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实相的幻景 ——基本粒子的存在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1 23:01
  •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448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论坛元老荣誉管理优秀版主突出贡献最佳新人灌水之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20:2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  研究基本粒子对日常生活并没有明确影响,佛教何以对基本粒子科学如此感兴趣?原因在于,倘若我们要问周遭的世界是否有个具体的存在,探讨它基本的“积木”就显得非常重要。不只是佛教质疑现象的“实相”,以“哥本哈根解释”为名的量子物理学主流诠释也指出,原子不是“物”,而是“可观察的现象”。这是个饶富兴味的主题,因为,它把人的心智或认知放到所谓的“物质”和“客观实相”之中。若能对其“具体性”产生怀疑,那么,许多认知障碍自然冰消瓦解。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马:让我们更仔细地审视量子物理学对粒子双象本质的革命性见解。EPR实验即是以光粒子的双象性为基础。在一般的世界里,光可使我们看到物体的形状和颜色,但若是闭眼坐在阳光下,光给人的感觉是热。对以仪器捕捉光的物理学家而言,它是数学函数,是一套数字和方程式。每一种方法都会得出不同的叙述,实体究竟在哪里?干脆说我们所处理的是造成瞬间现象的交互作用,我们没有理由推测说,在这无尽变化流程的背后存在着内在的实相,岂不是更为正确?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郑:量子物理学同意,光没有内在实相,因为,它并非全然是波或全然是粒子,反而视环境不同而以其中一种面貌出现。这并不表示我们不了解光与世界互动的各种方式,或光的各类属性都不是实在的。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以你为例来说,颜色就可以从光的粒子性来解释。你的僧袍所包含的原子吸收蓝、绿两色,而反射出红、黄色,所以看起来就是红色和黄色。你的僧袍反射的光子进入我们的眼睛,此光子具有的能量和频率造成我们看见红色和黄色的影像。若僧袍只是反射而没有改变阳光,则所呈现出来的就会跟阳光一样是白色的。阳光的热度同样可以从“光粒”的角度来解释。每一“粒”光都包含能量,因此,在阳光普照的白天里,无数的光粒冲撞我们的皮肤,把所传递的能量变化成热量。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另一方面,物理学家眼中的光到底是波状还是粒子状,完全看测量仪器。若光呈现波状,就可以测量它的波长和频率。若是呈现粒子状,就可以估算它所含的能量。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马:我们在这里所做的只是描述光的可观察属性,并没有真正处理光的终极本质问题。光子绝不可能同时又是波、又是粒子。寂天菩萨在一千三百年前就写道,“缘聚而生,缘散而灭,如镜现像,实为造作。怎能将这当作真实的存在?”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我们应该更深入发掘,才能回答这些粒子内在实相的问题。我们能说自己了解光的真正本质吗?这种本质真的存在吗?粒子的“特征”是否只是我们认知瞬间现象的方式?电子真是靠电荷、自旋或质量来界定?这一组属性真是等同于电子?这些真是电子内在的属性,或者只在与世界其它部分(包括我们在内)凑合时出现?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佛教的经典问题之一是,“粒子所具有的属性,究竟是有如农民拥有一头牛,还是跟我们拥有自己的身体一样?”若前者是实,就表示电子与其属性个个分别;若后者是实,则意味属性是电子的一部分。因为,倘若我们说它拥有这些属性,就等于我们有两个肉体,一个是我们自己,一个是我们拥有的肉体。若每一种属性都是电子,则有多少属性就有多少电子。在这种情况下,电子的实体就会变成多重同时而有。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我想从这些观察的基础上,转移到佛教大哲月称论师的主要论点上。月称是第八世纪印度哲学家,所教授的那烂陀寺是当时举世闻名的佛教大学,学僧多达两万人。他是最著名的中观哲学家之一,极为高妙地解释“实存实相”,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唯物实在论”观念。他的原论是以马车为例,我且以电子取而代之。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全论极为繁复,但精要处无非是解释电子并非以分离的实体存在,因为:(1)电子不是它自己的属性,因为属性多重,所以整个“电子”就会是多重的;(2)电子不是有别于其属性,否则应可在属性之外分别观察到电子;(3)电子不是它属性的基础;(4)属性不构成电子基础;(5)电子不是属性的真正持有者;(6)电子不是单纯的属性总合;(7)电子不是属性的表征。