到了平地。趋,可以比较快步走,并不是跑。
进,往前走。翼如也,小翔,不能大翔。
「复其位,踧踖如也。」
复其位,若再回到他的朝房本位,并不是回家,而是回到朝房。
踧踖如也。总之不离恭敬。
礼,不仅仅是鞠躬而已,到什么地方办什么事,不该你办的,你办了,就是失礼。在法律上说,这是侵犯别人的所有权。依佛家,要讲究「不与取」,他人不与而自取就是偷盗。
【十.五】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410)
各篇讲法都不相同,如吾从前讲礼记,注重大家的行为,所以讲的简要,今日要进一步讲。因为注解很多,讲法有若干种。礼记注的少,所以依注子说就可以了。但是论语的注解很多,因此争议也很多,争议都是起于不留意注子。
乡党记录孔子个人的事,比较难懂,都是孔子的饮食起居动作,其实大家都不知道。例如今日与从前的菜名就有不同,中国的菜,皇帝也不能吃全,仅仅青菜豆腐就有二、三百种做法,随时变化。这一篇说孔子那时候的起居、饮食、酒、住屋、衣服,所以后人都不清楚。
注疏讲考据,我们也要学,不能不记其中的文字,但那只是记问之学,要以此类推,知道吃穿都有规矩。例如「立不中门」,在日本及台湾还有门屏。「行不履阈」,今日虽然没有门限,但是要明白原则,求其中的变化,能够举一反三,否则用不着。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
这一章是孔子当大夫,上朝的规矩,国家必须与外国办交涉,来了使者必先下马威,为难他。例如齐国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晏子善辩,所以不辱使命。又比如诸葛亮在蜀,张温出使蜀汉,赞叹说:「蜀中多士」。古人兴这个,今日稍有不同,所以读书不能呆板。
从前有圭,用玉制,出使外国时,圭更要紧,君赐圭有如信用一般。使者执圭,是鲁国派孔子到外国。为了爱国,尊重国家,像今日向国旗鞠躬,都要收敛恭敬。
如不胜任,心里很谨慎。
上如揖,如作揖,两手作揖,下到膝盖,上到眉尖。
下如授,接过来如才接时的恭敬。
勃如战色,不能嬉笑,见到长辈、长官不能笑,有见总统,而嘻皮笑脸的吗?见到朋友可以笑。
「足蹜蹜如有循。」
足蹜蹜如有循,蹜蹜,不走大步,没有抬脚跟,如有循,好像有一定的道路可以依循。孔子凡事都是慎重办理。
长者赐,晚辈要仰而亲之﹔拜佛也要如此。长者俯而授之,若两眼望着青天,可以吗?史记孔子世家说:「诸生以时习礼其家」曲阜孔庙演礼,一个月中有数次,这样才会熟。今日,还有人演礼吗?清代的知县百里侯必得到京城觐见天子,行礼走路等等,一切都要练的多久才会熟,丝毫不能错。
「享礼,有容色。」
「享礼,有容色」,这是替国家送礼,不是私人送的,必须庄严,而且有一定限度,不能乱送。国家送的礼,多为玉帛之类,集解说:「有庭实」,在大庭都摆满礼物,比喻送的礼很多。
「私觌,愉愉如也。」
再过去,才是私觌,私下见面。有国君与国君私下的见面,有使臣受君命与对方国君见面,也有受君命与使臣见面。
「愉愉如也」,私下见面就很自然。
你们要以此类推,例如在婚丧嫁娶,宾客满堂时,一举一动,都必须有规矩。若没有礼,于主于客,都有失礼之处。例如在婚礼说诙谐的话,在丧礼上高谈阔论,这是不可以的。孔子食于有丧之侧,未尝饱也,人应当有同情心。大庭广众之下,不可失礼,要更有礼。讲古书,行今事,这很要紧!
