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承袭印度佛教雄辩的辩经之风,千锤百炼得出一个个真知灼见。 青年君曾阅读到有关慈诚罗珠堪布一则辩经的小故事: 时间大约在二十多年前,一次从印度的佛学院来了位辩经第一的堪布。那位堪布确实很厉害,没人赢得了他。年轻的慈诚罗珠堪布坐在一旁静静的听着,最后上场来,三两句就驳倒了对方。全场一片哗然…… 看完这则小故事后,青年君总是在脑海里构思那辩经的场面是如何引人入胜……只见那全场的观战者是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的注视着场上的雄辩者……
辩经是藏传佛教常见的活动,是一种通过特定形式进行的辩论。辩经代表了佛教注重思辨与逻辑的精神。辩论双方可以有不同的佛教观点,以及不同的教派,都能够站在同一平台上,通过辩论的方式一决雌雄。辩经也是考验学僧学习水平的重要指标。 身势 辩经双方一方盘坐,一方弯腰站立。辩到关键之处,攻方一手做势舞向辩论对手。另一手做势拉住念珠,两手击掌,发出响亮声响,加上围观者的喊声,极其热闹。 手势 击掌时右手向下拍代表降伏邪见,左手上扬代表提弘正见。向前挥舞的手臂,象征着文殊菩萨的慧剑。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而他手中的慧剑,并不是为了消灭敌人。而是为砍断世间的无明愚昧。 双手相击发出的声响,好似梵文种子字“谛”的发音。谛字是文殊菩萨的浓缩象征,也是文殊心咒“嗡阿热巴扎那谛”的最后一字,亦象征智慧。
分组 辩论分组时一对一的、一对数位的、数位对一位的及全体对一位的多种辩论组合。 一位优秀的辩论者,如果论据充分,气势具足。自然会令被提问者难以招架。如果被提问者能够沉住气巧妙应对,就会获得围观者的满堂喝彩。 发问 发问者站立,答辩者席地而坐,由问者厉声喝问问题。 例如:既然世上所有事物皆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请问冰块中的“火大”何在? “我”究竟存在脑中,还是身体中,还是身体以外呢?佛学论题等。
辩者必须不加思索马上答问。在辩至深入时,问方会瞪眼怒目,手挥念珠分散答方之注意力,并大力击掌以壮声威。击掌时右手向下拍代表降伏邪见,左手上扬代表提弘正见。 凡当答者被问倒时,周围观看者会大声嘘倒台,辩者要除下黄帽,直至下次辩倒问方时方能重新佩冠。我们常会见到有时在辩论时,世俗上的人会兜圈顾左右而言他,令人忘了本来辩论的主题。
辩经主要是以因明辩经的方式来进行,其目的在于培养「思所成慧」。辩经就像下棋,在游戏规则下,训练并发挥双方的智力。辩经中的推理,就像数学的运算,要一步步仔细的推导。辩经的主题训练,就像学习数学、物理或化学,要一章章地深入,每一单元有公设或定理、有例题、有习题、有测验。 今举一因明论式的例子来说明: 「声音,应是无常,因为是所作性故。」 此论式中的「应是」和「因为是」在于区隔出三个术语「声音、无常、所作性」,此三个术语相对于三段论法的「小词、大词、中词」,因为此论式可以分解为三段论法的三个命题: 大前提:凡所作性都是无常。 小前提:声音是所作性。 结论:声音是无常。 此中因明的相对术语: 小词=前陈=有法。 大词=后陈=所立法。 中词=因。 小词+大词=结论=宗。 所以,一个完整的因明定言论式的结构是: 宗,因故。或:前陈+后陈,因故。 即:小词+大词,中词故。
举例 攻方:声音,应是无常吗? 守方:同意。 攻方:声音,应是常吗? 守方:为什么? 辩经问答的规定 守方此时同样有三种回答: (1)若认为小命题有误就回答「因不成」,或要攻方进一步提出理由。 (2)若认为大命题有误就回答「不遍」,或要攻方进一步提出理由。 (3)若认为大小命题与结论都无误就回答「同意」。 (4)小命提和大命提都不正确时,守方只限回答「因不成」;守方若回答「不遍」,则表示小命提正确,大命提不正确。 整个辩经的过程,攻方只是一直提出定言或假言的因明论式,守方则始终只是回答「为什么、因不成、不遍、同意」四者之一。 依据辩经的性质,可以分成证明题和测验题二类型。证明题的类型,守方不断以「为什么、因不成、不遍」来质疑,攻方不断提出理由来证明。测验题的类型,攻方不断提出论式,守方则不断找出错处。 青年君整理了一个例子,供大家欣赏,要是下次在佛学院见到热闹的辩经场面,也大概知道喇嘛们在激烈辩论的思维是怎么样的? 若守方主张「声音不是无常」 攻方:声音,应不是无常吗? 守方:同意。 攻方:声音,应不是色蕴,因为不是无常故。因已许!(破式) 守方:不遍。 攻方:〔凡不是无常,都不是色蕴〕应有遍,因为色蕴是无常的部分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色蕴,应是无常的部分,因为《论》说:「无常分色蕴、知觉和不相应行」故。 守方:同意。 攻方:〔凡不是无常,都不是色蕴〕应有遍,因为色蕴是无常的部分故。因已许! 守方:不遍。 攻方:应有遍,因为※2依据部分的公设故。 守方:同意。 攻方:凡不是无常,都不是色蕴吗? 守方:同意。
攻方:声音,应不是色蕴,因为不是无常故。因已许!周遍已许!(破式) 守方:同意。 接着,攻方立出立式: 攻方:声音,应是无常,因为是色蕴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声音,应是色蕴,因为是外色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声音,应是外色,因为是声处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声音,应是声处,因为是与声音为一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声音,应是与声音为一,因为※3依据自身为一的公设故。 守方:同意。 在佛法辩论上,绝不可能以胡言应付过去,所以胜负结果是很明显的。即使对不懂藏语的观众而言,整个辩经过程也是精彩入胜。单单观看攻守双方,那种咄咄逼人的声威及辩经手势,已经令人大开眼界了。
|