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8-4-14 09:19:38

不是妄心。以本经经题来讲,所用的是清淨平等觉。异生性是用妄心,不是真心。他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跟佛用心不一样,称为异生性,决定不能成正果。证果的标准,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圆教是初住菩萨以上,别教是初地菩萨以上,这是正果。邪定决不能成正果。

第三、「不定聚」。说他不定,就看他遇缘。他要遇到缘殊胜,遇到正定的缘,他就学正定;他遇到邪定的缘,他就学邪定。有胜缘,他会开悟,会证果;没有胜缘他就不能开悟,也不能证果。善知识是缘,我们今天讲老师。遇到真正高明的老师,这是第一胜缘。第二胜缘要有真正的同参道友,对我们有利益的同参道友,而不是损害修道的缘。第三种缘就是修学的环境。小的环境是道场,大的环境是我们居住的地区。社会环境也要殊胜,没有障碍,这样才能成就,才容易成就。佛讲这三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也把一切众生都包括了。

在此地看到,西方极乐世界全是正定聚,因为决定一生圆成佛道。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也圆证三不退,这就是说明「正定」,决定圆满证得三不退。这一愿,也可以说是很具体的显示出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退的密意。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是主要原因。同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最低限度,你自己已经修得「一心」。我们讲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不容易得到。我们今天果然死心塌地一门深入,将这一句佛号贯彻到底,就是一心。我不想再学其他的法门,我就这一门深入,这就是一心。一心称念弥陀名号。经文上,『皆同一心』,一心是没有二念。有二念就不是一心,心裡起个念头就不是一心。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是阿弥陀佛,那是观世音菩萨,已经是二心了。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名号,形象完全平等,就是让你在那个世界,一天到晚、一年到头,一念都不生。下四句是第三十「乐如漏尽愿」。

『永离热恼,心得清凉』。前句是离苦,后句是得乐。怎样才能离烦恼?热恼就是烦恼。人在烦恼的时候,火气就往上升;心无染着,就离一切烦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佛在《金刚经》上教须菩提尊者,要用什麽样的心态去弘法利生,去帮助别人。「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释迦牟尼佛传给须菩提尊者,也是传给所有的弟子们。你们要发心弘法利生,必须要接触大众,乃至日常生活、工作、对人、对事、对物,点点滴滴皆须遵依「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你就不会生烦恼,而常生智慧了。

佛在经上曾讲过一个小故事,舍利弗是小乘人,有一天他发了大乘心要学普度众生,要行菩萨道。忉利天人知道了,就变化成一个人,在路旁边哭。舍利弗行菩萨道,找到了对象,没有想到这位天人是来考他的。舍利弗就问他,「你为什麽哭?」他说,「我家裡有人生病,药都齐了,就是缺少药引子,病是没有救了!」「你要什麽样的药引?」他说,「需要阿罗汉的眼睛作药引。」他听了之后,心想自己正是阿罗汉,没错,是找到对象,要行菩萨道!怎麽办?他就把眼睛挖一个布施给他。结果那个人就说,你是好心阿罗汉,但是你错了,我要的是右眼,你挖的是左眼,这没有用处。舍利弗想想,还是得修学,再把右眼挖给他。那人接过去闻了一闻,说,「这眼睛太腥太臭了!」往地下一丢就走了。舍利弗于是就退心,歎菩萨道难行!

难行在那裡?外着相,内动心,佛不是明明教你「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所以,这是装不来的,勉强学,学不来,要真正的功夫,才能永离热恼。当然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要怎麽样做?难行能行,慢慢的学,逐步逐步放下,一下子放下做不到。先从那裡放下?先从身外之物练习放下。身外之物包括钱财、珍宝、产业……。能放下你所爱好的身外之物,逐渐逐渐的放下。

过去章嘉大师教我学布施,最初怎麽布施?把自己用不着的,多馀的物品送给人。原来没有学佛的时候,不喜欢的物品也不会轻易送给人的。以后更进一步,不喜欢的自己可以留着用,喜欢的送给人;新的送给人,旧的自己用。从前是新的自己用,用旧了才送给人,此时就进了一大步。再进一步,这东西我只有一样,心爱的也能割爱,也不吝啬。逐渐逐渐的去学,要认真去学,要一年比一年进步。可是单单修施捨,若不学看破,施捨是很难过的。看破是智慧,所以智慧要天天增长,这样施捨之后心裡会有法喜,会很欢喜,不会捨得很难过,很后悔。这就是永离热恼的祕诀。

你们想把烦恼都捨掉,不认真的学,你的烦恼捨不掉。要知道,烦恼是非常可怕的,它是六道轮迴的根本。只要有烦恼存在,就有六道的事实,反之,就没有六道。你要想了生死出三界,非断烦恼不行。『心得清凉』。于一切法,不分别、不执着,就清凉。

现在这个世界,几乎每一个国家地区都在谈环保,如何保护一个乾淨的环境。佛陀在三千年前就讲究环保,不过没有用现在这个名词罢了。整个佛法就是保护心地的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环境就清淨。环境是依报。「依报随着正报转」,所以保护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非常重要。

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永离烦恼,心得清凉。这种清凉快乐,我们说不出来,也没有法子体会,佛经上常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不去嚐一嚐,怎麽晓得它的冷暖?你今天用温度计去量,量多少度,每个人冷暖的感受不一样。佛法讲的境界,必需自己去体会,去亲证。

「漏尽比丘」就是阿罗汉,见思烦恼断尽了。此地所讲的漏尽比丘,是不是小乘阿罗汉、辟支佛?决定不是。因为本经不是小乘,就要用大乘的标准。大乘漏尽,是法云地的菩萨,是一般经上讲的大乘阿罗汉,或者称为大阿罗汉,不但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无明也将要断尽了。十地上面就是等觉,就圆满成佛。十地菩萨,法云地的菩萨称为大阿罗汉。此处的漏尽比丘,就是法云地的菩萨。这个说法才真正是极乐境界。如果讲小乘阿罗汉,西方极乐世界所受的快乐,是很平常的,一点都不希奇,不值得十方诸佛讚歎。如果说所有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像法云地菩萨,那是不可思议,无比的殊胜。这与经义才能相应,与极乐才相应。

『若起想念,贪计身者』,这两句是第三十一「不贪计身愿」。『不取正觉』是四愿的总结。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想念」是心法;「计身」是色法。心法与色法,皆是有为法。有为法都不是真实的,都是虚妄的,所以《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事实真相如是!佛才教我们要永离二执:我执、法执。起想念是法执;贪计身是我执。两种执着,西方极乐世界永远不会有;我们这个世间有。这两种执着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的习气,不知不觉自然就起来了,没有办法控制得住。我执不破,就出不了三界;法执不破,就不能见性。

我们冷静的思惟,有什麽样的方法,什麽样的能力能破二执?不要说破二执,破法执的人决定破我执,破我执的人不见得破法执。有什麽能力破我执?如果没有能力破我执,不管你修什麽法门,都出不了三界。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在一切法门裡,念佛法门显得特别殊胜。殊胜在那裡?这个法门不破我执也行,所谓带业往生,横超三界。它的条件就是「信、愿、行」,就是「老实念」,这个容易!虽容易,我们偏偏不肯做。很想做,又做不来,总是间断、夹杂、怀疑。何以怀疑,连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认为已经不怀疑,可是在言谈裡,在思想裡,在表态上,常常还想着禅宗、密宗、持戒、持咒,或者世间名利,这些都是怀疑的现象。如果不怀疑,脑子裡那裡还有这些妄念。疑心没断,心不清淨。

《金刚经》说「信心清淨,则生实相」,实相是什麽?老实念就是实相。大势至菩萨讲的「淨念相继」,就是实相。我们最近在《疏钞演义》裡所读的四种念佛,持名与实相,彻前彻后!由此可知,不用念佛法门,你就要破我执。破不了我执,能出三界了生死的,只有老实念佛这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所以,念佛法门能普度九界一切罪障深重的众生,平等得度,平等成佛。因此,念佛法门才被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所讚歎,有它的道理。我们晓得,真正两种执着都断尽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

末后一句「不取正觉」是总结四愿。四愿都圆满实现,阿弥陀佛在西方世界示现成佛。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是第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愿。末后一句是总结。第三十二是「那罗延身愿」。「那罗延」是金刚神的名号,经上常常也说他为金刚力士。在此地是形容他的身体永远不坏,像经上所讲的「清虚之身,无极之体」,金刚不坏身。这一愿,我们要整个合起来看,才晓得金刚不坏身是怎麽成就的。

