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8-5-8 14:57:48

人们就不知道该走哪一条;法令多了,百姓就不知道怎样避免触犯法禁。因此,圣明的君主制定法律,如同日月一样昭明,所以百姓不会迷惘;如同大路一样宽广,所以百姓不会疑惑。连偏僻遥远之地的人,也能清楚了解法令;愚昧无知的妇女,也都知道怎样避免犯法。因此法律和政令没人违犯,监狱也不需要使用。


十三、征伐
297、夫文,止戈为武。文,字也。武王克商,作《颂》曰:“载①戢②干戈,载櫜③弓矢。”戢,藏也。櫜,韬也。诗美武王能灭暴乱而息兵也。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此武七德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④。著之篇章,使子孙不忘也。(卷五 春秋左氏传中)
【注释】①载:语气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②戢:音jí/ㄐㄧˊ。收藏兵器。③櫜:音gāo/ㄍㄠ。纳弓于弓袋。④章:诗歌或乐曲的段落。
【白话】从文字构造看,止戈二字合起来就是“武”字。周武王战胜商纣以后,周人《周颂》说:“把干戈收藏起来,把弓矢装进袋子里。”所谓武,是用来禁止暴乱、止息战争、保持太平、建立功业、安定百姓、和睦万邦、丰富资财的,所以要使子孙后代不要忘记这些内容。

298、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未战而敌自屈服也。(卷三十三 孙子兵法)
【白话】因此,百战百胜,称不上是最高明的;不交战而使敌兵降服,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299、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①。若时雨②之降,莫不悦喜。故近者亲其善,远者慕其德,兵不血刃③,远迩④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⑤。(卷三十八 孙卿子)
【注释】①化:从化;归化;归顺。②时雨:应时的雨水。③兵不血刃:兵器上没有沾血,谓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④远迩:犹远近。⑤四极:四方极远之地。
【白话】仁人之兵,所驻扎的地方,能得到安定和平;所行经的地方,人们无不从化。就像应时的雨水降临,无不欢欣喜悦。所以近者敬爱他们的美善,远方仰慕他们的道德,不必交战就能胜利,远近都来归服。道德昌盛如此,就会恩泽广施至四方极远之地。

300、圣王之用兵也,非好乐之,将以诛暴讨乱。夫以义而诛不义,若决江河而溉荧火,临不测而挤欲坠,其克之必也。(卷四十 三略)
【白话】圣明的君主用兵,不是自己喜好用兵,而是用以诛灭凶暴、讨伐叛乱。以正义来讨伐不义,就像决开江河去浇灭如萤虫之火,就像在深渊的边缘去推挤将要坠落之物,其胜利是必然的。

301、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卷十八 汉书六)
【白话】国家虽大,好战必亡;天下即使太平,忘战必然危殆。

302、“军旅之后,必有凶年”,言民以其愁苦之气,伤阴阳之和也。出兵虽胜,犹有后忧,恐灾害之变,因此以生。(卷十九 汉书七)
【白话】“大的军事行动之后,必定会有灾荒之年”,说的就是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愁苦之气,会伤害天地阴阳的和谐。出兵即使取胜,仍然会有战后的忧患,恐怕灾害异变,会因此而发生。


伍、敬慎
一、微渐
303、古者衣服车马,贵贱有章,以褒有德而别尊卑。今上下僭差①,人人自制,是故贪财趍②利,不畏死亡。周之所以能致治③,刑措④而不用者,以其禁邪于冥冥,绝恶于未萌也。(卷十九 汉书七)
【注释】①僭差:僭越失度。僭,音jiàn/ㄐㄧㄢˋ。超越本分,冒用在上者的职权、名义行事。②趍:音qū/ㄑㄩ。同“趋”。追求;追逐。③致治:使国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④刑措:亦作“刑错”或“刑厝”,置刑法而不用。措,搁置。
【白话】古代衣服车马贵贱有规章,用来褒扬有德之人而使尊卑有所区别。而今上下之间有超越本分的错失,人人自行制订而无节度,于是人们贪财谋利,不惜冒生命危险。周朝之所以能达到天下大治,刑罚搁置不用,其原因就是在歪风未显露时就将其制止,在罪恶未萌生时就将其杜绝。