电子不等同于它的属性,也不自外于属性,那么,“电子”这个东西便是个纯属一般所谓存在的心理标志。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华莱士曾经写道,人类以自己的经验界定世界物体与事件。这些只是出于我们的界定或认知,并无内在或绝对的存在。它们根本不是内在的存在,但这并不表示它们不存在。我们所确认的东西,是依于我们而存在的,它们所呈现的作用,也是出于我们所赋予。但在我们界定下,它们的存在视我们语言或概念上的称呼而定。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郑:这看法有量子理论佐证,我个人十分同意。就物理学家而言,发现光的双象性的确是一大意外,但更奇特的是,物质也具有完全相同的双象性。我们所谓的电子或任何基本粒子,也都可以波状形态出现,因此波与粒非仅不可分,更有互补的作用。这就是玻尔所说的“互补原理”。他认为,这互补性是现象和测量仪器互动的必然结果。依他的说法,这是实验互动的结果,倒不是实验双象性。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此外,观察行为也引进量子模糊说,如海森伯的“不确定原理”就告诉我们,不可能同时正确地界定电子的位置和速度。要断定电子的位置,需在电子上打光,在这过程中,光里面所含的光子就把能量传给电子,能量越高,运动受干扰的程度越大。于是这就碰上两难问题:越是打强光来减少电子位置的不确定性,以便瞧个清楚,电子运动的不确定性就会越发提高;另一方面,只用低能光虽然不致太过干扰其运动,位置的不确定性却会增加。测定电子一种性质的执行,会抹煞测定另一种性质的机会。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因此,若没有观者就无法察觉,谈“客观”实相便毫无意义。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依观察者和仪器,捕捉电子的一个主观性质;这时,实相所呈现的形式跟我们密不可分。面对扰动的原子,我们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个全程投入的参与者。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马:但这还是没告诉我们,如粒子有实相,它终极的实相到底是什么?既然粒子、波或任何东西都不是固有的存在,想必我们也无法肯定粒子在被观察之前就已存在。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郑:在测量之前,我们只能说是波概率。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马:如果我们所谓的“粒子”,是指具有内在或永久实相的“东西”,如果它在被观察之前是不存在的,就不可能有任何东西可以产生它。那么,一个具有一般粒子所有特性的东西,怎会突然从无而有?粒子出现时,若非不能独立存在的东西,就是无中生有。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郑:可是,在此之前还有波,还是有东西,并不是完全真空!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马:佛教不谈完全真空——否则为虚无论者——而是说“缺乏内在性的存在”。正因如此,不实的现象才会依着环境和实验技术之别,呈现粒子或波的面貌。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郑:我们现在所谈的,正是玻尔、海森伯和泡利等“量子物理哥本哈根解释”学派创始人与爱因斯坦之间的辩论。这一解释学派得名的缘由是,玻尔所主持、而海森伯和泡利时相往返的研究所就设在哥本哈根。以最简单的话来说,也就是“原子形成的是潜量和机率世界,不是事物与事实的世界。”依海森伯的说法,“在量子物理学里,轨道概念根本不存在”。这观点和爱因斯坦的教条实在论(dogmatic realism)相去甚远。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海森伯把爱因斯坦的反论归结如下:“这种解释法并没有叙述独立于观察之外,或观察间隔中实际发生的情况。但无可置疑的,其间必然会发生某些事……物理学家应该假定,他探讨的这门科学研究非自己所造的世界,就算他不在,这世界亦当如是,而且基本上是不会因他而变。”我们可以把爱因斯坦这种立场称为唯物实在论(material realism)的一种。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海森伯对爱因斯坦反论的响应相当复杂,我觉得最好还是引他自己的一段话来说:“我们可以很轻易看出,这种批评依旧是唯物本体论老套。哥本哈根解释的观点又会是什么呢?……由于‘叙述’一词指的是运用经典概念,但在两次观察之间又不能应用这类概念,所以要求‘叙述’在前后再次观察之间‘发生’的量子过程为何,乃是‘形容语的矛盾’……唯物本体论的架构在于,误认我们周遭世界的存在有个直接的‘现实性’,并且可以将之引伸而适用于原子领域。然而,这种外推法是不当的。”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马:佛教哲学家应可完全认同这种回答。