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生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念心」,也就是观念要正确,能够如此,道路就不会有所偏差,否则,理想的目标就很难达成。有句话说:「差毫厘,失千里」就是在于一念心,即是观念的掌握。
就如释迦牟尼佛在未出家前,他身为太子,可以享受天下之乐,备受国王的疼爱、姨母的呵护及全国人民的敬爱。他所过的是如此多彩多姿、多富有的人生!但对有智慧的人而言,这种生活并不是他所要求,他看到人生的老、病、死种种无常变化,会让他去思考及追求真理,这就是觉者与普通人不同的地方。
一般人容易受环境左右而沈迷在纸醉金迷的享乐中,只顾着自身的娱乐,不会想到别人所感受的苦乐,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这就是凡夫。悉达多太子则不然,他在愈享受的环境中,愈会考虑到天下众生的种种问题。除了老、病、死的痛苦外,当时印度还有人为的四姓阶级之别,他也觉得很不平等。另外,还有贫穷、苦难的人生悲剧,以及水灾、风灾、旱灾等天然灾害,像这些社会人为及大自然的环境变化,没有一样不萦绕在他的脑海中。
苦难轮回不堪 心灵深处探求解脱
如何才能解决人生的问题?有天,太子终于向父王提出要出家修行的请求,这对国王而言,真是件晴天霹雳的打击。自从太子出世,阿私陀仙就已经预言,将来太子如果在家,长大后就能接掌王位,甚至能成为转轮圣王,统领天下,假若太子弃俗出家,将来就会修成正等正觉,成为人天导师。
国王听了这些话忧喜参半,喜的是,他所期待的是太子能承续王位、统领天下;忧的是,虽然修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为人天导师也是好事,但他还是很担心儿子会出家。这个心结一直存在他的心里,直到太子十九岁时提出想出家的意愿,国王还是很震惊。
国王告诉太子:「国家、社会将来都要靠你去领导,你怎么能一走了之?而且国王的地位如此崇高,将来领政后,你大可自由地发挥济世救人的心愿。」太子却说:「人生,只要是有物质、有形的东西就很难改造,何况生、老、病、死种种苦难的循环,并不是改造环境就能解决。」国王又说:「你舍得父母?舍得耶输陀罗和罗侯罗?」太子回答:「世间的情爱要割舍当然很难,但是父王,您要是能帮我解决心中的问题,我就可以不出家。」
国王就问:「你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