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万事皆空,不论是谁,不论在社会中享受到多么大的福报与成就,在死亡面前,彻底的归为零,那么一生的希望与辛苦的奋斗,到底又有什么样的意义?
「五蕴」 蕴是指“类、堆”。 佛把世间一切事物总分为五蕴(五类),分别是:色、受、想、行、识。
「色蕴」是物质这方面,一切万物,凡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觉,以及意所想到的东西都是色蕴。
「受蕴」我们现在看见了水果,看见有一盘水果,大脑就有所领受,内心生起一种领纳的作用,来领纳乐境(乐受)、苦境(苦受)及不苦不乐境(舍受)。
「想蕴」就是种种意识,观念,记忆。
而我们这个想是念念不断的,念念迁流就是「行蕴」。
「识蕴」是我们能够了别、认识,例如上述水果存在,人最初只看到水果的景象,这是“眼识”,随即闻到水果的味道,这是鼻识;同时传达到意,能分别了知这是水果发出来的香味,这就是意识。“五蕴”构成我们人类生命的一切形象与内涵。
这里的无我,还不是佛陀觉悟后的彻底无漏,离那个彻底觉悟的,解脱一切物质与佛法境界的本觉,还相隔十万八千里,遥不可及,不可思议......
可是此时的这个空“照”,却能够洞彻三界体系,以及构成人类社会现象以下的所有宇宙的奥秘,包括组成人类灵魂的七情六欲,各种左右人类思想的三界生命因素,一切因果关系的前因后果......一切一切,人类社会,三界体系的一切奥秘,细枝末节都是尽收眼底的,而此时的“清醒”,也显现出来“生命”的一面,洞知一切现象的缘起,运动的景象都是佛法的奥妙所成,连刚才禅定中从“心”中解脱出离的“清醒的空无”,都成为了“幻灭”的执迷,这里,就是《心经》里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境界.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观自在菩萨答复舍利子所提的问题,所以首先称他的名字,舍利子。
[色] 指「五蕴」中的 「色蕴」, 指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听得到的,这样一些能感受到的东西,是真实存在。也就是平时说的[物质]。
「色不异空」后四句都是说色(物质)和空是等同的。
这是站在生命不同的层次境界所说出来的语言,在“菩萨境界”的空无佛法境界,“观”一切有形的,有相的,存在于人类,以至于三界体系境界的,一切物质的表现与组成物质的因素,全部都是不长久的,其宇宙物质基本的构成因素都是幻灭的,都是“空”的,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包括我们的思想意识,我们感受事物的“心”,都是三界内宇宙底层的物质,因果业障的聚合体现,本质是虚幻的,没有长久不变的存在。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时完全没有“自我”的感受,却真实如意的体会“佛法”的存在,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景象,很是奇特,“我”是无的,空的,没有心灵,没有思想,没有记忆,没有感受,可是却“观照”人类的肉体之下,在肉身前面,趴着一个和我人类形象一模一样的“我”,他穿的衣服,系的皮带,包括头发,表情,都与现实的我一模一样,甚至于,在他的心灵中,思想里所想得一切内容,就是刚才我在没有打坐入定前的我自己的想法,这个人,就是完整的现实中的我,人类中的自己。而现在,此时此刻,“我”却看着这个人类的“我”,趴在我的脚面前,满脑子妄想执著,“我”却无形无相的存在,无漏不动的存在,没有语言可以形容我,没有情感可以感受我,没有物质可以触及我,没有概念可以形容我,可是“我”却真实的存在,只是不在“人类自我之中”