【十.六】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411)
「君子不以绀緅饰,」
「君子不以绀緅饰」,饰是领、袖的缘边,女子缘花边,男子缘细边。殷代崇尚白,周朝崇尚黑,都是以五的数字。为什么如此呆板?因为一切事,不可没有找一个标准,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量长度用尺,量重量用斗、秤。从前民国初年,还有正式的老师,五四以后就没有了,老师成了雇员,只管钟点费,卖货物而已,正式的老师一切都管。我们办事必须有标准,两个人也都不能离规矩,国家的政治,以什么为标准?要依圣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那圣人依什么?佛、孔子都有老师,孔子尚且以七、八岁童子为师,倚老卖老是大毛病,老师可以不论年龄。而且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必得温故而知新,才可以为师矣,人之患就在好为人师。中国的学问是天地人三才,孔子观易,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地道敏树,要学大地,人亡政息,但是大地不会亡。地法天,一切都变,天不会变,天不是日月星辰,而是真空也,可以让一切效法,天靠得住。天靠得住,地、人靠不住,天又法道,所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道法的是自然,自然法自然,佛就讲性,所谓:「法尔如是」这就是自然。
所以从前的政治要按五行月令而定,中医不懂这个就不行。周礼中都依五色、五味等而制订,例如﹕冬天,肾出水,吃甜的东西便伤水。夏天不着黑衣,冬天不着白衣,不可以逆天而行。衣、食等一切,都与天地配合起来。
绀、緅,夏衣葛,冬衣皮,葛染色,有的用草,有的用树木,染第三次出的色为绀。绀,绛色,色浅。北方的正色为黑,为缁。紫有若干种,有绛紫,北方的间色为紫,北为水,水克火,火是南方,南方是赤色,分丙丁,丙阳丁阴。水先克丁,阴火掠夺而来。土克水,掠癸水,以丁火补。黑赤为紫,为绀,北方的间色。四染为绀﹔七染为黑。祭服用绀,丧服用緅,行礼时要以这为规矩。
头一次染为縓,第五染为緅,第七染为缁,衣服颜色要配合事情,祭服为绀色,丧服用緅色。君子是懂礼的人,所以袖、领不缘绀色,因为这对所祭不恭敬。也不缘緅,因为丧礼不吉祥,所以懂礼的君子不以緅缘边。
「红紫不以为亵服。」
「红紫不以为亵服」,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8-6-9 12:20:27
亵服为在家随便的衣服,从前人衣服颜色若不对,不许入公门,为妖服,国之将亡,必有妖孽。今日之下男子也穿花衣服,便是妖服,出奇怪的事情,就是不正常,人一不正常,天地就起变化。三国时的何晏喜好修饰,管宁见了以为不能长久,后来司马炎篡位,果然先杀了何晏等人。
「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
「当暑,袗絺绤」,絺,葛之精者。绤,葛之粗者。夏葛冬裘,可以在家中穿,没有赤身露体,但是可见到肉身。出房门就必须加一件衣服,叫表衣,意思是表面再加一件。
「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
以下说冬衣。「缁衣羔裘」,温带冬天就必须穿皮衣,裘有黑色,有素色、黄色的皮,羊皮有一种是黑羊,才冷时穿,称为缁羔。素麑是小鹿皮的衣服。狐皮是黄色,还有银狐,那最为宝贵。黄狐皮比较普通,外头用绸加上面子,使得里外如一,这样内外颜色就一样了。
「亵裘长,短右袂。」
「亵裘长」,亵裘,便衣。古人不戴手套,有用小火炉烤,又袖子很长能够袖手。
「短右袂」,有注解说是右袂短,有人说是卷起,到底是那一种对不知道,依佛制则是偏袒右肩。
这一章说孔子的饮食起居,属于周代的制度,所以现今所说都不对。如唱戏的衣服,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与今天就大有差异。而从前一切都合规矩,中国虽然亡国很多次,衣服却没有大变化。到了清朝入关,服制才有大变化,衣服等等都是如此,连明朝的衣服也废除了。
从前巡抚的印章是紫色,官虽大但不是正官,县官方印是红色,因为县官是正官的原故。今昔制度不同,没有画图,也没有照相,讲的如何会对?不可考据,我们只学原则,不失礼就可以了。
「必有寝衣,」
衣,衣服固然是衣,桌巾也称桌衣,被也称作衣。床,凡坐具都称为床,例如说禅床。
「必有寝衣」,所以凡盖覆的都叫做衣,裤也是衣的别名,为下衣。寝衣是被子,有注解说,小者为寝衣,大者为衾,实在说只要解释为被子就可以了。
「长一身有半。」
「长一身有半」,长,从前读如「身无长物」的长,音障,余的意思。从前人不使肉身见人,身有多长,盖的衣被就要有一个身子长,除此以外还要剩余出半个身子长来。
「狐貉之厚以居,」
「狐貉之厚以居」,居,有注解说是居家,有人说是坐。「皋(高)比(皮)」,教师所坐称为「皋比」。郑玄说:「在家以接宾客。」狐貉是用来铺坐,是成人坐的,或与宾客会面用的,年轻人不许用。从前年纪还没有到三十岁,天冷不许穿皮衣,三十岁以后才允许穿着羊皮,这与生理有关系。夏天衣穿得少,秋天入冬以后,不可急着加衣服,春天进入夏天,也不要急着脱衣。这是卫生之道。
「去丧无所不佩。」
「去丧无所不佩」,从前不是只有女子带环佩叮叮咚咚,男子也必须佩,普通都是佩玉。有丧事时,佩带的饰物都必须去掉,丧期满二十七个月后,才可以再带。
「非帷裳必杀之,」
「非帷裳必杀之」,参考注解,可以知道。帷裳,例如窗帘,可以较随便。一般的衣服要缝好,不要撒开。帷裳,今日之下不用这个,但是还有幔,挂在室内室外,都有不同。一切都有规矩,为什么如此?因为天地人一体,观看月令,就可以知道了。例如﹕今年冬天大雪,要食咸,因为北方属水。也可食苦瓜,因为水可以克火,不会伤身体。也可以食辣,因为金生水的原故。平常衣服必得缝得实在,至于丧服,何必讲究漂亮?