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郑:我个人也同意海森伯的看法。我说过,量子力学已经实验证实,而且至今还没出错。爱因斯坦弄错了,他的唯物实在论也经不起批驳。依玻尔和海森伯的说法,我们提到原子和电子时,不应把它们看做是实在的东西,并且具有速度和位置等明确属性,在明确的轨道里移动。“原子”概念只是个影像,有助于物理学家把针对粒子世界的各式观察,汇集成一贯而合乎逻辑的体系。此外,玻尔也提到我们不可能超越实验和测量结果:“我们叙述自然造化,目的不在于揭露现象的真实本质,而只是尽可能地追索我们各种经验之间的关系。”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马:他的观点跟我以前的老师贾克伯说法相若,“很明确地可以看出,物理学家所叙述的原子,并不是正确和不变地反映已揭露的事实。它是一种模型、抽象概念,是数世纪来物理学家专注于以少数现象有条理的世界图像所得到的结果。以原子来描述与其说是发现,倒不如说是创作。”尽管如此,依旧无法阻止大多数人把原子当成小球一般,认为只要有精密工具就可以发现。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郑:薛定谔曾提醒我们当心原子及其构成元素的这种唯物论观点:“最好把粒子当成瞬间事件,不要视为永久的东西。有时这类事件整体看来会造成永久的东西。”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马:旋转手电筒所形成的光圈不是“物体”,事件所构成的现象界不能时时保持稳定,否则便会永远冻结。既然每一时刻都是短暂的,自然没有持续久长可言,何况这些事件也无法独立存在。因此,不能假想我们总有一天可以完全了解“粒子”的所有特征;由于相依性的缘故,它们可以不同的形式呈现,而这也就等于是说“缺乏内在存在”。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根本要点在于,这些特征并不是现象本身所固有的。举例来说,当我们说质量可以转换为能量,就等于是说质量并不是可以一直跟“粒子事件”连在一起的属性。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郑:没错。物质的本质也跟光一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能量可以藉由粒子加速器转换为质量,也可以从质量(例如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E=mc2)或运动转换而来。就后者而言,表示物体的属性可以转换为物体。反之,质量也可转换为能量,譬如,太阳会发光就是这么来的。只要把微量的氢原子质量(0.7%)转变为光(光子),太阳就使生命得以存活于地球。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马:这暗示,这些相互排斥的属性其实单独说来都不构成我们所谓的光子,否则,应该会永远呈现出这些属性。又是猫又是狗的动物会是什么呢?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因此,实相并不是我们附加于事物上的具体概念。现象可以在没有任何隐含的内在实相情况下出现。对于事物若不是有内在性的存在就是根本不存在的观念,我们应该超越。佛教有个中道观,可以用梦境或幻象来表达。现象即使是虚幻却仍然有作用,如镜中映射或隐或显,即使丝毫没有在镜中“化成存在”,也可做各种方式的转化,传达不同各类的信息。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郑:柏拉图学派的人肯定会告诉你,镜中世界只是反映真实世界。不过很明显地,粒子态并不比波态更基本。所以,我们应该说不论光和物质都没有内在、不变的属性。这种属性端视观察者和观察仪器而定。它们既不是恒久不变的,自然可以视为“虚幻”。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马:物理学是否已有意承认电子只是相互关系的结果,不具备根本实相?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郑:你所说的“相互关系”若是指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互动、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和变化(如质子和电子形成中子与微中子)、物质与光之间的相互作用,我当然同意你的说法。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马:我说的“相互关系”并不是指个别、内在实存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而是指一个彼此有无限制约关系的网络。现象表相上的属性源自一整套现象,意识也包括在内。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郑:这倒使我想到海森伯所说的:“世界于是以复杂事件的面貌呈现,各种事件交错、重迭或组合衔接在一起,从而决定整体的结构组织。”