304、且夫闭情①无欲者上也,咈心②消除者次之。昔帝舜藏黄金于崭岩③之山,抵珠玉于深川之底。及仪狄④献旨酒⑤,而禹甘之,于是疏远仪狄,纯(纯当作绝)上旨酒。此能闭情于无欲者也。(卷四十七 政要论)
【注释】①闭情:闭绝欲望。②咈心:违背心意。咈,音fú/ㄈㄨˊ。违背;违逆。③崭岩:高峻的山崖。元和本作“渐岩”。崭、渐此处读音均为chán/ㄔㄢˊ。渐,通“巉”,或作“崭”。④仪狄:传说为夏禹时善酿酒者。⑤旨酒:美酒。
【白话】人能够做到闭情无欲可以算是上等人了,刻意违背心意消除欲求的人就要差一等了。过去舜帝让黄金埋藏在险峻的高山之上,将珠玉弃置在深川的谷底。仪狄进献美酒给大禹,大禹品尝后觉得非常甘甜,于是疏远仪狄,杜绝人们进献美酒。这就是能够自我节制而达到无欲的例子。

305、抱朴子曰:“三辰①蔽于天,则清景②暗于地;根茇③蹶④于此,则柯条⑤瘁于彼。道失于近,则祸及于远;政缪于上,而民困于下。”(卷五十 抱朴子)
【注释】①三辰:指日、月、星。②清景:犹清光。③茇:音bá/ㄅㄚˊ。草木的根。④蹶:音jué/ㄐㄩㄝˊ。竭尽。⑤柯条:枝条。
【白话】抱朴子说:“日、月、星被天上云雾遮住了,地上的光明就会暗淡;植物的根部这里竭尽,枝条那里就会干枯。正道废失于近,则祸患及于深远;政治乖错于上,则百姓穷困于下。”


二、风俗
306、俗之伤破人伦①,剧于寇贼之来,不能经(旧无经字,补之)久,其所损坏一时而已。(卷五十 抱朴子)
【注释】①人伦:本于人的天性、符合伦理道德的正常的人际关系,大致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故称“五伦”。
【白话】世俗习惯对人伦的破坏,比外敌、强盗的入侵还要厉害,外敌的入侵不能持久,他们的损害只是一时而已。

307、亲亲①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卷三 毛诗)
【注释】①亲亲:爱自己的亲人。
【白话】君主关爱亲人来保持和睦,友爱贤者而不离弃,不忘故旧,那么百姓的品德就会回归于淳厚了。

308、使天下皆背道而趋利,则人主之所最病①者。(卷二十五 魏志上)
【注释】①病:忧虑。
【白话】假使天下的人都违背道义去追逐利益,那便是君主所最为担忧的事了。

309、若夫商①、韩②、孙③、吴④,知人性之贪得乐进,而不知兼济其善,于是束之以法,要之以功,使下(使下作使天下)唯力是恃,唯争是务。恃力务争,至有探汤赴火而忘其身者,好利之心独用⑤也。人怀好利之心,则善端⑥没矣。(卷四十九 傅子)
【注释】①商:商鞅。姓公孙,名鞅,战国时卫人。少好刑名法术之学,后入秦为相,受封于商。用法严苛,树敌众多,后被车裂而死。或称为“卫鞅”。②韩:韩非。战国时韩国的诸公子之一,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为李斯所谮,下狱而死。③孙:孙武。齐人,春秋时兵法家。所著《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④吴:吴起。战国时卫人。政治家、军事家。因招怨贵戚大臣,后被射死。著有《吴子》。⑤独用:单独行世,单独使用。⑥善端:善言善行的端始。
【白话】至于商鞅、韩非、孙子、吴起,知道人有贪求财物、乐于提高地位的一面,而不知同时助长其善的一面,因此,用刑法约束,用功名鼓励,使天下人只依靠强力,只致力于争夺。依仗强力、务求争夺,以至于有人赴汤蹈火而忘记死活,都是争利之心所驱使的。人人都抱着求利之心,人善良的一面就丧失了。


三、治乱
310、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①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②也。(卷三十二 管子)
【注释】①当:音dāng/ㄉㄤ。对等,相当。②原:本原,根本。今字作“源”。
【白话】君主所应注意的问题有三个:一是臣子的德行与他的爵位不相称,二是臣子的功劳与他的俸禄不相称,三是臣子的能力与他的官职不相称。这三个根本问题是国家安定与动乱的根源。

311、夫世之治乱、国之安危,非由他也。俊乂①在官,则治道清;奸佞干政,则祸乱作。故王者任人,不可不慎也。(卷四十八 典语)
【注释】①乂:音yì/ㄧˋ。贤才。
【白话】天下的治乱、国家的安危,不是由于其他什么原因。贤能之人做官,国家就会治理得安定太平;奸诈谄媚之人参与政事,灾祸、动乱就会发生。所以君王用人,不能不慎重。