「羔裘玄冠不以吊,」
「羔裘玄冠不以吊」,丧礼主素,吉礼主玄,吉凶要异服。丧家,对于客人恭敬,所以用红毡给人拜﹔在讣文中,要用一个红的「闻」字,寄给对方。懂礼的人,就会指着这个而去除,使者便会为他撤去。又,大官吊丧行礼,必得摘去铃子﹔行礼完毕,到客厅,才可以安上。吾人处在现今之的时代,参加丧事,不要穿着红衣,表示同情。从前捣粮食必定唱和相歌,若对门邻居有丧事,那捣粮食的人也不相歌。如今则是放开收音机等等,这就不可说了。
「吉月必朝服而朝。」
「吉月必朝服而朝」,吉月,正月初一,必上朝,各诸侯必得祭庙,必须穿着新衣上朝。穿朝服是恭敬对方,穿着好衣,甚至借衣服来穿,不是炫耀,而是恭敬对方。
【十.七】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417)
「齐,必有明衣布,」
「齐,必有明衣布」,祭祀为五礼之首,是吉礼。汉儒注﹕「布」,沐浴衣。「明衣」亲身衣,所以自洁清也,以布为之。以布为沐浴衣,像现今的毛巾,不要以肉身见人。一家人,也不能赤身肉体,夫妇二人是另一种说法。居室与居家,看京戏中,便可以知道了,绝没有嬉皮笑脸的。齐家治国,要先型于发妻,后教子女、兄弟,甚至还要讲究胎教。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变食是与平常所食不同。居必迁坐,坐处、寝处必定换地方。平时饮食住处尚且要规矩,何况是祭祀前的「齐」!斋时,不吃酒不吃肉,戒五辛;睡的地方,天子还有斋宫;要斋沐三日,思惟观想祭祀的祖先,这样才有感应。
变食,注解多主张是戒饮酒、食肉,也不食五荤。迁坐,寝是另外到寝宫,论语后录说:「齐日三举」,杀三次牲。这种注解不对,而且不取庄子说的「不饮酒,不茹荤」,这有门户之见。说文:「荤,臭菜,其气不洁」,荤菜尚且不吃,何况是食肉!
集解云:「改常馔,易常处。」
金鹗求古录礼说云:「古人将祭必斋,斋者,致精明以交鬼神也。故君子之斋,沐浴以洁其身,严肃以澄其心,不御内,不听乐,居必迁于外寝,服必明衣玄端,皆所以致其精明。而味之浊者足以乱我清明之气,亦并戒之。」所以酒、荤并肉都要戒。周官膳夫云:「王齐则不举(不杀生)。」举者,杀牲盛馔也。三牲之肉,三牲是牛羊豕,气味也浊,故一并要戒。
自从王莽窜改周易经文,便说是「王斋日三举」。
这个若要吾为你们详细说,就不止如而已此,等于是一部内经。内经的前头,都说病原,讲预防的法子。譬如﹕女子一有月信,就要讲究不用冷水洗。有孕,不食兔子肉,不看戏,不上庙等等。因心一入印象,胎儿也会随着变。所以马要想生得白马,交配时就要称它为白色﹔想得黑马,也是如此。所以子女相貌多和父母相似,从这也可以知道。懂得易经,才可以讲内经,有如示诸掌。古人,一部易经,就在手掌中,掐指一算,事情就知道了。邵康节等辈,就是深得易经的人。虽然知道如此,终究也被杀,也得死。若更神的,有神通,不必卜便知道,所以说「未卜先知」,因为去了迷惑烦恼,心如明镜一般,照得清清楚楚,如中庸所说﹕「至诚之道,可以先知也。」虽然具有神通,也不能了生死。必得于三细六粗、根本无明也断除了,那一切事情就算完毕,所以佛学的独步就在这里也。
【十.七】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417)
乡党是记载孔子的饮食起居动作,注解多考据而少议论,但是饮食起居必须合礼,只是与今日已经有所不同,例如所住的就是今昔不同了。其次必须讲卫生,人以不长病为原则。今昔有差异,所以很难讲。今天讲到吃,更麻烦,有公有私,尤其是以公家的斋戒更麻烦,那一种属斋戒也说不明白。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今日若选论语,选这一段就不行,因为今日之下还没有制订礼,与从前不合,讲考据是为着不错,今日讲论语是为了注重人格。
例如上次说「斋必变食」,以金鹗的求古录礼说较为妥当,对于你们自己看,有帮助,应该像佛法的八关斋,愈简单愈好。
从前朱注说,食不厌烦精细,愈好吃得愈好;「脍」,肉愈切得仔细愈好。这二句是指祭祀时,古注都用过心,但不一定全对,所以汉宋互有争议,群言扰乱而已,所以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从前是折衷于孔子,今日不知要折衷何许人?今日之下还有人,但是他们不愿意出头,连孔子也没办法,所以说「子欲居九夷」。