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马:他所用的字眼是“事件”,而不是客观。粒子所以看似有别于寰宇万象,只是由于我们在探讨它,并以实验的方式和自己的观念将它分离出来,实则这寰宇现象界没有哪一个部分具有根本特征……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郑:你的说法不由令人想到,一九六○年代有个风行一时的学说主张根本没有基本粒子,因此,每一个粒子都是由其它所有粒子所组成,每个粒子都是每个粒子中的一小部分,如a由b和c组成、b由a和c组成。美国量子物理学家史达普曾写道:“基本粒子本质上是一系列延伸到他物的关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不可分析的东西。”这“靴带”理论缺乏实验证据,已不再受青睐。分子、原子、电子与原子核、质子、中子和夸克等比例越小的粒子,提供我们在观察原子和次原子现象上更妥善的叙述。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马:可是,有些科学哲学家如戴斯帕纳和毕特博等,批评这种叙述有点把我们的纯认知做粗俗的概化。毕特博主张,“利用没有具体元素的替换模型”来解释量子事件。他这论点跟薛定谔的说法相符:“现代原子理论已陷入危机。”毕特博接着解释说:“不要忘了,就一般量子描述而言,在原子层次上,只有在明确的实验条件下,才能够将对象个体化,倘若未能符合这些条件,则不可能。”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他还引述奎因的话质疑量子理论是否已使物理学彻底改变,“各种理论还会再次急转直下:此种发现不仅危及珍贵的基本粒子本体论,甚至威胁到‘有什么’这个本体论问题的根本意义。”“有些哲学家进一步推论说,包括物质与心智在内都没有内在的存在。我们若追溯这一派思想的历史,便可得知在东方思想中首唱此说者是两千五百年前的悉达多·瞿昙(Siddarta Gautama,即释迦牟尼,瞿昙为释迦族姓氏,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圣人)。在这观念中没有虚无主义,不否认实相或存在,而是直入存在本质的高深观点。若东西都不是绝对存在,而又确实存在,那么,其本质就得从它们聚合的关系中来追寻。存在的只是物体间的这些关系,不是物体本身。物体就是相互关系……但不知未来的物理学是否会将目前纯哲学幻象做成方程式?”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郑:这个问题只有时间可以解答。不过,物理学若想更上层楼,必定得解决量子现象上若干棘手的问题。第一,举个例子来说,既然肉眼可见的物体,如桌子或这本书,都是由量子不确定性所支配的粒子所构成,为什么这本书不会突然消失,而出现在外面的花园里?量子定律认为,这种事原则上有可能,但机率极微,除非我们愿意永远等着一瞧究竟,或有可能发生。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何以可能性如此微小?理由是,肉眼可见的物体包含极大量的原子(一本书含有10的25次方个,地球含有10的50次方个),以致机率效应相互抵消。在花园找到这本书的机率无限小,因为,原子量大就意味质量大,惯性也高。光所传递的能量微不足道,所以一般物体在光线下被观察时其实不会受到干扰;因此,这种物体的速度和位置便可精确地加以测量。量子不确定性于是消失。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但是,在量子不确定性所支配的小宇宙和不确定性消失的大宇宙之间,界线究竟在哪里?物理学家天天把量子世界推到极限,依旧无法界定其疆界。一个碳的同素异形体芙(fullerene,或作富勒烯)的分子,由六十个碳原子构成,是迄今所见以波状形式活动的最大物体。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马:也许根本没有疆界。不确定性只是在肉眼可见的环境中变为不可察觉,并没有真正消失。同样的,由于我们与他人的运动速度跟光速相去极远,因此也无法察觉时空相对性的效应。但是,相对性仍然适用。譬如说,自行车一动就看来比较小些,只是这变化极为细微,静止的观察者根本看不到。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这本书消失后重现于花园的机率虽然极小,但已显示小宇宙和大宇宙(或作微观与宏观宇宙)之间没有“根本”差异。我们在日常生活上虽然无法察觉不确定性,但这并不能驳倒世界的量子本质。你刚才提到的量子理论家史达普曾说,“贝尔定理的可贵之处是,把量子现象所形成的两难矛盾明确地摆进大宇宙现象里……揭露了在大宇宙层面上,一般的世界观念严重不足。”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实在论者最大的问题是,把量子物理学上的发现跟大宇宙的日常现实融为一炉。物理学家总是在两者间游移,一会儿说粒子和实际物体,一会又谈互补性和非局域化。其实,他们应该运用量子力学的结论转化自己的世界观。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为什么小宇宙与其所构成的大宇宙之间的沙地上,非要有条界线不可?后者不过是前者的延伸。小宇宙变成大宇宙时会出现什么?