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liming 发表于 2017-2-7 19:14:49

法华经:''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 济度于众生。 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 我则堕悭贪, 此事为不可。''       佛都怕不传法华经堕悭贪果报,为什么我们不怕?为什么要把成佛的法华抛掷脑后呢勇于承担,如来家业,正法久住,十方圆明。

zhangliming 发表于 2017-2-7 19:15:09

大乘妙法莲华经讲解。什么是湼槃?复见诸佛般涅槃者;涅槃就是证入|不生不灭|的境界,汉语译做圆寂。圆就是槃,寂就是涅。涅和寂表寂静义,表无形无相义。槃和圆是表县足圆满一切功德,有形有相,普现于十方法界,显现出森罗万相,叫做无量色身三昧。这是真正的涅槃义。涅槃有四种;一者性净涅槃,也叫自性清静涅槃。一切众生,法尔如是。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如是。随拈一法,当下而即是阿弥陀。这是从理上而言。二,有余依涅槃。佛出世三十一岁 成道,即进入涅槃,但是仍然以肉团身于世间弘法四十九年。这四十九年依靠这肉团身教化众生,叫有余依涅槃。三者,无余依涅槃。佛在八十岁那年以三昧真火焚于自身,从此这个世界上没有佛的肉团身,这叫无余依涅槃。四者,无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中流,心无所住,无处不住。万法是心。心现万法。十方万法无非诸佛法身真常。现空现有,空,有一如。这叫无住涅槃。它包含了前面三种涅槃。

zhangliming 发表于 2017-2-7 19:15:26

      有人说 不相信世上有轮回,轮回你还要到哪里去找?每时每刻心随境转,就是轮回之因,也是即因即果,都是同时呈现。      人就是一会高兴一会悲伤,这个心情带着我们一会天堂一会地狱,那就是轮回。      有人不相信因果之说,每个人的生活都各有差异,相貌也完全不同,你以为这些是上天安排的吗?全与自己用心不同有关,贫富美丑本身就是因果。       有人会说,你说的无常我不理解,难道你生活中没有喜怒哀乐吗?喜怒哀乐的心情是不断变化的,那不就是无常吗?      你即便不走近佛法,你却不可能离开生活,如果你能用心去感悟生活,就能体会到生活本身就是法!佛法就在生活中!

zhangliming 发表于 2017-2-7 19:15:46

所以那些贪官如果了解这样的因果,他就不敢去贪了。谁也不想去变成牛,但是贪了不应该贪的,你就变成牛去偿还了。所以“受尽福报,依旧轮回”。在轮回的长夜当中、苦海当中,“漂流汩没”。“汩没”就是到三恶道里面去:我们法身慧命智慧更为暗钝;(“是诸法空性,不垢不净”,亦无光明、暗钝的对待)在三恶道里面去,又会造作更多的业。你就在畜生道里面,它一定奉行弱肉强食,一定没有善法的教化。连父母都不能认知(善法),就永远难有出头之日了。

zhangliming 发表于 2017-2-7 19:16:23

       佛在《楞严经 .卷四》开示富楼那说道:由于众生迷惑颠倒而不觉悟,以向外攀缘心与六尘相结合,所以造成各种心苦、身苦,故显出世间万法万相。叫【背觉合尘】。         佛紧接着开示之一【见性】:【我以妙明,不生不灭,合如来藏】。            意思说,我现能够明明白白知道,在见到万法万相同时,当下就能用心见到不生不灭、如如不动的我们真心本来面目,而且知道万法万相之不空如来藏当下就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之空如来藏。          佛开示之二【明心】:【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          意思说,而这个空如来藏,本妙本觉本明,当下就能够圆融圆满圆通观照到十法界一切万法万相,而且,无形无相的空如来藏,当下就是有形有相的不空如来藏。                     果真明白了以上佛这两段开示,即可达到明心见性。前者,以世间相合如来藏,就是【在相见性】,就能达到事无碍法界。明心见性的人,就会在有形有相当下见到无形无相,当下明白一切万法万相都是我的心。他的区别心会越来越小,相与心的障碍会逐渐失去,这时就会程度不同证到在娑婆世界当下见到极乐世界。谓见性。         后者,由于【在相见到了性】,回归了自性佛,证得了在大光明藏中,原来整个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都是佛,本自一体,圆融圆满圆通,并且明白了,原来这些万法万相,早已以无形无相形式存在于我们真心中,我们的真心具足一切万法和智慧德能,都是我们真心随缘所现出来的,所以这时就达到了【在性即相】理无碍法界,谓明心。                  果真达到明心见性,就能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转【背觉合尘】为【灭尘合觉】了。   

zhangliming 发表于 2017-2-7 19:16:42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其实统统可以归纳为色法,佛为了能更好地开启众生的智慧,仍然把「受想行识」进行特别地分说。道理也是一样,因为我们前面在讲「如是我闻」的时候,涉及的是不是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啊?那「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果打官腔的话:「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是不是?「想不异空,空不异想……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这个很简单。

zhangliming 发表于 2017-2-7 19:17:12

       这个指头就是全体,这三个指头又是这一万个指头,这就是圆顿大法的见「如是」,这叫「如来藏为总,万法为别,互为总别」——别就是总,总就是别;还有「互别为别」——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没有哪一部分不是哪一部分。把这个道理搞明白,就是圆教的明心见性。

zhangliming 发表于 2017-2-7 19:17:42

   阿弥陀佛!古人云:言多必失!君子言贵!      佛门高僧大德亦云:身语意三业中,口业最重!言下之意就是告诫大家,要管住嘴,谨言慎行!要止语修心!少造口业!      纵观古往今来的大成就者,多是谨言慎行者!

zhangliming 发表于 2017-2-7 19:18:07

嘴狠,赢一时;心广,赢一世; 坦诚待人,真诚做事,淡定看人,淡然处世;

zhangliming 发表于 2017-2-7 19:18:38

嘴狠,赢一时;心广,赢一世; 坦诚待人,真诚做事,淡定看人,淡然处世;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寡言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