312、乱之初生,僭①始既涵②。僭,不信也。涵,同也。王之初生乱萌,群臣之言,信与不信,尽同之不别。乱之又生,君子信谗。君子斥在位者,信谗人言,是复乱之所生。君子信盗③,乱是用④暴。盗,谓小人。盗言孔⑤甘。乱是用餤⑥。餤,进也。(卷三 毛诗)
【注释】①僭:音jiàn/ㄐㄧㄢˋ。虚伪,不可信。②涵:同。③盗:指谗佞的小人。④是用:因此。用,表示凭借或者原因。⑤孔:甚,很。⑥餤:音tán/ㄊㄢˊ。进食,引申为增进或加剧。
【白话】追溯动乱的源头,是君王面对伪言,分不清善恶真假。动乱再次出现,那是君王听信谗言,良臣却无辜受压。君王信任小人,才会乱象丛生。小人的甜言蜜语盛行于世,动乱终将逐步升级,直至无法收拾。

313、政险失民,田薉①稼恶,籴②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妖③也。政令不明,举措不时,本事不理,夫是之谓人妖也。礼义不修,外内无别,男女淫乱,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日至,夫是之谓人妖也。三者错,无安国矣。其说甚迩,其灾甚惨。(卷三十八 孙卿子)
【注释】①薉:音huì/ㄏㄨㄟˋ,荒芜。②籴:音dí/ㄉㄧˊ,买进谷物。③人妖:人事方面的反常现象;人为的灾祸。
【白话】政治险恶失去民心,田地荒芜收成不好,粮价昂贵百姓饥饿,路上有冻饿至死的人,这叫做人为的灾祸。政令不清明,各种举措不符合时机,对农业生产放任不管,这叫做人为的灾祸。不进行伦理道德的教化和学习,内外没有区别,男女淫乱,父子间没有信任,君臣彼此背离,内忧外患一起到来,这叫做人为的灾祸。这三种情况交错发生,国家就无法安宁了。这些道理很浅近,但这些灾难却很惨重啊。


四、鉴戒
314、目也者,远察天际,而不能近见其眦①。心亦如之。君子诚知心之似目也,是以务鉴于人以观得失。(卷四十六 中论)
【注释】①眦:音zì/ㄗˋ。眼角,上下眼睑的接合处。
【白话】人的眼睛,远望可以看到天的尽头,而近看却看不到自己的眼角。人心也是这样。君子深知人心也像眼睛一样,因此,努力以人为鉴,来了解自己的过失。

315、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目失①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卷四十 韩子)
【注释】①失:违背;离开。
【白话】古时候的人,因为眼睛不足以看见自己,所以用镜子来观察面容;因为智慧不足以认识自己,所以用道德仁义来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眼睛失去镜子,就没有办法端正容颜;身行离开道德仁义,就无法觉察自己的迷惑。

316、子曰:“由,汝闻六言六蔽①乎?”对曰:“未。”“居②,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仁者爱物,不知所以裁之,则愚也。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③;荡,无所适守。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④;父子不知相为隐之辈。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⑤;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⑥。”狂,妄抵触人也。(卷九 论语)
【注释】①蔽:壅蔽、覆障、弊端的意思。②居:坐。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谓之“坐”。③荡:放荡无操守。④贼:伤害。⑤绞:急切。⑥狂:狂妄抵触他人。
【白话】孔子说:“由,你听说过六种事有六种壅蔽的道理吗?”子路直起身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吧,我告诉你。好仁而不好学,其弊病是不分善恶,如同愚人;好智而不好学,其弊病是放荡不羁而无操守;好信而不好学,其弊病是死守信诺而伤害道义情理;好直而不好学,其弊病是急躁而好揭短;好勇而不好学,其弊病是错乱种种规矩;好刚而不好学,其弊病是狂妄而容易冒犯他人。”