出现一个结构——也就是说,一组关系有一定连续性和转化现象的函数。但这些函数不会在粒子原有的属性之外,再赋予这个结构体或其部分结构任何的实相。如果粒子不是“物”,那么,日常现实再怎么像也不会包含“物”。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郑:但这又引发大宇宙如何动作的问题。环绕在我们周遭的大宇宙物体,具有明确的速度和位置,既不受制于海森伯不确定原理,又没有原子和次原子世界的波粒二象性。在大宇宙的世界里,机率无用武之地。所含的物体不可能像波一样,同时而无处不在。我说过,我不太可能在自己口袋发现你的手表(除非我变成小偷),或看到我们的月亮开始绕火星运行。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马:但它们的具体性和相依性只是幻象。依佛教的说法,我们对具体实相的认知,是关系网络瞬间安定性所造成的。持续一世纪的梦不会比只做一个小时的梦来得真实。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我们叙述实相的方式,受到日常大宇宙里经验的制约,大宇宙层面的稳定性最高,一旦看到眼前的小宇宙层面,就极不可能还会把外在世界当成是具体的。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完全看我们跟它的相对关系。依诺泰尔等物理学家的说法,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间明显的不兼容性,只是“尺度相对性”的问题。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且以佛学分析所用的“帐篷”例子来说明,只要把布、柱子和绳子分开,帐篷就不复存在;但各部分仍然存在。再把布撕开,布里有线,线可分解成纤维、分子、原子,最后到质量与无形能量相等的粒子。从帐篷到非实性的粒子,或反其道而行从粒子到帐篷之间的转化,并没有非连续性可以证实小宇宙和大宇宙的分别。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会认为帐篷的实相程度较大呢?这是由于我们只求近似,并没有彻底探求的缘故。诚如佛经上所说的,“由不审思故,执受唯事相。”数量多寡改变不了什么。一百万个粒子和一个粒子一样无真实。粒子无实相已足资证明现象无实相,正如龙树菩萨在《宝鬘论》里说的,“若种子本妄,所生何得真?”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龙树在同论中说道,“离我们越远的东西,似乎越真实,一旦近看,越加不可捉摸,它们如同海市蜃楼,不实在、无法掌握。”如果基本粒子既非布也非柱,非热量也非颜色,自然也非“我”或“你”,由此便可摆脱和世界无法兼容、以致于痛苦的心理想法。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里提到超越推论的知识,也是这个意思:“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意为若一切有实与无实之法皆不住于心,此心无有任何执持有实无实法,即是脱离概念,臻于常寂涅槃的境界)。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郑:由此可见,科学与佛学在基本粒子实相方面的观点并不矛盾。基本粒子的概念,当然也类似原子概念。但不知佛教是否也谈原子?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马:佛教在基督前几个世纪,大约在希腊大哲学家辈出的时候,就已对原子概念,也就是语源上的含意“不可分割”,进行逻辑分析。在谈论之前,也许你该先为我们复习一下,首先提出这个概念的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看法。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郑:原子概念是科学史的基石之一,美国物理学家费曼曾表示,如果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在可怕动乱中消失殆尽,唯一要为后代保留的概念即是,“万物皆由原子、也就是一种不断运动的小粒子所构成。”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这个观念可以回溯到纪元前第六世纪,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这两位希腊哲学家所提出的革命性概念: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永远存在而不可分割的粒子所构成,他们称之为“原子”(源于希腊文atomos,原义为不可分割物)。由于缺乏实验证据的缘故,这个概念在往后的两千一百年间一直只是个哲学命题,在亚里斯多德学派著名的地、火、水、风四元素论下显得黯然失色。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一六○○年左右,原子说再兴;一八六九年,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突发奇想,把元素各依其原子量组织起来。