「食饐而餲,」
首句有注解说是四意,有注解说是二意,吾采取二意的说法。「食」、「鱼」是两件事,「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这二者不食。有人引齐论,但是吾是齐人,却未曾听闻如此说。济南从前为郯子旧的封地,后来被齐灭掉,所以济南是齐地。
这件事也不离斋。
饐,朱注说:「饭伤湿热」,饭湿不能吃,吃了受伤。又说,吃热受伤,那稀饭、火锅便都不能吃了吗?鱼馁,馁,坏了、败了,不能吃。依这个说法不但讲不通,若依这个说法,孔子的脾气太大了,我们招待不了,所以不采取这个说法。孔子说,与其奢也宁俭,所以知道孔子一定不如此讲究。
集解说,饐、餲都是有臭味,臭是气,味是尝,西菜重物质,中国菜讲性,例如药性赋说,有热性、冷性,阴性、阳性,这些性都看不见,但不是没有,例如姜是热性,黄莲的性最寒。再者讲味,讲气,味是吃在口中酸甜等,气是臊腥等闻于鼻的气,臭豆腐是臭味而气不臭,又如花香是闻的香,吃下去并不香。养气的菜都是取气,养血的便注重味。
「鱼馁而肉败,不食,」
食物的气与味有变化都不能吃,这一段是说五谷类,例如夏天晚上的稀饭,到第二天就变酸了,食了便不好。鱼坏曰馁,肉坏曰败,这是肉类,有变化就不能吃。
「色恶不食,」
「色恶不食」,颜色不对,变了颜色也不能吃。又,看的形色讨厌,也不吃。这是泛指饮食类,肉类、植物类等等都包括在肉。
「臭恶不食,」
「臭恶不食」,气味不好的也不吃,虽然还没有坏,但是气味浊恶也不吃。这不但对自己生长的自然植物不吃,连人作的菜也不吃。
中国菜讲色香味,如虾是白色,炒出后为粉红色,若不是如此,不是火候太过就是火候不及,这不能吃,不是择味,而是与卫生有关。从前的并盘有八种颜色,很美,而菜的本质,包括气味、火候、刀法都有,例如「爆炒腰穗外带汁」,爆炒时油要开到极处,一下去就起来,保持嫩腰的本质,穗是刀法,「外带汁」,外带汁蒜片炒酸菜,加上糖醋勾芡。
「语小天下莫能破焉」,破是解剖,解释清楚。不是像现今的原子可以自己分析,佛法说有「七分之一」,可以把物质分到邻虚尘,又说在一芥子中转大法轮。
「色香味触法」,法是做菜的方法,色香味以外,火候到了,由声音就能知道,这必须内行。做菜这六条都有,可以参考礼记内则。
「糊饼烂面不伤人」,其实吃了也会伤人,例如吾吃面包会受伤,开药方,就要以糊面包为药引。
「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菜做得不到火候不能吃。又注解说,这东西不到时候不能吃,例如从前的菜都是按时候吃,今日是不到时候四时都吃。又有一种注解说,所做的东西过与不及都不吃,对人有害处。
这是对卫生上有关系,但是对礼有什么关系?「不时不食」,这有关系,一日三餐是中国定制的规矩,佛家有过午不食,也有过午而食的。有人说,第一餐要少,第二餐要饱,第三餐不吃也好;也有人说,第一餐饱,第二餐少,其余时间不吃零食。
祭祖、祭天在早朝,祭鬼在夕晚。祭有公私的差别,例如祭孔是公祭,在台中祭孔,公祭是台中主管祭,若在台北便是总统主祭。从前也是如此,县官虽小,孔家是公爵,官虽大,若在曲阜祭孔庙就应由县官主祭,济南就是巡抚主祭。今日台北是总统主祭,台中由市长主祭,这是公祭,三献享神以后的胙肉,主祭先吃。孔子说,我战则克,我祭则福,必须诚心,「饮福酒,受福胙」。
祭肉没有熟的,最多是半生半熟,回去以后祭肉要分给陪祭的,太宰的牛头、牛肩等给谁都有一定,主祭得牛头,没什么好吃。祭前一日行牲礼,先杀牛,要紧是先摆上香案,上香行礼,行牲者用刀一比划,仪式便完了,再杀。次日再祭,再分送给与祭者就已经是第三日了,春冬还可以,夏天秋天时肉容易败坏,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还有私下的祭品,例如吾去陪祭,也自备一分,但不能放在大殿,祭品不能多不能少,必须在殿外祭,祭完自己携带回去,这可以当日吃,若放坏了就不行,这是福胙,不吃不恭敬,必须先吃。
「割不正不食,」
论语上面的几篇多是孔子与诸弟子的对答,有因有果,可以揣测。乡党这一篇没人问,都是孔子的日常生活动作,对答的人虽然不懂孔子的话,但是能听对的话也能知个大概。历代注解互相争议,注解众说纷纭,不可听一家之辞。若有二家注解,又须会当判官,但是能判断的是清官还是昏官?谁能像子路的「片言折狱」?纵使有人说对了,但是谁是「证自证分」?