317、孔子曰:“士有五:有埶①尊贵者,有家富厚者,有资勇悍者,有心智慧者,有貌美好者。埶尊贵,不以爱民行义理②,而反以暴傲;家富厚,不以振穷③救不足,而反以侈靡无度;资勇悍,不以卫上攻战④,而反以侵凌私斗;心智慧,不以端计数⑤,而反以事奸饰诈⑥;貌美好,不以统朝莅民⑦,而反以蛊⑧女从欲⑨。此五者,所谓士失其美质⑩也。”(卷八 韩诗外传)
【注释】①埶:“势”的古字。指权势。②义理:合于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③振穷:救助困穷的人。④攻战:犹作战、战斗。⑤计数:谋略。⑥饰诈:谓作假骗人。⑦莅民:管理百姓。⑧蛊:诱惑,迷乱。⑨从欲:纵欲。从,“纵”的古字。⑩美质:美好的本质。
【白话】孔子说:“士人有五类:有的权势尊贵,有的家境富裕,有的本性勇敢,有的天资聪明,有的容貌美好。权势尊贵的人,不利用他的权位去爱护百姓、依照伦理道德行事,反而利用权势暴戾傲慢、欺压百姓;家境富裕的人,不利用他的财富去救济贫穷困乏的人,反而利用财富来过奢侈糜烂、没有节制的生活;本性勇敢的人,不利用他的勇敢保卫国君、和入侵者战斗,反而凭借勇力来欺侮别人,进行私人间的争斗;天资聪明的人,不利用他的明察来策划政治的措施,反而凭借智谋来从事奸邪的事,作假骗人;容貌美好的人,不利用他的威仪统率朝廷官吏、治理人民,反而用它来诱惑女子,放纵情欲。这五种人,可说是士人中丧失了其美好禀赋的人。”

318、动则三思,虑而后行,重慎出入,以往鉴来。言之若轻,成败甚重。(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话】一举一动都要反复思考后再行动,出入都要慎重(不放纵个人喜好),用过去的历史教训作为将来的借鉴。这些话说起来好像很轻松,但对于事业成败影响却很重大。

319、览往事之成败,察将来之吉凶,未有干名①要②利,欲而不厌③,而能保世④持家⑤,永全福禄者也。(卷二十六 魏志下)
【注释】①干名:求取名位。干,求。②要:音yāo/ㄧㄠ,求取。③厌:通“餍”,满足。④保世:谓保持爵禄、宗族或王朝的世代相传。⑤持家:保持家业。
【白话】观察往事的成败,考察将来的吉凶,还没有追名逐利,贪婪而不知满足,却能保持家道世代相传并长久享有福禄的人。

320、周公曰:“吾闻之于政也,知善不行者则谓之狂,知恶不改者则谓之惑。夫狂与惑者,圣王之戒也。”(卷三十一 鬻子)
【白话】周公说:“我听说关于为政方面的事,知道是好事而不施行的叫做狂,知道是恶行而不改正的叫做惑。狂与惑是圣王所戒除的。”

321、昔桀纣灭由妖妇,幽厉乱在嬖妾①。先帝览②之,以为身戒,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8-5-8 14:59:18

故左右不置淫邪之色,后房无旷积之女。(卷二十八 吴志下)
【注释】①嬖妾:爱妾。②览:《三国志》通行本作“鉴”。
【白话】从前夏桀、商纣的灭亡是由于迷恋妖艳的妇人,周幽王、周厉王时发生动乱,是因为宠幸爱妾。先帝吸取这些教训,以此作为自身的借鉴,所以身边不安置淫邪的美色,后宫没有积聚多余的女子。

322、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材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有厚禄,三危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白话】天下有三种危险情况:缺少德行却倍受尊宠,是第一种危险;才能低下却地位高贵,是第二种危险;自身没有大功却享有优厚俸禄,是第三种危险。

323、夫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行者,不可存也。岂虚言哉?何以知人且病?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国之将乱?以其不嗜贤也。(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与死人患同一种病的人,不能活下来;与亡国之君行为相同的君主,其国家也不能长存。这难道是空话吗?怎么知道人将要生病呢?通过他不爱吃饭就可知晓。怎么知道国家将会动乱呢?通过君主不爱贤才就能看出。

324、国得百姓之力①者富,得百姓之死②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三得旧皆作三德,改之)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卷三十八 孙卿子)
【注释】①力:勤,尽力。②死:谓为某事或某人而牺牲性命。
【白话】国家若能得到百姓的效力就会富足,若能得到百姓拼命效死就会强盛,若能得到百姓的称誉就会荣耀。三者具备,那么天下的人民都将归顺;三者无一,那么天下的人民就会背离。

325、为雕文刻镂,技巧华饰,以伤农事,王者必禁之。(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在器物上刻镂花纹图案、追求精巧的技能和华丽的装饰,而妨害农业,圣明的君主一定会严加禁止。


五、应事
326、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大凡一个人的处世之道,内心要谨慎,志向要宏大,智虑要周到通达,行为要方正不苟,能力要多,事务要少。