愿文开端,『生我国者』,可见淨土是真正的平等。无论从那一道,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不管是那一土,不管是什麽样的品位,都一样的。『善根无量』,说明凡是往生的人,都是善心坚固,不怀疑不夹杂,这样的人才能往生。无论在什麽环境之下,特别是遭遇挫折,遇到大的苦难,决定不退心;念佛求生的心,反而愈来愈坚固,这是善心。

一切善心中第一善心,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比这更善。因为这个心决定成佛,成佛之后普度众生,你想想看,那有比这个心更善的!这是因,因为这个因,才得金刚不坏身的果报。

『坚固之力』是讲身体起用,身殊胜。古德在注解裡跟我们说,金刚那罗延就是金刚萨埵。金刚萨埵是密宗创教的教主。密宗是龙树菩萨开铁塔,见到金刚萨埵菩萨,他把密教法门传授给龙树,龙树传到人间,密宗是从这裡来的。金刚萨埵就是普贤菩萨的化身。由此可知,一个人要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密宗裡所说的成就大圆满法身。在那裡究竟圆满?到西方极乐世界才圆满,这才能得究竟圆满。古德这个说法非常好,黄念祖老居士《注解》裡也有引用。

第三十三「光明慧辩愿」。『身顶皆有光明照耀』。佛顶上有圆光,全身都有光,有常光、有放光。我们想想,往生的人有没有?如果没有,那就不平等,跟阿弥陀佛的本愿就不相应。佛光、众生光,主伴不二,生佛不二,皆以此光宣扬妙法。法即是光,光即是法,不离此光而说此法,这就是『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正智圆满的成就。

辩才,佛在经上归纳为四大类,称「四无碍辩才」。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不是能学得来的。学得来的,称世智辩聪。这四类就是一般经上所讲的「法、义、辞、乐说」。前面三种属于智慧,后面一种属于慈悲。有智慧,没有慈悲,他就不说。有慈悲,没有智慧,他就乱说,那也不行,必须悲智双运。可见得说法实在不容易,一定要开智慧。智慧从那裡开?智慧从清淨心开。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要想自己本性裡般若智慧现前,最好的方法是少打妄想,也就是说凡事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因为你用的都是妄心。不用妄想,不胡思乱想,让心定下来,那是真正的定。外面境界不是不明瞭,外面境界要是不明瞭,那是无明,不是定。外面境界明瞭,胡思乱想,那是邪见,是病。外面境界清清楚楚,裡面的心如如不动,这是正定。

如果不会修,你就念佛,一句佛号接着一句佛号,就是念佛三昧。这就是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觉而不迷。经题上的「清淨平等觉」,就是圆满的戒定慧,三无漏学。「戒学」是清淨,「定学」是平等,「慧学」是觉而不迷,都在经题上。这部经的好处,很容易就看出来。你依照这个方法修,准没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接着一句,就是清淨平等觉。我们平常生活总有许多事要做,要学着做事不妨碍念佛;一面念佛一面做事,一面做事一面念佛,必要熟练。

以清淨心应付外面的境界,心地清淨到相当的程度,即是照见,智慧就现前。智慧现前,不怕你没有辩才,决定有辩才,因为辩才是性德,智慧也是性德,性德流露。由此可知,学佛,不管你学那个法门、那个宗派,修定非常重要。念佛或者是用《无量寿经》,用《阿弥陀经》,或者是用佛号,修一心不乱。《阿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本经讲的就是修「清淨平等觉」。

凡是让我们的心不清淨,不平等,都是魔障现前。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生欢喜心,欢喜魔来了;不高兴的时候,烦恼魔来了,贪魔来了,瞋魔来了,嫉妒魔来了,都是魔王。魔境一现前,一句佛号,魔就远离。只要佛号一提起,魔就没有了。佛号要不提起,魔愈来愈厉害,愈来愈凶,力量愈来愈大!你就免不了要造业,免不了受果报。

古德常说,修行人「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是妄念。妄念起来不怕,要觉。妄念起来了,第二念就觉。什麽是觉?「阿弥陀佛」。第二个念头就是「阿弥陀佛」,把妄念伏住,把妄念打断。这是功夫,这是佛号念得得力。佛号如果控制不了妄念,就没有用处,念得再多也没有用,古人所谓的「喊破喉咙也枉然」。功夫得力,佛号能把妄念打掉,所以清淨心现前,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就有「辩才」。

学佛一定先断烦恼,断烦恼是定;再学法门,学法门是开智慧。我常常听到同修来讲真心话,就是自觉罪业太重,这一生有没有能力消除都没有把握。晓得事实真相,念佛决定消罪业,就要认真去念,要好好的去念。至于学法门就不必着急。这一生念佛的功夫成就了,利益得到了,烦恼轻,智慧长,可以学一点法门。如果妄想执着还是伏不住,就乾脆死了学法门的心,现在不学,等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学。这一生只要这一句佛号把烦恼伏住就好,这是真智慧。妄想执着不断,你念一辈子佛,怕的是临命终时妄念又现前,往生就没有把握,那就非常可惜。不如把学法门的念头打断,往生见佛之后再学,这是好主意!

『善谈诸法秘要』,这是三十四「善谈法要愿」。秘是深秘,凡夫、二乘、权教不容易体会的。「要」是扼要,是精要。诸法秘要是指这一部《无量寿经》,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容易!难信之法。难信之法,你能说得让人相信,这是「善谈诸法秘要」。不是别的,这一句「阿弥陀佛」是秘中之秘,禅中之禅,真中之真,圆中之圆。这都是隋唐时代的大德们所说的,此话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说经行道』。说经是言教,行道是身教。求生西方,不是光说,真的依教奉行,把经裡所讲的都做到。

『语如钟声』,此是形容,这句含义非常深广。钟声传播得很远,能警惕人心,所以佛门的暮鼓晨钟,能提起人的警觉。这还是接着前面这一句来的,也就是说,无论你是说法、念佛,一一声中皆含无量的妙义,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8-4-14 09:21:59

感得的依报环境,无比的庄严洁淨。像经上告诉我们的,西方世界的地,不像此界是沙土,它是琉璃地。琉璃,我们没见过,只是听说而已。佛怎麽形容,我们也无法体会,没有见过!跟我们这个世界绿色的玉比较接近,当然我们的玉远远比不上西方世界的物质,我们称之为「翡翠」,绿色透明,很希有,大家都看得很名贵。西方世界的地质就是琉璃地,透明的,地下面都看得清清楚楚;黄金是舖路面的。我们这裡黄金也看得很宝贵,多少首饰都用黄金做的。极乐世界的黄金相当于我们的柏油,舖马路用的。

西方世界是七宝世界,居住的房屋建筑材料都是七宝,的确是珍宝宫殿,所以庄严。庄严就是美好,我们今天讲美丽、洁淨、一尘不染。真的是心清淨,身心境界都清淨。不需要打扫、不需要整理,永远是那麽样的整齐乾淨。

『光丽』。「光」是光明,因为一切都是珍宝所成。我们这个世间的珍宝不会放光,光照到它,它有反射的光,自己本身不放光。西方极乐世界的珍宝,本身放光,宝是红色的就放红光,是蓝色的就放蓝光。它不但放光,还有香气,这很奇妙。而且它是柔软的,不像我们世间的珍宝是坚硬的,黄金有相当的硬度。西方极乐世界的黄金,薄得就像丝绸一样,可以做衣服穿的。七宝之体,都非常柔软。这是我们很难想像的光明、美丽、华丽。

『形色』,「形」是形状;「色」是色彩。形状与色彩种类繁杂,不可称量。『殊特』,「殊」是殊胜;「特」是很特别。不是这个世间所有的,也不是我们思惟想像能想得出来的。

『穷微极妙』,就是微妙到极处。这是前面经文所讲实际理体,相即不二,完全是性德变现的作用。

『无能称量』,「称」是称说,「量」是衡量、度量。不但我们凡夫没有能力称量,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他们的神通道力,我们在经上看到几乎都是七地菩萨以上,这种智慧能力绝对不是声闻、缘觉可以相比的),他们也无能称量。

『其诸众生』,指西方极乐世界这些菩萨,具足七地以上的智慧与能力。

『虽具天眼』,他们的天眼洞视,尽虚空遍法界都没有障碍。如果有障碍,怎麽能去供养十方诸佛?像前面愿文所说,他们具足天眼洞视、天耳彻听的能力。

『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不取正觉』,这就说明七地以上的菩萨,都没有能力完全了解、完全明白。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到底有多少种、有多少数量、有多少形状、有多少光彩,说不出的。阿弥陀佛说,要是有人能说得出来,他就不成佛。现在他成佛了,说明七地以上的菩萨没有这个能力。所以,西方世界的确是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即使是等觉菩萨也不能完全彻底了解。

