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咸欲亲近大通智胜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到已头面礼足,绕佛毕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颂曰。
大通智胜佛出家前有十六子,说明他也是半路出家,是不是?为什么要半路出家?他必须要体现众生的种种的欲望呐、习性呐,才能更好教化众生。末法时代,无奇不有,什么邪知邪见都有。有人认为白衣不能登台说法;出家女众不能登台说法;沙弥也不能讲经说法;比丘登台了,又说半路出家不能说法;童子出家的又说这个人没有「明心见性」,不能登台讲法!《法华经》是不是解决这个问题了?摩诃迦叶他们连大乘佛法都不信,他们明心见性了没有?佛是不是逼着他们讲经说法啊?释迦牟尼、日月灯明佛﹑大通智胜佛哪个不是半路出家?人家拖儿带女一大堆。我们怎么就不能讲经了?因为童男童女出家他烦恼障轻,是很容易成就自己。但是有些人他却以此赞自毁他,不是无聊得很呐?
这第一个儿子呢,「智积」,我们的智慧也要靠积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这是为后面能看破放下作铺垫。
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皆,有双重含义:十六个王子都舍下;每个王子把所有的「种种珍异玩好」都舍下。往诣佛所:到佛住的地方去,按究竟义说:即舍即得——你舍下了种种珍玩,当下就得到佛果。问题是不是真的舍下了?
诸母涕泣,而随送之:此为人之常情。儿子能够舍下富贵去修道,但作为母亲,心里总是有点感慨。如果用「第一义谛」观照,「诸母」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本来面目;「泣」是表法喜,很激动,妄心终于回到真心。想想看,真正明理以后,我们是不是感慨万分呐?恨不得痛哭流泪,那就是「诸母涕泣,而随送之」。这是表我们的法喜成就,那个心情你没有办法表达,你感到整个天下都是「我」,无量劫以来帝王、将相、英雄好汉都是「我」。你一下身价百倍,同时也感到任重道远。
不仅是革命先烈,在几千年中华文明史,不乏那些舍身成仁之人,都是菩萨在示现,让「真、善、美」在这个国土上成就一种气氛。佛法不离世间法,这些人心里根本就没有「我」,他时时刻刻想到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连自己的生命都可以供养众生。凡是听到《国际歌》,听到国歌,浑身毛骨悚然、心潮澎湃的人,这些人都是菩萨再来,他听到这种庄严的、悲壮的旋律,感受到这种悲壮的气氛,就时刻准备献身国家民族。
把这个道理搞明白,心量打开了,你有什么看不破、有什么放不下啊?一点点都不值得你留恋,你这才是大慈大悲。普天之下谁不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儿女啊?讲「第一义谛」都是一个人一个念——不能当口头禅呐!我们要常常作如是观照。作如是观照,你神不知鬼不觉早已成佛,是大菩萨、大大菩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就是佛菩萨的心态。我们要救生生世世父母的生生世世,你要有这样的心量。不然你一天到晚是自寻烦恼,你过不了今生、更解决不了来世。我们用智慧来权衡利弊,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这是讲「诸母涕泣,而随送之」。有个小孩子叫当权,剃度以后他那个老师来抱着他哭哭啼啼。那不是「涕泣而随送之」,是「涕泣而抓之」,把他抓回去了。
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咸欲亲近大通智胜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到已,头面礼足,绕佛毕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其祖转轮圣王,是大通智胜佛的父亲。成佛以后只以道处,不以情交;就是贵为父母也都要去礼佛,更何况文武大臣?这里是表佛陀出世以后无量的众生都是法喜。这就叫「应供」。佛之所以能成佛,他已经与一切的万法感应为一个本体。
大威德世尊,为度众生故,于无量亿劫,尔乃得成佛。
诸愿已具足,善哉吉无上。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
身体及手足,静然安不动。其心常淡泊,未曾有散乱,
究竟永寂灭,安住无漏法。今者见世尊,安隐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称庆大欢喜。众生常苦恼,盲瞑无导师,
不识苦尽道,不知求解脱,长夜增恶趣,减损诸天众,
从冥入于冥,永不闻佛名。今佛得最上,安隐无漏道,
我等及天人,为得最大利,是故咸稽首,归命无上尊。
诸愿:是佛度众生一切的志愿,在究竟佛为圆满。吉:吉祥无比。
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身体及手足,静然安不动:十,是表圆融;小劫,是表时间。有时间必有空间,有空间必有万法。十方三世、十法界森罗万相都圆融为一个念,这叫「一坐十小劫」。这个时候他破除了「生相无明」,他全部证得,把无量的时间、空间、万法圆融为一个念。身体及手足,静然安不动:是表「无住涅槃」。
其心常淡泊,未曾有散乱。究竟永寂灭,安住无漏法:「淡」是表清净无为;「泊」是表广大无穷。清净无为并不是把自己缩小到一个小的空间。相反,越清净无为,我们的心量越是宽广。在佛的境界,虽然无边无涯,但是「未曾有散乱」,动静一如,乱而不乱。「究竟永寂灭」是「无住大涅槃」。「无漏法」是如来果位的「无漏」。大光明藏中不漏一法,不舍一人。「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佛破除了一切的烦恼习气,成就了一切的智慧德能。
长夜增恶趣,减损诸天众:俗话说:天堂门打开,进去者甚少;地狱门紧闭,人却在排队。总是在三善道的众生少,在三恶道的众生多,这也是众生的悲剧啊。