327、溺者不问隧①,迷者不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②铸兵,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卷三十三 晏子)
【注释】①隧:路,指涉水之路。②遽:音jù/ㄐㄩˋ。仓猝,匆忙。
【白话】被水淹的人事先没有探明涉水的路线,迷途的人事先没有问路。这就好比面临外敌入侵的危难时,才急急忙忙铸造兵器,吃饭噎着以后才急急忙忙去挖井,即使很快,也来不及了。

328、故举重越高者,不慢于药;爱赤子者,不慢于保;绝险①历远者,不慢于御。此得助则成,释助则废矣。(卷三十七 慎子)
【注释】①绝险:越过险阻。
【白话】托负重物跨越高处的人,一定不敢忽视药物;疼爱婴儿的人,一定不敢怠慢保姆;越过险阻游历远方的人,一定不敢怠慢驾御车马的人。这是因为得到帮助才能成功,失去帮助就会失败。

329、圣人居高处上,则以仁义为巢①;乘危履倾,则以圣贤为杖。故高而不坠,危而不仆②。(卷四十 新语)
【注释】①巢:居所。②仆:向前跌倒。
【白话】圣人身处高位,就以道德仁义作为自己安身的居所;面临险境危难,就把圣贤之人作为自己依靠的拄杖。所以圣人身居高位不会坠落,身临险境也不会跌倒。

330、夫圣人之屈者以求申也,枉者以求直也。故虽出邪僻之道,行幽昧之涂,将欲以兴大道成大功,犹出林之中,不得直道,拯溺之人,不得不濡①足。(卷四十一 淮南子)
【注释】①濡:音rú/ㄖㄨˊ。浸渍,沾湿。
【白话】圣人委屈自己,是为了日后道义的伸展;暂时的弯曲,是追求日后的挺直。所以他虽然从邪僻不直的道路上出发,而走在昏暗不明的路上,是要由此振兴大道、成就大业,就好比要走出丛林就不可能只走笔直的道路,要拯救溺水的人就不能不沾湿双脚一样。

331、地广而不德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虎兕①相搏,而蝼蚁得志;两敌相机,而匹夫乘闲。是以圣王见利虑害,见远存近。(卷四十二 盐铁论)
【注释】①兕:音sì/ㄙˋ。古代兽名。一说兕就是雌犀。
【白话】土地广阔而不实行德政,国家就会有危险;兵力强大而侵犯他国,自身就会灭亡。猛虎和兕相互搏斗,蝼蛄和蚂蚁就会得志;两个对手相互抗争,平庸之辈就会有机可乘。因此,圣明的君主,看到有利的一面,还会考虑有害的一面;既会考虑未来,也会注意眼前的形势。

332、服一彩①,则念女功之劳;御②一谷,则恤农夫之勤;决不听之狱③,则惧刑之不中;进一士之爵,则恐官之失贤;赏毫牦之善,必有所劝④;罚纤芥之恶,必有所沮⑤。(卷四十七 政要论)
【注释】①彩:光色;花纹。②御:进食;食用。③不听之狱:没有定罪的案子。不听,不定罪。④劝:勉励。⑤沮:阻止;终止。
【白话】穿上一件彩服,就想到织女的辛劳;吃一粒米,就体恤农夫劳作的不易;判决一件还没有定罪的案子,就担心用刑是否适当;晋升一个爵位,就思考自己是否用人失贤;对一个极小善举的赏赐,一定要能起到劝勉人们向善的作用;对一个极微恶行进行处罚,也一定起要到警戒世人不敢作恶的功效。


六、慎始终
333、事者难成而易败也,名者难立而易废也。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漏;百寻①之屋,以突②隙之烟焚。突,灶突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注释】①百寻:形容极高或极长。寻,古制八尺为一寻。②突:烟囱。
【白话】事情不易成就却容易失败,名声不易树立却容易摧毁。千里大堤,会因蝼蚁之穴而发生渗漏;百寻高楼,会因烟囱缝隙冒出的火星而焚毁。

334、慎厥终,惟其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戒慎终如其始也。殖①有礼,覆昏暴。有礼者封殖之。昏暴者覆亡之。钦②崇天道,永保天命。王者如此上事。则敬天安命之道也。(卷二 尚书)
【注释】①殖:树立。引申为扶植势力;培养人才。②钦:敬。
【白话】慎重地结束一件事要如开始时一样战战兢兢。对符合礼义的事情大为扶持,对昏乱凶恶的事要严惩禁绝。敬奉上天的意志,才可永保上天赋予的使命。

335、无安厥位,惟危。言当常自危惧。以保其位也。慎终于始。于始虑终。于终虑始。(卷二 尚书)
【白话】不要自安于天子之位,要想到其危险。慎重地考虑到后果,从开头就要小心谨慎啊!