天下将兴,必有祯祥,天下将亡,必有妖孽,因为众生没有福报的缘故,若有福,妖便少。学佛无福,就只听波旬而不听佛的,三武灭法并不是三武,这必须学问到了才晓得。孔子六十而耳顺,一听便明白了,果真明白,一听就知道其中的错处。不可不读书,可是读了又添许多扰乱,你们自己分不出来,这是读书的难处。
乡党这一篇不讲也可以,因为饮食起居古今都有不同,现今用不上。但是不讲又不行,因为圣人即使是一句都能举一反三,否则记他的生活有什么用?记的人难道不知道,周代以后必定会改变制度吗?吾尚且知道将来一定变,何况是他们!而且孔子曾经明确的说,夏礼、殷礼孔子都能说得出来,不说的原因,是因为夏商他们的后人都不知、不信的缘故。三代尚且都有变化,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孔子只研究周礼就可以了,何必要研究三代的礼?有学问的人就用得着,没学问的人便用不着。
你们风雨无阻,冷热不辞的来听讲,吾讲的也不轻松。吾辞掉各学校的课,但是也不轻快,比以前预备负担更重,又没有钱领,吾是为什么?仍然是为了大家的身命、慧命缘故。你们辛苦来听,甚至有人还调职迁居,吾若不用心,良心如何安?拼命也必须干,而且依佛家说,命,永远也没有死的。你们听了以后必须念,到时不知何时就会忽然用到,别人不知道而已。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这一段的说法就有若干种错误,朱注的错最大。朱子注说,肉切不正不食,其实割与切不同。汉儒不可轻视,佛经祖师的注解也是依着说文、尔雅,都有来历。昔日吾皈依印祖时,心中以为佛学是不如祖师,但是文学或许可以比一比,这几年印祖文钞看了几次,才知道印祖的文学真好。现今为预备灵山寺佛七、慎斋堂开示,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8-6-9 12:21:54
吾已说了三十年,同流合污的发言吾不说,吾说的是真话,对就说对,不对就说不对,吾又遭谤。你们有护法的热心,但是能力不足,吾一人独木难支,我一人也难护法。
吾懂烹饪,割肉与切肉不能做同一种解释,宰相所以称为「宰」,因为宰相的责任就像调和鼎鼐,要调和天下事,必得有大学问。临杀曰割,孔子说:「割鸡焉用牛刀」割是杀。庄子的庖丁解牛,解便是割,姜太公、陈平治天下都是割。切是放上案板切,例如「爆炒腰穗」这是切的刀法。
孔子若切不正不食,那孔子的脾气不小。唐以前古注皇疏引江熙云:「杀不以道,为不正也。」何谓杀不以道?例如玉箸羹,用火棒插进牛乳,把乳汁抽出来,又如广东的吃猴脑、山东的烫活驴、鸭掌等等,这些都是杀不以其道。孔子那时候如何我们不知道,像以上这几道菜就不吃,现今还有合吃活虾,也不能吃。最残忍就是人,办好事、坏事都是人。
祭祀时,解牛多少刀都有一定,还有不能解的地处,例如猪蹄不洁,不能放上俎豆,割心、肺某处时不能连带,这是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没有酱的味道,菜便不调和,从前宴席上先上一碟酱油,一碟醋,不论你要不要。从前讲酱,指酱油,其实酱有很多种,有甜面酱、花生酱等,究竟是那一种酱?这里不必考证,不必注解,知道这个话就可以了。今日的酱有很多,也有人不吃,也没有关系。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食有公食、私食,婚丧等是公食,二三好友及自己在家是私食。其实不必分公私,只要读的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可以用得上。
古代祭祀,俎豆定为六件,食(谷类)有三种,有六鼎、五鼎。三食,论语有「大师摰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亚饭是第二餐饭,三饭是第三餐饭。吃饭不能一次就吃饱,菜比饭多,这是指公食。这一段说肉多,说的是私食,吾是北方人,米面都能吃,有些北方人不吃面便不会饱,南方人是不吃米便不会饱。
吃饭的规矩,要在家练熟,否则临时在外便不行,例如念佛也必须平素练,打佛七才行。
平日吃二碗饭,菜多也必须吃二碗饭,菜可以少吃,菜是辅佐而已。不叫「肉胜食气」,食气是五谷的饭气,气指性,中国菜先讲性,再讲气,再讲味。气是调气,味是养血,气、味都有五种,因为人有五脏五腑。肉都有气,食也都有气,例如某人肚中有寒气、热气,吃饱上食气,大便都排尽了,仍然涨气,那是食气涨。吃药不是消食而是消气,寒气、热气都是如此。总之吃饭时不叫肉气犯了食气。
