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出家是有情,非無情 (2)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0-11 11:18
  • 11

    主题

    21

    帖子

    265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5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10:16: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出家的念头要勇猛坚毅,以菩提心为根本心去修行 -
    -
      既然从古到今的层出不穷的很多杰出人物们,他们都能放得下世间上各种高深的学问和艺术,也毫不留恋自己拥有的万贯家产、名望乃至于世界上最显赫的王位,而毅然出家,那我们社会上的一些普通人既然想出家,那还有什么值得留恋不舍的呢?所以我们有些人既发愿出家,那就必须要当即放下许多世间的妄想,立即就去出家,对此要有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决心,否则打算将来某个时候再去出家这也不一定就能实现,这样以前想出家的善愿也就成了梦幻泡影而遗憾终生。作为出家人,我们应当以闻思修行为主,而不能忙碌于经商务农等琐事。一个人踏入佛门真正想修行时,常常会有魔障出现。此时应该远离恶友,不随波逐流,小心翼翼地观察;不论与谁接触,都应坚持独立自主的风范;因为即使说真语,也会增长贪瞋心,所以应当视世人形同陌路,坚持禁语;对因果善加取舍,发菩提心;无论在深山还是城市,都应观自己的内心;不论乐还是痛苦,都应断除分别念,观心的本性;时常处于如梦如幻的境界;观察自心不生不灭的本性,后得之时善根回向菩提。如果不以强烈的信心与精进修持,如同倒扣的水器不能显现月影一般,自己也不会与法相应,三宝的加持也不可能得到。《华严经》云:“如月纵出升,非器不显现,佛陀大悲月,亦不照无缘。”如果缘分不具足,佛陀也无能为力,精进修持才是最好的缘分。一位真正的修行人,要甘于寂寞,不能为世间琐事而囿,阎浮提苦事无穷,醉生梦死于逸乐之中,欲求出离,南柯一梦而已。自不能度,何谈度人?再不要被贪瞋痴所拘了!三思!三思!! -
    -
        有一则小故事:印度一位修行人的师父再三叮咛他,一定要躲避三种最可怕的东西,即:金钱、女人和名声。离开师父后,他一直遵从师训,严防外界侵扰。一次,他在河边发现一些钱,他突发奇想:如果用这些钱来修建寺庙,倒是一件不错的事情。结果,在寻找修庙工人的途中,他历尽艰难,差点命归黄泉。开局的不顺利,使他消除了修庙的打算。后来,一个女人闯入了他的世界,她先送给他一只猫,因为猫需要喝奶,她又附送他一头牛,女人因为要承担放牛的工作而留了下来。他们顺其自然地成了家,并生了孩子。当他意识到自己已陷入世间的网罟,早已远离正法时,已悔之晚矣。后来一位大师发人深省地说对他道:“最殊胜的教言是反观自心,最殊胜的行为是不随顺世人,最殊胜的成就是减少烦恼,最殊胜的证相是知足少欲,最殊胜的善知识是击中要害,最殊胜的劝善者是怨魔病痛。” -
    -
      四、佛教文化是消极的吗? -
    -
        我有一位朋友(他是公务员)。有一次,我以为他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以跟他说了我要出家的事,没想到他竟然训斥了我一顿。说我一个小伙子不好好干事业享受人生,却去弄一些迷信的东西把自己陷在虚妄中。说我不娶妻生子,丢下老母亲在家,并且不孝顺,丢失了一个男人的责任,甚至说我懦弱到逃避现实往深山里跑…… -
        我当时并没有马上反驳或解释,而理智的反醒了一番:我发现这是一种现象,并不是他的一面之词,所以我整理一些资料来正式面对一下此问题。 -
        古言:“一人出家,九族生天。”释迦牟尼不顾自身的荣华富贵断然走上探索真理的道路;又说我国清朝的顺治帝也让出皇位出家学佛,并留下一句名偈:“皇袍换得紫袈裟,只因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难道他们都是为了逃避?其实不然,此乃是对亲人的更好回报,并把这种亲情升华到对众生的感恩与报恩! -
        梁启超先生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也!” -
        首先,佛教不向外求,是切实我们“内心”的一种多元文化的教育。净空法师也常讲:“佛教是佛陀对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佛陀华译是“觉者”,大智大悟的人,他了解宇宙的事实真相,并毫无保留、实言实语的告诉给我们迷痴的众生(尽管我们自认为聪明)。并且佛教是无神论者,她不主张谁创造了谁,我们通常所说的神不是指神灵,而指能独立自主的神我,外道主张有神我的存在,而佛教讲一切都是因缘假合,缘生缘灭,没有常一不变的自体(即神我),神鬼都是众生,都逃不出因缘果报,故说佛教讲因果、讲无神论。佛陀首先指出世间一切万物皆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所有的色相皆是地、火、水、风四大结合,终会经历成、住、坏、空的过程。 -
        佛教的旗帜也鲜明的反对“占相吉凶”“神仙算卦”等外道做法,因为她认为唯一改变我们命运的只有自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这鲜明的说明了三世因果的关系,当然所谓三世因果也并非单纯的前世今生,犹如我们的前念后念,现世现报屡见不鲜。佛陀是智者、觉者,经云:“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这便说明了佛我不二,佛即众生的道理,只有一念觉悟的差别。所以说信佛并不是盲目的崇拜神灵,而是理智的信仰智慧与福德从而达到人格上的圆满。正如太虚大师说的这样:“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佛陀为了把自己所证的真理告知给不同根器的我们,固用了八万四千(很多且不计其数)种方法,简单的说就是因果、缘起、性空等,并且高度提倡众生平等、正觉、慈悲,且以“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为宗旨。所以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佛教是人类的宗教,是科学之母,只有佛教才能适应现在未来时代的发展。” -
        再次,大家可能粗略的认为佛教讲“出世”而不讲“入世”。著名学者朱光潜说:“佛教正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佛教讲的出世不是个人的享乐主义,更不是逃跑主义,她的所谓出世,目的是更好的入世,即化渡众生。可是这个五浊恶世不是谁都可以自在不染的出入,只有学习了佛法道理,开启了智慧宝藏与慈悲心具足,才能不被环境所转,而完成自利利他的大愿。所谓的出世是修善本、长资粮(即入世的本钱),方有入世的能力。居上,方能临下;登高,方能望远。这正是以高瞻远瞩的目光看到了问题的根本了呀! -
        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参禅也是以“禅遍一切处,行走坐卧皆是禅”为境界。释迦佛告诫他的徒弟说:“安稳众生,固现于世”。这就是要我们学佛人满怀报负的“出世”,再用自己光明清净的行为去“入世”,给世人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孙中山说:“佛教乃救世之仁,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行益彰,并行不悖。” -
        佛法是至刚的——无坚不摧;佛法又是至柔的——无往不利。综上可以看出,佛教不仅不是迷信,反而是破除迷信的一把利剑。一个人物质上的贫穷不算可怕,如果思想上的缺乏,才是真的可悲。金钱与名利都会失去,唯有知识与智慧谁也夺不走的。 -
        最后期望我们学佛人都应该像这首诗所说:“信是我所播的种子, 智慧是我所耕的犁;抑制身口意的恶业,,就是在我心田里除草; 精进是我所牵的牛,去而不回,进而行慈,将我运到安祥的境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