336、能长保国者,能终善者也。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列士并立,能终善者为师。(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能够保持国家长久者,是能自始至终行善政的人。诸侯并立于世,自始至终能行善政者可为首领;众多士人并立于朝,自始至终能行善事者可以为师。

337、劳谦君子,有终,吉。劳谦匪懈。是以吉也。(卷一 周易)
【白话】有功劳而且懂得谦虚的君子,能够保持谦德至终,凡事都会吉利。


七、养生
338、目之所好,不可从也;耳之所乐,不可不慎(本书不慎作顺一字)也;鼻之所喜,不可任也;口之所嗜,不可随也;心之所欲,不可恣也。故惑目者,必逸容①鲜藻②也;惑耳者,必妍音淫声也;惑鼻者,必芷蕙③芬馥④也;惑口者,必珍羞⑤嘉旨⑥也;惑心者,必势利功名也。五者毕惑,则或承之祸,为身患者,不亦信哉?是以其抑情也,剧乎堤防之备决;其御性也,过乎腐辔⑦之乘奔。故能内保永年,外免舋⑧累也。(卷五十 抱朴子)
【注释】①逸容:犹美貌。②鲜藻:华丽的装饰。③芷蕙:皆香草名。《抱朴子》通行本作“茝蕙”,茝亦香草名。④芬馥:香气浓郁。⑤珍羞:亦作“珍馐”,珍美的肴馔。⑥嘉旨:指美酒佳肴。⑦辔:音pèi/ㄆㄟˋ。驾驭马的缰绳。⑧舋:音xìn/ㄒㄧㄣˋ。罪过;过失。
【白话】眼所喜欢看的,不可依从;耳所喜欢听的,不可顺应;鼻所喜欢闻的,不可放任;口所喜欢吃的,不可随顺;心所贪求的,不可恣意放肆。所以迷惑眼睛的,必是美貌华饰;迷惑耳朵的,必是艳歌俗曲、靡靡之音;迷惑鼻子的,必是芬芳馥郁的香味;迷惑口舌的,必是珍馐佳肴;迷惑心灵的,必是权势利禄与功名。五者全都被迷惑,就可能要遭遇灾祸、危害生命,这不是确信无疑的吗?因此他们抑制自己的欲望,比预防堤防崩溃还更认真严肃;他们制约自己的秉性,比用腐朽的绳索套着奔马还更小心翼翼。所以内则能保持长寿,外则免除世上的祸患。

339、夫酒醴之近味,生病之毒物,无豪锋之细益,有丘山之巨损。(卷五十 抱朴子)
【白话】酒类近似于美味,却都是致病的毒药,无丝毫的好处,却有像山一样大的损害。


陆、明辨
一、邪正
340、夫邪正之人,不宜共国①,亦犹冰炭不可同器。(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注释】①共国:同治国事。
【白话】邪恶与正义的人,是不适合共理国事的,就好比冰和炭不能放在同一个容器中一样。

341、君子非义(义上有仁字,下同)无以生,失义则失其所以生;小人非嗜欲无以活,失嗜欲则失其所以活。故君子惧失义,小人惧失利。观其所惧,知居(居作各)殊矣。(卷四十一 淮南子)
【白话】君子若没有仁义就不能生存,失去仁义就等于失去生存的基础;小人若没有嗜欲就不能生活,失掉嗜欲也就失去了他生活的依托。所以君子担心失去仁义,而小人害怕失去利益。观察他们所担心的,就能看出君子与小人的不同。


二、人情
342、自古有国有家者,咸欲修德政以比隆①盛世,至于其治,多不馨香。非无忠臣贤佐,暗于治体②也,由主不胜③其情,弗能用耳。夫人情惮难而趣④易,好同而恶异,与治道相反。(卷二十七 吴志上)
【注释】①比隆:同等兴盛。②治体:治国的纲领、要旨。③不胜:制伏不住。④趣:趋向,归向。
【白话】自古以来有国的诸侯、有家的卿大夫,都想实施德政来达到与古代盛世同样的兴盛,但是他们治理的成果,大多都不美好。这不是因为没有忠诚贤明的辅臣,以及不懂得治国的要领,而是由于君主不能克制自己的私情,不能任用忠臣及遵从治国正道。人之常情总是害怕困难而趋向容易,喜好别人赞同而厌恶异议,这与治国之道刚好相反。

343、夫小臣之欲忠其主也,知爱之而不能去其嫉妒之心,又安能敬有道,为己愿稷契之佐哉。(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
【白话】那些小臣们想效忠他的君主,只知道偏爱君主,而不能去掉自己的嫉妒心理,又怎能恭敬有德有才之人,愿意自己成为稷、契这样的辅佐之臣呢?