我们常常讲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到底庄严到什麽程度,诸位读了这一段文就可以了解。这也给我们具体说明,像蕅益大师在《要解》裡所说,这个法门、这个经典,只有十方诸佛才有能力宣扬流通,只有诸佛才彻底明瞭。九界有情,如果不是蒙弥陀威神加持,不但你不能说,也不能理解。我们今天能稍稍明白一点点,都是蒙弥陀威神、十方诸佛的加持。

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

这一段是四十「无量色树愿」。我们从这一愿来看,大概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裡的众生,对于树木花草都有喜爱之心,像我们一样。此事可以从弥陀本愿裡去体会。他看了许多诸佛世界,看到大家都喜欢树木,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树木花草,比起其他世界显得格外庄严。

他说『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这是讲树的高度。「由旬」是长度的单位,古印度的「由旬」有三种讲法,在古德注疏裡说,一大由旬合中国八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小由旬四十里。一小由旬就不得了,树有四十里高,大由旬八十里还得了,现在的飞机还不可能飞这样的高度。

树有多高?百千由旬。百由旬、千由旬,恐怕从我们地球到月亮还不止。西方极乐世界的大树,要是拿一棵来,可以从地球架一座桥到月亮,这不可思议。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西方极乐世界,土地面积大到不可思议。它是很大、很特殊的星球,绝对不是像我们这样一个小小的星球。或许有人要问,这麽高的树,未免太大了。实在讲,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人身高大,比例中这麽高的树不算太大,跟我们这个世界的人看到几千年的神木差不多。阿弥陀佛的身相有多大?经上不是讲,「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阿弥陀佛面孔上,眉心裡有两根毫毛捲在一起,像一个珠子一样,就有五座须弥山那麽大。不晓得须弥山有多大,如果像喜马拉雅山,要是有五倍喜马拉雅山那麽大,阿弥陀佛的面孔比地球大得太多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树在西方极乐世界,连最小草的高度都不够。人身大,若没有这麽大的树,那就不成比例。

阿弥陀佛身相这麽大,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跟阿弥陀佛身相都一样。你就能想像到极乐世界有多大!实在不可思议。我们的小世界(太阳系)裡最大的星球就是太阳,太阳比地球大一百三十万倍,比起西方极乐世界差得太远。这些事实,现在科学家们相信。太阳在太空中不是一个大星球,是个中小型的星球。比太阳大的星球,现在发现很多。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星球,现在科学家还没发现,距离我们太远,有十万亿个佛国土。

一个佛国土假设是一个银河系,十万亿个银河系,现在科学家探测不到,距离太远。虽然这麽远,在一刹那之间就可以到达,一弹指就可以到达,是乃奇妙不可思议!所以念佛人功夫成就,弥陀来接引他,不需要费很多时间就到达。一弹指顷,从这个世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诸位听了这个距离不要以为太远,实在讲,比你家裡到此地道场近得多。

『道场树高,四百万里』。道场就是阿弥陀佛说法的讲堂。讲堂周边的大树,比普通的树更高,更庄严,有四百万里。

『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诸菩萨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即使善根最劣,像下下品往生,见思烦恼一品也没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对这些树木的庄严,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都不迷惑。这在西方世界是小事一桩!不要说别的,我们这个地球上,到底树木有多少种,我们不知道。如果我们院子裡栽了几棵树,那当然很清楚,你天天看它!所以说善根劣者,也能清楚。

西方极乐世界的树很奇特,世尊在经上给我们介绍,这些树广博普照,因为树也是七宝所成。有一宝成就的,所以金树的根、干、枝叶、花果,都是金的。有二宝所成,有三四宝所成,有无量宝所成。「七」是代表无量的意思,不是一个数字,有无量珍宝所成。树放光,也有香气,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称「香光庄严」。所有一切物质都放光,人身体也放光,它不需要靠日月灯,它是光明世界,没有黑暗,大地都放光。这也就是世尊说的「光无不照,香无不熏」,香光庄严,形色微妙。不但如此,一切万物都能随众生心,如众生之意。你怎麽看美,它就现美的形状给你看,当然树也不例外。我喜欢看树是直的,他喜欢看弯曲的,树可以随众生心,自然生起变化。

不仅如此,树还出法音,随人所好,你喜欢听什麽音声,就能听到树上有音声,天乐鸣空。音乐不希奇,树还说法。我们想听《无量寿经》,树就讲经说法,你在树下听得清清楚楚是讲《无量寿经》。你想听《华严经》,你所听的就是《华严经》。法音能随众生心,这些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西方世界众鸟说法,那些鸟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的,变的是有情众生,为大家说法。树木是无情众生,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的。由此可知,弥陀身是报身,树也是报身树,也是应化树。我们体会到这一层,就会连想到,原来整个极乐世界,无不是阿弥陀佛变化之土,也就是阿弥陀佛变化之身,「身土不二」,对这句话于是才有稍稍体会。从前常听到「身土不二」,总是解不开,不晓得什麽是身土不二。现在明瞭了,一一庄严都是阿弥陀佛为了教化众生,善巧方便变化所作,真正不可思议。

众生见树闻香,听到法音,自然就开悟,自然就证果。这样的树,他方世界找不到。这边高大的树林,我们游览在森林中,确实悦目怡心,其他的利益就得不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些宝树,能令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西方极乐世界还有苦吗?我们生到西方世界时,见思烦恼没断,尘沙烦恼未断,无明没有断尽,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有断尽。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很快很容易就把这些烦恼断尽了。烦恼断尽,就能证得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你仔细看看,确实在那裡成佛容易,修行方便,十方诸佛世界无能为比。

欲见诸佛淨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

这是四十一「树现佛刹愿」。下两句是总结。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一段愿文尤其不可思议。世尊在当年为大家讲经说法的时候,本经裡也说过,佛用神力把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显现出来给与会的大众们看。佛灭度以后,后世的弟子、高僧大德们,有这样能力的就不多。隋唐的时候还有,宋以后就很少。这样不可思议的境界,现在科学发达,我们能体会到一些。像我们在家裡,打开电视机,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地方发生的事,画面我们也都看得清清楚楚。西方极乐世界这些宝树,就像电视机一样。电视机所收的范围很有限,地球上一般地区能收得到,别的星球就收不到。

西方极乐世界的宝树裡,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都见得到。若有人要想看看台北景美华藏图书馆,现在讲经的场面,他们也能从树裡行间看得清清楚楚,都现在树的画面上。过去、现在、未来都能展现,这不是此间电视机能做得到的。因此,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挂念你的家亲眷属,他们现在生活状况怎麽样,你时时刻刻都看得到。即使他在六道轮转,他不认识你,你也认识他。他到那一道,眼前状况怎样,什麽时候机缘成熟(就是你给他说法,他听得入耳,他能相信),你就可以随时化身为他说法,去度他。所以,真正想帮助家亲眷属,不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没有这个能力。一般人只是有这个愿,但是空愿,做不到。要想真正做到,决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种能力就具备。

不但我们今生父母眷属,我们还有过去世,还有过去世的过去世,无量劫来生生世世父母、家亲眷属,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都明瞭。他们在那个世界,在那一道,全部都看到。西方极乐世界要不要去,应不应该去,值不值得去?如果不去,在这个世界修行,即使修成了地上菩萨,也未必有这样圆满殊胜的能力。这是事实!