周身当中,胃病最没办法,周身血脉,中央是土,往四方去,包罗一切。一脏有二十五阳,胃气分往五脏去,各脏都有胃气,例如心有胃气。又五脏互通,胃也与肺通,所以一脏有二十五阳。医家说,若脉露出真象就死,因为脉本来是搀杂的,各个脏器都搀有胃脉,不这样就麻烦。
「惟酒无量,不及乱。」
「惟酒无量,不及乱」,无量,不限数目,因为各人酒量不同。吾除四川酒外,其余的酒都喝过,高粱能自酌二斤,可是必须「不及乱」。乱是醉,先醉然后乱,醉先说醉话,不正常,语无伦次,就会失礼。大众之下别失礼,在家自己不象样,必须为儿女作榜样,若醉的不象样,儿女便会学,因为熏习力很强。你若不干坏事,他们还会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沽酒市脯不食。」
周朝没有人买酒,酒都是自酿,这个说法也有人反对。市脯,在街市上所买的肉干。注解说,这是祭祀时才去沽酒市脯,这种说法可以依从。
祭有一定的酒,离不开第一种「玄酒」,玄酒必得上大殿,玄酒就是一碗凉水而已。玄是北方,水是酒的祖先,祭祀讲的就是根本。肉也都是生的,也讲根本。
祭祀这一日要斋戒,不食酒肉,主祭尤其不许食酒肉,陪祭或许有些人守不住,但是必须在家,不能往外跑。佛家也有说五净肉,儒佛圣人都有通融,不是不近人情。
「不撤姜食,不多食。」
这是两句,却是二种讲法,有人作一句,就当一种讲法。
台湾吃嫩姜,其实也可以腌成菜,例如鲈鱼配紫芽姜,又可以与咸菜同腌。炒菜必须用姜辣,油热时先下姜,不吃素的人再放下葱花,再来撒细盐,再放所炒的菜,总是离不了姜辣。
依医书,姜能去邪味,发正气,辣气大,辣椒是有味无气,葱是有味有气,姜也有味也有气。五荤都有气,唯有姜是气清。调病也用姜菜,例如张仲景的桂枝汤。
虽用姜,不能多吃,有注解说者夏天不吃姜,这个话有过失。
在文理上,作一句讲好。作两句讲,那「不多食」便成了费词。无论什么东西都是别多吃,这个话似乎是多说的,若指祭祀更是多说,例如持斋的人过午不食,因此不多食。所以这里采成一句说比较好。可以参看别解,「不多食」指姜而言。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这一段你们可以去看考证,以及看「食不语」段的余论。
公祭的肉,你自己不能作主。但是还有私祭,私祭的肉不能上大殿,私祭的肉可以携回家里。公祭时,第一日行牲,第二日端上俎豆。凡是祭祀都会分祭肉,过午就不送礼,也不看病人。到第三天才送祭肉,冬天不怕,但是夏天秋天的肉,到第三天才能得到,必须设法吃掉,否则容易坏。私祭的肉,第二日就先吃,这是享用神福。若忙过三日,祭肉便不能吃,必须设法恭敬的埋妥,这是讲卫生。
「食不语,寝不言。」
「食不语」,吃饭不是说话的时候。
「寝不言」,就寝也不是说话的时候。
但是也有办不到的时候,例如宴会。
这两句,若「非食,可自言,不对语也」。若不说话,那也不能敬酒,也不能行礼了。圣人知道,吃饭时说话,如撒下小雨,正在吃东西时,人有问话不必答话,所以食时讲话有一定的时候,人在吃东西时若不得不说话,少说可以,在喝酒时再说,可以借酒谈心。
自己一个人,何须说话?有人才要说话,但是朋友有「连床夜话」。白天已经说累了,所以就寝时不说话,若夫妇便不在此限。
「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
「必」,有注解作「瓜」,注解说,鲁人瓜读「必」,吾未听过有此一说。有注解说,「必」原来是「瓜」,汉儒也怀疑,可当作「瓜」,也可当作「必」。当瓜讲,这句就是三样事,当必则是两样事。这必得问孔子,或问记的人才知道。
疏,粗疏。食,饮食。斋戒日要吃清淡的,「疏」后来有人作「蔬」解释,以为是吃菜类,有人认为下文有「菜羹」,羹都是肉类。但是「菜羹」分明是说用菜作羹,这一天不食肉,羹是带汤的食物,用菜来作羹。疏食算是粗食,以及没有肉的菜羹,都是斋戒日吃的。
若作「瓜」好讲,指水果类,祭祀必须祭土产,例如北方的水果为梨,不能供香蕉,土产就不贵,山东的苹果只是闻香而已。
这三种食物都是很贱的食物,但是在祭时「必齐如也」,齐,斋也,必须如吃斋一般恭敬。五四运动以前,自上大夫下到推车,一吃饭,一摆上酒饭,必须先奠,上供先人,祭荐创造物品的先人,表示不忘本。平剧里的辞行,酒都是洒地而不喝,所以戏里说:「家院看过酒一樽」。如今的中国文化都在京戏,平素在家吃饭喝酒也要先奠。做粗活的人在街上酒店喝酒,手沾酒在柜台点三点,表示先供。五四运动以后,才去除这种礼。