三、才德
344、释道而任智者必危,弃数①而用材者必困。(卷四十一 淮南子)
【注释】①数:道理;规律。
【白话】放弃大道而单凭自己的聪明行事一定会很危险,抛弃常理而任用才能必然会陷于困境。

345、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必悫①而后求智能焉。不悫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迩也。迩,近也。言人无智能者,虽不悫信,不能为大恶也,不悫信而有智能者,然后乃可畏也。(卷十 孔子家语)
【注释】①悫:音què/ㄑㄩㄝˋ。恭敬谨慎;朴实忠厚。
【白话】弓调好后才能进一步要求它有劲,马驯服后才能要求它成为良马,读书人一定要恭谨朴实,然后才要求他聪明能干。不恭谨忠厚而又多才多能,就像豺狼一样,不可以接近。


四、朋党
346、夫乘权席①势之人,子弟鳞集②于朝,羽翼阴附者众。毁誉将必用,以终乖离之咎。(卷十五 汉书三)
【注释】①席:凭借;倚仗。②鳞集:群集。
【白话】那些倚仗权势的人,他们的子弟群集于朝廷,左右党羽和私下依附的人非常之多。他们必定使用诋毁和赞誉的手段,最终因背离正道产生灾祸。

347、若不笃于至行,而背本逐末,以陷浮华焉,以成朋党焉。浮华则有虚伪之累,朋党①则有彼此之患。(卷二十六 魏志下)
【注释】①朋党:同类的人相互集结成党派,排除异己。
【白话】如果不专注于培养高尚的品行,而背离为人的根本(孝敬仁义),追逐枝末(功名富贵),就会陷入浮华虚荣,就会结帮成伙。追求浮华就会受虚伪所累而内心空虚不安,结成团伙则会有彼此牵连的祸患。


五、辨物
348、知人者智,能知人好恶是智。自知者明。人能自知贤不肖,是为反听无声,内视无形,故为明也。胜人者有力,能胜人者,不过以威力也。自胜者强。人能自胜己情欲,则天下无有能与己争者,故为强也。知足者富,人能知之为(无之为二字)足,则保福禄,故为富也。强行①者则有志。人能强力行善,则为有意于道。不失其所者久,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所下有受天二字),则可以久也。死而不妄者寿。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语,则无怨恶于天下,故长寿也。(卷三十四 老子)
【注释】①强行:勤勉力行。
【白话】能够了解别人是有智慧,能够了解自己才算明白。能够战胜别人是有力量,能够战胜自己的欲望、习气才算强大。知足就是真正的富有,努力行善就是有志。所作所为不离开自己本性的才能持久,身死而精神长存的才是真正的长寿。

349、耳不听五声①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②之章③为昧,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④。(卷四 春秋左氏传上)
【注释】①五声:指宫、商、角、征、羽五音。②五色: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③章:彩色;花纹。④嚚:音yín/ㄧㄣˊ。奸诈。
【白话】耳朵听不清五声的唱和是听觉失灵,眼睛辨不明五色的花纹是视觉模糊,心里不效法德义的准则是顽劣,嘴里不说忠信的话是奸诈。

350、所谓为善者,静而无为也;所谓为不善者,躁而多欲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白话】所谓为善,就是心神宁静,顺应内在的善良本性和外在的发展形势,不任意妄为;所谓为不善,就是浮躁而多欲。

351、有见人之私欲,必以正道矫之者,正人之徒也;违正而从之者,佞人之徒也。自察其心,斯知佞正之分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看到别人有私欲,就用正确的思想去矫正的人,是正直之人;违背正直之道而顺从对方私欲者,是奸佞之徒。(君主)自己审察他们的内心,就知道佞人和正人的区别了。

352、夫物之相类者,世主之所乱惑也;嫌疑①肖象者,众人之所眩耀②也。故狠③者类智,而非智也;狠,慢也。愚者类君子(君子作仁一字,下同),而非君子也;戆④者类勇,而非勇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注释】①嫌疑:疑惑难辨的事理。②眩耀:迷惑;迷乱。③狠:当作“狙”,本字为“怚”,骄傲。④戆:音zhuàng/ㄓㄨㄤˋ。急躁而刚直。
【白话】彼此相似的事物,君王常被迷惑;彼此相像难以辨别的现象,大众常被迷乱。所以傲慢自恃的人看似有智慧,实际上不算智慧(而是独断);愚钝的人看似宽厚仁慈,而实际上那不是仁慈(而是懦弱);急躁刚直的人看似勇敢,而实际上那不是勇敢(而是鲁莽)。