愿文裡说,『欲见诸佛淨国庄严』。诸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在宝树间都能见到。愿文讲的简单,世尊在经文裡介绍得详细。「树现佛刹」,就像《观无量寿佛经》,佛一共给我们讲十六观,第四观是宝树观。《观经》我们过去也讲过,第四观的经文有一段叙说得很清楚,他说「此诸宝树,生诸妙华,涌生诸果」。由此可知,极乐世界的宝树,不但枝叶茂盛,有花有果。因为它是众宝所成,所以它有大光明。光明中化现出幢幡宝盖。幢幡宝盖数量很多,也是没有法子能算得清楚的。宝盖中就现出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国土,亦于中现。这裡有两个意思,先讲「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佛事是诸佛菩萨教化众生的状况,都从宝盖光明中显现出来。后面两句又是一个意思,是「十方佛国,亦于中现」,范围就广了。

十方诸佛的刹土,每一尊佛的刹土都有十法界。极乐世界特别,它没有十法界,它只有一真法界,是纯菩萨的法界。其他诸佛刹土,跟释迦牟尼佛的教区大致相同,有十法界,有六道、有三途,在宝树幢幡罗网光明中都可以见到。不但能见到,我们记住前面的愿文,见到是属于天眼,你也能听到诸佛讲经说法,听得清清楚楚。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不但能看到,也听到声音。不但能听到佛菩萨为众生说法的法音,一切众生苦乐的音声,你也能听到。像人天的欢乐,三途的痛苦,都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由此可见,极乐世界确实含摄一切佛刹,相即相入,不可思议,这是西方世界无比的庄严。所以才说,生西方淨土,就是生一切诸佛刹土;见阿弥陀佛,就是见十方一切诸佛。在这个地方,我们又得到一次证实。何况西方世界的大众,他们的神通道力能随意遍至诸佛国土。这裡是讲在宝树间见到的;真正诸佛刹土是想到就到。

有许多同修嚮往弥勒淨土,因为弥勒菩萨是下一尊佛。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了,将来弥勒菩萨要到我们这个世界来示现成佛,就有很多人希望弥勒菩萨将来成佛的时候,作他的大弟子,像释迦牟尼佛会中的舍利弗、目犍连一样。不少人有这种愿望,因此他们一心一意求生弥勒淨土,而忽略了西方淨土。弥勒淨土容不容易往生?相当不容易,要想往生弥勒淨土必要修定,经上讲,要修「唯心识定」。因为弥勒菩萨是唯识专家,他是法相唯识宗的始祖。唯心识定要修「五重唯识观」,就是这个定有五个层次,由浅而深,你能修成了才有资格往生兜率内院。如果修不成,就去不了。

从前师子觉菩萨、无着、天亲,是非常好的同参道友,都是修弥勒淨土的。三个人有一个约定,那一个人先往生,生到那边去,回来报个信。师子觉先往生,去了很多年音讯都没有,没回来报讯。以后天亲菩萨往生,过了三年,回来给无着菩萨报个讯,他生到兜率内院。无着菩萨就问他:「你怎麽去了三年才回来报讯,怎麽这麽久?」他说天上的时间长,我不过到弥勒菩萨面前打个转就回来,那裡晓得这个世间就三年了。在他那裡才几分钟而已,很快就回来报讯。他就问师子觉到那裡去了?天亲说:「他生到兜率天,在外院遇到许多天女,他已经被迷了,没到内院去,在外院享乐。」诸位想想看,以师子觉的修行功夫,从外院到内院,在外院就堕落,可见不容易!没有往生淨土稳当。这就是说,你有没有能力经得起诱惑。我们人间的美女不算美,天女可了不得,你有能力不受迷惑吗?一受迷惑又搞三途六道,这多可怕!

西方极乐世界殊胜,到底殊胜在那裡,只要仔细去想想,你就会明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既然就是生一切诸佛刹土,难道兜率内院弥勒菩萨还除外吗?当然也在其中。何况这一部经后半部是弥勒菩萨当机,弥勒与西方淨土的关係,从这一部经上,我们可以清楚明白的看出来。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说法,弥勒菩萨天天去听讲,从来不缺席的。你要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看到弥勒菩萨跟你坐在一排,你跟他说,下课后我到你那裡去玩玩吧!弥勒菩萨一定很欢迎,就带你去兜率内院参观游览;你跟他是同学。如果你求生兜率内院,你是他的学生,他是你老师。你看,他的辈分高你一辈。所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8-4-14 09:22:48

要想见弥勒菩萨、亲近弥勒佛,要想参访兜率内院,有近路,你们晓不晓得,近路就是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这是近路,不必修唯心识定,那很麻烦,不太容易修成功。就是修成了,要是通过外院,如果像师子觉那样就完了,这多可怕!

诸位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对于西方世界的殊胜庄严,要了解它殊胜在那裡。庄严并不仅仅是依报正报的庄严,有能力遍供诸佛,有能力度一切众生,这才是真正的庄严。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如果存着一个享乐的心理—西方极乐世界太好了,七宝宫殿,琉璃世界,黄金为地,真是享乐!有这样的心态,不能往生。要晓得,西方世界是一所佛教大学,是十方诸佛菩萨共同办的学校,不过是请阿弥陀佛当校长而已。裡面的主办人,董事会的成员,就是十方诸佛如来。所以,没有一尊佛不介绍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到那个世界,你的道业才能在一生中圆满成就,比你自己在他方世界修学要稳当得多,要快速得多。道理在此。

这一部经、念佛法门,乃是十方一切诸佛普遍为一切众生宣扬的经典,普遍劝勉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的法门。我们果然能相信,能依教奉行,不仅是世尊第一弟子(这是本经上所讲的),也是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的第一弟子。这个事实真相,正是夏莲老所说的「万亿人中一二知」。几个人晓得?你今天知道,明白了,你才晓得自己是多麽幸运!万亿人中一二知,我居然就是那一二之数,所以要珍惜,决定不能自暴自弃,要把握这一生最好的机缘,决定成就圆满菩提。决定成就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就是真正发愿求生淨土。这一生中,我什麽都不要,就要西方极乐世界,什麽都不求,只求见阿弥陀佛,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

怎样修?就是专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决定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像大势至菩萨所说的「淨念相继」,一句佛号,贯彻始终,这就成功了。印光大师是我们淨宗最近一代的祖师,传说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我们仔细想想他一生的行持,真的很像大势至菩萨。他老人家亲自写了一幅《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经文,常常看看,常常念念。这一章经文,就是淨宗的心经。不但是淨宗的心经,我也曾经说过,它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四十九年所说的心经,也就是《大藏经》的心经,真正不可思议。《般若心经》是般若部的心经,不是整个《大藏经》的心经。淨宗的心经,等于是《大藏经》的心经,也可以说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门的心经。印祖亲笔所写的《圆通章》的原本,也在我们道场。这因缘非常的希有,希望同修们多多读诵,依教奉行。

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淨。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是四十二「彻照十方愿」。前面从第十八愿到第二十七愿,都是说他方众生闻阿弥陀佛的名号,所得到的种种利益。此处说明见到西方世界依报的庄严,道心自然而生,比前面说的更殊胜。所以,四十八愿确实是后后胜于前前。前一句说明阿弥陀佛国土的广大。广大到什麽程度,诸位看了前面的三十九愿就明瞭。三十九愿裡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形色、光相、名数,极乐的菩萨都不能完全明瞭,也没有办法宣说,只说极乐世界的一部分。此地是讲全体。部分已经不可思议,何况全体!所以我们能想像得到,它确实不可思议。

「广」是广大,「严」是庄严,「淨」是洁淨。广大庄严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美好」。那个环境裡,丝毫的缺陷都找不出来,是尽善尽美。在我们这个世界,尽善尽美是我们嚮往的,它是理想中的,其实没有办法做到。不但我们地球上没有,就是佛经讲的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缺陷很多,庄严当然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

洁淨是指没有染污。染污不仅仅是环境,更重要的是心理。我们今天讲的是精神。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见解的染污,一般人常常疏忽了。我们被严重染污,但是自己不能觉察。环境上的染污很容易觉察,心地染污不容易觉察。正如同我们脸上肮髒,照照镜子马上晓得,把它洗得乾乾淨淨。心理的肮髒,不知道去洗它,是同样的道理。

染污之深,染污之广,染污之严重,佛要不说出,我们确实想不到。读了佛经,才知道我们染污的严重。西方极乐世界无论在心理上,在环境上,决定没有染污。我们能相信吗?佛说的这些话是真的吗?我们没有去过极乐世界,只听释迦牟尼佛这样讲。当然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不会打妄语,这就是今天所讲的「人格保证」。佛法裡讲,我们信「圣言量」。释迦牟尼佛是圣人,不是凡夫,他教我们不妄语,他自己决定不会欺骗人。我们的信心是从这裡建立的。这样的信心够不够?实在讲,不够!所以我们听到其他的说法会动心,就证明我们的信心是不够的。如果你在一个很单纯的环境裡,行!因为没有听到异端,你一直信下去。如果听到别人有另外一个讲法,讲得也很有道理,你的信心就动摇,就改变主意,捨弃念佛法门。这样的事自古以来就很多,所谓退心,改修他法。

怎样才能真正建立信心?特别是我们初学,必须要有理论作基础,这比单单信佛要殊胜一些。这也很难讲,有些人对于圣人非常尊敬,一点不怀疑,善根福德深厚。一般凡夫对圣人都打问号。今天有很多出家人,甚至于老法师,都不承认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是圆满的,德能是圆满的。称佛「万德万能」,不过是称讚之词而已,未必是真的,这就是依凡夫心测度圣人境界。现在这一种心态被认为是符合科学的精神,所以很难讲。如果有理论支持,就比较容易让人相信。理论是什麽?大经上常讲「心淨则土淨」,这是它最基本,最值得我们相信的。