《金刚经》中说“离一切相,便为佛像”。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趴在“我”脚面前的那个人类的我,确实是丝毫未曾改变的凡人的“我”的一切思想,心灵中所有属现实自我人类的一切感受,念头,记忆,前半生所有一切的情感累积与回忆,都在他的心灵与大脑中,我能够清晰的感受他的思想,他的情绪,他的痛苦与希望,因为那就是人世间形成的,现实的“我”,可是此刻的我,却是脱离了现实的人类的情感,记忆,思想存在的,由佛法内涵构成的“我”,我“观照”那个满心欲望的“自己”,寂然不动,随着禅定的加深,他越来越小,后来尽然就变得像幻影一样,消失在我的脚前, 在“痛苦的我”消失的那一刻,“修行的我”感受到人类身体,心灵中获得了大解脱,生命升华起了慈悲,解脱一切幻境的大智慧,那是拥有佛法无边能力的浩瀚智慧;慈悲与智慧的基础,永永远远都建立在“舍弃,无我,涅槃”的基础之上。
在随着人性的执障消失的那一刻,超越于“空无清醒”的本性,觉悟了光明,那一刻,洞见浩瀚苍穹无边尽的佛国世界与浩渺沿海般的如来,菩萨,天人众生,这绝对不是幻想,因为彻底没有自我的存在,更谈不上有任何的思维存在,没有任何的心念,也谈不上去“有意识”的想象什么,就是真实无漏的洞知宇宙的过去与未来,洞知一切生命与物质的缘起与原因,知道佛法展现在宇宙中的不同标准,没有任何的迷幻,
佛教对于“法”的认识,是指宇宙间一切生命与物质的表现,所谓“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寂静涅槃”,没有任何一种宇宙事物的存在表现,内涵中有“我”这种“意识”的存在,所以,佛教是无神论,认为宇宙万物,遍及一切的物质本性都是空无的,生命只有证得了“空无”的本性,才回归了永恒不灭的“如如本性”,证得了自性觉悟的“如来面目”,他们这样说,究竟对不对呢?宇宙一切都是“空”的,哪么“如来”,“菩萨”“罗汉”,弥勒佛的“极乐世界”,又到底存在不存在呢?既然一切都是空的,那么这些修炼圆满的大觉者,这些天国世界不也是空无不存在的吗?为什么我们还要去苦苦追寻,精进修持哪?
佛陀还说过:“若以身色见我,以声音寻我,如人入邪道,不可见如来。”哪么如来到底在哪里啊?西方极乐世界不是真实不虚的存在吗?佛教经典《极乐世界游记》,《九品莲花》不是真实的记载了佛国世界的存在吗?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所修持的佛法不是真实的吗?
呵呵,这些疑问,是处在人类这个生命境界中的生命,永远无法破除的迷幻。
佛陀所说的“如来”,是生命先天原有的,佛法造就生命原始初期的“法性”存在,而绝对不是在人类这个生命系统中,通过“五蕴,六根”所认识到的“佛”,那些对于“佛”的认识理解,全部都是拟人化的,人性俱全的“人像”,是人类观念与执着所集,是人类虚妄执著心造就的“虚幻妄念”,佛陀所讲的真实的“佛”,就是众生的先天佛性,只有彻底放弃了后天产生的一切执着,妄念,与情感想象,解脱了人类的生命体系,先天的佛性才能够得以觉醒,觉醒的本质原本就是宇宙间佛法的因素存在,具备了佛法浩瀚的无量智慧,所以说,觉悟的本性即是佛法,那生命本源的“如如不动的”空性,对于佛法派生出来的一切现象,他是“空性”,可是这个“空性”却是佛法真实的存在,一切智慧的原我,于佛法合一,永恒不灭。
其实,这些说法,都是由于生命境界的不同,所导致的对于宇宙现象认识的不同,也就是“法无定法”。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眼耳鼻舌身]是人用来感知色蕴的器官,[意]就是受想行识四蕴。这六样合称为 [六根],一句合起来代指五蕴, 前面加个”无“,就是说五蕴皆空。
[色声香味触]分别对[眼耳鼻舌身]的感知内容。也代指色蕴,「法」是一切事物。这六样称 [六尘]。 前面加个”无“字,还是说五蕴皆空。
[六根]加上[六尘]为 [十二入]([十二处]),所以这句也可以指[十二入皆空]。