凡水菄要按时候上供,五月杏,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这是尝鲜。樱桃最早出来,先荐樱桃,而新出产的水果不许多买回去供,怕别人买不到,收割下新粮食也要先供祖先,叫做「荐新」。从前的人都很厚道,先供先人,自己再享受,要像祭祀,必须如斋戒时。在于恭敬,不在物品。
「席不正不坐。」
从前的席子,不是像今日的凳子,必须摆正。吾不仅座位必须正,床上的被子也必须正,外不乱才能够内不乱,往生才有点把握。
【十.八】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422)
凡事举一反三最要紧,古今的饮食起居都不一样,可以以此类推。
「乡人饮酒,」
乡饮酒,周朝时有这个礼,国家所定的,为乡人饮酒,不是正式的像今日的八月节、五月节。乡饮酒也有一定的时候,一年有四次,有四种,其中有一种为蜡祭,就是礼运中所说的:「仲尼与于蜡宾」的蜡。最普通的是在腊月祭八蜡,这是为了保护农田的神。如今也有人拜妈祖,拜完吃一顿,这是国家所定的礼。
乡者,乡党,例如台中人也有在外做大官的,平常与邻居接触少。从前在饮酒日,名人也都要去,例如团拜时,做大官的人回到家乡别摆官架子,乡党是父母之邦,人不可以忘本,中国不亡民族,就是这个关系。乡党聚会今日还兴,不是乡饮酒。你纵使在外做行政院长,回到家对卖花生的老人也必须恭敬他,不管你是博士、学士,在乡党是序齿,行政院长是你在朝的官位。乡党饮酒,不论官爵,论年龄,年纪大的人坐上座,而所吃的俎豆,年长也要多一些,年轻的数量少,并不是不平等,而是为了尊敬老人。今日却反过来,子高父低,这是反常,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这样如何能好?你们学儒佛二圣,必须尊敬乡人,不可忘本。
孔子是圣人,道德学问不得了,平常饮酒无量,不及乱,但是在乡饮酒日,在宴会喝酒,可以喝醉。醉便乱说话,行动也不正常。从前人的不正常,也比今日正常好。在莲社用饭,吾见大家还没吃完,吾仍然假装在吃,等吾起来以后,大家才出去,这样还好。
「杖者出,斯出矣。」
从前人都有标帜,到六十岁可以柱杖,不论用不用,都可以拿,表示上了岁数,六十杖于乡,到外乡要礼敬人所以不柱杖。八十杖于朝,也轻易不上朝,也可以不下跪。孔子退席时,看柱杖者走了,孔子才出去,若杖者没有出去,孔子也不能出去,你们可以以此类推。
孔子在家乡参加乡饮酒,见有年纪的老人出去,才退席。为什么要「斯出矣」?若玩味这句语气,就必得走,不走也不行,因为乡饮酒日,大家不醉不归,若有老者在,虽醉也必须收敛,不能尽兴,所以孔子早走,让大家畅怀。所以吾讲书,也都有伏笔。
吾愈看朱子的注就愈糟,补大学的格物,颜子曾子都不敢补,他为什么要补?天下的道理,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愚夫愚妇可行,及其至也连圣人也有所不能。朱熹作大学章句却说:「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真如本性,开口便错,佛也没法讲,所以对于「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三条,孔子说:「吾未能也。」朱子毁谤佛,足见他不高明。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从前在大陆有「方相摈」,还有他的用处。到了春末、九月末、十二月末,各举行一次,以除不祥。从尧舜便都相信鬼神,派方相持武器,驱除不净,这是国家订的典礼。
立春,有芒神出,赶牛耕春田,芒神就是「方相」的变相。这一天,天子也要出来迎春,在东郊迎春,热闹一番。
乡人傩的时候,像今日的妈祖出巡,现今国家禁止官员同乐,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这样上下会太严肃。中国各种节日,例如吃粽子、吃月饼等,一年有几次,上下彼此亲密亲密,这是出自百姓的内心,不必警察出来要求。既然是中国人,就得这样举行。所以昔日在傩的时候,有与民同乐,孔子穿朝服大礼服,恭敬的站立在一旁,因为这一天是国家所定的大典。
这一天可以敬祖先,也可以欢乐,国家看着不管。到清朝时只有迎春,正月十五玩灯,设有灯官,也必须先登记,数个村子联合起来。正月十三日到十七日,由灯官带领,有数日欢乐。这是孔子为鲁司寇时,遇到乡人举行傩的日子,也穿上朝服而恭敬招待,这是地方上的风俗。