淨土是清淨心变现出来的。什麽人的清淨心?是自己的清淨心,自己的真性变现出来的。我们从这一部经仔细观察、体会。阿弥陀佛在因地修清淨心,果地上成就清淨国土,又接引十方身心清淨的众生。这个原则,他决定不能变更。因此我们晓得,极乐世界的众生无论依报、正报都是清淨的,没有染浊的,我们才能信得过。修淨土的人,什麽条件往生?经上讲得很清楚,无论贤愚、无论老少、无论凡圣,只要你心清淨,就能往生。一念清淨,就一念生;念念清淨,就念念生。经上说得很清楚,临命终时一念、十念皆得往生。

那一念是怎麽个念法?「清淨念」,这一念裡什麽妄念都没有,就符合这个标准,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裡没有染缘,想染也染不起来。污染的缘断了,人心是清淨的,环境是清淨的。极乐世界的殊胜就在此。读淨宗的书要没有把事实搞清楚,就很可惜。因此,修淨土的人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修清淨心,正是《华严经》所说的「历事鍊心」。

一部《华严经》,清凉大师把它分为四科,就是四大段。这四大段他用四个字,信、解、行、证来判定。前十一卷半所讲的,是毘卢遮那佛果地上的依正庄严。我们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美好的状况,如果想多知道一点,就念《华严经》前十一卷半。毘卢遮那佛的果地依正庄严,跟极乐世界没有两样,可以说是极乐世界庄严的具体说明。说很多,说得详细,是让我们相信这样的依正庄严,是自性清淨心显露出来的。

第二大段是「解分」,就是前面第一分的详细说明。你完全理解,明白了,这个时候的信才是「真信」。断疑生信,疑虑没有了,你才会发愿真正的学习,那就是行。「行」是修行。修什麽?修清淨心。这一点诸位特别要记住。用什麽方法修?《华严经》上开了两千多个法门,方法、手段儘可以不同,目标、方向一定是相同的,都修清淨心。一般讲,都修禅定。无量无边的法门,也就是无量无边的方法。「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中国人讲门道。不管你用什麽方法,用什麽门道,修的都是「定」。

尤其在淨宗,经题上就是清淨心,就修这个。心到真正清淨,就生智慧。智慧不是外面来的,是你本有的。无量无边的智慧,无量无边的德能,无量无边的才艺,正如六祖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样都不缺,是你自性裡本来具足的。从什麽地方显现?从清淨心显现,所以才晓得清淨心重要。《金刚经》上说得很明白,「信心清淨,则生实相」。「实相」是什麽?「实相」就是智慧、德能。般若智慧,万德万能。只要循着这一个原则去修行,这是真正的佛法。离开这个原理原则,离开这个方向目标,就不是佛法;无论你用什麽功夫,都不是佛法。所以,一进佛门,就把修学的纲领「三皈依」传授给你。三皈依是传授你修学的纲领「觉、正、淨」。这是一体的三面,一而三,三而一。你得到一个,另外两个必定同时得到。我在讲席中常常劝勉同修,抉择法门一定要知道修学的纲领。

在中国,禅宗是走「觉门」,觉而不迷。他真正觉悟了,自然正知正见,自然六根清淨,所以正跟淨都得到。教下一般是走「正知正见」,也就是我们所说纯正的思想、纯正的见解,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正确,教下一般走这个路。一旦大开圆解,他觉而不迷,他心也清淨,淨而不染。可见一个得到,另两个也得到。淨宗跟密宗是修「淨门」,完全修清淨心,心地清淨。像淨宗讲的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到理一心不乱,觉、正都得到了,所以是一而三,三而一。你要能把修学的纲领掌握住,你的修行就不会走错路。

一生认定这一个方向,这一个目标,或是修「觉」,或是修「正」,或是修「淨」。三个都学,难!因为用心不专。三个当中选一个,你决定成功。譬如,一个讲堂有三个门进来,你同时想从三个门进来,是进不来的。两个门也进不来,你才晓得一门深入,一门进来之后,另外两个门同时就得到。这个浅显的比喻,大家都知道。所以,在八万四千法门裡,选择适合自己根性,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法门。因为喜欢修,容易成就;不喜欢修,就比较困难。为什麽?不喜欢就会排斥,不能接受。喜欢就乐于接受,修学起来就方便多了。

由此可知,你入佛门,三皈依就把修学的原则、方向、目标、纲领都告诉你,佛法就是修这个。至于用什麽方法修觉正淨,就任凭选择。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你喜欢修那个法门都可以,但是要记住「一门深入」。因为一门才容易得定,二门就差一点,三门、四门得定的机会愈来愈淼茫。只要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定。定心没有分别,没有界限,所以广大无边。佛心、菩萨心就是没有分别执着,所以心和尽虚空遍法界相应。我们起心动念有分别、有执着,所以心量很小,不能容忍。我们很不容易觉察自己的过失,别人的过失很容易看出来。自己的看不出来,原因在什麽地方?处处六根往外面跑,不晓得往内,总觉得别人的不是,没有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回光返照,这个人就是觉悟的人。

别人不能接受我,不能容纳我,好像人家都瞧不起我,贡高我慢。殊不知回光一返照,原来自己跟他没有两样,但是并不觉得自己没有把别人看在眼裡,反而说人家没把我看在眼裡。诸位要冷静去想想,你就会知道。所以会修行的人,像《华严经》的末会(末会是证,行之后就是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怎麽样学习?拿六尘境界当一面镜子照自己,所以他一生圆满成功。看别人想自己,看外面境界想自己,回光返照,照自己!他没有别的本事,本事就在此。

我们的心往外跑,不知道回来。一部《愣严经》教我们修行的祕诀,就是回头。所以,佛门一般寺院的山门,背后常常写着「回头是岸」。几个人肯回头?那一句话的用意很深!在那裡回头?念念回头。眼从色尘回头,耳从声尘回头,鼻从香尘回头,舌从味尘回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知道回头,不可以随尘流转,那就麻烦,就是凡夫。

圣人没有别的能力,就是知道回头,念念回头。这一回头,愣严二十五圆通虽然末后特别强调「观世音菩萨返闻闻自性」,你仔细看看,那一位菩萨不是用这个原理原则,只是用的方法不一样。返闻寻根,要转过来!转过来,心就清淨,转过来就得定。

信心清淨,庄严佛土。迴向偈裡「庄严佛淨土」,用什麽庄严?香花不能庄严,幢幡不能庄严,那都是假的。清淨心庄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条件如是!所以经上讲的,我们能信得过。不是普通条件去的,一念清淨,一念淨信,只要这一念就行了。要在什麽时候?在往生的时候,那一念非常可贵,就好像我们开保险柜对号码锁一样,一下对中了就打开,那是相应。在临命终那一刹那,一下相应,就得往生。

因为在临命终那一念,我们没有把握会不会相应,会不会清淨,所以平时要训练。平时念佛就是训练,训练到平时也清淨,这个人就有把握。一生训练没有修到心定,没有修到清淨,那就真的要看缘分—临命终时,头脑很清楚,有同修道友帮你助念。助念是提醒你,所以助念的功德利益最大。关键的时候提醒他,他一下觉悟过来,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句阿弥陀佛求生淨土,这一念相应,他就往生。

人在临命终时,最好家亲眷属都隔离,不要让他看见。看见了,亲情难捨。一念捨不得,那个亲人我还没看见,就难了。心不清淨,就不能往生,念一辈子佛也不能往生,因为临终那一念不清淨。这是关键的时候。

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我们可以相信。从理上来推想不是虚妄的,但是它的清淨纯度,我们无法想像。

『光莹如镜』,这一句是形容它清淨的纯度,清淨像一面镜子一样。这是讲依报,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山河大地。一切万物放光,光明『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这个光明照得太远。这一句我们也能相信。在今天科学的领域之中,太阳的光很强,但它确实是有距离的。太阳系裡面,从海王星、冥王星看到的太阳,只像一颗比较亮的星星一样,因为距离太远了。极乐世界一切万物的光明,都能遍照十方世界。说老实话,科学家不信,因为找不到证据,特别是在物理学上找不到。没有依据,大概是讚歎的吧!科学家当然找不到,因为它不是物质,在物理上找不到。它是什麽?心性的光明,这是科学家没有办法探测到的本性光明。本性是遍法界的,性德之光当然也是遍法界的。