这一段,是针对罗汉法成就的境界而言,罗汉讲“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段文字背后的境界,是达到罗汉层次修炼者具体的存在状态,也就是修炼者完全脱离了人类生存系统后,真实体现出来的生命存在状态,这一步境界,人类很难达到,去除了这个“我”,才能够达到“无意识界”,可是请大家不要错误的理解,“无意识界”,不是你什么都没有了,而是你生命中,存在于人类的这个“自我”消失了, 但是当“自我意识”这个“你”消失之后,你先天原始的自我本性就会被“觉悟”,本性清醒的时候,也就是“你”,生命的真我觉悟,那个时候,大家就会尊称你为“某某菩萨”,或者是“某某罗汉”,如果你觉悟的程度达到了更高的境界,这时候大家就要尊称你为“某某如来”,呵呵,我说的绝对不是笑话,就看个人的修为,修炼者最终的目的就是修炼圆满,圆满佛法真理的生命,就是佛陀与菩萨,可不会是人类的博士或者教授,因为修炼者的老师是佛陀,学习的是佛法经典,遵循的是神佛仪轨,目标是彻底放弃人类的执着于欲望,与人类的生命存在目的截然相反。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文中的[无明]和[老死]是 [十二因缘]中的两个,因为十二因缘全部内容太多,摘了这两个出来作为代表整个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说的是因果轮回。
无明是低层宇宙的迷幻,没有迷幻,也没有破除迷幻后的真相,这句话很绕口,其实,就是不在一切因果轮回的现象与组成现象的过程之中,就像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每天玩的就是捉迷藏,藏起来了,没有捉到,小朋友觉得失败了,捉到了藏起来的人,小朋友觉得很高兴,可是让我们来看,捉到与捉不到,都是小孩子的把戏,实质的意义都是无聊的游戏,高层的佛法智慧,看底层的无明与无无明尽,透破轮回的本质,也不过就是在佛法“空性”中体现出来的虚幻境界。却不是“空的本质”,没有生命的存在现象,没有生命“生”的因素,也就不在“死”的状态之中。
“苦集灭道”是佛教对于宇宙的概括认识,苦集灭道叫做 [四谛]。 [谛] 是真实不颠倒之义。人生是苦,真实不虚,就称为[苦谛]。 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种种恶因,例如无明,爱见等烦恼叫做[集谛]。 一切苦恼永远的消灭叫[灭谛]。 一切能灭除苦恼的圣道(道即道路与方法)叫做[道谛]。一切三界众生都在轮回中,只有寻找解脱的法门,才能够找到生命的真意,可是这些人类苦难的现象,与求得解脱的方法,修持法门,都只是存在于三界之内的现象,也不是宇宙与生命的本质真相, 与法界菩萨的无漏智慧,永恒法性相比,这些人类存在的生命状态中,包括修行者曾经用生命去履行的方式法门,在真实如意的无漏佛法智慧的境界看,都成为了假象,可是,修炼的人都是要通过人间的这些不同的修炼法门,这些对于觉悟圆满的神来看是“假象”的方式中才能修持圆满,所以,这种对于一切世间现象,包括对于修炼形式所说的“无”,也是一种相对生命境界产生的认识,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智]指[四智]。
佛教中的认识,菩萨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第六识意识成为「妙观察智」,如镜照物,观察得很清楚,但是没有受影响,没有分别,没有痕迹。第七是执我,变为「平等性智」。执我有自、有他就不平等。自他都一样,一切都同体,就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变为「大圆镜智」,也就是从人类的生命系统升华后,在佛法的内涵加持中,所体现的高层生命存在形态。
这个很直观,无智,没有任何生命境界的思想,亦无得,也没有因为失去思想而产生的愚钝障碍,没有任何生命执着的因素,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你本来就具一切如来智慧。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本自具足,不是你修持转而得的。所以,以无所得故
“空性”也是虚幻的执着,不是究竟佛法圆满真相的如意“空性”,这种“空性”就远远超越了在罗汉所在层次境界的“自心空无”的境界,而是更大程度的揭开了宇宙时空,物质与佛法制约生命本性的真相,
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菩提萨埵”就是通常说的“菩萨”的全称。指立志解救众生,要自觉觉他的人。观世音就是一位菩萨。
“颠倒”是一切不理智的思想行动。颠倒者,凡夫有四倒,二乘有四倒。
