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本觉故,妄、真是相对来说)。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
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
-----
当时,释迦牟尼佛恐怕阿难仍不太明白,故再用偈语来重复解释这个义理。
真性就是没有一切虚妄,叫作真性。虚妄的有为法是依真空而生,所以有为法也是空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依因缘而生,还从缘灭,当体即空,故也是幻化不实在。有为法是空,那么无为法呢?是不是也属空呢?无为法也是同样不实在的。因为是无起无灭的缘故,犹如空中华一样,无起无灭不实丰的。
永嘉大师证道歌说:“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真既不成立,这是离言说相。妄本来是空的,这是离心缘相。有和无两法都遣除,是不着空的空。
佛要破阿难识心,这里的有为无为是指意识,因识性是虚妄,犹如空华一样。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为什么要说妄呢?因为无妄不能显真,故此要把妄说出来烘托起真。但有真,哪里还有妄呢?一真法界,一法不立,是什么都没有的。况且真和妄是对待法,不是究竟法。而佛法是没有对待的,所以一说出妄来,真也变成妄了。一有言说都非实义,即落第二义谛。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既然真和不真,究竟都是不对的。那么能见之六根见分,和所见之六根相分还算作什么呢?
见分之六根和相分之六尘,中间都没有实性,只不过是狼狈相依而已。就像二根交芦一样,互相依赖,不能独立,如果一根倒了,其他的一根也同样倒下来。既然结缚和解结都因于六根,六根结缚,便是凡夫,六根解脱便是圣人,所以圣人和凡夫,并不是两条不同的路。只是圣人有大智慧,明白天地间万事万物,故能背尘合觉而得解脱。凡夫不明白背觉合尘,故有结缚不得解脱。一旦觉悟得解脱,亦是圣人。
你详细观察交芦中的性,是有呢?还是空呢?说它空,但确实有交芦,说它有,但交芦中间实在没有实体,所以说空和有,二者都是不对的。就和有为法无为法一样,都是不实在;亦如见分和相分一样,都无自性,都是虚妄。迷时便依真空生出晦暗,有晦暗就生出无明。这就是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就有结缚,就是凡夫。如果能发挥本有觉性,明白非有非空,即知见无见,便是圣人,便能解脱。解结要由次第来解开。但最初怎会结缚在一起呢?是因依真起妄。妄有六结,六结即五阴,由不生不灭之如来藏,因一念无明,晦昧为空,便和有生灭之妄相互相结合,而成阿赖耶识,即第八识。第八识本来叫含藏识,即如来藏,因受无明薰染,变成阿赖耶识。故由识阴先起而有行阴,即第七识,末那识又叫传达识,专传达六识之意思到八识处。然后有想阴,即第六识,再有受阴,即前五识;再有色阴,即内之根身,外之世界。前四阴比较微细,每阴有一结,色阴比较粗,故有二结。解结要从内向外,亦即从粗至细,次第解开;六结解尽,五阴消灭,五浊亦就澄清。因推究根本,是由六根和五阴混合在一起而生出五浊,便有种种烦恼障碍。现在要解结,便不要向外驰求,跟著识阴到处乱跑。因我人最初受生是由识阴。由识阴和五阴结成生死缚,便不得解脱。现在先由识阴解除,一根解脱,其他五根也就清除。
修道入手法门,也要从六根门头来修;眼不随色转,耳不随声转,鼻不随香转,舌不随味转,身不随触转,意不随法转,把六根门头境界,旋转过来,收拾身心,反求诸己。再选择最圆满之根来修。眼根、鼻根和身根不圆满,耳根、舌根和意根最圆满。佛暗示耳根最圆满,但没有言明,要阿难自己选择,若证得一根圆通,余五根之结亦解,便能入圣人之法性流,逆凡夫之生死流,就能成正等正觉。阿赖耶识即阿陀那识,译作“执持”,能执持一切染净种子,和根身器界,令不散失。所以此识亦即如来藏,因受无明薰染,就成为藏识。这阿陀那识是最微细难知,因受无明薰染,无明即习气,是故妄上加妄,引生诸趣,成为生死暴流,什么都挡不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