像变魔术似的,属性相同的元素归成七大类,因而形成我们现在所谓的“元素周期表”。这种安排只有一个解释,即是每个化学元素只含有一个特定形式的原子。门捷列夫画成周期表时,世上只发现六十三种元素,但他很笃定自己这张表不会错,心安理得地留下空白栏。历史证明他果然没错,后来陆续发现新元素,一一填上空白栏。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马:物质由永在而不可分割粒子构成的观念,想必在早期希腊哲学家提出的同一时期就已存在于印度,否则佛教大哲不会特意出面反驳。他们认为,粒子如果不可分割,那么必定是个无维度的点。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郑:以他们对点的数学概念几乎毫无所知来看,这应该是个意象。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马:他们论点中隐含的概念大致如下:假设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粒子构成,那么这些粒子必须相互联系。两个本来是不可分割的粒子,能够相互接触吗?别忘了,这是个思考实验。所以,我们不妨假设这两个不可分割的粒子终于接触,这时,是两者的全部表面同时接触,还是逐步接触?若是后者,那么,比方说第一个粒子的西侧会接触第二个粒子的,但粒子既是有东西两面,就表示它们是由“部分”所构成,不可能是不可分割的。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如果我们的回答是,它们既没有部分,也没有两面,同样也会丧失维度。因此,接触的唯一办法是融合在一起。然而,两个粒子可以融合,三个何尝不可?一座山或整个宇宙都可以跟一个粒子融合。因此,一般的实相不会具体化,也不会呈现的。这归谬论证法保全佛教哲学家断言说,宇宙不可能是由个别且不可分割的粒子所构成。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郑:这我可以回答,粒子未必要接触就可形成物质。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马:若是如此,佛教哲学家认为,粒子间必定有空的空间,而以粒子没有的情况来说,两个粒子之间就可能有无量数的粒子和整个宇宙。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郑:在希腊之外居然独立发展出这么高妙的思想,着实教人称奇。但不知是孰先孰后?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马:同样是在公元前第六世纪左右。佛教和印度教、佛教各宗派之间的辩难,一直延续到公元第七世纪为止,进一步演绎这个概念的哲学著作汗牛充栋。佛陀说法是依据听众的才智和态度随机开示,有时对某些人说物质是存在的,有时对另一批人说物质“无实而显在”。我们同样可以立即理解到这证见的心理治疗层面,意旨在让我们免于因执着实有所造成的苦,从而向证悟之道迈进一步。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郑:如果原子概念同时在希腊和印度两地出现,不知这两个思想学派之间是否有所接触?印度的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又是谁呢?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马:大约两千五百年前的佛陀,以及后世的龙树和圣天(公元第二世纪)、世亲(公元第四世纪)和月称(公元第八世纪)等菩萨大德都讨论过这个问题。在他们之前,印度教认为肉眼不可见的元素以连续不断的方式形成物质。另外还有一些人,包括比前述几位较具物质主义色彩的佛教大德,则认为原子排列方式有如杯中沙,只有特定的点可碰触到。在他们看来,物质呈现连续不绝的面,完全是没有仔细审视的缘故,就好像远观原野有如一大片,实际上却是由无数个别的草叶构成。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郑:物质由连续原子构成的观念,果然与现代物理学的主张相近。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原子几乎是完全的空虚,譬如说,原子核占原子品质99.9%,却只占原子体积的兆分之一的千分之一,其它都由环绕不息的电子所占据。物质看起来连续不绝,只因为我们的眼睛看不到大约只有百万分之一时的百分之一的原子层面。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马:至于希腊和佛教徒之间的交流,从属于希腊文化圈的巴克特里亚国弥兰陀王(Menanda)与那先比丘在公元前一六三到一一五年间的讨论,可见双方确有交流,只是我们很难评估这影响有多大。此外应该一提的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概念比较初浅。譬如说,他提到“钩状原子”各依自己的类同性结合在一起,公元第五世纪的佛教逻辑论大家陈那无疑会提出反驳说,原子既然有钩,就是有“部分”,已经不是不可分割!