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千锤百炼的雄辩之风(附珍贵图片 )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1 23:01
  •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448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论坛元老荣誉管理优秀版主突出贡献最佳新人灌水之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1 14:13:2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藏传佛教承袭印度佛教雄辩的辩经之风,千锤百炼得出一个个真知灼见。
    青年君曾阅读到有关慈诚罗珠堪布一则辩经的小故事:
    时间大约在二十多年前,一次从印度的佛学院来了位辩经第一的堪布。那位堪布确实很厉害,没人赢得了他。年轻的慈诚罗珠堪布坐在一旁静静的听着,最后上场来,三两句就驳倒了对方。全场一片哗然……
    看完这则小故事后,青年君总是在脑海里构思那辩经的场面是如何引人入胜……只见那全场的观战者是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的注视着场上的雄辩者……


    辩经是藏传佛教常见的活动,是一种通过特定形式进行的辩论。辩经代表了佛教注重思辨与逻辑的精神。辩论双方可以有不同的佛教观点,以及不同的教派,都能够站在同一平台上,通过辩论的方式一决雌雄。辩经也是考验学僧学习水平的重要指标。
    身势
    辩经双方一方盘坐,一方弯腰站立。辩到关键之处,攻方一手做势舞向辩论对手。另一手做势拉住念珠,两手击掌,发出响亮声响,加上围观者的喊声,极其热闹。
    手势
    击掌时右手向下拍代表降伏邪见,左手上扬代表提弘正见。向前挥舞的手臂,象征着文殊菩萨的慧剑。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而他手中的慧剑,并不是为了消灭敌人。而是为砍断世间的无明愚昧。
    双手相击发出的声响,好似梵文种子字“谛”的发音。谛字是文殊菩萨的浓缩象征,也是文殊心咒“嗡阿热巴扎那谛”的最后一字,亦象征智慧。

    分组
    辩论分组时一对一的、一对数位的、数位对一位的及全体对一位的多种辩论组合。
    一位优秀的辩论者,如果论据充分,气势具足。自然会令被提问者难以招架。如果被提问者能够沉住气巧妙应对,就会获得围观者的满堂喝彩。
    发问
    发问者站立,答辩者席地而坐,由问者厉声喝问问题。
    例如:既然世上所有事物皆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请问冰块中的“火大”何在?
    “我”究竟存在脑中,还是身体中,还是身体以外呢?佛学论题等。


    辩者必须不加思索马上答问。在辩至深入时,问方会瞪眼怒目,手挥念珠分散答方之注意力,并大力击掌以壮声威。击掌时右手向下拍代表降伏邪见,左手上扬代表提弘正见。
    凡当答者被问倒时,周围观看者会大声嘘倒台,辩者要除下黄帽,直至下次辩倒问方时方能重新佩冠。我们常会见到有时在辩论时,世俗上的人会兜圈顾左右而言他,令人忘了本来辩论的主题。


    辩经主要是以因明辩经的方式来进行,其目的在于培养「思所成慧」。辩经就像下棋,在游戏规则下,训练并发挥双方的智力。辩经中的推理,就像数学的运算,要一步步仔细的推导。辩经的主题训练,就像学习数学、物理或化学,要一章章地深入,每一单元有公设或定理、有例题、有习题、有测验。
    今举一因明论式的例子来说明:
    「声音,应是无常,因为是所作性故。」
    此论式中的「应是」和「因为是」在于区隔出三个术语「声音、无常、所作性」,此三个术语相对于三段论法的「小词、大词、中词」,因为此论式可以分解为三段论法的三个命题:
    大前提:凡所作性都是无常。
    小前提:声音是所作性。
    结论:声音是无常。
    此中因明的相对术语:
    小词=前陈=有法。
    大词=后陈=所立法。
    中词=因。
    小词+大词=结论=宗。
    所以,一个完整的因明定言论式的结构是:
    宗,因故。或:前陈+后陈,因故。
    即:小词+大词,中词故。


    举例
    攻方:声音,应是无常吗?
    守方:同意。
    攻方:声音,应是常吗?
    守方:为什么?
    辩经问答的规定
    守方此时同样有三种回答:
    (1)若认为小命题有误就回答「因不成」,或要攻方进一步提出理由。
    (2)若认为大命题有误就回答「不遍」,或要攻方进一步提出理由。
    (3)若认为大小命题与结论都无误就回答「同意」。
    (4)小命提和大命提都不正确时,守方只限回答「因不成」;守方若回答「不遍」,则表示小命提正确,大命提不正确。
    整个辩经的过程,攻方只是一直提出定言或假言的因明论式,守方则始终只是回答「为什么、因不成、不遍、同意」四者之一。
    依据辩经的性质,可以分成证明题和测验题二类型。证明题的类型,守方不断以「为什么、因不成、不遍」来质疑,攻方不断提出理由来证明。测验题的类型,攻方不断提出论式,守方则不断找出错处。
    青年君整理了一个例子,供大家欣赏,要是下次在佛学院见到热闹的辩经场面,也大概知道喇嘛们在激烈辩论的思维是怎么样的?
    若守方主张「声音不是无常」
    攻方:声音,应不是无常吗?
    守方:同意。
    攻方:声音,应不是色蕴,因为不是无常故。因已许!(破式)
    守方:不遍。
    攻方:〔凡不是无常,都不是色蕴〕应有遍,因为色蕴是无常的部分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色蕴,应是无常的部分,因为《论》说:「无常分色蕴、知觉和不相应行」故。
    守方:同意。
    攻方:〔凡不是无常,都不是色蕴〕应有遍,因为色蕴是无常的部分故。因已许!
    守方:不遍。
    攻方:应有遍,因为※2依据部分的公设故。
    守方:同意。
    攻方:凡不是无常,都不是色蕴吗?
    守方:同意。


    攻方:声音,应不是色蕴,因为不是无常故。因已许!周遍已许!(破式)
    守方:同意。
    接着,攻方立出立式:
    攻方:声音,应是无常,因为是色蕴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声音,应是色蕴,因为是外色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声音,应是外色,因为是声处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声音,应是声处,因为是与声音为一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声音,应是与声音为一,因为※3依据自身为一的公设故。
    守方:同意。
    在佛法辩论上,绝不可能以胡言应付过去,所以胜负结果是很明显的。即使对不懂藏语的观众而言,整个辩经过程也是精彩入胜。单单观看攻守双方,那种咄咄逼人的声威及辩经手势,已经令人大开眼界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