353、使人大迷惑者,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8-5-8 15:00:07

必物之相似者也。玉人①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贤主之所患,患人博闻辩言而似通者。通,达。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思则知之。(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注释】①玉人:雕琢玉器的工人。
【白话】使人深受迷惑的,一定是相似的事物。玉匠所担心的,是与玉相似的石块;贤明的君主所担心的,是那些表面上见闻广博、能言善辩,很像是通达治国之道的人。使国家败亡的君主看似聪慧,使国家败亡的臣子看似忠诚。这些相似的事物,是愚者十分迷惑的,却是圣人多加思虑的。

354、夫美(美疑业)大者深而难明,利长者不可以仓卒①形②也,故难明长利之事废于世。(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
【注释】①仓卒:亦作“仓猝”,匆忙急迫,此处指短时间内。②形:流露;显示。
【白话】真正美好的谋略因为道理太深而难以阐明,真正长远的利益很难在短时间内显现,所以难于阐明而有长远利益的事往往就被世人废弃了。

355、吾观其吏,暴虐残贼,败法乱刑而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夫上好货①,群臣好得,而贤者逃伏②,其乱至矣。(卷三十一 六韬)
【注释】①好货:贪爱财物。货,财物,金钱珠玉布帛的总称。②逃伏:逃亡隐匿。
【白话】我观察他的官吏,凶狠残忍,败坏法纪,乱施刑罚,而君臣上下还执迷不悟,这是该亡国的时候了。君主贪爱财物,群臣贪得利益,而贤者纷纷逃避隐藏,国家的混乱已经到了。


六、因果
356、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泽流焉。夫有阴德①者,必有阳报②。有隐行③者,必有昭名。(卷三十五 文子)
【注释】①阴德:暗中做的有德于人的事。②阳报:显明的报应。③隐行:犹阴德,谓不为人知的美行。
【白话】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会兴起云雨。水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就会有蛟龙出没。君子达到了高尚的道德修养,其仁德恩惠就会流布四方。暗中施恩于人的人,一定会得到明显的回报。有人所不知的高尚品行的人,日后一定会有显著的名声。

357、盖德厚者报美,怨大者祸深。故曰,德莫大于仁,而祸莫大于刻。(卷四十二 新序)
【白话】道德深厚的人一定会获得吉祥美好的回报,与人结怨太多的人,一定会招来深重的祸患。所以说,没有比仁慈更大的美德,没有比苛刻更大的祸患。

358、诗曰:“下民之孽①,匪降自天。僔沓②背憎③,职竞④由人。”(卷四 春秋左氏传上)
【注释】①孽:灾害,灾祸。②僔沓:音zǔn tà/ㄗㄨㄣˇ ㄊㄚˋ。谓相聚面语。僔,聚。沓,通“沓”。纷多聚积。③背憎:谓背地里憎恨。④职竞:职,只。竞,争。后遂以“职竞”用为专事竞逐之意。
【白话】《诗经》上说:“百姓遭受的灾难,不是老天降下的。当面说说笑笑,背后憎恨攻击,这完全是人们互相争斗造成的。”

359、和气致祥,乖气①致异。祥多者其国安,异②众者其国危。(卷十五 汉书三)
【注释】①乖气:邪恶之气;不祥之气。②异:怪异不祥之事;灾异。
【白话】贤臣在位齐心效力的和谐气氛感召吉祥,奸臣当道排挤忠良的不和气氛招致灾异。祥瑞多国家就安定,灾异多国家就危乱。

360、及至后世,淫泆衰微,诸侯背叛,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①,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蓄于上,上下不和,阴阳缪戾②,而妖孽③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卷十七 汉书五)
【注释】①不中:不适合,不适当。②缪戾:错乱,违背。③妖孽:指物类反常的现象,不祥之兆。
【白话】到了后世,君王恣意逸乐,王道衰败,诸侯背叛,废弃道德教化而任用刑罚。刑罚使用不恰当,就会产生邪恶不良的风气,邪恶风气聚集于下,怨恨憎恶蓄积于上,上下不和,阴阳错乱,那么怪异凶恶的事物或预兆就会产生。这就是天灾人祸发生的原因。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去恶就善。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群书治要》第二册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