怎麽晓得西方世界是性德之光?佛在大经上跟我们说过,「依报随着正报转」。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是正报,心地清淨。清淨心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所以他居住的环境,也是性德变现。这个理论,我们在大乘经裡常常读到,是有理论、事实作根据的,所以光明遍照法界。

法界裡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不但照,还「彻照」。彻照是没有障碍。太阳光虽然照,是普照,不是彻照。我们盖房子,在房子裡就照不到了,所以不是彻照。这是指依报光明之德用,也就是自性的德用。

『诸佛世界,众生睹者』,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8-4-14 09:23:36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裡的所有众生,只要见到佛光,就『生希有心』。「希有心」简单的说就是「道心」。如果说得更具体一点,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生起嚮往之心、羡慕之心。换句话说,启发他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是佛用光明来接引。

西方世界的光明不可思议,经上常常读的「光中化佛无数亿」,佛又说法。这些说法者是不是极乐世界的「光中化佛」?当然是的。依中现正,正中现依,是事事无碍的境界。像前面讲的行树,在《观无量寿佛经》讲得很详细。宝树放光,光中现佛刹,刹中又现佛菩萨,佛菩萨说法,佛说法,菩萨围绕,是光中所现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不是这光中所现的?世尊给我们说的这些经典,是不是光中所现的?不可以说不是,因为理上讲完全能符合,所以诸佛的光明,有缘的人就见到。

缘深的人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西方极乐世界,那的确是光中化佛。不但在中国历代有人见到,我们在传记裡看到,像淨宗初祖慧远大师,一生就三次见到西方极乐世界。历代念佛人,在家、出家,见到这个瑞相的很多。今人也有不少见到的,有人见到阿弥陀佛,有人见到宝树莲花,都是同修来告诉我,绝对不是妄语。见到之后信心增长,这是善根。我们没见到,并不是佛光没有彻照我们的身心。佛光的确彻照,可惜我们自己本身有障碍,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所以心不清淨。心清淨就见到,感应道交。见到了怎麽样?你也不要喜欢,一喜欢就着魔了,要「见如不见,若无其事」。知道这是事实,增长信心,努力念佛就对了,不必到处去宣扬。到处宣扬,你已经着魔。这是一类。

第二类,佛的形像就是光明。我们供养阿弥陀佛,供养观音菩萨,无论是铸造的像,凋刻的像,彩画的像,也都是光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淨土五经,乃至于古德对于淨宗经典阐扬的文字,也是佛光。像现在录音带、录影带的流通,也不例外。这些都是西方世界依正光明彻照十方。众生有缘,遇到佛像,遇到经典,遇到讲席(像讲经,你听了之后心裡能生欢喜),都是佛光彻照。接触之后,「生希有心」。

要不读《华严》,很难体会西方淨土,因为它确确实实是不可思议境界,与《华严经》上所说的「大小相容,广狭自在,一毛一尘(「毛」是正报最小的,譬如身上寒毛;微尘是依报最小的),悉皆彻照十方」,是一样的不思议境界。所以,众生真正见到了,善恶业缘无不消除。

过去灌顶法师说,众生的业习障重,所有一切法门消不了的重罪,念这句「阿弥陀佛」能消。我们相不相信?你要把《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莲池、蕅益大师的注疏,细细去念念,就相信了。因为「一念相应一念佛」,佛心那裡还会有业障?「一念相应一念生」,淨土裡没有业障,没有染污,关键是要念得相应。我们就要问,什麽是相应?这也讲得很多,最简单的是与清淨心相应,与清淨愿相应,与清淨行相应。自己的心,就是信心,信愿行都清淨,也就是说,信、愿、行裡都没有夹杂,没有疑惑。这是跟大家讲得最简单,最扼要。这样念佛,这样修行,功夫就得力了,这才是「生希有心」。心裡就包括了愿行。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这一愿也圆满实现了。

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是四十三「宝香普熏愿」。合上面的一愿,就是香光普摄十方众生,跟大势至菩萨在《愣严经念佛圆通章》上讲的完全相同,所以念佛人居住的精舍,常常用「香光庄严」。你看到「香光庄严」,就知道一定是念佛修淨土的。香光是从这一愿说,也是从《愣严经大势至圆通章》来的。前面说「光摄」十方众生,这裡是「香摄」。在佛门,我们供佛决定少不了香、光。

我们供养佛像,供养灯烛,这是光;燃香是香。说实在话,「念佛法门」确实古德讲得没错,无量法门殊途同归,最后都归淨土。因为香光天天在摄受一切众生。浅而言之,「光」代表心地正大光明,代表燃烧自己,照耀别人。能牺牲自己,令别人得到帮助。特别像油灯、蜡烛,放光照别人,烧到最后,自身就烧尽了。这是教我们学习捨己为人,表这个意思。现在用电灯,当然电还在消耗,不太容易看见。最容易看见的是蜡烛,因为它烧的时间短。这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学佛的人应该如此,要能牺牲自己。

光代表慧,香代表信,代表戒,所以是戒定真香。六祖大师在《坛经》裡讲「五分法身香」,香代表戒、代表定、代表慧、代表解脱、代表解脱知见。它表这麽多法。

我们燃香或者闻到香,就要想到我们修行人修什麽?修五分法身,就是修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因此你要知道,燃灯、烧香不是照佛菩萨的,也不是给他们闻的,是提醒我们自己修学,就怕忘掉。中断了,你的功夫就不能相续。时时刻刻用种种方法来提醒自己。因此佛门裡所有一切设施,就是一个单纯的目标,提醒自己不要迷、不要邪、不要染污。作用在此。

这段是讲西方极乐世界,不但所有一切物质都放光,因为它是性德,它还有香气。我们这个世间的珍宝,金、银、砗磲、玛瑙,宝物有光彩,但是光彩不是自己发的,是由光照到它反射出来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众宝,本身放光。我们这边的宝没有香气;西方极乐世界的宝放香气,真正不可思议。光是性德,香也是性德。

我们自己三天不洗澡,身上放臭气。臭气怎麽来的?臭气是业障,是贪、瞋、痴的味道。你们都不晓得贪、瞋、痴、慢、疑是烦恼。烦恼是什麽味道?你有几天不洗澡,闻闻,烦恼的味道就闻到了。所以,香气是本性觉悟所放的。臭气是本性迷了以后,香的变成臭气。其实香臭不二,怎麽转变的?就是迷悟转变的。那麽极乐世界的环境,我们就能理解。

『下从地际』是从地层的裡面,不是地面。这就说得很深,因为西方世界,地是透明的琉璃之地,地下面都看得清清楚楚。

『上至虚空、宫殿』。宫殿有在地面上的,有在虚空中的,《观经》像这些事讲得很详细,讲得很多。『楼观、池流』,七宝池、八功德水,『华树』更不必说,这是列举几种。

『国土所有一切万物』,这一句总括所有的依报物象。

『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刚才说过了,这是性德宝香,『其香普熏十方世界』。如同前面光明一样,光明彻照,宝香也普熏,这是弥陀本愿所现的。本愿在那裡?就是这一愿。他发愿,如果不是这样,他就不取正觉。他现在成佛,这一愿兑现、圆满了。虽然是愿,实在讲,只是个缘而已,他的正因是真如本性的性德,藉弥陀之愿显现出来。这种香有没有人闻过?在我想像当中,我们在座的同修,一定就有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经验。特别是在初学,你对这个法门似信未信,常常会有一些奇怪的香气闻到。我自己就有这个经验。

那时候刚刚接触佛教,看佛经。民国四十二年的台湾社会跟现在不一样,没有这麽多人,也没有这麽多房子。我居住的房子,距离一般人家至少一里路以外。人家家裡烧香,一里之外会闻到,不太可能。我在读经的时候,会闻到异香,有的时候闻到檀香。我自己没有烧香,附近没有人烧香。在最初两年中,这样的现象至少有十次以上,不是偶然的,而且时间都很长,有好几分钟。那个时候我不知道,就觉得很奇怪,怎麽看佛经有这事情发生,看别的东西都没有这事。以后跟忏云法师,忏云法师问我,「你学佛这麽久,有没有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我一想,这事情很奇怪,就告诉他。他告诉我,一般的说法,是你在读经或者在看经的时候,有天人从这个地方经过,他看到很喜欢,合掌停住;他要不停,你闻不到他身上的香气。他在这裡停了一下,你就闻到香气。当时忏云法师这样解释,现在我们明瞭,那是一种可能。