风俗都有用意,上下精神可以交通。
【十.九】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424)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这一段是讲礼貌,从前作揖,有一揖、二揖等次数不同,「恭而无礼则劳」,过犹不及。从前不读书不太懂礼,会行错礼,但俗话说:「礼多人不怪」。问人,指国家之间的问人,对其他国家而言,但不是正式外交使臣,例如到邻居问人事情也是问人。见面就必须有礼貌。
台湾人到美国,听有人说台湾话,就想与他说话,这是天性本分所有,出自天性、人性,今日总教人不要天性,不要本性,可悲!但是如今的人不以礼相待,武人还不至于如此,所以吾恭敬武人。若在本地问人,来去只作一揖就可以了。若是到他邦就不行,或者其它邦国的人来问,就必须作两揖,对客人特别一点。
念书必须照书上学,必须分出内外来,例如有人到莲社作客,倒茶必须先敬客人,不要先给吾倒茶,否则人家会讥笑没教育。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这也是礼。康子是鲁国大夫。馈,从食,送的是吃的东西,康子送孔子吃的药。
凡人送东西,有时就得要,有时就得不要,例如人来求投一票,送礼来,这个礼可以拒绝,或者有人来求我们去害人,这种送礼可以拒绝。除此以外,若连络感情,觉得交情浅也必须留下礼物,使人好出门,第二天将这个礼物再配上小东西送回去,所以不接受也有礼。也有不能退的礼,又不愿意收,可以多隔个十天半个月,另外备一分东西前往还礼。若交情深,还礼反而变糟,人家以为要与他绝交。
你们以后去看病人,对普通人、熟人都有不同,够交情的,第一次送礼就可以了,下次可以空手去,也可以商量。若没有钱,不可问人家喜欢吃什么东西,问了就必须送。交情泛泛,就不可以为他准备饮食,病人若勉强吃,病便增五分,生病怕吃,饿不出病来,可以送乳粉,罐头等不及时吃的东西,不可做熟的食物,千万别送药,即使蜂蜜也会吃死人。若他需要的药,送他可以,但是在今日之下,就成了密医,要办罪。
季康子馈药,送礼,礼记上曾说,送刀、送土产、送活动物都有一定的礼节,但是没有送药这一条。季康子送去,孔子拜而受之。人送礼物来先供佛,再略食一点,礼就很周到了。送来的东西必得尝一尝,孔子不吃药,为了礼的原故,「丘未达」,不是孔子不懂药性。送吃的东西,依礼孔子必须尝,但是送药的礼我没有见过,不知这个礼是如何,所以孔子不吃,不敢尝,实在是孔子不吃。
吾今日看朱子大学的序,长一点学问。大学没有分经传,朱子把大学大解八块,吾看了也不对。看诚意正心一段,按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后人注解说﹕「富贵之家,鬼阚其室」,汉注就不如此注。因为这一段是注「诚意」,不诚意就不能如此,「小人闲居为不善,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8-6-9 12:23:30
所以坐在前面的长者不要往后看,让侍者比较轻松。送客必须眼视客人,若烟、扇在公交车上都不许使用。例如纪晓岚靴子失火的故事。
乾隆皇帝驾临圆明园巡视《四库全书》的编纂。纪晓岚一锅烟刚吸到一半,匆忙把没磕去烟火的烟袋随手插入靴筒里,跪地给万岁爷请安。起身后觉得脚踝上火辣辣地疼,但皇上正说着话,又不好打断,他只好咬牙忍着。乾隆看他满脸焦灼难耐的样子,吃惊地问:怎么了?纪晓岚回答靴子失火。乾隆急忙挥手让他出去。纪晓岚跑到殿外,顾不得有失体面,坐在石阶上一下子扒掉了鞋袜,靴筒里立刻冒出一股黑烟,脚上皮肉已烧焦一大块。乾隆出来看时,烟袋锅还在靴筒里冒着烟。
不高声说话,不亲指,恐怕他人的心里会起疑惑,处处为人。
【十.十六】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434)
这一章,吾不会讲,古人的注解,吾都不满意。
有注解说,起首二句为古诗,如「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孔子借来说:「言其上下察也」。所以孔子是藉「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古诗来寓义。
下一段说「子路共之」等,就难讲了。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