从冥入于冥,永不闻佛名:生生世世都在迷惑颠倒中。今生人,来世鬼,来来世是牛马猪羊。对于不明心见性的人来讲,都是「从冥入于冥」。
是故咸稽首,归命无上尊:稽首,磕头礼拜;归命无上尊,是皈依佛学法。
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已,劝请世尊转于法轮,咸作是言:世尊说法,多所安隐,怜愍饶益诸天人民。重说偈言:
世雄无等伦,百福自庄严。得无上智慧,愿为世间说。
度脱于我等,及诸众生类。为分别显示,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众生亦复然,世尊知众生,深心之所念,
亦知所行道,又知智慧力,欲乐及修福,宿命所行业。
世尊悉知已,当转无上轮。
世雄无等伦,百福自庄严。得无上智慧,愿为世间说:无等伦,是没有能比拟的;世雄,是佛的一个别号。这里作双重观照:佛陀在世,无人能跟佛比;其次要「会相归性」,佛已证得「同体大悲」,都是一个自己,无人可比,这叫「不二法门」。百福自庄严:既可以观照为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属于「法性五蕴」;也可以归入第一义:百福:无量的万法、无量的福报,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
度脱于我等,及诸众生类。为分别显示,令得是智慧:佛的智慧每个众生都能成就,这是讲「佛、法、僧」是一。
若我等得佛,众生亦复然:我们现前的这些儿孙能成佛,其余众生一样能成佛。「宿命」就是过去世中种种的造业情况。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十方各五百万亿诸佛世界,六种震动,其国中间幽冥之处,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众生,各得相见,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众生,又其国界、诸天宫殿,乃至梵宫,六种震动;大光普照,遍满世界,胜诸天光。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梵天宫殿光明照曜,倍于常明。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宫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缘而现此相?是时诸梵天王,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缘,宜各共求之。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而此大光明,遍照于十方。
十方,代表无量方。五百万亿,也是表无量,用什么数目都不能表达。这就是我们真心之妙,显现出一切的万有。「万」是表无量。「十方」表圆融。东、南、西、北这四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四方,加上下,是十方。「六种震动」前面讲了。我们每次讲经说法是不是都是在「六种震动」啊?在震动的过程中破除我执、转烦恼为菩提,就是这种震动。
其国中间幽冥之处,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众生,各得相见,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众生——这个好玩,通过佛力加持而显现。比如我们这个空间听经,同时天人在这里开会,老虎狮子也在这儿玩耍。但是突然出现这些东西,大家都互相感到很奇怪。这个法妙不妙啊?这就是《楞严经》讲「芥子包虚空」啊。
将来往生的极乐世界在哪里啊?就在这里,就在你耳朵里,就在你指甲里,明白吗?无所不在啊!人道众生执著长宽高的三维空间,而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是无量法界。我们只知道鼻子底下这一横,可怜不可怜呐?通过研究佛法,要得到大解脱。十方三世无量万法,只在当下一念,只在当处。
又其国界,诸天宫殿,乃至梵宫,六种震动,大光普照,遍满世界,胜诸天光:这里的「光」胜过天光。《观无量寿经》讲:阿弥陀佛的光芒胜过日月百千万亿倍。那这个「光」它有没有光啊?有光就完了,把我们都烧成焦土。佛光没有光,也没有暗,就这么殊胜。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心里是不是光啊?但是它有没有什么太阳光、灯光这个样子啊?没有。可它就是亮的,就是知道的,这就是智慧。阳曲县那个老菩萨念佛念到九点多,眼前是明亮的。他那个时候有没有光,有没有暗呐?没有光、没有暗,他自性就是亮——不能讲他是「光」,也不能讲他是「暗」。当我们执著于太阳光的时候,这个光已经就是无明。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梵天宫殿光明照曜,倍于常明。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宫殿光明,昔所未有:「倍于常明」这是方便说,是不可思议的光。以何因缘而现此相?是时诸梵天王,即各相诣,共议此事:「相诣」就是相互聚集在一起来探讨。
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为诸梵众而说偈言: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缘,宜各共求之。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而此大光明,遍照于十方:这段偈颂是讲:佛成佛以后的自性光明与一切众生相感应。那么天人大众属于灵性比较高的众生,感应力强大,所以聚集在一起来探讨。大德:在印度语叫作「婆坛陀」,婆坛陀是大菩萨,可能是等觉菩萨之类。一般大菩萨出世到人间来,都有天象感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