根据经上所讲的弥陀本愿,极乐世界的宝香感应比见光的感应容易,因为鼻根的范围比眼根广大。眼睛看前面不能看后面。鼻子是闻前面也闻后面;后面有什麽气味,也闻得到。所以讲圆通,鼻根要比眼根圆满。《愣严经》上讲眼根的功德只有八百,鼻根的功德有一千二百,是圆满的。眼只能看这一面,顶多侧面看一点,后面就看不到。因此,闻到宝香的机会,一定就比见佛光的机会多。这是我自己的经历,也有不少同修,有这种经历。

几年前在美国,我在别州讲经,达拉斯有几位同修,晚上在陈大川居士家中院子裡谈佛法。院子很大,院子裡种了很多花,也种了很多菜,也有很多瓜果。夜很深,大概将近十一点(美国夏天日落很晚,九点钟天还是亮的,所以晚上都睡得晚,都在十一点钟以后),忽然大家都闻到有一股异香,不知道是什麽香,闻所未闻。隔了两天他们打电话告诉我,说出这回事,当时在座的人皆闻到,而且时间很长。

宝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香光庄严极显事事无碍的法界,这是对于修学,帮助我们增长信心。当然一是弥陀本愿,我们在此看到的。除弥陀本愿之外,还有十方诸佛的愿力,诸佛冥冥之中加持为你作助缘,再就是自己的善根福德。如果自己善根福德不能现前,弥陀的愿力、诸佛的加持也达不到,所以本身的善根、福德很重要。善根、福德不是一生修的,是生生世世修积的。我们读这部经才真正明瞭,照本经所讲的,一个念佛人是无量劫来所修积的善根,真正不可思议。

我们在经上明白的看出来,阿闍王子与五百长者,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对这个法门还不相信,听到之后还不能立即发愿求生淨土。由此可知,你今天听到这个法门,欢喜信受,发愿往生,你的善根福德决定超过阿闍王子。阿闍王子听了此经,只发了一个愿,希望自己将来成佛也像阿弥陀佛一样,并没有求往生。因此,真正发愿求生淨土的人,我们的确要尊敬他,不能轻视。即使他这一生再愚痴,甚至造作再重的业障,都不敢轻视,可能他往生成佛在我之前。

信心增长,愿心增长,当然就「修佛行」。要特别注意这三个字「修佛行」。为什麽叫大家注意这三个字?十法界除佛之外,九界有情众生,起心动念,一切造作,都称为「行为」。九界众生的差别是怎麽来的?行上有差别,所以才有九法界。自性裡没有差别。一切众生造作的身、语、意三业,差别不同。此处不能细说,实在讲,一部《大藏经》也不过就是说明这桩事而已。我们只能在十法界,採取「心行」最重要的,也就是成佛第一个因素是什麽,我们先求了解此事。

其实每一个法界,「心行」都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中那一个最重要?譬如,前面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阿弥陀」译作「无量」,无量裡那一个最重要?「无量寿」顶重要。若没有寿命,所有一切无量岂不都落空了!我们找到一个最重要的,然后看十法界,才晓得怎麽取捨。

我们从底下看,众生怎麽会堕地狱?因素当然很多,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瞋恚。瞋恚堕地狱。瞋恚是堕地狱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你要是没有瞋恚心,造再多的恶业不会堕地狱。悭贪堕饿鬼。「悭」是吝啬。贪欲、吝啬是饿鬼道的第一个因素。愚痴堕畜生。愚痴是什麽?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分不清楚,都搞颠倒,这就是愚痴,堕畜生道。

持五戒得人身,生人道。得人身第一个因素是守五戒。在儒家讲,就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修这五条得人身;修十善升天。二十八层天裡面,最重要的是十善业。十善业裡有上中下三品,你所修学的,决定升天层次的高低。修十善是升天。证得阿罗汉,修行第一个因素是修「四谛法」。辟支佛的因素是「十二因缘」;修十二因缘证辟支佛果位。菩萨的第一个因是修「六度」。

佛是什麽?佛是「清淨平等」。所以,本经经题「清淨平等觉」是「佛行」。你要是能在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起心动念处修清淨,修平等,修觉而不迷,这是修佛行,于是就明白这一愿讲的是什麽。

十方众生见到佛光,闻到宝香,修什麽?依照《无量寿经》,发愿求生淨土。经上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是修佛行。可是你要晓得这一句「阿弥陀佛」,要怎样念法?要用清淨平等觉心去念,念成自己的清淨平等觉,这就对了,就决定往生。换句话说,你把弥陀在经典上所讲的教训都学到了,你与阿弥陀佛信、愿、解、行都相应,那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皆修佛行」这一句,我们要特别重视。

说老实话,我们今天也见到光,也闻到香,但是你是不是真的闻到。我为什麽说这话?闻到之后还不修,闻也等于没有闻。闻到之后自己真正觉悟,觉悟就是真修。三恶道我们不想去,决定不造贪瞋痴;人天不值得留恋。想来想去,十法界还是成佛好,要直接修成佛之行。成佛之行就在这一部经;这一部经就是教我们成佛之行。

后面五愿是对十方菩萨说的。十方菩萨在各处度化众生,他们应该如何修这个法门,帮助他们顺利度化众生,可见弥陀四十八愿实在是圆满周到。到这个地方,四十三愿完全是佛度六道众生,是以度我们凡夫为主。末后五愿,才是度十方菩萨的。所以,度六道讲了四十三愿,度菩萨只讲五愿。你就晓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以什麽为主?是以度六道众生为主。我们六道凡夫,不能辜负阿弥陀佛。

我作佛时。十方佛刹。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于成佛。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是第四十四「普等三昧愿」、四十五「定中供佛愿」。前面四十三愿是阿弥陀佛在因地裡,为普度十方六道众生而发的。从四十四以后到四十八这五愿,是弥陀为普度十方一切菩萨所发之愿。往昔历代祖师有说,这一法门摄化的范围,上自等觉菩萨,下至恶道众生。末后五愿就是上自等觉菩萨。

『我作佛时,十方佛刹,诸菩萨众』。这一句把尽虚空遍法界所有诸佛刹土的菩萨,无论是权教、实教,初信位到等觉位的菩萨,全部都包括。我们才能体会到,他的愿力广大不可思议。弥陀摄化众生,是用平等的法门,决不是对凡夫要我们信、愿、持名,对菩萨另外用一种修学方法,不是的。

我们在愿文裡看到,跟度凡夫完全相同。愿文说『闻我名已』,跟前面所说的完全相同。「闻」是菩萨三慧的闻慧;闻底下接着就有思,就有修。凡夫尚且如此,何况菩萨。菩萨修学这个法门还是信、愿、持名。下文说他所得的利益。当然这个地方最重要的就是修因,因圆果就满。

唯独信、愿、持名这个因是圆满的,所以果报就殊胜。如果他不是圆满的修因,等觉菩萨、法身大士何必还要修学。怎麽晓得包括等觉菩萨?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文殊、普贤是最好的代表,他们在华严会上发愿求生淨土。所以,此地「十方佛刹,诸菩萨众」,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8-4-14 09:25:15

也都马马虎虎含煳笼统讲过去,因为不认识。以后看到印光大师把《大势至圆通章》单独提出来,附在淨土四经后面,成为淨土五经,才引起我的注意,才发现这一章经是整个《愣严》的精华。《愣严》的精华不是《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而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发现它是淨宗的心经(《般若心经》是般若部的心经)。不但是淨宗的心经,乃是一大藏教的心经,于是这个新观点又从这一愿裡得到证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就凭这一句佛号,就凭这一部《无量寿经》,这是根本经。所以古德说,《华严》、《法华》皆是此经之引导,这句话我完全同意,一点都没错。《华严》、《法华》既然是本经的引导,那麽整个《大藏经》不必说了,因为整个《大藏经》都是《华严》的眷属、《华严》的枝叶。这才晓得此经是一切经的中心,是大总持法门。所以,一部经、一句佛号,一直到成佛,这是大势至菩萨所修的。

夏莲居居士的《淨修捷要》裡讲,淨宗初祖是大势至菩萨。我过去没有听人说过,也想不出来。这是他见地高明之处。我看到他这一句话,我承认、同意。我立刻就想,我可以做个注解:大势至菩萨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淨宗初祖。我过去学《华严》,在《华严》下了很大的功夫,我相信念佛法门是从《华严经》得来的。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提倡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淨宗初祖。在中国第一个提倡专修专弘的是慧远大师,慧远大师是中国的初祖。从前讲初祖,我们都想到慧远大师。现在讲初祖,我要问你讲那一位初祖?有法界初祖,娑婆初祖,中国初祖。这是我给夏老居士加的注解,就很清楚、很明白。