“凡夫的四倒”是把不净的当干净的,把无常的当作常(就是把变化的当作永恒不变的),把无我的当做我,(这个我,就是由人类社会中形成的“四个系统”演化而成的具体人类,其实质上是虚幻的业债轮回的聚合),把苦当做乐。
“梦想”即是人类情感,观念,执著心的体现。 修炼者深入禅定,脱离构成人类,三界因果聚合的业障,觉悟本性智慧,这就叫做’究竟涅槃”。[涅槃]之义是寂灭,或翻圆寂。因觉悟本性的无量无际无漏的圆满智慧,洞见先天具有的“如来佛性”,才能从世间常人深陷业债轮回的无量烦恼中得到解脱。
这一段文字所讲的,还是一位修炼者在觉悟原始先天智慧本性时的反映,“般若波罗蜜多”,指的是修炼境界,生命禅定深入过程中,本性觉悟的状态,脱离了一切与人类,三界众生,罗汉境界,有形无形的宇宙物质制约后,空无绝尽的原始本性,无漏彻底的展现了佛法存在的空灵智慧,无“我”的存在,也就没有系在“我”这个“执障”上的“因果”,不在轮回幻灭的颠倒世界之中,究竟了佛法真意对于本性真我的开启,自性,佛法,般若智慧,圆满圆融,无过去,无未来,无生无灭,寂静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指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佛。
这是讲修炼的方法,这位修炼圆满了的大觉者,智慧中洞知了宇宙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宇宙真相,看到了存在于人类生存状态与生命境界的修炼者,想要升华圆满到觉悟佛法本性的“佛陀”境界,都要“反观内照”,向自己的内心深处,生命的本性去寻找那永恒存在的“如来面目”,行深入的“般若波罗蜜多”,在禅定的深入境界,证得原本就有的佛性智慧,向生命先天的本性,自性圆满觉悟的这个方向去寻找,才能证得永恒不变的无上真理,成就过去,现在,以至于未来的佛陀。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佛家以及道家的咒语,实质的意义是人类与高层空间神灵沟通的语言,咒语在一定境界的宇宙空间内,是神的智慧体现,咒语的内涵,所起到的作用,与修炼者成就的果位境界,达到的佛法觉悟是紧密相关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就算是持诵大觉者持诵的咒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很有限的,而一位圆满的大觉者,持咒加持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足以改变一定层次宇宙的伟大力量,修炼中的人持诵大觉者留下来的咒语,可以起到求得高层智慧生命的看护与加持,促进修炼的进步,排除外界生命的干扰,增进修炼者的功力上长,使生命尚未觉悟的本性与宇宙高层的庞大智慧生命得以沟通,得到神灵的指引,庇护,恩赐,所以,咒语所起到的力量在任何一个法门中,地位都是很崇高的,这里,菩萨把“般若波罗蜜多”,这种实修的修炼状态,深入禅定的境界,对于修炼者所起到的作用,与咒语化为同等的重要,可见,修持佛法的人,对于实修证得的觉悟境界,看的是何等重要,这种实修中证得的觉悟,是佛法与原始自性相结合,他具备了佛法一切广大智慧,是佛法圆融无漏的体现,具备佛法纯正威严,破除一切苦难的真理智慧,是穷尽苍穹智慧,无量佛法的真如法力体现。
修炼者只要实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禅定境界中的智慧佛性,自然会破除生命存在的一切苦难,这种力量,是与持诵佛陀咒语一样的效果,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翻译成中国的语言,就是菩萨在对众生说“度过去,度过去,一切众生都得以救度过去。”,这是觉悟者的大慈大悲,看到生命的真相,看到众生轮回的苦痛,发自内心的慈悲,祝愿一切存在于幻灭之中的有情众生,都能够寻找到佛法存在于生命的真性,解脱因果业债的生老死苦,证得无上的般若智慧,永归不生不灭的涅槃境地,度过生死的无尽苦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