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印经院”又称“德格巴宫”(Tib. Dege Parkhang),意思是印经版的房子。它位于德格县更庆镇欧普龙沟口,全名“西藏文化宝库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德格印经院是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宝库”盛名。该院于1729年(清雍正七年)由德格家族第十二代土司兼六世法王却吉·登巴泽仁创建,至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 关于却吉·登巴泽仁创建德格印经院的民间传说颇多。据德格版《甘珠尔总目录》、《丹珠尔总目录》等藏文典籍记载,却吉·登巴泽仁继土司之职后,便开始选择建造印经院的基址,经多方勘察和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后,认定更庆欧普龙沟口的尼干普龙有祥瑞吉兆,于是在1729年初,以南喀巴松为首的13名执范师首先举行长净仪式,然后进行伏地仪式并破土动工。次年,一座存放《甘珠尔》的小型建筑物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开光仪式。此后,却吉·登巴泽仁又在已落成的小型建筑物旁建造了一座护法殿,这便是德格印经院早期的雏形。 却吉·登巴泽仁仙逝一年后,其次子彭措登巴继任第十四代土司兼七世法王。他依照辖区内下属官员和高僧大德的建议,决定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印经院。经过宗教仪轨的卦定,于1744年(清乾隆九年)在原址上举行了破土动工仪式,由彭措登巴本人亲自安放印经院四大墙脚奠基石,土司以免差方式调集辖区内数百名技师、木工、石工、泥工、杂工等,历时三年零四个月,完成了主体工程。次年,又调集130余名画师、涂壁师、铜工、杂工、,耗时两年多,完成了印经院绘画、雕塑等装饰工程。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2月,在新落成的印经院大经堂里,为新建筑、壁画、雕像、所藏印版举行了盛大开光典礼,将其命名为“西藏文化宝库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 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彭措登巴仙逝,由洛珠降措接任第十五代土司兼第八世法王,他继续主持德格印经院建设的后续工作,直至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左右,德格印经院的再建工程才基本告竣,创建前后耗时达27年。 继洛珠降措之后,历代德格土司对德格印经院继续进行扩建和保护,才形成德格印经院今天的规模和建筑风格。 印经院,不单纯是“院”,按照今天的话说,则是出版社、印刷厂的综合体。 印经院构造独特,红墙高耸,绿树婆娑,幽静壮观。靠大门一侧为一楼一底,正房则为二楼、三楼,参差有致,系典型的藏式建筑风格。院内分藏版库、纸库、晒经楼、洗版平台、裁纸齐书室、德格印经院及佛殿、经堂等。 藏版库大小共6间,约占整个建筑面积的一半,印书操作也在其中。藏版库中排列着整齐的版架,书版分门别类地插满了版架,每版有一手柄,这是“德格巴尔康”的特色之一。书版规格有许多种,最大的长110多厘米,宽70厘米,厚约5厘米;最小的长约33厘米,宽仅约6厘米。到18世纪80年代末,全院有书版21.75万块,每块刻两面。大、中、小版平均若每面各以600个音节计算,其字数总计约2.6亿字,规模宏大。 德格印经院以藏书丰富,门类齐全。各教派兼容并蓄著称于世。创始人丹巴泽仁本人虽然师承宁玛,但他井不排斥其他教派的经典。这使德格印经院超过其他几个印经院,形成特色。最初搜集书稿时,在司徒.却吉穷乃帮助下,派出大批有学问的人到西藏的桑耶、钦普、纳塘、夏鲁、萨迦、拉萨、阿里等地遍寻手抄本或木刻印本,然后延请著名学者曲格旺曲等人认真分类校勘定稿。定稿后,由精于藏文书法的数十人缮写书版,并由几位学者核审;然后由数百名经过培训、挑选出来的能工巧匠刻版,再由学者校对。经过4次反复校对,确认无误后,又经过对经版的复杂细致的防腐、防裂等技术处理,一块经版才算制作完毕。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规定十分细致、严密,完成的经版字迹清晰准确,经久不变。
![]() 图一:德格印经院外貌 每天早上都有很多很多当地藏族居民以及外来朝圣者在这里转绕印经院。对于转绕,很多人有一个目标:要转绕多少圈,今天已经转绕了多少圈,总共要转绕多少圈,还需要转绕多少圈等。转绕过程中,手拿念珠,边走边念是一般的转绕形式。也有以磕大头顶礼的方式转绕印经院的。在印经院外面墙的台子上,如果细心,就会发现很多很多小石头、小木棍等,这些都是为了方便记忆转绕的圈数而放置的。他们每转绕一圈,放一个小石头、或者拿走一颗。 印经院的对面有一排石头、木头等做的“椅子”。这里常年都有一些藏族老人在这里手拿念珠虔诚的念诵着、完成着自己的功课。 ![]() 木刻印版是德格印经院文物的主体部分,截止目前,院藏印版总量已达29万余木刻印版。 印版以红叶桦木为材料。每年秋后,差民们上山伐木,选择顺直无结的树干,截成大约10*100厘米,厚4厘米的木块,用微火熏烤后,沤制一个冬天。次年,将木块用水煮、烘干,推光、刨平后作胚板。雕刻人员根据技艺精湛的书法家,写在纸模上的文字进行雕刻。通常情况下,技艺娴熟的工匠每天只能完成一块印版的单面刻制工作,而10天左右,才能完成一幅画版的单面文字雕刻。比如,闻名全藏区的《甘珠尔》是由100名书法家花了3年时间,500工匠雕刻了5年才完成全书213部的印版刻制工作。 按木刻印版的内容,可将其分为书版和画版两大类。
书版根据传统分类可分为六种,即《甘珠尔》、《丹珠尔》、文集、丛书、综合、大藏经单行本。德格印经院所藏的大量书版中,有许多珍本、孤本和范本。如有印度早已失传的《印度佛教源流》,也有《汉地佛教源流》和早期医学名著《居悉》(即《四部医典》)等稀世珍本,又如最古老的版本《般若波罗密多经八千颂》是目前全藏区仅存的孤本,此经版作为档案文献已经于2002年3月被获准首次登录《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中。 德格印经院所收藏的376块旧画版虽然数量不算多,但都很重要且珍贵。德格在历史上是藏族传统绘画“门”派和“噶玛噶举”(早期称“噶派”)派的重要传承地,特别是“噶玛噶举”画派自18世纪以来,已在德格形成了一个中心,并把藏族传统绘画中的“唐卡”艺术融入刻版之中,是德格印经院木制印版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创新。德格印经院所藏画版大体上可分为“唐卡”、坛城(曼荼罗)、风马(龙打)三类。 这是印经院里面保存的木刻印版,分门别类、整整齐齐的放在印版库中。
图三:印版库中的木刻印版 图四:正在印经的印刷工 经典的印刷过程,一般需要两个人配合。从库中找出需要印的经典,将印版次序放好。算计好要印刷多少份、准备好相应的朱墨、经纸等,按顺序从第一张经页开始印刷。
首先是用特制的刷子在印版上均匀的涂布朱墨。然后将准备好的经纸,平整的放在印版上;再用特制的滚子在经纸上来回滚动几遍,让涂布好的朱墨转移到经纸上;完成之后再将印有经文的经纸小心的取下来,整齐的放在旁边。等全部印完、朱墨凝固好之后,再进行装订。 德格印经院总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坐落在德格县城(更庆镇)文化街。198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德格印经院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