这一愿「普等三昧愿」,实在就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的浓缩精华,愈来愈精。我们才晓得那部经的分量。将来有机会,我好好的再讲一遍《圆通章》,因为过去都没讲好,意思没讲出来。不是我吝法,是当时我的程度、水平不到。

『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这是四十五「定中供佛愿」。弥陀威神加持这些菩萨,令他们在定中,在三昧之中,能供养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上供诸佛,下化众生,这是一定的道理。这一种殊胜的利益,只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才有。不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怎麽也有?是弥陀威神加持他们。所以,菩萨虽然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念《无量寿经》,执持弥陀名号,以这个方法教化众生;他在任何地方入定,「定中」都能像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一样,可以「遍供十方诸佛,不失定意」。这确实是普贤菩萨的境界。这就是不往生,也得到与往生相同的利益。这是对十方菩萨说的,不是对普通人说的。

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者。

这一段文跟前面的意思相同。前面说「十方佛刹,诸菩萨众」;此处说『他方世界诸菩萨众』。「他方」指极乐世界以外,与前面讲的完全相同,也是有这个缘分。「缘」,很难、很珍贵,希望同修们要珍惜。因为人生很短暂,人与人相处,一生能见几次面,何必要作冤家,作对头。有什麽了不起的事要过意不去?所以不要跟任何一个人结怨,我们在菩提道上才得一帆风顺,没有障碍。别人阻碍我,大概是我前生阻碍他,帐就结了。所以,真正学佛的人决定没有怨恨的心,心才会清淨,才会平等。

证离生法。获陀罗尼。

这两句就是四十六「获陀罗尼愿」。「离生」就是永远离开三界的生死,也就是永脱轮迴。菩萨在六道度众生,即世间,离世间。并不是真的不到这个世间来,他跟我们在一起。在一起怎麽是离世间?我们有业力,有生死轮迴;他没有,他是愿力来的。他喜欢来就来,喜欢去就去,自己完全作得了主,所以他是乘愿再来。我们是业力再来,无可奈何,不来也不行。他要不来就不来,要来就来,他是大自在,这是『证离生法』。所以六道裡,那一道他都可以去;应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示现什麽身。真的得大自在!

『获陀罗尼』。「陀罗尼」就是总持法门。这裡是说「心得安住义」。像达摩到中国来的时候,慧可是一个修行人,心不安,求达摩祖师为他安心。「获陀罗尼」,心就安了,真正得到安身立命之处。我们没遇到达摩,我们所得安身立命处,比达摩还殊胜。我们的心安住在西方极乐世界,安住在阿弥陀佛名号之中。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是我们安身立命之处,这是「获陀罗尼」的意义。

陀罗尼也译作「总持」。总持有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咒陀罗尼、忍陀罗尼,在此地不必细说。像这样的名词术语,诸位可以看注解,看《佛学辞典》、《教乘法数》,都注得很详细。

清淨欢喜。得平等住。修菩萨行。具足德本。应时不获一二三忍。

这是四十七「闻名得忍愿」。『清淨欢喜』,容易懂,身心清淨,法喜充满。『得平等住』,这也是经题上的「平等」,心要平等。平等是诸佛的体相。前面说过十法界的因行,佛法界就是平等,菩萨法界是六度。菩萨修六度,佛修平等觉。「得平等住」。他们是菩萨,居然跟佛平等,跟佛没有两样!所以十方众生,如果于弥陀如来见相闻名,或者是有机缘遇到这个法门,听到这个法门,真正明瞭,欢喜,发愿修学,都可以说是入如来家,得毕竟平等三昧。如果这一点我们得不到,实在讲,这一种殊胜的机缘,我们真的当面错过。

因此,我们用功夫,要以平等心来念平等觉;阿弥陀佛就是平等觉。经文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佛问阿难,你要不要见平等觉?他说「我要见」。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要用平等心来念《无量寿经》,用平等心来持这一句名号,这就是「得平等住」的意义。由此可知,菩萨可以修的,我们也能修。前面跟诸位解释得很多,这一句名号就是实相,就是法界全体,就是诸法平等的体性。只要能念,念念相续,一直念下去,不夹杂、不间断,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就「得平等住」,跟十方菩萨无二无别。这样的心行就是菩萨行。

「行」是生活行为。生活行为,凡夫跟菩萨有什麽不一样?凡夫穿衣吃饭,菩萨也穿衣吃饭,释迦牟尼佛示现在这个世间也穿衣吃饭,每一天也要做工作,也要接待客人,没有两样!所以从形象看不出来。不一样在那裡?心不一样。他的心清淨、平等,觉而不迷,所以称他佛,称他菩萨。我们的心不清淨、不平等,迷惑颠倒,所以是凡夫。除此之外,没有什麽两样。由此可知,「平等」这一句是非常的重要。

清淨跟平等是相辅相成的。怎样才能得到平等心?先要修清淨心。如何令心清淨?一定先令心平等。两者相辅相成。平等就是在一切境缘之中不要分别执着。不分别,我们心才会清淨。实在讲,就是《愣严经正脉》上,交光大师所倡导的「捨识用根」。捨识用根就是平等住、菩萨行。「根」指六根根性,在眼是见性,在耳是闻性。六根的根性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见外面的境界相是平等的。不是外面境界相平等,是他的心平等。

没有一切分别执着,于一切境界中不起心、不动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楚、明瞭就是「觉」。不起心、不动念就是「清淨」。不分别、不执着就是「平等」。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一样不明瞭,不但现前的事情明瞭,过去的事,未来的事都明瞭,因为他心平等,过去、现在、未来都照见。我们不能理解,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平等,有分别、有执着,所以过去未来一无所知。我们至此才晓得,什麽是得平等住,什麽是修菩萨行。

『具足德本』,德本就是以这一部经典,以这一个法门自行化他。『应时不获一二三忍』,这是非常不思议的果报。一二三忍,经文后面有注解。本经讲三种忍:第一「音响忍」,第二「柔顺忍」,第三「无生法忍」。即使我们对于前面两个名词陌生,但是对于第三个熟悉,也就能理解。

三种忍都在一句名号之中。这桩事谁知道?这三种忍不是一般菩萨能得到的,细说在本经第十五品,以后自然会讲到。三忍在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之中,的确不可思议!《仁王经》中讲五忍,把菩萨分为五大类,都用忍来说,你就晓得「忍」是多麽重要。不能忍,不行!无论什麽境界都要忍,不受它的干扰。对顺境,心裡起欢喜心、贪爱心,我要忍;逆境中,看到这个人不顺眼,看到这个事不痛快,也要忍,这是修行。真正讲修行,功夫都在此。不能忍就不能成就,《金刚经》说「一切法得成于忍」。那是讲世出世间一切法,能忍的人能成功;不能忍的人注定失败,世出世法没有例外。所以,《仁王经》将菩萨五十一个位次用五种忍来标示表明。

第一是「伏忍」。伏是伏住,压住。忍不住也得要忍,要勉强的忍,这是初步功夫。再进一步,第二个阶段是「信忍」。理论逐渐通达明白了,相信佛菩萨圣贤人的教训,能忍。再进一步功夫深了,能「顺忍」,恆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第三阶段。第四阶段是「无生法忍」。最后、最高的是如来果地上「寂灭忍」。初地、二地、三地属于「信忍」。由此可知,三贤位:十住、十行、十迴向都是「伏忍」。到登地,初地、二地、三地是「信忍」,四、五、六地是「顺忍」,七、八、九地是「无生法忍」,十地、等觉、如来果地称「寂灭忍」。

若从此义看,第三忍决定是「无生法忍」。换句话说,「柔顺忍」相当于《仁王经》讲的「顺忍」。柔顺忍、顺忍,意思很接近。「音响忍」相当于《仁王经》上的「信忍」。那麽菩萨的果位,我们就晓得,皆是登地大菩萨!真正不可思议。三贤位的菩萨闻得这部经典,依照这个法门修学,自行化他,虽然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由于弥陀威神加持,能使他们立刻登初地到十地,立刻就提升到地上菩萨。这是弥陀弘愿,对十方诸菩萨所发的大愿,给予菩萨们真实的利益。

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这就是末后一愿「现证不退愿」。如《愣严经》上所说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证得圆满的心性。自性的体相、德用,他们皆能现前亲证。末后一句是总结,『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不取正觉」一句是总结。四十八愿到此讲圆满。

这一品,我们一共讲了十次。这一部经过去讲了几遍,也以这一次讲得详细,讲得透彻。如果没有时间读全经、听全经,能够念这一段、听这一段,也有很大的好处。能启发同修们的信心,帮助你发愿,认真的修学淨土法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去恶就善。奉持经戒。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佛说大乘无量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