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郑:哲学上的原子观念,逐渐变成科学上的概念,但在十七世纪之前,科学界仍无法证明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根本观念:物质由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所构成。事实上,门捷列夫的研究反而呈现相反现象,亦即化学元素既然可以依原子重量排成周期表,那么原子必定有不同程度的复杂性,最重的复杂性也最高。若是如此,原子必然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在当时这有待实验证明。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一八九七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森在研究气体放电时,发现每个原子都含有携带负电荷的粒子,且其数量与原子重量相等。这新粒子就称为电子electron,这个字在希腊文中是琥珀的意思,因为希腊人早就发现,用毛线摩擦琥珀会产生神秘的吸引力。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但最令人惊讶的结果是由一九一○年另一位英国科学家卢瑟福所取得的。他以高能粒子撞击金箔时发现,绝大部分的粒子穿过金箔,仿佛它根本不存在似的,只有极少数(0.01%)的粒子会反射回到原点。这情况就像是一张薄纸弹回来复枪子弹!在卢瑟福的实验之前,物理学家认为原子几乎占满实在物理内部,就像桶子装苹果一般,彼此间只有极小的缝隙。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若是如此,卢瑟福对金箔送出的粒子应该不会弹回,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原子具有实密的原子核可以反射粒子。由于绝大多数的投射物都不受影响地继续前行,这原子核所占的空间与总体积相较必定极为微小。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核所占的空间约莫与一颗米粒搁在足球场上相当。因此,我们周遭的物质,如沙发、椅子、墙壁等等,几乎完全是虚空的,我们所以不能穿墙而过,唯一的理由是电磁力把原子连接在一起。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空性概念于是再度出现,但不是创生宇宙和个中所含有物质的太初真空,而是原子的空无。令人称奇的是,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概念时也提到真空。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马:但这空无跟现代物理学的能量充盈的真空,以及佛教认为不是没有“东西”,而是没有“内在本质”的空性截然不同。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郑:没错。原子理论通常只叙述原子的实相,德谟克利特和留基伯所提出双象性:微粒子和空无(没有任何物质)以互补和互联方式在同一实体内。希腊历史家辛普里丘以如下的措词形容他们的观点:“留基伯与德谟克利特认为无量数和占据无数虚空的世界,皆由无量数的原子所构成。”希腊哲学家认为虚空在原子周围,卢瑟福则发现它是在原子内。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马:这其实都可以归结到同一件事:我们必须抛开“原子”这个字眼,改说“核”,但原子的核也不是不可分割的。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郑:正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核含有质子和中子,而由强核力将两者聚合。质子与中子极为相似,只是电荷有别而已;质子带正电,电量与电子所带的负电相等。顾名思义,中子不带电荷,且质量几乎完全相同,约为电子的两千倍。中子赋予物质安定性,负责让我们周遭的物体不会不断地裂解。如果原子核纯由质子构成,由于相同电荷相斥的作用,粒子必会分裂,你背后书架上的书、桌上的茶杯和花园里的玫瑰,会立时化为碎片。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言归正传,佛教在批驳不可分割粒子存在说上,固然跟次原子物理学若干概念或发现相符,其中也不无扦格之处。目前最足以解释次原子层面的粒子属性的“标准理论”认为,一种称为夸克的不可分割粒子是其它类型粒子的架构元素。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夸克的发明者盖尔曼恩是美国物理学家,由于极中意乔伊斯(James Joyce)小说《芬尼根守灵夜》当中一句“Three quarks for Muster Mark”的单调,因而在一九六三年取了夸克的名字。形成质子或中子需有三个夸克。夸克的电荷必须与一个质子(+1)或一个中子(0)相等,所以其电荷量极其微小。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

    摘自《僧侣与科学家——宇宙与人生的对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