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新时代的唯识学
《唯识学》是可以被实践、灵活运用、被科学化的,除了可以解说人类的心灵结构外,更可以左右每个人的身体、生活、事业、婚姻、人际……
第二篇:如何“转识成智—实相圆满”
人的一生中,不断的体验同一个课题,没通过考验,势必会为了同一个课题不断、不断的轮回……真正的转识成智,要从过去的事件中觉醒,从体验中得到智慧,不让自己迷失、困惑,也不再重蹈覆辙!
第三篇:转“眼识”成智慧—圆满一切观
“观”不只是看物质界,要去看眼睛看不到的内涵与内在,要如何圆满一切观?必须是---“如是观”、“因果观”、“平等观”、“慈悲观”、“宇宙观”、“无我观”.
“如是观”
是“我能不能站在一个非常客观的立场来看待一件事?”,只是“看”,不批评、不评估、不建议。这个“观”必须是抛弃过去所有的经验法则来观,否则很容易落入对个案的评估,或对事件的评估,必须真正保持客观的立场,培养如是观,但不是冷漠的,因为你会感同身受个案的感受,对个案的任何反应你很清楚这是正常的,你会感同身受,而且每当个案有任何情绪时,你真的发自内心跟他说:“我了解”。
“因果观”
从事件流程中,观出因果的现象,一个人一定要具足两种智慧—一是由果溯因:从目前的现象得知是一种“果”的现象,溯及过往找出个案果的“因”之所在,这是一种智慧;二是由因推果:从现在现象的“因”得知即将呈现未来会得到什么样的“果”,而防范于未来,这也是另一种智慧。如果一个人俱足这样的因果观之后,他看待事情的观点就会跟别人有所不同,不会让自己身陷其中,甚至他可以做到预知未来的可能,也可以知道这个事情为什么会发生?来自于过去做了什么?所以因果观是让一个人得到智慧最好的方法,也是让一个人不会重蹈覆辙的方法,我能不能真正做到因果观?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功夫了。
因果观是每观一个事件的发生有“因果存在”的现象,而“因”与“果”存在现象就会有“时间”的存在。所以,时间是因为“因果现象”而产生的,时间也是因为“种子”变现的现象而产生时间相续的原理。
“平等观”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写得很清楚:“如果在这个宇宙施予某一种作用力出去时,也必有相等的反作用力会回来。”这是一个不变的定律,这个不变的运动定律正突显了“平等观”及“因果观”的观念,也就说我曾经做了什么,我必须承受这个作用力。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就可以看待这个世界一切都是平等的,没有大小、没有敌我、没有美丑,因为一切是相对的,一切是平等的。我们能不能从中看到智慧,培养平等观会看待众生一切都是平等,人类与动物之间真的有高低之差吗?其实是没有。
如果你用平等观去看的话,人类也是会动的动物,动物也是会动的一种动物,只是体型不同、造型不同,有什么差别呢?人类要吃喝拉撒睡,动物也一样要吃喝拉撒睡,并没有什么两样。人类自以为高人一等,从某个角度来讲,人类的智慧并没有比动物高,很多动物的智慧反而比人类还要高。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看到众生平等这个观念,我们自然就不会起分别心,不起分别心时,这个世界自然就不会对立,不会有纷争、不会有战争的问题。
过去我们都用不平等的观念来看待这个人世间的一切,就会做出很多不平等的行为。“平等观”俱足了,你就俱足了智慧,因为你不再起分别心,看待所有的众生、所有的万物都是平等的,内心中自然油然升起对万物的尊重、对万物的感恩。
慈悲观
沟通师只能“慈悲的谛听”,不能给予任何的建议、分析、评估,只能慈悲地倾听个案的心声,看似无情却是有情。这样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观”,能够用这样的慈悲观来观这个世界、这个宇宙、观所有的众生,你将会得到无上的智慧。
宇宙观
我们看待人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用人的思维在思维,用眼睛看出去的,总认为眼睛看到才算数,有句话叫“眼见为凭”—眼睛看不到就不存在。如果用这个观点来看世间,就真的是太短浅也太肤浅了,因为还有很多的存在是眼睛所看不到的,就像紫外线、红外线是你肉眼所看不到,很多无形众生是你肉眼看不到的,能够看到眼睛所看不到的,那才叫真正的“观”。除了肉眼所看以外,我们能不能用心眼来看,当你用心眼看待这一切时,你会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现象,打开自己的心眼,让自己的观点更宏观,培养自己的宇宙观,你会发现有不一样的观点。
很多不同频率的存在也是我们肉眼所看不到的。总以及这个宇宙是我们肉眼所看得到的才叫做宇宙,其实,放眼看出去,除了我们所处的地球外,可以看到九大行星,太阳、月亮,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斗。于是认为宇宙就是眼中所看到的现象,这样就是宇宙了,因为每个星星都是你可以看得到的,就算肉眼看不到也可以用望远镜。再放大去看可以看到更多的物质星球。
如果是这样,宇宙观就太狭隘了。这个宇宙还有不同存在的星球,不同频率的存在。有些星球是你肉眼所看不到的,有的星球是气态的,有的星球是液态的,并不是每个星球都是物质界的物质现象。
我们必须培养更宏观的宇宙观来看待这个宇宙,我们都说要培养一个世界观、地球观,这是一个很好的观念,但这还不够,仍然太狭隘。必须培养自己的星际观、宇宙观才对,当我们能够看清楚我们只是宇宙的一分子,这个宇宙仍还有不同的存在,就会知道其实我们一点都不孤单,因为,还有非常多的存在陪伴在我们的旁边,只是你无法看到而已。
所在不能执著人类固有的观点,眼睛所看到的未必是算数的,还有眼睛看不到的。
“无我观”
我们都习惯用“我”主观的观点来看待这一切的示现,当你用“我”这个观点来看待一切事件时,就有了“二元对立”的存在,一旦有了“二元对立”的存在,就会有评估、建议、介入。因为你“看到”了对方是什么!所以,用我的观点来看待这一切时,一定是陷入主观。沟通师在沟通个案时要客观引导,达到“无我”:用“同理心”感同身受个案的感受,只是扮演个案的“一面镜子”罢了。这面镜子会透过转换不同的角度,让个案看到以前所看不到的角度,就像背后长一个东西,我怎么转头都看不到的,如果有一个人拿一面镜子,透过不同的角度来折射,就会看到背后长一颗痣,我就可以有效地来处理那个点,而沟通师就是拿这面镜子的人,这样会培养沟通师达到真正的“无我观”,他只要扮演个案的镜子,也就是扮演个案的守护灵就好了,守护灵是不会给予任何的评估,守护灵就是陪着个案引导他自己而已,当我们真正的“无我观”,沟通就可以如鱼得水而且无所不能,其实沟通师真的什么也不必做,就在这个什么也没有做的过程中,个案得到了面对,得到了化解、得到了无比的解脱。
《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就是说真正要做到不能有“我”的观点,不能有“人”的观点,不能有任何“存在”的观点来“观”这个世界,来看待这一切,“当没有我了,还有对立吗?当没有我了,这些现象不就是假象吗?当没有我了,哪来的幻相?”
我们讲的这六种观,不就是眼“眼识”要去修练的一个功课么?眼睛不只是向外看而已,必须内观自己,懂得看的人才是真正俱足智慧的人,我们必须从中得到转换,从“看”来得到转换,但不是看外面,而是“往内看”,懂得看,懂得观,俱足这六种观,圆满这一切观时,你的眼识就得到智慧了,你所看到的绝对会跟别人不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