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数越大,对生老病死四大皆空的体验越真切。佛教的道理其实早就渗透在中国文化中,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还记得小时候妈妈给我讲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顿悟的情形。人生就是如此,没有例外,也没什么太可怕的。只是等待一切该发生的发生而已。
释迦摩尼在一个城中生活,他在城的东南西北四个大门处分别遇到了一个婴儿的出生,一个人垂垂老矣,一个病人,一个人死去,于是顿悟:这就是人生百态中最基本的几种形态,人生不过如此而已。这一顿悟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最直接的人生感触,一点也不深奥,一点也不玄妙,其表达也是大白话而已。
在中国,无论信不信教,四大皆空的道理是被人们普遍认同的。民间对待宗教的态度一直就秉持骨子里的中庸: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全信常常会走火入魔,不信又怕对自身不利。其实佛教的道理,尤其四大皆空的道理,人们内心深处早就接受了,因为它以事实和人们的经验为基础,几乎没有什么值得质疑的余地。
有了对于人生这一超脱的看法,中国人的价值观基本上是现世的,是世俗的,不是宗教的。人们深知死后并没有灵魂,没有天堂,没有地狱,没有前生,没有来世,人所拥有的仅仅是这几十年的有生之年。所以养生之道就是全民的信仰,维护保养身体,安度一生,这就是中国人普遍的人生价值观。
虽然这种世俗的价值观颇受其他文化中人的诟病,说中国人不信神没信仰就是一群行尸走肉,但是我觉得中国人对于自己文化中的世俗价值观不必妄自菲薄。有神论和无神论并不是高尚与低下的分野,只不过是对宇宙、对世界、对生命的不同观点而已。好消息是,现代科学日益证明,无神论的真理成分远远超过有神论,所以事实将证明,真理在我们一边,我们可以坦然面对有神论者的攻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