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华经讲记·劝持品第十三
〈劝持品〉,专门劝导众生受持《妙法莲华经》。其实从第十品以后几乎都是在「劝持」。佛意犹未尽,专门讲了《劝持品》。到后面第十四、十五、十六品,哪一品不是在劝持啊?《法华经》非常妙,乃至从〈序品〉〈方便品〉开始,就是在「劝持」,是不是啊?品品叫「劝持」。
那么这一品主要是通过菩萨来劝持。大概是这样:一开始是二万菩萨发愿于佛灭后,于浊恶世中弘扬《法华经》;可阿罗汉不争气,他们也弘扬《法华经》,但要到他方佛土去,为什么?他看到佛授记了那么多菩萨,看到那么多佛土之殊胜,而娑婆世界众生太坏,太顽固,他是惹不起,躲得起;所以佛又示意那八万那由他恒河沙菩萨在定中沟通,由他们再次发起,弘扬《妙法莲华经》,要到恶土来。
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与二万菩萨眷属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惟愿世尊不以为虑,我等于佛灭后,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后恶世众生,善根转少,多増上慢,贪利供养,増不善根,远离解脱。虽难可教化,我等当起大忍力,读诵此经,持说书写,种种供养,不惜身命。
这是对佛的恭敬,请您老人家宽心,不要焦虑。有我们这些菩萨在,都不是吃干饭的,我们也要来弘法。那么这里为什么把药王菩萨放在前面呢?药王菩萨是弘扬《妙法莲华经》的典型代表。他燃身供佛就是供《法华经》,燃臂供佛就是供养《法华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弘扬《妙法莲华经》。所以〈劝持品〉,以药王菩萨作为当机。
善根转少,多增上慢:「增上慢」就是贡高我慢,众生的特点就是自以为是,好占上风。
贪利供养,增不善根,远离解脱。虽难可教化,我等当起大忍力:大忍力,忍之为德,持戒、布施等所不能比。不管世间法出世间法,没有一定的忍力,你一事无成。一切万法都是自己一个念。不见这个道,你修「忍」,不能成就。甚至那种「忍」还会修出自己的仇恨心、报复心。「大忍力」一定是基于明心见性,明白一切万法跟我到底是什么关系。
尔时众中五百阿罗汉得受记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愿,于异国土,广说此经。
复有学无学八千人得受记者,从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当于他国土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是娑婆国中,人多弊恶,怀増上慢,功德浅薄,嗔浊谄曲,心不实故。
一个是「异国土」,一个是「他国土」。你看是不是?五百阿罗汉看到人家要弘法,也不好意思了:我们也要弘扬《妙法莲华经》,但是要在「异国土」。跟菩萨的心态能不能比啊?讲老实话。为什么呢?你不要怪我们,我们惹不起这些东西。这是真话啊!娑婆国土的人就是这些东西啊!你看我们是不是这些东西啊?包括我都是这个东西。娑婆世界的众生很难教化!这里也给我们一个启发:这些阿罗汉这么小的心量都蒙佛授记,我们这里有没有哪个心量比阿罗汉心量再小的?据我所知,大部分都愿意再来娑婆弘法啊。他们能受记,是不是我们更加能受记啊?
嗔浊谄曲:「嗔」是嗔恨心;「浊」是这个脑袋一天到晚糊里糊涂的、不清爽;「谄」,当面说人话,背后说鬼话,当面讨好卖乖;「曲」就是讲话拐弯抹角,心口不一,甚至完全相反,这是众生的弊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